西安腾润实业有限公司:新老瓷器辨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00:54

新老瓷器辨伪

(2011-03-07 22:15:27)转载

新老瓷器辨伪

标签:

瓷器

剥釉

釉面

罐子

仿品

文化

分类: 古玩收藏知识

  辨伪先要区分赝品和仿品。仿得好的瓷器有收藏价值,增值空间。赝品是在仿品基础上,人为做旧、打磨、酸浸、碱咬,使之看似真品 .
  辨别新老瓷器的方法.听声音:新胎声音硬、脆,老胎铝含量较高,具冷性,敲打时声音沉闷;看光泽:新瓷有高光点,光亮刺眼,老瓷光从内发,黝亮养眼;弱酸洗胎:做旧的新胎一洗就露出本来面目,老胎表层不能轻易洗掉。还有用胶搀和杂物的方法特殊做旧,不易洗,需综合分析判断。
  排除人为做旧因素,再从形、色、神韵、纹饰、成型工艺、绘画技法等方面,进行断代.

  古陶瓷鉴定,传统上从瓷器的胎、釉、款识、纹饰、烧造工艺、制作工艺、窑口特征几方面来鉴定。
  古陶瓷来源有三种:
(1)传世瓷器,传下来的没有入过土的或者是早年间出土经过几代传下来的。
(2)出土瓷器,土底下挖出来的。
(3)海捞瓷器,也就是出水的.
 传世瓷器的痕迹研究
  以盘、碗使用痕迹为例,盘和碗总要叠压在一起放置,就必然会产生瓷器与瓷器摩擦的痕迹。瓶和罐的使用痕迹和盘碗相比,磨损痕迹不一样,主要表现在底足、口沿或体部最易磨损的地方。通过对使用痕迹的辨识,能够找出它的规律用来区别后期仿品人为做出的“使用痕迹”,就将痕迹鉴定方法量化了。如盘或碗无论底足多么光滑,由于叠压,随时间推移,磨损程度自然会加重。古代瓷器的釉每个时期每个年代都各有特点,釉面和底足不完全在一个水平面,有凹凸不平的现象。它是纯手工产品,烧造过程中会产生水分的烧失,胎子的烧结,会存在收缩比。由于凹凸不平,瓷器磨损程度也会不同,凸的磨损多,凹的磨损少甚至没有,磨损程度是自然形成的。
  仿造的磨损,民国以来,约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瓷器的打磨是用麂皮慢慢地擦,为擦掉瓷器上的“火光”,瓷器的光柔和了,会产生年代感。鉴别人工打磨,通过肉眼或放大镜光线合适时能够发现均匀的、相同规律的摩擦痕迹,这种痕迹与自然磨损痕迹不同。现在去光方法很多,一件瓷器,用手摸,非常涩不光滑,有的局部更涩,是由于经药物处理,酸性药物侵蚀到釉面里去,破坏了瓷器釉面的玻璃相,随着时间推移使釉面产生发涩的感觉,也就是玻璃化的瓷面被损害。而传世瓷器,即使使用过程中失去了原有光泽,手摸也不会出现涩的感觉,而是非常光滑。制造盘和碗叠加的“磨损”,用电动工具加布轮,这样制作“磨损”不光磨掉了瓷器的光,而是把釉的表面都磨下去一层。但是光源下甚至用放大镜看,很难找出它摩擦的规律,像这件东西使用了很长时间,已磨损到一定程度,鉴别使用痕迹的时,需防止这种现象。有种情况,无论是缸、罐还是瓶,由于重量非常重,随着时间长短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底足势必有一定的磨损,无论磨损的轻重,总之要磨损。正常磨损翻过来看,底足中间最高出的部分,磨损程度最多,凹下去的地方它不磨损或者是磨损线窄。而有的磨损,一个泥鳅背形式的底足,底足的平面、外墙和里墙都有磨损,而且磨损程度几乎一致,这种磨损和正常的磨损明显不同。其实鉴别方法也很简单,按照正常使用的规律去分析这些问题。现在做假,做旧,有一个问题就是该磨损的地方不磨损,不该磨损的地方都磨损掉了;或者是该磨损的地方磨损了,不该磨损的地方也磨损了。用罐子举例,罐子的肩部和腹部是凸出来的,是一个半球状的,在腹部下面势必要往回收一点,收的部分的磨损程度肯定要比凸出部分的磨损程度要小。如果罐的肩部有磨损,腹部有磨损,下收磨损更严重,则磨损的比例不正常,真伪值得怀疑。而瓷壶,流,柄最容易磨损的,盖最容易丢失,其次才是口部最容易磕坏。一把壶,壶盖没有什么磨损,甚至使用痕迹都没,壶嘴丢了一半,壶底和柄里面都有划痕,就像磨损过。这件东西先不管它好坏,从基本磨损程度就足以支持产生怀疑,通过怀疑再结合它的胎、釉、器型、烧造窑口、烧造工艺和纹饰等去辨别,会有心得。
   磨损痕迹对瓷器的辨别非常重要,包括磨损中的“伤”。使用中,盘子的口缺了或者罐子有磕口,腹部有一个鸡爪纹,随着磕的痕迹加重,有的釉面崩开了、剥釉了,上面的粉彩有划痕,或者划得不清了。特别是清康熙时,一些洒蓝釉瓷器上金彩几乎见不到了,只能看到金彩留下的痕迹,这都属于传世文物中使用痕迹的范畴。看使用痕迹要全面看,一件罐子,底足磨损程度一般或者是没有磨损,腹部出现了一个或两个鸡爪纹,口部出现一个崩口,或爆釉爆得很严重。辨别这种使用痕迹时,要分析这件瓷什么情况下可能产生这样的鸡爪纹?会产生这样的磕痕?出现剥釉现象等。光看有伤有缺有磨损的痕迹,忽视了分析,辨别使用痕迹是不全面的。一个罐子,磕痕受力点是什么,缺损以后它的断面层的痕迹是人为做的,还是随时间的流逝附着上的;包括剥釉,是人为剥釉还是使用中由于烧造工艺的特点产生的剥釉。
出土瓷器痕迹研究
   出土文物特点最易量化的是在土下埋藏的痕迹,也就是土蚀、水蚀。出土文物无论瓷器、玉器、铜器包括石刻,满面被泥裹着的现象少之又少,尤其在北方,气候干燥,土里虽有土蚀、水蚀现象,但不可能像泥蛋包着,这不现实。湖南、湖北地下水位高,水蚀的感觉不一样。南方瓷和北方瓷的出土痕迹区别在于,南方出土瓷水渍严重,北方出土瓷器土痕多于水渍,而且碱性土质对釉面的腐蚀程度较大,有时釉面甚至被土蚀得没光泽了。土蚀痕迹最根本的是,出土文物土要结实,有贴骨感觉,就是泥土和瓷胎、瓷釉贴合得非常紧。任何东西埋在地下只要经过几十年,没干扰处于全封闭状态,随地下水位的升降、时间的沉积,土壤一定结实。如看到瓷器上裹着的土肉眼看上去呈颗粒状,这件瓷器是赝品可能性就较大.
  鉴定出土痕迹不是找土,是找土蚀、水蚀痕迹,不是土刷干净就没有出土痕迹,不是以土来辨真伪,是根据土蚀出现的现象辨别真伪。东西釉面光洁度遭到破坏是土蚀痕迹的主要特点,鉴别瓷器时,会碰到这样现象,器物上面不全是土,只是其中一部分有土或者土蚀痕迹,它侵蚀的部位值得怀疑。如一罐子肩部有土蚀,而整个下部都没,这种现象解释不通。有的土蚀的位置不对,痕迹不符合瓷器在地下埋藏的原理,也是质疑的理由。鉴定方法就是生活规律总结,不过有时有所忽视,重视这些方面,对鉴定会有帮助。土壤里面埋过的东西有土香味,土香味不是土味。一件东西埋藏由于几百年没翻动,随地下水位的升降,土壤得到局部净化,这种土称为净土,有一股扑鼻的土香味;现在作假的土味,离不开土,离不开能够附着到瓷器上造成土蚀现象的化学物质,闻的两种感觉不同。
海捞瓷器的痕迹研究
  海捞瓷器最大特点是海藻或贝壳类附着痕迹。但并不全是,很多海捞没有海藻或贝壳类附着痕迹。这些瓷器装在商业运输沉船中。船沉时如包装完好,海藻或贝壳难附着上,因此,不可能海捞都有海藻或贝壳类附着痕迹。海捞都经过海水长时间的浸泡。海水含盐,海水浸泡的瓷器釉面会被侵蚀。海捞瓷器打捞后要做脱盐处理,去掉盐分,经脱盐处理的瓷器像被84消毒液泡过,表层釉面几乎失光,整个胎釉洁白。大部分海捞属出口商品,几乎没有其他使用痕迹,也没有出土痕迹,只有海水浸泡,脱盐的痕迹。最近沿海已出现网箱“养殖”海捞瓷器。
  一个时代瓷器制作工艺,有特有的工艺特点,工艺痕迹也是辨别瓷器的特征。瓷器几乎离不开白釉,各时期白釉色调有了比较心得,鉴定来讲事半功倍。现代的仿品白釉都是煞白的,没白中透青、白中闪灰的感觉,跟制作原料有关,制作工艺痕迹的研究也是鉴定瓷器需要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