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鼎湖的老婆红颜知己:历史老街区要传承不要“打造”—那些消失与即将消失的门牌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20:02:16

历史老街区要传承不要“打造”

暨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推举活动成功举办后,第二届的活动也圆满的落下了帷幕,诞生了第二批十条具有悠久历史的老街道。为什么要将老街再次推举出来?这又是炒作吗?为什么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标准是什么?该“改造”还是“传承”? 梳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活动的发展脉络,其实,“名街”评选是一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向公众传达正确的老街保护理念。

很多老街区改的改,拆的拆,保护历史名街在中国起步很艰难。现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都已走向依法保护、依法管理的阶段,

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保障。影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首要因素是城市化建设。

我国城市化发展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1200万人口涌入城市,住房、就业、出行、城市改造面临巨大需求。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速度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实属罕见。另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是家庭支出结构的转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如达到3000美元以上,住行就成为家庭的重要支出,引发城市家庭支出大量投向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此背景下,城市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临着较大的冲击。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每当我们去那些所谓的文化名街时,都觉得像是一个对另一个复制,整条街道无不充斥着商业的味道,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不少学者也在强调,一定要保持历史真实性,尽量原汁原味。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整治,但“改造”“整容”“打造”都不行,不能破坏历史真实性。

此外,街区的生活也要传承延续,涉及两方面:一是生活环境需改善,但要保持原有风貌;二是街区的文化因素要传承继续,又要有所发展,进行活态保护。有关专家同时呼吁,不要将“打造”两个字用在历史街区保护上,因为“打造”往往意味着大拆大建和效仿重造,对历史文化的积淀并无益处。

在对老街的评选过程中,专家明确了六条标准:历史、文化、保存状况、传统文化活力、社会知名度、保护与管理。“名街”评选活动要特别关注那些居民能安居乐业、有宜人的环境和亲密邻里关系的历史文化街区。要评选居民能够继续按自己的意愿生产、生活,仍然维持原有的社会功能,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街区。

让我们了解一下这十条推举出来的历史文化名街:

1. 无锡清名桥。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古运河为中轴,南长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为独具特色的古运河江南人家历史文化街区。街区现存有少量明、清古民居,绝大部分历史建筑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建有着浓厚的运河江南人家特点,又有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商贾别墅。

2. 重庆瓷器口。 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街区的结构布局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依山就势,形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形态。核心区20余处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明清四合院。

3. 上海多伦路名人街。 曾经的中国现代文学重镇、众多的文化名人故居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地位。拥有罕见的百年海派建筑“露天博物馆”等优秀历史建筑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

4.扬州东关街。 东关街距今约有1200年历史。早在唐代至元代时期,东关街就拥有坚固的城垣、独具特色的民居和设施齐全的浴室。清末民初,扬州近代工商业开始启蒙,东关街又成为众多商业老字号的发祥地。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

5.天津五大道。 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的天津“五大道”包括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成都道、西安道、岳阳道、桂林路、西康路、马场道围合的范围。这里的小洋楼别具特色、名人故居云集、历史积淀丰厚悠长,异国情调浓郁醇厚,是历史建筑的万国博览会。如今已成为天津异国风情区的代表,更是“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

6.苏州山塘街。 这条街全长3600米,为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25年任苏州刺史时修筑,至今仍保持着“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街区文物古迹荟萃,优秀历史建筑众多,传统民居密集,本地原住民达85%以上,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

7.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 这是中东铁路沿线俄式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很具特色的一条街道。该街长1451米,宽18米,沿街两侧分布的俄式建筑,均匀排列,形成以昂昂溪车站(原称齐齐哈尔车站)为中心的功能完善的建筑群体。

8. 北京烟袋斜街。 什刹海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北起大石碑胡同,南到前海北沿。街巷紧邻成片的四合院居住区,目前街区内原有的格局和建筑风格基本保留完整,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斜街之一。

9. 福建漳州古街。 位于漳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自唐代以来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街区内有台湾路、香港路等老街道,包含明清石牌坊及漳州文庙等两处国家级文物,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

10. 福建泉州中山路。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山路一直是泉州最繁华的商住街,也是“老店号”最集中的一条街。街道两旁有柱廊式骑楼,建筑风格糅合南洋和闽南传统特色。所谓“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街道,但不一定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千年古街纵然很好,但有些并没有太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近现代的历史街区,如果价值突出,自然也不在这范围之内。有人认为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历史不够悠久,并且,一些代表性的建筑还是外国人留下来的,不建议评选,但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街不一定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历史上有无重大的历史事件、重大的历史人物、极具价值的文化内涵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消失与即将消失的门牌号

旧城改造、老房子拆迁,这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拆迁的过程中,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和老建筑被很好地保护了下来,但是也有一些包含丰富城市历史信息的优秀老建筑和文物消失在烟尘中。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那些有丰富价值的东西,与新城市融为一体,如何在拆迁过程中形成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良性有效运转,最大程度上保留历史文化名城气度,的确值得各方面关注和重视。

成都水井坊历史文化街——蕴藏着老成都“水、井、院、巷、酒”的历史文化基因 。

“我就在这个老屋出生的,现在全家四世同堂了。马上要搬离,还是有些不舍。”家住成都水井坊街区的老婆婆端详着街办专门为她家拍的“老屋全家福”照片时,感慨颇多。

与现代时尚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仅一街之隔的水井坊,一个传承百年文明的水井坊,一个蕴藏着老成都“水、井、院、巷、酒”的历史文化基因的水井坊……,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在岁月的消磨和风雨的侵蚀中,成为了成都市中心区域最大的低洼棚户区。

穿梭在这里小巷中,不难发现,由于老院落大多房屋的建筑年久失修,个别建筑坍塌,木架腐坏,瓦屋面漏雨、掉瓦现象普遍,安全隐患问题日益突出。

经相关部门鉴定,这里有80%以上的房屋都是D级危房,毫无疑问,必须“重新规划”。

“将历年来居民搭建的建筑物进行拆除,建设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成都又一片历史文化古街区。”按照改造规划,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作将按照街巷肌理不变、院落尺度不变和古树名木保留的原则,水井坊老街将修旧如旧,还原百年前的历史风貌。

一方面是保护历史老街区的时代责任,一方面是区域内居民对社区发展的强烈渴望。

于是,一场自下而上的,用老百姓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老百姓自己问题的“自主搬迁,统规改造”应运而生。整体改造的基本原则也确立:把保护历史街区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采用“自主搬迁、统规改造”的方式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即将逝去的老街——陕西旬阳蜀河古镇

古老的汉江水不倦地流着,飞起的小漩涡如朵朵水莲花,开在流淌着禅意的江面。湛蓝的汉江与湛蓝的蜀河,在这里与青蓝色的天空汇合了。造化的巨笔在这里抖了一抖,竟抖出了一个精致的古镇。她就是位于陕西南部的旬阳县蜀河镇——一个与水结缘的古镇。

曾经的蜀河,是汉江响当当的汉江黄金水道。清末,仅河路货物年抽厘就达6700两白银。20世纪20年代,镇上有大小商号60多家,票号就有12家……这里也因古老的码头文化驰名。古镇有著名的黄帮黄州馆、陕帮三义庙、回帮清真寺等古迹。

直至1975年的一天,一列呼啸的火车从襄渝铁路穿过蜀河。1986年的一天,一队奔驰的汽车从316国道穿过蜀河。蜀河这个因水而兴的古镇衰败了。黄金水道衰败了,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了远航的船只,只有一条渡船每天两次往返于河道间,接送往返于火车站与镇上的人们。

尽管现在蜀河的经济状况在全旬阳县28个乡镇中排在第二,但蜀河人还是感到了衰败带给他们的困窘:原来是四面八方的人涌进蜀河,现在则是蜀河人涌向四面八方。

或许对于蜀河这个因水而兴的镇子来说,又因水而兴了,投资20多亿元的汉江蜀河水电站,将会带动起这里的经济:以水电站为中心的工业园区,以老镇为中心的民居古迹区,以小河咀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区。镇域面积将由现在的两平方公里拉大到五平方公里……。

也是由于修建汉江蜀河水电站,蜀河古镇将面临一次大规模的拆迁,那些老街、老房和有关这小镇的一切……都沉淀到了一块块或青或红的石板上,汇集到雾霭下城楼的余晕里,流淌在静静的蜀河水中。

千年古镇——龚滩古镇

龚滩古镇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三国时涪陵郡汉复县就设在这里,巴人与土家、苗族居民世代在此生息劳作。

龚滩一滩跨两省,位于乌江东岸,贵州和重庆交界的土坨峡中,它的上游和下游都为贵州管辖,独有凸现于中间的龚滩属重庆管辖。龚滩古镇地处重庆酉阳西部,与贵州沿河县遥遥相望,由于紧靠乌江上著名的险滩之一龚滩而得名。

龚滩在古代是通向五溪、夜郎的咽喉和军事要地和重要口岸。明末清初,重庆、涪陵、自贡等地的商人纷纷云集此地,上运大宗食盐及日用百货,下行大量生漆、桐油、粮食,古镇上集中了10余家大盐号和百余家商号,横贯南北长约5里的青石板街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抗战时期,国土沦陷,交通中断,海盐难于进入内地。龚滩成为后方通往前线战区的生命线,各种物资经过龚滩,出龙潭,下龙洞,支撑着在华中战区与日寇血战的前方将士。

“龚滩是乌江天堑里保存完好的一座土家重镇“,这句话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幸存而不是“保存”。而这座古镇能够十存八九地留到今天,大都应归功于她有乌江这个不好惹的情人的掩护。

然而,这里也终将逃不出被“规划” 掉的命运。由于下游的乌江彭水电站的修建,并于2006年开始蓄水,龚滩古镇将被淹没。按照规划,龚滩古镇将整体搬迁。长约3里的古镇,将在搬迁中“瘦身”,搬迁后大约只有800到1000米长。

无论对这座千年古镇,还是对为她神往的人而言,这都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

消失的泉城老建筑——卫巷

济南卫巷北起泉城路,南到黑虎泉西路,全长近200米。卫巷因为明朝时期在街南首东邻设立了“济南卫”而得名,名字沿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位于济南卫巷北端,建于康熙年间的准题庵——泉城路现存最老的建筑,而那里早已变成了一片废墟。准题庵北侧建于民国时期的原山东侨办的办公楼也被拆除了,该楼是济南旧城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近代建筑之一。拆迁部门称,这是正常拆迁,因为这个老建筑没有什么保留价值。

卫巷的四合院古朴而实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很浓的民生血脉,传统古朴而又生机勃勃,让人流连往返。

少见的高大门楼,雕花门楣透露出吉祥富贵的神气。门楼的瓦脊、挑檐依然有形有神,泛白的青瓦层层叠叠累积上去,平淡中更见岁月风情。

从古至今,济南老城区卫巷附近就是军事要地。发展到明朝后,卫巷的军事地位更加突出,兵库、演武场、卫所等都云集在此。卫巷对于研究军事文化、建制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后人是应该善待卫巷的。

在时代发展需求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几乎每天都有被规划,被建设中的地方,在拆迁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那些有价值的文物和老建筑被很好地保护了下来,但是也有一些包含丰富城市历史信息的优秀老建筑和文物消失在烟尘中。我们不禁感叹,这样的代价未免也大了些吧,让人心痛。

然而,就在我们今天生活过的地方,明天,哪里又将成为下一个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回忆呢……。(文/中国国家地理网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