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矿业集团工资查询:六度空间理论、结构洞和弱连接 | 每一天都去播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03:55

六度空间理论、结构洞和弱连接

Filed in 活到老,学到老 1 comments

一.六度空间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就是说你想认识一个人,托朋友找朋友找认识他的人,之间不会超过六个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1967年,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空间的概念由此而来。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似乎很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之间,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 而联系起来,绝对没有联系的A与B是不存在的。

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要通过六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当然也有人提出了:六度理论只是一个教授和人们玩的心理学游戏而不是科学。认为——

1、六度理论是典型的“以有推有”的伪科学。

  什么是“以有推有”?举个例子,现在假如我们所有的人都认为小A有精神病(客观上小A是正常的,先委屈一下小A),那么我们会找出无数个小A精神病的地方,小A无论做什么都可以看做精神病。

  这样,当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和奥巴马建立某种联系的时候,我们会不顾一切搜寻证据和链接,这可能的链接是我们五岁的时候和某某有过一面之缘(毕竟和我们每天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有无数),反过来问,这也叫关系?

  而发现六度理论的恰恰是一位“社会心理学”教授。六度理论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不过是个心理学的游戏。

2、六度理论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游戏。

  一般的科学推理过程是这样的。因为A所以B,但是六度理论呢?心理学教授利用业余时间的一个游戏推出B,因为必须B,所以人们去搜寻A,而A是无限可能的,反过来又证明了B。这是因果倒置。换言之,别说六个人,就是五个人,四个人,照样能找到联系,为什么不是四度空间理论,五度空间理论,七度空间理论?

3、六度理论是无法穷尽,不能证明的科学。

  这有三点:

  (1)、每个人的关系圈是无穷的,有时候甚至是不为己知的。(比如3岁时候曾插班的某同学也许已经成了奥巴马的助手)。

  (2)、挖掘这些不为所知的关系是需要耗费成本的。(与我们越熟悉的关系,我们越容易发掘,而非要找出某种不为已知的关系,就必须深度挖掘,这需要耗费成本)

  (3)、我们真正出彩的关系,不是我们已知的关系,而是未知的关系,而未知的关系是无法穷尽的。所以,六度这种猜测之所以成立,正是因为他的无法穷尽性。如果用无法穷尽来推测,那么何须六度,我说你和奥巴马之间只隔了一个人,慢慢找去吧。

  六度理论是可以衍生如 二度空间理论,三度空间理论,四度空间理论,……N度空间理论,N+1度空间理论的……

  度数越少越需要深度挖掘,度数越大意味着中间环节越多。博客大巴试验属于N度空间理论(因为我在限定某种关系的前提下,搜寻结果)。

4、六度理论是形而上,没有实际意义的科学。

  (1)、本博肯定和奥巴马能通过6个人联系起来,并且甚至不需要6个人,也许只需要中间隔着一个人。但有意义吗?我如何去找到曾和我谋过一面的这一个人?

  (2)、假如我和奥巴马是有某种联系,那么这关系足以让奥巴马将我纳入他的内阁组织吗?换言之这种关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越是需要挖掘,度数越大的关系,越是没有实际意义。我总不能因为在SNS上认识一个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然后给他安排一份工作?

5、SNS和六度理论有什么关系?

  SNS游戏利用了六度理论。六度理论对于大众没有实际意义,他只能证明你的关系网是无穷的并且有时候是不为己知的(这就好像我说你的潜力是无限的,有一天你会成为奥巴马的P话一样)。但是SNS游戏,却让你”出卖“的是你最核心的关系网。

  一个人邀请他的十个朋友,十个朋友再分别邀请各自的十个朋友,这样经过三度是100人。假设每个人都可以邀请十个朋友,那么经过N度就是【10的(N-1)次方】人。而六度理论,一个人的关系是无穷的M,经过六度,就是【M的5次方】,这是一个无穷大数值,穷尽了所有地球人,火星人都可以建立关系!!!

!IMPORTANT :

  六度理论的核心在于挖掘每个人不为己知的关系,SNS的核心在于出卖每个人最熟悉的关系!

6、六度理论带给人们的真正的启示在哪里?

  每个人和奥巴马之间的距离何须6人,也许只要1人,更甚至1人都不需要,相信你自己,你就是明天的奥巴马。(作者博客地址:思华商业模式)

二.结构洞

在我们所认识的人中,有两种现象。 

第一种,和他们所谈论的内容,发现和另外某些人也谈过,他们认识的人,同时也是自己的朋友,罗纳德称此为重复关系人(当若干关系人都介绍给你同样的人,提供给你同样的信息,他们就成为重复关系人)。  

第二种,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信息,通过他们,总是能认识更多的人,于是称之为非重复关系人。

“非重复人被隔离开来,简单地说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说,一个人拥有的关系对另一个人而言具有排他性。”则他们之间就存在结构洞。

与我们有直接联系的关系人称为初级关系人,通过他们,我们间接联系的关系人则称为次级关系人。在建立关系网络时,我们大可不必将每一个人都摆到初级关系人的地位,那样我们维持这个关系网络所付出的成本太高,我们可以通过少量的初级关系人,与次级关系人的保持利益联系。

研究结构洞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化每个人人际关系网络的收益,通过打造和占有结构洞,做一个“渔翁”,来使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规模和质量发挥到极致。

关于结构洞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人总是信任特定的人,并依赖于特定的人产生交换。因此,当两方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时,与双方关系都很密切的第三个人就占据了一个结构洞。而在类似于亲属关系的强关系中,或者具有相同人际关系的两个等位关系中,很难产生结构洞。

举一个例子。Steven刚刚买了一套房子,他尝试着向银行接待付款。可是当地的四家银行都拒绝了他的借贷请求。无奈之下,他亲自拜访各家银行行长,对他们说,如果对方愿意借贷1/4的款项,那么另外三家银行将愿意借贷剩余的3/4款项。最终当地的四家银行都答应了Steven借贷请求。这就是一个利用结构洞达成协议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Steven找到了一个结构洞,他创造了与四家银行的口头虚拟协议,以此为信息,要求落实借贷,最终获得了成功,但如果这四家银行之间是强关系,或许这种巧妙的机会就不会存在了。

关于结构洞你需要知道

  1.在结构洞中牵线搭桥的人更有创造力,更富于组织适应性,他们在组织践行新思想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他们占据着这个组织的“思维高地”,能给组织不同部门的人——那些被结构洞区隔开了的人——施加影响。

  2.为结构洞“架桥”意味着要接受多样的观点和事物,有时候这些观点之间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人之佳肴,我之毒药”,对某些人大快朵颐的事情,却让另一些人恨之入骨,而“架桥”的人必须能在这种对待同一件事的极端矛盾中生存。

  3.阻碍你成为“架桥人”的原因是你自己害怕承担“架桥”的风险。要成为“架桥人”,就要敢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需要你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抓住有利机会,很遗憾,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做。

  4.填补结构洞的“人”对我们来说属于一种弱关系,但不是所有的弱关系都可以成为那个填洞的人。

三.弱连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沟通互动的频率来看,可以简单划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

强连接最有可能的是你目前工作的搭档,事业的伙伴,合作的客户,生活和工作上互动的机会很多。弱连接范围更广,同学、朋友、亲友等等都有可能,就是沟通和互动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由于个人的时间、经历和沟通机会造成的。可以简单的概括个人大概有150个联系人,其中强连接约30个,弱连接约120个。

弱连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4年提出。格拉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强连接”现象;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一个无意间被人提到或者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一个人……格拉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连接”。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然不如“强连接”那样坚固,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Granovetter认为在探究一些网络现象时,使用弱连接的概念比使用强连接的概念来得的重要。

马克·格兰诺维特就和一位数学家林登.佛里曼深入地研究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课题后得出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有大量数学论证和社会学实验表明,“强连接”往往形成一个个小圈子;而“弱连接”却会连接出一张大网络。

关于强弱连接的界定,Granovetter设计了四个指标,分别是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动的内涵,但Granovetter在1973年并无明确指出用来判别强弱连接的标准。然而,后续研究学者所使用的诸多测量方法却都已经明确地掌握了Granovetter所称弱连接的构成本质。有的研究是将强连接视为一种互惠性或回报性的互动行为,弱连接则是非互惠性或非回报性的互动行为,而无连接则代表著无互动关系存在(Friedkin;1980),因此连接强弱的界定事实上是一种程度的区分,而在测量方面,Granovetter是用了互动的次数来测量连接的强度,另外一种测量方法则是将最近互动的次数纳入考量(Lin , Dayton & Greenwald;1978)。

有一个实验:随机抽取一个人,要求他将一本书透过自己的关系传出去,收到的人会被要求也以自已的关系再传出去,这样依次传递,直到传给一位指定的人。有一次指定者是一名黑人,结果在传递过程中,从白人团体手上传入黑人团体的“桥”,往往起重要作用的,是被信息传递双方圈子认为是“认识的人”,而不是“朋友”。这些实验说明了强连接需要较多的时间加以维系(互动较多),对社交时间产生排挤效果,使得一个人的关系网络较小,从而产生信息通路上的重叠浪费。所以一群好朋友(强连接)当中,信息常常会转来转去好久,转不出那个小圈子。就是因为缺少弱连接的“桥”。

再看一则”弱连接”故事: 一位银行家接到裁缝的电话,说晚宴的礼服做好了,请他过去试一试。这位银行家和裁缝一见面,就发现对方好象情绪不高,有什么心事。就问,“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吧?”裁缝说,他的小儿子刚刚被公司解雇了。他儿子学的是财务管理,而公司刚刚上了一个财务管理分析系统,不需要原来那么多人手。银行家笑着说,这是小事,“我的一位投资人朋友正需要找一个私人助理。我帮你介绍一下。”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银行家和裁缝之间,无论学识、财富,还是社会地位,都决定了这是一个“弱连接”,但弱连接往往能办成大事。

很自然的,人们都会想,强连接比弱连接更有用处。而 Granovetter 调查的结果却表现出,找寻工作的人更多的是通过那些很少见面甚至一年才可能见一次面的人那里获得职位的信息。总体来说,在找寻工作方面,弱连接的机会要比强连接高的多。

虽然 Granovetter 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为什么弱连接有着更重要的价值,但很幸运,他有着足够深的洞察力。

事实上,在信息的扩散传播方面,弱连接起着同样的作用。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圈子里的人可能相互认识,因此,在这样圈子中,他人提供的交流信息总是冗余。比如,我从这个朋友或亲戚听到的,可能早已经在另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而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交谈过此话题。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