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暂居证有什么用:金刚经开示(十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43:31

金刚经开示(十三)

(2010-07-03 18:18:47)转载 标签:

佛法

分类:智悲佛网

                   《金刚经》开示录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经

                         堪布索达吉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三十四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可否以三十二种清净妙相来观如来?”须菩提回答:“可以。因为在名言中,佛陀具足了三十二种妙相。”

在名言中,佛陀确有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每一种相以何种福德而成就,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有详细介绍。《金光经》云:“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数,庄严其身。”了义的大乘经典,如《如来藏经》中也常提及佛的相好。因此,名言中可以这样承认。

佛陀和须菩提作了一个辩论,说他的这种回答不是很圆满: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成如来了。”

这里是一种文字上的辩论,当时须菩提说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从词句和意义两方面破了须菩提的观点:

词句上:若承许三十二相是如来,则有转轮王也成如来之过,因为转轮王具三十二相。《本生传》中讲,释迦牟尼佛刚降生时,净饭王请相士来看相,相士说他如果不出家,就会成为一代转轮王,出家则会成为佛陀。由此可见,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须菩提在词句上有漏洞。

意义上:三十二相有胜劣之别,不应一概而论。《俱舍论》云:“能仁相正明圆胜。”能仁佛陀的妙相,在庄严、明显、圆满方面远远胜过了转轮王。比如佛陀的肉髻生在正中位置上,而转轮王的肉髻偏左或偏右,不是非常庄严;佛陀的三十二相十分明显,而转轮王的若不详察看不出来;佛陀的相好圆满无缺,而转轮王的相好尚有欠缺。尽管都是三十二相,但怎能以转轮王略为逊色的三十二相观如来呢?

释迦牟尼佛这么一说,须菩提就醒过来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说:“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不应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看须菩提已经真正通达了,世尊很高兴,遂以偈颂宣说自己的真实密意:“若想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此人已步入邪道,无法得见如来本面。”

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特别喜欢这个偈子,在我的印象中,宗喀巴大师的《中观根本慧论大疏》、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以及麦彭仁波切的论典中,都曾引用过。

从法身或空性的角度来说,有缘弟子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只不过是清净依他起,并不是真正的佛陀。此外,通过持诵名号、佛经等声音来求佛也是不了义的。如来的本来面目,不是眼根所见的色法,也不是耳根所闻的声音,若以色相、声音想见如来,此人的修行已偏离了正轨。当然,此处的“邪道”,并不是指邪魔外道,而是世间执著相状的见解,《六祖坛经》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有些人在解释这里时,没有分开了义、不了义,若没有以究竟胜义来解释,肯定是不对的。)

《四百论》中言:“究竟涅槃时,无蕴亦无我。”佛陀证入究竟涅槃时,无有诸蕴,也无有依蕴假立的我,若把如来看成由蕴而生的色法,这是完全错误的。《中论》云:“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凡夫因为对“如来以自性而存在”怀着强烈耽著,继而成为一种执取,并以分别之心妄加揣度,而说如来在涅槃后存在或是不存在。然而,按照显宗和密宗的究竟观点,心的本性现前时,即是诸法法性,也是如来之相,此外并无形象上的如来。

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搞清楚。不然的话,喜欢积累资粮的人,学了《金刚经》以后,可能认为烧香拜佛没有意义了,因为如来根本不存在。不要有这种邪见!在胜义当中,相好确实不能代表如来,如《诸法无生经》云:“无佛无法无僧伽,谁知此理乃智者。”这是从空性方面讲的。但究竟而言,如来也不是什么都没有。

藏文中此后还有一偈,玄奘、义净的译本中也有,唯独鸠摩罗什没有翻译,可能是梵文中缺漏或整理者疏忽所致。希望大家以后念诵时,能把这个偈子也加上。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藏地大德在引用上偈时,此偈也会一并引用。意思是说,诸佛的本体,应观为离戏法性,即引导众生的导师之法身,它是光明离戏的无为法,非能取所取的境界,故以凡夫的分别念无法衡量。

《入行论》云:“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胜义不是凡夫分别念的境界,凡夫的分别念只是世俗谛,故无法测度不可思议的法性。如《金光明经》云:“诸天世人,于无量劫,尽思度量,不能得知。”

第三十五节课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果你认为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来认识佛陀的真相,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如来的真相并非如此(昨天已讲过)。”

此处的“”字,藏文与玄奘、义净的译本中均无,连贯上下文来看,没有“不”的话,意思应该更明确。这个“不”字,不读也可以;但因为是谛实语有加持,读也是可以的。我个人认为,也许鸠摩罗什的译文中本来没有,后来在流通过程中不小心加上的。

这里再三地讲了“相”,若认为以相获得如来正等觉,这是不对的。所谓的相是什么呢?《楞严经》云:“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不管是如来的妙相也好,外在的处所相也好,都不是真实究竟的相,《百论》云:“无相,即不忆念一切相,远离一切受,于未来、过去、现在之法,心无所住。”

其实,相只是一种因缘,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空相,《大智度论》云:“因缘生法,是名空相。”若执著依靠相而得无上佛果,就会堕入常边,始终也不可能获得无上佛果。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f020e0100ky19.html) - 金刚经开示(十三)_飞龙_新浪博客

“须菩提,你若认为发了无上圆满正等觉菩提心的人,说一切法是断灭的,实相上没有,现相上也没有,这种想法也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发了无上圆满正等觉菩提心的人,对所有的法不能说为断灭相。”

在抉择诸法时,若认为一切显现皆无,单单是一个空性(单空),这就是一种断灭。譬如声称没有因果轮回、善恶果报,只存在一个空性,从法性来说,这也是不合理的。《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般若经》亦云:“真实理中,无有一法,可生可灭。”如果说诸法实相只“灭”而不“生”,就会堕入断灭的边,其结果诚如《中论》所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从修行上说,仅仅修持这样的一种灭法(单空),则属于转生无色界之因,无色界的众生虽然安住于一缘等持中,但死时也有趋入后世的行苦,无法超离三有轮回。从见解上讲,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对持此见者有专门批评,说他们是外道派,至于具体分析,在此恐繁不赘。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若有菩萨用遍满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布施无量无边众生,此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若有人通达般若空性法门,了知一切法无我,从无我中获得无生法忍,二者相比起来,后者的功德远远超过了前者。”

供养、布施对初学者来说,功德非常大。但是通过闻思修行,对无我的真理生起定解,功德更为不可思议。大家都知道,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表面上布施行善不一定有很大功德,但是通过闻思修行,哪怕观修一刹那的空性,对无生法(无我空性)生起不退转的定解,其功德也无可言喻。

学院的四众弟子将来去汉地时,希望能够好好地弘扬佛法。但话又说回来,对此我也没有很大把握,因为环境的影响太大了。在你们当中,真正对佛法有稳固定解的人不太多,有些人来到学院后,因为看大家都在学佛,自己也不得不装成很有正见的样子。但如果到了汉地的话,周围大多都是不修法、持邪见者,一两个人在这么多人当中弘扬佛法,首先可能会起一点作用,但逐渐就随着外境转了。不要说弘扬佛法,在那种环境中稳住也很困难。

作为我,也没有很大的把握。我不敢说自己有很大的成就,但坚信即生中不会生邪见,不会做业际颠倒的行为。然而,若长期处于经济文化发达的汉地,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也不好说。

昨天我和有些居士谈话时,他们讲道:“现在不要说居士能了达佛法真理,就算出家人也不一定明白。”我觉得这句话有点道理。现在的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佛法是迷信,或把佛法和气功、外道混为一谈,有些人学佛就是为了遣除烦恼痛苦,根本不懂佛法的真理——无生法门。

《大智度论》云:“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法忍。”一切法的实相无生无灭,能够真正信受通达,并获得无碍不退转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我很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无生法忍,若能如此,不用做很多的功德,即使安住于此境界中一刹那,也超过了相似的布施。然而我担心的是,你们在学院时“无生法忍”还不错,到了其他地方两三年,能不能保住也是个大问题。

为什么无生法忍的功德远远超过了财布施呢?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因为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六祖坛经》云:“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从名言现相上说,积累福德资粮能现前佛陀色身,此因果关系真实不虚,但就胜义实相而言,这也是一种戏论,因为菩萨没有可得的福德。《心经》云:“无智亦无得。”

须菩提问佛:“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呢?”佛告诉须菩提:“菩萨修积福德目的是什么?就是不执著任何相,此乃最究竟的法性。贪执佛法也是一种所知障,实相中没有能得所得,故而菩萨不受福德。”《维摩诘经》亦云:“诸法究竟无所有。”既然诸法无所有,同样,福德也不存在,它只是修道中暂时的所摄之法,以究竟法身来衡量,菩萨根本没有所得的福德。

空性是诸法的实相,大家应当经常观修。当然,没有学过中观和大圆满的人,光是闭着眼睛观什么都没有,《定解宝灯论》中也讲了,这只是初学者的修法,虽可以暂时对治实执心,但并非最究竟的修法。

第三十六节课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种人并没有了达我所说佛经之密意。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所以叫做如来。”

〖如来〗:指“如”理如实地“来”到诸法本地的补特伽罗。如来与众生有很大的差别,凡夫众生不能叫如来,因为其尚未断除迷乱的显现,仍漂泊在生死轮回中。

稍微了解佛教历史的人,大多数都认为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其理由是:释迦牟尼佛首先从兜率天来到人间,在人间住了八十年后,示现圆寂去往清净刹土;在转法轮期间,于鹿野苑、灵鹫山、舍卫城等处皆曾驻足;佛陀日常的行住坐卧,在小乘戒律中也有详细记载。然而,名言中虽然有这些现象,但这种判断并未了解如来实相,因为如来是无来无去的,如经云:“诸法自性无所住,无来无去如虚空。”

诸佛无来无去的问题,《般若经》中也有一个公案:常啼菩萨四处寻觅智慧波罗蜜多法门时,一次来到一片旷野,有位如来现身,指点他去找法胜菩萨,随即就消失不见了。后来他历经千辛万苦见到了法胜菩萨,当时他问:“前面见到的如来是从何而来,去于何处?”法胜菩萨便宣讲了《诸佛无来无去品》(《般若经》中的一品),说完以后,法胜菩萨就入定七年。

我以前也看过《诸佛无来无去品》,里面讲了很多比喻,比如阳焰,它没有来源也没有去处,诸法的法性均是如此。《老妇请问经》中讲:“一切诸法皆无生,犹如鼓声。”敲鼓所发出的响声,其来源既不在鼓上也不在手上,以此比喻诸法无来无去。《中论》也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因此,什么叫做如来?佛经云:“能悉见、悉知诸法之本性,现前诸法之本性,名为一切智智。”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其微尘之数是不是很多?”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微尘实有,佛根本不会说微尘很多,正因为佛说微尘无实,故可以说微尘很多。”

微尘抉择为空性的道理比较难懂,因为微尘非常渺小,人的分别念和智慧有限,总觉得它是实有的。小乘宗认为无分微尘成实存在,是胜义谛;很多外道也认为微尘常有不变。然而,中观宗和因明宗都不承认微尘常有。对内外道的错误观点,《四百论》、《入行论》中皆有大篇幅的破斥。佛经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也说明了微尘非实有。

佛说微尘多,是从名言中讲的,若以圣者的入根本慧定或者离一切戏论的智慧来抉择,微尘的本体都不存在,又何谈微尘众多?经云:“一根发尖端,不可思议刹,各形皆不一,彼相无混杂。”假如微尘是实有,一根毛发上怎么存在无量刹土?正因为诸法是空性,空性中才有不可思议的缘起显现。

按照佛教的说法,世界上最小的是微尘,最大的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尘非实有已经讲完了,下面开始抉择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存在: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有时候的境界还不错,好像在给佛讲经一样,他所说的全部可以得一百分。他说:“世尊,如来在《阿含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是世界,只是名称上叫世界。”

在胜义中,从须弥山乃至微尘之间,没有一个法是实有的。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云:“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不管是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任何一个法在胜义和世俗中都没有自性的缘故,不是常有也不是断灭。所以说“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为什么呢?因为三千大千世界在胜义中不是世界,假如说世界实有,则已经成了一合相。”

我看了十多本讲义,有些法师解释“一合相”时,只是讲几个民间故事,根本没有接近佛经的实义。这样可能不太好!

〖一合相〗:是指对总体相状的一种执著。比如瓶子本来是由微尘组成,但人们有一个总体的概念,于是把这些微尘的聚合称为“瓶子”;五蕴中本来没有我,但众生也因为有了一合相,就把五蕴的聚合执为“我”。同样,器世界本来也是由微尘组成,但人们却把没有实体的法聚合成一种相状,进而对其产生实执,这就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佛陀在经中常说一合相不存在,如五蕴的聚合、时间的相续等全部是假法,并非实有。但在名言当中,暂且可称为一合相。

《四百论》云:“积集假法中,邪执言实有。”对由众多支分组成的假法,如瓶子、车、房屋,本来无有任何总体存在,而人们以邪执的缘故,在这些聚合中安立种种假名,并执著其真实存在。然而,以胜义智慧观察时,这些一合相犹如虚妄的影像,并不是真正的一合相,《入行论》云:“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

因此,世界不是实有的。《圆觉经》云:“众生佛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倘若世界真实存在,佛土和众生的刹土不可能同一本性,地狱和天宫也不可能皆为净土,正因为世界无实,法性平等,所以才可以这样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