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新提醒】淮安语文老师的一个典范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0:32:17

淮安语文老师的一个典范故事   [复制链接]

我们的吴承恩 我们的吴承恩 当前离线
威望
13825
在线时间
1500 小时
金钱
16314
贡献
28921
SD币
21 元
最后登录
2011-10-21
注册时间
2009-2-22
帖子
7773
精华
2
积分
80725
阅读权限
100
UID
3660
狗仔卡

版主

在线时间
1500 小时
SD币
21 元
最后登录
2011-10-21
注册时间
2009-2-22
积分
80725
帖子
7773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00:02: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cb{margin-right:0} 本帖最后由 我们的吴承恩 于 2011-10-20 12:03 编辑

前几天在楚州网文化版块上,有位77岁的老教师给我们讲述了他三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http://www.sd0517.com/bbsnew/thread-32061-1-1.html)。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之经典是足以让各个师范高校把它作为范例向师范生们讲授的,也是教育部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由于本人对涉及吴承恩的资料看过一些,所以可以把这位老教师的故事梳理的更有条理些。

这位语文教师叫做何杰,和很多老淮安人一样,他从小就爱着我们淮安历史上的那些可敬的历史人物。

吴承恩和周恩来一样,都曾经有个孩子,可后来都夭折了,所以他们居然都没有直系的后代!离开了故乡四百多年的吴承恩,他的房子啊、遗物啊、坟墓啊什么的都很难寻找,再加上在封建社会,一个写象《西游记》这样小说的文人是没什么地位的,更谈不上搞个故居纪念他了。所以吴承恩,对于故乡,对于河下而言既是存在的又是虚无缥缈的!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何杰老师来到了建淮乡二堡小学任教。当时那是一所戴帽子的小学,所以何老师教的却是初中语文。初中的语文课里有篇《西游记》里的节选文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何老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自豪的对学生们讲,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我们淮安人吴承恩,可惜呢,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和吴承恩相关的实物证据,大家呢,平时可以留意一下,看是否能找到。何老师在说时,只是在尽一个语文老师的本分,并没有过多的对学生的奢望,实际上自他1952年工作后,他总会请他的学生帮他寻找关于吴承恩的遗存,可一直没有收获。学生们在听时,也只是觉得好奇,心想这样的东西哪能让我们碰到啊。

然而,就在一个寒冷的雪后清晨,一个叫郭锦爱的学生气喘嘘嘘的跑来,急切的喊道:“何老师,我在邻居郭家的猪圈旁的石头上見到“吴承恩”三个字了!您快去看是不是《西遊记》的作者”。
何杰老师立即和郭锦爱来到这户人家,只见两块正方形的合碑仰在地上。郭锦爱同学赶紧打来井水和着稻草用力擦拭碑上的残雪和污迹。只见碑盖内是七个篆书大字:大明吴菊翁之墓。这正是吴承恩为他的父亲亲自撰写并书写上碑的墓志铭。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乡村语文教师和他的孩子们完成了中国考古史上也值得书写一笔的壮举。
在感叹何杰老师和他的学生的举动的同时,我们也不由的要感叹今天的语文课和今天的语文老师的悲哀。本应该是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却被今天的很多老师上的味如嚼蜡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当然不能只怪罪我们的语文老师,问题可能出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上。
然而,我们的语文老师能不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发挥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当年的何老师那样,出于对故乡文化的热爱,多向学生传递一点文化的热度呢,这样我们是不是才更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呢。

DSC_0027.JPG (56.82 KB, 下载次数: 0)

2010-9-29 00:02 上传

下载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