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坐席客服:无家可归的美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40:49

无家可归的美国人

2011-10-18 00:02:19

浏览 18230 次 | 评论 36 条

无家可归,让人电影《落叶归根》里面的镜头,没有地方住,在哪个桥洞或者地铁站的角落栖身,要饭、靠拾荒为生,饥一顿饱一顿的,衣服脏兮兮的,更重要的是没有尊严,没人瞧的起,都绕着他们走。这是中国版的无家可归的写照。但在美国呢?大不同!

在美国,无家可归人士幸福着呢!

在美国无家可归的人很容易判断,就是别人都忙忙碌碌的上班,工作,他们聚集在树荫下,长椅那晒太阳唠嗑的人。黑人居多,白人也有,穿的很休闲,比较干净体面。试想一下这样的场面:图书馆前面风景很美,有大型的喷泉,有树荫,有长椅,还有不怕人的小鸽子,一派祥和。无家可归人士就坐在长椅上聊天,读报,还有玩扑克的。到了中午,一辆教堂派来的车停到了广场前,大家就都朝着那车走过去,是“免费的午餐”来了。大家排好队,临近的人寒暄着,领到午饭的就找到广场的圆桌坐下安心的吃饭,也有免费水供应。吃完了饭,可以继续晒晒太阳,要不然就去图书馆里补充一下精神食粮。图书馆里有冷气开放,有免费上网,也可以找个沙发,找一本喜欢看的杂志,插上MP4,悠闲自得。还可以预约自习室,几个人凉凉快快的畅谈一下,渴了的话还有自动饮水机补充水分。傍晚时分,图书馆关门了,他们就去教堂提供的住处登记入住。早上到了固定时间离开住处,继续开始社交,接触自然,享受没有压力的人生。当然,白天他们也去超市,商店逛逛街。……

在美国,人们却争先当义工,人们都梦想能居住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里,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付诸行动,让现实更接近我们的美梦;人们认为,做义工便是实践此一美梦的最佳捷径。义工,这一名词在中国并不多见,这跟中国的历史和家庭传统观念有关。而在美国,义工可谓是无处不在,也因此“义工”在美国社会受重视和尊敬的程度,让很多华人,尤其是大陆来的华人感到惊讶。

“义工”在美国社会里非常普遍,许多基金会和非盈利组织就是由义工组织或参与的。学校从小就培养孩子回馈社会的公德心,引导学生参加“义工”活动,比如组织小学生去访问附近的老人中心;收集一分钱,然后由学生会决定捐给那个慈善机构等等。到了高中时,有些学校更规定每年要参加几十小时的社区服务,而大学申请也以此作为一个很主要的考量。由此可见,美国的教育自始至终强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要有服务于社会的精神,认为志愿者精神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做义工已经成为美国的一种传统。

做义工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藉由传递这份爱心,让孩子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尤其在他们正值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的高中阶段去参加义工活动,更有助于他们认识社会、理解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心怀感激,更加热爱生活。

一位在洛杉矶一处粮食银行当义工的家长指出,来领取免费食品的人千姿百态,看久了很耐人寻味。有的人失业了,还没有找到工作,所以临时来拿些食物贴补家里生活;有的人身有残疾或者重病在身,无法工作,全靠政府救济生活;还有的人身强力壮,精神正常,正当壮年,不知为什么也会长年累月地领救济。她曾碰到这么一对前来粮食银行领取免费食物的父子,让她深深感受到,什么叫“施比受有福”。那是个十几岁的大男孩,气愤地拉着他的父亲的胳膊,质问道:“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我们家里有食物!你缺食物吗?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父亲小声地解释着,儿子又大声说:“你回去,我不会进这里的,打死我都不会进这里的!”过了好一会儿,那个父亲一个人进来了,满脸的沮丧和难堪。后来负责登记的人告诉我们,这个父亲失业好一阵子,失业金已经领完了,不得不开始申请救济,同时也来粮食银行领取食物,而他的儿子很不谅解。

这个父亲后来终于重新找到工作。他每2周发一次工资,发了工资就到粮食银行来送一张支票,面额都是100元。他说,他困难的时候,在这里得到了很多帮助,现在有能力了,也希望能够尽点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生命的真谛,在于自助助人。就像这首奥黛丽·赫本的朋友萨姆·莱文森写给孙女的诗《永保美丽的秘诀》所写:

诱人的双唇,来自亲切友善的话语。

可爱的双眼,是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

苗条的身材,在于将食物与饥饿的人分享。

美丽的秀发,因为每天都有孩子的手指穿过。

优雅的姿态,来自于一直都与知识同行。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会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自我成长,

不断地自我成长,而非向他人抱怨。

请记住,如果你需要帮助,首先要自助,

随着岁月增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帮助自己,一只帮助他人。

如果让做义工成为我们的习惯,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你就是改变世界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