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李斌讲话:我军以前的拼刺技术的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28:06
我军的拼刺技术主要来源于抗战中的日军。虽然以前红军部队就有大量装备大刀和红缨枪的历史,但是那时我军除少数的懂武术的战士外,多数都没有组织起来、统一进行专门练习过拼刺。抗战爆发后,我军和日军对抗,这时无论是红军改编来的八路军,还是抗战后各地由党组织起来的武装和整编来的部队、还是由国民党军起义来的部队,都发现在拼刺这种最原始的战斗形式中,即使我军人数占有优势时也往往吃亏。这对许多战斗的结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为当时我军的火力是根本不能和日军相比的,如果拼刺这种战斗再不能打,那就真的没有什么歼敌的机会了。部队为此组织不少拼刺训练,但效果不好。/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我军在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后,也俘获了一些日军的士兵,经过教育和感化,他们逐渐对我军产生了好感,我军的政工人员在和他们相处时,得知了日军拼刺训练的一套做法和决窍。其实日军的拼刺训练从动作上来讲和我军的并没有多少区别,但有两点是我军没有的,一是其强调的“武士道精神”;不少人以为武士道精神就是疯狂地杀人和与别人拼命的气势,其实这种观点是只看到了其表象,武士道路精神的实质是一种人对人生、特别是死亡的态度和看法,是日本文化的主体部分,而不单纯在日本武士中有。这种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其实是一种形式的宗教,特别强调服从、忍耐、团队荣誉、对组织的无怨无悔的奉献和在对阵时的无畏无惧、坦然赴死的心理。其表现在日军士兵中就是平时能长期承受艰苦的训练,非常专一;战斗中则是临危不惧和临阵不乱,严守纪律,能做到“忘我和无我”的境界;无论是单个士兵,还是一个作战单位,其战斗动作都绝少有任何的错误。这一点听起来不觉得如何,但真的要做到是非常难的。大家知道,我国明代的大军事家戚继光就在其兵书中指出,士兵只要在战场上将平时习得的武艺的十分之二、三用上就能克敌制胜了。第二就是日军将这种文化在拼刺中体现了出来。大家看反映抗战的电影有时会看到我军组织战士对着草人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突刺”,许多人都觉得这样简单的动作没有必要让士兵这样重复地去做,好象应该让士兵多练习一些招式和“绝技”。其实是这最简单的拼刺战术动作体现了拼刺战斗最核心的东西。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拼刺战斗,由于双方都是有意识的、会活动、会反抗的人,因此这种战斗除了枪的长度、人的力量这些物质的东西外,更主要的还是两个人意念和意志的较量。首先这要求参加的人不能有一点胆怯,因为任何的胆怯都会犹豫、注意力不集中和反映迟钝。其次是意念间的较量,两个人都在盘算在对方的即将进行的下一步的动作,任何的判断上的失误都是致命的,要求参战人员出枪要出敌不意、要快、要准、要狠;要求一旦出枪就必须形如闪电、就必须先在气势上压倒敌人、就必须做到忘我和无我,换句话说就是在攻击敌人时只管杀敌而不能有一丝考虑自己的安全,这其实就是要人有死的决心。一击之下敌死,则你就获得新生;如果一击不中,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很有可能意味着战机稍逝即纵、从而导致形势逆转。和其它的战斗形式一样,拼刺战斗中进攻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一面。和其它战斗形式不一样的是:拼刺战斗杀敌的进攻形式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突刺”。故而对士兵进行“突刺”战术动作的训练就成了拼刺战术训练最重要的内容。我军在接触日军前也组织“突刺”的训练,但只注重动作的形式,基本没有对士兵进行意念和意志方面的有目的地、有针对性的训练。红军时期,我军战士往往具有比国民党军高得多的士气和决心,内战时国民党军队经常在失利时大规模地投降,即使进行刺杀战斗,白军士兵也是意志薄弱、保命的意识占了主导思想;拼刺战斗中崩溃的情况经常发生。后来我军与日军作战,就发现对手和国民党军队根本不一样,本来我军进行的是保家卫国的正义的战争,在实战中却发生了不少我军在战斗中意志动摇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单兵对抗、还是连排规模的战斗中都出现过。我军也进行过大规模的专门训练,但效果不明显。原因就是只重视了“突刺”这种战术动作的形式,而没有同时注重士兵心理、意志和意念方面的训练。通过和一些真心实意和我军合作的日军士兵的交流,我军发现日军在进行“突刺”训练时特别强调士兵要“心”、“气”、“神”方面的自我调节、暗示和加强,他们将这种战术动作和意念和意志的训练融合在一起。由于我军本来就是一支进行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军队,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也非常强调人的精神方面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结合了日军的训练手法后进步很大。抗战后期,我军各部队在和日军进行拼刺战斗时已占了上方;有人说这主要是由于日军将主力精锐部队调去了太平洋战场而导致的;这种观念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日军1942年底后在中国战场的确抽调了不少部队去南洋,留在中国的和新调来的部队的战斗力和抗战前期的确下降较多,但那主要是日军在配备上和从前相比下降很多,重武器少多了,后勤支援就更少了,这样在正规的交战和大规模的作战中的确使日军的战力大打了折扣;但是在拼刺战斗中但不是这样,由于日军一直重视拼刺,而且后期更加重视一切和精神因素相联系的战斗手段的发挥,拼刺无疑是日军在走向末路时急于拾起的救命稻草,所以抗战后期的中国战场上,日军尽管由于物质的缺乏、士兵体质上有一定的下降等客观情况的存在,但是其拼刺能力应该是下降不大的。其在战争后期与我军在拼刺中处于下锋主要还是由于我军拼刺能力的极大提高。顺便提下,日军即使在最后时期,其后勤供应也比我军要好得多。另外,如果日军没了拼刺能力,其战争后期又没有多少重武器(与我军相比还是很强的)、又没有制空权,那它怎么可能在1944年的“一号作战”中将国民党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日军后来停止攻势,一方面是由于其作战目标已达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中打击、并在重武器上也完全处于下锋,并不是由于其士兵失去近战的攻击力。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我军在抗战中由于日军对抗而练就的拼刺能力在后来的国内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也有很好地表现。我军越发地重视“射击”、“投弹”和“拼刺”这三大步兵技能的练习和发挥;而且我认为我军对“拼刺”的重视是比射击和投弹还要厉害,当年,我军各级指战员无不认为:英雄的部队是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这句话就代表了我军对拼刺重要性的最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