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孟集高速公路招标: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课堂记实大语文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09:42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课堂记实

文 / 牧云翁

杜郎口中学靠什么招来了八方之客?即不是得道高僧的“天灵灵、地灵灵”,也不是山水甲天下的秀色美景,更不是如来佛主的神圣。杜郎口中学靠的是“课堂改革”走上了神坛,因此创新型的课堂模式是杜郎口中学的精髓。正是这个独特的“课堂”,成为一个靓丽的景点,不仅引爆了业界,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兴起。

砸了讲台、黑了墙壁,并了课桌:走进这个神奇的课堂,我们发现:教师的讲台变成了窄窄的电脑控制台;四面的墙壁除了门窗的位置,全都安上了黑板;每四张学生的课桌合并成一个方阵,形成一个学习小组,一间教室中一般有六个这样的方阵。算下来,每班的学生数在35左右。

课间短暂的间歇,是学生最紧张的时刻每个学生都包揽了一块板面,必须负责在上课之前写好黑板,每节课都要更新内容。显然每个学生都在课前被指定了抄写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上课的关键。

我的疑问:由谁?在什么时候?负责给学生安排这些内容。再有:整个学校只有一处位于校园最西边的洗手间,教学楼与洗手间有操场相隔,来回步行就需要数分钟时间。这样的课一天上下来,学生会不会疲于奔命?

粉笔盒的变迁:一直以来粉笔盒都是由老师掌管的,而在杜郎口中学,它由学生掌管。

教室门外也是课堂:这间位于过道最末端的教室,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把教室外墙也变成了黑板。看来把教室里的四面墙都弄成黑板还不够用。

意外的奢侈:挂图也是一种形式,在这个偏僻的乡村学校,我们见到了城市中都很少使用的彩色打印!未免觉得有些奢侈。

 教师的“责任田”:课前,教师也在紧张地抄写着板书,看来教师也有自己的“责任田”。

 

师生角色的互换:上课了,发现讲课的是学生,每人讲几句,频繁换人,却秩序井然。这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确实令人敬佩。

 混在听课者中的教师:我终于在后面成群的听课者中,找到了这堂课的教师(中间那个托着下巴穿白色衣服者),若不是他不时地发问,很难将他与其他的听课者区别开来。

上课如下课下课如上课:这是一堂地理课,与上课前师生抄写黑板的忙碌劲相比,显的轻松多了。

混在学生中的教师:教师也参与到了学生的研讨之中,如果不是服装的区别,我们很难将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和学生区分开来。

戏台上的数学公开课,还真有几分话剧的味道

本篇仅仅是对杜郎口中学课堂实况的一些如实记录。要了解更多关于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要诀,敬请期待后续文章: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探密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PK洋思

阅读(10) ┆ 评论(4) ┆ 转载原文┆ 收藏(1) [转载]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探密(2011-02-13 06:45)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探密作者:牧云翁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探密

文 / 牧云翁

创新型的课堂模式是杜郎口中学的精髓,而“10+35”或者“0+45”又是杜郎口中学创新型课堂的特色。所谓“10+35”就是:每节课中,教师点拨10分钟,学生自主研讨35分钟;“0+45”则基本上教师不讲,全由学生自主掌控课堂。在杜郎口中学出名之后,各路专家们又按照课改理念,为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冠以更加深奥难懂的名字——“三三六”教学模式(三特点、三模块、六环节)。但说穿了还是“学生讲课,老师点拨”。因此,我们的“探秘”就从这里开始。

 

有人质疑:如果教师讲课还不如让学生自己讲课,那么要教师有什么用?我也同样抱着怀疑的心态,企图找到其中的破绽。

 

首先我在同一个课时内,扫视了全校三个年级的全部教室,看到的全都是一样的课堂氛围,教室中没有“台上、台下”之分,学生的姿态或蹲、或站、或坐,但都聚精会神、津津有味,他们或表演、或辩论、或讲解、或朗诵。课堂的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学生发言也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秩序井然。应该可以证实,全校所有年级的所有科目都采取了同样的教学模式。

但后来也听一位参观者说,在初三教学楼顶楼有两间教室门窗紧闭,隔着门可以听到里面教师授课的声音,而这两间教室的门牌上写着“棋牌活动室”。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也并没有摒弃传统的“讲授课”,而是把这种“讲授课”隐蔽了起来,而且是用在了最关键时候。

杜郎口中学是全寄宿制的初级中学,不单学生寄宿,而且也为学校的老师提供了校内的住房,这就为晚上和周末安排上课提供了条件。而事实上杜郎口中学晚上上课已不是秘密,每天师生的时间都被塞的满满。

5∶30起床,

7∶30第一次点评会(教师参加,参观者围观旁听),

8∶00上午第一节上课,

11∶30教师与来访者见面,交流咨询活动,主要是教师分学科答疑。

12∶00午餐时间

13∶50第二次点评会(教师参加);

14∶00下午第一节上课,

21∶30晚自习结束。

每周六下午,杜郎口中学用四个课时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业务活动,他们称之为“业务论坛”,要求每个人讲一周的收获和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自己的心得。

每周6个工作日,每天超过13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时间,还不包括备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这就是杜郎口中学教师的生存状况!我们甚至怀疑这些年轻教师的夫妻关系是否能够正常维系,而这些辛苦的老师年龄大多在25—35岁之间。

有人试图通过找学生交谈的方式获取信息。但课堂中不方便与学生交谈,课间休息时间很短,学生还要做很多事情,个个都来去匆匆,也找不到机会交流;而学校的教师同样拒绝接受参观者的单独访问。各年级办公室的大门都紧闭,门口都张贴着“请勿打扰”的告示。学校每天都要接受数百人的访问,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尽可能地确保师生的安宁,这样的规定和做法可以得到理解。

 

为照顾到众多参观者的咨询要求,每天中午学校都会在午饭前的短短半个小时时间中,在报告厅分按学科组织集中的咨询与交流活动,指派各学科教师负责给参观者提供答疑。

 

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依靠加大教师工作强度,延长学生学习时间,来获得好的学习结果,这是否符合有效教学原则?这种经验是否值得推广?如果让别的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同样花这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便是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是否也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或者是更好?

 

诚然,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创新点,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在思辨、表达、自信、大方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学校的初中学生,这些素质的养成,都得益于学校推行的这种被称为“三三六”的课堂模式。几年来全国有数十万人次到过杜郎口中学,以“杜郎口中学”为关键词,在网络上也能检索到数十万篇关于杜郎口的文章或者报道,可是很多是重复的内容,关注点大多在“三三六模式”,或是杜郎口中学在中考中的辉煌战绩。却很少有人能够摒弃先入为主的专家理念,以人为本,从促进师生共同快乐成长、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效果)、改善师生生存状态等方面,对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管理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有些人说:杜郎口中学创造的“三三六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典范,它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我从关注杜郎口中学的非中考科目的教学落实情况入手,开始探密。

 

从课程表上看,学校都按国家的课程设置要求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劳技等等科目。打听到信息技术课在实验楼的学生机房上,找到了位于学校最东边的实验楼。奇怪的是这栋外观崭新的四层楼的正门,被锁上了一把锈蚀的大锁。

 

只能找到侧门进入实验楼,里面几乎没有看见学生和老师,也少有参观者进入。从门牌上看,确实是安排了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也在第三层找到了计算机房。但这些实验室和机房,全都大门紧闭。

以下这张照片是将相机探进一扇微开的窗户拍摄的。没想到的是,照片刚拍完,门突然就开了,走出一个人后门立即又锁上了。

连忙上前问道:“老师,请问下一节信息技术课是在这里上吗?”

老师简单地答道:“调课了,今天不上。”没等细问,就离开了。

 

也许在这一天中,我所看到的都是些表面现象,我依然还没有深刻地领会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的精神。但就这一天的感受来说,觉得:它就是一个被神化了的教育先进典型,既然被抬上了神坛,在获得了荣誉和利益的同时,老师的累、学生的辛苦,以及学校领导的良苦用心,也就难以避免。我们应该向杜郎口中学学习什么?很搞笑的是,在阅读了网络中一些杜郎口中学的考察报告之后发现:不少人仰慕于它的功名,学去了它的辛苦和劳累,却忽视了它最本质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和自信”

敬请期待后续文章: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PK洋思

 

 

阅读(3) ┆ 评论(0) ┆ 转载原文┆ 收藏(1) [转载]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火爆(2011-02-13 06:45)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火爆作者:牧云翁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火爆

文 / 牧云翁

一所被麦田环抱着的乡村初级中学,每天都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 “取经”同行,他们蜂拥进校园,人数常常超过了全校的师生总数。杜郎口中学不仅红了,而且神了!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这是真的。春夏之交,我们一行也加入了这只“朝圣”的队伍,在缴纳了每人数十元的门票费之后,带着重重的疑问,迈进了这所神秘的校园……

上午7:30在校门口等待买票进入参观的人群:时间2009年5月8日

校园中的引导路标校园不大,总共只有三个年级,14个班级,700多名学生,不到50名的教师,但每日参观者多达数百人,为方便参观者,还是设立了醒目的路标。

听课证购票后,获得这张听课证,红色字的听课证被限制不得进入初三年级听课,绿色字的听课证具有最大的权限。

校门口的公路和麦田校园处在麦田包围之中,周边几公里范围内没有村庄。

泊车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一大早就乘车赶到这里,校门口两边的空地成了停车场。

被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包围的水泄不通的教学交流早会每天,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都是这样在围观者中进行教学交流,领导布置任务。在这样的交流会上发言,比新闻联播的播音还难。

初三年级的教学楼:和许多现代化的学校不同,杜郎口中学只有三栋这样简陋的教学楼,依然保留着农村乡镇中学的模样。

簇拥在过道中的参观者:上课前,听课者急急寻找着教室,狭小的过道被挤的水泄不通。

部分荣誉奖牌:学校获得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荣誉和奖励。这些被挂到门口的多数是国家级别的,这些奖牌就是大城市的最高级别中学,也是垂涎三尺。

课间操

操场边上观看课间操的参观者

资料购买处:像这样资料提供处,学校中还有好几处,专门有偿提供关于杜郎口中学的各种文本资料,如:杂志、教案、光盘、经验介绍等等。

食堂?:校园中有两栋这样的简易楼房,冒着炊烟,貌似食堂。

报告厅&饭厅:学校唯一的一间报告厅,也是接待参观者吃饭的饭厅,从外观看就是一个简易搭盖的铁皮屋。里面可以容纳500人以上,基本上每天都爆满。

数百名参观者午间会聚在报告厅中享用学校提供的还算丰盛的快餐

教师的私家车与学生的自行车

 

教育究竟需要怎样的典型?

为什么杜郎口中学会成为这个典型?

杜郎口中学的魅力何在?它用什么创造了这个教育的奇迹?

自2006年以来,全国有二十多万人次到这里参观学习,他们究竟学到了什么?

什么是“杜郎口模式”?它究竟能给面临困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怎样的成功经验?

 

短暂的一天参观,算不得考察,也算不得学习。我依然心存疑问,只是期望通过以下的系列文章,怀着朴实的心态,从客观的视点,尽量平静地去审视这个最火暴的风景。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课堂记实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探密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PK洋思

-- 

阅读(2) ┆ 评论(0) ┆ 转载原文┆ 收藏(0) [转载]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PK洋思(2011-02-13 06:44)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PK洋思作者:牧云翁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PK洋思

文 / 牧云翁

 

《杜郎口动态》第74、75期中有这样一句话:“洋思的确曾有资格称为‘课改老师’。就像从猿进化到人,没有‘类人猿’的出现,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同为全国初中课改典型的江苏省泰兴县洋思中学的课改,比作了‘还残留着一截尾巴的类人猿’。

 

文章的题目为《洋思的课改还有待“进化”——我对洋思的建议》,没有署名,但从编排的位置和口吻上猜测,应该是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所作。

 

我佩服该篇文章作者的自信。或许正是杜郎口人的这种敢于藐视一切权威,敢于明确表明自己观点的大无畏精神,造就了杜郎口中学今天的辉煌。

 

正好我们的行程中也有安排参观江苏省泰兴县洋思中学。本文拟对杜郎口中学与杨思中学进行一些粗浅的对比探讨。

 

“类人猿”、“人”、“神”,进化道路上何去何从?

杨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创办初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从全县条件最简陋,远离县城的偏僻乡村中学开始,绝地而起,最终扬名全国。所不同的是,杨思中学起步于1980年前后,成名于1990年前后,2006年学校迁入新校区,办学条件得以根本改善。学校现有教学班65个,学生3000余人,生源几乎涵盖全国省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先进集体”,众多新闻媒体先后跟踪采访报道。而杜郎口中学是在2006年3月,经过《中国教师报》前后三次专题报道之后才开始闻名全国。杜郎口中学的成名,整整比杨思中学晚了十六年。因此从“进化”时间表上看,杜郎口中学可算是洋思中学的“前世”,但我们无法预测洋思中学会不会是杜郎口中学的“后世”。十六年之后,杜郎口中学在课改的道路上,究竟会不会步杨思中学之后尘,长出尾巴来,退化为“类人猿”呢?或是会继续高坐在神坛之上,完善着“人”到“神”的蜕变?

 

只要教师还在教,就不是真正的课改?

杨思中学的课堂虽然也强调新课程理念,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自学、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等等,但从外表上看,并不像杜郎口中学那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上还是保留了教师讲授为主的基本格局,粗粗看很难与别的学校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杨思的教师还在“讲”,所以杨思人被杜郎口人称作是不彻底的课改,是‘残留着一截尾巴的类人猿’。

 

洋思中学课堂模式:出示课堂学习目标、提示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检查印证自学效果、引导学生改正、当堂训练。有人将其概括为:“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杜郎口中学课堂模式的“六环节”:自学、交流、板书、讲析、质疑、检测,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仅仅起到:操控进程、分配任务、穿插点评的作用。也可以概括为“不教就学,当堂达标”

对比两种课堂模式,感觉只是在开始环节尚有区别,一种有教师指定学习目标和任务,另一种没有,学生直接进入自学。难道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真的不需要教师来指定学习任务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把这个环节提前到了课前(课外)来完成了。时间不同形式有别而已!

 

鸡脚长爪鸭脚长蹼,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没有对错优劣之分!

对比两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它们都是最适合于自身生存需要的优化结果。如今的杨思中学,虽然还打着公办学校的旗号,但就其择校生占85%之高的比例来看,其实已经是彻底的“私有化”了。

被杨思中学返聘回来专门负责接待参观者的退休老校长说:“杨思中学的学生是‘上帝’,这3000多择校生是杨思中学的衣食父母,因此杨思的教育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升学提供最大的服务,所有的素质教育理念,也要为这个根本的目标服务”。老校长的这番坦言,其实也明明白白的写在了学校行政办公大楼的脸面上——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因此杨思中学的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建立在“堂堂清”、“日日清”、“人盯人”的战术之上。说白了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家长付出的高额择校费负责”。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杨思中学也按照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自己来讲课。不论效果如何,也很难让那些慕名而来的家长们都满意的。

 

在杨思中学,我似乎看到了杜郎口中学的未来

与杨思中学占地一百多亩,高楼比邻的气势相比,杜郎口中学的校园显得“寒彻”的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没有人能够躲开金钱的诱惑,教育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难逃俗套!即使是“神”在金钱问题上与“人”也没有多大区别。杜郎口中学,靠参观门票的收入就日进万金的事实(到杨思中学参观,也同样需要购买门票),据此我不怀疑,只要杜郎口中学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过程,再从政府那里争取到恰当的发展契机,杜郎口中学同样也会毫不犹豫地“长出尾巴”,退化成“类人猿”。

 

后记:《走进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系列共四篇,今天全部写完了。两天以来此文受到了众多教育业界朋友的关注,有朋友反映没有注册“新浪用户”无法发表评论,因此许多评论都通过QQ等方式发给了我。我会找时间整理这些评论,以适当的方式发布。但还是恳请各位把评论直接发在这里,方便交流。感谢大家的捧场!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探密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课堂记实

走近神坛上的杜郎口中学·火爆

阅读(3) ┆ 评论(0) ┆ 转载原文┆ 收藏(0) [转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2011-02-11 07:32)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作者:爱的教育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文章来源:教育文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
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树立”的第一步是接受,但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自身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这种意识在新课程实施进入攻坚阶段时尤显重要。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
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在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故而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管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但是在如何处理好“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人的价值”这三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却是经历过曲折的,即使是现在......。
(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三)关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思考
透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要达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需完成如下的建构:
1、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构建新的学力观
所谓学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由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构成。所谓基础学力是指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基础的学力,而所谓发展性学力是指以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未来自己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重视双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仍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摆在了突出位置,但新课程所强调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有别于以往,它提倡将双基作为一种载体,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的培养,而这些则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
2、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
新课程提倡,我们不仅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现实生活世界,而且还要关注青少年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关注青少年学生可能生活世界就是关注儿童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关注青少年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健康体魄与健康心理我们比较重视,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却一直是我们所忽略的。在影响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心理素质里,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学习方式对一个人思维方式和主体性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意义远不只是学习本身,他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

阅读(3) ┆ 评论(0) ┆ 转载原文┆ 收藏(0) [转载]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2011-02-11 07:31)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作者:爱的教育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非常鲜明地提出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鲜明地提出培养目标,而且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等一系列条文中,阐明了具体实施的原则。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旧观念,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笔者认为,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二、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三、教学应关注人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观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这些教学行为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旧观念,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念?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者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当然,不同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不同,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也存在区别。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开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代价。
三、教学应关注人的发展
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生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们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我们一定要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反思和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阅读(2) ┆ 评论(0) ┆ 转载原文┆ 收藏(0) [转载]学校管理启示(2011-02-11 07:31)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学校管理启示作者:爱的教育

学校管理启示

 

        一、木桶原理

        一个木桶是由许多块参差不齐的木板组成,当用这个木桶盛水时,木桶的最大容积则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1、优势互补。学校领导群体要扬长补短,团结协作,发挥最优集体管理效能。

         2、共同提高。科组、备课组要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的作用,通过分层培养、个案剖析、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网络研修,促使教师博学、善思、勤教,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3、加强短板。以师带徒、结对子等形式,落实具体任务,互帮互学,相互促进,定期回顾,以促进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的专业成长。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扬长补短,才能构建高效团队,才能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鲶鱼效应

        西班牙海边,有一城市的居民很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只有在活的情况下价格才高,鱼要是死了就不值钱了,很多渔民没法保证沙丁鱼的鲜活。只有一个渔民每次送到城市的鱼都是活的,别人都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他死后这秘密才公之于众,原来他在装沙丁鱼的筐里放了一条鲶鱼,这条鲶鱼在框里不断搅动,沙丁鱼就会不断蹦跳,从而有了空隙,有了氧气。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学校发展也需要“鲶鱼”来注入生机与活力。

          1、引进人才。聘用特级教师、招用骨干教师,使用青年教师,能够大大激活原有队伍的激情和责任。

          2、跨校联盟。跨校联盟可给学校带来优势互补和新鲜空气,从而有更多的总结自己和提升自己的机会,还可开拓教师的眼界,享用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成长。

          3、自养“鲶鱼”。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让骨干教师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为骨干教师创造“关键事件”,从而获得不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成为“不断搅动”的“鲶鱼”。

     一言以蔽之,“鲶鱼效应”带给我们的就是激活和促进。

    三、青蛙案例

        青蛙在盛满冰凉清水的盆中会感到很舒适,这时,如不知不觉在盆下架一堆火,盆里的水慢慢变温了,青蛙说:“温水澡也很舒服。”水慢慢地变热了,青蛙心里想: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烫死我了!”当青蛙感到水烫的时候,它的两条腿已经跳不动了。

    当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教育时代,面对激烈的竞争,是机遇,是挑战,也是威胁,能够良好生存的未必是那些最强壮或最聪明的人,而是最先作出反应的人。

         1、居安思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任何从业人员都要居安思危。学校需要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师是必然的。学校要营造氛围,正面引导,引导教师直面现实,居安思危,与时俱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迎接挑战。

         2、自觉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适应大环境就是生存和发展,管理者和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习。学校需营造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网络研讨、互动交流、集中学习等形式,促使教师自觉的学起来。

         3、创新管理。学校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胆量,对新鲜事物反应要快,判断要准,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创新中提升教学效率,在创新中提高教学质量。

    “青蛙案例”,提醒我们要适应教育新环境的变化,要有创新思维,要率先反应,敢于尝试,敢吃螃蟹。

    四、鱼市哲学

         美国博客逊有个鱼市,所有卖鱼的人都很快乐,他们每天把简单的、无聊的、枯燥的工作变成游戏,像演节目、演杂技一样,因此,他们都很快活。美国许多管理上死气沉沉的公司,经常到他们那里参观。

          1、“玩”中教学。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工作,保持轻松的心态,全心投入,使自己积极生活,也让学生感受快乐。

          2、人文管理。学校要以情感聚人,要多给教师肯定与鼓励,适当举行文娱活动,让教师体味教学工作的乐趣和意义,使每一位教师有归宿感和成就感。

          3、体验成功。学校要让教师有展示自己的平台,使教师拥有成功的体验和健康的心态,善待自己,善待学生。

     “鱼市哲学”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实行人文关怀,让教师愉快工作,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阅读(2) ┆ 评论(0) ┆ 转载原文┆ 收藏(0) [转载]<<翔宇教育集团员工宣言》(2011-02-11 07:31)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翔宇教育集团员工宣言》作者:爱的教育<<翔宇教育集团员工宣言》
       
       我们都是人生的经营者,命运主宰在我们自己手中,努力就是我们人生、事业的希望!

   我们将根除损害我们心理健康的自满情绪及自悲情绪,不骄不馁,永远认清翔宇事业前途的光明和曲折。我们心中时刻以翔宇事业为重,倡导创造一切能为翔宇增加美誉度的机会。
   我们坚信“万事德为首”,始终认为“品德高于能力,性格大于才干”,“德才兼备”永远是翔宇选拔和任用人才的不二标准。   “校园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我们永远牢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做榜样。
   我们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但我们也始终认为只要努力,“天生我才必有用”。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是我们终身的奋斗目标。   我们将拨开阻碍我们视野的短期利益和一时的得失,拒绝任何短期行为,永远看清集体及个人的长远目标。
   我们将拒绝一切违背我们价值观的投机行为,永远信奉付出与收获对等的自然法则。   我们认为一切的成功来源于“一分的机会、二分的智慧和七分的打拼”。我们将克服扭曲我们人生观的享乐主义,坚信“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去解脱”,而“一切乐境都要靠劳动去创造”。
   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将摆脱困扰我们心灵的贵贱差别和雇佣观念,永远维系人与人、员工与单位的平等与互助,永远做学校和集团的主人。   我们坚信敬业精神是维护集体、个人、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条件,永远将不敬业行为视为堕落和愚昧。
   我们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须比昨天更有质量,明天的目标必须比今天更远大。
  我们尊重每个人的特殊才能和特别贡献,永远反对平均主义。
   我们珍惜自然资源和人类财富,永远反对任何形式、任何规模的浪费。我们视任何有意或无意的浪费为犯罪。
  我们珍爱身边的环境,并积极探求地球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合理关系,尽力做好每一件有利环境保护的事情,无论大小。
   我们知道绝对的公平是虚有的,但是,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公正的追求。公正无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是我们做事、做人的原则。
   微笑是一扇打开的心灵之窗,我们永远用微笑面对别人。健康的心理是我们享受美好人生的前提。
   我们反对拘泥于小事,求同存异才能不偏离我们的根本目标。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永远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
   我们要尽量欣赏别人的优点,少过问他们与工作无关的缺点。经常赞赏别人取得的成绩,永远不要过分指责他们的失败。摈弃背后议论别人、搬弄是非的恶习,省下时间发展自我,提高学校。   我们维护我们的价值观标准,与一切违背翔宇价值观标准的人和事作斗争,决不明哲保身,做“好好先生”。
   我们在失误时勇于承担责任。我们知道推卸责任是一种比失误更严重的错误。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我们永远不要希望其他人去做自己都不愿做的事情。
   我们信奉恩恩相报的道德准则,永远不忘记给予我们帮助的任何人,尤其在逆境中帮助我们的人。   我们永远不偏执,我们知道批评我们的人,未必都是对我们不满的人。我们要学会从批评中吸取营养,我们感激给我们批评并帮助我们提高的所有人。
   我们要永不间断地研究、学习和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并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   我们永远信守“视质量如生命,视家长为上帝,视学生若亲子”承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降低我们的工作标准。

  这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为可以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感到自豪。这是一个团结温暖的集体,我们为能够工作在这个集体而感到庆幸。
阅读(0) ┆ 评论(0) ┆ 转载原文┆ 收藏(0) [转载]校长的精神气质(1)(2011-02-11 07:31)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校长的精神气质(1)作者:爱的教育

校长的精神气质(1)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卓越的领导者,真正的领导力是源于人们的内心和精神,而非外在的技能。卓越的领导者或许不擅长人际交往和沟通,但他一定是雄心勃勃,能够面对巨大的挫折而不动摇,自我控制能力很强,表现出极大的个人魅力。换言之,卓越的领导者一定都具有。视野、信仰、人格魅力和境界这四项气质,即他们都有一颗追求卓越的“野心”。当然,他们的野心一定要经得起效率及成果的检验,因为成功的学校领导总是与学校的命运休戚相关!

    教育领导者的精神气质,体现学校的精神气质。视野、信仰、人格魅力、境界,是展现教育领导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视野是对未来的一种精神勾勒;信仰是一种人生的精神寄托;人格魅力是一种精神面貌;境界是一种精神品格。

 

教育信仰

 

    “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雅斯贝尔斯

    教育是用学校作为工具,把旧有的知识系统传授给继起的青年,使他们养成一种适合于既成社会的人格,以维持和发展这个社会。所以,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叶圣陶

 

    校长是学校管理者,更是一位办学者。校长对教育必须有虔诚的信仰,甚至要有为之付出毕生的信念。就像画家一生以画为生,作家毕生以写作为生一样。有了对教育的信仰,我们自然就会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就会有不把学校办好就寝食难安的感受。

    凡是社会人都具有人生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对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还必须拥有教育信仰。教育信仰表达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基本取向,是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作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

    沿着教育先行者的足迹,可以得到许多的印证,教育信仰的支撑,才有坚硬的躯体。平民教育陶行知家,办晓庄师范,做农村教育实验。他的教育信仰:教育能医治国人愚昧的心,通过农村教育改良,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实践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仰。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在峡谷绝壁、彝族集居地的四川凉山甘洛县大桥乡二坪村任教,扎根乡村教育18年。颁奖词是对他们教育信仰最好的诠释:“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扯起孩子们求学的手,18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平凡、朴素的生活形态,对教育信仰的立定和对教育的诚挚。教育信仰是对教育灵魂最好的注释。

    作为教师群体的“特殊”者——校长更要具有教育信仰,只做些实践表层、行政程式化的学校“监管”,就难跃升到办学思想大讨论的“高端层面”。校长办学思想和某校办学思想有区别,但是就办学思想的精华而论,二者皆通。商业货物靠包装,但是学校的办学思想,特别是具有深遂教育理论内涵的办学思想是不能靠包装扮倩的。

    教育信仰是所有信仰中最纯粹最高尚的,它是教师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自我牺牲精神的再现。因此,重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提升师德修养水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链接:教育的信仰(朱自清)

    “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其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忍劳忍怨。……我愿我们都努力,做到那些以教育为信仰的人”。――朱自清

 

    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一般人所想的。一般人以为教育只是技能的事。有了办事才能,便可以做校长,有了教授才能,便可以做教师;至其为人到底如何,却以为无关得失,可以存而不论。在这种情形之下,做校长的至多是办事严明,会计不乱,再请几位长于讲解的教师,便可邀誉一时了。做教师的呢,只要多少有相当的根柢,加以辩论的口才,也便可邀誉一时了。这还是上等教育人才。等而下之,那些蝇营狗苟,谄媚官绅者流,也未尝不可以做校长!那些凭借官绅势力,不学无术的鄙夫,也未尝不可以做教师!——这班人在五四运动以后,迎受“新潮”,又加添了一副逢迎学生的手段。于是上下其手,倒也可以固位,以达他们“有饭大家吃”的目的!读者或者觉得我说的太过,其实决不会的;就以文明的浙江而论,内地里尽多这种情形呢!

    至于教育行政人员,那就连技能和才干都在可有可无之列了。只要有援引的亲朋,应酬的工夫,乃至钻营的伎俩,那就厅长也行,科长也行,科员也行;懂得教育——更不用说有研究了——与否,原是不必论的!至于提倡士气,以身作则,那更非所论于这班征逐酒食的群公了!他们只知道趋炎附势,送旧迎新罢了!如此而言教育,怎样会有进步?

    但教育行政人员多少总是官僚;官僚原是又圆滑又懒惰的东西,我们本不能属望太奢的。教育的责任,十有八九究竟应该由校长教师们担负的。但现在的校长教师们究竟怎样尽他们的责任呢?让我就浙江说罢,让我就浙江的内地说罢。

    那校长一职,实在是一个缺!得了这个缺时,亲戚朋友的致贺,饯行,正和送一个新官上任一般。这是我在杭州常常目睹的。一般人看校长确和教师不同。我有一次偶然做了一个中学的教务主任,家里人写信给我说,你升了级了。照这样算来,校长竟比教员升了两级了;无怪乎一般校长都将校长当“三等县知事”做了!无怪校长公司(是杭州某团体的雅号)诸公千方百计的去谋校长做了!这样的校长,受命之后,先务之急是“串门子”;凡是学校所在地的议员,绅士,在省里的,必得去登门拜访一番,以表示他的敬意;然后才敢上任。上任后第一是安插几个必要的私人和上峰、绅士所荐的人;第二是向什么大学里请一两个毕业生,装装门面,新新耳目;第三是算账,看看出入如何——一般的校长特别注意这件事;第四才是例行公事,所谓教育了!这是经始的时候如此,至于平常日子,校长除了“教育”以外,也还有他的重大的事,便是应酬官绅和迎送客人!有一个地方的校长,因该地绅士有甲乙两派,互相水火,校长决不能有畸轻畸重之嫌;于是费尽心机,想出一条妙计,每星期请一次客,甲乙派轮流着。这样,两派都不得罪了。这就是他的教育宗旨了!,这层办妥帖了,校里的事自然便能为所欲为了!名利双收,全靠这种应酬的本领呢。但“五四”以后,学生也常会蹈瑕抵隙的和校长捣乱;这也很厉害的!校长却也有他的妙法,便是笼络各个首领,优加礼遇,以种种手段诱惑他们,使为己用!也有假手于教师的。各样情形,不实不尽!总之,教育是到“兽之国”里去了!

    至于教师们尽他们责任的方法,第一是在于植党。植了党便可把持,操纵了。这种教师大约总有靠山——地方势力;凭了靠山,便可援引同类。有了同类,一面便可挟制校长,一面便可招徕学生;而招徕学生,更为他们的切要之图!他们的手段,说来令人惊叹!在招考的时候,他们便多方请托,多取自己同乡(同县),乃至亲戚故旧之子弟,俾将来可以调动裕如。至于平日呢,或诱学生以酒食,或诱学生以金钱,或诱学生以分数,尤其是无微不至!我知道有一个学校的教师,他每星期必请学生吃一次,香烟,瓜子而外,还有一桌一元钱的和菜,这种惠而不费的办法,竟可收着指挥如意的效果呢!可怜一班心胸坦白的青年只因见识短浅,定力缺乏,遂致为人犬马而不自知,真是怅惋了!金钱诱惑,比较少些;因为究竟太明显了,不敢明目张胆的做去。有用此法的,也只借借贷为名。分数的诱惑行之最易,因为这是教师们高下随心的,而且是不必破费一钱的。但太容易了,诱惑的力量反倒少了。——用了这种种手段,教师们植党的目的完全达到了;他们正如军阀一般,也可拥“学生军”以自卫了!于是威吓校长,排除异己,皆可如意而行;甚至掀起惊人的学潮,给予重大的牺牲于学校与学生!——而他们仍扬扬无恙。他们的教育的全过程,如是如是!

    在这种教育现状里,在实施这种教育的学校里,校长与教师间,教职员与学生间,一般的关系又如何呢?这可以一言蔽之,就是“待遇异等”!有操纵的实力的教师与有教授的实力的教师,校长前程有关欲相倚重,自然特别看待;其余却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了!虽是可有可无,在校长却也不无有用。别人送十二月薪俸,这类人不妨和他们说明,少送一个月或两个月;别人照关约所定数目送薪,这类人有时不妨打个扣头——若反抗时,下学期可以请他走路!这些油,不用说都是校长来揩了;岂不是“有用”么?至于教师与教师之间,当然也无善状可言。他们决不读书,更无研究,课余之暇,中有嫖嫖,赌赌,吃吃,以遣时日,在内地里,教师们的嫖赌,是没有什么的;他们更可猖狂无忌了。此外还有讨小老婆,也是近来教师们常有的事。再说教师之于学生,往往依年级为宽严,视势力为厚薄。四年级学生,相待最是客气,三年级就差了,二年级一年级更差了!一班之中,会捣乱的,会说话的,常能得教师的青睐,遇事总让他三分!这种种情形,我想可以称为“阶级教育”罢!

    以上所述的现象,都因一般教育者将教育看做一种手段,而不看做目的,所以一糟至此!校长教师们既将教育看做权势和金钱的阶梯,学生们自然也将教育看做取得资格的阶梯;于是彼此都披了“教育”的皮,在变自己的戏法!戏法变得无论巧妙与笨拙,教育的价值却已丝毫不存在!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已成了老生常谈了。但要认真培养起来,那却谈何容易!第一教育者先须有“培养”的心,坦白的,正直的,温热的,忠于后一代的心!有了“培养”的心,才说得到“培养”的方法。像以上所说的校长教师们,他们口头上虽也有健全的人格,但心里绝没有健全的人格的影子!他们所有的,只是政客的纵横捭阖的心!如何利用别人,如何愚弄别人,是他们根本的态度!他们以教育为手段,同时也以别人为手段。以“人”为手段,实在最可恶!无论当做杀人的长刀,无论当做护身的藤牌,总之只是一件“东西”而已!这样,根本上取消了别人与自己对等的人格!而自己的人格,因此也受了损伤;看别人是东西,他的人格便已不健全了!再进一步说,他自己的人格也只作为权势与金钱的手段罢了!所以就“人格”而论,就“健全的人格”而论,利用者与被利用者,结果是两败俱伤!康德说得好,人总须彼此以“目的”相待,不可相视作“手段”;他希望将来的社会是一个“目的国”。我想至少学校是“目的国”,才有真教育可言!

    不足与言教育的,我们内地里有些校长与教师,我们真也不能与言,不必与言了。但前文所谓上等教育人才的,又如何呢?我意现在有许多号称贤明的校长教师,都可列在这一等内。他们心目中的教育,可以三语括之:课功,任法,尚严。课功是指注重事功而言。如设备求其完善,学业成绩求其优良,毕业生愿升学与能升学(能考入大学专门)的,求其多,体育成绩于求优良之外,更求其能胜人:都是所谓课功。事功昭著于社会,教育者之责便已尽了。因为要课功,便须讲效率,便不得不有种种法则以督促之。法则本身是没有力量的,于是必假之以权威。权威有鞭策之功;于是愈用愈爱用,而法则便成了迷信了!在任权信法的环境中,尚严是当然的。因为尚严,所以要求整齐划一;无论求学行事,无论大小,差不多都有一个定格,让学生们钻了进去。江苏有一个学校,乃至连学生剪发的事都加规定;他们只许剪平顶,不许剪他种样子,以表示朴实的校风。抱以上这三种见解而从事于教育的人,我也遇过几个。他们有热心与毅力,的确将教育看做一件正正经经的事去办,的确将教育看做一种目的。他们的功绩,的确也不错。我们邻省的教育者,有许多是这种人。但我总觉他们太重功利了,教育被压在沉重的功利下面,不免有了偏枯的颜色。我总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现在一般号称贤明的教育者,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功利是好的,但是我们总该还有超乎功利以上的事,这便是要做一个堂堂的人!学生们入学校,一面固是“求学”,一面也是学做人。一般人似未知此义,他们只晓得学生应该“求学”罢了!这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误会,而在教育者,尤其如是。一般教育者都承认学生的知识是不完足的,但很少的人知道学生的品格也是不完足的。其实“完人”是没有的;所谓“不完足”,指学生尚在“塑造期”(Plastic),无一定品格而言;——只是比较的说法。他们说到学生品性不好的时候,总是特别摇头叹气,仿佛这是不应有的事,而且是无法想的事。其实这与学业上的低能一样,正是教育的题中常有的文章;若低能可以设法辅导,这也可以设法辅导的,何用特别摇头叹气呢?要晓得不完足才需来学,若完足了,又何必来受教育呢?学生们既要学做人,你却单给以知识,变成了“教”而不“育”,这自然觉得偏枯了。为学生个人的与眼前浮面的功利计,这原未尝不可,但为我们后一代的发荣滋长计,这却不行了。机械的得着知识,又机械的运用知识的人,人格上没有深厚的根基,只随着机会和环境的支使的人,他们的人生的理想是很模糊的,他们的努力是盲目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只能乱转一回,不能向前进行;发荣滋长,如何说得到呢?“做人”是要逐渐培养的,不是可以按钟点教授的。所谓“不言之教”“无声之诲”,便是说的这种培养的功夫。要从事于此,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他的人生的理想,不用说,也应该超乎功利以上。所谓超乎功利以上,就是说,不但要做一个能干的,有用的人,并且要做一个正直的,坦白的,敢作敢为的人!——教育者有了这样的信仰,有了这样的人格,自然便能够潜移默化,“如时雨化之”了;这其间也并无奥妙,只在日常言动间注意。但这个注意却不容易!比办事严明,讲解详晰要难得许多许多,第一先须有温热的心,能够爱人!须能爱具体的这个那个的人,不是说能爱抽象的“人”。能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得了学生的信仰,就是为学生所爱。那时真如父子兄弟一家人,没有说不通的事;感化于是乎可言。但这样的爱是须有大力量,大气度的。正如母亲抚育子女一般,无论怎样琐屑,都要不辞劳苦的去做,无论怎样哭闹,都要能够原谅,这样,才有坚韧的爱;教育者也要能够如此任劳任怨才行!这时教育者与学生共在一个“情之流”中,自然用不着任法与尚严了。法是力量小的人用的;他们不能以全身奉献于教育,所以不能爱——于是乎只能寻着权威,暂资凭借。但权威是冷的,权威所寓的法则也是冷的;它们最容易造成虚伪与呆木的人!操行甲等而常行偷窃的学生,是各校常见的。循规蹈矩,而庸碌无用,但能做好好先生的学生,也是各校常见的。这都是任法尚严的流弊了。更有一件,权威最易造成或增加误会;它不但不能使人相亲相爱,反将使人相忌相恨!我曾见过江苏一个校长,他的热心毅力,我至今仍是佩服。但他任法尚严,却使他的热心毅力一概都埋没了!同事们说他太专,学生们说他太严;没有说他好处的!他于是成了一个孤独的人。后来还起了一次风潮,要驱逐他去职!这就是权威的破坏力!我以为权威绝对用不得;法则若变成自由的契约,依共同的意志而行,那还可存;总之,最要紧的还是人,是人的心!我对于那些号称贤明的教育者所持的功利见解,不以为不好,而以为不够;我希望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的意思,再简单的说一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

    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1924年10月16日,《春晖》第34期。)

阅读(0) ┆ 评论(0) ┆ 转载原文┆ 收藏(0) [转载]校长的精神气质(2)(2011-02-11 07:31)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校长的精神气质(2)作者:爱的教育

校长的精神气质(2)

 

教育视野

    视野是个人或组织对未来美景和蓝图的一种精神勾勒,是自我超越性的精神追求。教育管理者的视野应该是宏观教育和微观教学、国际教育趋势和国内教育走向、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理论根基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体。校长要对自己学校有一种精神规划和战略方向,这种规划和方向应由校长提出,由全体师生共同讨论之后达成的精神共识;应该体现学校领导者的价值观、人文精神、办学理念、信仰信念、治校风格及国家的教育政策。

校长要从全球视野下理性认识和把握国际教育前沿的基本脉络、发展趋势和管理经验;从战略高度审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国际视野与本土意识的指引下,制定学校改进、提高和发展的整体方略和阶段性实施措施;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这样的校长才会有“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宏大气势和气度。体现校长教育视野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长句、短句都可。如上海市七宝中学仇忠海校长的“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深圳中学王铮校长于2002年就任校长时就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真正的自主、主动、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附中校长吴颖民提出“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健全人格”等等,这些是校长视野的人文精神在学校管理中的实践体现。

    (一)校长的视野决定学校的愿景。学校需要有一种共同愿景,而这种愿景是校长倡导的,是由校长的视野决定的,是与学校全体成员共享的精神追求。

    (二)薄弱学校的原因之一:领导缺乏视野,学校缺乏愿景。薄弱学校的一个特征是“缺乏视野”。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如果缺乏视野,或目光短浅,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没有战略思路和方向的话,学校全体员工将不知所适,最终学校必然失去优势和竞争力,就如同一艘漂在大海上的帆船一样,没有方向,最终将迷失自我。

    (三)成功的领导者都具有一种对学校发展的视野。成功的领导基于个人及专业的价值为自己的学校培养一种视野。他们利用任何机会来阐述这种视野并鼓励员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来共享这种视野。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和活动都是朝向这种共享视野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见,一个成功的领导必定具有广阔的视野;学校愿景的建构是基于校长的个人和专业价值,愿景是不能复制的;愿景不是一人独享,而是全体成员以及与学校利益相关的群体一起共同分享,彼此认同的;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办学理念必须和愿景相结合。

    (四)视野是决定其是否变革型领导的基础。目前在西方学校管理实践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领导方式“变革型领导”,其实践基础就是领导需要问自己的几个问题:“我有一种视野吗?有一种使命吗?我能赋权下属去建构愿景吗?”

    而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了解学校愿景的本质成分:(1)学校领导的视野是对学校未来景象的勾勒;(2)愿景体现领导者追求教育卓越的视野;(3)校领导在宏观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为学校建构愿景;(4)学校愿景反映组织成员的不同的诉求,价值观,信仰,教育的目的,政府、家庭、教会在教育中的功能,教与学的方式,管理变革的方式。在研究学校领导与优质学校的一个共同发现就是    领导的视野是很重要的,而基于领导的视野而构建学校的愿景是学校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学校领导,特别指校长,是学校愿景的倡导者,但是愿景的实现有赖于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比如,愿景之一是构建一个人文关爱的校园。如果学校有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那么,给予该学生关爱的应该不止学校领导,应该是学校全体师生,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充满人文关爱的校园。

    沟通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依靠言语、行动、奖励,但必须行之有效。比如自尊心很强但犯了错误的学生谈话就要多发现他的亮点,肯定他的优势和长处,又要不经意地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另外,学校领导参加学生或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其实是对他们的支持和肯定,这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

    (五)基于视野构建的愿景是学校改进的一条基本经验。    英国的哈里斯总结有效学校改进的经验第一条就是愿景的构建。她指出绝大多数项目学校都被建议可以在外部力量的支持下建构一种学校发展的愿景,研究也表明如果学校的愿景能与高质量的支持措施相联系的话,那么学校改进的项目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也建议愿景在学校变革的过程中需要与全体成员共享而且还要不断强化。哈里斯也认为,“愿景的缺失导致学校改进工作的混乱,士气消沉,乃至失败。”

 愿景宣言案例及其解读

1.澳大利亚圣地高中的学校愿景

    澳大利亚圣地高中位于澳大利亚西部。该校成立于1962 年,有1800名学生。学校的音乐特色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该学校的愿景是:

    “圣地高中是一个多元化的学校,我们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提倡宽容和自尊。我校致力于营造一种文化氛围:珍视成就,鼓励创新,倡导批判性思维,全休学校成员相互关爱。学校承诺将提供一个有挑战性、富有活力和支持性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尽其所能追求卓越。我校的学生将以自信、热情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并且能够、愿意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这个愿景宣言体现了四点特色:一、尊重多元价值。此校是一个多元化的学校。学生来自不同背景,均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信仰等,但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学生之间如何相处,如何共存?学校提出了尊重差异,倡导宽容和自尊作为学校的主流价值。这是学校成员之间相处的一块基石,也是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底线。二、创造文化氛围。学校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爱的环境。成员之间相互关怀,彼此信任,尊重彼此的劳动和成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倡导怀疑精神。三、帮助学生发展。学校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学生实现其自身价值搭建平台和舞台。四、明确培养目标。学校重视学生性格的培养和责任意识的养成。提出学生应该具有开朗、自信、乐观、热情等品质,能够应对未来各种挑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区和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2、英国罗伯特克拉克学校的愿景

    英国的罗伯特克拉克学校位于伦敦东北部,该校有700多名学生,其愿景宣言如下 :

    “我们罗伯特克拉克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世界公民并能为社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为达到此目标,我们的举措是:

·倡导一种具有成就感的文化。

·培养归属感和目的感。

·为学生未来的成年人生活奠基。

·提供一个有序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

·基于相互尊重和机会平等的原则发展个性。

·发展校内全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维持和拓展学校在社区内外的良好声誉。

·鼓励参与校园生活追求卓越。

·开设了多样化、平衡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是2007年作者随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考察团赴英国考察的一所学校。该校的特色就是薄弱学校改造成功,因而被英国政府列为“100所改进最富有成效的学校”,被英国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评估为“优秀”的学校。

    这是一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校,愿景展现了四点内涵:一、学校重视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比如学校提出的培养目标是世界公民,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特别是社会责任意识,为社会做出贡献。二、学校重视文化建设。核心是打造师生的精神家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目的感,鼓励成功,欣赏成功,为成功鼓掌喝彩,营造相互欣赏的氛围。强调尊重意识和平等意识,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张扬个性。三、学校重视合作关系,一是校内的合作,二是与校外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学校认为和谐人际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和谐在,则学校兴,和谐无,则学校衰。

 人格魅力

    现代汉语辞典对“魅力”的释义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魅力是自身非权力影响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校长的魅力是磁石,能使校长把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吸引过来,凝聚在一起,围绕着一个共同目标团结奋斗。对校长魅力的理解真可谓见仁见智。笔者从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中体会到校长的魅力还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长时时处处要克制和规范自己,使己言行符合国家宪法、法律、规章和道德礼仪,为人楷模,带领教职员工永远朝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进。凡事既要谦虚谨慎,又要坚信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随波逐流。要尊重教职员工,重视他们的呼声和要求,要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2.“领导就是服务”。校长应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为教职员工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力满足他们的期望,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那种对上级迎合,对下属训斥的两付面孔,教职员工是不会买账的,只会引起怨恨、消极怠工、离心离德。校长魅力也就无从谈起。

    3.校长要勇于承担责任。校长大胆创新地开展工作,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偏差。这时校长要主动承担责任,及时公开地改正缺点错误。应该知道,校长是学校的第一管理者,出了问题也自然是第一位的责任者。校长应推功揽过,切忌文过饰非。只有这样,教职员工才会毫无顾虑地为实现学校的既定目标拼命工作,群众中蕴藏的极大热忱才会像火山一样喷发,一切困难才会迎刃而解。校长就会有无穷的魅力。

    4.公平、公正、公开、及时评价他人是校长魅力的又一集中体现。教职员工都有各自的岗位职责,如果校长不是出于公心,公正客观及时地评价他们的工作,就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心灰意冷,直接影响到一个班或更多学生的教育状况。对于事关荣誉、奖励、职称评定、住房、工资待遇、奖金分配、人事任免等涉及教职员工个人利益的问题,校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公生廉,廉生威。依靠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弹精竭虑,做好工作,校长魅力就会大放光彩。

    5.倾注情感,善待他人。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校长管理学校还要有点人情味。讲规定讲原则是对的。秉公无私,不讲情面也不能说错。但面对教师群体这一特定对象,还要讲求领导艺术。遇有教职员工碰到困难、生老病死、子女上学、参军就业、婚丧嫁娶等,校长要口勤腿勤、主动关心、走访问候,送去学校领导的温暖,这样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校长应该懂教育,努力成为教育家。懂教育,就是懂得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既具有教育科学的系统知识,又对相关科学博大精深,成为知识型学者型的校长。校长应能深人教学一线,或兼课、或参与备课、听课和评课,并予以指导。要知道,教师特别看重校长的参与和评价。在这过程中,校长还可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经过总结、提炼,树立典型,推动工作。(郝朔,太原机车车辆厂中学校长)

 另类声音:漫谈校长人格魅力(部分)

    据说“再好的学校领导体制,没有高素质的校长,也是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的,也是难以使学校办好的”。这个判断中,既包括某种管理智慧,更属切合时宜的经验之谈;不过,介于校长(以及其他什么长)同管理体制的关系,还有另一种判断,那就是(如一位名人所说):一种好体制,可使坏人变成好人,一种坏体制,则可使好人变成坏人。我们如今如此看重校长作用和校长人格影响,实因我国学校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之故。

    我国现行学校管理体制,在中学与小学,叫做“校长负责制”。它是自1949年以来多种试验不成功之后才不得不做出的抉择。如果把“校长负责制”,尤其是它现有的实现形式,放在历史比较的范围中考察,更不难发现,其中或多或少带有“前科学管理”与“前民主管理”的痕迹。由于我国迄今尚未把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提上日程,这才把办好学校的希望过多地寄托于校长个人。至于沿着这个方面后退一步,把校长封为“一校之魂”,恐怕那是认错了时代。

    学校管理体制有不同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学校管理体制下,学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不同,校长与教师的关系不同,校长的身份与角色地位也就迥异。在一种体制下,校长与教师都是雇员,在另一种体制下,校长与教师都是公务员,在第三种体制下,校长是官员,教师是民,此外,还存在校长是雇主,教师是雇员的情况。不管我国如今的学校管理

    体制属于什么类型,赋予校长什么身份,要求校长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就校长的角色地位来说,尽管凡校长无不承担学校行政管理的职能,而在多数国家都认定校长首先是教师,不容许校长不承担教学任务。如我国民国时期曾规定中学校长教学时间不得少于专任教师教学时间最低限度的二分之一,并且校长承担教学任务不得另支俸给。自然,那是以往那种情况下的规定。如今我国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校长行政事务越来越杂,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执教时间越来越少,也属情有可原,加之,我国学校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长此以往,会不会导致校长官僚化呢?在我国现行学校管理体制下,如不把教师中有行政能力的人变成官僚,则幸甚。为此,在中国现实情况下,与其张皇校长人格,倒不如及早谋求学校管理体制的改进。(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

 案例:江苏翔宇教育集团管理哲学

     1. 三“事”:做事、管事、想事
    做事:有一套办法;
    管事:有一套章法;
    想事:有一套说法。

     2. 三“识”:识事、识市、识势
    “识事”:学会“正确地做事”;
    “识市”:学会“用市场做事”;
    “识势”:确定“做正确的事”。

     3.三“剑”:用剑、舞剑、悬剑
    用剑不如舞剑;
    舞剑不如悬剑;
    悬而不用,是为至用!

     4.三“管”:管门房、管课堂、管心房
    校长的管理重心要上移。经营学校,首先是经营人心。
    抓质量,要先抓管理,抓管理要先抓人的管理,抓人的管理要先抓人心的管理。

     5.三“馈”:建议、意见、牢骚
    鼓励提建议;
    允许提意见;
    反对发牢骚。

     6.三“洗”:洗面、洗脑、洗手
    洗面:树立形象;
    洗脑:更新观念;
    洗手:清正廉洁。

     7.三“满”:满分、满意、满足
    教育,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
    满分:应试层面,教书匠的追求;
    满意:服务层面,职业化的追求;
    满足:科研层面,教育家的追求。

     8. 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品牌建设牢记三个维度:广泛的知名度、良好的美誉度、牢固的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