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教育局历任局长: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溯源佛教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4:02:50
二〇〇六年冬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三
作者:溯源佛教…    法宝阅读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1-17  
  • 本文录音见:  溯源法宝音频 >> 长篇音频 >> 对发心出家居士的开示 >> 对发心出家居士的开示系列之三

    目录

     

    一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五晚

    二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六晚

    三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九晚

    四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晚

    五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晚

    六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晚

     

     

    二〇〇六年冬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三

    ◎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五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执事:大众一起向上排班,顶礼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

    大家坐下!

    今天,趁着晚上的时间,给大家讲一讲,解答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好长时间都没跟大家讲了,本来应该是按照以前所讲的次序继续讲,但那个(以前提问题的纸条)没找到,等找到以后再接着讲,就先讲大家新提的问题。今天讲就不用再做这个请法仪式,因为这次讲的时间短,准备讲一个小时。以后还继续讲,主要是请法仪式得做十来分钟,有时候耽误给大家讲的时间。

    第一个问题:阿弥陀佛,顶礼祥师父,今有弟子居士、居士在此请法。

    一、师父写道:“一念不生,万法庄严。”见书上说:“坐禅时不要观空无念,落于无记。”

    先讲这个问题。

    这个观空啊,有的书上说:“坐禅不要观空无念,落于无记”,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虽有“无记”这一说,实际上我们做不到“无记”。无记和一念不生,它是两个概念。无记呢,是因为人有念,而创造了一个无记。是用念头创造了一个无记,并不是没念,这个它有区别。所以说不要观空,不要无念,这种说法本身就不正确的。佛法有三法印,就是说,第一个是观空,第二个观无常,第三个观无我。这是三法印,如果符合三法印就是佛法,不符合三法印就不是佛法。所以他说不要观空、无念,这都是不正确的。

    “落于无记”,无记在修行中是一个过程。由于我们执著了这个没有念,而把念头转向一个无念,实际上并不是没念,是有念,而用念做出了一个无念的意识,才叫“无念”。那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另外呢,也不要怕,修禅你不要考虑“我堕落无念里了,堕落无记里”,不要考虑这个问题。

    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里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要向木头去”,就是说你修行,你就要像木头一样,不要有任何思想,那就是正确的。我们有时候往往就被这个所谓的书和开示转了。说“别堕无念,别落了无记”,我们连无记的边都不靠呢!最后还没等修呢,就不修了。这就是一大弊病。

    所以今天呢,这个问题不光你们提出来,还有别的寺院的师父也提出这个无记的问题。一坐禅就怕堕落无记,现在这个流毒甚深,整个阻挡了修禅定,也阻挡了正确的修行。实际上说这种话的人往往都是不让你修禅定。他并不是赞成修禅定,说禅定里有一个无记呀,我们怎么来对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不是这个目的。他的目的就是不让你修,所以你不能上这个当。

    我们应该是观空,应该是无念,而且不要管它无记不无记的,我们只管往前修。就像人似的,小孩走道,走道的时候摔个跟头,那你不能因为摔个跟头就不走了,是不是?就因为不断地摔跟头,才能不断地前进。最后长大了,会走路了,甚至会跑,这是一个道理。一念不生,这才是我们回家的路程。只有一念不生,才能找到我们真正的家,才能找到真正的佛,这是唯一的一个办法,没有第二个。

    包括念佛也好啊,还是修禅定修密,都是为它服务的。一切的方法都是为了达到一念不生。只有一念不生,我们才能见到我们的自性。为什么我们不能见到自性?就是我们有念,有念就有生死,只有没念我们才能了脱生死,只有没念才能见到我们的本性。也就是说“念”就是五阴区,有念就有了五阴。有了五阴,就有了遮挡。有了遮挡我们就不能见性。要想见性,就去掉五阴区。怎么去五阴区?就是无念。所以说一念不生,是一个总的修行法门,也是入门。一门深入,只有你一念不生才能入这个门。这个门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进入。

    有的可能说:“师父,我们念佛能不能进去?”你念佛只是方法,必须达到一念不生。说:“师父,不是啊,我们有时候念‘念佛三昧’。”你三昧是什么意思?就是念不生,念不生叫三昧。他说虚空都是声音,到处都是声音。是你那个不打妄想了,才有这种现象,也是念不生了,才有这种现象。修密也是这样,这是总的钥匙。

    所以说,“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万法庄严是什么意思?就是万法归一。只有这时候才能看到万事万物它的本体是什么,才恢复它的清净,这才能了知世间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幻境,万事万法都没离开自心。这叫“万法庄严”。

    第二个:弟子业障重,妄想从来没有停过。早课诵咒时,一直观阿弥陀佛,到“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之后又观韦陀菩萨;走路时,以前参“念佛是谁”,现在又观阿弥陀佛。有时无念好比登天,很矛盾,弟子愚昧,请师父开示。

    妄想没有停过,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在达不到一念不生的时候,这个妄想它不可能停。必须有了定力,这时妄想才能停。什么时候停?也就是一念不生的时候才能停。在没有达到那之前,妄想就没有停过,但是妄想它有强有弱。

    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或我们念韦陀菩萨也好,或参“念佛是谁”的时候,实际上妄想已经在减弱,它已经不是原先的那种气势了。原先你在没有做这些的时候,那妄想是气势汹汹,根本就察觉不出来你有妄想。就像没学佛的人,说“我没学佛时没有妄想,我学佛以后,怎么妄想多了”。没学佛的时候,为什么没发现你自己有妄想?因为妄想发现不了妄想。所以说贼呢,他不知道自己是贼,他以为他自己还挺好。当他有了觉悟的时候,才知道:啊,我过去做错了,这个方法是不对的,不能偷人家东西。

    所以发现自己有妄想,也是这样。当我们修行了以后,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诵咒,这就是我们逐渐地发现了妄想。能发现妄想,就是说明这个妄想在减慢,而且不是它“独家经营”了,是我们有了觉悟,我们有了观察能力,已经和它逐渐地分家,又甚至形成了对立的矛盾。有时候越观察这个思想越生气,一看“这妄想总没完没了的,一会儿又打妄想。”实际上不是坏事,这是你的发现能力越来越强,越知道妄想的害处,知道妄想落到哪个地方。如果你这都察觉不出来,那就没法修了。察觉出来,正是我们修行的好时候,说明我们在进步。

    有的人就不是,一看妄想起来,他就起烦恼了。他认为这个烦恼从哪来?是因为没修好。他不知道这个起的烦恼,正是修行必然的一种结果。就像那个拔河似的,要争夺过来,互相就要拉锯,他往那头拔,你往这头拔,互相要拔。累得筋疲力尽。这时候,也正说明我们和妄想在作斗争,已经有了作斗争的能力。

    所以说累了,就像我们发现妄想,又起了烦恼一样。实际上本来是好事,但是我们就给当成是妄想已经越来越大了,比以前还多。所以你上当受骗,最后心情低落;最后就参禅我也不参了,我去念阿弥陀佛去吧;念阿弥陀佛,念念我也不念了,我去打坐去吧;打坐完了不行,算了,我去干活去吧!那你就吃亏了,就上当了。所以说这个地方一定要认识,起烦恼不是坏事。它是因为你修行了,有了觉悟,才发现了它,这是觉悟的一个过程。所以说烦恼就是菩提,因为你发现了烦恼,就逐渐地转向菩提。

    不是“无念好比登天”,什么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做。当我们往前走的时候,没有到目的地的时候,我们就得走。从第一步开始走,到最后那一个路程,即使还差一步,你还得走。你不能说,我怎么天天走啊,快到目的地了,我就不用走了,我就飞起来了。它不可能的,你还得走。但是你走完最后这一步的时候,就到家了。就像吃饭似的,当我们没吃饱之前,左一口右一口,到最后那一口的时候,你还得咽下去,完了才吃饱。

    它不是说我修一点,我就能马上有了改变,有了很明显的改变,不是这样。有没有呢?有一些境界。如果你要发现有很多境界的时候,或者你在这里已经生起欢喜心的时候,实际上你恐怕也就走不动了。因为就像人走道似的,走这个公园,一看挺好,瞅一瞅,看一看,当你一看的时候,实际脚步就停下了,已经留恋在这个地方了,走不动了。当我们走这条路的时候,应该无所顾虑,任何好的东西都不留恋。甚至见到佛、菩萨给我们摩顶授记,一概不理。甚至天上飘花,甚至自己飞起来,或是突然从这屋穿出去了,这墙壁也能过去了,任何境界都不能去理它,就像没有发生一样。也就是像禅宗讲那句话,“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一切不住,你这才能往下修。如果你生起一念,“哎呀!太好了,我已经是不是证到哪个果位了?”完了,你有这一念,你就完了,你也就停止不前了。

    这些毛病最容易发生在什么样人身上呢?就是老学佛人身上。学了几年佛了,这个知见越来越重,追求的心越来越强烈,恨不得把地挖个洞,也得找出点什么,证明我在修,他有这个心。实际上这个心就是一种魔道。不能有这个心,应该去掉所有的知见,就像从来没修过一样,勇猛地前进。不要有怀疑,不要留恋,就是一个劲往前走。这样想达到无念,就非常容易。

    原先清老和尚也说过,那时候参念佛是谁,我参那是几个月?三个多月了,他问我:“你参得怎么样了?”我说:“不行啊。”“哎呀!这用不着三个月啊,那么长时间啊!几天不就行了吗,你看参那么长时间。”给我说得不好意思。老和尚意思就是说修行是很快就到家的。我们为什么不到家?就是我们那个知见在起作用。我们学习佛法了,以为懂得很多,你不知道懂得很多,正是你障道的地方。所以《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无明本。说这个东西啊,我明白,这个东西我知道,你讲的东西啊,我也清楚。完了,你这就是无明。

    为什么说它是无明?因为你是分别心,因为你有这种东西,它不会前进,它就是原地踏步,不能走了。所以说修行中不能有任何的知见存在。为什么让你们看经不要看那么多?要少看。说:“少看,佛不说‘深入经藏’吗?”深入经藏,不是多看叫深入经藏,而是要行。甚至你看得很少,但是你去行,这叫深入经藏。就像一朵花,虽然开得很红,很好看,但它不香。因为你没有行,所以它就不香;行了,这才香。不在于你看得多少。有的人就以为看得多,成天看,看完了——看完就是看完了,就全都变成知见了。甚至有的想去给别人讲法了,你说什么我都明白,你说什么我都清楚。这种用心不是修行之路。你要想当“法师”,这没问题,你可以当“法师”。但你想了脱生死,那和你没关系,你要当“法师”你就背,那你背得越多越好,你要想了脱生死,你就别这么干。

    所以说这个问题,无念不是好比登天。但是呢,也确实像登天一样,因为你原先在地上,达到无念了,确实一步登天了。这时候心情也宽阔了,也知道法怎么修了,这时候那是无比地喜悦。确实很好,登天一样。这里说的“好比登天”是难。它并不难,毛病是在于我们的知见是否放下。为什么咱们修行中有那么一句话“不许讲理”,成为大悲寺一个标准。现在不光大悲寺的居士知道,这里不许讲理,外面也知道,大悲寺有一句话“不许讲理”。甚至有很多人写信也说,“师父,我不讲理,如果师父认为我对,那我就做,认为我不对,那就不做了”。都知道依教奉行。

    为什么不让讲理?就是不让你立知见,你所有的知见都要破除。特别是你熟悉的,你比如说居士会电工,你说你会电工,这个电工在你那就是个知见。师父说:“你不对。”你说:“那不对,这个电灯就这么安。”那完了。所以你看禅宗就不能讲,告诉你这个鞋倒着穿,你也得穿走,你得想法穿走。说那个鞋能倒着穿吗?哎,它就能倒着穿。说不能,那是你不穿,是你先有知见。

    我们的知见就是无明。你不去掉知见,就不可能破无明,只有破了无明,才能达到无念,只有无念才能破无明。所以说应该知道我们修行的毛病,就是知见的问题,应该去掉知见,要依教奉行。特别是你会的东西,千万千万不要执著。你会了,你就知道,你已经中毒了。像小于子会电焊,告诉他:“你看,你这么焊。”“哎!那能焊住吗?”这就是知见。小孟开铲车,说:“你把那给弄平了。”“哎呀!师父,这弄不平啊,这不是这么弄法。”这就是知见。要从世间法,你们的做法对不对?对。要了脱生死,你们就没门了。世间法上你们赢了,但在佛法上你们输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说我们是为了脱生死而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看过这个愚公移山这本书。你看愚公移山,那智叟是最有聪明的人了,告诉他:“这一座大山,你就拿个小车天天推,你能把山挪走吗?”这愚公啊,就愚蠢到底了:“我就天天推,我推不了了,还有我后代呢,还有再后面的人呢,他可以投生的,再过来再推。”由于他这种没有知见的想法,没有把这个山看成是多大,只想到就是推。所以说这三座大山也好,是几座大山也好,到底叫他给挪走了。所谓的神仙帮他挪走,那神仙是什么?就是他自己。因为他没有知见,所以一切物质在他眼里已经失去了能量和体积。我们呢,先立了知见,所以你在物质上你就困住了,你就走不动了。所以我举这么个例子,毛泽东说的是感动神仙,实际神仙是谁?就是你自己,就是你去掉知见,你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楞严经》讲了,你不知你的心外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你心中之物。就整个宇宙只不过是你心中的一点轻云。就像海里一浮沤,就是海里的一个水泡。你的心是无量无穷的大,没有边没有沿,宇宙在你心中只不过是一个小沤泡而已。你为什么不能发挥它的作用?是因为有了我相,因为不知道无常,不知道是空,所以说你就被这个困住。如果你通过修行把这些东西去掉了,那我们就成就了。这个问题就给讲到这里。

    第三个:顶礼师父!弟子请您给弟子们开示,有些师兄不知道如何发心?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行菩提心?

    如何发心?我们知道,我们的心有两种,一个是世间的知见,一个是妙明真心。我们想发什么心呢?我们想发明我们的妙明真心,也就是菩提心。怎样发菩提心?我们现在的心,是被无明那个心,也就是财色名食睡那个心给挡住了,不能见妙明真心。所以我们必须先去掉这个贪嗔痴,只要去掉贪嗔痴,就是发菩提心。

    如何去发菩提心?首先要从戒律开始。大家有的是发心出家的,有的是来护持道场的,不管从哪方面,都是想修行。修行的主要对治方法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从哪开始呢?第一个从戒。戒从哪开始?从三皈开始,一定要从三皈开始。因为三皈一直通到我们成佛,没有三皈,就不能成佛。三皈在戒定慧里始终是贯穿着,初开始就是这个三皈依。一直到戒、到定、到慧,都必须有三皈,只有三皈才能达到解脱。我们想发菩提心,首先从三皈开始,这条路不能走错了。

    什么是三皈?我们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把你的身口意要交给三宝。怎么去交?第一个,我们喝一口水,刚开始喝水要供养三宝;我们吃饭要供养三宝;我们穿衣穿鞋都要供养三宝;包括说话,刚开始说话都得供养三宝。你只有不断地供养三宝,你才能够得到戒定慧。因为这个三皈依是最直接的方法,最真实的方法,最彻底的方法,也是最殊胜的方法。我们现在是不知道这个三皈依的重要,有时候嘴上是三皈依,但我们的行为并没有三皈依。修行就在眼下,只有你眼下不断地进行三皈,你才会得到这个法。

    有时候说我对戒律不明白,我对定力做不下去,就是因为你这个三皈依不到位。早晨起来了,第一个拿水,自己先喝一口,洗脸的时候,拿起水就洗了。你喝口水就被水所毒,你洗把脸就被水所伤。你说我穿双鞋,都是我花钱买的鞋,或我在家带来的鞋,或常住的鞋。只要穿上鞋就被鞋所伤,你吃饭被饭所伤,没有不伤的。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增加无明。怎么样控制无明的增长?就是三皈依。我喝水的时候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虽然你不明白实相,但你也必须要念这个三皈。穿鞋也得念,穿衣也得念,洗脸也得念,喝水也得念。

    你看佛教,早晨斋堂也是这样,都得早晨起来做好热水,头一个水就要供到佛跟前,要供养水。为什么供养水?就是要三皈依,所以不被水害。因为我们众生,就是每天都要和这些妄想做斗争。什么是妄想?就是我们生活所用的一切物质,都是我们妄想所化成的。只有不断地三皈,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觉悟性,才能找到回家的路程。你念了三皈,或者心里忆念了三皈,马上这个害处它就变轻。

    佛经里有那么一个故事,过去那大鹏金翅鸟老吃龙,后来这个龙就向佛求救,佛就把袈裟上的一个布条给它,叫它拴在龙角上,那大鹏金翅鸟就不敢吃它。还有这个天神和这个波旬斗争,打起来了。这个玉皇大帝被撵得没地方跑了。最后求佛,佛也给他袈裟的一条布,叫他拿着条去跟这个波旬作斗争,波旬就给打跑了。为什么这些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就因为这些都是三皈。因为三皈是什么?就是真理。包括大鹏金翅鸟,还有这个玉皇大帝,一切这些事情都是幻境,只有三皈,这才能破这个幻境。所以说有了三皈,一切幻境它都要消失的。

    所以我们想发菩提心,首先应该从三皈开始,你才能抓住这个修行的路程。抓住三皈,再抓住五戒。因为戒定慧,有了戒,你才有了一切功德生长的土壤。一切功德皆因戒而生长,像大地一样,所以说所有的功德必须从戒中生长。你没有戒,一切功德不生长。有的人说我先修定,我先修慧。实际上就是你忙活半天,最后还得转回来。有时候不等你转过来,甚至还造了业,诽谤戒律。等你想转,有时候都不给你机会了。想走正确的道路,从戒开始。

    我们知道三皈五戒,五戒就是杀盗淫妄酒。这里不详细讲了,大伙都知道,就是严格从戒律下手。而不要以为我不去杀生就行,凡是杀生的话都不允许说,不光说是亲手杀,赞叹杀也不允许。一切杀生都不允许做。盗也是一样,不光是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就是盗的想法也不允许有,也不能鼓励别人去盗。也不能装糊涂——“他拿他的吧,他拿了我用才好呢,反正和我没关系,他盗的”。实际上你说没关系,就已经有关系了,他就是为你盗的,要不你怎么说没关系呢,是不是?所以说你说没关系,那这个罪业你就背上了,实际上就上了同一条船。

    淫也是一样。这个淫邪啊,更重要。不光是自己不能邪淫,包括正淫也不能淫,也不能劝别人,也不能赞叹。这有的居士来了,说有的要结婚,比如说今天就有问的,说:“师父,我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个婚姻的事情老不成就,老是不愉快。”我说这是好事,是难得的好事。我说,不成就本身就是成就,你这个不搞男朋友,你本身就是一个清净。如果你有了男朋友,你就堕落到这个监狱里去了。后来听我这么一讲,还挺高兴。我说你如果不结婚多清净,有机会出家不更好吗?她虽然没答应出家,乐了,心里开了。

    就是说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有一念:“哎呀!你看你太难了,想点什么办法呢?”你已经堕落淫邪里去了,不允许啊!一点都不允许。比如说一个狗,或一个马,要配种,“哎!这个马做种马挺好”,已经堕落淫邪里去了,这都不允许。不能有半点随喜赞叹,何况给人结婚作证明,做媒人,那就更不允许了。那都是违犯佛的戒律,也是轮回的根本,因为你那个念里有这个东西。

        我们必须不光是事情不许做,包括念头也要控制,要改变。这样的话,不断地严持戒律,再加上我们修禅定,这才能逐渐地开发智慧。有了定力,智慧才能正确地显露出来。因为有了正确的戒律,才会有正确的定力;有了正确的定力,才会有真正的智慧。有的修得虽然有一点小的境界现前,实际上那里边还有不少魔道的地方。有的刚有点境界现前,马上就跑到魔道里去了。甚至发狂发疯,甚至连佛法都诽谤,最后甚至下地狱。所以说这就是他没有次第往上修,我们必须用佛法里的戒定慧,这种次第往上修,才能真正地保证你的修行。

    这是如何发菩提心,那如何去行菩提心呢?谁能答一下子?你说。

    一居士:就是死。

    对,就是以死的心来护持戒律,用不怕死这种心去行持,你这菩提心才能逐渐地发起来。你看释迦牟尼佛不断地舍身喂虎,就是发菩提心。甚至为半句偈子去舍生命,也就是发菩提心。我们也是这样,虽然我们不能说你去死去,但是这个心要常常有,常常作舍命想。

    你比如说这个佛戒律里有这么一条记载:有两个比丘去见佛。其中有一个喝了有虫的水去见佛;有一个没有喝有虫的水,去见佛半路渴死了。后来佛就说这个喝过水的人,“你见我等于没见”,同时称赞了不喝水守住佛戒律的人,说:“他早来见我了,而且已经成就了。”因为他没有喝水渴死了,生天了,因为他守戒律的这个心生天了。生天以后马上就到佛那去了,佛就给他讲法,马上就证果位了,成罗汉了。你说这一瞬间,就是这样。所以说你没有这种决心,你想去行菩提心,它不具备这个行菩提心的力量。

    菩萨都是舍命来换的,你看舍利弗,为了行菩萨道,眼睛都挖给别人。最后有个眼珠那人还踩了一脚,说嫌臭。都是这么行菩提心。所以说只有这么行,才能行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我们就得用命,用自己的身口意来换这个菩提心。你要没有这种决心,那还是不行。不要有侥幸的想法,有时候可能说的:“这个事轮不到我吧?那些菩提心都是给那些大菩萨的,到我那用不着了,这佛给我摩顶摩顶,就给我授记了。我又能保住身体,我又不遭罪,完了回来我还能成佛。”你记住,天下没有便宜事情,早晚这考验都会轮到每个人身上。你越有这种舍命心,还真就不见得找你。因为你已经够格了,你不够格早晚非找你不可,你跑也跑不掉。

    所以说如何行菩提心,这个要讲起来很长,不再详细讲。为什么要讲一点?就是大家要行菩萨道,要舍命、舍骨髓、舍血肉,舍去自己的一切来行菩萨道,这才能有菩萨道可行。

    好,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

    执事:顶礼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唱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六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昨天跟大家讲了一些,这个纸条的第一部分给答完了。

    第一个问题:自己没有定力和智慧,看到经论说念佛好,就想念佛;经论说参禅好,又想参禅。请师父开示,平时应该多闻思什么?如何用闻思?还应该怎样看待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关系?

    这个闻思啊,不是说你看经就叫闻,你用脑子去想,就叫思。什么叫闻思?也就是什么叫闻思修?就是反闻闻自性,这叫闻思。平时怎样去修行?首先要懂得什么叫闻思修?如果不懂得闻思修,就像六祖讲的,看经被经转。因为我们看经生起了欢喜,对佛菩萨,对佛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如此,但是和了脱生死没有关系,只是一种善法和善根。要想了脱生死,就要反闻。反闻和经书是怎么样的关系呢?经书讲的是让我们怎样去反闻,并不是经书告诉我们,你应该这么样地去看问题,那样地看问题,是告诉我们怎样用功去反闻的问题。所有的经典都告诉我们这一句话,“要反闻”。如果我们认为经书讲的,是宇宙的真理和道理,那你就错了。因为宇宙的道理和真理,不在文字上,在我们内心中。只有你内心进行反闻了,才是真正地知道了道理。如果你只是知道书里的道理,那只是知见,没有入佛知见,那就是被经转。所以说这个反闻是很重要的,我们修行中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念佛是为了修反闻,参禅是为了修反闻。如果懂得反闻,念佛修禅都是一样,甚至每天吃饭、睡觉都是一样。如果你不懂得反闻,就时时刻刻地处在分别心之中,被六根所转。

    我们怎样来用这个闻思修,就是怎样来修行?首先要知道什么叫“闻”?眼睛看也叫闻,耳朵听也叫闻,身上触也叫闻,我们平时不断地在轮回,就是因为我们用错了这个闻。我们追求了一个能闻和所闻。比如说我走道,看到一棵树,这棵树有多高有多大;或者看到一朵花,开得红不红,鲜艳与否,是否有香气,甚至香气钻到鼻子里;或走到树林里,鸟的叫声非常悦耳;或走到市场,看到了各种的男女相,听到叫卖声和汽车的声音,这就叫闻。或是感受到天气的冷热,这也叫闻。这叫能闻和所闻,这就是六道轮回的现象。

    那我们修道,就是要把这个闻要扭转过来,反其道而行之——不闻。也就是不闻,就叫反闻。怎样去反闻呢?就是说眼睛不看,耳朵不听,鼻子不嗅,身子不触,不去分别。比如说走到市场,目光下垂。虽然眼睛不看了,但他的叫卖声往耳朵里钻,这时候你要保持一个念头——不听。或是念佛号,或是集中精力,虽然它声音钻进来,逐渐逐渐地就轻了。也就是说要不听不看。刚开始不看,也很难受,那眼睛它不作主,控制不了。你想不看,那眼睛自个它就往外看,你就得硬拉回来。刚想抬头,马上把头低下,不瞅;眼角刚想扫一眼,马上要回来。

    比如说前面站个人,突然你感觉到你眼睛,已经在往他那瞅,已经看到他的鞋了。看到鞋,我不应该看到裤子;看到裤子,我不应该看到衣服;看到衣服,我不应该看到脸。就马上把这个眼根转过来,不去看,这就是反闻。为什么说不看就叫反闻呢?因为我们的六根它不断地攀缘,就像这个乌鱼一样,到处去触——它的须子啊。我们的六根和它一样,到处去攀缘,见到什么东西都要看,听到什么东西都要听。不听,他就好像不能生存一样。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是我们的攀缘心。

    佛讲,众生为什么有生死?皆因为有了攀缘,有了攀缘就有了生死。当你不闻的时候,也就是说你不看不听的时候,它怎么能反闻呢?因为你的六根不再往外走了,不再伸得很长很长,它自然就回来了。不是说我使劲往里收,有一个能收,这叫反闻,不是这个意思。只要是你不看不听,它自己就往回来了。它不断地缩短,越来越短。今天不看,明天不看,虽然心里很难受,但是时间长了,逐渐养成习惯了,他这个眼睛就不抬了,耳朵就不往外听了。功夫做久了,最后就是眼睛见到如同没见,耳朵听到如同没听。就是火车搁你跟前跑,你也没有听到它有任何丝毫的动静。这就是反闻的功夫。要想知道,一动念,马上就知道了那声音;如果想不知道,什么声音也没有,这就是初步反闻的功夫。这只是初步,它并不是究竟。

    首先把六根收回。收回六根,收到哪里去呢?因为六根的放逸是一种妄想,如果把妄想灭了,那就是清净本然,那就是我们清净的自性。所以说佛讲“性成无上道”,只要是反闻,去掉了这个妄想的六根,就会成佛了,也就是见到我们的自性。为什么要参禅?就是用一句话头,把这个六根要锁住;为什么要念佛?就是把六根要锁住,都是在做反闻的功夫。

    “应该怎样看待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关系?”什么是戒?摄心为戒,你用反闻的功夫就是在持戒,持戒就是在反闻。有的人哪,认为这个持戒不重要,我就反闻重要,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持戒就是反闻。不让你贪恋,不让你追求,就是要断你六根。为什么要吃一顿饭?就是要断你的这个贪欲心——你的舌根和你的味觉。因为这个味觉和舌根,它都是不断地利用食物在打着妄想,它在攀缘,所以说这个就是生死轮回。我们严持斋戒,日中一食,就是要收回这个六根。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如果你这个反闻的功夫做得好,在过斋的时候,进去是凡夫,出来可能是圣人”。所以说反闻哪,对我们十分重要,反闻和戒都是一个意思,戒就是反闻。

    首先我们要从戒开始,才能展开反闻。如果对一个物质你都控制不了,你的六根也就是在放逸;如果对一个物质你能够控制了,有了戒的行为,也就是六根被收回来的结果。所以说戒是束身,它把我们放逸的六根都要控制住。戒是收六根最基础、最有效的办法,没有戒就不可能产生反闻。有的人说我可以做功夫,我不看,我可以不守戒,这就是个矛盾。你这面好像是在做功夫,但是那面又被物质和环境所转。这就是没有反闻功夫。

    只有有了反闻,我们才会有了真正的思。闻思修啊,什么叫思?也就是不思而思。不是用脑子去考虑去想叫思,不是用这个思维去思,那是在放逸你的六根,因为你在用意根。你意根的使用,还是在轮回之中。只有不去思了,才是真正的思。你能够这样做,就会产生定力,它就会生起智慧。用反闻的功夫,不思而思的用心方法,这就是修。修什么?无所得,没有所得,那就是修。如果你认为有所得,那你还是没在修。因为佛法的道路像虚空一样,没有相貌,没有阻碍。如果你认为你在修,或你有一个“修”字,或是你有所得,你就在这个道路上,就自己又设立了一个障碍,自己又弄了一个化城,你就修不动了。只有我们能够放下能得和所得——我们修什么?就是去掉毛病和习气。因为佛性不从外得,它没有生灭,本来就现成的。如果有生灭,那就不是佛性。既然没有生灭,它也不会增和减,不增不减,所以它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修。

    那我们这个修指的是什么?就是去毛病,去习气,严持戒律,修禅定,念佛等等,也就是反闻和思——不思而思。只要我们功夫做到了,智慧自然就生起来了。所以说对这个用功的方法一定要注意,不在于你修多长时间,关键就是在你的用心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离了脱生死还有很长的距离。这个问题就讲到这。

    当然了,这个问题要大家回去以后,得靠功夫,一点点地锻炼,一点点地摸索,这才行。首先要从戒律开始,你记住了,首先要从无我开始。怎样从无我开始?那就是依教奉行。说你,批评你,表扬你,都不允许起心动念,从这开始。从什么开始?从不怕苦开始。要有一个,就累死了,我也心甘情愿,从没有丝毫的怨言。因为人最可怕的就是回避体力劳动。一体力劳动,就有了想法,认为这个是累所造成的。一个累都克服不了,就说明这个妄想还是很大的,还有它的贪欲和贪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雪山六年的苦修?就是要断这个贪欲。经过六年的苦修,在菩提树下才成佛道。所以我们也是用苦修来了脱生死。不是苦修没有意义,苦修是非常好的一个办法,只是我们回避了最好的办法,想另找一个便宜的道路。你记住天下没有便宜可找,如果你认为这是有便宜可找,你的心已经不老实了,你就不能闻思修了。只有心老实,不管什么样的困难,我都去做。虽然我身体没有劲,我也要努力。要求做到,身虽然累了,心不累。这样你才能前进。

    第二个问题:怎样忏悔自己的业障?业障能不能忏悔掉?怎样写忏悔日记才是合格的?

    “怎样忏悔自己的业障?”那就是真心忏悔。不是说我想一想,这不对。或者跟别人说我忏悔,没有从真心去忏,只是口头上忏,这就不行了。

    “业障能不能忏悔掉?”业障是能忏悔掉的。关键是你忏悔得深刻不深刻,忏悔到哪个地步上。你光说忏悔,表面上说了这个词句“要忏悔”,但内心并没有忏悔,这就不行。我们都知道,有一句俗话“悔,能把肠子悔青了”,就得有那种心态。忏悔的时候,就像肠子要悔青了一样,痛哭流涕,痛不欲生。有的说忏悔啊,说“我流泪”,那流泪是正确的。有的说,“我不光流泪,连鼻涕也流出来了”,那是正确的。忏悔就得有这么个心,才能察觉自己的毛病,进行忏悔。只有这个心才能深入,只有这个心才能破除我们的障碍,也就是破除我们的业障。只有这样忏悔,才能见光,这才能消业。

    “怎样写忏悔日记?”那就是我们有了问题,一点都不覆藏,马上写上。写上日记以后,要反复地看。不是写完就完事了,往那一合就不管了,要反复地看。今天写日记,明天还要看,后天还要看,连续地看,也就是连续地忏悔。说第二天的事,又加了一条怎么办?那就加在一起看。忏悔几天以后,过一段时间还翻开重新看一看,这样忏悔才广泛,才深入。我们就会永远记住,它效果就非常好。

    通过几个居士对忏悔做的实验——一个天津居士,他说忏悔了一个多月以后,这个心里特别地广阔,像没有“我”一样,特别地欢喜和自在。还有鞍山一个居士,当老师的,他说:“我忏悔以后,就是操场上有一个小石头,我都不能不捡。本来按照习惯来讲,我可以不管它,但我已经忏悔了,忏悔我回头就得把它捡起来,不敢不捡。”通过忏悔,一点坏事他也不敢做,好事呢,必须得做。否则的话,如果我不做,还得写忏悔,就对不起自己了。所以他做了一两个月以后,他说:“我的心量就像虚空一样,非常地广阔,也非常地愉快,也没有什么可贪恋的。”他和这个天津居士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就是说这种忏悔的方法非常有效,所以咱们一直要求大家写忏悔。写忏悔你不要光覆藏了,写完了不给别人看,谁看都可以。因为虽然有很多的事情怕别人知道,就是怕别人知道,我就给它暴露,暴露以后,就不敢做了。这样写日记。

    第三个问题:怎样才能无我相?

    也就是不自私,有牺牲精神。怎么样才能不自私?比如说进这个门,两人同时在走,一个从里面进,一个从外面进。当相遇的时候,如果你想修无我相,你就给他让路,给他开门。甚至是岁数大的,我也给你小孩开门,我让你先走。这就是修无我相。不是说等遇个大事情,有火坑我直接去跳,那就叫修无我相。那个机会很少,有时候你这一辈子也遇不到一次,遇到了还不知道你跳不跳呢。所以说平时你不做,到时候你不能跳。我们平时就要培养无我。我们寮房里居士多,有的汗味比较重,有的脚臭,他就忍不住了,“这谁的脚这么臭”,那你就没修无我相,就有了我相。

    要怎样去修?应该不要怕,还欢喜地接受。当你接受了,欢喜和理解,有时候这个味就变了,它就不臭了。它变成了一种清净,而且能治你好多病。为什么能治好多病?因为有我相,就有了生死;无我相,就了生死。了生死就不被物质所转。所以说怎么样无我相?当表扬你的时候,你就像没听着一样,“不是在表扬我,他是在称赞戒律,称赞常住,称赞三宝”,这才行。当批评你的时候,你知道,这是帮助我,这是谁成全我,这是菩萨行为。同时也应该知道,谁在批评我——能批评和所批评都是虚妄的。这样才能无我相。

    要讲起无我相,有很多很多,不详细讲了。主要一个,不能发脾气,这个很重要。特别是要经得住考验,我们来出家,不能今天挺好,明天就起烦恼,后天就要退道,大后天就要跑。他就认为没有意思,不如回家去玩去。为什么这样?因为他有了我相,他老跟着自己的心情去走,这就是我相;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走,这就是我相;跟着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去走,这都是我相。

    过去啊,我听我母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在山东的时候,有那么一个人,俩人下地,都是年轻人。下地时候前面这个人,拿锄头就往肩膀上一搁,那个人在后面,这锄头一下把那个人的脑袋就给打了个窟窿。当时血流得很多。后面那个人就顺手在地下拿一把土,泥巴,就糊在脑袋上,说:“没有问题,没事!没事!”在突然情况来的时候,没有任何生气,而且还安慰对方:“没有问题,没有事。”这就是无我相。

    我们要碰一下,就说了:“你看你这人,怎么不加小心,你不知道抬东西怎么抬啊?你看把我脚砸的。”或“你把我手碰的。”有时候嘴不说,眼睛也要瞪一瞪,这就是有了我相。还有的人,身体有点病,就小病大养,这就是有了我相。特别是在病给自己创造休息条件的时候,不能假借条件,就养起来,该干的不干,该做的不做,那就是我相。无我相就是任何条件,都不叫条件,只有一个心,就是真实。换句话说,有一分力,我要尽一分力,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也要去努力。这才能无我相。第三个问题就解答到这块。

    第四个问题:怎样才能发起究竟坚固的菩提心?如何使其坚定不移而不致于退失?

    要想有究竟坚固的菩提心,就严持戒律,因为戒是无上菩提之本。有了戒才能生起无上菩提,因为戒能生长各种功德,没有戒一切功德不能生长。首先我们从戒律开始。只有这样,我们的菩提心才会真实,我们的菩提心才会长远,才会坚固,而不被外境所转,也不会退失。这个很重要。如果没有戒律,你所谓的菩提心,也就是浮在表面上,风雨一来,也就丢掉了。只有严持戒律才能生长菩提心,这就是佛法里一个大秘密,又是公开的问题。但是都不知道,它这是密中之密,就是戒能生起菩提心。为什么要严持戒律?就是为了生起菩提心。只有这个心,才能了脱生死。

    所以说我们想了脱生死,首先从戒律开始。严持戒律,一丝一毫不能马虎,不能找方便,找开缘,投机取巧,都不行。不管有人看着你,或别人不知道,或知道你,都不允许有半点取巧之心。戒不是戒别人,是戒自己,戒自己那个心。只有这个心有了戒相,他逐渐就会发起菩提心。当这个菩提心发起来的时候,它是无相的,它是遍虚空。生起这个菩提心的时候,他就会愿为一切众生舍去生命。好,这个就谈这些。

    第五个问题:师父,为什么六十岁不能受大戒?

    这是佛协规定。佛协规定到六十岁不给受大戒,这是中国的规定。佛在世的时候也有规定,佛也规定六十岁不能受大戒。为什么不能受大戒?因为在弘法利生各方面已经有了障碍,再一个拖累佛教。但是也有特殊情况,你比如说这个身体好,上进心强,努力修道,他也可能能活一百二十岁,或一百四十岁,那他正年轻,是吧!这时候可以考虑,不是说没有希望。

    第六个问题:师父,老年人出家十种不利,请问哪十种不利?

    这个具体的先不讲。简单讲一个,就是老年人出家以后,这个年轻人就没有信心了。居士一看有岁数大的,这是老修行,都去向他请法。年轻的出家好几年了,反而给排在后面去。所以说这个年轻人他就没有信心,说你看我这出家多少年,也不受尊重。有这么个想法,这对僧团不利。还有哪些不利?那以后再说。

    但是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好处,一个是信心坚定,一个是吃过苦,也知道今天来之不易。年轻人就是光知道好,好来得也快,去得也快。不过老的也有这种情况,到时候病苦的时候,就谁说也不听了,扭头就跑。“我就不管了,谁说什么,劝我也不听。我这眼看岁数大了,我得了脱生死去,病重要,我得顾身体去了。”顾身体了,这也是一个弊病。

    另外还有这个岁数大的,出家以后身体有的不行了,就需要照顾,有的时候刚出家就得配个侍者。比如说比师父还老,所以弄得就麻烦,就是弘法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岁数大的发心出家,得多考验。确实符合的,咱们也考虑剃度;不行的,就是年轻咱也不考虑。

    今天,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对这些问题,大伙要细心地琢磨。不是讲过就完事了,听了,“啊,挺好”,过去再一问,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因缘不太容易,因为大家这一夏天,尽干活,所以说不断地努力,用福报才培养出今天的这种说法的因缘。大家一定要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把它记录下来。记不下来,互相问一下,讨论一下。完了回来把它吸收进去,这样我们修道就比较有利了。

    好,今天就到这里。

    维那师:礼谢和尚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阿弥陀佛!

    大众唱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维那师:恭送和尚!

    不消送!

    大众:阿弥陀佛!

    维那师:礼佛三拜!

     

    ◎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九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执事:大众一起向上排班,顶礼法师三拜。

    大众: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坐!

    大众:阿弥陀佛!

    下面是居士提的问题:恭请师父慈悲开示,发心出家居士平时应该守哪些戒律?犯戒时如何忏悔?

    就是发心居士主要在三皈五戒上。头些日子讲了这个三皈。守戒律,首先是把三皈要弄明白。什么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生命来皈依三宝,这才能得戒。而且戒律主要是守住这个五条戒律,就是杀、盗、淫、妄、酒。以这个为基础,进一步在道场里要做到八关斋戒。虽然没有给大家授八关斋戒,但是八关斋戒所要求的,必须做到。因为发心居士,这个八关斋戒很重要。除了一个不摸金钱戒之外,剩下的都得做到,和沙弥戒是一样的。我们大家基本上都能做到日中一食、早起(四小时睡眠)等等。应该按照八关斋戒去努力,这是发心居士所应该做的。

    “犯戒时应该如何忏悔?”忏悔,这要看犯戒的轻重。轻的可以责心忏悔,就是自己内心忏悔;重一点的,可以在道友之间忏悔;再重一点,在佛菩萨面前忏悔;还有的需要找师父忏悔,根据轻重不同而决定。有的还要取相忏悔,有的时候需要忏一年或两年,才能把罪业忏清除。有的还不通忏悔。

    忏悔分这么些,但是最好一个办法,就是不管犯不犯,每天都要写忏悔。这个写忏悔就是用一张纸,写每天所犯的事情。你就记住一句话,“我们是凡夫,每天肯定要有犯的地方,只不过是不知道而已。”如果我们每天在写,每天检查。用这种思想去思维,就会发现自己所犯的过失,把它记录下来。当我们发现自己有过失的时候,把它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会自己吓一跳:“噢!原来我内心中还有这么多的过失而不认识,甚至叫它很狡猾地跑了。”所以说这是修行中一大弊病。很多修行啊,往往搁脑子一想:“我今天大概没有什么错的啊!想不起来。”这就用一句偷懒的话,就把整个的忏悔就毁掉了,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普贤王在十大愿里有那一句话:“众生未尽,我的忏悔未尽;众生无有穷尽,我的忏悔无有穷尽。”你想,普贤王菩萨因为外面有众生,他就忏悔无尽。我们呢,同样,不光有外面众生,我们心里众生更重要,更多。那我们如何不去忏悔呢?

    所以我们必须去忏悔,无条件的去忏悔。只有我们认认真真地否定自己没有过失的想法,这样去忏悔,才能挖掘出我们深处的那些错误的东西,才能深入。因为我们思维还是个粗妄想,我们脑子思维实际上是个粗妄想。它看不到细的方面,甚至隐蔽的东西它也看不到。由于我们习性,把有一些粗的部分还都忘掉,何况再细的,那就差得更远了。所以我们知道,妄想是存在的,而这样我们就会认真地忏。这个非常好,以前跟大伙讲过,就不多说了。

    下一个问题:比如看经书,不小心把经书掉在地上,应如何如法忏悔?经书如何放置?目前一般都放在床上,感觉不太恭敬,能否设一个书架,让大家经书统一存放?

    忏悔就是忏以前,悔以后,以后不再做。知道为什么要掉?就是我们的心对经书恭敬不到位。平时就有过分随便的意思,不是拿经书才有,只不过在拿经书的时候,虽然有一点尊重心,但是平时的随便心它也起作用,所以才掉下来。应该忏悔,应该挖掘。就是因为自己平时没有深刻忏悔,所以不知道。经书掉地上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如果深刻地忏悔,就会挖掘出平时那种慢心,或没有恭敬心的这种思想,它表现在各个地方,不光在经书上。现在经书上都掉了,你想在别地方更得这样。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

    “经书如何放置?”经书不能放脚下,只能放头上,要恭敬。放在如法的地方,要放高,要高于你自己。

    “目前一般都放在床上,感觉不太恭敬。”是这样,放在床上啊,因为床是我们躺的,不光我们身体,还有其他等等。如果需要放床上,上面要垫个东西,就是床上要垫个东西才可以放。最好放在被子上。这是比较好,因为被子叠好了,放在被子上比较高。我们坐在床上,看还比较得劲。如果有经架,那是最理想了。经书放在经架上,经架放在这个被子上,这样的话,这个位置正好。

    “能否设一个书架,让大家经书统一存放?”这个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因为这个寮房里不能设书架。我们现在就是知见太多,看得太杂。本来这个发心居士,就应该放下所有的知见。师父规定了一本书,那你就看一本书,你不要看多。今天看看这个大德开示,明天看看那个故事,后天就不知道跑哪去了,这不行。师父让看哪本书,就看哪本书。而且书要放在自己的香包里、香袋里,到时候需要拿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房间再设个书架,我们就像学者似的,又走到那条路上了。所以说有时候还不能不学,但是千万不要走到知见那条路。

    我们为什么不能广闻?因为我们不会深入,所以你不能广闻。你必须学会深入了以后,再学广闻。你像蜻蜓点水似的,看一眼,什么都明白,转过身什么都忘了。也不往心上行,最后经书是看过了,但是一条也没记住,一条也没做。所以说这个广闻哪,不光是指闻得多,主要的广闻指的是深入,深入才能广闻,你不深能广吗,是不是?你走到门口,它绝对不会广,进了门,它才能广,这是一个道理。这个广啊,不光是面积大,还包括深入的问题。所以说深入才是广,不在于你学多少,半句偈子都可以成佛,关键是在于你是否能够正确地应用。这个问题已经给大伙讲了,就反闻闻自性,从这下手,破除知见。好,这个问题就解答完了。

    下一个问题:阿弥陀佛!为什么修清净心有出家和在家修行的方法?什么是六道轮回?怎样理解?什么是意识?修行意识、做人意识、做设计意识一样吗?怎样理解心诚则灵?

    修行是平等的。为什么有出家和在家?这个问题呀,出家是必由之路,在家是暂时的。在家修行是为了将来出家做准备,在家只是个暂时的现象。有的年龄大了,有的身体不好,有些因缘暂时没有放下,走不开。走不开是为了做什么呢?在家修行是为了以后再出家,今生出不了,来生再出。今生也得为来生出家做准备。

    为什么有出家和在家?修行,出家才是正式修行,在家只是一种就像学校旁听生似的,还没入校呢,只是培养点善根而已。修行的方法,那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我们都知道,严持戒律,修定上用这个反闻闻自性,这才可以。

    “什么是六道轮回?怎样理解?”什么是六道轮回?说深了,这个面很广。有善恶之别,这个恶的有地狱、饿鬼、畜生,善的有人、修罗、天等六道轮回。

    怎样去理解?那就是说我们念念都在六道里轮回,因为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显现。我们一念的恶念,那就是地狱,就是饿鬼、畜生。有的说:“师父,我看不见。”那是你看不见,不等于没有。不能说我看不见,就作为理由了,就不存在,不是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所以发现不了。如果你有定力,有智慧,你就会发现,你念念都在变。

    什么是六道的轮回?就是这样,因为我们念的好坏,就产生了六道的轮回;我们所作的事情就产生了六道的轮回。所以说我们想不在六道里轮回,那我们就得按照佛法的戒定慧去修,反闻闻自性,这样才可以。这个六道轮回呀,不是说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就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是非常可怕的。当你一念起嗔恨心的时候,那就在六道里了,也可能就在地狱里。当你一念善心的时候,你可能马上就在天堂里。说:“师父,我这个身没去,”你身没去,心可去了。这个心去,不是说有来有去那个“去”,是你心所变了。

    比如说我们大家在这个环境里,如果你起一念恶念,甚至起一念退道心,这个本来是明亮的,马上就变成黑暗;本来是白色的,马上就变成黑的。只不过我们眼睛看不见而已。有个别人哪,能有所感受。所以我们应该从念念里要跳出轮回,在生命这个阶段才能跳出轮回。你要不念念跳出轮回,你想在这一期的生命中解决六道轮回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意识?修行意识、做人意识、做设计意识一样吗?”就是这个用意念产生的识。比如说,我想修行的意识,“我想修行了”,产生了一种我想修行的这种动力。我们往往认为是我们这个意识所起的作用,“这个是我们的想法起的作用,“是我想修行”,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这个想法,它只是一种空相。虽然有想法,实际上它背后有个主体在支配它,还有个因果,因果在支配它。比如说一个人的因果如此。你比如堕落苍蝇以后,它感到那个臭味就特别香。它意识里那就是最好的东西,它受业力支配。我们同样也是。我们今天饿了,脑子马上就提供一个意识,说这个饭特别香。我们吃饱了,这时意识告诉我们,这个饭不能吃,再吃就要有病了。所以这个意识是不可靠的,必须把它空掉,只有不用这个意识,才能转智。我们要的是智慧,不是要的意识。

    我们不能去自己设计一个意识,来反复地去提醒自己,要修行啊,要做人。我们应该有个更高的原则,就要断一切意识。有人可能理解不了,说:“断一切意识,师父,那不走向断灭了吗?不什么也没有了吗?”你要记住了,只有你什么意识都没有了,才会生起真正的慈和悲。慈和悲不是意识所造成的,那是智慧。大家对这个应该很好地记住。要不记住,你想发慈悲心,都是假慈悲心。因为你那个是受意识所支配的,受环境支配,受感受支配。

    你比如说外边的风一冷了,天气一冷,你那个意识马上就改变了。刚才还想在屋外修行,这一会,进屋吧,啥也不修了,不干了。身体马上就把你这个意识改变了,又产生了新的意识,所以它靠不住。另外呢,虽然有时候它也起到一定支配我们的作用,但是它只是一个配音演员。我们觉得它在支配,实际上都是受因果来支配,什么因什么果。我们想跳出轮回,就不要在意识上下功夫,也不要去再新设计一个意识。是不设意识而产生的智慧,那才是我们的目标。这个大家要注意。

    有的人哪,就是说:“你什么都不想,你想什么?”你想什么都是假的,都是空相,你想什么都是没有用的,虽然给你带来了一时的快乐和烦恼,但是最后结果全是烦恼。我们不再用意识,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因为它超越了物质和想象。有了想象,那只不过是自己在欺骗自己,没有意思。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不去做设计意识,不去想才是真正的有意义。这个就不多讲,大家慢慢理解。

    “怎样理解心诚则灵?”这个心诚啊,指的是我们心里清净。不是我一个劲儿求,一个劲儿求我就心诚了,不是这个意思。有的人哪,说:“我天天求观世音菩萨,还没有反应?”小邹可能在门卫看着了,前天有个女的和一个男的,连喊带叫,“哎呀!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一个劲儿喊,一个劲儿叫。她以为这使劲喊,这就诚了,她心就诚了。你喊破喉咙也白喊。因为她喊的是一种追求,一种妄想,它不叫心诚。心里清净了,才是真正的诚,不打妄想你才叫诚呢。所以说不打妄想什么都灵。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无所求它就灵,如果有所求它就不灵。有很多人都不断地求,又求发财又求这个,最后呢都是一场空;有的什么也不求,但他什么也不缺,不求反而不缺。所以无所求才是心诚,无所求这就灵。这是一个秘诀,看看大伙敢不敢走这条路。

    有的人说:“我都无所求,万一求不来怎么办?”那你还是有所求。无所求就是永远不求,给也不要。当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得到满足。因为你所需要的不光是物质,是想通过物质来达到你的心里的那种快乐。因为物质的快乐只是暂时的,不光是暂时的,还是个低级的,也是下流的,不真实的。它含有恐惧,含有一定欺骗性。如果你无所求,所带来的快乐,是永恒的,永久的,是清净的,是真实的,是法味无穷的,用不着拐那么些弯。说求到物质我再高兴,这才高兴,实际上一会儿功夫那个东西就坏了,就不高兴了。只有无所求才是真诚,真正的诚,才会真正的灵。

    好,这个问题答到这里。

    下一个问题:顶礼祥法师,我发心出家已有三十多个月了,发愿身口意交给佛法僧三宝。可是这个思想在我的意识中,认为大悲寺常住就是三宝。昨天晚上我犯了个知见上很大的错误,向师父忏悔。愿我尽未来际跟随祥恩师出家持戒修行。请师父开示,我在发心阶段要怎样做能永远不离开师父,不离开常住,不离开三宝?还请祥恩师开示老实听话干活的深意。

    这是孟居士,他写的一个忏悔,也是表决心。

    是这样,如果我们一个人想把自己身口意交给佛法僧三宝,首先就从眼前做起,不要想得过远。说:“将来那个迦叶尊者来了,那是僧宝,我一定皈依他,因为他有很多神通。”别说你要皈依,谁都想皈依,但是你光想它没有用啊,是不是?在末法时期,由于你的贪心,所以你还见不到,还没修持到那个地步。皈依三宝应该从眼前开始。眼前的师父你能够认可,那你就考虑明白,你把身口意交给他。要交给就实心实意地交,别像小孟说的,我都先设计好了,完了我再去问的。问完回来,表面上是恭敬师父,实际上是开了一个小差,给自己找了一个方便,还想满了自己的愿,完了还得让师父、让别人承担一下他的过失。啊,我已经都交给师父了,实质上他没交,没交这过失属于谁呢?是师父没管教好。所以说你这不就是搞欺骗吗,是不是?不真实。

    所以当亲行师批评他,当时他认真地想了,生了大惭愧心。这也是他一个毛病。因为知见重,自己想好了一条路子——比别人脑子快,他认为这条路想得是千真万确,滴水不漏。虽然有为常住着想的心,但也有为自己着想的心,还是自己的知见。想把身口意交给三宝,你必须要做到的就是老实。什么叫老实?不允许有半点的知见。

    你比如说对于孟居士来讲,他很多的事情都很辛苦,干活啊,拼命啊,都很辛苦,但是很少表扬他。因为他表示过要交给三宝,你既然交给三宝,那我也不客气,那咱就考验考验再说。就是你好,更得批评;你坏,也绝不客气,反正怎么也不是,怎么弄也是不好。就像烤东西似的,烤完这面再烤那面,最后还要烤烤里面,里外都给你烤糊了,这才行。什么时候把你这身心都烤死了,这才行。烤得一点作用都不起了,你才能够真正地将身口意交给三宝。否则的话,我们的知见就太厉害了。所以我们首先就应该知道这一点。

    过去呀,咱这里有一个出家师父,在没出家之前,也是很发心很发心。晚上都八九点钟,那也不休息,都出去,还有很多活要做的,做了很多!大伙有的背后都称赞他。那时候是居士,非常发心,发心这种程度很罕见。有一次,外面有很多事情,他去处理。处理得很好很好!其中汇报的时候,就有一点小的过失。这个小的过失实际上和他没有关系。是因为他发现这个小的过失,来跟我讲,意思就是“师父你看,那个没做到,他们没做到。回头,采取点什么办法?”想把这个措施给补救过来。他完全都是为了常住着想,而自己在这里做了最大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的回答,我说:“那为什么你不去做?不是他错,是你错了。”当我批评他的时候,很严肃。

    他当时就愣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做到最大的努力,得到的都不是表扬,它也不应该是批评啊。最后当天晚上就跑了,跑到别的地方,离这不远。想了可能是一天还是两天,后来想明白点这又回来了。但是这个考试就没有成功。虽然他做了很多,就因为做了很多,我就要批评他。因为根据他的功德和他的努力,必须批评他,才是对他最大的帮助。只有更加进一步地给他讲法,讲什么法?别人的过失就是你的过失,因为别人就是你自己,这才是你的法身。如果当下认可以后,或是当下承担起来,那心量一下就大起来了。他不知道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他以为别人的过失永远是别人,所以他犯了这么一个错误。虽然这个法来得不容空,不允许思维——因为他的心是满心欢喜,寻思师父对他有一个表扬,没想到换来了一盆冷水。他可能当时就想,这师父是不是邪知邪见哪?是不是有眼是盲啊?这点事都看不清,你看我这么说,他也听不明白,也可能是糊涂到底了。哪有这样式的,这哪是善知识,善知识哪有这样的?所以他就不行了,他就没过这一关。后来虽然是出家了,但是最后也离开了常住。

    这个孟居士也是这样,虽然他有很多努力,但从来不表扬他,就是说他,我可以不说别人,但必须说他。因为啥?因为他给我的条件,因为他的努力,所换来的你只是挨批评。在我这换来的,要表扬你,你可加小心,那我已经对你有想法了。说明你做的,虽然做一点,但是你那个思想可能已经不能承受更大的负担,更大的担子,只能是承担表扬,来缓解一下。有的人为什么老批评?因为他的肩膀有一点分量,需要再多扛一点,将来要锻炼成一个千里马。

    他讲了永远不离开师父,不离开常住,不离开三宝。有时候这个必须发愿,首先发愿你得要不妄语。有的人哪,在没出家之前,说得很好听,跟孟居士说得差不多。等到要剃度的时候,那比孟居士说得还好听,在三宝,在众生面前都发愿了,永远不离开,如何如何。等到一进常住了,修行一段时间,就感觉到和居士不一样。居士啊,干一天活,回来以后还可以休息呀,随便一些。另外呢,这段是考验阶段,一旦剃度了,就觉得可以放松自己了。有时候时间更紧迫,要求得更严,就承受不了这个,跟不上这个节奏。这时候他所发的愿,一切都放在脑后了。什么愿不愿的,顾眼前再说吧!说话就不算数了。

    他不知道你发的愿是在佛前,在三宝,在僧宝前,在师父面前发的愿。这个愿那不是信口胡说的。那么多人在给你证明这个问题,也给你加持,如果你一旦犯妄语了,那犯大妄语,将来的因果是很重很重的。一个人平时做事都不能犯妄语,何况发愿,更不能打妄语。为什么师父在剃度前让人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因为我们的思想太活跃了,遇点困难就退道,遇点困难就没有正见,有时候必须要通过发愿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修道才有所成就,否则的话,尽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所以说发愿这也是很必要,但是更主要的要不打妄语。不打妄语,发的愿它就有效;要老打妄语,发愿也没效。不但没效,而且还招重罪,将来这果报是不可思议的!

    下一个问题:这个姜居士提的:我看《楞严经》,看到佛说一切都在妄想、分别心在起的作用,多说无实义。我们学龙女献珠,一切都放下,命也放下,交给师父,当下这就是寂静,这就是涅,听话干活。请师父开示:龙女献珠和多宝佛塔两个典故。

    第一个问题,他说看《楞严经》,佛说一切都是妄想、分别心在起作用,多说无实义。这个确实是这样。佛讲我们现在的思维,都是在妄想之中。我们有时候往往认为我们想得很正确,实际上也是妄想。虽然这比恶妄想要强,虽然是善,但也是善妄想,还是分别心在起作用。所以佛讲啊,语言都没有实际意义,都无实义,“凡有言说,皆无实义。”

    我们应该知道,知见上是妄想,我们心里想的是妄想,我们身体是妄想。这个妄想都是分别心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执著这个妄想,把身体看空,把周围看空,把一切都看空。要想看空,首先就用不分别心去做。什么叫不分别心?依教奉行就是不分别心。

    有时候我们对这个依教奉行啊,说:“师父,你这个依教奉行像奴隶似的。毫无条件,比奴隶还厉害呢!还不让心里这么想,还得去做去,这还了得了,这不太霸道了吗?”不用这个方法,你那个分别心灭不掉,这个分别心很顽强。因为他在生活中又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分别心就更强了。特别是自己起分别心的时候,嗔恨心也同时跟着起来的时候,那是倔强无比啊!自己还不知道,以为是自己受了委屈。他不知道这是他那个分别心太坚固所致,不是你起作用,是你那个分别心在起作用。这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平时我们依教奉行,慢慢地就能把这个分别心放下。

    另外就是按照我讲的反闻闻自性,就是眼不看、耳不听、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意不想,用这些方法逐渐地降低这个分别心。功夫到一定程度,自然这个分别心逐渐减小,这才行。特别是这个依教奉行是最好的。当我们满心高兴的时候,突然有人让我们做一件不高兴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把这句话头提起来,“依教奉行!”虽然满心的不愿意,但我也努力去做去,这个分别心一下子就给它抓住了,就把它提溜出去。如果我们,“我不去做,我不愿意”,这个分别心还会存在,而且又缩回去了。下回你再想抓它,就抓不住它了,它已经狡猾了,不露头了。它知道,“你没存好心眼,我一露头你给我抓住了,所以我就不出来了”。特别狡猾,再想找它就很难找,所以机会很难得的。所以说念念地都应该警惕,用这个依教奉行,把这个狡猾的烦恼一定给它提溜出去。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虽然满心不愿意,但是你要知道,现在不愿意,将来你有一个永远愿意,是成就你。就像大夫给做手术,虽然是疼一点,但是把你的肿瘤拿出去了,你想一想,你就会健康了。如果你一点也不肯,又怕疼,你的健康就不能恢复,甚至失掉生命。

    他说呀,像“龙女献珠,一切都放下,命也放下,交给师父”。我们所谓的交给师父,就是先交给师父,完了交给所有的众生。由师父开始往下交,交给所有众生。所有众生都交下了,也就是交给佛了。等交给佛,你把什么交?把你的分别、执著、贪恋也都放下。这就是当下。这是正确的。所以说龙女都敢献珠,你是男子大丈夫,更应该献。就先讲到这里。

    下面再讲一个问题,这个是周居士提的问题:请问师父,我们应如何理解“不见他人过,但观自己非”?

    为什么要求不见他人过?这个谁能答一下?小孟说一下。

    一居士:因为他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

    还谁能答?你说。

    一居士:是自己的分别心在起作用。你看到别人的过失,其实你心里也是犯了同样的过失。

    谁还能答?说。

    一居士:《四十二章经》里面说的“汝意不可信……”

    好,大家答的还有点那个意思。但是呢,就是“汝意不可信”,为什么说汝意不可信?因为你们有一个“他人”二字,有了他人,就会有他人过,这是跑不掉的。因为《金刚经》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讲得明明白白,无人相,那哪来出现个他?有了他,就有了人相、我相。所以我们主要是没有理解,主要是有个“他人”。虽然说了汝意不可信,但是还没有进入这个无人相之中,进入无人相才知道汝意不可信。

    我们具体讲,比如说一个人的过失,说这个人哪很不好,令人起烦恼。当我们看到这个人的时候,甚至我们和他争斗,甚至跟他生气等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什么一种行为?只不过是用你的左手在砍右手,自己在砍自己。因为我们凡夫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心里所显现出来的,是一种虚妄,是自心一种业力的显现。我们就认为那都是很真实的,所以说众生是一个迷,是一个颠倒的心。无人相就是汝意不可信,当我们知道无人相,无我相,就知道这个“汝意不可信”是什么意思了。

    “但观自己非”,什么叫但观自己非?有了我,那就非,不是叫你观别的,观你是否是有我?有我就有非,无我就无非。所以我们在任何利益面前,都考虑是不是有我。比如说我们吃饭,这个东西很好吃,当我们发现很好吃的时候,这个东西是否能舍出去?别人要,能给;或是一个畜生要,我们能不能给?或是师父在那边不吃了,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东西也放下?有时候我们发现这个东西非常好吃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我相。说这个东西好吃,怎么就有了我相呢?我还没吃呢?当你发现好,是从我相生起来的好,是你需要的好。这就是我相。

    我们的食物能不能舍去,比如说有个要饭的人来了,你正好这一顿饭,你能不能给他?或是一个道友过来了,就剩这一碗饭,你吃了今天不挨饿,你要不吃,今天就得挨饿,你能不能毫不犹豫地把这饭给他?当一个比你穷,甚至穿得很埋汰,流着鼻涕,说话又很粗鲁,不受尊重的人到你跟前,你能不能把你的饭马上给他吃?而且以非常恭敬的心给他吃?如果不能,那就是“非”。

    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不断地无我,不管从食物上,从说话上,从行为上,都要无我。俩人走在门前,你得给别人开门,让别人通过。你别老考虑,“我岁数比他大,他应该给我开门。我在教育他,他不学会开门,以后他就变懒了。”实际上这就是“非”,你有了一个大小,表面上是教育他,实际上是叫他为你服务,满足你“我”的需要。只要你发现自己在起作用,那就是“非”。更主要的,别人说一句话,不能生气。有人就是别人一批评他,他就生气了;甚至师父说他,他心里也不痛快;要别人说,更不行了。这就不行,这就是“非”。

    怎样观自己非?就是每天写忏悔,这是一个办法;第二个,就是处处要无我,要舍,要布施。比如说吃饭的时候,随时要想到这个饭吃不成。如果行堂不给我打的时候,你会不会拿眼去瞪行堂的。甚至寻思出了斋堂去找行堂的:“你凭什么这个饭不给我吃?为什么不给我行堂?”我们平时就应该观察这个方面,另外也做一下这个境界的考验。比如说有人没给行堂,我们不能起烦恼,而且不去追究;甚至就是饿一天、两天、三天也是如此;不但如此,还应该生欢喜。为什么生欢喜?因为你无我了,别人找不着你,饭也不知道给你打。你看你,现在连人都找不着你,将来是阎王小鬼也找不着你,你说这不是好事吗,是不是?他光想到这个饭没吃,没想到他已经修到这块了。有时候为了眼前这个饭,“不行,还是吃饭重要,我不管小鬼不小鬼的,我先干吗吧,我先把饭吃了再说。”是,饭是吃了,以后呢,小鬼也把你找走了,就是丢掉大的,捡了个小的,最后连小的也赔进去了,就不合适了。

    所以说我们常观自己非,这个“非”就是不守戒,就是“非”,要守住戒,就是无我。为什么戒律这么重要?戒律就是无我的意思。为什么要把我们的身束死?因为用戒条能把我们身看住。因为这个身体呀,就是个“非”,就是我相。必须用戒律把它看得死死的,一点都不给它余地,也不给它喘气的工夫,你这才能够观自己非,这才能成就无我。

    你像《楞严经》讲的,优婆离尊者就是因持戒非常严格,丝毫不犯,最后束身得成就,得圆通,二十五圆通之一。等其他的那些菩萨得圆通,虽然讲了各种方法,但都是以戒律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严守戒律,才能不见他人过,才能达到观自己非。

    这句话提得挺好,但是应该是努力去忏悔。你不天天忏悔啊,他一会儿就忘了,就不知道了。说是不见他人过,但是起心动念早就有了。特别是“观自己非”这句话,有时候它那个心不由你作主。必须深深地忏悔,慢慢久了,才能自个做主,才能起个“观”字。这个观啊,刚开始是用忏悔的方法来观,用持戒的方法来观,到后来再深入的时候,那就是不打妄想的观。那时候才叫观到我的本体,事物的真实,那才是起了真观。

    当然了,这些功夫得一点点做,先从我们现在所发生的现象里去做。做久了以后,你才能慢慢去观。你想一下达到那地方,那都是梦想。有的说:“我很快就达到。”那是你前生努力了,前生努力的结果。我们不管前生努力和今生努力,我们今天只要是能去做,那就是万幸,这就可以,就怕不做。你前生努力,今生不做,也得回去。你要是前生没做,今生我努力了,那就等于前生还是做了。做不做都在你当下这块,所以说别打妄想,就是努力去做,这就对了。

    好,今天时间关系,就讲这些。

    执事:顶礼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唱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执事:送师父回寮。

    不消送。

    大众:阿弥陀佛。

    执事:礼佛三拜。

     

    ◎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执事:大众一起向上排班,顶礼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坐。

    下面继续给大家解答问题。

    下一个问题:这是居士,恭请师父慈悲开示:如何于现在、未来,不失发出离心、菩提心,不堕外道天魔?

    他这个讲了怎样发出离心和菩提心。真正的出离心,也就是菩提心,只有菩提心发出来,才会是真正的出离心。他讲现在和未来,现在和未来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为什么有现在、有未来?就是我们念念中有了生死,有了分别。有了分别,就有了现在,也就存在了未来。如果我们不分别,就没有现在和未来。如果我们有了出离心,这个现在和未来就要灭掉。

    这个出离心不是说我要出家,这就叫出离心。出离心是清净心。这种清净心有了以后,他必然不会贪恋世间的五欲之乐。不贪恋世间五欲之乐,他只有出家去修行,我们称这种心叫出离心。有了这种长远的出离心,就没有现在和未来的分别,他就生起了慈和悲,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了这种慈悲心,我们就称为菩提心。虽然我们在修行中不断地努力,但努力之中还有很多的岔路。也就是在修行中还有一个最不容易辨别的岔路,就是外道和天魔。因为外道有多种外道,其中有一种外道,很近似佛法,很相似。现在很多的外道也都打着佛法的旗号,说自己是佛法,是佛,而实际上不是佛法。这种外道很具有欺骗性,所以我们应该特别加小心。

    你比如现在的气功就是一个,很多的气功也打着佛的旗号,用佛的名字,但走的路都不是佛法,不是在修心、修无我。还有这个法轮功,这都是属于外道。还有一些虽然信佛,同时又供狐蟒蛇仙等等,他们以为这样才是正确。那面又想成佛,这面又找出很多的护法来护家。实际上他不了解佛法,对佛没有信心。这属于外道之类,更何况天魔?因为我们修行中有了一定的功德,功德越多,这个天魔的层次越高,随之就来考验。我们追求了一种精神的快乐,虽然离开了低级的世俗的快乐,但是一种比世俗的快乐好一些的欲望,我们有时候看不清,就会堕落天魔道里。这几个都应该是很重要的,如何避免?也就是说我们在修这个出离心的时候,一定要严持戒律。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才能避免堕落外道和天魔。这才能保证我们修行,才能正确地理解佛法。好,这个问题回答完了。

    下一个问题:弟子请问师父,弟子在修行中,往往业力现前,应该如何忏悔?如何正确对待身体和病魔?是不是自己做的错事太多了?应该怎样才能使业障消除?该如何对待心念、悟性?

    因为我们过去多生多劫造了很多的业,必然在今生中要不断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对过去所造的业要有忏悔之心。忏悔之心就是反复地检查自己的毛病和习气,不再走这条路,也就是说忏以前,悔以后。我跟大家讲过,应该写上忏悔,写上忏悔才比较深入。

    如何正确对待身体的病魔?我们知道,身体实际上就是一块顽肉,由于我们的神识参入以后,变成了有了知觉。这种知觉都是我们业力的显现。比如说病魔,有了病,这是我们业力的一种显现。实际上和你身体有没有关系呢?本来是没有关系,身体这个顽肉也是一种果报,而且我们这种病也是一种果报。病的果报和身体的果报都是虚幻的,都是不真实,只是业力的一种表现。业力,也是虚幻的。这些并不是它的主体,我们应该知道主体,就是那个清净心。清净心有了,我们就会正确地对待身体的问题和病魔的问题。我们应该顺着这个清净心的方向去努力,去认识问题。对病魔应该知道它是幻境,你就不会被转,痛苦就会减低,甚至没有痛苦。

    比如说我们牙疼,采取了各种办法,它也不好。如果我们能够一心,也是虔诚地不打妄想地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不用称念多,就一句两句,可能这个病魔就没了。你想一想,一句两句就起到这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我们平时牙疼的时候没法抵抗,只能是采取吃药扎针来调治。甚至有的还得需要钻孔,把这个牙根的神经要清除,这才能断了这个疼痛。但是由于我们能够真诚地、不打妄想地去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一两句,这个病就没有了,消失了。你想一想,这个病是不是一种虚幻?病是虚幻,那这个身体是不是虚幻?为什么我们身体难受的时候很痛苦,我们有病的时候也很痛苦?就是我们在打妄想,心里不清净的原因,也就是说定力不足。一个人心清净了,也就是说定力足了,病苦马上就会减轻,它随心转。

    所以我们对待身体和病魔,应该正确地认识,而且多忏悔,能够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个业障会逐渐地消失。更何况这个娑婆世界本来就是无常,充满了病苦,生老病死每天都在围着我们转。我们要对身体有个正确的认识:你爱惜它,将来也要扔掉;你不爱惜它,将来也要扔掉。我们只能是利用身体为了修道,这样才是正确。如果执著这个身体,那就没完没了。你为他服务的时候,有可能就离开了道业,被它所转。如果你为了道业去努力的时候,反而身体见好。

    比如说一个人不怕死,很镇静,有时候从空中掉下来,没有什么妄想的时候,会很安全地落地。有的人就摔一个跟头,但是由于妄想纷飞,甚至骨头折了,受了重伤。什么原因?并不是高和低的原因,是根据我们的妄想大小来决定,也就是根据我们业障来决定。大家应该细细地体会,仔细地观察,不要执著这个身体。当然了,我们还是凡夫,有时候有病了,可以吃点药调治一下。吃药和吃药的心念不同,有的是依靠了药,产生了绝对的相信。我们修道人应该知道,用药物只是暂时地打个妄想而已。因为自己的定力不足,打个妄想,适当地调解一下。所以说吃药,同时应该又把药放下,这才是两不失。如果我们认为药能解决我们的病苦,我们就会被药所转,那我们就离开了道业,就不合适了。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看。

    “该如何对待心念、悟性?”这个心哪,什么是心?从世间法来讲,我们起心动念都叫心,心由念组成。有了念所生出的心,就是凡夫的心,无一切念,那就是真心。什么叫悟性?有迷才有悟,没有迷它就没有悟,是相对来说。那么我们悟什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说。

    一居士答:悟无我。

    谁还说?你说。

    一居士答:悟心。

    悟心。还有谁说?你说。

    一居士答:怎么断灭这个妄想?

    还谁能说?你说。

    一居士答:悟万法皆空。

    还有谁能说?

    一居士答:自心。

    自心。你说。

    一居士答:本来面目。

    啊,本来面目。

    大家说的,都在教理上去说。对不对?对,但都在教理上。什么叫教理?别人讲给你的东西,你又拿来讲给我听,这就教理。我让讲你自己的体会。我们现在都有共同的一个毛病,都是把别人的东西,再拿回来重复,这就是我们的知见。什么叫悟呢?没有迷就是悟。悟什么呢?本无所得,那叫悟。如果有所得,有所悟,那还没有真正地悟。好,这个问题就答到这。

    下一个问题:这是包居士写的:如何修行才能保证今生预知时至,上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何修行才能保证预知时至,上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求不算低,啊,不算低。怎样来保证?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念这个保证。我们在过完斋回向的时候,就念:“提木叉保解脱船。”“提木叉”就是戒律的意思,保证你解脱。天天念,但是天天没往上合计。念的都是念给别人听的,不是念给自己,所以说干念他不明白,还要问。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严持戒律,就保证我们解脱。我们在戒律的基础上,能够去念佛也好,坐禅也好,只要心里清净,就会得到预知时至。预知时至啊,这个不管是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只要心里清净,都可以达到。

    过去有一个能运师父,他就是在往生的前一天,就告诉他女儿,就是出家前的那个女儿护持他,还有他出家前的老伴也过来护持他。他就告诉女儿:“我明天中午走,你别告诉你母亲,她一哭啊,我就走不了了。”他女儿过去信天主教,她不信,现在稍微转过来了,但是她还不完全相信,认为她父亲这又开始说大话。哪有这事,走时候还自个说了算?说你到时候哭,就走不了了,还告诉中午走。反正家里没有别人,他就那么说,她就那么听。

    到第二天中午的时候,这老和尚盘腿就走了。她一看真走了,这才相信,她父亲讲得是对。原先她根本就不听她父亲的,你看,她父亲信佛,她信天主,她能听她父亲的吗?她不信。后来就是能运师父的法体停了三天以后,浑身还是滚热的。后来这个楞严寺老和尚去看了以后,都非常称赞。原先我在他那的时候,他也跟我讲过,说他修到暖相这块了。我也没往心里去,也不懂什么暖相,光知道这是修行的一个位次。一共三个,暖相是其中一个,没想到还真就走了。

    老和尚在修行中,还是比较持戒的。为什么这么说?有一回我去的时候,他那屋里挂了个小黑板,写着“尸罗不清净”。什么意思呢?就是戒律不清净。自己在忏悔,写在黑板上让大伙看。这七十多岁的人,还在忏悔戒律不清净的事情。

    由戒生定,就会预知时至。至于“上品往生”,据说能够上品往生的都是出家人,所以说你只能出家,好好做个出家人,严持戒律。因为戒律,品位也不断地升高,上品上生。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学习,而严持戒律;特别是对法的理解,应该准确无误,不能想象为是;要反闻,不向外追求,必然能够往生。好,这个问题答到这里。

    下一个问题:恭请师父慈悲开示,日中一食,持金钱戒,行头陀,三衣钵不离身,具体甚深的妙法。请师父开示,如果不日中一食,不持金钱戒,不行头陀,三衣钵离身,能不能成就?

    “日中一食”,为什么说日中一食是一个戒律,而且是最基本的戒律?因为日中一食是中道义,是能够了脱生死最直接的一个办法。众生都是以食为本,有了食物,它就能生存。同时又有了贪欲,过多的食物产生了欲望,就有了生死的轮回。这个食物对我们来讲,是修道最大的一个障碍。众生对食物的贪恋非常强烈,甚至不惜生命。为了吃,他可以把别人杀掉,甚至饿急眼了他可以吃人。佛经曾经记载过,在大荒年代啊,饥饿,连食物都找不着,那时候的人扛着个大腿走道。谁的腿呢?家里老人死了以后,把腿割下来,扛在身上来充饥。因为别人家的尸体他得不到,只能吃自个亲人的肉。所以说众生对食物的贪恋特别强烈。

    特别是我们现在条件好了,人们拼命地要吃,有的是三顿饭、四顿饭、五顿饭、六顿饭,有的甚至一天吃七顿饭。养成了一个非吃不可,不吃就吃亏的错误思想。就为了几分钟的欲望,就拼着命地挣钱,甚至抢等等的手段,来满足嘴这个味觉的需要。由于过多的食物,产生了这个刺激,也就是欲望。欲望出来以后,就堕落了生死轮回里。

    有了食物,就有了欲望,所以说食物是欲望的本钱。我们想断欲,因为欲望是生死的根子,要想断欲,首先从食物下手。不断食物,不减少食物,你想断欲,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食物产生的冲动特别强烈。有的人吃饭过多以后,一个是昏沉。另外的产生了物质的力量,有的是要打人。他浑身来劲了,不知道往哪消耗,要想打人。打人还不敢打,怎么办?打墙吧,再磨磨拳头,这样的也有。有的就跑到邪道,产生了欲望,要冲动。所以说这个食物对修道是很重要的一关。

    佛有大智慧,因为我们出家就想断欲,才能了脱生死,不断欲,想能够了脱生死,佛说就像沙子要煮成饭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日中一食是断欲最好的一个办法,既能维护身体的需要,又能断欲。

    同时日中一食还要求过午不食,不允许过午,这都是非常正确的。现在我们想出家修行,首先应该了解日中一食,它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戒律的清净与否,也要看日中一食。比如说八关斋戒,就要求大家必须日中一食,如果是做不到,你就不能给人授八关斋戒。要不能给人授八关斋戒,一切戒律都不能给人授。包括这个比丘戒、比丘尼戒,这都不允许你授。所以说日中一食,是戒律的一个保障。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日中一食,就体会到日中一食的好处。头几天有个居士来,他也日中一食,他说我那天,就是早晨喝点粥,喝不点粥,非常少,喝完粥以后,马上就消化不良,胃特别难受,而且吐出那个气都是臭的。所以他说这个我再也不敢犯了。

    原先九五年行脚的时候也是:有一次晚上遇个居士,就是要问一些佛法的事情。临走时候供养钱,那时我和性空师不要他的钱。又结缘他经书,他也很感动。第二天早晨就拿着个暖瓶,装了豆浆,就追过来了。我们已经离开了住宿的草垛了,他就追了很远。追到,完了要供养豆浆,我说我们早晨是不吃的。当时他那个脸哪,都要哭了。当时我动个念,“哎呀!成全他吧!这个豆浆当水喝。”就喝了能有多半钵的豆浆。那个钵不算太大,我们过去用的钵小。就多半钵,喝完了这一上午,就是消化不良,就是非常难受,就像中毒一样。而且中午乞食,乞来的那个食物它也不香。没有过去那种清净味,所以说这个破坏了内涵。现在这个叫瑜珈功,修行中还要忍受饥饿,来治疗身体的疾病。

    最近还有一个报导,说中国一个长寿乡,人活得最高的岁数是一百四十几岁,过一百岁的就有七十五位。最后发现他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饥饿史,不肯吃多,都要挨饿的。他们的化验指标只是正常人的一半,都比正常人低,但他们活的岁数比谁都长。所以说我们持日中一食,不光是修道,可能还长命呢!这个咱们没有想到。日中一食的好处很多。修行必须过这一关。

    佛在世都要求僧人日中一食。虽然是末法时期,我们的物质更丰富了,我们更有条件去日中一食。又有豆油,是不是?菜也多了,也好了,你再不日中一食,那就更不像话了。佛在世的时候,那么艰苦都要日中一食,我们这个条件,如何能不日中一食呢?另外现在的居士和这个善男信女,在布施上也比较好。乞食时候,也比较能乞到食。所以更应该日中一食。就乞不到食物,也应该日中一食。曾经我有这么个念头,就是吃一顿饭,也生起惭愧心,无修无证。虽然是乞食,也觉得不好意思,惭愧,何况两顿饭、三顿饭,那不敢想。现在还稍好一点,那时候不敢想。有时候遇着这个吃多的,就像看见敌人一样,这心里非常不舒服。现在对他们也能理解,但是理解是理解,希望他们将来也能日中一食。因为这个日中一食好处太多。第一个,你听佛话,能够依教奉行,能遵佛制,首先就是持戒。第二个,能修道。不是修物质所带来能量修得的这个道,而是通过我们自身直接修行所得来的这个道。它真实,它不虚假。

    “持金钱戒”,这个金钱,我们知道,人人都喜欢。但是要说金钱是毒药,是毒蛇,并没有几个人在认识它。有的人认为金钱可以带来幸福,但是他有很多钱,同样是苦恼重重,有时候甚至比没钱的时候还要苦恼。

    过去有个故事,有一个财主,发现这个墙外面一家贫困人,天天很欢乐。他就问这个管家说:“他们家为什么那么欢乐,什么原因?”这个管家就告诉他:“你想知道原因不要紧,你包一锭银子扔过去,你就知道结果了。”他真就拿布包一锭银子扔过去了。这家突然得到银子以后,俩人就商量,这银子从哪来的,这银子是要干什么?就计算买房子呀买地呀,或是买佣人哪,怎么盖房子啊等等。最后商量来商量去,说得先藏起来,藏哪呢?藏哪都怕人找。俩人争了半天,这一宿也没睡好觉。第二天,说:“我们天天都很清净很清净,为什么这一宿没睡好觉,就这点钱?”后来一寻思,这玩意不能要。没有它我们挺好,有它这一宿睡不了觉,这以后不麻烦更大吗?就顺着墙又给扔回来了。

    这个财主通过这个事情,才知道金钱的害处。要想欢乐,得到清净的欢乐,首先远离金钱。世间人尚需远离金钱,何况出家人更应该远离金钱。因为我们出家人是乞士,是上乞佛法,下乞食来维持生活的。佛在戒律有规定,出家人必须日中一食,要持金钱戒。佛讲持金钱戒是我的弟子;如果口称是我弟子,而不持金钱戒,手捉金钱,决定知非我弟子,肯定不是我弟子。佛讲得很严肃。那个南传藏经上也有记载,说就是世间人证到三果阿罗汉的时候,他也主动地舍弃金钱,持金钱戒。

    包括中国有个庞家四圣,开悟以后,全家把万贯家产,全扔到河中间去了。而靠什么生活呢?去种地生活。这是在家居士,开悟了以后,他也去这么做。所以说金钱是障道的因缘。为什么不开悟?就是你老摸钱的关系。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你为什么老有病?也是你摸钱的关系。因为钱能带来烦恼,实际钱就是烦恼所化的。没有钱是真清净,所以说这个持金钱戒很重要。

    这个就是罗汉在第二次结集,又反复强调了这个问题。那时候有的僧人,就用钵乞钱,被阿罗汉知道,召集七百罗汉进行结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有大阿罗汉,就是听过佛讲法的罗汉,亲自述说了佛的戒律,判断手捉金钱是非法,不是佛法。所以说我们对这条戒律,不能去怀疑。也更不能因为末法时期,就应该摸金钱了。因为这一条戒是成佛的保证,也是修行的保证。不能因为末法时期,我们反而不要保证了。

    末法,末法就是艰难,就像大海一样,波浪更大。而且想在这个波浪更大的苦海里,想过这个苦海,必须靠舟船才能过去。这个金钱戒就是这个船,它是我们修行的保证,也是过苦海的筏。所以说这条戒律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越到末法时期,这条戒律越重要。就像一个人,病越重,更应该需要治疗。不能说病重了,反而不需要治疗,这是不正确的。

    “行头陀”,有的人认为,行头陀在这个末法时期也不适应了,到中国也不适应;甚至有人讲,佛法在印度为什么灭掉,就因为持这些戒律,行头陀所灭掉的。这种说法没有根据。佛是大智慧者,别说才三千年,多少劫,佛在他的智慧中都能看到。而且定出这个戒律要行头陀,能去掉我们的慢心和贪欲,能行菩萨道。这是非常直接的一个好法门,太殊胜了。

    出家人就叫乞士,乞士就要乞食才行。所以说作为乞士来讲,你不去乞食,就辜负了这个名字。通过我们这十多年乞食的经验,才深深地知道,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和功德。要想成就佛法,必须行头陀,不是可行不可行的问题,也不能说因为年代不同就不能行。有人甚至说,外面动乱,外面太乱了,不能行头陀。不是外面太乱,有时候是你兜里有钱。有钱你就怕乱,你没钱你怕什么乱哪,是不是?越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我们出家人更应该行头陀。因为头陀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它能够起到消灾免难的作用,能让众生离苦。头陀能够显示三宝的存在,有了三宝的存在,众生就有了皈依处;如果没有三宝的存在,众生就无依,不光是人无依,连鬼神也无依,所以说天下大乱。

    为什么天下大乱?就是众生没有依靠。人没乱,鬼神先乱,也是因为没有依靠。只有三宝出现了,他们才能够离苦得乐,才能不乱呢!僧宝是乞士,你不乞食怎么能成为僧宝?所以说行头陀不光是令佛教能够兴盛,更主要的是众生有所依靠。有了依靠,才能离苦得乐,国家才能安宁,风调雨顺的。所以说头陀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现在,这个假和尚多,冒充和尚的,到处去化缘、要钱等等。像我们乞食时经常遇到,人家骂我们“假和尚”、“化缘的”,甚至还说“老道”、“骗子”等等。这就是众生对这个假和尚的不认可。这个心里话,有时候就冲着我们讲开了。他认为我们也是假的,实际上是在向我们诉说。虽然是这样,但对众生是一种伤害。由于他们的这种想法,对三宝失去信心,会堕落的,甚至会失去人身。所以说一个假的和尚会弄瞎天下人的眼睛,其害无穷。

    出现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办?必须由出家人来把它清洗掉,那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僧人的形象。也就是说要日中一食,不摸金钱,还要行头陀。用身行来改变这种认识,让人知道那是假的,不是三宝,使众生心里得到了三宝的加持。心有所依,心有所归,才不致于堕落。这就是我们需要行的菩萨道。

    “三衣钵不离身”,因为三衣钵是佛所制,它代表了法。它能护身、护戒,能让我们成就,所以不应该离身,它也是出家人的象征。现在也有所变化,有些出家人带一件衣服就出来了,其它衣服都不带,钵就更不用说。所以咱们这寺院已经规定了,三衣钵不离身,如果不带三衣钵,不给挂单。

    头一段时间,有一个师父,很虔诚,准备了两年啊,为来大悲寺,说锻炼两年了,锻炼日中一食等等,寻思:“都说大悲寺严,我得好好锻炼。”锻炼两年,觉得差不多,就来了,但是就带一件七衣。后来一问他没带三衣。执事说:“你知不知道不带三衣钵是错误的?” 他说:“这回知道了。”知道也不留。不能因为来人就好,任何方便就开,不能那样。必须有原则,从咱们做起,要树立这个规矩:三衣钵不带全,不留。我们出门,三衣钵也必须在身。不管用上用不上,都必须这么做,这才具足一个僧人的形象。同时三衣钵它的功德,能使我们护戒,护住身体,护我们的法,使我们能够保证成就。因为三衣每一块都表示了佛法,都在教育我们。只是我们有时候光知道它是衣服,实际上你不知道那是法衣。钵也是,都在讲法。它潜移默化地来教育我们,使我们提起正念。

    “如果不日中一食,不持金钱戒,不行头陀,三衣钵离身了,能不能成就?”这个问题不用怀疑,违犯佛制,违犯戒律,能不能成就?它是不能成就的。虽然在各方面也努力地修行,但是由于不圆满,是不能成就的。佛是两足尊,是圆满的,佛是因为持这些戒律来成就的,那我们如果不持这些戒律,怎么能成就?

    你比如说,现在南传佛教还是日中一食,不摸金钱,而且常行头陀。有很多的证了初果、二果、三果,证到阿罗汉果。也有人说:“我这些都不持,我也能成就,大不了我往生西方呗!我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往生西方。”因为你是出家人,不持这个戒律,是不行的。因为经书里讲:“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少了善根、福德因缘,是不能生的,讲得很清楚。也有人说,“我少持一条”,你少持一条,那就晚成就几劫吧!用劫来衡量戒律,持一条戒律,你就提前一劫成就。如果你一条不持,就晚几年,晚几劫。那你得受多少劫的苦?将来到哪去还不知道,没有保证。如果不持戒,你就修出来一些神通,包括能在虚空能飞行,那也是罗刹道,它不是佛法。这个问题就讲到这里。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执事:大众顶礼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阿弥陀佛。

    大众唱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执事:送法师回寮。

    不消送。

     

     

    ◎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执事:大众一起向上排班,至诚顶礼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坐!

    大众:阿弥陀佛!

    今天继续回答问题。

    这个是居士提的问题:尊敬的师父,以前在家的时候,爱看武侠小说、四大名著等书,爱看电视节目和书里的一些关于感情方面的情节。这些埋在我的八识田中,有时打妄想,也是关于这个方面,想忘掉它也忘不掉,不知什么时候就想起来了,很烦。在上学时,爱争第一,样样想最好,看别人比我强的地方,我就不服气,要超过他。自己有的地方超过别人了,就生出骄慢、贡高我慢心,也不好改。我执强烈,贪心大。恭请师父慈悲开示:如何断除淫欲心和贡高我慢心,去除我执和贪心。

    这个是居士提的问题。就是说这些毛病啊,是一个通病,不光是他有,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现象。特别是看武侠小说,幻想、离奇。小说为了吸引人,也写了一些关于男女感情方面的事情。这些方面是世间法里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到现在就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名著,更是以感情为解数。所谓的名著就是用感情来变成一种悲伤等等,就成为名著。所以说弄得这个人哪,就是忘了正气,忘了正义,忘了来到人世间想要做什么,而完全被它虚构的幻觉、情节而吸引了,满足了人的一种虚幻的需要。这些东西都是有害的,也是一种垃圾。特别是电视节目,现在电视节目这方面的教唆已经十分猖獗,包括一些广告等等。

    现在有很多的——不光是男孩堕落,包括一些小女孩也在堕落,甚至一些成年人也在堕落。因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没有选择能力,心灵上特别脆弱,所以才造成了这方面。通过这方面我们知道了,世间在正气这方面,比如说反对这些方面的书很少很少。所谓的稍好一点的书,也离不开这个情感方面,毒害甚重。要想去掉这些毒害的东西,首先就要弘扬佛教。只有佛教才彻底,特别是出家一法才能把这个情感彻底地看破,彻底地放下。佛教如果不发展,世间的垃圾就发展。佛教如果努力的话,世界上所有的小男孩、小女孩,男女就会得救;如果佛教灭亡了,整个人类就会堕落在情欲之中,就会带来了灭顶之灾。比如说水灾呀,还有火灾等等。这都是欲望横流的果报。还包括这个非典等等,这都是这个欲望所产生的后果,极其可怕。我们想挽救这些人,特别是不让有灾难,首先我们要学清净法,也就是佛法,出家法。不能赞叹淫欲,应该赞叹出家。

    你像头两天,昨天哪?前天,这就有一个来找于居士的女的。连哭带闹,装出一种可怜相,她具足了欺骗性。不是常住不慈悲,不满足她的心愿,因为她所做的行为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你去顺从她,或是帮助她,实际上不光她本人堕落进去,连我们帮助的人也会跟着堕落进去,不能有丝毫的这个同情心。佛讲啊,宁可这个手被火所烧,或是人被烧死,你只能是死一生,如果被感情俘虏了,或是贪着淫欲,会生生世世堕落。所以说在这方面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说这种淫欲的心就是毒蛇。当我们看着所谓的这种女人的面孔,生起了一种同情感,是不是这个女人就有这种面孔呢?实际上不是的,这好坏的面孔不是她生出来的,是我们内心的欲望心所起的变化。当我们有了欲望心,再看这个女人的脸的时候,就会发现了丰富多彩。当我们要厌恶的时候,也发现了这种面孔非常可怕。所以说外面凡所有相,皆是唯心所造。并不是对方有一个很好的脸,是我们这个欲望心起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诸法空相,本无所有。没有的事情,我们去追求,我们认为有,我们就上当了。我们以为外面有一个很好,能满足自己心愿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自己心里出了毛病,和一切外面没有关系。因为外面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心的显现。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要看空,不能执著这里面。外面有个美好,我们就拼命地追求。有的人就认为外边有了美好,去追求,实际上就上当了。

    为什么能成罗汉?为什么能成菩萨、成佛?就是他们不再追求这些虚妄的东西和一些影子,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假的。特别是证果以后,这些虚妄的幻相已经消失。凡夫眼里就到处是相,所以佛称我们是可怜愍者。一种虚妄的东西,我们去追求,结果就会得到虚妄和痛苦,而且丢掉了真实清净。所以佛法里一再强调火宅,就是世间里的生活,夫妻的生活就是火宅。首先应该跳出火宅,因为它不真实,它会毁掉你的法身慧命。特别是《楞严经》讲了,四种清净明诲。我们本来是清净的,都有一个佛性,为什么不能成佛?为什么不能自在?就是我们追求了虚妄,追求了淫欲。如果去掉淫欲,我们就会得到自在,得到清净,得到了永恒的真理,也就是我们得到我们本来的面目。

    我们怎样去掉这些方面?首先要从空把它看开。只有空才能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时时地上当,有时候想到了这个狠毒,像毒蛇一样,像垃圾一样,像毒药一样等等。虽然我们做了很多的不净观,当这个欲望心要生起来的时候,不净他也要去追求。就像苍蝇啊,追求那些不净的东西,它认为还挺好。所以我们应该作空观,这是很重要的。不作空观,你很难逃出这一关。我们应该经常地诵《心经》、《金刚经》和《楞严经》,特别是也可以从这个不净观来做。不是去不掉,是我们因为不断地想,从一点点想,最后变成大想、常想。想完了,想不想,它也不好使,它就突然还想。所以首先应该从不想开始,不再思维,一旦发觉了要思维的时候,马上转移,或念经念咒,观菩萨像。再一个就是眼睛不看,耳朵不听,这个也是办法,也很有效。

    我们为什么要睡四个小时,两点起床,十点休息?主要的目的就是断贪欲。这是佛所规定的,它是一个无价之宝。因为我们睡多了,第一个质量不好。四个小时的睡眠正是我们最好的睡眠时间。四小时如果质量好了,是完全可以解除疲劳的。而且质量还好,如果你多睡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梦就起来了,就会胡思乱想,甚至欲漏。有的人曾经跟我提出,说你是不是考虑一下,这个睡眠的时间延长一点,大伙很困。我也知道很多人很困,但是一旦放松了,他又堕回了淫欲这一块去。虽然困一些,但我们能和淫欲作斗争。我们也就像一个武士,虽然很勇猛,但最主要的,不光要勇猛,还要有武器才能发挥一个勇士的作用。如果我们坚持四个小时的睡眠,就像武士有了武器,就会战胜淫欲。如果我们放松了这个四个小时的睡眠,可以多睡,表面上满足了大伙的心愿,但是去不掉淫欲心。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第二个,咱们这里还有一个法宝,就是这个日中一食。人哪,这个冲动,都是靠食物来引起来的,如果吃一顿饭,它的冲动就小多了。曾经有一位师父,身体有病,身体消瘦,居士给开了很多的补药。补来补去,身体是稍稍见好转,但是淫欲心起来了,这都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后来还俗了,什么原因?为什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就是过多的补药所引起来的害处。所以他还俗,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以为是自己的因缘,实际上就是药物的作用。一样,食物过多了,两顿饭、三顿饭,淫欲心就会起来。为什么说吃三顿饭会下入地狱?就因为它的后果,它本身不造业,但它产生的结果会去造业。

    为什么佛不制定两顿饭?因为两顿饭,它也有它的一定的冲动,那是人天之道。所以说佛的戒律已经讲过,早晨食是天人食,就是这个道理;午食就是一顿饭,是佛食;下午为畜生食;晚上为饿鬼食,就是根据淫欲而定。所以说这个日中一食是无价之宝。你想,淫欲不断,三界不可出。淫欲的因,你不把它去掉,淫欲心就克服不掉。我们大家能在这里修行,我们应该庆幸,守着宝贝,有的还不知道,还打着妄想:什么时候,不行我再吃三顿饭两顿饭,完了再成佛。你想,连个饭你都控制不了,何况淫欲心呢?

    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宝贝,那就是金钱戒。人们对金钱的喜爱,甚至超过生命,舍命去爱金钱。有了金钱他就造业,因为爱金钱的心是一种贪心,强烈的贪心。这种强烈的贪心和执著,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转化成淫欲心,因为它们同是一个贪爱的根子,都是贪。所以说为什么要断金钱?其中一个道理就是要断贪根。根要断了,一切都断;根要不断,一切都断不了。修行中,每一条都是配合紧密的。就像一个车,它有车轱辘、有方向盘、有发动机,还有轴,哪块出毛病,都会造成整体的损害,缺一不可。所以在这方面,这里有无价之宝和宝藏,我们在挖掘,我们应该生起难遭难遇想!

    这方面还有一个法宝,那就是《楞严经》。这个《楞严经》,它是一个真理,是佛的舍利。既然是佛的舍利,它就清净无比,多大的淫欲心,它都能克服。有时候淫欲心起来了,我们诵几句楞严咒,马上这个淫欲心就下去了,了无痕迹。所以历来大德都称赞《楞严经》、楞严咒这个作用。说末法时期,如果不持楞严咒,想闭关,想修行,无有是处。因为它能够断欲。末法众生,欲望心炽盛,只有楞严咒,才有这种威力无比的力量,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诵十遍楞严咒,就是目的在此。不光是楞严咒,《楞严经》也是一样。咱这里有一个居士,天天诵《楞严经》,由于天天诵《楞严经》,他没有欲漏。这就是《楞严经》的力量。有的人说,我已经懂得内容了,我已经看过一遍了。它不是长你的知见,而是直接帮你去欲望心的,断淫欲心的。要天天诵,时时诵,不成佛就诵。所以咱们要求大家要看《楞严经》,因为它是无价之宝。

    有了这么多的宝贝,我们在修行中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但这里虽然有了这么多的宝贝,我们还需要质量。比如说日中一食也需要质量,要次第吃,也不能起贪心。你光这一顿饭,就想吃好,想起贪心,你去计较,同样欲望心也会起来的。所以必须要质量。不摸金钱也是一样,也要质量,四个小时睡眠也要质量。要保证名副其实地去达到它,而努力欢喜去做,成佛才有希望。如果这些都做不到,欲望心又不除,又没有方法去除,说自己能成佛,恐怕就是个大妄语了。

    昨天我跟大家讲了,证到三果阿罗汉,他都舍去金钱。就是在家的人证到三果,他都会舍去金钱的话,你想一想,我们如果不放弃金钱,怎样和果位相应?它不可能的。怎样去和佛道相应?也是不可能。因为它已经阻碍了我们成佛的道路。连这点贪心都放不下的话,还怎么样去成佛呢?放下这些贪心只是我们初步起码应该做的一点事。你想修行,这是起码应该做的。不是什么特别难的,说我得需要多少禅定才能达到哪个境界,它不是。我们人为地就可以放下,而都不放下,你还说你成佛?除非你是菩萨再来。所以说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修行,就不要起烦恼啦!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宝贝,已经在宝藏跟前,我们应把这些宝贝拿过来,要拼命地守好戒律。所以说持戒能成佛,不持戒不能成佛。

    再一个就是“样样争第一”,应该把这个第一让给别人。为什么把第一让给别人?因为有了名利心,那就是陷阱。名利心和“我”是一个概念。谁要名利,那就是“我”的作用。有了“我”,就有了生死,有了轮回。“我”是不净的,是自私的,是有害的。有了“我”,我们就会被物质所困住。比如说这屋有墙壁,你就不能自由地穿出;遇到水,你会死在水里;遇到火,会被火烧。这些原因都是因为有了我执。

    我们有时候打起“我”的小主意,生起了争取第一,满足自个的需要,因此你得到的苦果处处都是。冷一点,你很痛苦,热一点,你很难受。世间的任何的物质都会欺负你,为什么?就是我执强烈的缘故。有了强烈的我执,你便成为奴隶,成为物质的奴隶,成为名利的奴隶。我们想做主人,就不要有“我”。没有“我”才是真正的主人。也就是说不自私,我们从不自私开始。有了“我”就会生出骄傲,贡高我慢。

    去“我”,有一个好办法。就是说你要承认自己永远是失败者。我也常跟他们讲,我是永远失败者。为什么失败?因为有“我”,“我”就是失败。当我胜利的时候,那是最大的失败;当我失败的时候,没有这种失败的感觉,那就是胜利。所以说人生千万不要追求胜利。

    我也跟别人讲过,我说:“侵略者,必被人侵略。”你比如说日本在侵略中国,获得了一时的胜利。但是它同样,它的国家面临着很多的灾难,人的死亡,它同样也是被侵略。而且到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抬不起头来,变成了民族的耻辱。侵略别人一时,它被侵略是长期的。我们看一看,是多可怕的一件事情。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打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是被挨打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外面所有的相,皆是你自心之物,都是你自己,不是别人。只不过虚妄地认为是别人,只不过用左手在打右手,不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你自己。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真理,不要虚妄地追求。我们知道这些诸法空相的道理,你跟谁去贡高,你跟谁去慢心?没有对象,没有能慢和所慢的对象。我们要想通这个道理,这些贡高我慢,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应该从法上去悟,诸法空相去悟,多写忏悔,这样就会达到我们的目的。好,这个问题解答到这里。

    下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以怎样的心来护持三宝,护持僧团,令正法久住?护持三宝和正法有什么功德?

    作为一个佛弟子,怎样护持三宝,护持僧团?首先我们知道,什么是三宝?三宝就是佛的化身,那我们佛弟子就是三宝的弟子,三宝的弟子就应该无条件地来护持三宝。为什么要无条件地护持三宝?因为三宝就是你的心,就是你的佛性。你不护持三宝,就是不护持你的佛性和你的心。心和佛性是一样的。不是外边有个三宝需要我们护持,只不过外边三宝的相是我们自性之相。

    有时候我们给师父顶礼,还要挑一挑这个师父可以顶,那个师父不可以顶。或者师父没看着我,我可以不顶,能少顶一个礼就少顶一个礼,躲着走。他不知道,你恭敬三宝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恭敬你自己。你顶礼给谁顶礼?就是给你自己在顶礼,就是顶礼你内在的佛性。有的人给我顶礼,我从来不烦,为什么不烦?我知道他不是给我,人家顶礼自性,只不过借我这个形象来达到恭敬自性的目的。如果认为他顶礼是给我顶礼,那就错误了,那就是愚痴。所以说我们用这个心去理解什么叫三宝的话,我们就会无条件去做,而且愉快地做,舍出生命去做。因为我们的生命还是一个妄想。我们豁出最大的生命,去努力去做的时候,我们就会得到我们真正的我。

    护持僧团也是一样,因为僧团就是三宝之一,也就是你的法身慧命所在之地。所以说有的人不愿到僧团来,不愿护持三宝,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不符合佛法,是害人的,是害了人的法身慧命。只有在三宝的加持力下,他会迅速地证道,提起正念,而种下了福田。什么是福田?就是他能够逐渐地认识到三宝的尊严,知道有三宝和皈依三宝。那他就能成就。他不能至心地皈依三宝,他怎样去开悟呢?怎样去了脱生死呢?他对三宝有排斥心,怎样获得佛的接引呢?

    所以这些事情都必须正本清源,必须要清楚。我们对于三宝有了信心,就会得到三宝的加持。也就是说,你对三宝有了信心,你就接近了你的自性。你的自性就有一天会真正地显露出来,也就是说你回到你自己的家里,和你自己真正地成为一体,不再追求虚妄。没有这种教育,想修行是很难的,特别是产生了抵触情绪。有的认为我在家修行,远离了三宝,所谓的皈依二宝,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僧,实际上是害人的。不能因为外面有一点不如法的事情,我们就放弃了皈依。你也不能因为这一片稻田长了几棵草,你就把整个稻田给毁掉吧?你为几棵草你毁掉了稻田,你会饿死,生出疾病,一直到死亡。所以说大家一定要用生命尽心尽力地护持三宝,那就是护持你自己。

    怎样来护持?首先是从戒律开始,由戒才能生定,才能生慧。护持佛宝、法宝和僧宝都从戒律开始。因为有了戒律才能真正地护持三宝。没有戒律,就不会有三宝,有了戒律才会真正地有了三宝。所以我们在护持上首先是如法如律去护持,不能盲目地做,不能随着我们个人的习气去做。包括我们的语言护持,语言上不能诽谤三宝。有利于团结的话去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能讲。有利于守戒的话说,不利于守戒的话不能讲。有的人会想象出来一些事情去说,没有事实根据去说,那就破坏了僧团,也破坏了三宝。所以说在身口意上,我们应该清净地护持。

    在护持三宝上,大悲寺有的居士都付出了生命。非常可歌可泣。有的人想,付出了生命,是不是损失太大了?是,这个损失确实很大,我们都很痛心!但是因为他们的心是护持三宝的心,必被佛菩萨接引。从这个角度来讲,又是一件难得的好事,会速速地成佛道!

    有一个居士,在护持三宝的同时,她母亲也在她护持中,(因为意外的恶缘)死去了。正赶上要办超拔。晚上办超拔的时候,回去我告诉她,我说你放心吧,你母亲有被度的因缘。她说“师父,我早就知道了,早晨我就知道了”。她母亲跟她说:“我会被佛给接引的,被超拔,上天……”这个原话我记不住了。所以说这个超拔和被救的因缘,就已经在说了,已经定下来了。护持三宝,没有白护持的。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虽然人在这个肉体上消失了,但他的神识是不灭的,会到更好的一个境界里去修行。

    “护持三宝和正法有什么功德?”护持三宝就是正法,正法必须是由三宝组成,没有三宝就不存在正法的问题。它是一个道理。它有什么功德?它不存在有和没有的问题,它能让我们解脱,证到实相,早日成佛。因为僧人是修行位,居士是护持位。如果你没有护持心,就失去了修行的因缘。表面上是修行,有人说我也不护持,我就专门修行。实际上这种心已经不是纯正的修行,他的修行已经有了缺陷。因为离开了三宝,他所修的就不是佛法了。他修的不是自性,他修的是自己的私心、自己的欲望,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们想修行,不知道护持三宝,就像这个人没有父母一样,不能出生;就像一个人,种子虽然有了,但他没有田地,不能生长。如果我们护持三宝,和成就是一致的,有多大的护持心就会有多大的成就心。护持三宝,它的功德是无量的,也就是我们居士成就真正的途径。因为你不是僧相,还没有现僧相,你必须从这来达到皈依,如果不护持三宝,你的皈依就不成立了。包括出家人也要护持三宝,也要礼敬三宝,都是一致的。而居士偏重于护持这一块。所以说护持三宝是我们必须修行的途径。这个功德那就是不可思议。

    好,今天因时间关系,就不再往下解答,就到这里。

    执事:大众顶礼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阿弥陀佛!

    大众唱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执事:送法师回寮!

    不消送。

    大众:阿弥陀佛!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执事:大众一起向上排班,至诚顶礼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坐!

    大众:阿弥陀佛!

    昨天,给大家回答了这个纸条里的第一个问题:怎样护持三宝,令正法久住?有什么功德?

    第二个问题: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请法师开示都有哪些禅定?

    这个禅定啊,有世间定,有出世间定。这个说法有几种,大概说一下。这个定,必须得由戒生定,才为正定。如果不从戒生定,就有可能走到岔路上去,所以说戒能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三无漏学。由于我们严格持戒,我们就会得到各种的禅定。有欲界的禅定,还有这个色界的禅定,还有无色界的禅定。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下色界的禅定。

    也就是第一禅,第一禅那善意识,这个时候的意识都是好的,称为善意识,包括寻、伺、乐、喜、制心一处。刚开始有寻有伺,这个伺啊,就是代表侦察,观察,趁机而入,就是有那个觉性在那块。由于它的寻、伺、乐,生起了禅悦的喜乐,有乐有喜,来达到制心一处。就是心归到一块了,不再散乱。这是第一禅。第二禅呢,有伺、乐、喜、制心一处,这里没有包括寻,这里就不用寻了,第二禅了。

    第三禅,禅那善意识包括快感、喜、制心一处。这里伺和乐已经没有了,又进一步提高,有快乐、喜悦,还有制心一处。第四禅,愉快,制心一处。那种快感没有了,光有一种清净、快乐、愉快。那快感没有了,这个喜也没有,就是完全是一种愉快,就可以制心一处。第五禅,行舍。这些地方也不住了,刚开始还有点意思,后来就这些也放下。这是色界里的五种禅定。这五种禅定,也有把它分成是四种禅定,就是第一不算,可以说成四种禅定。实际上都差不多少,有了这些禅定,在色界之中就有相应的果报。生到第几天哪……第几天,它都有相应的果报。

    下面继续介绍,成熟于无色界之善业。在无色界中,有四种产生相应之报的无色禅定,也就是果报。无色禅,第一禅就是善意识于空无边处,在空,在空无边处。第二禅,就是善意识于识无边处。第三,于无所有处。第四,于非想非非想处。因为这些禅都没离开生死轮回,还都在生死轮回里。我们知道这个,就可以了。主要我们想说的禅定,就是像这个禅宗所说的,就是达摩祖师所讲:什么叫禅?就是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就为禅。那什么叫坐呢?就坐见本性为坐。这就是非常直接,不走这个渐教,直接走这个顿悟。这对我们修行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们有时候在修行中,虽然有它的渐次。但我们知道渐次也有它好处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就是说我们会生起执著,我已经修到第几禅定了。只要你想,你知道你修到第几禅定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执著,你的知见就起来了。而再往前走,就不肯放下你那种,像刚才讲了,这个乐啊、喜啊、快感啊、愉快啊……就走不动了,就留在那个地方,也可能留在这个色界里了。这种快感都是人们平时所得不到的,不是我们说的那个快感,那种愉快。比那要好出可能是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是平时所没有的。但它也没有离开你的分别心,这个了脱生死还是不可以的,只能是寿命的延长,一种享受,一种感官的享受。

    我们要求的,应该超出这些感觉,不要在感觉知见上下功夫,要直接超越。就像刚才讲的,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那一心不乱就是制心一处的意思。一切相,包括所有的禅,这个五种禅定,还有下边的这个空无边定,还有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还有非想非非想。这些定都要把它放下,就是粗的要放下,细的也要放下。这地方它有很多的岔道。我们由于平时可能对喜乐,或快感,或愉快,有了贪恋的时候,在这个禅定中,就生起贪心,就迈不动腿了,就以为自己证到什么,而且是一种如何如何,这也是很危险的。

    我们必须在平时要培养舍的这个能力,不住。就生起一点欢喜,包括气脉暖和了,身体觉得挺轻快,心里挺愉快,“哎呀!可好了”,这话不能讲。“哎!今天坐禅可好可舒服了”,到处告诉,这就不好了。你觉得只是告诉了,实际上你已经住在那里了。马上就得舍掉,不算个什么,离了脱生死还远呢!了脱生死,如救头燃,就是说头上着火了,马上就得救,你不救一会就烧枯了,烧死了,就那么着急。没有机会去搞那些什么乐啊、喜啊、愉快啊,没有机会,根本连想都不想。这是我们在修行中应该十分注意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我们在修行中,有时候就起烦恼?就是因为我们有一点小小的境界,就住在那块。而去猜测,对比,比量:大概我证到初果了吧,我证到二果了,我几禅定了。就在那想这些事,我现在是不是圣人啦,我能不能离地走啊,观察自己。他觉得没人知道,就自个心里想,过一会跟一个人说:“我就告诉你,你别告诉别人,啊!”实际上,你已经在这里摔了一个大跟头。而你还不知道,还以为谁都不知道,谁也不能判我什么罪。实际上内心早就判你了,已经停在原地,进入化城里去了。所以说在修行中,这些感觉不应该要。不能等感觉来的时候再克服,必须在平时锻炼,平时不能生起欢喜。

    比如说今天斋堂吃饭,这个饭哪,“哎!做得真好”。你不能一个劲地想,“哎呀!这真好,比昨天强多了,比前天也好,以后天天这么做才好呢”。你不断地训练了你的感觉,训练了你的住,最后在禅定中同样也会住的。怎样不住于这些感觉呢?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在饮食上,在身体感触上,还是走路上等等,眼耳鼻舌身意上,一切都要不住,不进行思维。不住啊,就是一个是不看,收回六根;二个就是见不作思维,见如同没见,就是见我也不作思维,不让我起分别。由于我们平时的努力,不进行思维,而这些感觉来的时候,它就差,不是那么强烈。感觉、敏感性也差了。

    你看一个人,要怕疼的时候,你说我拿火烧他。火还没到跟前呢,他连喊带叫:“哎呀!可疼死了。”他为什么疼啊?因为他提前都有一个意识在做作,在作用。如果你没有防备,也没有想,有时候钉子扎到脚里,还没感觉疼呢,等拔出来才感觉疼。“哎呀!怎么疼了?”后来才产生疼,这就是我们是否提前训练它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平时一定要训练,不要在感觉上下功夫。如果你在感觉上下功夫,你修得再多,再好,也顶多到这个色界里,就出不去了。特别是我们在有了禅定功夫的时候,正坐着,突然一个桃进嘴了。哎呀!这甜哪,比平时吃那桃甜多了,好多了,满口的生津液,而腹部还饱满。你这个也不用嚼,也不用吸的,这桃就进嘴了,比我们吃的时候的感觉还好,还实在。你想一想,你是不是生起一种欢喜,希望天天这样?你要生起了欢喜,而天天希望这样,你就住在这里了。所以说这个不行。

    那我们在修持,修定之中,空无边处能不能住呢?也不能住。这个空啊,无边无沿,这个空好。实际上这个空并不是你真空,是你用意识心所产生的空。意识心没断所产生的空。并不是你真空,而是你还有一个念头产生的空。只不过是太微细,你察觉不出来。还有识无边处。“识”就是认识知道。这个无边处,广阔无垠。还有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他以为这就是修到果位了,什么都没有,“我已经清净了,干净了”。你不知道这种无所有和识无边处,还有空无边,这都是微细的识在起作用,都差不多。最后还有一个非想非非想,不是想,他不用想,连不想的概念也没有了,非非想也没有了。非想非非想,连那个非想啊,他也不要了。有的就认为自己已经进入涅槃了。

    佛经上不有那个故事吗,最后是八万大劫以后,又堕落了。最后他就诽谤佛法,说佛说法不真实, 还说涅槃怎么样,怎么我又出来了。没涅槃呢?他以为已经成就了,实际上他不知道,他已经堕落非想非非想天。这些问题都在于我们用识,不肯放下。他觉得放下了我们的想法和放下我们的分别,人活着没有意思。虽然他放下了很多,但是终归不敢彻底放下。就像黄檗禅师说的,不敢去像木头一样。就是像木头,一点想法都没有,就像死了一样,他不敢。总得保持一个念头,他要创造一个无念,创造一个无所有。所以他处在那个环境里。

    所以说我们在修行中,一定要有一个大的心量,不要怕,敢于走这条路。因为这个识,这个想法和这个念头,本身就是妄想。你要不把这个看破,你就执著了一个粗的妄想,或细的妄想和微细的妄想,甚至幽隐的妄想,时隐时现。你看我这什么都没有了,一会又出来点,噢!我还在。一会清醒,一会不清醒。他觉得清醒呢,我还活着。因为不清醒了,他以为我就完了。处在幽隐这个状态,时隐时现。他不知道,当你想的时候,那是妄想;当你没想的时候,错以为是清净,这就是一个岔路的事。所以说不能住在这里,而且勇敢地——也不是说你要用心念去做,而是如如不动,继续修持,不住。就像人走过,两边摆的摊,我低头我连瞅都不瞅。这个功夫得靠什么来做?经行。经行里讲了,遇到水,踏水而过,遇到石头,踏石头而过,培养一种直心。因为我们的心都是弯曲的心。很多的事情,遇到物质我们都弯曲,何况处在这个环境,更会弯曲。因为他这时的心,不受你这个粗的思想思维支配,而是微细的,全靠你平时的锻炼和习性。你平时锻炼出定力,不加分别,有滩水,我马上过去,甚至这个石头很大,我马上站上它过去,我也不怕别人笑话。表面上你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也就是找苦受的事情,但是在这个时候,它就起作用。到时候你修到这个色界呀,无色界啦,它就起作用,就不会在这上起分别了。你想一想,这么大的事情。你不提前准备,到时候能好使吗?

    有的人说:“我临终啊,念句阿弥陀佛,就往生西方。”有时候,你不知道你习性就把你拽回来了,不知道拽哪个“国家”去了。这都很可怕,所以我们在平时修行中必须认真,不能放松自己的修持。不能说依靠着这个外来的力量,必须依靠你实修的力量,改造你的习气毛病,这才行。戒律就是改变我们的习气毛病和执著。执著不是持戒,持戒不是执著,持戒是去执著,没有戒律就是执著。有的人说持戒是执著,那是乱说。没有戒律才是执著,所以大家一定要清醒,千万不能上当。因为真正了脱生死的时候,还得靠你自己,不是靠他那句话,他不能帮你了脱生死。甚至他那一句话,能把你本来已经要成功的道路,给你拽回来。我们一定要警惕。

    在修禅定之中,一个是要长时间地坐。不光坐禅时候修,任何时间都可以修。就是从行道中可以体会到这个修禅定。那我们做饭能不能修?也是能修的。虽然我这面做饭,但我不去想,不去分别,把念头系在一处,这就可以修。而且还非常清净。我以前跟大家讲过,我原先没出家之前,在药局给人发药。外面的人男女老少很多,都挤着抢药,往那窗口里伸,很乱。我也不瞅他们,老啦少啦,男啦女啦不管,我就是照方拿药。拿完药,在往外递药的时候,我也不看他的手,也不看这个人是谁。我拿到谁的药方,我就递给谁,头也不瞅他,就是不观察,我就集中我的精力去拿药,不要错了,把心制在一处。后来逐渐地听到外面就没有声音了。偶尔一抬头,一看这人,原先都不站排,这会儿人都站排,站得整整齐齐地,就像部队训练似的。而且没有一个人显出来一种烦躁,都非常清净的一种状态,非常好。后来这个收款处,有个人就跟我讲,说你一发药的时候,外面就会站排的,站得可好了,不用维持秩序,也不用人告诉。实际上我连瞅都不瞅。不瞅而且不去分别,反而起到了这个有秩序的作用。就是说你制心一处的时候,没有什么完成不了的。而且还非常准确,就像我们说一种自动化似的。既修行,又能够利于事业。这个大家慢慢体会。有时候体会多了,可能比我还好。

    这个禅定,要平时随时都要修。主要是由于我们这样地修禅定,而且不分别,才能生起了大愿。这个愿心从哪出?得从这里出,从戒定才能出愿。什么是愿力?愿力就是智慧。我们平时说那个愿,那只是像清老和尚讲的,那是牙疼咒。他说是牙疼咒,止止牙疼,只是牙疼咒。就说明口头发愿,并不真实。虽然我们发了,但是很快就变了。你看看咱们有些走的,平时发愿“师父,我这一辈子都不走”。有的刚说完,第二天就走了。这个愿它不坚固,那都是口头上的愿,自己根本就做不了主。我们想发愿,必须用戒律,产生了定力,所发出的愿,那会真实的。好,这个问题讲到这里。

    下一个问题:这是居士写的:在出坡时,时有有惊无险的事情发生,也有受点小伤,或多或少地受了大伤。对受伤而言,有的认为是工伤,对吗?常住应负责医疗费吗?以后此人就是功臣吗?恭请师父慈悲开示。大众薰修希胜进。

    这个在出坡的时候,因为我们还有很多的工程要完成,还有很多事要做,有时候有惊无险的事情也常发生,应该警惕,不应该叫它发生这个事情。但是也难免受点小伤或大伤,你比如有的居士,骨头摔坏了,脚扎了,腿受伤了。他们都默默地忍受,没有怨言,这都非常好。

    为什么在常住出坡时候还能受伤?也就是重报转轻报,所以是很难得一个机会,也是锻炼我们无相的一个机会。对受伤而言,大伙应该关心、爱护、称赞。而受伤人自己来看,应该看成重报转轻报,是难得的一个机会,是常住给我们的一个因缘。比如说腿受伤了,只是腿受伤,腿还没断。本来有断腿的可能,但是由于护持三宝,而重报转轻报,只是受点小伤,同时又产生了定力。我们应该生起极大的感激之心和欢喜,这才对。

    有的认为是工伤,对大家来讲,为常住办事,是工伤,是正确的。对个人来讲,如果认为是工伤,就不正确了,你本来就是自为公家。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一个了业很好的机会,别人都没得着,你得着了,这事是你自己偏得。所以自己不能认为自己这是工伤。这个有所要求,这种心就是有一种不正确的概念了。但这个问题,由常住和大家来认可,大家认可了,我们还得谦虚,“这是我自己不加小心碰的,这是个了业的好机会。”这样才是正确的。

    所以说一个伤出来,有两种对待的态度,就直接关系到你了脱生死是否圆满的问题。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就是说你用什么心态对待,你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如果正确的心态对待以后,顺着这个病就会生起更大的定力和智慧。由于你心态的正确,马上很多的业力就会消失,甚至余业也会消失。有的心态不正确,虽然是消了一部分大的业力,但一部分业力又拿回来了。所以说不彻底,就像做手术似的,这个肿瘤啊,大面积抠出去了,那个小边还没抠出去。没抠,过几天又长出来,这就不合适,还得做手术。所以我们对待这个工伤,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我们了业的好机会,难得。也说明受伤人确实敢冲于前面,敢于拼命,这是好的。但是受伤以后的认识更重要。

    “常住应该负责医疗费吗?”从常住这个角度来讲,应该是帮助解决看病问题。因为常住没有钱,所以不能说常住负责医疗费。只能是常住帮助解决,想办法尽可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记得,我们刚来大悲寺的时候,就这个亲顿师父,心脏病犯了,犯的心脏绞痛。呼吸也上不来,那时我们大家没有任何医疗的能力,包括一辆车也没有,还是晚上,那这旮旯非常偏僻。只能是吃点这个硝酸甘油。但是吃多也没有用,还是疼,满头大汗,都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没有钱,也不能送医院,又没有车,又不能求居士。因为是无所求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拼命,活就活下来,死就死了。他也没有怨言,也没有说,师父啊,你赶紧给我看病去啊,我不行了,没有这个。一点没有怨言,就是疼。那种疼,大汗淋漓的,那我们看着真心酸。特别是做师父来讲,那就是不得了了。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的医疗设备和一些药物,其中从这次教训里,也是吸收不少经验。

    后来有个师父突然想起来,有个居士临走时候,说那么一句话,说:“你有什么事,赶紧给我打电话。”突然想起这句话,这才敢给他打电话。打电话,他问什么事,把事说了,他马上告诉,送医院,一切由我来办。这才对他的病进行了缓解治疗。如果没有这个人,我们只能挺。知不知道其他居士电话?也知道,但不能求人,死也不求。

    所以常住应该负责医疗费的话,在我们这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就是这么个道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有什么能力,尽什么能力;没有能力,那我们只能说自己的果报如此,也只能是这么等着了。如果想修行,想了脱生死,还要找一个负责医疗费的地方,我看那你还不如回家呢,就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些出家人都是豁出命才出来的。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这么一个道场,都是拿命来换的。包括对待病苦,现在还是一样。虽然我们有了一点医疗设备和药物,如果常住没给他发,他也不会吱声。说你给我这药,给我那药,他也不会吱声。

    你像亲藏师,那舌头肿得——诵戒时候,那整个前半舌头已经厚厚的,通红通红的,他也没说要一片药,要片含片,说师父我舌头不行了。只是在那诵得语言都不清楚了,别人发现了,才给他找药,才上上药。你像亲昌师,自己管药,从来不给自己找药。说我吃这个药,我吃那个药,没有那样。

    一样,原先我闭关也是一样。那舌头,口腔溃疡,没有办法,最后抹牙膏。那时候茅蓬也不是一点药没有,只要跟亲藏说一声,就会找来药,或是居士就能给买来药。居士每天上山都问:“师父有什么事,赶紧告诉我。”就那种情况,也没有跟他说任何一声。牙膏没了,常住还有牙膏,在山上时就我们俩人,在他那保管。但也没有说:“我没有牙膏。”最后把外面的牙膏皮捡回来再抹,就那么打七。

    医疗的保证只是随缘,首先建立在不求人的基础上。就是这么一个道场,大家应该清楚。特别是有的有病,出家以后,有人一旦不给药,他就生烦恼:怎没给我药啊?不给我更多的药?我有病不知道吗?不找好大夫看看?给找了好大夫,他认为你看得不准。这样就“躺在”常住上。这就不是修道,这是来疗养来了。咱们的僧团这种修行方式,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存在的。我们是来了脱生死的,生命是无常的,今天存在,也可能明天没有。不管它有和没有,我们都是严持这个不求人的戒律。只能为法而牺牲,不能为这些病苦啊、药物所转,而丢掉了佛法。

    这里还有很多,包括有一些师父去看病,有的是女护士,宁可不看,扭头就走,不治了。这病很危险,不看有生命危险,那也不看,守住戒律。最后感动得医院都派男大夫来给看。就是这样,持戒为第一,绝不为自己的身体等等活着,必须为戒活着,这才是我们出家人的本分。所以说有了工伤,对常住慈悲来讲,是应该关心和关怀的,根据条件尽量去做;对自己的要求,必须放下才对,无所求。

    “以后此人就是功臣吗?”功臣不功臣,我们这里不讲功臣不功臣,每个人的业力自己了,成佛也是给自己成。不存在功臣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段修行历史。因为有病或受伤,认为自己是功臣了,这样就会障道,反而被病给欺骗了。本来有病是促使我们更加认识无常,更知道病苦来了是不等人的;病苦来了,都这么难受,生死来的时候更危险。所以说要精进起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受伤、不怕死,勇敢地起来,随时要为佛法付出生命,而不求一丝一毫的功臣之报。什么名垂青史啊等等,没有那回事。我也常说,宁可死在臭水沟里,也不去回到俗间。为什么宁可死在臭水沟?没有这个半点图一个什么光辉的形象啊,给后人留下什么,没有这个意思。

    所以说这个“功臣”二字,对我们来讲没有意义。我们感谢还来不及呢!哪来的功臣?真正的功臣就是机会,给我们机会,帮助我们成就的机会,那才是功臣。不是自己是功臣,如果自认为自己是功臣,那你就错了,你就修不动道了。这个问题还真得好好认识。如果不好好认识,将来就是一个误区,会跌倒爬不起来。所以说这里就是一个法宝,就是宁死不求人,冻死不求人,穷死不求人,饿死不求人,病死也不求人。就是这么样活着,有骨气地活着。能活就活,不活就拉倒。有因缘我们也不放弃看病,但必须是如律如法地,不如律不如法也不看。人身难得,得到人身,不是保护它,而是用这个人身来证佛道,来给世间留下正气,这叫我们人身难得。不是人身难得,我可得保护它。你保护得再好,没有骨气,还是走尸一个,没有精神灵魂的尸体一样,没有意义。

    下一个问题:我们要报师恩,就用听话干活的方式行吗?

    师恩,就是说我们要按照佛的戒律去做。什么叫“听话干活”?这句话呀,原先鞍山有一个市长的秘书来了以后。他对这话理解很深,他说这句话,就是云门的“吃饼去”,赵州的“喝茶去”。他给了极高的评价,还曾经写过一首偈子。听话干活,这是咱们的一种方式,就是放下,放下我执,放下你的烦恼,放下你的生死轮回。所以说这个方式是很好的,通过很多的实践,能闯过很多的困难关。

    我以前给大家也讲过,在五台山斋堂时候,有个老做饭的,比我早。后来他到小灶去了,就是病号灶。我在大寮负责,我们做饭做菜,每一天都很忙,早晨忙到中午,到晚上。有时候好几百人吃饭,最少也得上百人。大寮一共就三个人吧,连烧火的四个人,你想多少个人,那很忙的。有一天,他来告诉我说:“我那边不蒸馒头啦,你这块蒸馒头,给我带点,好了你给我送去。”还得让我给他送去,他啥事没有,还溜达,还得让我给送去。刚有点想说我这里忙,后来一想,自己的原则就是依教奉行,听话干活。好,心里一说,依教奉行,虽然满心有点不愿意。但也去了,赶紧给送去。

    送去了,他告诉我,“你给我炒菜。”他不让我回来,有客人,叫我给炒菜。后来帮他炒菜,炒完菜,“你给我送上去。”这是有外来的客人,妙江和尚招待他们,这时又把菜给送上去。完了回来,一会那边客人就给钱了,一人给钱,一人一个红包。居士给发钱。我又赶紧把钱给送回去,告诉:“我不要钱。”他们这就愣了,还不要钱,瞅着我,还挺怪。后来一看,这赶紧走吧,这时候他才放我走。从整个过程中,表面上看他是懒惰,而需要我去帮他,但实际上是他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不要钱锻炼的机会,也成全了我的依教奉行。

    这样事很多。有一次,就这个上百人吃饭,那个粥怎么也得剩半桶。就这么粗那小桶,怎么也得剩半桶到一桶。因为锅底的,再加上打完剩点边,划拉一起得剩半桶,一桶。他告诉,说:“你明天哪,不许剩!”我当时就愣了,他说“依教奉行!”我还没说呢,他说依教奉行。好,我这啥话没说了。

    第二天就开始淘米,淘米时还想着这个事,到底下多少米好呢?下少一点,大伙还不够喝,这可能不剩,但这不允许啊。不够喝,那也不允许,还得够喝,还不允许剩。少放一点?我就是合计。我记得好像是也没减少,也没增多,还继续那么做。想着想着忘了那码事,这个早晨粥也做完了,做完了也开饭了。等到都吃完的时候,往回打扫,才想起这回事,“哎呀!他不告诉我不许剩,我也不知道外面剩没剩啊?你要早知道,叫别人多喝点,也能过去。”什么安排都来不及了。也不能宣扬它,这必须得实事求是嘛。最后连桶都打扫一起,扫得干干净净,就剩了小半碗。连沙子石子都有,那个粥都有石子,总共就剩了小半碗。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谁也没吱声。也没人表扬你,说你这真没剩,也没有。完事就过去了。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依教奉行,也就是用听话干活的方式修行,会改变外在的事物。人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只是看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处理。如果你用一种取巧的方式,必然得一个虚妄的果;如果你用真实心去做,必然得一个真实的果。刚才讲了这个听话干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听话干活就是报师恩,也就是报佛恩。什么叫听话干活?就是去掉我执,就要真实。

    下面一个条,第一个问题:“若有宿习不能灭,汝教是人一心诵楞严咒”,请师父开示,具体是哪些宿习?

    具体来讲哪些?就是贪嗔痴。要再具体一点,我们身上的毛病都是宿习,没有一样不是的。只不过有善恶的区别,有一些是恶的,有一些善的宿习。这相对说是善,善和善之中,它那些就变成恶了。

    我们的习气毛病,一心诵楞严咒是可以去掉的。诵到一心的时候,没有什么宿习不可灭除的。因为楞严咒它是佛的舍利、佛的光芒,无量光。黑暗有这个光一现前,没有不照破的。宿习就是这个黑暗,黑暗去了,这个宿习也就破了。所以说楞严咒,这是大佛顶的心,是无上咒,绝对能去掉宿习,这个不用怀疑。

    第二个问题:读诵《楞严经》能不能像楞严咒那样灭除宿习?

    《楞严经》就是讲解了楞严咒,诵念楞严咒是无价之宝,都能灭除宿习。这个大家不用怀疑。特别是断欲,非常好,而且能提起正见。
      下面一个条:恭请大德开甘露门,教导我们如何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恭请师父慈悲开示,如何对三宝起恭敬心?

    这个问题前几天已经答了。我再继续讲一点。如何对三宝起恭敬心?首先,你认识什么叫三宝。三宝就是你的佛性,所以说对三宝有恭敬心,也就是你对你的三宝有信心,也就是对你的佛性有信心,也是对你的佛性进行开发,也就是对你的佛性进行使用,也就是对我们现有的所有的苦得以远离。恭敬三宝能离一切苦,恭敬三宝能离一切苦厄,包括一切灾难。这个例子比较多,我们都知道,有的恭敬三宝化险为夷,有很多的病苦远离了。更主要的能够破除坚固的烦恼,真正得到了清净心。由于恭敬心,我们能够修得佛法,能了脱生死,能渡过生死苦海。所以说恭敬三宝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恭敬心不可能得到佛法,一切佛法从恭敬中来。

    如何对三宝起恭敬心?我们知道,对佛宝要经常上香、礼拜和瞻仰,在佛宝前经常忏悔,得到佛宝的加持。我们知道,对法宝应该生起极大的恭敬心。因为法宝是渡苦海的筏,教导我们如何去了脱生死。讲了三藏十二部,处处都在对治我们的贪嗔痴。没有法宝,我们就没有办法去了脱生死。法宝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很重要!所以说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戒为师。我们对法宝即使是一张纸、一个字都要恭敬,都要礼拜,都要用生命来护持。你看咱们这个香的包装上有一些字(佛菩萨圣号),或是这个佛菩萨像,我们都剪下来,贴在本上。

    还有以前行脚的时候,捡到了一些佛像,就是泥塑的我们也给它捡起来,送到一个地方去保存。在盘锦的时候,也有别人扔掉的很多佛像,大家一起去挖掘,都给找出来,最后都拿到大悲寺来了,来结缘。

    由于这种恭敬心,就遇到了一个因缘。这是头两年,两年是三年了?大连有一批佛经被送到废品收购站,马上要化为纸浆了,都扔在不干净的地方,猪圈附近。后来居士来电话,问这种经书怎么处理。我说全力抢救,有多大能力就抢救多大能力。他说,这么多经书,有八吨,往哪儿送?我说都送我们这来,就哪怕掉一张纸,掉个页,我们也要。有的都沾上了埋汰东西,拿水洗,也要。由于这样的恭敬,所以说我们的藏经楼,你看这书一下就多了那么多。这都是个奇迹。而且把一些书摊上的书,有的都收购过来。有的在人家里还要准备藏一部分要卖的,居士去了,也很奇异地把那些书用正常价钱把它买来了,有的稍花一点高价,也把它请回来。这就是由于平时对法宝的恭敬,对佛宝的恭敬,才有今天的因缘。

    咱们的藏经楼,经书确实很好,一般藏经楼的经书还真就不见得有咱们的多。你想攒也不见得那么痛快就攒起来。同时还有人提供书柜。所以咱这藏经楼,特别有一次,宗教局有的领导来了以后,他原先以为咱们这些和尚穿得破破烂烂,可能都没文化,他原先那么认为。他一看这个藏经楼,旁边的阅览室这么庄严,这么多书,他说一句这话,他说:“你们这是大丛林哪!”说你们是大丛林,就是给了这种称赞。所以说我们因为恭敬法宝,就是有这么大的体会,这么大的感应。这个一分真实,一分虔诚,就一分果实在等着。我们应该用生命恭敬佛宝和法宝,同时也用生命来护持僧宝。

    什么叫护持僧宝呢?作为我们僧人来讲,以生命来护持戒律,来严持戒律,就是护持僧宝。作为居士来讲,帮助僧人严持戒律,维护戒律,创造护持戒律的所有条件。咱这里的居士做得很好。

    原先哪,咱寺院没有车,到哪去都要走,或是居士帮助坐公共汽车等等。但是要想持戒来讲,确实有它很多的麻烦,有男有女,有时候是很不方便。居士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这个持戒有了一定困难,为了护戒,所以就请了一个面包车,到现在还在使用。所以这个面包车是个功臣,护持了戒律。

    如何对僧宝的护持,也是同样用生命来护持。我们知道,咱们寺院过去把神哪仙哪这些外道的塑像,都清出寺院。把外道清出寺院就是护持三宝,让三宝清净,不允许外道在这里。后来这个考验就来了。最后外道集中了很多人,用汽车拉着仙像,砸开大门,闯进寺院。僧人都是拼命去拦截。僧人被打,扔在水沟里,被打住院等等。他们毫不畏缩,用生命来护持僧宝,护持法宝,护持佛宝。这个护持行为,就是护持僧宝的体现。那时候规定,不允居士管,居士都在屋里,不许出来。因为怕居士受伤害,而是僧人冲在前边。居士急得都哭。这是一个互相关心的表现。怕居士受伤害,由僧人来往前闯。虽然是把僧人打了,而仙像也搬进来了,僧人照常上早晚殿、诵咒,一点不断,一点不乱。居士都含着泪,就想为护持三宝而拼命。

    由于正确地处理,很快地就得到了解决,最后平息这个事件。而给在清理这个仙、道、神像的这方面,树立了一个例子。而且对佛教来讲,也是一个大事。现在很多的佛教寺院,也鼓捣这些东西,供这些东西,这都是不正确的。他们有时候也不敢处理。有时候护持三宝,就得豁出来。

    在这期间,居士也是拼着命,师父说到哪,他们做到哪。师父说这些像应该清出寺院,他们积极地就出去跟政府打招呼。政府同意以后,马上就雇车拉走,也不怕被打击。居士护持三宝,就得这样,依教奉行。护持三宝,不光是这个方面,还有其它方面。比如说当僧人这面有了难处的时候,他们就不顾生命地冲上前。包括很多居士,甚至明知有生命危险,还是那么做去。确实令人感激,令人感动。

    那我们作为居士来讲,应该这样护持三宝。一句话,就是能够依教奉行,用生命来护持。但是作为僧人来讲,一定要严持戒律,才能叫人生起恭敬心,才能叫人家有护持心。这两个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严持戒律,天龙八部,一切都能护持你;如果你不持戒,你叫人家护持,人家也不愿意护持。这个体会都是很深的。

    如何做好?首先作为居士要依教奉行,不能讲自己的条件。咱们原先有很多居士,从来不讲条件。只要师父这边有点困难,甚至不说,他们都想到,甚至到处去打听来护持。有时候居士都问:“师父,你看还需要什么?还有什么困难?”出家人就回答这么一句:“现在很好。”怎么问,都是“现在很好”。后来有一个居士就发火了:“哎呀!师父,你别老跟我说‘很好很好’,你到底缺什么告诉我。”完了最后告诉他,还是“很好”。后来告诉:“我不问你了,我问居士去。”

    有时候经常遇到这个事,因为咱们持金钱戒。你像昨天,是昨天吧?还有个居士,助印这个杂志,邮了五百块钱,我们通过邮局马上给退回去了。这样的事是常有的。居士的一片心,和僧人严持戒律的心,互相交融在一起,这才得到清净的佛宝、法宝和僧宝。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个,互相成就。不是说护持位就不能成就,僧人自己成就。僧人带个头,居士进行护持,居士在护持位成就,僧人在修行位成就,它并不矛盾。共同地去了脱生死。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所要做的,这就是我们护持三宝恭敬三宝的目的。

    好,通过这几天把问题基本答完。大家把这些问题,一共是六天,都要讨论一下,要细细地消化和吸收。讲得不算多,但是关键不是听,是要去行,要去做。如果不能做,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能去做,就一句半句,也够我们修持一段时间,甚至一生。大家必然有一些体会,一定要把这个体会要吸收进去。不是体会体会就完了,作为一个感受,回头就忘了。应该马上化为行为,检查自己,去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相应,如何去改变它。不是说有活了,居士头一招呼我们干活,大家都去了。我这就是依教奉行,我就有了体会。这点远远还不够。有的居士下大雨天,没有任何人告诉的时候,他去挑水沟,去看看水;下大雪,没有任何人告诉,自己主动就把这个雪扫了;还有打扫厕所啊等等的事情,那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个心永远是精进没有疲惫,这才是真正的恭敬心。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执事:大众顶礼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阿弥陀佛。

    大众唱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执事:送法师回寮。

    不消送。

    大众:阿弥陀佛。

    执事:大众礼佛三拜。

     

    回目录

  • 上一个法宝阅读: 没有了
  • 下一个法宝阅读: 发心(一)讲法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