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地税局局长是谁:三焦乃为元气、水谷之通道 正确处理三焦之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29:57

三焦乃为元气、水谷之通道,理当畅通无阻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海;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心肺要像雾,不能实,沤即沤熟,渎即通。清气上升为云,下降为雨,上焦和下焦要通,清气上去了后,大脑清醒。上面的东西下来后,人会感觉轻快。中间不能堵,这叫上下交通。“交通”一词也是从《黄帝内经》来的,如果中间出了问题,吃多了,上下就不能交通。清气不能上去,人就会昏昏沉沉。浊物不能下行,人就会浑身臃肿。所以脾在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像大地一样。脾将食物经过进一步的升化上升到第五关,就是上输于肺。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三焦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两种说法。肝属中焦说的如:《灵枢·胀论》指出“肝大”、“肝偏倾”、“胁下痛”,肝居胁里,当位于中焦。《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明确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从部位划分而言,肝归属于中焦。肝属下焦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干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主肝肾病候也”,对其治疗,“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至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症,归于下焦的病变范围后,则肝属下焦又成为辨证概念,现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因此,肝属下焦之说,主要是辨证上的概念,不是说肝位于脐下。

      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脏腑都可以看成是无形的,况且三焦一腑,说它有形还不如说它无形比较确切一些。中医学中的脏腑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推断出来的,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任何一个脏腑都不会恰好是西医学中的某一个脏器,或者是某一个生理解剖系统。三焦也不例外,只是从表面上看它指不出一个现成的同名脏器,而显得特殊,其实应当是中医学整个脏腑学说中的一部分。为此有人认为:若三焦是无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为无形,这是藏象理论特点所决定的;若三焦是有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当有形,其有形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实体,而不是西医学某一个同名脏器。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①上焦病证。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见热入心包证)。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②中焦病证。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③下焦病证。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正确处理三焦之火中医将身体分为三部分:上焦是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是胸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肝、肾、膀胱等部位。三焦之火,处理方式当然不同。 ◆上焦火重要“火种”:心火、肺火主要症状:口干、目赤、耳鸣、失眠等日常调理:泡脚这就属于“上症下治”的疗法。很多时候,“上火”是由于“下凉”造成。所以,当火气上升的过程中,就要通过下热给上升的火气“做引流”,让其恢复“上凉、下热”的正常状态。泡脚时用中药液或精油帮助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让下火的效果达到最佳。泡脚也可以达到提高睡眠质量的功效,这无疑对上焦去火也有不错的辅助作用。 ◆中焦火重要“火种”:脾胃火主要症状:食不知饱,胃泛酸,爱打嗝;或腹胀满,饮食少进日常调理:多吃黄色食品、改变用餐习惯在五色食品中,黄色食品可以调理脾胃,也可以帮助降脾胃之火。比如南瓜,含有淀粉、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钙、磷果胶等成分,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对脾胃也有不错的调和作用。另外,最好三餐要定时,可以为自己订一个“用餐闹钟”,让每天的用餐时间固定。另外,不妨尝试少食多餐,注意细嚼慢咽,每口饭咀嚼20下,减少脾胃充血的时间,也就在另一个侧面辅助胃部降火。建议在饭后10分钟后去散步,让脾胃有个舒缓的过程。在饭后适当散步,防止胃中食物淤积而导致脾胃上火。 ◆下焦火重要“火种”:肝火主要症状: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多,甚至带黄,还容易引起小便赤黄,大便干燥等症状。日常调理:饮食清血、常饮花茶去肝火最重要的是要清血,让全身血液循环通畅,不妨多食用木瓜、燕麦。木瓜含丰富的木瓜蛋白酶,可分解体内的废物和积累的脂肪,然后将其清除;而燕麦含丰富的纤维素,与蔬菜、果汁混合具有清除胆固醇的功效,又能调节血糖。菊花茶可以疏散风热,每天饮用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常常做做运动,也是加快循环的好办法。
你伤元气了吗——告诉你几个大补元气的穴位
人活一口气”,相信每个人都对这句俗语耳熟能详,武侠功夫片里说人的伤势很重,也往往说“元气大伤”。那么什么是气呢?

我们中医一般把气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元气,就是受之于父母、先天的气,这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是水谷之气,就是我们通过吃饭、喝水得到的气,是通过人的脾胃运化食物得到的;还有一个是肺脏吸入的清气,大约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空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人体的健康与这三个气密切相关,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生命都会失去动力。

      气出了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气虚。生活中常见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劳累过度的人、后天失养的人、年老体弱的人,由于脏腑机能衰退而气不足,他们少气懒言、声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一系列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

      怎么样保养我们的气呢?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就是气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灵。

      气海,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经典上认为气海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所以补气首选气海。气海是任脉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脐正下方1.5寸。你把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从肚脐处向下量,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一半就是1.5寸。

      气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强壮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可以用艾柱灸5~14壮,或者用艾条灸20~30分钟。经常灸一灸气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膻中有上气海之称,主要的功能是调益肺气,能调一身之气,尤其对肺脏的保健功效很好。用膻中配气海,一上一下,既能补元气,又能调肺气,气机调顺了,人体就不会产生淤滞,身体自然安然无恙。可以经常按摩膻中进行保健,也可以用艾条灸20~30分钟。

      膻中很好找,在人的胸口位置,两个乳头之间的中点就是。人们悲伤的时候往往捶胸顿足,捶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的位置。这也很有科学道理:捶胸其实就是对膻中进行按摩,从而使肺气顺畅,排解了抑郁。同时,捶胸能刺激胸部的胸腺,有免疫调节作用。

      再一个就是足三里。足三里既能补脾胃之气,又能补元气。上文说过,水谷之气是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脾胃运化而来,所以补气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用足三里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条灸20~30分钟,可以经常灸它。

      足三里怎么找呢?我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正坐着的时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们从外膝眼往直下取4横指的距离,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然后再往胫骨前缘量1横指(中指)。第二个方法:站着的时候,把同侧的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现在你可以看出用气海、膻中、足三里大补元气的奥妙了吧?用气海补元气,用膻中调肺气,用足三里补脾胃之气,这样先天之气、水谷之气、清气三气同补,生命的原动力强了,身体想不好都难。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用气海、膻中、足三里补元气的这个方法,可以作为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够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另外, 便秘、排尿困难、经常感冒。免疫力低下等问题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治疗。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疏通三焦的正确方式在这里!“ 三焦 ” 到底是什么东西?中医把它当做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个容器腔,肠也是一个腔,三焦就是把五脏六腑都包括在里面的大腔。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中藏经》)。

2、疏通水道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3、运行水谷

“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灵枢.决气》),有输布精微之功;

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灵枢.营卫生会》),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

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灵枢.营卫生会》),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三焦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类经附翼.求正录》)。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

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通三焦经的简单方法

手少阳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肩颈头部。


打通三焦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拍。

每晚睡觉前,分别用左右手从对侧肩膀开始,沿着胳膊外侧的三焦经行走路线,往下拍打。动作快慢一样,一直拍打到手腕。可以稍微用力达到震动经络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钟往上。

拍完之后在阳池穴上按摩三分钟(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原穴,揉它可以将气血引到手上,只有这样,才可以疏通整条经络)。拍打的方式见效没那么快,一定要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来打通三焦经。分享一个网友的经历:

个人的感觉,艾灸三焦的原穴阳池非常有效!我艾灸阳池两周,不仅手脚冰凉的状况有改善,而且心情舒畅,还明显瘦了,因为三焦主情绪,也主水液条达,并且改善末梢循环,和这三者都有关系。你也可以试试,阳池穴在手背一侧的腕横纹上。我是两边阳池各灸10分钟,再灸10分钟关元穴。另外,晚上9点-11点灸最好,因为亥时是三焦经当令,气血最为旺盛。

特别提醒:手脚在冬季易长冻疮的人,一定要艾灸阳池。艾灸阳池能增强身体元气,并使元气的运行更加顺畅,输布更为有力,可以有效到达四肢末端,从而对手脚起到很好的温煦作用。

三焦通百脉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

三焦若通,百病不攻自破

教你从脸部识健康:七窍连五脏 所谓“七窍”,主要是指面部的七个孔窍,即眼二、耳二、鼻、口、舌。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所以五脏有病,往往能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心开窍于舌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实际上,心气足,不仅能保证舌辨五味,舌头转动灵活、说话流利顺畅也有赖于心神的健旺。通常来说,舌色红润即表示心之气血充足。

  心主血脉,舌上血管最为丰富而浅表,因而舌也能灵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状态。心阳不足,则舌胖嫩或紫暗;心阴不足,则舌红绛;心血虚,则舌暗淡;心火上炎,则舌红烂、生疮、疼痛;心血淤阻,则舌紫暗或有淤斑;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则会出现语言障碍,说不清话。

  肾开窍于耳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也就是说,肾气足者,就会听力好。在病理方面,若肾精亏虚,则脑髓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肾阴虚的病人还经常会有耳如蝉鸣的现象。

  另外,老年人出现的听力减退、耳聋失聪等衰老表现,也与老人肾气较弱关系密切。所以,听力较差的人,可以考虑是不是要补补肾气。

  肝开窍于目

  视力的好坏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营养。中医讲,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动最直接的物质基础,所以,肝血的盛衰会直接影响到视觉功能。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出现如夜盲等问题;若肝经火盛,可见眼红肿痛;肝阴虚,可致眼糊干涩,或也可见眼珠不灵活、斜视等;肝气郁结过久,则能导致口苦目眩。

  肺开窍于鼻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的门户,所以说,鼻子要想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就必须依赖肺气调和,呼吸畅利。其实,“肺主气”的功能除了会影响呼吸,还有供给鼻子营养、保证鼻子通畅、预防鼻病的作用。

  临床上,肺的某些疾病表现也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风寒影响到肺,就会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反之,如果鼻出现以上异常变化,即可推断肺脏病变。

  脾开窍于口

  “口唇者,脾之官也。”唇是口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脾的外在表现之处,当脾气健运,气血充足时,口唇得养,则唇红润泽;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唇失所养,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

  不过要提醒的是,尽管五脏与七窍密切相关,但临床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综合判断。

 

中医古典医著选背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3)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5) 故积阳为天,和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6)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7)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阴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8)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9)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10) 凡阴阳之要之,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科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对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饱。

(11)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生风,酸伤筋,辛胜酸。

(12)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微,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13)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14)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15)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16)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17)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而侮之。

脏象学说

(1)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2)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3)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4)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利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5)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这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帮泻而不藏。

(6)食气入胃,散精于脉,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岽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本文转载自:云游: 中医古典医著选背内容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藕虽有孔心中不染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