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公安红盾网:平仄,诗词形式美之奇妙魔方(中)(影珠诗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06:56
周笃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9月27日   第 07 版)
平仄,既是汉语天然乐感的体现者,就必然要辐射到汉语诗词的各个方面。古体诗也不例外。只是它不强调对仗的整齐如一。而是于参差历落中自成莽苍历落的节奏,有别于近体的音节。古诗之论平仄,始于王士禛。他认为:“毋论古、律、正体、拗体,皆有其天然音节,所谓天籁也。唐宋元明诸大家,无一字不谐,是无式中有式矣。”翁方纲根据其《王文简古诗平仄论》归纳出的基本特点是:五、七古之韵脚,总以其每句之后三字为主,尤以五言的第三字及七言的第五字,必须平声。后三字当为平平平,即所谓三平调。它在近体中悬为严禁,在古风中却成必守之格。如韩愈《谒衡岳庙》诗: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胧。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并以此定为古诗平仄之正调。又如苏东坡《游径山》: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镫相回旋。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万古蛟龙渊。……嗟予老矣百事废,却寻旧学心茫然。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皆是。
但古之大家亦有破体者。即于三平处间用平仄平。如东坡《送刘道原归觐南康》:“晏婴不满六尺长,高节万仞陵首阳。青衫白发不自叹,富贵在天那得忙。十年闭户乐幽独,百金购书收散亡。”如以仄韵相押,则韵脚平仄亦随之变化。其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即仄平仄之格。如黄山谷《听宋宗儒摘阮歌》:“翰林尚书宋公子,文采风流今尚尔。自疑耆域是前身,囊中探丸起人死。……闭门三月传国工,身今亲见阮仲容。我有江南一丘壑,安得与君醉其中,曲肱听君写松风。”翁方纲认为此诗别辟洞天,其于仄韵不肯放出仄平仄之正调。则拗怒之中,转余圆劲。又云:“曲肱听君写松风。写字必要仄。此一仄字,抵得百十个平声字之响也。有此一仄字之笔力声响,而后上句”其中“二字之节奏始足,而前半仄韵之对句。缩上去不放下来之神理,一齐于平韵偿还矣”。
以上种种,与近体声调可说截然两样。其平仄格式,除正格之外,还有几点值得特别注意。即第一,押平韵之古诗,其出句以用仄声为主;第二,七古中,如第四字为平声,则第六字宜用仄声;第三,避免律句式之平仄,如对句入律,出句必拗之;第四,不避孤平,盖孤平为反律之体;第五,不避连仄,仄声与平声相比有上去入之变化,不似平声之单调。古体诗务求与近体相异,然追求声调的平衡与和谐之原则是一样的。只有这样才能造就拔奇领异的声情境界。
大诗人中以拗体笔法入律的前有杜甫的吴体:如“一双白鱼不受钩,三寸黄柑犹自青”、“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等。而黄山谷更是开径自行、力被余地。如“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盅”、“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书来应素秋”其法为当下平字处以仄字为之,欲其气卓然不群。如《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此诗八句全拗而不律,翁方纲以为正是“掷笔天然,粉碎虚空”、“卷却前半,消纳通身”之绝作。除了构思之奇矫,而声情之横崛亦是其擅胜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