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显示屏宣传语:生命的延续(2)(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4:57

生命的延续(2)

 

 

生命群体是由生物种群构成的。生物个体的寿命虽短,但种群的寿命却很长,而且长得难以置信。比如根据化石鉴定,人科动物至少在500万年前已告别猿类,进入人的发展方向,说明人这个种群已生存了约500万年,这不可谓不长寿。而对绝大多数生物种群来说,有科学研究发现,其群体寿命大致为1000万年,人类或许有望活上这个岁数。这对那些把人的未来看得很悲观的人们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

 

另有报道说,因受太阳系在银河系中运行规律的影响,地球上的生物群体有一个繁荣与衰落的周期,这个周期大约为6200万年。有些物种(比如恐龙)的大灭绝据说就与这个周期有关。如果人类幸运,生存时期刚好在适合生物繁荣的周期之内,或许会存活6200万年。以当今科技发展的速度,几千万年之后,人类掌握的技术会达到何等水平呢?还没想呢,就已经让人激动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人这个种群能存活6200万年,或者62亿年,对于目前依然短命的个体而言,又有什么意义?每个想长生不老的人,每个想长寿的人,想的或关心的都是个体的生命如何延续。

 

个体的命运似乎是生命长河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尽管个体命运本身远非那么重要。于是,我们要回应一个问题:个体究竟指的是什么?个体就是指我们每个单个的人或其他单个生物吗?

 

对于直观的生物个体而言,可以这么说。对于有自我意识的人而言,当然是。但对于生命现象而言,每个直观的单个的生物个体,实际上都是由难以计数的更小的生物个体所组成。我们每个人的体内,比如肠道内,都有数不清的微生物在维持着我们每个单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对于这些微生物而言,庞大的人体恐怕就是一个宇宙。

 

当我们开始考虑构成生命的存在,追踪生命的本源,捕捉生命的活性时,把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未免太大。就好比把银河系当作一个天体个体来看待一样,完全忽视了太阳系这个更小的个体的存在,更未把地球这个拥有生灵的天体放在眼里了。

 

其实,生命群体的35亿年的寿命并非是生物群体的年龄,没有哪个种群或由所有种群构成的生物群体不发生更新换代的。生命在延续了35亿年后,任何一个我们概念中的个体、种群乃至整个生命群体都早已面目全非,今非昔比。

 

我们要找寻的那个生命的个体,那个长生不老的生命个体,应该是一个在过去的35亿年里一直活着的,未有发生多大变化的,被整个生命群体亿年又亿年地呵护、关爱、养育、传递的那个最初的生命。这个所谓的生命“个体”,就是生命最初出现时的那个个体,那个至今一直存活在所有生命(包括我们每个个体)体内中最原始的生命形式。

 

这个最原初的生命形式被某些科学家称作“原生基因”(Ur-Gene。“Ur”在德语中是表示“原初、本初、最初”的前缀,相当于英语的Primodial(原生、初始、初生的))。说来,这是50年前的假设了。40年前,还有个叫“RNA世界”的假说,认为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是RNA(也是自始未变的)。后来,科学家们又发明了一个词“LUCA”(the 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的首字母缩写),代表一种当今所有生命之母的原初的生命形式。

 

不管有多少种说法和假设,真正的长生还未老的个体,按《基因组:物种23章自传演义》一书(注1)所说,是细胞里的基因(gene),那个约35或38或40多亿年前诞生的最原始的基因。这个基因通过不同种群(包括我们人类)的一代又一代不间断的复制与传递,仍然活在我们的体内。

 

和所有其他生物种群一样,在人类这个种群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呵护、关爱、照料、养育、复制与传递这个原始生命的使命。换句话说, 不论我们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以至于总想长寿下去,对于这个基因来说,我们不过是帮助她延年益寿的养料体,是她生息的临时住所,是被这个小生灵用来持续她自己的生命的工具。

 

当我们说生命已有35亿岁时,这个生命指的就是这个基因,是这个基因至少35亿岁了。这就是生命的延续,这就是生命个体的长生,或者说生命的长生不老。

 

我们头脑里任何一丝保健养生的念头,其实都是这个小生命给我们发出的,要我们为她服务,好好照料她,更好地复制她、传递她的指令。一旦她发现我们不再拥有复制她、传递她的能力时,我们距离衰老就为时不远了(注2)。

 

 

--

注1:原著英文名: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作者是Matt Ridley,科普作家,《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编辑

注2:究竟是因为失去传递基因的能力而衰老,还是因为衰老而失去传递基因的能力,我们以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