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工商年报:晚清,民国时期"出口绣"-广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18:49
明晚清初有大量的"出口瓷".晚清,民国时期"出口绣":handshake :victory: :D :D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门户洞开,汕头、湛江、海口均辟为商埠,广绣的商品性进一步增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经由粤海关输出的绣品价值白银49.7万两:“我国绣品销外洋者,广东最多”(1913年《南洋劝业会报告》)。在广州设绣衣坊的,不但有本省籍的人,还有闽浙湘桂等外省客商,他们雇请大量的广州和潮州艺匠就地绣制后,产品输往南洋和东洋,经营十分活跃。清人叶廷勋曾有《西关竹枝词》记述其事云:“阿姨家近绣衣坊,嫁得闽商惯趁洋,闻道昨宵巴塞转,满船都载海南香”。巴塞,就是越南当年被分割的小国。  

   由于广绣是随着对外贸易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商品性和实用性,强在湘绣、苏绣和蜀绣,而艺术鉴赏价值则不如。当时湘、苏、蜀等名绣,无不依傍名家画稿以抬高身价,唯广绣始终不受文人和画家的影响,一直保留女红传统中不可缺少的巧手慧心,以细密针线和繁复的色彩,自出心裁的进行创作。直到晚清时才有一些专供鉴赏的镜屏和挂屏出现。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保存的广绣画件,都是同治、光绪时绣制的作品,多为广东官僚入朝陛见、士绅子弟会试应举、捐官拜门、祝寿送礼而专门制作的。例如现在陈放在北京颐和园高八尺的大镜屏,就是慈禧六十寿诞时,广东官僚送的礼物。广绣艺人余德精美的《孔雀牡丹》绣荷包,也是专门贡给帝后的精品。这种荷包长仅两寸,宽一寸八分,正面绣孔雀牡丹,背面绣鸳鸯戏水,十分精巧美丽,极受帝后的嘉奖。余德因此享有盛名。  

   1904年湖南名画家杨世焯在长沙开设“春红移”,培养出许多刺绣高足,对广东影响很大。1906年广东省工艺局也聘请了岭南画家高剑父,担任广州缤华艺术学校的校长,校内设有绘画、刺绣、雕刻等习艺班。高剑父的妻子宋铭黄,也在校内刺绣班任教。在高剑父的指导下,宋铭黄对刺绣极有研究,1919年她曾在上海创办女子刺绣院,进行改良刺绣工作。  

   画家的直接参与,使广绣的技艺提高更快,有的绣品“色晕墨润,浑笔墨于无痕,不审视,不知其为绣画也”。1911年广州缤华女艺院的多件绣品,参加了由南洋通商产业大臣发起、在江宁(今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优等奖(即三等奖)、广绣艺人余德的《孔雀牡丹荷包》获二等奖。1915年余德的绣品《睡狮》、《牡丹孔雀图》和《四角大花被巾》(佚名),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又获褒奖。1923年广绣艺人裴荫、鲁炎参加英国伦敦赛会作现场表演时,也受到外国朋友极大的好评。1925年广绣艺人莫傅精绣的列宁像被莫斯科列宁纪念馆所珍藏。黄妹的《唐明皇游月宫》、《八仙过海》和《桃园结义》等作品也极有名。他的另一作品《半浮沉金鱼》曾获广东省国货展览一等奖。  

   1926年至1936年的10年期间,是广绣工业较为繁荣的时期,产品由西班牙商人独家代理,远销欧美和南洋等地,一方4×4英寸的花巾,售191港元(白银40至50元),绣一钱丝线的工钱可得银洋三毫五分,每人一天可绣两钱,全省从事刺绣的从业人员共有1.3万多人,广州地区有3000多人,佛山有三四千人,顺德也有3000多人,该县北滘乡的妇女人人从事针工;广东省内绣坊遍及广州、佛山、南海、顺德、番禺等县,广州市绣工组织了锦绣工会,会员900多人,地址在今杨巷路瑞兴里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