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历任书记名单:微谈<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的"女性意识 - 戏曲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50:10

微谈<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的"女性意识

微谈《西厢记》中莺莺形象的“女性意识”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她的身上表现出反叛精神、勇敢的品质、多情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却体现了与现代语境相互契合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是来自于民间潜在意识,但同时,它又是民间潜在意识的最为集中的一个反映。崔莺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凸显的民间潜在意识,具有很大普世意义,也更以此开启了中国文学“以俗变雅”的进程和民间意识启蒙的进程。


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是其中的主要角色,同时,也是全剧结构的一个中心,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形象的塑造也极为深刻地表达了王实甫的思想。在这部作品中,这一形象并非以极为具象的静态描摹表现出来的,而是在事件展过程中通过其一言一行表现出来的。具体来看,这一形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叛精神,二是勇敢的品质,三是多情的特点。从剧本中可以大致看出这几个方面。然而,这一形象的这些特点从中国文学表象的纵向层面来看,是新鲜的。这些特点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抑或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在其发展的内部规律中发生的一种  变,而这种  变却是民间意识对于主流意识影响而形成的。但是,这种  变的深层意义却颇为前卫,即它表现了与现代语境相互契合的“女性意识”。
从作品本身来看,这种女性意识体现为女性本位和女性的解放。作品以崔莺莺为中心展开情节,而崔张普救寺邂逅,孙飞虎围寺抢亲,张生计退贼兵,红娘设计成崔张,以及最后的完婚,皆以崔莺莺而起,由是观之,崔莺莺不仅是全剧的贯穿如一的人物,同时也是全剧的核心。而这在先元的文学作品中则是很罕见的,甚至说是没有的。而女性解放意识又是全剧的另一个女性意识的重要体现。但这里笔者认为,这一意识又是《西厢记》的最为核心的精神实质,同时,这一点也是《西厢记》具有普世意义的一大要处。作品中,崔莺莺这一形象的三个主要特点也可以认为是女性解放意识的最好诠释。首先,反叛精神。这是崔莺莺性格特点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作品一开始便指出“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而莺莺却“针线无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懒去添,春恨压眉尖,若得灵犀一点,敢医可了病恹恹。”这是全剧最大的反叛。而其他具体的反叛行为则是统摄在这一“大反叛”之下的具体的反叛。然而,这一反叛与中国民族心理中的反叛意识虽然有联系,但又并不完全。《西厢记》的反叛是一种对精神枷锁的破除,是一种抽象的反叛,甚或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意识的斗争。崔莺莺面对着既定的未婚夫与自己心目中的爱人,她通过一切的努力去选择后者,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这种成功映射出社会主流意识的精神枷锁在有元一代已经开始动摇,民族心理与时代的特殊条件促使之成为真正的时代主流。而女性意识则很自然的拥有了这一时代的“主流要素”,同时,这一主流也成为女性意识的最为重要的特质。与之相辅,崔莺莺形象的另外二点特征(勇敢的品质,多情的特质)则可以认为是上述反叛的途径抑或说是手段。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情是时代赋予崔莺莺的新的特质。这种特质,可以认为是莺莺反叛意识的直接内驱力。这一点,具体来看则是多情在现实中的表现。按照儒家观点“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愤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所以,他们认为“喜怒哀乐皆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在元代中后期,儒家理念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多情则被视为“无德”与“叛逆”。而莺莺的作为则直接冲击了社会主流意识。从总体上看,女性解放意识是从民间“崛起”的一种强大的潜在意识,这就将女性意识定位在民间意识之中了。
王实甫的创作,我认为,是女性意识的绝对作用,而《西厢记》则是王实甫此种意识的全面体现。但作为民间意识的一个主要成分,女性意识的产生,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首先,由于女性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长期的弱势地位,使得人们在元代这样一个思想较为宽松的时代,对此产生了不满和同情。其次,人性解放的潮流在元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了,而女性解放则是人性解放诸端中的一端,这实际上是一种心性的解放。再次,儒家正统的衰弱,也是女性意识勃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在元代中后期,统治者加强了儒家理念,但是其力度是要远远小于先元各代的。《西厢记》中的莺莺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它表现出对于社会主流意识的反对甚至是冲击,其具体表现则是人欲(情性)战胜了礼制。《西厢记》故事的叙述是女性意识产生原因以及女性意识内涵的具象化的展示。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崔莺莺在作品中仍表现出明显的传统的弱势地位,她在一开始便受到了约束,并且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她也受到了多方面的阻挠,而唯一支持她的只有红娘一人。由此观之,作品中莺莺的行为是在社会主流意识的语境中开展的,而红娘对于莺莺的帮助则是这一语境之下的一个小小的异端。这便反映出女性这种特殊的群体传统弱势地位已经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同情了。《西厢记》正是通过这种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结构全剧的,而莺莺的形象又是王实甫这种民间潜在意识的最为详细而直观的展现。从这一维度来看,以莺莺为中心的《西厢记》故事可以认为是民间潜在意识的最为详细的注脚,具体得说,则是女性意识的最好的注脚。
《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是在女性意识的框架中树立起来的一个形象,他集中了有元一代最为广泛的民间意识,是社会大众期待视野的一个聚焦。这一形象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她不仅具有元代这一时代的气息,同时更蕴涵了社会实际主流意识的走向。而这一切在后世文学作品那里以女性形象为作品中心的创作实践得以传承,而这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文学“以俗变雅”的进程和民间意识启蒙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