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委员名单 李红:2010年宗萨钦哲仁波切说《阿弥陀经》?【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3:23

 
2010年宗萨钦哲仁波切说《阿弥陀经》   
文字整理:9月23   

 

【音频一】


(前面没录到)比较恰当的说法是我们将会大概的粗浅的看一遍《阿弥陀经》,毕竟只是尝试阅读尝试理解这些经文也是有很多很多功德的,同时,据佛经的记载,我们甚至不必禅修这些法语,印刷或抄写这些经文,摆在家中这样也已经有很大的功德。

据仁波切的一点点认识里面,中国的佛教徒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要诵读,要亿念经典,这方面的传统西藏的佛教徒已经完全遗失或正在遗失中。可以这么说,西藏的佛教徒把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论’上,而且即或喜欢读‘论’精力也大多数集中在藏人论师的‘论’。虽然身为藏人承认这些过失,如听到有人称呼藏传佛教为喇嘛教时,会很不舒服,但这些事情的确是正在发生。

最开始,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发心,尝试生起正确的发心。但在我们现在这种社会,生起正确的发心已是非常困难了。

仁波切说因为前一段时间在闭关,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么多人了,所以现在他的虚荣心已经跑出来了,想“我坐的方式对不对”,“我讲的话对不对”等等。

作为听法者你们正确的发心应该是希望通过听法,将我们引至觉悟的道路上。因此作为传法的老师,他的发心不应该是为了名气为了得到关注、也不应该为了得到尊敬和供养,应该是出于利益众生的心。

但正如刚才说的,要生起这个动机是很困难的,即便是要理解这样的动机也不容易。所以仁波切一般所做的,就是学他的老师向佛菩萨祈请,无论是因为什么都会让他生起正确的发心。如果你要生起正确的动机,请不要客气。

(以藏文念诵这部经)(以此补充没有录到的内容可能为“开始念诵阿弥陀这部经”,我猜在场的人都有一部两千多字的阿弥陀经)


好,我们就首先从简短粗略的探讨这部经开始——

仁波切认为直到今天,中国和日本修持阿弥陀经的传统还是非常普遍非常兴盛,无论是诵经修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种子字、亿念阿弥陀净土等等。

在座也许有些人也知道,‘阿弥陀佛的修法’也是鼓励大家生起很强大的信念,无论是对阿弥陀佛的存在,对西方极乐净土的存在、还对阿弥陀佛具有广大的力量都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当然,就像世界其他宗教信仰的发展一样,阿弥陀佛的修持在佛教徒的社会久而久之也就演变成一种文化,一种习俗。比如一个生意人想生意顺利,他就不应该去请求阿弥陀佛,而是应该去请求财神一样,而分派给阿弥陀佛的工作好像都不太吉利的,当人们生命结束或快要结束的时才去请求阿弥陀佛,好像阿弥陀佛不能保证你的财富增加一样。(众笑声)这就是我们人类喜欢精确,喜欢把东西弄的复杂的习性,而且还认为这是真的。


接下来讲的东西,可能有点闷,但仁波切认为这是很重要的。

在我们这个世界,以前东方文明是世界的主导,后来西方变得非常强大,有好像不会沉铁船、有在天上飞的飞机等等,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物质上都占尽优势,甚至我们东方版本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显得很抽象,因为从西方来了各种各样的宗教,比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所以现在我们对阿弥陀佛、《阿弥陀经》的理解也被其他宗教掺杂了:阿弥陀佛净土成天堂、阿弥陀佛成了上帝,成了无所不能的神、观音菩萨成了上帝的秘书或儿子,或者对华人而言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女儿。受此影响一些佛教徒,特别是佛教学者往往会轻蔑那些读诵《阿弥陀经》,深信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修行者。

仁波切认为中国的佛教徒对佛教作出了许多伟大的贡献,其中一个就是完整保留对阿弥陀佛,《阿弥陀经》的修持方面。因为谈到净土的经典比如《阿弥陀经》,谈到佛性的《楞伽经》都是非常重要的。

可能这些东西有点学术性,比较无趣,但这是整个包装里面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你必须要知道。

有些般若类的经典,比如《心经》谈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些净土类的经典比如《阿弥陀经》谈到净土有七种不同的游泳池等等(众笑声);有些经典还谈到‘佛性’比如《楞严经》,那类经典比较重要呢?这个是没办法下决定性的定论的。

即便在藏传佛教,也有不同的教派,不同的想法,他们也有许多争论哪一派比较重要。以仁波切他自己不完整的看法,关于般若类空性的教授在藏传佛教里似乎更受到重视,更为发扬光大。而关于净土、关于佛性的教授在中国和日本更受欢迎。

如果你问仁波切“哪一个比较重要呢?”这个是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没有办法下定论。

如果你想真的帮助一个人从芝麻中提炼出芝麻油,你必须先让那个人相信芝麻里有油,因此你不可能给这个人一块石头说“从中可以提炼油出来”。因为‘阿弥陀佛净土’和‘佛性’等教授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一个学生来说,你必须要给他一个无欺的任务,建立他的信心。

在《大般若经》里面,佛陀举了一些很好的比喻,譬如其中有一个: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最好吸收、最有营养的食物是母乳。但有一天婴儿生病了必须要停止饮用母乳,这时候医生就建议母亲用一些办法,例如把苦味的东西涂在奶头上,使得婴儿不想吸允奶头,以此转移婴儿对饮用母乳执着。然后,当婴儿痊愈可以饮用母乳了,因此医生建议母亲用例如在奶头涂香甜味道的办法,来吸引婴儿再度饮用母乳。

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就像婴儿需要‘最好吸收、最有营养’的母乳一样,佛教徒也需要了解‘净土’和‘佛性’之道。但因为我们的‘医生’,我们的老师知道我们很容易对东西产生执着、产生极端,所以为了对治我们的执着或极端,老师就教导我们‘空性’‘般若波罗蜜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便是我们相信的‘净土’‘佛性’乃至‘佛陀’所有一切都是没有本性的。

以上原因,因此没有办法评论那个法门更重要。很明显的它们都重要。

因此在《阿弥陀经》经中,一次一次的提到要对‘净土’对‘阿弥陀佛’具有广大的力量,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念、信心和虔诚心。这就是说明我们的相信,我们的虔诚心是非常重要的。

仁波切之前有翻查字典,查看‘信念’‘信仰’的定义是什么?仁波切不知道在中文里面‘相信’或‘信仰’的定义是什么,但在英文字典里面‘信仰’belief它有这样的一个涵义:相信或信念是基于一个抽象含糊的概念,而不是基于具体、准确、正确的一种理由。所以‘信仰’‘信念’是有一种盲目的概念在里头的。

如果你跟一个科学家说有一个‘净土’,那里有各种颜色的湖,有会说话天鹅在嬉戏,那里的树也会说话沟通,那科学家肯定会笑你。所以你要很深入的思考真正的信念、信仰是什么?对此仁波切他自己想了很久,最后他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做事情唯一的理由是信仰或相信。就算你是说自己是很具有怀疑精神、具足批判性、逻辑性的人或科学家,不管你怎么定义自己,归根到底到最后你还是很坚固、很系统地‘相信’‘信仰’自己所怀疑的、批评的,选择不相信的理由。

比方说:中国人看着两根小棍子,就会毫不怀疑地相信这是用来吃面条、用来夹起食物的,然后我们称这两根小棍子做筷子,而且这个的信仰从几千年前一直延绵到今天,演变成各种各样的筷子,有玉石做的、有金银做非常珍贵的筷子、也有一次性的筷子,甚至有些高级餐厅用精美的东西来专门承托筷子,还有一些筷子附有使用说明书,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而种种文化的形成都源自于‘信仰’。

再用我们‘现代社会’最伟大的工具‘算术’来做譬如——‘2加2等于4’这是我们信仰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完全盲目的信仰,可是它对相信算术的人来说是非常有效,就如筷子一样对中国人有效,可是‘算术’‘筷子’的信仰对于动物、对于猫或狗来说是完全无效的,也对许多西藏喇嘛是完全无效的(众哄笑声),因为他们的教学不包括算术。

但对于科学家,执着算术的人,‘2加2等于4’对他们来说就像‘两根小木棍’对于中国人是筷子一样,是丝毫没有怀疑。可是这些信仰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当东西有用的时候,这个信仰或见地就更加坚固了;而当一种信仰是大多数人所接受所同意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种文化;特别是这种信仰延续了很长时间,比如说一千年前2加2等于4,现在2加2还是等于4,那这种信仰就很难改变了,几乎成了真理。

我们学习、修持《阿弥陀经》,思想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和他种种能力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思考和定义什么是‘信仰’。因此仁波切尝试做了一些抛砖引玉式结论:无论你是什么人,无论你有宗教信仰还是没有宗教信仰,无论你是轻易相信的人还是很有怀疑很具批判性的人,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唯一能真正做到,能做成功的就是‘相信’、就是‘信仰’。(ps:事情是‘做成功’的,还是‘相信已做成功’的?)


我们快到休息时间了,在休息之前,仁波切希望我们把他的这些话放在脑中。

如果有人问:“‘信仰’对于学习释迦牟尼佛,学习佛法有什么关系?”

在究竟的层面而言:所以信仰都是不真实的,都是会瓦解的,所以在胜义谛中必须要彻底去除、根除一切‘信仰’,包括净土中有七种不同颜色的游泳池,阿弥陀佛是深红色的等等信仰(众笑声)。

而在世俗谛中相对来说:根据你的背景、你的习气,只要能够引领你证悟实相的事情,你都可以做,你都可以去信仰。

寂天菩萨有一段非常出名、非常重要的话(仁波切藏文念诵),仁波切说粗略的翻译一下:做为佛法修行者,我们必须要做的功课是‘去除无明’。可是身为普通人,为了“去除无明”我们要保留一种无明,那就是对‘证悟’产生信仰,相信有‘证悟’这回事。究竟来说,这也是一种无明,但是对于有很多无明的我们来说,目前是需要这种‘无明’的。

所以在佛教的修道中,任何能够帮助你证悟本性的信仰,你都不必排除。譬如说‘七种颜色的游泳池’‘会说话的小鸟’等等的信仰。

好,休息一下。(音频一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