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矫正制度:上海滩最顶级的十栋老洋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9:19:42
 

 

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园,而点缀在这个城市中的风格各异的老式洋房,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你不经意地踩晌洋房路边的落叶时,耳边还会响起一股流水般的钢琴或小提琴声,而在浓郁的悟桐树后的一座座幽静的花园里,一幢幢风格迥异、各呈奇姿的小洋楼正若隐若现……下面,就为您介绍上海最著名的十大老洋房。 




一、白公馆

上海有一幢白公馆,它坐落在上海西区颇具诗意的的汾阳路上。汾阳路树高枝繁,环境幽雅,路边的小洋楼也大都历史悠久,如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犹太人俱乐部、丁贵堂旧居、潘澄波旧居等。当你不经意地踩晌这儿的落叶时,耳边还会响起一股流水般的钢琴或小提琴声,而在浓郁的悟桐树后的一座座幽静的花园里,一幢幢风格迥异、各呈奇姿的小洋楼正若隐若现……白公馆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白公馆,是指上海汾阳路150号那幢气势非凡的灰白色洋楼,因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上海。其实,白氏父子在这儿居住的时间并不长,而在他们入住之前的数十年间,这幢洋楼早就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了。也许是因为白氏父子名声太大,所以人们习惯上就把这栋洋房称为白公馆
现在,这幢花园豪宅成了宝莱纳的
仙炙轩极品烧肉餐厅。餐厅保留了楼内原有的建筑特色及装潢,又重新作了规划整建。仙炙轩奉行品质至上的服务特色,每天迎来大批海内外的美食家。昔日的将军故居,今日依旧名流汇集。  

 


二、汪公馆 ( 现地址:愚园路1136弄31号)

王伯群住宅,是何应钦内弟,民国政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时兼大夏大学董事长、校长),于1931年在愚园路1136弄31号,为娶续弦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建造的,历时四年,于1934年落成。该建筑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筑,占地10.78亩,主建筑面积2158.8平方米,耗资30万银元。

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种大小厅室共32间,楼内通道迂回,上下贯通,房厅、客堂均用东方传统艺术装饰,室内配以彩绘壁画,连门窗拉手也全用紫铜开模制作,空铸梅花窗栏。主楼南面有花园草坪1.3公顷,园内绿树葱郁、绿草如茵,有水池、小桥、假山、花坛,园中百花四季吐艳。在当时可谓上海滩少有的豪宅。此建筑由协隆洋行柳士英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施工。1935年王伯群与保志宁在此举行婚礼。
1937年抗战爆发,王伯群随大夏大学撤至贵阳,撤离上海后,该建筑由保志宁叔父保君健代管。保志宁作为第一任主人住了仅二年又半。上海沦陷后,于民国28年(1939年)该建筑被汪精卫作为伪政权驻沪办公联络处,亦称“汪公馆”,期间愚园路1136弄内麋集了陈碧君(汪精卫妻子)、周佛海、李士群、诸民谊、梅思平、陈春圃、君强等一伙汉奸特务,成为汪伪集团在上海的巢穴。弄内10余幢花园洋房均被汪伪霸占,日伪武装军警100多人日夜守卫,一般市民不容近前。民国29年(1940年)3月30日南京伪国民政府正式开张,汪精卫来沪以此为行宫。愚园路一带宣布戒严,重要路口筑垒设防,出动装甲车游弋,故今日1136弄地下水泥路面尚有密铺钢筋。
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建筑一度成为国民政府军统组织的招待所,1946年保志宁回沪,将此屋出租给英国驻沪领事馆文化宣传处使用,自己仅住三楼。1948年下半年解放前夕,保志宁出走美国,成为美籍华人,住在纽约。
1949年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委员会接收,长宁区委和区文化局曾设于此,1960年长宁区委决定由区少年之家使用,并建立了长宁区少年宫,成为培养下一代的摇篮,并辟为上海市对外开放的旅游单位。


 


 
 
三、嘉道理住宅 

延安西路64号,上海人都晓得是上海市少年宫所在,但它曾为嘉道理住宅的历史就鲜为人知了。

这幢房子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为西洋宫廷式样,外表极为壮观,内装修更为豪华,始建于1924年。它的原主人艾里·嘉道理,英籍犹太人,想想就是天生做生意的料儿。以500港币起家,日后成为沪港两地都鼎鼎有名的实业大老板。嘉道理住宅,源于一个悲伤的故事。1919年,嘉道理原来的住宅失火,他的妻子急着让保姆逃走,自己却不幸丧生。悲痛不已的嘉道理带着孩子回伦敦散心,委托他的好友布朗在上海另起新居。而布朗酗酒成性,浪荡颓废,干脆又把此事扔给了洋行承包。承包商当然刻意豪华,足足花了四年时间才造好。当嘉道理接到100万两银子的造价时,他大吃一惊,不过,新居的确美仑美奂,成为嘉道理的最爱。嘉道理住宅气势恢宏,占地21亩(14000),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更显示出它的卓然不群。宽广的草地让人顿觉视野的开阔;中间就是对称、端庄的住宅,光建筑面积就有3300平方米,1929年甚至还加盖了一层。你一见到它,会感受到宛如皇家宫殿的华贵惊艳,你很难看到如美钻一样的建筑,但它的确就是。匀称整齐的柱石,撑起了宫殿的巍巍骨架;端正狭长的阳台,尤其是二楼的阳台,正好充当了天然走廊,上面应该弥散着仕女裙裾翩翩的幽幽气息。有大小房间二十余间,并设有舞池、酒吧、宴会厅。其中主客厅直通二层,全部用意大利进口大理石装修,进入大厅犹如置身于一幢大理石宫殿,于是它又被誉为大理石大厦一楼大厅是舞厅与餐厅,整个一楼都是招待客人共同享受娱乐的场所。楼上有多间卧室,各个房间的装修、色调都别具特色。光浴室、卫生间就有六处。内外墙面、地坪几乎全部采用意大利大理石,入门处有爱奥尼克式的大理石柱廊;大厅顶部特意以大理石砌出穹窿,地面四周也铺设了大理石,中间则以柚木拼成花纹,是跳舞最理想的地板。连楼梯的石级、扶手与栏杆都是大理石的。嘉道理慷慨大方,交游广阔,所以这个偌大的宫殿经常宾客满座,否则父子三人置身于此,太容易感觉到冷清孤独。这座建筑的哲学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也许正因为此,它成为少年宫是最适宜的造化安排。可以告慰嘉道理的是,它在孩子们的快乐笑声中,实现了大理石的永恒――它会一代代地被铭记下去。

1953年后归宋庆龄名誉主席创建的中国福利会上海市少年宫使用。


 

 


四、蒋宋住宅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前,在上海的住所大多是临时的,到了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才在上海真正安置了一个家。

不过这所住宅也不是蒋介石掏钱买的,而是他大舅子——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买来作为宋美龄的陪嫁。这幢法式花园洋房位于法租界贾尔业爱路9号(现东平路),由一座主楼与两座副楼组成。副楼位于主楼两侧,分别是侍从人员、警卫人员的住所及工作室。主楼坐北朝南,由造型不一的东、西、中三个单元组成。现在这幢建筑及花园已经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学校的一部分。东侧副楼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主楼东侧二楼原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及卫生间,且有一秘密暗道,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从暗道直达楼外。现在卧室与卫生间已打通,成了学生们练琴的教室,只有暗道仍然保留着。主楼中间单元底层,现由学校出租给高华纺织品有限公司作办公室。

主楼南面原有一占地30多亩的大花园,现已大大缩小,只有三四亩大。顺着花园往前走几十步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两座假山,在一块突兀的假山石上,镌刻着蒋介石亲笔题写的爱庐两个大字,今天依然清晰。蒋介石把庐山牯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湖的别墅称做澄庐,把上海这所住宅称做爱庐,可见他对这幢洋房的喜爱。
爱庐平时由蒋介石副官蒋富寿看管,宋美龄常来小住,并将母亲接来同住。宋美龄给予侍卫的生活待遇颇为优厚。当初宋美龄曾向蒋介石提出最好用几个女卫士,蒋介石笑笑,指着孙宗宪等男卫士说:他们都年轻活泼,有文化,又会打枪,不是很好吗?宋美龄微微颔首,就不再提了。
爱庐周围,衡山路东平路口10多栋花园别墅,都是宋家、孔家和陈立夫、陈果夫留下,角上有一栋,如今开了间Sasha酒吧,还有些附属建筑开了店,但主要的房子都还在学校围墙里。
  

 

   

五、沙逊别墅

罗别根花园位于虹桥路,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房地产大王沙逊兴建的度假别墅。

1932年,英籍犹太人沙逊在上海西郊今哈密路上,为自己造了一座私人别墅,属典型的英国古典式乡村别墅,作为消闲住处,被叫作"罗别根花园""罗白康花园",因之路名也被叫作"罗别根路"这座花园别墅以前也俗称"罗别花园"。这是一座平面采用不知则布局、外形分割而整体相连的尖顶花园洋房,建筑面积在900平方米左右。室内房间很多,有较大的起居室,均具备多种设计功能。入口处有一入平台,进门为大厅。东部为两层,中部和西部为一层,屋顶很高,全部采用柏木装修。从楼上卧室到楼下会客厅,都有华丽的装饰。解放后归为寅丰毛纺厂产业,并曾作过上海纺织局的工人疗养院。现据说已划入虹桥宾馆,该栋老洋房目前为一家外资企业使用。

沙逊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国冒险家。那时候他经营的时间最久,财富也最大。他利用吞并高额租金的手段营造了南京路外滩的13层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苏州河北岸的河滨大楼、江西路上的都城大厦(新城饭店)和汉弥登大厦(福州大楼)、茂名路上的13层华愚公寓(锦江饭店南部)18层格林文纳公寓(茂名公寓)、陕西南路的里弄房屋和凡尔登花园等等,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上海地产大王的他,是完全依靠剥削中国人的财富起家的。    





兴国宾馆 

美商的中国营业公司是旧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除了投资兴建普通住宅外,还投资兴建了许多高级里弄住宅和花园别墅,今兴国路上的兴国宾馆内有别墅多幢,就是由该公司兴建的。

该公司的经营方法是,当他们购进一块相当面积的土地后,就请设计师将土地划成若干块,并通过经租人到各大公司游说,鼓动公司买房,住宅可以由客户自己委托设计,也可以由中国营业公司设计,所以这里的地产是由中国营业公司经营的,但每幢建筑有鲜明的个性。这里的一号楼是太古洋行大班住宅。

 

上海、香港、广州这三地的老百姓都喜欢把糖叫作太古糖。现在的超市里仍然可以买到产自南方的太古方糖,甜蜜蜜地支持着这些城市的咖啡文化。太古糖房是个老字号,1883年在香港创建,用广东产甘蔗生产蔗糖制品,是中国第一家机器制糖厂。这个太古糖房的后台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古洋行。太古洋行的发迹地不在香港,而是在上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爆发了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上海自然也受到波及。1934年,上海民族资本企业倒闭了425家,失业队伍日益膨胀。此时,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趁着廉价劳动力充足的时机大兴土木。当年,英商太古洋行的大班Swire在雷上达路(现兴国路)造了一栋私人豪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太古洋行的英籍职员作为敌对国难民被遣返回国,洋行产业则作为敌产被日伪接管。抗日战争胜利后,太古洋行重新收回了产业,但太古洋行上层已估计到中国内战爆发在即,中国的生意以后不会太好做了,所以决定逐渐缩小投资,这栋豪宅就被变卖了。其后,蒋介石曾将许多重要活动和会议安排在这里。

 

解放后这栋洋房被市政府军管会接管。1952年以后为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等领导住用。1956年划归新成立的市委办公厅招待处,定名为第一招待所,后又改为兴国招待所,主要接待市委安排来沪的中央领导。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多次下榻。

 

1984年兴国招待所更名为兴国宾馆,隶属东湖集团。2001年,上海兴国宾馆与卡尔森环球酒店公司在兴国宾馆1号楼会议厅签署协议,聘请其旗下的丽笙集团进行营运支援,兴国宾馆就此加入了国际五星级酒店的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1号楼是现在兴国宾馆内唯一一栋完整保存的洋房,仍然承担着接待来沪中央领导的职能。满屋子的故事年复一年地沉积着,日久弥香。

 

大班本人从没来豪宅住过,建筑师采取的是遥控设计模式

太古洋行是第一批登陆上海滩从事贸易的英国商行,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垄断着中国的航运。因为太古洋行是英商公司,所以大班Swire的豪宅风格属于英式皇家古典建筑,规整大气,占据了一整片街区,包括大片修剪整齐的绿地以及围绕其它六所房子的豪华花园。但奇怪的是,Swire本人却从没在里面居住过,他的目的是将它建成一件城市景观Swire一直定居伦敦,只在房屋竣工时到上海参加了简单的挂牌仪式,从此再没有来过上海。

 

更具有传奇色彩的是房子的建筑设计师苏格兰人Clough Williams Ehills甚至连一眼都没见过这件作品。这所华丽的一号楼,其实是件遥控设计的建筑大作。正门口左边墙上的一块小铜牌上,可以看见这位建筑师的大名。

当时,这栋豪宅名义上的户主是太古公司伦敦总部派驻上海的首席执Mitchell。逢年过节时,这里要举行社交活动和商业会议,所以这里没有按传统的别墅设计,而是参照了有公共空间的广场设计。建筑内宽大的扶梯与内廊,与其说是住宅,还不如说是公共图书馆更合适。

 

上世纪80年代,太古洋行曾在1号楼举行董事会议,据说董事们个个感慨万千。现在英国和香港等地太古公司的员工如果来上海,都会要求入住1号楼,有些企业文化寻踪的意味。只要那时没有领导下榻,兴国宾馆还是很乐意接待他们的。

 

有研究建筑的学者称,兴国宾馆1号楼的外观与意大利维琴察的神职人员大楼十分相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帕拉第奥主义建筑。该建筑的主立面朝南,面对一个足有几十亩的大草坪,两侧形成严格对称。南面的双层廊柱、底层的多立克双壁柱、二层的爱奥尼克双柱、凹进式阳台、坡顶的假三层与棱角方正的阳台,无一不表现出英国建筑的庄重、朴素与典雅。

建筑外观上最特别的地方要属1号楼的屋顶。当时,屋顶是用数十吨重的紫铜板盖的,经年累月地就生成了一层厚厚的铜锈。所以,现在的屋顶呈绿黄色,1号楼也就因此有了铜顶楼的别称。

至于1号楼内部,现有的9套客房基本都维持了原貌。壁炉、灯具、墙角线等等都是以前的老物饰。

1号楼外,兴国宾馆内还有一些陆续建造于上世纪二十和三十年代的别墅,分别为德士古石油洋行以及官僚资本家、民族资本家的办公和住宅。

如今的兴国宾馆有着上海市中心的最大欧式别墅宾馆的美称,除了包括1号楼在内的宾馆本部别墅群,还有周边丁香别墅、湖南别墅、永福别墅中28幢风格迥异的法国、英国、德国、美国、西班牙、加拿大式别墅以及一座新大楼。

然而,这些美丽的别墅群好比一个个凝固的旧时梦境,无论寂寞与否,都不可避免地物是人非了。   [7]


七、东湖宾馆

上海东湖宾馆一家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四星级花园别墅式宾馆,隶属于上海市东湖(集团)公司。宾馆位于徐汇区东北部,上海著名的商业街淮海中路与东湖路转角,即今东湖路7号,占地约33亩,花园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内有一幢被大块草坪相围的二层洋房,这幢花园洋房由英商瑞康洋行老板约瑟夫(R.M joseph)兴建于1925年,1号楼、2号楼1934年完成。是两幢相连的五层花园住宅,为旧上海大亨杜月笙住宅之一,曾为中法银行、交通银行及美国总领事馆使用。

约瑟夫是英籍犹太人,当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即被日军拘捕送进了集中营,这幢漂亮的住宅就被日本军官占用。当抗战胜利后,约瑟夫去向不明,即由中国政府接收后租借给美国在上海的驻军,又为旧上海大亨杜月笙住宅之一,曾为中法银行、交通银行及美国总领事馆使用。3号楼建于1940年。是一幢四层公寓建筑,共有客房8套,每套3间。4号楼及5号楼建于二十世纪30年代,共有四层公寓楼房两幢。7号楼,位于东湖路7号(近淮海中路),建于1925年。主楼是一幢三层法国式的别墅,二十世纪50年代苏联驻沪商务办事处曾设于此。

由于东湖路旧名杜美路,这里也被上海人叫作杜美花园。今为东湖宾馆使用,对外开放。

上海东湖宾馆的昨日是曾经的杜公馆,扣开沉重的大门,随着吱呀一声,就可以与这处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对话,看他的人文骨骼,听他的传说盛典。跟随着道路的指引,走过一段楼道,行走在红色地毯,身处古色画梁雕栋,目及中外古香摆设,伸手即可捞起一缕浓绸的历史,流淌于指尖,沉淀经年的人物骤然鲜活。现在的东湖宾馆依然身处繁华,却从当年的浮华和奢侈中藏锋隐退。褪去的是繁盛华衣, 封存的却是由人文韵致炼就的沉香。中外望族显贵所叙写的历史,将与今时的政界名流交织成永恒的记忆。    



八、马勒别墅
 

马勒别墅(Moller Villa),位于现延安中路陕西南路拐角处,有一幢极具北欧风情的花园别墅--马勒别墅,1936年落成。1926年的上海,生活在上海的一个英国小女孩做了一个非常神奇的梦,在梦中,她梦到自己拥有一座安徒生童话般的城堡;于是小女孩的爸爸——爱立克·马勒决定按照女儿梦中的情景建造一幢住宅,这幢住宅,不仅有女儿的梦,也要纪念自己早年的冒险生活。于是,他请来了设计师,在陕西南路30号设计了这座有着北欧建筑风情的城堡式别墅,并投入巨资,于1936年完成。别墅刚建成后不久,就遇上了抗日战争,马勒一家也离开了这个梦中的城堡。1941年日本人进入租界后,马勒一家被赶往集中营,别墅成了日军的俱乐部。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了国民党的一处机关。

主楼为三层,顶部矗立着高低不一的两个四坡顶,东侧的坡屋顶高近20米,上面设有拱形凸窗,尖顶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装饰物;西侧的坡屋顶高约25米,屋顶陡直。这一建筑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

主楼南立面上有三个垂直于主屋脊的造型优美、装饰精细的双坡屋顶和四个老虎窗,连同东西两座四坡屋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座华丽的小宫殿。中间双坡顶的装饰木构件清晰外露,构件间抹白灰缝条,比较典型地表现出了斯堪的那维亚情调的乡村建筑风格。主楼的外墙用泰山面砖镶嵌,颇具特色。

 别墅的大门很小,走进去,就看到这个色彩斑斓带着童话色彩的别墅,挪威式的尖塔、哥特式的尖顶、中国式的琉璃瓦、老虎窗、泰山面砖、彩色花砖、随处可见的佛龛汇聚一堂,到处都雕着美丽精致的图案,室内穹顶上装有彩色玻璃,高低不一的塔尖构成了神秘奇妙的轮廓,你仿佛来到一个北欧的神秘乡村。而其内部实在值得参观,因为马勒把这幢梦中的别墅的内部装修得酷似一条豪华的游轮,一幅幅木雕画面全是船队的海上情况,就连地板,也用细细的木条拼出了海草、海带的图案,最细的只有几毫米宽。楼梯是3段而不是两端,从一侧楼梯走上来,对面就有楼梯可以走下去,不熟悉的人很容易在错综复杂的楼梯口迷路。

  大约在1859,一位叫赛赐?马勒(Nils Maller)的英籍犹太人在上海创办了赛赐洋行,代理航运业务,以后又自己购置船只开展运业。1913年伊利克?马勒(Eric Maller)子承父业,使公司的业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20年已拥有海运船只17艘。为了定期大修,他又在上海创办了马勒机器造船有限公司,最多时拥有工人2000余人。这家工厂就是今天沪东造船厂的前身。从事造船、修船、轮船报关、进口业务代理和运输业,使得伊利克.马勒成了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洋大人

  马勒和许多西方冒险家一样,原本一无所有,多亏了一匹马发了家。他在赛马中连连得手,同时亦参加跑狗,运气不错。在功勋马死后,他特意塑造了一匹青铜马,竖在花园一角以资纪念。当然致富主要还是老航运,所以他把住宅装修得酷似一条豪华的邮轮:曲折多弯的楼梯分出东西两翼,一翼通向前舱”,另一翼通向后舱”,通道上的圆窗就像是船上的船舷;一幅幅木雕画面全是船队的海上情景,如船舵、船锚、海草、海浪、海上日出、海上灯塔、海上作业等;就连地板,亦拼出了海草、海带的图案,最细的地板木条仅几毫米宽,精美细巧有如工艺品。半个世纪过去了,地板打上蜡后仍然锃亮如新。

  主楼的室内装饰十分讲究,过道、走廊等处都装有护墙板,到处都雕着美丽精致的图案,室内穹顶上装有彩色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斑斓柔和的色彩。

  主楼为三层,顶部矗立着高低不一的两个四坡顶,东侧的坡屋顶高近20,上面设有拱形凸窗,尖顶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装饰物;西侧的坡屋顶高约25,屋顶陡直。这一建筑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主楼南立面上有三个垂直于主屋脊的造型优美、装饰精细的双坡屋顶和四个老虎窗,连同东西两座四坡屋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座华丽的小宫殿。中间双坡顶的装饰木构件清晰外露,构件间抹白灰缝条,比较典型地表现出了斯堪的那维亚情调的乡村建筑风格。主楼的外墙用泰山面砖镶嵌,颇具特色。

  花园设在主楼南向,花园四周用彩色花砖铺地,并植有龙柏、雪松等名贵花木,中间是一片草坪,放置一匹青铜马。为美化园景和便于室内赏花,园中还设有赏花房,房内原装有暖气设备,室内雕花精美绝伦,地上铺有彩色瓷砖。

  马勒虽是英籍犹太人,但他发迹却在中国,所以楼房的外形虽是北欧挪威式,但花园和楼内装修的许多细部却颇有中国味道。大门口就像中国传统的豪门大宅一样,放置了一对中国式的石狮子;花园四周高大的围墙用耐火砖铺贴,以黄绿色中国琉璃瓦压顶;走在楼道里,时不时地还能撞上佛龛,就像渔民在船上供养的菩萨,保佑着主人一帆风顺一样。马勒一家在此没住多久就遇上了抗日战争。1941年日本人进入租界后,马勒一家被赶往集中营,住宅成了日本人的军人俱乐部。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了国民党的一处特务机关。

  1949年后马勒别墅成为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场所。1989年被列入上海市首批近代优秀保护建筑。20011月由上海大型旅游集团--衡山(集团)公司管理,改建成小型精品酒店。20025月正式对外经营,命名为衡山马勒别墅饭店。    




九、丁香花园

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园,而点缀在这个城市中的风格各异的老式洋房,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位于华山路上的丁香花园,是上海滩最负盛名、保存最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丁香花园的盛名,不仅在于其建筑本身,还在于洋房主人身份的传奇色彩。

丁香花园的主人李经迈,是清末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幼子,其出身为庶出,是姨太太莫氏所生,此姨太太原为李家丫环出身,后被李鸿章收房,故在李家地位不高,李经迈也在李家受歧视。

华山路上的丁香花园成就了华山路一百年前的尊贵,如今这紫藤缠绕的庭院、雨中绽放的丁香,依然在诉说着古老的浪漫情怀。
  丁香花美,莫非真有丁香美女深藏园中?因为这里本是李鸿章旧宅,所以盛传丁香花园是李鸿章藏娇之地,那娇人就是他的七姨太丁香,所以丁香花园以此得名。此种传说流传甚广,但其实此处应为李鸿章之子李经迈的住宅,而李氏家谱中根本没有丁香这个人,也就是说李鸿章从来没有过丁香这个姨太太,李经迈也没有。也许是因为丁香花园的名字太引人遐想了,就此让李鸿章背负了百年的艳名
  面对整个丁香花园,无边绿野无须遮掩,西式园林,中式园林尽收眼底。四十亩土地上伫立着三幢英式花园别墅,园林中有巨大的草坪,高大的香樟,3座红白相间的小洋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花木之中。园内曲径通幽,修竹蔽天。花园大门处有一条长达百余米的龙墙,十八个起伏博得了一条蛟龙卧半园的美名。花园中广植各种植物,分别是腊梅、紫藤、梧桐、香樟、四季桂,而最为令人怦然心动的是那怒放的丁香。所以人们宁愿相信这座雅致的花园就是为了一个叫作丁香的女人而建造。
  山石浓荫,花香袭人,如若梦境。
  如今去丁香花园的人们,我想一定是被绿色深处的申粤轩所吸引。餐厅四周是大而落地的玻璃,窗外是参天的古树,隔着玻璃依然能够感受到叶子的生命活力。于是绿色越窗而过,成为餐厅的主色调,绿白格子的桌布,绿色的餐巾。屋内是木头天花板,悬着粗重笔直的横梁,深色的橱柜上摆放着小小的雕像,布局充满了忘却尘嚣清新脱俗的气息。独具特色的佳肴装在线条简洁的盘中。浓荫下你可以坐在白色餐桌边饮茶聊天,时而环顾一下这座中西合璧的经典花园洋房,时而也作一点遐想,去探寻一下那伊人旧梦。   



十、张学良公馆

·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是个风云人物,但却扮演了悲剧的角色。1933年以后他曾三次来上海,有三处寓所。第一次是1933年3月,他通电全国下野并准备出洋考察,随后从北平来沪,宋子文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号。就是在这里,他戒去了毒瘾。一个月后,他去了欧洲。
第二次是1934年回国,到沪后先暂住在莫利爱路(今香山路)2号洋房里,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了高乃依路(今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租了下来。赵一荻(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张学良出任武昌行营主任,离开上海,而赵四小姐却常来此小住,因此这一处被人称为
张学良公馆

1935,张学良去西安,10月至12月下旬,从西安到南京,参加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二月中旬,他来上海,住在皋兰路1号的这幢洋房里,在沪期间,他去探望了东北同乡、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杜因主编的《新生周刊》发表《闲话皇帝》一文而被加上破坏邦交之罪而判刑,全国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提出抗议,国民党当局只得让他保外就医,住人医院。张学良谈到中国局势十分危险,问他如何救亡。杜重远明确告诉他,必须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才能团结全国人民抗日。张学良又去拜访了即将出国的东北义勇军将领李杜,李杜劝他与中共人士商谈,并为他介绍了中共代表刘鼎。张学良还在皋兰路1号宴请各方友好和旧部属,商讨救国良策。他在沪虽然只有几天功夫,却开始了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并积极寻找抗日救国的途径。

  皋兰路一号是一幢西班牙式三层的花园洋房,毗邻复兴公园,乳白色的外墙,进门处为凸出的二层楼,楼下为过道,西面长方形,楼下南有走廊,第二层有阳台。主楼面积约800平方米,楼下有大厅,是当年宴客之所,会客室在二楼,张学良、赵一荻的卧室在三楼,是西班牙式的套房,房内放着一张西班牙式的大床,是按原样仿制的。房外有20平方米的平台。楼前有一座大花园,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名荻苑,园中栽种香樟、雪松、紫藤、玉兰、金桂、银桂,草坪是马尼拉式的,还有可坐几个人的秋千架等。当年皋兰路是一条短短的马路,人行道上种了大法国梧桐,枝叶蔽天,旁边又是公园,是一处十分恬静的所在,可是张学良住在里面的时间很短。

  解放后,此楼曾是卢湾区工商联和区民主建国会办公处,19921994年大修,保护起来,现作为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迎宾馆,并将几处厅室,分别取名敬学厅、慕良厅、忆卿厅、少帅厅,厅内壁上挂了张学良、赵一荻的照片及张学良的手迹。

   http://blog.gmw.cn/u/llxxddww7171/archives/2010/10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