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分什么类型:图书出版十宗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4:49
我们的图书界也在偷梁换柱,不再“爱惜字纸”,不再敬畏我们文字表达的权力。

  根据《圣经·旧约》记载,大约3300年前,耶和华降临在西奈山顶上,向摩西吩咐了后来被称作“十诫”的一番话:1.除耶和华外不可有别的神;2.不可雕刻和跪拜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3.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字;4.当记住安息日为圣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做伪证陷害人;10.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及其他一切物品。可是一年来中国图书出版业,却如同汪曾祺小说《受戒》里的小和尚明子,在受戒的那一天还跟划船的小英子立下“山盟海誓”,全然不顾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哪怕是庄严的“十诫”。

  第一,名人家属卖名人

  1933年,胡适在《四十自述》的序言里表示:“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地感受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他大概没有想到,70年后中国出版界的自传满天飞舞。不过,其中充满口水(没话找话)和泪水(忆苦思甜)。

  同时,名人家属出书还风起云涌,一人得道,全家光荣。刘欢夫人、葛优母亲、王蒙夫人仿佛杨门女将次第杀上书市,还听说赵本山的小学同学写了一本《我哥本山》。假如耶和华来到中国,所有与他有关的人肯定都会成为神,至少摩西会写一本《我的导师耶和华》。

  第二,动物图书抢风头

  日本摄影家石黑谦吾的《再见了,可鲁》,使得“一条名叫可鲁的狗”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关于动物特别是宠物的话题,很容易被上升为一种社会问题。但我们只能看到人们一边把动物当作可以带来奇迹的“偶像”,一边把动物当作任人宰割的“对象”;一边热爱着小熊维尼,一边让可怜的熊被活生生地抽取胆汁。

  第三,看励志书的人成不了写励志书的人

  励志书籍要让每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上帝,看来已经没人理会“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字”这一诫约。类似的书数不胜数,特征是:强调“写励志书的人”是如何如何的成功人士;强调“看励志书的人”动辄就是以千万计。其实,图书销量越大,越证明“看励志书的人”成为“写励志书的人”的几率非常之小。

  第四,帮助人在电视里卖弄博学

  虽然上帝专门在七天中留出一天时间让人类休息,可是人类偏偏发明了电视这种让人不得安息的东西。《财富大考场》系列、《开心辞典智慧题库》,纷纷成为双休日里加班加点的读物。每次打开电视,总能看到主持人和参赛选手在一串题目面前显示着他们的博学。

  第五,80后作家“弑父”情结

  80后作家群浮出水面,春树成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女郎,李傻傻的《红×》也闪亮登场。与上一代相比,他们如同转基因大豆一样至少早熟了6年。每一代年轻的作家都不会“孝敬父母”,他们对上一代的颠覆几乎成为惯例,可是这一代不仅“弑父”,还“弑兄”,开始不满于“大师兄”韩寒、“二师兄”郭敬明。

  第六,白领只能在扑克牌里杀人

  前两年在白领中间流行一个叫做“杀人”的游戏,“杀人”恰恰概括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只不过它后面还要加上“不见血”。海岩的小说《玉观音》颇能代表“杀人不见血”的白领精神,警匪故事像爱情故事一样缠绵,爱情故事像警匪故事一样残酷。有时,“杀人不见血”意味着处处是血,海岩干脆把他的新著命名为《河流如血》。此外,王文华等人的小说也宣告了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想做白领而不得的人”和“想不做白领而不得的人”。

  第七,身体不会写作,只被写作

  “身体写作”这个词,如今已经人老珠黄,但依然有写作者恋恋不舍,只是“美女”变成了“美男”,“下半身”变成了“上半身”。“美男学者”葛红兵写了《沙床》,赵凝则借新书《夜妆》提出“胸口写作”。作者总是要强调自己书写了“灵与肉”的冲突,实际上“灵”只是一层薄薄的皮,“肉”却是货真价实的肉。“不可奸淫”的戒律,早已被置换成库布里克电影《大开眼戒》中女主人公坚定的声音:立即做爱!

  第八,童书是给成年人看的

  一边是80后乃至90后作家“少年老成”,集体早熟;一边是成年人“返老还童”,集体撒娇。这使得童书格外兴盛,比如圣埃克佩苏里的《小王子》,仅译本数量据最多的说法是20余种。至于《哈利·波特》系列、《麦兜麦唛》系列,烧得更旺。

  第九,电影证明不了小说

  在刘震云、李冯这里,小说逐渐成了电影的副产品。小说家一旦变成了电影小说家,他就成了梦工厂的螺丝钉。但他们却总喜欢用电影的成功来证明小说《手机》、《英雄》、《十面埋伏》如何出类拔萃。事实上,“电影的事归电影管,小说的事归小说管”,用电影来宣传小说,无疑是犯了“伪证罪”。

  第十,定位职场贪恋成功

  田园时代的人生准则“无欲则刚”,在写字楼时代只能转换为“有欲则强”。《水煮三国》、《长大》、《差距》、《执行》、《细节决定成败》,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睁大眼睛,最好梦游期间也能去上夜班。我之所以不看这些书,是因为我看过一个笑话:一个钓鱼的人拦住匆匆而过的路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忙碌,路人回答说要去加班;钓鱼者问:“加班是为了什么”,路人说为了挣钱开公司,开公司是为了开更大的公司,开大公司是为了悠闲地躺在河边钓鱼呀;钓鱼者想了想,问道:那你为什么不放弃加班,现在就像我一样来钓鱼呢?

  中国图书出版的10个“热点”,就这样不动声色地使3300年前的“十诫”消失于无形之中,如同一位美国神父对《十诫》所作的哭笑不得的修订,我们的图书界,也在偷梁换柱,不再“爱惜字纸”,不再敬畏我们文字表达的权力。谁知哪一天,上帝就会震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