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安厅干部表:食品危机下的有机生物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6:59:16
有了用惯几十年的农药,化肥和拖拉机,很多农民早已不会种地,或者嫌这些可以被“现代化”搞定的活太粗太累。
出生在全天然材料混合发酵的肥料里,习惯了农民每天细心照料、亲手捉虫,每天接受170多项化学含量检测,清洗包装前通过专人两道“选美”关卡,贴着独一无二的身份追踪码坐飞机落到你面前……这样复杂的有机蔬菜生产过程是否让你联想到类似于“挑选整匹牛皮上最耐磨光滑的部分,以几百年家传工艺上色,耗费法国专业皮匠13小时手工制作,内壁标有工匠名字”这样的大牌IT包广告?
土地都被种“瘦”了
“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出发点都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食品的安全。但在标准上,有机食品是完全不用农药和化肥的,而绿色食品只是减化肥。”现任北京欧阁有机农庄科贸发展公司执行董事的陈丛红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在农业部名下尝试做起了“绿色食品”,2000年又转投入了有机食品,帮助制定国内的有机食品管理体系。坐在上海松江的自家农场里,她的左手边是大片种着叶菜的农棚,右手边是蔬菜化验、清洗和包装的车间,天上则有上百吨的有机蔬菜乘飞机飞往全国各大城市。
不同于我们的想象,有机蔬菜的种植过程原始到极点:农民伯伯拉着头大牛耕地。姑娘们细心地蹲在一裸裸菜心边上捉虫。每个棚里的菜都被标识着品种、种植日期和最近的状况,棚外则悬挂着性诱剂这样的生物灭虫装置。因为拖拉机会污染环境,农场特地找了头大牛来耕地;又因为有机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和转基因的生物及其产物,从一开始农场就必须不断与土壤中的化肥残留物,以及被农药喂养得产生抗药性的蔬菜天敌们作斗争,所以直到近两年才开始收支平衡。“美国现在有很多地都不能种了,就因为农膜长期污染土壤,让土地都不能种了。还有土壤越种越瘦,大家就施大量的化肥,土壤就更加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度被亿万农民奉为生产神话的这种“掠夺式生产”终于弊端横生,而被视作低效无用的传统种植方法此时又成了解决之道。如今农场最重要的技术就是用来给土地“进补”的有机肥,而里面的成分全来自最普通的农家地里:菜叶、羊粪、鸡粪、猪粪和牛粪——当然,这里的动物粪便必须全部取白吃天然无添加饲料生长的“有机动物”。于是,有机肥种植的无花果树下饲养着“有机鸡”,有机农田边放养着“有机羊”……整个有机生物链就被串了起来。
农民已忘了传统种植方法
光有种植方法还不够,算不算得上“有机”,还需要农棚边那些装配有各种精密仪器,使用科学检验手段的车间。戴上头套和鞋套,掸去身上灰尘,才获准进入。“各个农场的收获,每天菜里都要抽样本来化验。”化验员密密麻麻的小本子上记录了各类叶菜的当天化学分析指标,一旦发现超标就要寻找出原因,重新化验,如果再不合格,“这批货就要全部销毁。”而非但如此严格的170多项检验要一直持续到蔬菜上架前的最后一刻,超市架上那些跟多胞胎一样齐整的有机蔬菜全都要在采摘和上架前经过专人“选美”和清洗,保证色相令人愉悦。胡萝卜要一样大小,番茄的颜色不能有太大误差,可以直接下锅。此外,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质量,每盒菜在正式发售前都要贴上一道追踪码。车间负责人说,每个追踪码就像身份证号,标识着菜的配送中心号、种植基地号、棚号、地块号和采摘日期,一旦发生问题,就可以马上在数据库中依号巡查。
“土壤越种越肥,使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使用化学农药,不会掠夺式地生产。”从小与土地打交道的陈丛红聊起近年来的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土地都给种“瘦”了。那么如此小规模的有机农作物生产方式能不能解决越来越激烈的粮食紧缺问题呢?在以土地为本的农业面前,让土地变得能种、够肥是首要大事,但说肥就肥就有些超人的“魔幻主义”了。“不是能马上解决这个缺口,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的。”
有机农场在山东的基地不久前遭遇过一次重大虫害,周围的农民拼命往菜上浇农药,农场造起了围墙还堵不住这些农药的毒性。“资源有限,难度大,成本特别高”是陈丛红总结的现下有机食品发展三大难。但人心的急躁恐怕是最紧要的。在松江基地里,我们见到的农民都来自四川,而在北京基地里,也只有两人是北京近郊的农民。没有了用惯几十年的农药、化肥和拖拉机,很多农民早已不会种地,或者嫌这些可以被“现代化”搞定的话太粗太累。这些需要投资几年光阴的有机种法在现有快、大、多的化肥加农药面前显得十分不靠谱。除去昂贵的人工,由于没有规模化,蔬菜的每项化验都要耗费两千多元,加上采摘和运输中经常出现的“采摘一公斤,上架一斤”这样的耗损,造成了有机菜往往高出普通食品两倍多的不菲身价。
还有多少食品令人放心?
“德国有一个叫Demeter的(有机食品公司),从1930年代就开始做有机食品。”有机农庄的努力目标是成为中国的Demeter,而这家代表世界有机食品最高端的公司一开始的经营理念,居然是“讲究诚信,还有种植气候、日月星辰什么的,就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呗”。
中国的农业发展几千年,虽说农民的日子一直水深火热,但很少有全国人民肚子吃不饱的时候。现在一些人的日子好过起来,却时刻难防食品危机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大城市近郊的农民早已过起了靠收地租过日子的非典型性农民生活,如何用传统的尊重自然的心态辅佐以现代科技来保证13亿人的胃的幸福呢?一味增产增收,显然不是法子。
2005年虫害过后,看到麦子上打满的敌敌畏,大家都去吃“绿色米”了。三聚氰胺后,相信现在只有北京城内300家有机农庄VIP客户才能享用的“有机牛奶”会走红起来。在“三聚氰胺”们当道的日子,最稀有的奢侈品是健康的无“添加”食品,是时候摒弃产量和销量指标,回归传统生产技术和价值观了。目前,黑龙江和上海崇明都已经开始生产有机米,短期内的产量也许根本无法满足大家的胃口,但如果这些地肥能一年一年累积下去,种地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更有信心,那也许我们才不会走上美国人的老路。
来源:《新周刊》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