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药连锁:学习“杜郎口中学经验”的反思个性教育 /zhangjitai 发表于2006-12-19 11:5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5:22
学习“杜郎口中学经验”的反思个性教育 /zhangjitai 发表于2006-12-19 11:58
      学习“杜郎口中学经验”的反思到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如何进行的。对于这次学习的体会,无法给它命名字,只有惊叹、惊讶、感叹。杜郎口中学在茌平县城郊,离茌平县城区大约有十公里左右,周围很荒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是一所乡级中学。在去参观之前,我们了解到他们的课堂教学是小组合作讨论式,三面墙有黑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甚至老师不在,学生也照常上课,没有打乱现象。成绩是显赫的。当时我在想,“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我们也使用过,也出现过很好的成绩;三面墙都是黑板可能吗?怎么写,怎么看?老师讲课用得着那么多黑板吗?写那么多要累死老师呀!想归想,但看了杜郎口中学教学的现场,使我的认识全部推翻了,我的感受是惊叹、惊讶,甚至有点不可思议。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也不敢相信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如此到位,他们运用的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把“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得淋漓尽致。老师上课几乎不用讲课,整堂课全部是由学生来讲,学生提问。这次学习我拿着听课本,本着多写、多记的想法去的,但是按以前听课的模式跟本没法记,因为没有像以前那样听课的模式。听课前有一位领导指定我们去听谁的课,听哪节课。前两节听得都是数学课,首先老师布置任务,做哪些题,全班分六个大组,每个组重点解决一个题。接着学生开始讨论时有站着的、坐着的,还有高声讲题的,但没有一人是闲着的。有的学生还把自己想得写到黑板上,分别写着一组、二组、三组……原来黑板是给学生准备的,每个组都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像老师一样拿着教杆在黑板上讲题,本组或其他组的同学可以给予纠正或补充。如:我认为本题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这道题的注意事项是什么;我认为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等等,老师则适当的点评。没有疑问了再讲解下一道题,一节课能讲解处理十道题以上。效果是课堂上没有不参与的学生,成绩可想而知。中间又间断地听了几位老师的课,看看领导没有指定听得课是否也这样?固然,模式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下,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点,真正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这样的改革怎么会不出成绩?怎么能不成功?这样的学生又怎么能害怕说话呢?更不用说害怕回答问题了。最后我们面对面地与他们教师座谈时进行了交流。1、为什么即使是新授课学生对知识也那么熟练?是课前预习。他们分为“预习课”和“展示课”。预习课上自己看着书中的目标,学生自学讨论,并且有预习笔记;展示课则是展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规范步骤,拓宽思维和提升能力。预习的时间的长短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定,可一节、可半节。这样学生的展示与互评代替了老师的例题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于初一的学生是如何训练和培养的?可以带动学生去听出二、初三学生的课,还采用组组评比、下达回答问题次数等方式解决。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管理好学生的纪律。
      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种“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的理念我们早就有,但惊叹的是杜郎口中学的实践。通过这次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认识,要想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就不要怕课堂改革,只要正确引导,再坚持下去成绩就不会滑落下去。
      杜郎口中学随记之一
      杜郎口的校园
      早上七点多,汽车行驶在去聊城杜郎口中学的路上,路不算宽,大约有五米左右,在问路的时候,这条路是被当地的农人成为“大路”的。汽车飞快地行驶着,车窗外飘起轻缭的雾气,轻轻地笼罩着农村乡野的农田。对于一所期盼中的学校,心中已经给它规划好了衰败破旧的形象。一个陈旧的大门,学校的围墙上间或立着几棵已经枯黄的野草,低矮的平房,错落的排列着,几棵落光了叶子的树木寂寥地站在房前。一幅标准的农村的过去式学校。
      想象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当杜郎口中学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心中还是有些高兴的欣慰。毕竟眼前的几座三层崭新的教学楼,还是给我想象的学校的样子增添了些许意外。楼房是崭新的,从外观的设计来看,已经颇有些现代化的味道。听说这是为了迎接前几天省里的现场会,市里投资建设的教学楼。
      省里的现场会开过了,学校的建设依然没有停歇。已经是北风凛凛的冬日,建设中的楼房还没有安装暖气,更谈不上空调,走到每一间教室,都是一种寒冷的温度。紧对校门的教学楼上还挂着省里领导亲题的学校教改成功对当前教育的的根深蒂固的问题的触动的标语。
      几撞教学搂的后面还是学校的原始建筑,几排平房依然在坚守着,在冷风中瑟缩着,在前面楼房的衬映下俨然成了农村的“大姑娘”。学校的操场是人们依恋的热土,在坑坑洼洼的泥面上找不到更先进一步的炉渣跑道。
          这所学校的校园还处在新旧交替的时节,但是在这方土地上的耕耘着却用他们真诚的付出唱响了教育的最强音。
       杜郎口中学随记之二   教改谱新曲,一曲冲天
      迫不及待地走进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想聆听一下,杜郎口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的教学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人。进得教室首先看到的是学生奇特的座位排列。全班六十六人,桌子两两相对每22张桌子排成一字长龙,这样教室内被分成了三个组。还没有坐定,老师已经开口说话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囚绿记》,请同学们谈一下要学习的目标。”老师刚说完几个同学已经争着站起说开了。“我认为这节课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还要把握好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三五同学在极短的时间已经把本课的学习重点交流完毕。这时老师说了第二句话“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你搜集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用怎样的形式,解决哪些内容,并把你对课文的理解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分钟后,老师说了第三句话,“好,开始交流。”没有点名的程序,老师的话音刚落,已经有七八个同学争先恐后站起要说,可能是学生之间已经养成了谦让的习惯,第一个交流的权利留给了最先发言的一个小组的四名学生。这四个学生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表达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言的同学刚朗读完,掌声自然地响起,是一种和谐的伴奏,在这样的课堂上感觉有水绕卵石的清美。掌声刚停已经又有别的小组的同学次第站起,从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一个同学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别的同学是忠实的倾听者,在同学讲述完后别的同学迅速补充自己的观点。在学生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只是一个角落里的听众。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并且能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充分的展示。如在表达作者的略显忧伤的思想感情时有的学生和一曲忧伤的歌结合,用忧郁的歌表达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学用诗歌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表述作者文章的写作特点;还有的借用古诗名句谈对文章优美句子的理解。当然也有学生的资料并不能有效地与文章的内容融合的。       你方唱罢,我登场,学生流利的表达,充满自信的展示,他们的心里时刻感受到一种踏实的感觉是以每个学生的笔记本上搜集整理的几百字的资料为基础的。这是学生的预习笔记,学生的思维正是得益于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整理。在学生的手中资料是一种,在学生大量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在自主的思考中知识在潜移默化地融合,凝练。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在自主成长。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学生行进的舟让老师驾驶惯了,一旦老师放手让学生驾驶,他就不习惯了。”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学生是自己的主人。想说就有口若悬河的展示舞台,想唱就有引吭高歌的优美曲调,在课堂上是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在这50平方的三间教室里,学生的行为是自由的,九年级的学生全然没有小大人的羞涩,读书时或站或坐,表达是自由的,讨论时你争我抢,争先恐后,思想是开放的,只要围绕主题,可以用任何一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俨然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天堂。一节课,66人的班级中有40多人交流了自己的思考。在一种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在体验着一种“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就有了两种思想”的丰硕的收获过程。学习是一种自觉性,发言是一种主动性,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解决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学生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回答问题。在《囚绿记》一课的教学中我留心统计了一下,一堂课45分钟老师总共说了不到10句话。学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叶澜老师所说:
      “‘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
      
      。’”正是教师的敢于放才给学生解脱了铐在手上的枷锁,正是教师的敢于放才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有位教育学者所说:“你给学生一个机会,也许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       正所谓:艰难求索路,力尽辛劳。
                  教改谱新曲,一曲冲天。
      杜郎口随记之三  没有武器也能出刀
      杜郎口之行后,许多思绪如点滴的星光总在未知的某一个时刻撞击着我慵懒的大脑。于是,杜郎口成了我这段时间内挥之不去的情愫。
      在杜郎口中学的新建教学楼内,并没有现代化的电脑,没有电视机,更谈不上网络终端进教室,就连我们当初为了追赶“时髦”的幻灯机也没有见上。没有高端技术的四机一幕,有的是每一个教室四面墙壁上显眼的黑板。置身于这样的教室你可能会被迷惑,他们这是搞的什么“鬼把戏”,用这几块黑板能弄出什么新名堂。黑板历来是教师辛勤耕耘之地,是教师叱咤教坛风云,引领学生遨游知识之海的专利的领地所在。可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室怎的突然冒出这许多黑板,老师两臂十指怎么用得了呢?迷惑不解在进入一节数学课堂十分钟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己的风水宝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只是田间地头的一个守望者。一节课,有三十分钟学生们在一块块黑板上用一支支粉笔展示、交流,让自己隐性的思想外显出来。不管是哪一个学生只要争取到机会站在了黑板前,手拿一支粉笔,或手执一根弯曲的并不美丽的“树枝”(教鞭),就是一个小老师。沉迷于那样的课堂我不由想起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手小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学生讲解时老师站在一边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如果不细看是找不到学生中的老师的,只是偶尔听到一句“这个题的重点是什么”
      的提示才忽然感到还有老师的存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是自信的,个性是张扬的,思维是开放的,交流是平等的,学生的知识在如水浸润土壤般的渗透中自然的交融,在一种自主的思考中,知识被有机地融会贯通,同一个知识点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一旦再通过学生的大脑给它展现的舞台,知识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那种主动参与的热情,不亚于一群学者的学术争辩,学者在争辩中还要照顾到儒雅的体态,可是这些学生,这些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淳朴的孩子,不管智力是不是有差异,只要想好了谁都是争先恐后地表达,可以说是在争抢每一个发言的机会。在数学课上讲一道题时,往往几个学生同时抢到黑板前同时大声的阐述,但学生们又是十分懂得谦让的,只要谁先到,或着在讲述时谁的声音在最先的几个音节上压住对方,另一方则迅速转变为听众的角色。这种平等的竞争与良好的学习氛围大概也不是一日之功吧。一位教育家在一个教育节目中曾说过“教室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当我们真正精心地保护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一个机会,他是会还你一个奇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心中还处在萌芽状态还是星星之火,必会有来日的燎原之势。
        
      忽然想起武侠小说中的许多侠客,当他们的武功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够以无招胜有招,以无刀胜有刀的情景。我想从一所农村中学起点的杜郎口中学也许正在演练着没有武器也能出刀的制胜绝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