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在线:高考文言文阅读 第1节 基础落实(实词) 板块(考题)精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30:07

第一编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考 题 精 练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实招秘诀

一、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对于有理解难度的实词可以借助联系旧知、语境推理、语法分析三个方法来解决。

二、解题方法(目录)

1.语境分析法

2.结构分析法

3.语法分析法

4.联想推断法

5.邻字借推法

6.成语对应法

7.古今对比法

8.代入检验法

9.依形推义法

                                                       

二、解题方法

1.语境分析法

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如:(2006年全国卷Ⅰ)“士类益以此多之”,题目中给的词义是:称赞。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结构分析法

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3.语法分析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语法分析包括:根据句子结构推断该词的词性或语法成分;根据语境分析该词可能涉及的文言词法现象,如文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如:

●●(2006年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解析】A项“要”字作主语,当为名词;B项“责”作谓语,当为动词 C项“询”作谓语,当为动词;D项“资”支配“生”,当为动词,不是名词,可以断定解释错误。“资”当解作“供给”,如“固大王资余兵”(《史记•项羽本纪》)。

【参考答案】D

4.联想推断法

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如:

(2006年全国卷Ⅰ)“远与恢素善”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

5.邻字借推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如:

●●(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卒为羁旅                    羁旅:寄居

【解析】 C项“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参考答案】C

6.成语对应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如:

●●(2006年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解析】 “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 “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解释错误;“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

【参考答案】C

7.古今对比法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如:

(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8.代入检验法

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又叫作“以题解文法”。如:

●●(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解析】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参考答案】D

9.依形推义法

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推知字义。如:

“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公,指传主李若水)其中“冀得一归觐”的“觐”字,可从这个字的形旁“见”上,猜出它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以判断出“觐”是“拜见”的意思。再如“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总之,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意是湖南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2009·辽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遗,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仗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                布:宣告

【命题考向】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实词题一定要联系语境,因为这道题重在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布,有宣告的意思,但是如果解释宣告,和后面的恩惠之化显然不搭配,根据语境推断和教化搭配的词义相近的词应该为散布、宣传

【参考答案】D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塘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解析】文中说他擅自遣散甲士,而B项说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不符合原文意思。

【参考答案】B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参考答案】(1)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2)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后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参考译文】孙谦,字长逊,是东莞莒县人。他自小就被亲戚赵伯符所赏识。在他十七岁时,赵伯符出任豫州刺史,委任他为左军行参军,他以处理事务得当见称。他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就暂时寄居在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乡里父老都称赞他敦厚和睦。他出任句容令,清廉谨慎,博闻强记,县里百姓把他称为神明。宋明帝泰始初,他事奉建安王刘休仁,刘休仁任用他为司徒参军,并向宋明帝提到他,明帝提升他为明威将军、巴东与建平二郡太守。这二郡在长江三峡地区,地方官一直是以武力来进行镇压。孙谦将要上任,明帝命令他召募一千人为兵,统兵赴任。孙谦说:蛮獠不服从命令,是由于对待他们失去礼节,不必麻烦役使兵卒,以耗费国家资财。他坚决推辞不受。到郡后,他广施恩惠,推行教化,蛮人与獠人十分感动,争相献上黄金与珍宝,孙谦加以抚慰劝喻,让他们回去安居乐业,所献的东西一无所受。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孙谦也都将他们释放回家。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部分,他都免除不收。在他治理下,郡中安定,他的威信大增。齐高帝建元初,他担任宁朔将军、钱唐令,他以简便的方法处理烦杂的事务,以至狱中没有等待判决的囚犯。到他离职时,百姓以他在职时不受百姓的礼物,装载缣帛等物追着要送给他,但他一无所受。每次离职时,因为自己没有私宅,就借官府空着的车棚居住。齐明帝在密谋废立时,想用孙谦为亲信,以他兼卫尉,给他甲士百人,他不愿参预宗室内乱,就擅自遣散甲士,明帝虽然没有怪罪他,但不再重用他。梁武帝天监六年,孙谦出任辅国将军、零陵太守,虽然年龄已衰老,但他还是勉力处理政务,官吏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起先,郡中经常有老虎伤人,他来到后,遂不见老虎的痕迹。到他离职的那天夜里,老虎又出来伤害居民。孙谦担任郡县官时,经常勤于劝说百姓进行耕作养蚕,务于使地尽其利,因此,收入常比邻境为多。天监九年,因他年老,征召为光禄大夫。入朝后,梁武帝赞赏他的清白廉洁,对他十分礼遇。每次朝见时,孙谦还请求担任繁重的职务以效力。梁武帝笑着说:我使用你的智慧,而不使用你的气力。孙谦自少至老,历任二县、五郡的长官,所到之处,廉洁奉公。他生活俭素,夏天没有蚊帐,但晚上睡觉却没有蚊虫来骚扰,别人都很惊奇。他年过九十,但身体强壮,与五十岁的人相仿,每次朝会,他都比众人先到公门。他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作的超过一般人很多。他的从兄孙灵庆曾在他家养病,他外出前及归来后都要去探问孙灵庆的起居情况。一次,孙灵庆说:先前喝的水冷热不调,现在还口渴。孙谦退出后,便将妻子送回娘家。彭城人刘融乞讨要饭,病重后无处收留,他的朋友用车把他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以接待刘融。刘融去世后,孙谦又以礼进行殡葬。众人都佩服孙谦的仁义作风。天监十五年,他死于任上,当时已九十二岁。

                                                               

 

第一编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板 块 精 练

板块1 基础落实

一、通假字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解析】这道题的其他三项考查的都是通假字中的叠韵通假。A项斑白的意思;B项,意思是道路;C项,意思是只不过

【参考答案】D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被发行吟泽畔                B.死者太半

C.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D.籍吏民,封府库

【解析】这道题的其他三项考查的都是通假字中其他形式的通假。A项,意思是披散着;B项,意思是超过;C项,意思是催促

【参考答案】D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信义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生下来

D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离开

【解析】A项,伸张;C项,禀性;D项,遭遇。

【参考答案】B

二、偏义复词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斟酌损益,尽进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B.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

C.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孰与君少长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解析】A项,出入:偏义复词,进入,“出”是衬字;损益:不是偏义复词,减损、增加;B项,饥穰:偏义复词,荒年,“穰”是衬字;审谛:不是偏义复词,仔细观察;C项,往来:是偏义复词,去,离开,“来”是衬字;少长:不是偏义复词,年少与年长;D项,休祲:不是偏义复词,休,好的征兆,祲,凶兆;崩殂:不是偏义复词,都是指帝王去世。

【参考答案】D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昼夜勤作息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D.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解析】A项,异同:不同,“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劳作,“息”是衬字;B项,国家:义在“国”,“家”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死生:义在“死”,“生”是衬字;父兄:义在“兄”上,“父”是衬字;D项,中间:不是偏义复词,中间夹杂;浅深,即深,“浅”是衬字。

【参考答案】D

三、古今异义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子布、元表各顾妻子 若能以吴越之地与中国抗衡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

D.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臣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解析】A项,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配偶中的女方;中国:古义是指中原之地,今义是指国家;C项,儿女:古义是指青年男女,今义是指儿子和女儿;便宜:古义是指根据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今义是指价格比较低;D项,发挥:古义是指衬托、显现,今义是指表现出内在的能力;感激:古义是指感动奋发,今义是指受到别人帮助而怀有好感。

【参考答案】B

7.下列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密探的话

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迁客:贬官外放的人

D.古者丈夫不耕。              丈夫:成年男子

【解析】细说,小人的谗言。

【参考答案】B

8.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指出给人看

B.中绘殿阁,类兰若        类:类似,相似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多少

D.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    解:通,松懈

【解析】解,解除包围。

【参考答案】D

9.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借用

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      率:任着,由着

C.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名第一的人

D.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使:使者

【解析】老大,年岁大。

【参考答案】C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秋天漠漠向昏黑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解析】A项古义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为招待来客的主人,意思相近;B项古义为秋季的天空,今义为秋季;C项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D项古义为形体和容貌,今义为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参考答案】A

四、一词多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去 

B.果行,国人皆劝         劝:劝说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边界

【解析】B项“劝”应解释为“勉励”“鼓励”。

【参考答案】B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造:到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损害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感谢

D.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次:驻扎

【解析】C项“谢”应解释为“劝告”。

【参考答案】C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了解

B.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顾:环视

C.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D.亡走赵,赵不内           内:接纳

【解析】A项“知”应解释为“管理”。

【参考答案】A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间:离间

B.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谤:造谣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曲:理亏

【解析】B项“谤”应解释为“批评他人过失”。

【参考答案】B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B.非我也,兵也                   兵:士兵

C.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赞同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抵挡

【解析】B项应解释为兵器

【参考答案】B

1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将要

D.或植杖而耘耔               耘:除草

【解析】就,近于。

【参考答案】C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夙:早年,幼年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婴儿

C.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鲜:新鲜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怜惜

【解析】B项,婴:被……缠着;C项,鲜:无,没有;D项,矜:顾惜。

【参考答案】A

18.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台阶;拜官,授职;几乎;大概。

【参考答案】D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D、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解析】C项,日光;A项,环绕/掉头;B项,对付/太平;D项,树木/木料。

【参考答案】C

 


 

板块2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选自《史记》)

【注】 鲁哀公:鲁国国君。贰过:重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________________

(2)今也则亡。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蚤 早 (2)亡 无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________________  (2)门人益亲________________

(3)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_______  (4)不贰过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哀痛到了极点 (2)更 (3)谁 (4)犯过失,犯错误

【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戊寅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张岱)

【注】 三江:在浙江绍兴北,曹娥江之西。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________________

(2)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著面皆湿  ________________

(4)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同在一张桌子 (2)急忙,迅速 (3)打在脸上 (4)脸色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2)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3)龟山一挡,轰怒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2)古义:跑。今义:行走。(3)古义:不同平常,非比寻常。今义:十分,极。

【参考译文】从以前的旧例看,三江看潮,其实没有什么潮可看。在午后,人们嚷着传说:“今年是暗涨潮。”

年年都像这样的情形。戊寅年八月,我凭吊朱恒岳少师,到了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和我同席。听得海塘上有人喊看潮,我迅速前往,陈章侯、祁世培也紧跟着到了塘上。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水如一条线,从海宁过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就隐隐露出白色,如同有人驱赶着千百只小鹅在展翅惊飞。潮水又渐渐逼近,喷出的飞沫如突然溅起的冰花,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江面,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如同有怒雷驱赶着似的,那百万雪白的雄狮密密地挤在一起,一个也不敢落后。潮水第二次逼近,就如同飓风逼迫着它,水势要拍岸而上似的。这时,看潮的人纷纷避开,跑到塘下躲避。潮水到了塘上,尽力磅礴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数丈高,打得人脸都湿了。潮水很快又旋卷着向右面扑去,被龟山挡了一下,轰怒声不同寻常,如同大炮击碎了龙湫,在半空中如雪花般飞舞。(我)看着这一切,惊吓得头晕目眩,坐了半天,脸色才恢复过来。

先辈们说:浙江潮水的源头,从龛、赭两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两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为什么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斯非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灭。吏见知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王充《论衡》)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李斯非淳于越曰___________    (2)以非当世____________

(3)秦记皆烧之_____________     (4)非博士官所职___________

【答案】(1)驳斥 (2)非难 (3)不是 (4)不是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臣请敕史官___________        (2)非博士官所职__________

(3)吏见知弗举__________    (4)有敢偶语《诗》《书》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命令 (2)掌管 (3)检举 (4)相对私语

【参考译文】李斯驳斥淳于越说:“这些儒生不效法今人而去学习古人。用它们来非难当今皇上,迷惑扰乱老百姓,我请求皇上下命令给史官,凡不是秦国史官记录的历史材料都烧掉,不是博士官职掌的书籍典册,其他天下有敢收藏《诗经》、《尚书》、诸子百家语录和旧六国刑书的,要他们全送到郡守郡尉那儿去集中烧掉。有敢相对私语说及《诗经》和《尚书》的,就拖到闹市处死示众;有用古制非难现今制度的,全族处死。官吏知情不举报的,跟他们同罪。”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张。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7~10题。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 翟,陷吾君于聚 。加以虺蝎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 檄》)

7.选出与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B.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C.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微”都是“低微,卑贱”的意思;A项,句中的“微”是“隐蔽,不显露”的意思;B项,句中的“微”是副词,“暗暗地,偷偷地”的意思;C项,句中的“微”是“微妙,深奥”的意思。

【参考答案】D

8.选出与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

A.萧何曾作沛中吏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解析】例句与A、C、D中的“曾”均作“曾经”的意思讲;B项,“曾”,通“层”,是“重叠”之意。

【参考答案】B

9.选出与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B.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C.绿杨阴里白沙堤                       D.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析】例句与A项中的“阴”均作“暗地里,秘密地”讲,副词;B、C、D项中的“阴”都是“阴影,树阴”之意。

【参考答案】A

10.选出与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B.二豪贼劫持

C.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D.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

【解析】例句与A、B、C项中的“贼”均作“强盗,作乱的人”讲;D项,中的“贼”是指偷盗的人。

【参考答案】D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1~15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愍王时,单为临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燕既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解析】A项“拔”解释为“攻取”义无误,试题中解释为“被攻取”,既考虑到它的词义,又考虑到上下文语境中的主动被动语态的分别,这一说法是正确的;B项“附”解释为“归附”,可参见《赤壁之战》中“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C项“乘”正确解释应为“登上”,例如《卫风·氓》中“乘彼垝垣”中的“乘”即此义;D项“北”解释为“败逃者”无误,参见《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参考答案】C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解析】A项“反间”,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文中说,田单知道惠王“与乐毅有隙”,“乃纵反间于燕”。结合着“宣言”的具体内容可知,这里的“反间”与现代汉语“反间”含义是相同的。B项“南面”是称王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南面”是表示方向的。C项“鼓噪”是指擂鼓呐喊,以壮声势,因为文中“鼓噪从之”与上句“衔枚击之”相对,与下句“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相一致;而现代汉语的“鼓噪”则泛指喧嚷,如“鼓噪一时”。D项“扰乱”是两个词,扰,搅扰;乱,纷乱,混乱。现代汉语的“扰乱”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搅扰,使混乱或不安,如“扰乱治安”“扰乱思路”。

【参考答案】A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诸田疏属也               属:亲属

B.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知:了解

C.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隙:嫌隙

D.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事:举事

【解析】A项“属”有“类、辈”“亲属”“同辈”“归属、隶属”等义项,联系语境看,此处的“属”解释为“亲属”较为妥当;B项“知”有“知道、懂得”“了解、理解”“认识、辨别”“知识、见解”“主持、执事”“知交”等义项,联系语境看,此处“知”解释为“了解”义无误;C项“隙”应解释为“嫌隙”;D项“事”应解释为“变故”。

【参考答案】D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相与:互相

B.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            宣言:公开发表意见

C.僇先人,可为寒心                寒心:伤心

D.牛尾炬火光明炫耀                炫耀:夸耀

【解析】A项“相与”可解释为“共同”“一道”。如晋代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也可解释为“互相”。如宋朝苏轼《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句。联系语境,此处应解释为“共同”。B项“宣言”此处应解释为“公开扬言”。C项“寒心”,有“恐惧、伤心、失望”之意,结合语境,田单纵计诱使燕军“掘冢墓”以伤即墨民众之心,从而激发己方同仇敌忾,故解释为“伤心”无误。D项“炫耀”应解释为“光彩夺目”。

【参考答案】C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将:将领

B.令即墨富豪遗燕将           遗:馈赠

C.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夷:灭、杀

D.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复:又、再

 【解析】A项“将”应解释为“将领”,全句意思是“只怕别的将领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B项“遗”读“wèi”,解释为“馈赠”无误;C项“夷”应解释为“灭、杀”,如“夷族”;D项“复”应解释为“恢复”。

【参考答案】D

【参考译文】田单,齐国田氏王族的远亲。在齐愍王时,田单做临淄佐治的小官,不被人知晓。等到燕国派遣乐毅来攻打齐国……燕国已经降服齐国许多城市,只有莒和即墨这两城未攻下……燕军便调集军队向东包围即墨。即墨大夫出城与燕军交战,战败而被杀死。城中的军民一致推举田单当首领……拥立他为将军,用即墨来反抗燕军。不久,燕昭王过世,燕惠王登位。他和乐毅不和。田单听说后,就实施了反间计,扬言说:“齐愍王已经死了,而未攻破的齐城仅有两座而已。乐毅是害怕被杀而不敢回国,而以攻打齐国为名义,实际上是想联合军队面向南统治齐国。齐国人心还未归附,所以慢慢攻打即墨好拖延时间,等待变故。齐国人只担心会有其他将领来带兵,那么即墨一定会被攻破。”燕惠王认为传言是对的,派了骑劫来替代乐毅。乐毅因此逃去赵国。燕军因此忿忿不平。

田单又实施反间计说:“我们最害怕燕人挖我们的祖坟,欺侮我们的祖先。”燕军听说后,就马上去掘墓,烧已经死了的人。即墨人从城上看见如此,都哭泣,都想出城战斗,愤怒的情绪高涨了十倍。田单知道士兵可以使用了……

命令精良的部队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登上城墙,派遣使者去和燕军讨论投降事宜,燕军都呼喊万岁(表达兴奋之情)。田单又将民间的黄金收集得一千镒,让即墨城中的富豪送给燕军。燕军因此更加懈怠。

田单于是收集了城中一千多头牛,让它们披上了大红色的绸绢,上面饰以五彩的龙图,把兵刀绑在牛角上,再将沾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芦苇)末端。又把城墙挖了数十个洞,在晚上时把牛放了出来,令五千名精壮士兵跟在后面。因为牛尾被烧的发热,牛群发狂向前奔向燕军,使得燕军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将夜晚照的亮如白昼,燕军所见都是龙纹,牛所撞的都死伤。五千名士兵又静静来攻击,而城中的老弱妇孺都手持铜铁,敲鼓呐喊,在旁助阵。燕军十分害怕,战败逃走。齐国人在混乱之中杀了骑劫。燕军散乱窜逃,齐人紧击逃军,所经之城镇,都背叛了燕军而归附田单……齐国七十多座城市都恢复成为齐国(的领地)。

                               

板块3 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沈光字总持,吴兴人也。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常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馀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时人号为肉飞仙

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馀骑。光酹酒而誓曰:是行也,若不能建立功名,当死于高丽,不复与君相见矣。及从帝攻辽东,以冲梯击城,竿长十五丈,光升其端,临城与贼战,短兵接,杀十数人。帝望见,壮异之,驰召与语,大悦,即日拜朝请大夫,赐宝刀良马,恒致左右。

光自以荷恩深重,思怀竭节。及江都之难,潜构义勇,将为帝复雠。先是,帝宠昵官奴,名为给使,宇文化及以光骁勇,方任之,令其总统,营于禁内。时孟才、钱杰等阴图化及,因谓光曰:我等荷国厚恩,不能死难以卫社稷,斯则古人之所耻也。今又首事雠,受其驱率,有面目,何用生为?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公义士也,肯从我乎?光泣下沾衿,曰:是所望于将军也。仆领给使数百人,并荷先帝恩遇,今在化及内营。以此复雠,如鹰逐鸟雀。万世之功,在此一举,愿将军勉之。孟才为将军,领江淮之众数千人,期以营将发时,晨起袭化及。光语泄,陈谦告其事。化及大惧曰:沈光者,勇决不可当,须避其锋。是夜即与腹心走出营外,留人告司马德戡等,遣领兵马,逮捕孟才。光闻营内喧声,知事发,不及被甲,即袭化及营,空无所获。遇德戡兵入,四面围合。光大呼溃围,斩首数十级,贼皆披靡。德戡辄复遣骑,持弓弩,翼而射之。光身无介胄,遂为所害。麾下数百人皆斗而死,一无降者。时年二十八。壮士闻之,莫不为之陨涕。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僧患之  患:忧虑,担心

B.光预焉  预:准备

C.时孟才、钱杰等阴图化及  阴:暗中,悄悄地

D.期以营将发时  期:约定

【解析】“预”通“与”,此处应理解为“参加”。

【参考答案】B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反映沈光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    临城与贼战,短兵接,杀十数人

潜构义勇,将为帝复雠         勇决不可当,须避其锋

光大呼溃围,斩首数十级      麾下数百人皆斗而死,一无降者

A②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⑤

【解析】①反映的是沈光的敏捷,③反映的是沈光的“忠”,⑥写的是沈光的部下。需注意的是,④从侧面反映了沈光的“骁勇善战”。

【参考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光年轻时就骁勇敏捷,希望建功立业。建造禅定寺时,一根十余丈高的幡竿上的绳子断了,沈光挺身而出,帮助僧人系好绳索,使人们惊喜不已。

B.沈光从军,与众宾客辞别时,大有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勇气概;他勇猛善战,与敌人短兵相接,杀敌十多人,得到隋炀帝的赏识器重。

C.为报答隋炀帝的知遇之恩,在隋炀帝被害之后,沈光联络孟才、钱杰等人图谋杀死宇文化及,为先帝报仇,不料事情败露,匆忙起兵,自己反而被害。

D.沈光的部下都为沈光的勇猛善战、义重如山所感动,在沈光战死后都不投降,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

【解析】“沈光联络孟才、钱杰等人”错,应是孟才、钱杰等人先图谋造反,然后联络沈光。

【参考答案】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望见,壮异之,驰召与语,大悦。

 (2)我等荷国厚恩,不能死难以卫社稷,斯则古人之所耻也。

【解析】(1)“壮”“异”都是意动用法。(2)“荷”译为“蒙受”,“斯”译为“这”。

【参考答案】(1)隋炀帝远远地看见,认为他很勇敢,对他感到很惊异,就策马奔驰见沈光,和他交谈,隋炀帝非常高兴。

(2)我等蒙受国家深厚的恩典,却不能用死来保卫国家,这是古人都感到羞耻的事。

【参考译文】沈光字总持,是吴兴人。沈光年少时就骁勇敏捷,善于骑马取乐,称得上天下之最。常常想要建功立业,不拘小节。当初建造禅定寺时,有一根幡竿高十多丈,刚好遇上绳子断了,看样子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僧人们非常担心。沈光看到后就对僧人说:“可以拿绳子来,我为你们系上。”僧人们惊喜不已,就拿绳子给他。沈光用嘴咬着绳子,沿着幡竿往上爬,直到幡竿顶部。系好绳索后,沈光撒手放脚,凌空而下,着地后以手掌支撑着身体,倒着行走了几十步。观看的人又惊又喜,无不嗟叹,当时人们称他为“肉飞仙”。

大业年间,隋炀帝招募天下勇猛敢死之士讨伐辽东,沈光也参加了。沈光将要到皇帝的所在地,有一百多个宾客骑着马送他到灞上。沈光举着酒杯发誓说:“这次出行,如果不能建功立业,我就死在高丽,不再跟各位相见了。”等到跟从隋炀帝攻打辽东时,沈光用冲锋梯攻城,竿长十五丈,沈光爬上冲锋梯的顶端,登上城门与敌人交战,短兵相接,沈光杀了十多人。隋炀帝远远地看见,认为他很勇敢,对他感到很惊异,就策马奔驰见沈光,和他交谈,隋炀帝非常高兴,当天就授予他朝请大夫这一官职,赐给他宝刀和良马,经常让他跟随在身边。

沈光自己认为蒙受皇恩深重,思忖着忠君报国。等到发生江都之难(宇文化及缢杀隋炀帝)时,沈光就暗中招募义勇之士,要为皇帝报仇。在这之前,皇帝宠信亲近官奴,给他们取名为“给使”,宇文化及认为沈光骁勇善战,正想利用他,就命令他统领“给使”,驻扎在帝王的住处。当时孟才、钱杰等人私下图谋杀掉宇文化及,(孟才)就对沈光说:“我等蒙受国家深厚的恩典,却不能用死来保卫国家,这是古人都感到羞耻的事。现在又俯身侍奉仇人,受他的驱遣,有辱自己的脸面,还活着干什么呢?我一定要杀了宇文化及,(这样)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您是义士,肯跟我干吗?”沈光泪流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裳,说:“这件事就看将军您了。我带领几百个给使,一起蒙受先帝的皇恩,现在在宇文化及的内营。凭借这股力量复仇,就像鹰鹯追逐鸟雀一样轻而易举。万世的功名,在此一举,希望将军努力啊。”孟才担任将军,率领江淮的军队几千人,约定在军营将领出发时,凌晨起来袭击宇文化及。不料沈光的话泄了密,陈谦告发了这件事。宇文化及非常害怕,说:“沈光,勇猛不可抵挡,必须避开他的锐气。”当夜就和心腹逃到营外,留下人告知司马德戡等,让其带领兵马,逮捕孟才。沈光听到营内在大声喧哗,知道事情败露,来不及披上铠甲,就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寨,却空无所获。正赶上司马德戡的军队进入,沈光被团团围住。沈光大喊突围,杀死了几十个人,贼兵都退缩不前。司马德戡又派出骑兵,拿着弓箭,从两边射杀他。沈光没有穿铠甲,就被杀害了。他的几百位部下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去,没有一个人投降。沈光死时二十八岁。勇士们听说沈光死了,无不为他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