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区公安局领导:中兴中学校史(第四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7:07:52
中兴中学坐落在宁波市著名侨乡——镇海区庄市街道,前身是由1904年创办至1949年停办的叶氏中兴小学。1987年中兴复校时升格为完全中学,同时和1956年创办的庄市中学合校,定名为宁波市镇海区中兴中学。
一、中兴小学(1904——1949)
中兴小学的创办人是宁波帮领袖、上海滩“五金大王”叶澄衷先生(1840-1899)。叶公痛感幼年失学之苦,慨叹“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叶澄衷斥资10万两银,在上海虹口建造澄衷蒙学堂;又以3万两银准备在镇海家乡建造叶氏义庄,购置义田,设立义塾。不料叶公当年突然去世,遵照叶澄衷的遗愿由族叔叶志铭(洪涛),督建义庄。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开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建成,并购义田1312亩。光绪三十年(1904年)义庄内设立的叶氏义塾开始招生,首招20名,限叶氏本族子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叶氏义塾改名为叶氏中兴学堂,允许异姓子弟入学。首任校长谢觐黻为晚清举人,并诚聘叶澄衷族弟叶雨庵出任校董(继任为叶庚年),主持校务。
1912年民国成立,更名为叶氏中兴学校,实施初小四年、高小三年的七年一贯制。课程除国文、算术、珠算、音乐、美术、体操外,高年级设公民、尺牍、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课。任课教师有陆芝湘、胡尔安(国文),沙井波(数学),周维中(地理)等,还有从上海聘来的精武体育会会员毛凤岐、赵桐轩任体育老师,初级班学生习八段锦,高年级学生练武术。谢觐黻校长十几年如一日,形成了中兴治学育人的模式。中兴学校办学成绩显著,与城关的便蒙小学、骆驼的培玉小学和小港的养正小学并称蛟川四大名校。慕名前来求读学生遍及沪、甬及镇海三北地区。当时收费标准为每学期学费银洋6元,杂费1元,住宿费每月3元,夜里每人发一支蜡烛。用膳7人一桌,菜肴有6盆2大碗加1汤,每桌由一位老师居上座,围坐学生6人。全校学生130余人,住宿生近40人。
1922年,聘请晚清举人金贤松(茂如)为继任校长,任期长达20年。不久学校改名为叶氏中兴小学。1928年,顺适形势,又依所颁学制,改为六年一贯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兴采用统一课本,开设:国语、数学、常识(高年级分设历史、地理、自然)、公民、体育、音乐、美术、劳作、写字课程。除开设统一科目外,学校在三年级开始增设英语、尺牍、珠算等课。高年级数学课加学代数,语文课从中年级开始就学古体诗词,高年级增授部分古文,学写简短的文言文。
金校长重视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提高学生素质。他总结提炼出“勤、朴、肃、睦”四字校训。勤,要求学生勤学立志,以勤做人立身之本;朴,要求学生朴实、敦厚,团结互助,艰苦奋斗;肃,要求学生严肃认真,遵守校训校规;睦,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师长,同学互帮互学,亲如手足。中兴学子就是在这校训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金茂如校长(时尊称老金先生)任职期间抗日战争爆发,他重视培养学生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各科老师经常在课内讲抗日形势,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教唱抗日歌曲;激发爱国激情;组织抗日宣传队在课外上街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同时进行抗日募捐。“九一八”国难以后,学生膳食由6盆2大碗加一汤改为4菜1汤,将节余部分捐助抗日前线。这使学生从小播下了爱国的种子,长大后更化为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实际行动。
为了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学校支持丁伯雄老师的设想,成立了“中兴市”(相当于现在的学生会),选出为市民服务的小公仆,引导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庄熙英被选为第一任中兴市市长,王尔功选为第一任法院院长。课余时,同学们被派到各个岗位上,或维持课外活动秩序,或为大家生活服务。还贴出学生自编的壁报《钟声》旬刊,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在学生中颇有影响。以后随着中兴校友会的创建与发展,《钟声》成为中兴学校校友会的会刊,并由包从兴学长题写刊名。
金茂如校长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每位教师都经过严格挑选,对社会上的教育名家、宿儒名师,中兴总是设法礼聘,月薪比一般学校高出三至五成,甚至一倍,并均以银元支付。每位教师均有一间寝室;夜办公先是用煤油灯,后用汽油灯,三十年代就用上了电灯;每学期还发两三次毛巾、肥皂及其他卫生用品;逢年过节设宴聚餐,保证教师生活安定,心情愉快。
抗日战争前后主要教师有:金茂如,校长兼国语老师;金咏研,国语老师兼训育主任;丁伯雄,国语老师兼教务主任;支家英,算术兼英文、自然老师;薛钦文,总务主任兼卫生课老师;曹维华也是多能教师,会教算术、体育,区运动会得奖的叠罗汉、棍棒操等节目都是他教的;冯冶平,国语老师,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魏碑体楷书;王洛燕,美术老师;张绍之,体育主任;石财顷,国语老师;李志贤,算术老师;何云章,本校会计(时称账房先生)。
支家英老师,后曾任教务主任、校长,他多才多艺,既会教算术、自然、音乐、美术,又会教英文,而且门门学科都教得很好,赢得学生的普遍尊敬。1984年10月,包氏兄妹荣归故里,包玉刚在故居看到支家英先生遗像时,深深地行了三个鞠躬礼,并说:“这位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我的英语是他教的。”包玉刚的胞弟包玉星在家乡对媒体记者说,他今日的英语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能够应付自如,还得归功于为他打下基础的支家英老师。
丁伯雄老师,平时不苟言笑,颇使学生敬畏。但他上国语课时,却谈笑风生,生动活泼,深受同学欢迎。他家在绍兴,但不到假期决不离校。
薛钦文老师,当年大家都敬畏他。他的教育理念是“教不严,师之惰也。”他常说:“严是以对学生一生负责,在启蒙阶段,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和自学的习惯,会使他们一生受用不尽。”
此外,还有朱之信、杨伟澍、陈莼舲、向善桢、苏敦勇、金嗣纲、金斐成、倪家光、周培元、费亚尔、叶菊梅等一批名师先后来中兴任教。他们培养了一届届优秀的中兴学子。
1925年,中兴兼收女生,第一位女生叫沈宝玉。而师资队伍仍保持夫子阵不变。直至1942年,女教员费琴仙(亚尔)应聘任教,才改变男教师一统中兴的局面。
学校体育活动丰富多彩。除体操基本训练、列队动作、各种团体操外,还有单杠、叠罗汉、田径、篮球等,并定期组织校运会、旅行和远足。中兴的黑熊篮球队还小有名气。后在1948年,全体队员三战三胜凯旋时,与全校老师、学生自治会干部在礼堂前合影留念。
1931年,全县举行小学生运动会,金茂如校长运筹策划,除了加强田径项目训练参赛外,还搞了两个特色项目:一是建立中兴小学铜鼓乐队;二是在高年级训练一支“花棍”、“哑铃”的团体操队伍。在运动会开幕式上,中兴小学代表队进场时,旗手包起然(包玉刚)高擎一面崭新白纺绸校旗上绣着 “叶氏中兴小学” 黑字,中间还绣有一个古铜色钟形校徽,引导全队走向主席台,步伐铿锵有力,军乐队的大小鼓手敲鼓节奏整齐,号手队吹出雄壮的进行曲,接着是手持木哑铃的表演队伍和挥舞着彩色响棒的团体操队伍,最后是体育老师带领的田径运动员队伍。中兴小学代表队响亮的军乐、整齐的步伐、崭新的服装,成了全场目光的焦点,博得数百名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中兴小学开幕式的先声夺人,团体操的优美动作,比赛场上的出色成绩,荣获运动会的团体冠军,得到了许多银盾、银杯、奖章、奖旗。
1932年,镇海县首次举行小学毕业生全县会考,中兴的主要竞争对象是便蒙小学。那次,学校备了两只大船,在六年级级任金永研老师的带领下,冒着倾盆大雨,把学生送到考点——桕墅方培玉小学应考。八月上旬会考成绩公布,全县个人前十名中中兴占了七名,其中阮维肇为全县第一名,王尔功第二名,还有庄继武、朱之信、包玉刚、楼志章等均名列前茅。中兴教学质量之高,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上的一致好评。
1935年10月,全县举行运动会,中兴小学以“徒手叠罗汉”项目参赛。全队20多人身穿大红色背心,胸前缀有“中兴”两个白字,变化的队形连续展示抗日口号:“中央突破,迂回包抄,精诚团结,装甲列车,战斗雄鹰”等等。每一队形的变换只需几秒钟,迅速敏捷,首尾相应。结果,中兴又一次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奖品是一座大银盾。
1940年7月14日,日寇在镇海第一次登陆,小港、镇海城关民房被毁,不少居民从城里迁至庄市附近,纷纷来中兴要求入学。而当时中兴已有四五百人,如再增加学生,教室、课桌和师资都发生困难,校长老金先生坚定地说:“学子避难来乡,决不能让他们失学,我校必须想尽办法收纳。”经商量,借叶家树德堂大屋开了两个班级,又增聘了几位教师,使众多学生免遭失学之苦。
1941年4月19日,日寇在镇海第二次登陆,镇海、宁波相继沦陷,学校停课。老金先生因忧愤过度而病倒。约一周后,主管部门通告学校必须复课,这时老金先生辞去校长职务。
是年,由丁伯雄先生继任校长。当时中兴已有学生500余人,教师10余人,开设八九个班级。总部设在叶氏义庄,为中高年级部,分部仍设在叶氏祠堂,为低年级部,教职员工全部住在本部。
1943年支家英先生任校长至1945年。此后几任校长分别是张幼棠、庄继礽、金斐成。历任校长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下,仍坚持国粹,反对奴化,接近新四军“三五支队”,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教唱革命歌曲;坚持中兴传统,提高教育质量,直到1949年因故停办,叶氏义庄易为国家粮库。
综观中兴45年的办学历程,由于治学严谨,德智并重,中西兼容,学风淳正,人才辈出,哺育了一代代精英。如香港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影视巨擘邵逸夫、香港建筑业巨子叶庚年、著名实业家包从兴、赵安中、包玉书、包玉星、叶谋彰,叶谋遵;台湾著名实业家楼志章、朱之信、叶谋昇、朱之康和西班牙华侨领袖林连水等等饮誉海内外的宁波帮名人。中兴被称为宁波帮的摇篮。同时出自中兴的还有遍及各领域的专家、教授,如高级家具设计师兼画家阮维肇、著名医学家王尔功教授、著名教育家包启昌教授、著名翻译家吴衡康北京大学包智星教授和福州大学庄熙英教授等。在海内外的中兴名人中,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林连水、阮维肇、王尔功、包智星、楼志章、庄熙英、徐鸿章、金成诰等11人先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杨尚昆和江泽民等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接见。
二、庄市中学(1956——1987)
庄市中学创建于1956年9月,原名浙江省镇海县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底,因镇海县并入宁波市,学校更名为浙江省宁波市庄市初级中学。1963年,因镇海恢复县级建制,学校恢复“镇海县庄市初级中学”名称。1968年改为浙江省镇海县庄市中学。1973年创办高中部,1981年8月高中部撤销,1987年与中兴中学合校。31年来,班级数由2班扩大到18班,(初中15班,高中3班),学生由80人增加到600多人。教师由5人增加到40多人。
纵观学校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956——1965年,艰苦创业,勤俭办学;1966——1975年,十年文革,风雨兼程;1976——1986年,拨乱反正,重谱新篇。庄市中学一贯强基础,重实践,面向社会,培养人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开创了庄市教育承前启后的历史篇章。
(一)1956——1965年:艰苦创业,勤俭办学
庄市中学的校址在原庄市区委旁边的后河头,三面环河,一面靠陆,占地20多亩。由国家拨款办学,师资由全县统一调配,招生范围为原庄市区的庄市、汉塘、临江、贵驷、团桥、湾塘6个公社,后来,因各公社都分别成立各类中学,招生范围逐渐缩小到只有庄市公社。
蒋法祖为首任校长,有教职工5人。
当时国家经济刚刚恢复,仍处于困难时期。开始只招了两班,提倡向工农子弟开门,以后逐年发展,充实提高。1956年建造一栋“工”字式的平房,6个教室,3个小间和1个小小的厕所,生活辅助用房借庄氏西祠堂,做师生宿舍暨集会场地,原庄市区委的边屋为厨房和食堂,饮用水是河水,用土法过滤,卫生条件较差。兴建校舍时又遇台风,屋面被毁,部分墙体受损,为保证按时开学,先组织新生做义务劳动,修复校舍。
1957年,学校扩建,在第一幢教学平房后面建成“一”字形的教学辅助用房一幢,食堂和大礼堂各一幢。操场一个,时有教学班6班,学生300余人,教职工增至20人。
1958年,学校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指引下,1958年下半年到1960年初,与骆驼中学组成联合垦荒队,上山去汶溪蔡夹岙种番薯,借当地庵堂和道士观为食宿地,以佛殿为课堂。
坚持半工半读,大办工厂、农场、畜牧场,学生自搭猪舍,养猪10多头,除改善生活外,还卖给庄市供销社;学校响应党中央“大办钢铁”的号召,在周边操场建造高炉群,有小高炉,土高炉、大饼炉等,发动全校师生敲铁矿石,拆无主坟,用棺材板生炉子,用拆下的坟砖建高炉。
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师布置学生经常写调查报告,注重现实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数、理、化教师注重测量等实际知识教学,自制校园用水准仪,用平板仪实地测量土地,写实验报告;提倡小发明,自造了一台土机床,以及超声波的强化器等;生物老师大搞试验田,大量种植各种农作物及防治病虫害,和饲养鸡、鸭、鹅等各类小动物,既改善生活又使学生获得实际知识;政史地教师积极编写乡土教材,讲阶段斗争史、地方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音、体、美教师注重大唱革命歌曲、办墙报等活动,学生自导自演,组织宣传队上街宣传,慰问军烈属,体育场自己建造,双单杠自建。
1958年底,镇海县并入宁波市,学校更名为浙江省宁波市庄市初级中学。学校成立党支部,上级派转业军人柯宝琛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开始注重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959年,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又建“工”字型平房一幢,有6个教室,作为实验室、图书室及其他教学用房,并建造篮球场、排球场。
学校制定管理制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各项措施,各教研组开展竞赛活动,年终评比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师,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名次,促进基础知识教学。教师在突出政治,改造自身的同时,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深入家访,关爱学生。
1962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学校紧跟形势,强调“双基落实”,以教育为主,向科学进军,过多的劳动逐步得到纠正。
建校初至文革前,庄市中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市150多所中学里处于前列,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参加宁波市统考,学科总分名列全市第20名。中考语文成绩突出,1959年和1960年列全市第一名,1961年列全市第二名。1960年考入宁波市重点高中(效实中学)的有17人。63届学生张根锡在宁波地区七县一市初中数学竞赛中获第三名。1962年,学校的文科成绩突出,一批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或到社会上发展,成为各界突出人才。
1963年,镇海恢复县级建制,学校也恢复“镇海县庄市初级中学”名称。徐合江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1963——1965年,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指示,为帮助学习困难的贫下中农子弟完成学业,教师加强对工农子弟的辅导,在学生中组织“一帮一,一对红”活动。
在德育工作中,从加强爱心入手开展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并组织了一系列的爱心活动。
学校开展文体活动,在镇海县学生运动会和文艺汇演中都取得好的名次。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每年升入镇海中学和考入中专的学生各在20名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学生到庄市中学读书。当时宁波一中高中招生时指名要招收庄市中学学生。
(二)1966——1975年:十年文革,风雨兼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正常教学无法进行。
1967年下半年,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经过大联合、“三结合”,建立镇海县庄市中学革命委员会,由时任庄市公社革委会主任方经玄兼任庄市中学革委会主任,唐振华任第一副主任,丁新发、郑家义任副主任。
1968年,“复课闹革命”,下半年恢复招生,招收新生3班,学制改为两年,班级实行军队连排编制。郑家义分管教学工作。66、67、68“老三届”初中毕业生同时离校,按照“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疆”的指示,除一部分安排到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和萧山建设兵团外,其他人回乡务农或支边支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9——1970年,春季、秋季两季招生。学校规模逐渐扩大,达到7班,300余名在校生。由于复课抓得早,让学生学得一些文化知识,从而在镇海“四大工程”招工中,庄市中学有一大批学生被招收。在“反击右倾翻案风”和“清理阶级队伍”中,部分教师受到冲击。后经过调查,解放了一批干部和教师,让他们重新回到教学岗位。
1971年下半年,学校恢复党组织,成立党支部,柯宝琛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革委会主任。
1973年上半年,开始设立高中部,招收高中新生50余人,学制为两年。由于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校舍和学校教学设施得以进一步改善。新建起“一”字形教学平房1幢,有教室2个,办公室1个,又在原有的200米环形跑道基础上,新增60米直跑道。学校办起了制药厂,生产“三花合剂”等针剂药品,办起了小五金校办工厂和校内小农场。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到庄市机械厂学工,在工人师傅指导帮助下,制造出两台小仪表车床供校办工厂使用。到农村参加收春花、夏收夏种和三秋劳动,开荒办农场。组织学生军训,聘请高炮连、海调四大队官兵来校当教练开展队列、射击、刺杀、投弹、夜间紧急集合等军事项目训练,组织学生到余姚梁弄、鄞县樟村和绍兴拉练。
相比之下,学生文化知识学得不多。在当时的条件下,学校还是尽力开出文化课,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实践操作教学活动。1974年,学校在师资力量不足情况下,招聘了一部分优秀代课教师。
(三)1976——1986年:拨乱反正,重谱新篇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977年,汉塘中学部分教师、学生并入庄市中学,学校规模达到15班,其中高中6班,初中9班,教师30余人。
学校执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按照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双基”教学,制定了《教研组工作计划》、《学科授课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调整了《教学常规要求》、《中学生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重视教学质量,高中重点抓高考,初中重点抓基础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广大教职工工作热情高涨,克服当时复习资料少的困难,各学科教师自编复习材料,自刻蜡纸,用油印机印刷,起早贪晚为学生补课,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整体质量。
1978年,李忠法任校长,柯宝琛任党支部书记。
1979年,初、高中毕业班补课到农历大年三十,年后从初四又开始补课。恢复高考后的几届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1977——1978年每年都有3至5个同学录取高校,还有一批学生被高中中专(技校)录取。1979——1980届高中毕业生每年有10多个同学被高校录取,被中专录取的有40多个,在整个镇海县名列前茅。
1981年8月,高中停办,82届高中学生并入骆驼中学。
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拆除“一”字型教室,在原址建造二层教学楼一幢。
1983年建行政办公楼一幢,并进行了校园绿化。
1983年9月,余通化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1984年3月,汤德良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11月,杨习礼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学校有语文、数学、理化、史地、体育等5个教研组,教师学历达标率较低。为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制度,提出“五认真”的教学要求,采取集体备课,以老带新、结对子,开展教学讲座,派出去、请进来,年级包干,全员优化等措施。支持教师参加学历函授。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勤奋教学,热爱学生,埋头苦干,提高业务。每日早早到校,晚上灯火通明,坚持夜办公。
在德育工作中,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和“学习雷锋”等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治、自律、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非常重视文体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成立了校文艺队、篮球队、田径运动队,成立了文学、书画、科技、航模等各类兴趣小组,在镇海县学生运动会和文艺汇演中都取得好的名次,各类学科竞赛也取得了好成绩。
1985年,学校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末来”为指针,积极全面地开展教育改革工作。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出“做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评比活动。
1986年,增设职高班1个,招生40余人。
1987年,庄市中学与中兴中学合校。88、89两届初中学生合并到中兴中学,1个职高班划归镇海职业技术学校,大部分教工调入中兴中学,学校文书档案、教学档案由中兴中学接管,至此,庄市中学完成历史任务。
在庄市中学31年办学历程中,培养了毕业生5000余人,其中许多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有的在科技、文教、卫生、工农业、军事、政界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科技文教界突出的有美国纽约大学博士、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仪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博士、航天专家、北京大学工学院科研办公室主任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员;在企业界有美国美孚公司的懂事、美国英特尔公司项目主管、浙江省化工发展总工司董事长、中石化总公司教授级高工,在中央大型航空企业任过副厂长齿轮专家;在军事界的空军飞行员;在政界的信息产业部财政司司长、浙江省人事厅厅长、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海区人大主任、副主任、北仑区副区长;还有一大批各条战线上的行业专家和劳动模范。
三、中兴中学(1987——2007)
1984年10月28日,中兴学长、世界船王包玉刚离乡40年后荣归故里,国内中兴校友王尔功、阮维肇、曹世豪、庄修之应邀从外地赶来看望,相聚时大家交谈的一项重要话题是“期盼恢复中兴校友会和中兴复校”。4位校友于11月12日致信包玉刚学长表达了中兴复校的愿望,后收到船王回信:“对中兴复校与中兴校友会之恢复均寄予厚望……”。1985年10月28日,包玉刚委托当年的班长阮维肇办理复校事宜,并嘱咐 “要办就办一所中学,该花的就要花,该节约的要节约,中学要办得像样一些”,并请他就选址等问题出面与市领导协商。
次年,包从兴学长负责海外校友筹款,包玉刚捐650万港币,邵逸夫、包从兴与赵安中(以他儿子赵亨文名义)各捐100万港币,叶庚年(以他儿子叶谋彰名义)捐50万港币。国内校友会成立复校筹委会,大家四处奔波,解决选址、设计、包工、施工、工地管理、选聘校长、师资、生源等等一系列问题。
1986年11月26日,中兴中学奠基典礼隆重举行。捐资人及60余位贵宾、国务院宁波开发区协调小组顾问卢绪章及省市区领导出席盛典,150多位中兴校友参加典礼。
1987年10月3日,中兴中学举行落成典礼,庆典由镇海区政府主办。包玉刚、包从兴、叶谋彰、赵亨文等一行50余贵宾、国务院宁波开发小组组长陈先、顾问卢绪章及省市区领导专程赴会。150多位校友从全国11个省市赶来庆贺。包玉刚、包从兴作了情深意浓的讲话,勉励新一代中兴学子勤奋学习,努力成才,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复校后的中兴中学与庄市中学合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命名为“宁波市镇海区中兴中学”。宁波市政府十分重视中兴中学的建设和发展,把学校定位为对外联谊的窗口学校,并享受省级重点中学待遇。
综观中兴中学20年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1987——1994年,继承传统,打造窗口学校;1995——2007年,发展内涵,扩大办学规模。学校在中兴精神的激励下,在镇海区政府和中兴老学长的关怀下,启动内部活力,抓住发展机遇,提高办学层次,成为浙江省高中办学水平A级学校。
(一)1987年——1994年:继承传统,打造窗口学校
中兴中学落成时占地60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学校行政楼、教学楼、师生宿舍楼、体育馆拔地而起。包玉刚题写校名。第一批招收初中4班,高中3班,加上庄市中学初中9班并入,共16班。庄市中学大部分教师并入中兴,全校共826名学生、48名教师。
镇海区政府重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副区长董克勤兼第一任校长,中兴老学长、上海名校长、特级教师包启昌被聘为名誉校长,屠浩周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1987年9月1日中兴中学如期开学。
学校提出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继承中兴和‘庄中’优良传统,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奋战三年,把中兴中学办成一所有声誉、有质量、有特色、出人才的社会主义学校”。
学校建立了教师职责和相关制度,当年11月起设“中兴中学教育基金”。
为解决高中师资问题,在镇海区政府和包启昌名誉校长的努力下,从上海聘请刚退休的骨干教师来校任教,最多时达12位,大多数是高级教师。
1988年12月,俞旭华任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
学校继承“勤、朴、肃、睦”中兴校训,并制定新的领导作风、教风、学风,相继制定《中兴中学1989——1991年校长三年任期目标》、《中兴中学内部管理体制若干规定》、《中兴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重视德育、体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兴趣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复校以来获得市、区各类竞赛奖励15项、35人次,其中在区航模比赛中获车模比赛第一名。
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在省证书会考中,合格率达99.5%,优秀率为61.5%,9门学科的成绩在全省581所完全中学中均排列在前65位。
1990年7月2日,首届高中毕业生和第三届初中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副区长董克勤、区政协副主席乐可祥、区教委主任包永芳及校友会陈绪丰、郑有恒出席典礼。由于复校三年办学成绩显著,1990年9月24日,宁波市委书记项秉炎作了专门批示:“看了90届高考成绩,感到高兴。这是校领导和全校教职工努力的结果,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宁波市委和镇海区的主要领导特地来校祝贺。
1990——1992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增长,分别为50%、60%、66%。高中证书会考合格率连续100%。
学校获“宁波市完全中学办学达纲学校”、“宁波市绿化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生活后勤一条龙先进集体”、“镇海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区文明学校”等荣誉。校党支部被评为区“学决定、比贡献先进集体”。
学校的办学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发挥了窗口学校的作用。1992年10月,市委副书记王卓辉在学校《简报》第12期上批示:“向新任学校领导职务的各位同志表示祝贺。望再接再厉,争取把中兴中学这一对外重要窗口办得更好”。《浙江教育报》、《浙江侨声报》、《宁波日报》等媒体发表《百年中兴续新篇》、《中兴中学以出色成绩告慰旅港校友》等多篇文章,报道中兴中学办学成果。省内、许多学校领导到中兴考察、交流,与市内9所省级重点中学结成“十校联谊”,促进中兴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创办了校办厂——中兴中学自行车零件厂。二年后扩大到3所:中兴中学自行车零件厂、中兴中学工艺品厂、庄市自行车塑料厂。
1992年5月,屠存周任为中兴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92年办学规模扩大为初中16班,高中6班,共22班,学生1044人,教职工80人,有限的校舍束缚了学校的发展。老学长包从兴、赵安中、楼志章、朱之信、朱之康急学校之所需,再次捐资162万元,区政府配套54万元,扩建中兴中学:建造教师办公楼、高中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餐厅各一幢,共计面积3500平方米;原250米跑道田径场扩建为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学校占地面积扩大到83.2亩。
1992年4月17日,扩建工程奠基,楼志章学长偕夫人一行代表海外校友专程来校出席典礼,市、区相关领导出席。工程于1992年8月18日开工,1993年6月如期竣工。
1993年10月,举行扩建工程落成典礼,包从兴、赵安中及夫人偕公子赵亨龙、楼志章及夫人、朱之仁、叶谋升及港台贵宾参加盛典。宁波市人大主任项秉炎等市区领导到会,共同为扩建工程落成剪彩。包从兴、楼志章、朱之仁和赵亨龙4位先生还为复校纪念碑揭幕。
学校从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大、陕西师大、徽州师专、宁波师院等高校招收毕业生10多人,充实教师队伍,提高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比率。
1993年,学校高考升学率达到70.1%,列全省530多所完全中学的第143名。初中221人毕业,159有参加升学考试,152人被各类学校录取。1994年高考,考入高校17人、高中中专35人、升学率达64。7%。张乾红获省生物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
学校先后获 “宁波市高中会考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损资管理先进单位”、“宁波市花园式学校”、“宁波市先进职工之家”、“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新事组织奖”、“镇海区文明单位”等荣誉。
中兴海外老学长赞许学校取得的成绩,他们纷纷回访母校,鼓励、资助学校发展。1989年9月20日至29日,赵安中学长邀请包启昌名誉校长和俞旭华校长赴香港访问。在港期间,包从兴学长陪同两位校长一起拜访了包玉刚、包从兴两位学长,他们对办好中兴中学寄予殷切期望。1989年——1994年,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赵安中及公子赵亨文、叶谋彰、楼志章、朱之信、朱之康、叶谋升、倪维达等中兴学长和苏浙旅港同乡会著名人士在省、市、区领导陪同下来校视察,多次捐款捐物,支持学校办学。1992年12月24日至1993年1月6日,屠存周校长受赵安中先生邀请,与包永芳主任和陆启梁副区长赴港访问,受到包从兴、赵安中、叶谋彰的热情接待。
(二)1995——2007年:发展内涵,扩大办学规模
这一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校承担的历史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层次,把中兴中学办成现代化的完全中学。这12年中,前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是巩固办学成果,更新办学理念,加强内涵建设。后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抓住发展机遇,扩大学校规模,提升办学层次。
1994年9月,张锡熊任校长,屠存周任党支部书记。
1995年9月,盛树君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学校占地面积83.2亩,建筑面积增加到3500平方米,田径场扩为400米跑道。学生人数增加到1200人,班级扩到了23个,其中高中班7个,初中班16个。教职工增加到93人。
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陆续做设施和设备的改进工作。1994年学校新建教师集体住宅楼一幢,建成学生劳动植物园;1997年进行学校行政楼、体育馆、阶梯教室的墙壁贴面,建成劳技课教室,为12户教师解决集资购房。
为加强内涵建设,学校继续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领导和教师的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师德和教风,在教育、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工作中实施科学化管理。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开始了素质教育途径的有效探索,改进体育、文艺、劳技工作,发展学生特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并提出争创市级“文明单位”的目标。
为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鼓励教师参加本科、研究生专修班等各类进修,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全员开展电脑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学校采取自身培养和从外地引进二条途径提高师资。从陕西、江西、黑龙江、贵州、慈溪等地调入教师8人,扩大中、高级教师的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
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教师理论学习制度,以法治校,加强《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深入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大讨论,建立起《中兴中学教职工日常行为规范》。
学校党支部发挥了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30多名教师党员为核心,带动周围群众,开展“帮一带二”的结对互帮谈心工作,开展季评十佳新事活动。为更新教育理念,在思想让与时俱进,党支部组织党员、骨干教师到滕头村、黄岩中学、诸暨草塔中学等地学习参观,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成立学生业余党校,定期讲党课,1997年首批发展两名学生党员。
在教学工作中,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学制度,实施过程管理。落实教学常规,加强教研组考核,对新教师进行结对培养,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手段培训,充实电教设备。组织种类学科兴趣小组和特长训练小组,在各学科竞赛中获省市级奖励人数每年递增,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多项成果,1995年浙江省“志达杯”青少年足球赛在我校举行。
1995——1997年,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95年高考,考入高校24人、高中中专18人。1996年高考,考入高校54人,其中考入重点大学8人、本科12人、高中中专10人。1997年高考,考入高校45人,其中考入重点大学13人、本科16人。一批毕业生被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录取。
学校获“宁波市初中劳技教育合格学校”、“宁波市损资管理先进单位”、“宁波市花园式学校”、“宁波市优秀家长学校”、 “宁波市先进职工之家”、“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新事组织奖”、“镇海区文明单位”等荣誉。
1998年,杨宇伟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2001年9月朱继幸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1998——2000年,素质教育持续开展,教育改革深入进行,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杨宇伟校长参加宁波市骨干校长培训班。
1999年,学校提出“乘势发展,教师为本,教研领先,把握重点,形成特色”为工作重心的办学策略,教职工展开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召开教代会制定《中兴中学五年发展规划》,修订《中兴中学领导教师岗位职责》和《中兴中学工作量津贴和奖励办法》,在镇海区进行《岗位聘任制》的改革试点,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提出争创市级文明单位、创浙江省A级完全中学的发展目标。
实施“科教兴校”方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起步较早,1998年学校就成立教科室。2000年,立项《农村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校本培训探索》2个省、市级课题。2001年,镇海区教委在中兴中学召开大规模的《研究性学习》观摩展示会,在市区产生较大的影响。学校成为宁波市首批校本培训教材试点单位和宁波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
在德育工作中,实施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化”教育,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关工委作用,每学年初请退休教师来校为新生讲校史,弘扬海外中兴老学长的创业精神,凸显中兴的商帮文化特色。学校把赵安中学长提出的“七要七不要”作为中兴学生的行为规范,平时的学雷锋活动和每学年初“节省十元压岁钱,帮助困难小伙伴”的献爱心活动,已成为中兴德育工作的常规,组织“新叶文学社”和“小记者”、“青年自愿者”等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形成学校德育特色。
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实施科学管理。通过教代会修订教学常规细则,加强领导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的责任管理,实行以组包科提高教学质量。1998年高考上线率达54%,其中理科600分以上有4人,上重点大学线19人,本科18人。在中考中,有13人考入省重点高中。2000年高考又创新高,上线率达82.6%,本科率达44.3%,其中上重点大学线14人。高中会考和中考都取得好成绩。2001年高考上线率达95.5%,文科高于省平均28.9分,获600分以上的有8人,上重点线28人,本科93人。2002年高考上线率达100%,本科率达44.4%。2003年高考,上线率达98.6%,本科率达50.2%,上本科线107人。
学校获“宁波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四星级单位”等荣誉。
2002年12月,朱继幸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2001——2003年,学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以创办省A级普通完中为契机,加强教育管理,对教师进行深入的现代化理念学习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增加电脑、多媒体设备。
教研课题《研究性学习》获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走在市区前列。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获“镇海区校园文化四星级单位”。
2004——2006年,宁波市高教园区北区在庄市开发建设,学校抓住发展机遇,仅用2年多时间,完成了校园大规模改建扩建,原有13幢楼房,折建改建9幢,教学班由22班扩展到42班,教育设施和内涵建设都提高了层次。2004年,由区政府投入近4000万元,分两期进行扩建。第一期主要是生活设施,项目包括学生宿舍楼、教工宿舍楼、学校食堂等,共计10500平方米,于2004年完工投入使用。第二期扩建工程为教学设施,项目包括电化教学楼、报告厅、校内广场等,共计6000平方米,于2005年完工投入使用。至此,校园面积扩大到103亩,建筑面积达28000平方米。学校拥有实验室、多功能教室、阶梯教室、演播厅、计算机教室等专用教室20多个,有550个座位的报告厅一个,有400米跑道的标准体育场,绿化覆盖率达45%。由于高标准规划,美化、绿化,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制定《2004——2007年校长三年任期目标及工作措施》提出了争创省三级重点中学的奋斗目标。改革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编制《中兴中学教师手册》,在管理工作中凸显人文精神。
学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招聘广告引进师资。3年中,从外地引入优秀高、中级教师16人,从各师范院校选入优秀本科毕业生33人,近20名本校中青年教师晋升为高级教师,高级教师由3人发展到36人。中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68%。拥有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2人,镇海区名教师3人,省、市教坛新秀8人,省级各类先进教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2005年有教学班级42个,在校学生2149人。教职员工152人。
在创办特色学校方面,学校以《开发商帮文化资源,开展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为突破口,通过学习包玉刚、邵逸夫等中兴老学长的创业历程和人格风范,传承中兴精神,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并把“生涯教育”作为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具有商帮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彰显学校魅力,扩大学校的影响。
落实新课程改革,编写校本教材13册。这一时期,虽然高中生源相对薄弱,由于改进教学管理措施,优化师资,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放教学,主动邀请市区教研员、各科专家进行高层次指导,狠抓教风学风,教学质量继续显著提高。2004年高考,上线率达98.6%,本科率达50.2%。2005年高考上线率达93%,本科率达51%。学科竞赛共有116人次获奖,其中省级3人,市级15人。2006年高考上线率达96%,本科率达43%。2007年高考上线率达  %,本科率达  %。
学校德育工作获“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区环境教育示范学校”。《高中生涯教育》课题获浙江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心理教育师资校本培训探索》课题获“宁波市第二届继续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生涯教育课被评为“宁波市首届优秀校本课程”。
学校获“浙江省高中办学水平A级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浙江省第三批省级绿色学校”、“2006年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2005——2006年宁波市高中会考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朱继幸校长参加宁波市骨干校长培训班。
学校取得的成效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省、市、区领导专家多次来校调研,指导工作。宁波市教研室4次在中兴中学召开高考研讨会,市教科所在中兴中学召开《高中生涯教育》成果展示会。《宁波日报》、《教育信息报》等媒体发表20多篇文章,报道中兴中学的教育成果。美国的教育调研员来校考察。
2006年10月,老学长赵安中以90高龄回访母校。2007年1月,叶谋升老学长再次为母校捐赠器物,资助学校办学。
复校20年来,学校培养出初中毕业生4781名,高中毕业生2881名,其中已经成为各个领域出色人才的有100多名。他们有的循着老学长的创业之路成为工商界的精英,有的在科技、文教、卫生、工农业、军事、政界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有全国优秀民警、全国优秀大学生、全省十佳优秀团干部、浙江省杰出青年民营企业家、省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公安部门省刑事侦查优秀人才、中国人民解放军城市防暴团优秀特警、省优秀团员……还有一批人在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成为市、区级的行业新秀,获得市、区级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