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风道尺寸:穴位功效分类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47:08
功效分类法,即根据腧穴功效而排列腧穴的方法。该方法强调腧穴与辨证施治之间的联系。将全部腧穴和常用经外奇穴分别归属于解表、清热、止咳平喘化痰、消食导滞、益气壮阳、补阴、温里、平肝息风、理气、理血、调经止带、利水通淋、安神、开窍苏厥、利窍、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等17项类别之下,便于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恰当腧穴。
  ◎ 解表穴    (12穴)
  ◎ 清热穴
  · 清心热穴   ( 9穴)
  · 清肺热穴   (10穴)
  · 清肝胆热穴  (20穴)
  · 清胃肠热穴  (18穴)
  · 清三焦热穴  ( 7穴)
  · 清热解毒穴  (21穴)
  ◎ 止咳平喘化痰穴 (31穴)
  ◎ 消食导滞穴  (16穴)
  ◎ 益气壮阳穴  (28穴)
  ◎ 补阴穴    ( 9穴)
  ◎ 温里穴    (13穴)
  ◎ 平肝息风穴  (15穴)
  ◎ 理气穴    (49穴)
  ◎ 理血穴    (10穴)
  ◎ 调经止带穴  (26穴)
  ◎ 利水通淋穴  (15穴)
  ◎ 安神穴    (19穴)
  ◎ 开窍苏厥穴  (28穴)
  ◎ 利窍穴
  · 利目穴    (19穴)
  · 利鼻穴    ( 9穴)
  · 利耳穴    ( 5穴)
  · 利口舌咽喉穴 (16穴)
  · 通利诸窍穴  (14穴)
  ◎ 袪风除湿穴  (12穴)
  ◎ 舒筋活络穴  (54穴)

  腧穴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从人的整体来说,脏腑居于躯干体腔之内,能藏精寓神、化生精微。腧穴布散于体表,是气血汇聚、转输的部位,因而脏腑与腧穴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内在脏腑出现某些病变可以在相应的腧穴上反映出来,同时在体表腧穴上施以或针或灸,则能治疗相关脏腑的某些疾病。
  1.脏腑是化生气血之源
  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必须向自然界索取食物、水和空气。其中摄入的水谷经过脏腑的腐熟、传导、运化等作用部分转化为精微,其糟粕则经过脏腑的气化、排泄等作用面排出体外。水谷精微可进一步化生成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即气血津液和精,并在脏腑功能的作用下运送到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五脏六腑而滋润荣养周身。总之,脏腑是化生气血之源,而气血又汇聚、转输于腧穴。
  2.腧穴是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之处
  腧穴既是正常气血运行交会、出入之所,也是邪气时常客入之门。医生可根据腧穴的某些特殊反应来诊断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有病,在体表相应部位就可能会产生特殊感觉。如肝病患者可出现肝区疼痛;心脏病患者在心前区可有压榨痛。如果患者在肝区或心前区有疼痛感,便可初步判断为肝病或心脏病变。近年来先后发现的胆囊穴、阑尾穴等都是利用腧穴反应来协助诊断的。同时,腧穴又是医生进行针灸施治的部位。如取温补肾阳的腧穴治疗膀胱气化功能失常的病证,取平肝泄热的腧穴治疗肝经郁热的病证等。总之,脏腑疾病可以反映在腧穴上,以利于诊断,针刺腧穴后又可治愈相应的疾病。
1.解表穴 凡具有疏散外邪、解除表证作用,可用于治疗表证所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状的腧穴,称为解表穴。

  解表穴大多分布于头及项背部,主要涉及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经外奇穴、如督脉的大椎穴、陶道穴、风府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风门穴、玉枕穴、京骨穴;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经外奇穴的太阳穴、当阳穴、颞颥穴等均为治疗表证的常用穴。

  本类腧穴在操作时,应注意掌握针刺的角度及深度,多采取平刺或斜刺,如风池穴、大杼穴等,此外部分腧穴禁炙,如风府穴、颞颥穴等穴。

  本类腧穴除具有解表作用外,还兼具利窍、安神、止痛之功,可用于外邪所致诸窍不利之症,如喉痹、目赤肿痛以及癫狂、痫证等,故多与清热、祛风、利窍作用的腧穴配伍使用。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风府穴、大椎穴、陶道穴、玉枕穴、大杼穴、风门穴、风池穴、当阳穴、颞颥穴、太阳穴、百虫窝穴、京骨穴。

  以上腧穴以疏散外邪、解除表证为其主要作用,因其所属经脉及所在位置的不同,又多兼具清热、镇痉、安神、利窍、通络等作用。

  这些腧穴分别隶属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奇穴,故多兼有清热的作用。如大椎穴、陶道穴、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太阳穴、颞颥穴、百虫窝穴等穴,可治疗风热感冒、喉痹、鼻衄、齿痛等症,其中大椎穴、陶道穴、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等穴均位于头项部,故又可镇痉、安神、醒脑,可治疗癫狂、痫证等。

  大椎穴为督脉与三阳经脉的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故大椎穴对全身阳气及其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治疗因风寒外袭,表阳郁闭的风寒感冒,具有宣阳解表之功。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可通利宫窍,用于治疗目赤、鼻塞、耳鸣、耳聋等。

  太阳穴、颞颥穴为头部奇穴,具有明目的作用,可治疗目翳、近视等眼疾;百虫窝穴为下肢奇穴,可活血、利湿,治疗皮肤瘙痒、湿疹、风疹等皮肤病。

  此外,在本类腧穴中,大杼穴为骨之大会,故可舒筋活络,治疗肩胛酸痛、腰背痛、足疾等。京骨穴、玉枕穴、当阳穴可活络、安神、定志。

  具有解表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清热穴中的灵台穴,舒筋活络穴中的天髎穴、飞扬穴和平肝息风穴中的后顶穴等,临床上可酌情配伍应用。

2.清肺穴        凡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退除虚热等功效,可治疗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痈肿疮毒以及阴虚内热等各种里热证候的腧穴,称为清热穴。这类腧穴较多,现依据其作用特点,分为清心热穴、清肺热穴、清肝胆热穴、清胃肠热穴、清三焦热穴和清热解毒穴等加以介绍。

  ○清心热穴

  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曲泽穴、筑宾穴。

  ○清肺热穴

  上星穴、尺泽穴、孔最穴、鱼际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劳穴、灸痨穴、身柱穴、灵台穴。

  ○清肝胆热穴

  阳白穴、头临泣穴、五处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浮白穴、脑空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浊浴穴、五枢穴、足五里穴、胆囊穴、光明穴、中封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

  ○清胃肠热穴

  曲池穴、手三里穴、下廉穴、合谷穴、三间穴、二白穴、下极俞穴、下腰穴、尾穷骨穴、长强穴、阳纲穴、肓门穴、小肠俞穴、阑尾穴、下巨虚穴、解溪穴、冲阳穴、内庭穴。

  ○清三焦热穴

  瘈脉穴、消泺穴、天井穴、支沟穴、外关穴、阳池穴、渊腋穴。

  ○清热解毒穴

  夹承浆穴、地合穴、龈交穴、颊里穴、角孙穴、耳尖穴、颧髎穴、肘尖穴、温溜穴、偏历穴、阳溪穴、二间穴、臂间穴、八邪穴、大指甲根穴、乳上穴、腰俞穴、昆仑穴、外踝尖穴、八风穴、内踝尖穴。

  以上介绍了具有清热作用的六类腧穴,除本章集中介绍的清热穴以外,兼有清热作用的渝穴还有许多,例如:解表穴中的大椎穴、风池穴、风门穴;舒筋活络穴中的肩髃、承山穴和丘墟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列缺穴、云门穴和天府穴;理气穴中的中注穴、四满穴和中髎穴;利水通淋穴中的膀胱俞穴、利尿穴和复溜穴;安神穴中的心俞穴、郄门穴和阳谷穴;利窍穴中的迎香穴、大迎穴和听会穴;平肝息风穴中的前顶穴、太冲穴和神庭穴;开窍苏厥穴中的水沟穴、十宣穴和少商穴等。临床可根据辨证酌情配伍选用
 3. 清心热穴        清心热穴具有清心泻热、镇惊安神的作用,能够治疗癫狂、痫证、心烦、口苦、齿龈肿痛、衄血、喉痹等疾患。

  清心热穴主要分布于项部和四肢部。在项部有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上肢部有隶属于手少阴心经的少海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和隶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曲泽穴以及手太阳小肠经的小海穴;下肢部有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

  位于项部的天柱穴,在针刺时应注意深度和方向。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曲泽穴、筑宾穴。

  本节腧穴除具有清心泻热、镇惊安神作用外,因所属经脉及所在位置的不同,功能及主治又各具特色。

  天柱穴可通络止痛,位于头部,故可治疗头痛、头重、项强、眩晕、落枕、肩背痛。小海穴可消肿散结,可治疗齿龈肿、颊肿、颔肿、疡肿、瘰疬。少海穴可舒筋活络,可治疗因气血不利、经脉闭阻所致的肘挛、四肢不举、上肢麻痹。曲泽穴可理气调中,对气机上逆所致的胸胁胀满、咳喘、胃痛、呕吐有治疗作用。通里穴可清热、调经、活络,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肩臂疼痛。

  阴郄穴、神门穴两穴可清热凉血,对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有较好的疗效。此外阴郄穴还可清虚热,可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盗汗。

  筑宾穴位于小腿部,可行气止痛,可治疗疝气及小腿疼痛、腿软无力。

  少府穴可利湿、利小便,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阴挺、阴痒、阴痛、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