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每个月一种吃的:“搞笑”改变你的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9:25

              “搞笑”改变你的生活

                                                                 文/王夕 鲍妍

2011年搞笑诺贝尔奖

  2011年10月6日,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这座“文物级”的大礼堂,1200名观众共同见证“第21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仪式”。这种“搞笑”并非纯粹的无厘头,而是通过对首创精神和不同寻常研究的鼓励来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每一个奖项背后都不乏严肃的科学探索精神,让人们先发笑,后思考。

  “IgNobel”是Ignoble(不名誉的)和NobelPrize(诺贝尔奖)这两词的谑称。该活动的主办方为科学幽默杂志,于每年十月上旬授予“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十大成就,评委中不少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一活动始于1991年,当时是颁给那些“不能也不应被重复”的研究。每年有十个领域的研究获奖,包括传统诺贝尔奖的五个领域——物理、化学、医学、文学与和平。另外还有诸如:公共卫生、工程、生物和其他各学科间的研究。首届搞笑诺贝尔奖曾颁发过三个“虚拟成就奖”。此后,所有的奖项都颁给了基于现实世界的研究。

  搞笑诺贝尔公共安全奖

  开车时不要戴鸭舌帽 

  请允许我们对这位名叫约翰·森德斯的老人表示十二分的敬意。在颁奖现场,他慢条斯理地严肃地对观众讲述他的一项实验。在实验中,在高速公路上,一位汽车驾驶员面前有一个鸭舌帽不断掉下来骚扰他的视线,干扰此人的驾驶。

  从森德斯先生在颁奖播放的视频录像中可看出,他认真地做了这个实验,画面里那位“可怜”的驾驶员一直在重复帽子挡在脸上,提起来,帽子又挡在脸上,又提起来的机械动作。对此,森德斯先生自信地表示,他确切掌握帽子多久会滑下来,这会对安全有什么影响,至于其他人的研究绝对没有他精确。

  或许你觉得森德斯的研究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对“鸭舌帽”的研究结果不过是他关于高速公路研究记录——“机动车驾驶中对注意力的需求”一文的节选。相关研究始于1967年。

  多年来,他一直关注运输和安全驾驶所需的注意力方面的研究,UVM交通研究中心曾在一份回顾性报告中指出,森德斯开创了关于注意力与驾驶安全的研究。

  而现在,几乎目前所有国家的驾驶安全教程中,无一例外地认为提高驾驶员注意力,是其行车安全的必要条件。影响其注意力,会影响他们在行车过程中获取各种交通信息的反应速度,无法及时对交通情况作出正确判断。你看,一顶小小的鸭舌帽造成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搞笑诺贝尔医学奖

  尿急千万不能憋,影响认知!

  尿意和认知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今年搞笑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们愣是把这两样在旁人看来毫无关联的事物扯在了一起,并当真研究出了一些名堂。

  布朗大学神经学教授彼得·斯奈德和他的同伴们,搞清了人在憋尿时认知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虽然研究内容匪夷所思,但是研究过程却不含糊。整个实验过程有医学专家监督,有伦理委员会审查,还有被试者签署的同意书。

  研究人员找来8位健康的志愿者,在测试开始前,对每个人在没有尿意的正常状态下,测试他们的认知能力水平(比如操作能力、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力等)。实验开始后,每隔15分钟,被试者要饮用250毫升水。每次喝水之前要对自己的“尿意”和“痛感”程度由弱到强分别打出0到100的分数。同时,每隔1小时,研究人员还要测量一次被试者的认知水平变化。

  实验发现,随着喝水量的增加和憋尿时间的延长,尿意和痛感也在增长。当人进入“极度的尿意”,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功能都有严重的下降,对准确性和操作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由此,尿意影响的很可能是大脑进行“决策”时的速度。

  研究人员还将这次的结果与以前关于疲劳和酒精对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进行对比,发现“极度的尿意”、“疲劳”(24小时剥夺睡眠)、“酒精”(血液酒精浓度0.05%),这三种情况对于人们注意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几乎相同;而对于工作记忆力,“极度的尿意”的影响甚至超过疲劳和酒精。

  看来,这项研究的对象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结果却很实用。至少交通管理部门应该重视起来,在高速路旁多设立一些厕所,供内急者避免尴尬。另外,家长也要提醒那些在课堂上怕错过上课内容或是害羞的小朋友,憋尿事倍功半,还是快去厕所解决掉吧!  

  搞笑诺贝尔生理学奖

  “打哈欠”不会传染

  “打哈欠会传染”,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是,有没有想过验证它的真伪呢?托红腿象龟的福,人们终于知道了答案,那就是“打哈欠不会传染”。

  通过研究这种行动缓慢、思维也不那么迅捷的可爱动物,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认知生物学系的安娜·威尔金森和她的同伴们荣登今年搞笑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宝座。

  安娜和同伴们饲养了7只还处于幼年期的小红腿象龟。她们花费6个月的时间,把其中一只名叫亚历山德拉的小雌龟训练成“巴甫洛夫龟”。当小山德拉看到红色方块时,就会做出张嘴仰头的吃东西动作。而在其他龟看来,这套动作就像是在打哈欠。

  有了这名会假装打哈欠的小演员,试验就可以开始了。安娜将小山德拉和其他不明就里的小龟用一个透明格挡隔开,当假装打哈欠的桥段开始后,安娜开始记录其他小龟打哈欠的次数。

  为了确保试验的真实性,安娜还另外设置了2个对照组,3组试验每天都在相同的时间进行,并且每组试验都重复3次。经过反复的试验,以及改进试验内容,安娜最终发现,那些没有被训练的小龟,并不会受到训练有素的小演员的影响。它们依旧按照自己的步调生活,比如,装成一个“石像”,半天一动不动,任凭小山德拉在一旁辛苦作秀。

  如果头脑并不发达的红腿象龟都不会受到打哈欠传染的影响,那么这至少证明了动物打哈欠不是一种固定反应。所以“打哈欠会传染”的说法就是不成立的。

  安娜认为,人类有时出现的打哈欠会传染的现象,原因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社会或者认知学范畴,而这些并不在她此次的研究计划之内。

  顺便提一句,打哈欠其实也不是进化中毫无作用的小角色。它可以对困倦的神经提供一定程度的唤醒,以利于动物保持生存所必需的警戒。

  所以,如果你困了,打个哈欠吧。

  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

  叹气使人振奋

  虽然人们常常做这个动作,但却没意识到,它跟心理存在着的巨大关联。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学家卡尔哈尔法·泰根却注意到这一现象。凭借这项研究,他将2011年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收入囊中。

  他设计了三项试验。第一项实验中,他测试了志愿者对于“叹气”的态度。比如关于“叹气”的形容词描述是正面还是负面。而第二个问卷则是询问人们在哪些状态下最容易叹气,如无聊、恋爱等。

  问卷结果发现,“叹气”和消极、负面、软弱等词汇有显著联系。其中,“放弃”是人们叹气最多的状况。

  第二项研究结果显示,叹气对于自我和他人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通常将他人的叹气理解成悲伤,而自己的叹气可能仅仅表示“放弃”。

  在第三项研究中,志愿者只需要做两道智力题。结果人们在几次尝试均已失败告终后,叹气次数最大。

  研究告诉我们,当人们处于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时,常会叹气。但当人叹气时,肺部排尽浊气,增加肺活量,增加血液含氧量,使身体处于松弛状态,大脑兴奋和抑制状况趋于协调……由此看来,叹气虽是负面的心理表现,但叹气本身却能使人重新振奋。是不是要惊叹造物主的神奇呢?

  搞笑诺贝尔文学奖

  拖延改不了,也能成大事

  今年,斯坦福大学哲学教授约翰·佩里以他的研究成果,“结构化拖延法”获得了搞笑诺贝尔文学奖。而他也身体力行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在颁奖典礼上,佩里的奖杯是由他的助手代为领取的,当人们问到佩里的缺席理由时,助手回答:“因为他是拖延症大师啊。”

  拖延症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比如你有没有作业快要交了才开始做,或者干一件工作前总要做很多不相干的琐事,比如泡一杯茶、更新微博、浏览网页等等。研究拖延症的心理学家们曾估计,有80%~95%的大学生会拖延。大多数拖延者都存在着矛盾的心理,一面事事拖延,一面却为没做的事情而焦急。佩里的研究,让这些饱受拖延症煎熬的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佩里认为,我们不应该为自己的做事习惯而感到不快,因为罪恶感会打消干劲儿,反而强化要拖延的欲望。

  结构化拖延法要求人们从不那么重要的、优先性低的事情做起,从而建立一种成就感,然后打起精神完成更重要的工作。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面对死也改不了的本性,怎么办?佩里用他的理论告诉我们,那就绕过去,一样可成大事。   

  搞笑诺贝尔和平奖

  教训乱停车,市长坦克碾奔驰

  今年8月4日,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市市长阿图拉斯·佐卡斯为整顿市内街道违章停车的问题而采取极端措施:驾驶一辆装甲运兵车碾压过一辆奔驰,豪华大奔顷刻间变为一堆废铁。

  在该国首都,许多富人喜欢将奔驰等豪华车停在自行车道或者人行道上,严重影响交通。这次“碾压行动”表明了政府从此对违章停车“零容忍”的态度。

  当然他在碾压奔驰车后招来不少非议,有人表示这是“人治而非法治”,但从一系列后续报道可看出效果不同凡响,该市乱停车现象大为改观。

  只是,不知组委会在颁出此项和平奖时,其中包含了多少讽刺意味。或许就像奥巴马获得的和平奖一样,只是个期许,期待和平。

  本版图文选自本周《科技生活》

  订阅2012年全年《科技生活》周刊,只需300元,即赠价值499元的防辐射服1件或赠价值198元的防辐射眼镜1副。订阅热线:010-659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