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队好进吗:教育是一种大智慧,阅读是智慧的源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04:55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阅读是智慧的源泉(2009-09-03 19:51:23) 标签:杂谈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中小学的大多数教师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或备课及工作压力所包围,作为教师,日日教书,却极少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脑忙碌紧张而无所收获,长此以往,必使心灵枯竭,精神倦怠,直至意气全无。

“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书籍,才能给我们失血的心灵和缺钙的脊骨补充养分;也只有读书,我们才不会被世俗教育所淹没,才能涵养精神,滋养心灵。如果我们的精神成为一片荒漠,怎能使学生的心灵开满鲜花?心灵荒芜的孩子没有未来,精神衰弱的国家之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句让我非常感兴趣的话。书中那位用一生来备课的历史教师告诉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正是这位智慧的老人提醒了我,“撑肠自有三万卷,讲坛纵论五千年”, 欲求教好书,必先做读书人。

  我家的书架上,原先挤得满满当当的时尚杂志逐渐被清了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几何原本》、《图形与逻辑》、《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等数学专著。虽不能通读,但偶而翻开来,浏览几页,也常常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卡尔威特的教育》、《发现母亲》、《给教师的建议》这些书往往都是一拿到手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囫囵吞枣地先暏为快。与教育研究者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不亦乐乎。也会以上当当网购书这样的时尚方式选几本诸如《越玩越聪明—全脑开发思维游戏》、《数学学习童话》、《视觉大发现系列》等中外畅销游戏读本,在闲暇时,跟孩子一起翻阅游戏,亲子时光就这样简单而幸福。有时候,床头的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或《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能让忙碌了一天的我得以沉浸在古代先哲的智慧和先贤们营造的诗情画意中,荡涤掉一身的疲惫,酣然入眠后,梦也便香甜。虽然从小便喜爱阅读,但我始终认为那是因为性格原因所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由于没有在读书上受到过适当的指导,并且自已属于没有悟性的一类,记忆力也不佳,所以至今所读之书甚少,能记住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在点点滴滴的阅读中收获到的乐趣,在我看来却是积少成多,并逐渐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不,家里孩子读的注音版《爱的教育》一买回来,我要先看看里面那些生活气息浓郁但又饱蘸爱意的故事;班里学生放在教室书柜里的《实用文摘》、《散文》等期刊,我也会随手翻翻。

最近,通过网络阅读一些教育家、学者的最新教育学术书籍也逐渐成了我阅读的一部分。如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林格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大智慧》等。同时,网上浏览一些教育类博客,对我来说我也不失为一件有益且有趣的事。

譬如,在北京人大附中数学教师王金战的博客上,看到他在每届学生高考前,都会提前准备一些信,根据学生的性格、长处、临场发挥来下笔,预计他们考试时可能出现的不同状况,提前写好三封信。然后,分别在考前、考中、考后这三个时段,观察孩子们的表情,适时地发送一封。他自已戏称:“三国诸葛亮有锦囊妙计授予手下大将;我也能送给学生激励锦囊、充气妙计。这是一位教师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位教师从教二十多年的智慧结晶。

伟大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过:“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加重要。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

有一对西方的夫妇周末要单独外出,但是要说服年幼的孩子安心在家等候是一个大难题。我们看看这个父亲是怎么做的:

他先蹲下身来,取得和孩子同样的高度(甚至有点仰视),然后,一本正经地同孩子谈判:

“先生(他称自己的孩子为先生),妈妈陪伴了你整整一周,是不是应该轻松一下?”

“是的。”孩子点点头。

“我是否也应该有这种荣幸,让她陪陪我,顺便也轻松一下呢?”

“那好吧。你什么时候还给我?”

“嗯……你上床以前,”父亲想了想说,“如果你能说服阿姨允许你晚睡的话。”

“好,你把她带走吧。但你要答应我照顾好她。”

“交给我好了。顺便说一句,宝贝儿,我为你骄傲。谢谢!”

孩子在与父亲的交谈中,人格得到了尊重,自尊心得到保护,他感觉到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因此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让父亲失望。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但爱中渗透了智慧。

走进书本与大师为友,走进书本与经典对话,让我们少一点浮躁和功利,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更多一点热情和关爱,做一个贴进学生心灵的好教师,让自已与学生的生命线真正得以延长。教书之人爱读书、多读书,不仅是职业需要,更应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