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oked歌曲:地理教案设计精编材料 - kfqwmy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8:35:26

地理教案设计精编材料

学习专栏 2010-03-27 22:09:09 阅读28 评论0   字号: 订阅

地理教学的常规程式与设计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阮家祥、徐会慎老师曾于 80
年代后期归纳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五性”,即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教学内容
的思想性、地理原理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并
作为本区中学地理教学的常规要求。
1.科学把握地理概念的教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主观映象。作为教师,如果教学时
概念表达不够确切,引用材料不太恰当,或者指图手势稍有疏忽,都会对学
生造成不良影响。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蒙古在中国上面”、“黄河大量泥沙从
上面冲刷下来”、“行星风系使海水上面形成风海流”等语言,他们都用“上
面”两字替代“北方”、“中游河段”、“表层”的特定地理含义,从而造
成了概念的模糊和混乱,作为教师就应及时给予引导纠正,促使其概念的正
确形成和智力的积极发展。
2.发掘教学内容的丰富思想内涵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一个人
的道德、情感、信念、意志,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同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同样负有思想教育的任务。地理知识中的爱国主
义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风光秀丽的
名山大川等的讲述,都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浦东的腾飞、京
九铁路的建设、三峡大江截流的成功……一系列的建设成就都会激发爱国热
情与创业斗志。
地理教材中的较隐涵的思想性内容,要靠教师去发掘。
例如,关于能源开发的方针,“细水长流”在人们思想中有着广泛而牢
固的印象,因为煤炭石油等常规矿物能源日趋枯竭是十分自然的,教师在教
学时往往强调精打细算,在节能上做文章,这容易造成心理定势。如果教师
深入钻研教材,加深对“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理论的认识,向学生介
绍开源方面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散性思
维能力的培养与正确资源观的树立。
3.形象生动地讲解地理原理
在讲授地理原理时,凡是能加以实践(验)的,应尽多地让学生观察、
动手,通过多种感官活动来汲取大量感性知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
获得信息,并把事物的属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教师可借助“离心力仪”进行实验,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地球自转
过程中由正球体变为椭球体的现象,加深对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十分深刻,对于我们进行地理原理教学是颇有
启发意义的。
4.灵活运用各种地理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科研的深入,教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如
布鲁纳“发现法”、沙塔洛夫“纲要信号法”、布鲁姆“掌握学习法”以及
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均有众多支持者。不少教师勇于创
新,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教学有法教无法,因此在

教学具体过程切忌纯粹模仿和生搬硬套,应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补充与
渗透,灵活加以应用,有时一节课就可以用多种教学方法。
5.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功能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教学语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
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至关重要的。比喻生动
的语言能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饱含激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风趣
幽的语言能克服疲劳,增强记忆;简洁明快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抓住学习重点。
难怪苏霍姆林斯基忠告教师:“死气沉沉地漫不经心地讲述教材,必然使孩
子们感到沮丧。”
生动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
忆、想象、思维,使多方面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
如把日本经济特征归纳为:“海运发达,资源缺少,原料进口,产品外
销。”讲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时,可这样形容:“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
是煤和油。”学生听得顺耳,易于记忆。
诗歌、成语和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它们常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经
济文化、风土物产息息相关。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艺术化语言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情操。
  
地理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设计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优良的教学方法,必然取得
“事半功倍”的效率和效果;拙劣的教学方法,其效率和效果也只能是“事
倍功半”。根据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广西岑溪中学
黎宏图老师认为地理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法问题:
1.记忆与知识积累
简单地说,记忆就是把知识记住并能回忆起来。有记忆才能有知识积累,
有知识积累才能联系知识,才能分析问题,然后形成能力。地理教学中这一
连续完整的过程就是:
记忆→知识积累→知识联系→问题分析→能力。
由此可见,记忆与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它是一切地理思维活
动的基础。地理教学怎样才能强化记忆、增强知识积累?
(1)经常读图、用图和绘图。凡是一切与地图相关的地理知识,都可以
通过地图的阅读、运用和绘制去达到记忆,把知识落实、巩固在地图上。因
为地图已经把文字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和具体化。通过地图的阅读、运用和
绘制,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相关和绘制,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
位置、分布、相关要素等情况,记忆点(如城镇、矿产地)、线(如交通线、
分界线)、面(如工业区、农业区)、带(如气候带、自然带)等地理分布,
分析其特征、规律和成因等。
(2)经常回忆、联想地图和地理知识。回忆是记忆的一种体现(能够回
忆起某些知识,说明已经记住了某些知识),回忆又能够加深记忆。反复多
次地对同一知识进行回忆,可以化暂时性记忆为长期性记忆,历久难忘。回
忆的形式多种多样,地理教学中,互相问答、自问自答等,都是常用的回忆
方法。回忆与联想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例如,通过地中海的位置,可以回
忆、联想到与其相关的一连串知识(包括地中海沿岸陆地):


韦度位置——北纬 °至 °之间30 40

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亚、非、欧三大洲之间、 西临大西洋
(R)

西临大西洋
(R)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阿尔卑斯


山羊等动物)→褐土

大气环流———副高、西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
(R)
高盐度海区→与大西洋间的


密度流→世界重要水域、航线
(R)
2.理解与知识掌握
记忆是知识掌握的基础。但记忆知识并不等于理解知识、更不等于掌握
知识。有些地理知识,特别是概念、成因、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地理知识,
单纯地记住了,并不等于说是理解了,掌握了。记住但不理解,也就不能掌
握。即使理解了,也还需要反复多次地记忆和经常运用,才能掌握牢固。为
什么一定要理解知识,才能掌握知识?因为只有对知识的深刻、透彻理解,
才能将记忆的知识升华到理性阶段,而不再停留在文字上、表面上、印象上。
因此,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必须以理解为前提。可以说,没有知识的
理解,也就没有知识的掌握。地理教学通过什么途径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知识?
(1)结合具体的地理事象。对难理解的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
具体的地理事象,化“无形”为“有形”、化理念为直观、化抽象为形象,
使之可感可解。例如,天体的概念是:“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如何理解?怎样解释?这就必须联系恒星(太阳)、行星(地球)、卫星(月
球)、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等具体的地理事物去理解:它们各自都以不
同的体积质量、物质组成、运动特征等不同形式存在着。
(2)结合经验过的实际事例。生活经验是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最
为熟悉、也最为可信,而且容易联系,信手拈来。例如,可以结合雨天、阴
天、晴天等不同天气凉晒衣服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蒸发量大小、干燥度大小、
湿润干旱、半湿润半干旱等地理知识。
3.运用与消化知识
上面已经指出,记忆知识并不等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样道理,知识的
理解掌握,也不等于知识的运用和消化(当然,运用和消化又能加深理解和
掌握,这并不矛盾)。理解、掌握了的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纵横的、综合
的运用,才能逐渐消化、吸收、汲取为自己的知识。
(1)课后单元训练和测试。它可以及时地检查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程
度和运用能力大小,达到逐步消化知识的目的。例如练习中有一题目:把世
界上外来人口超过本国人口的两个国家填在图中的适当位置上。要完成好这
一练习,需要运用到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①70年代以来,西亚重要产油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迅速、劳力
不足,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②代表国家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科威特。
③两国的地理位置、分布。
(2)野外和实地观察。地理学科的许多知识可以与野外活动相结合,把

课本知识、理论拿到实际和实地中去印证,达到理解、运用和消化的目的。
例如可以把地形的概念、各类地形的不同特征的知识(包括五种大地形和局
部小地形)带到学校附近的野外中去对照、比较、判断,以识别某一地区(或
局部小地区)中那些是山地、丘陵、盆地、陡坡、缓坡、鞍部等地形。
4.整理与知识归纳
知识的整理一般是指把穿插于课本各章节中的同类和相关知识,按一定
的目的要求及其自身规律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综合化和条理化。特别是
在复习阶段,知识的整理、归纳就更显得重要。常用的方法有:
(1)纲目综合整理法。即把课本中同类相关的重要知识内容,从众多局
部的关系中,整理归纳出它们共同的整体性特征和规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和思维能力。
(2)图表整理法。把课本中同类相关的知识内容整理成图表,进行系统、
全面的复习。
  
地理课堂教案设计的主要途径
  
1.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习“爱学”
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诱导学生“爱学”。
激发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
育潜力。学生喜爱什么学科,往往与任课教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应
该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做好“言传身教”。课堂上感情充沛,平等待
人;课后辅导,耐心细致;批改作业,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就会自觉不自
觉地亲近你,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引起感情上的支持,对这门课发生兴趣。
(2)挖掘教材的内在吸引力,稳定兴趣。“学习的最佳刺激是对所学材
料的兴趣。”课文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能适当地引用
一些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真实、生动、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既可以深化
学生所学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3)语言表述的趣味性,增强兴趣。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
有驾驭表达语言能力。语言力求简练、生动而风趣。既可以保持学生浓厚的
兴趣,也能帮助他们理解教材。
(4)适时进行科学史教育,提高兴趣。在地理学的发展史上,既有众多
的地理大发现,又有成千上万的地理学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人类的巨大贡
献,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留下难忘的印象,使学生萌发探求的欲望。
2.着眼于启迪思维,促使学生“乐学”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在于系统讲解,还在于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1)精心设疑,引起“思”趣。“思维自疑问开始”,教师善于由浅入
深由易到难的设疑,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思考和
解决问题的乐趣。因此教师要把握教材和学生,讲究方法。要了解学生何处
可能有疑,何处教师需设疑,使疑之所在符合学生实际。另一方面要吃透教
材,明白哪些内容可设疑,哪些问题需设疑。设疑还必须得法,运用恰当的
方法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
(2)引而不发,留有“思”地。一个好教师则通过巧设疑来“抓住”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又不使其感到束缚。当讲一些地理
事象,学生动情、渴望知道很多时,教师并不倾箱倒筐,而是提头留尾,或
择举一二,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回味的余地,保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3)相机诱导,掌握“思”法。教师不是教给学生思维的结果,而是教
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设疑解惑,更重要地是相机诱导,
授予学生思维的方法,经常在“为什么”的寻根究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
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3.重视发展智能,保证学生“会学”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
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变“学会”为“会学”。
(1)制造矛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
把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诱导他们从“立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挥其创造性。例如,从世界盐度分布规律看,60°N
附近海域盐度比 60°S海域低,提出:“60°S附近的西风漂流是寒流,盐
度为何偏高呢?”引导学生由此求异,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又锻炼
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2)三段式教学法,启迪学生理解、记忆、应用知识。学生的学习与一
般人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
知识都是前人经验总结,因此课堂上要有三个阶段的层次。
第一阶段是理解,即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这就关系到一个教师对教材选
择和组合的艺术创造和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如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等。
第二阶段是记忆,可采用歌诀法、压缩法、联系法、联想法、对比法等
强化学生记忆。如由“啡枣香油”识记:咖啡、枣椰、香蕉、油棕的故乡在
非洲。
第三阶段是应用,即帮助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进行知识引伸和应用。如
“印度”一节,教师把印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作为重点,把西南季风
的强弱对印度农业的影响作为难点,把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影
响以及农作物分布的规律性作为关键,学生就能抓住要害学得主动。当教师
在分析印度水稻的分布后,小麦、棉花、茶叶、黄麻等农作物均能由学生一
一分析找出,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3)改革教法,培养自学能力。地理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复杂多样
的地理事象的观察、分析、综合、想象等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地理事
物的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地理教学
中还应训练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细心观察,运用已知
的知识去获得未知的知识,逐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并使学生尝到读书的
乐处。
总之,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体现以教师为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
生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最优组合,以调动学生思维
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紧张而又快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地理新教材课堂教学模式
的设计及实施案例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教学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每堂课,提高
每堂课的教学质量。
1.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依据
(1)课堂教学应适应新大纲的要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应
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吃透大纲精神,找出新大纲的特点。通过学习发现,新
大纲与旧大纲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就教学目的来讲,新大纲突出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地理基础技能
训练与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任务。
第二,就教学内容来讲,新大纲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
突出了人地关系的教学内容。
第三,就教学要求来讲,新大纲一改过去各知识点的罗列。
把全部地理知识划分为“识记(知道、记住)、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四个要求,把地理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划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
层次,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样,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准确把
握住各知识点的要求,克服了教学的随意性。
第四,新大纲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调整了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降低了要求。例如,旧大纲要求世界地理必讲的国家为28个,要求识记的地
名为448个;新大纲要求讲15个国家,识记的地名为288个。中国地理分区
也由原来的8个综合为4个区,识记的地名也由357个减少为280个。
(2)课堂教学要适合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读性
和趣味性。新教材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书中配有大量的图表,编选了大
量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并且增添了许多能够引起学生
学习兴趣的漫画和谜语。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
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内容减少了,
要求降低了,如新教材共有589个知识点,识记的有434个占73.7%,理解
的有142个占24.1%,应用的有13个占2.2%。语言通俗易懂,道理深入浅
出。绝大部分的知识通过看书都能掌握。
(3)课堂教学应体现最新教学理论。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是当前影响
颇大的教育理论。新大纲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和对基本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的
要求,就是按布卢姆的理论划分的。
为了适应新教材新大纲的特点,教师必须彻底改变原来那种单纯传授知
识不注重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观念,彻底改变那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
式教学方法,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度重视启发式教学,加强双
边活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
育”的转变。
2.课堂教学模式
在每一学期开始,首先和学生一块学习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及要求。特别应向学生讲清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要求分为“识记(知
识记住)、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四个要求,对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和
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重点说明各层次的含义和它们
之间的关系,(各层次的要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地理教学大纲》第7页
上有详细解释,这里不再写出)并要求学生记牢,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能
够准确掌握住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山东博兴一中耿兆贵老师的尝试是:一
节课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并以《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一节

为例作了说明:
(1)写出提纲,明确要求。教师先把这堂课要讲的内容编成比较详细的
板书提纲,然后按课本内容的顺序写到黑板上,并注明对各知识点的具体要
求(识记、理解、应用等)和对基础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的要求(初步学会
和学会),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住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和基本技能
的要求。(见附录)
(2)认真看书,强化记忆——识记。写出板书提纲及要求后,教师应指
导学生按要求看书,首先把知识点在课本上找出来,然后把各知识点的内容
记住(包括理解应用的内容),完成识记的要求。
这一阶段虽然只完成了教学最低层次的要求——识记,但却是一堂课的
重要环节。因为在初中地理中要求识记的内容占73.7%,并且理解应用的内
容也以识记为基础,这一阶段教学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后边教学目标的完
成。为了保证这一阶段目标的完成,看书识记的时间可适当延长,还可以设
计一套课堂练习或者对识记的内容进行提问,巩固识记的内容。这一阶段应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识记能力的培养。
(3)积极动脑,解答疑问——理解。学生通过看书、做课堂练习,也会
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老师通过提问也会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应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
生认真思考,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步过渡到需要学生理解的问
题上。
例如,讲到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回答下面
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
①图幅相同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哪一幅内容详细?哪一幅
比例尺大?
②要画出一张学校规划图,应选用大比例尺还是选用小比例尺?
③从以上两个问题中归纳出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
这一段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可以提问有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
况,如果仍存在问题,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补充和完善,直到学生掌握为
止。这一阶段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应用。完成识记理解的内容以后,教师应引
导学生把掌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解释现实生活的某些现象,
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
①在地图上量算我国两城市间的距离;
②确定我国两城市的方位。
(5)归纳总结,突出重点。完成以上目标教学后,教师应该用简洁的语
言作出总结,把本堂课所讲的内容系统的讲一下,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
把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讲清,让学生获得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知识。
(6)巩固知识,布置作业。这一阶段应设计一套综合性练习题,全面检
查一下学生对各目标的完成情况,若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然后布置课后作
业,再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3.实施说明
通过初步的尝试发现:此种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中地理教材的要求

(内容少、要求简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
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的学风。
由于这种模式把每节课的知识点及具体要求都写到黑板上,因此,学生在看
书时,心中有数。如果把每节课的板书纪录下来,也有利于以后的总复习。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尝试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是把这堂课所有内容一块按模式进行完效果好呢?还是把这堂课的所
有内容分成几部分进行效果好?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
探索,努力改进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
  
地理教案设计的六条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根据地理教学实际,正确协
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具之间的动态联系,设计实施师生活动的最佳途径
与程序,从而全面完成地理教学的三项职能(知、能、德),使教学达到最
优化。
地理教材内容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世界
地理和乡土地理)之分。根据课型有导言课、新授课和复习课三种。因此,
教师要依据这些不同的教材内容及各种课型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法,做到既
富有特色,又富有成效,并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年龄特征,努力提高课
堂教学效果。苏州实验中学蔡明老师总结了如下六条原则:
1.中学第一节地理课的教学设计,应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及正确的引导力
中学第一节地理课意义重大,上的成功与否,不仅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
地理的热情和欲望,而且直接关系到今后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一位
地理教师对中学第一节地理课应倾注心血,精心“策划”,要有“磁性效应”,
强烈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对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另外,初一学
生对地理知识并不陌生,但是,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生并不很清楚。为了
不使学生盲目地、被动地学习地理,第一节课就要有一种正确的引导力,让
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
为此,中学第一节地理课的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采用愉快教
学法,提出一些有趣问题,
比如: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火山和地震?为什么夏天
热、冬天冷?等等,让学生自由讨论,同时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习不是一种死
记硬背、枯燥乏味、令人厌倦的活动,而是一种生动活泼、增长见识、欣赏
大自然奥妙的活动。然后利用彩色地图和电化教学手段,展示和演示一些有
趣的地理现象和变化特点,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传统教
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引人入胜、有丰富审美情趣的活动。最后,要布置一
些今后地理课上的“小节目”,如“1分钟说话神州风采”和“1分钟说话世
界真奇妙”等,让学生在课后的广泛阅读中始终与地理为伴,从而培养学生
学习地理的持久兴趣。
2.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新鲜感及探索性
自然地理课除了要精讲地理事实、地理规律及地理原理外,还要多向学
生展示一些地理之谜,如厄尔尼诺现象、飞碟之谜、神秘的北纬30度、灭绝
恐龙的杀手等等,让学生扩展想象,激发他们的探索性。同时在课堂上,要

经常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地理学家,如:魏格纳、李四光、竺可桢等的
事迹,让学生由崇拜、羡慕到发愤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及探求科
学奥秘的志趣。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众多瞬息万变的新鲜事物,不可能及时反映在自
然地理教材中。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经常收集、归纳、
整理外界各种地理科技发展的最新地理信息及动态,并及时地、适量地充实
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比如:结合“地球在宇宙中”的教学,向学生介绍空间
技术、航天技术及卫星发射技术等;结合“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介绍气象
卫星技术、遥感技术等。这些新科技和新信息,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
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客观依据,而且为活跃课堂气氛,增
加教学的新鲜度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还可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制作专题资料卡。比如:宇宙专题、
气候专题、水文专题、地貌专题等,从而更广泛地了解地理事物发展的最新
信息。
3.人文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时代感及责任性
许多人文地理内容是揭示现代文明危机的,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
源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等等。因此,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解决现代文明
危机的重大成就,并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突破常规,进行大
胆联想,并独立思考,提出自己别出新裁的见解。比如:学“矿产资源开发
利用的前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地球上的矿产一旦枯竭,
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思维。学生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大力开发海底矿产和地壳深层矿产;有的说,寻求新的替代品;有
的说,利用月球上的矿产资源;有的说,人类可逐步迁移到外星球上去居住;
有的甚至说,未来人类可以通过时间隧道返回到远古时代,从而获得无穷无
尽的资源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在这种思维训练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
命运,激发他们的责任感。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有强烈时代感的问
题,如:“人口的增长如果超出了地球的承载量,该怎么办?”“世界上有
没有能源短缺的问题?”等等,让学生分析、思考。
另外,人文地理内容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方面,友挥着重要
的作用。如: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引起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素材;
我国地大物博,是“资源总量大国”,但由于12亿人口的分母效应,变成了
“人均资源小国”,这是引起紧迫感和使命感的国情教育素材。我们在人文
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建立起“环境与人类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能源观、环境观、人口观
和全球观念。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分析,充分发掘,不遗漏任
何德育素材,使其发挥教育作用。
4.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综合性、比较性及区域性
区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一个国
家、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形成,是由居住在该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与地理环境
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决定的。因此,我们
在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意运用综合法,从整体上认清区域
内部各种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如,要了解一个区域的特征,可以从五方面
进行分析: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地理事物?为什么这样?在什么时间?发展

前景?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把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
全面加以对照。如,在学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时,可以从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能源、物产、农业特色、工业
生产、城市和名胜古迹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地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之
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
任何区域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通过各种大小不同类型的“区域”体
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不要离开具体的区域,要帮
助学生建立“区域性”的观点。
5.乡土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教育性、生动性及实践性
乡土地理的教学设计,首先应富有教育性。让学生通过学习乡土地理,
全面、正确地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及家乡的经济建设成就,使学
生渐渐地滋生和强比一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乡土地理的教学设计,还要注意生动性及实践性。要通过调查、访问、
参观、考察等生动的实践活动,多方面、真实地向学生展示家乡的风貌。如
苏州每年九月为“丝绸旅游节”、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带学生参观和调查了
国家一级企业苏州东吴丝织厂,并走访了“东方丝绸市场”,直观地了解丝
绸发展史及生产、出口情况,学生耳闻目睹,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感到
亲切可信。
在展现家乡美丽风情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阴暗”面,从而
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强烈愿望。苏州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有过“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小巷小桥多”的生动描绘。
但现在,美丽、清澈的小河,已成了污水沟和臭水河,为什么河水污染如此
严重?我们在乡上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分头查看了附近小河的污水源,让
学生亲自体验环境污染的巨大威胁和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帮助学生
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6.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富有综合性、针对性及新颖性
各个阶段的复习课都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
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
径。但往往有些教师忽视了复习课的这种巩固双基、培养能力的作用,把复
习课只看作是“划书活动”,或是一遍遍地“炒冷饭”。这样,不仅不能得
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会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
必须改革这种复习方法,精心设计、避免雷同,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
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
  
要把新课导入设计好,首先要明确做此设计的依据。“新课导入”的设
计,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三:学生、教材和教师。它们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主体(也是引导对象)的,但是切不可忽视还要以教材为本。在新课导入设
计中,当然要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以及它们和新课导人的关系。在示意图中,
(1)表示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他们的认识水
平)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2)表示教材编排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导入设
计的重要依据;(3)表示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导入设计的重要方面;(4)和
(5)表示教师要综合学生和教材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新课导入的设
计;(6)和(7)表示教师所设计的新课导入既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
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又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游离于其外。
在上述的依据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控制者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特点——年龄、性别、学历、地理专业知识基础、
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兴趣爱好、运用教材和地图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等等—
—不同,就会扬长避短,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设计要求“四性”
  
怎样的新课导入是好的和成功的呢?基本上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
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
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
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
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
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如有位教师在讲“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意义”一节时,上课伊始,他
说:“现在正值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涌动之际,我也‘下海’和你们一起建
个公司,办个大企业。”学生们笑起来。“假定我们在新疆合资办个制糖厂,
但是缺少200名技术干部。当务之急,是需要培训人才,请你们各抒己见,
派他们到什么地方去学习制糖技术。”学生发言热烈,有主张去广州、深圳
的,有主张去东北吉林的。一个值得讨论的趣味问题,很快把学生注意力集
中起来,把他们引入新课要解决的内容。通过比较新疆、广州、吉林制糖原
料的异同,统一认识。教师小结道:“凡是主张去广州、深圳的都要降级使
用(师生大笑)。但是他们为什么会犯错误呢?因为他们对地区间的差异性
和相似性还不了解。我们要接受教训引以为戒,就必须研究学习区域地理的

方法……”就这样,新课在学生们高涨的情绪中,自然而然地展开。
2.针对性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明确课堂教学的
目的。如有位教师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在教
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并将剪好的各大洲轮廓图准备好。上课后,教师说:
“现在全球的陆地分为七大块,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说着就
把剪好的南美洲的轮廓图先放在该洲的位置上,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的西海
岸移动。学生们表现出惊奇的神态。“可以合在一起。”终于有学生情不自
禁地喊了出来。“是的,但这种吻合绝不是巧合,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
格纳发现的。以后,他通过调查研究,积累大量的论据,终于在1912年提出
了‘大陆漂移说’。简介这个假说,是今天的一个主要内容。”又如讲《等
高线和地形图》时,有位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等高线地图,他提
问:“这是某地的地形图,你知道哪里是山峰,哪里是盆地?选择怎样的路
线上山是最佳的?”学生流露出疑惑的神态。教师接着取出地形模型说:“地
图上反映的地形就是这样的。”学生们争着观看模型,兴趣很高。教师接着
说:“我们不可能处处都带上地形模型。但是只要我们能看懂等高线地图,
我们就能知道地形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等高线地图的画法和判读。”
上述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
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了铺垫。
3.新颖性
导入新课的材料要新颖。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如麦哲伦航海,美
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等等,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
趣,引人入胜。如讲“西亚”,1992年可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等多国
部队打击伊拉克的内容;1993年,就可以改用“中东和谈,巴以相互承认”
这一具有历史性转折的信息。1993北京申办奥运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大事,
家喻户晓,是个热点问题,讲“时区”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9月
24日凌晨2点27分,奥委会主席在蒙恃卡洛宣布了有幸举办2000年奥运会
的城市。(学生们会兴趣盎然)为什么一定要在半夜里宣布呢?(学生们知
道是由于时间差)怎样算这个时间差呢?(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
一起把它算出来。”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们参与的兴趣越大,效果越好。
4.直观性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我们知道直观是“领会的开端环节”,而初
中学生由于生活实践少,见闻有限,对有些问题不易理解。他们处于少年期,
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
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是思维
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
的方法来讲解,把看不见的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不理解的地理知识,地
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表现出来。如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教师上
课后就拿出地球仪,学生们立即被吸引住了。老师简单介绍后,就开始操作,
并说,这节课就要观察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的,搞清楚地球上的五带以及
它们的成因……学生们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活动进入高潮。又
如讲《新疆》一章时,有位教师是如下导入新课的:教室里响起了“库尔班
大叔,你在哪?”的欢快乐曲声,电视里播映着浩瀚的大漠和白雪皑皑的冰

峰雪山的景观,少数民族穿着漂亮的服饰起舞,塞外的奇特风光。这些图像
把学生带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祖国边疆,使学生如置身于西域的特殊环境之
中,曲终情不尽。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提问:“歌曲是哪一个民族的?”“他
们生活在哪个省或自治区?”然后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就是了解这片遥远
而又神奇的土地。”这一切都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大大减轻了理解教学内容
的难度,紧紧抓住了学生。
  
新课导入设计九法
  
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里根据教学
实践举例探讨一些方法。
1.故事法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这是因为他们正当十三四
岁,处在青少年时期,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刚一上课讲一个动
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
有利时机,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
的。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如讲《保
护环境》一节时,上课了,老师一句话“今天先讲个故事”,全班鸦雀无声。
“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
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 1955
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
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
(有的学生笑起来)身体缩短,最多矮了30厘米左右(学生无人再笑,眼睛
里现出惊疑的目光)。这是什么病呢?仅1963—1977年就死了207人。从死
者遗体解剖看,病人外表好好的,可是体内骨折多的达70多处,(学生大吃
一惊)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
个地方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学生议论,河水污染了)是的,工厂废水
中含镉,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
的悲剧。”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巨大疑问,激发了他们
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呀!”教
师板书:保护环境。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
了教育。
2.质疑法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教师提出耐
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
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面的案例是十分精彩的:讲“时区和日界线”的内容,教师说:“今
天我要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寻找大航海家麦哲伦丢掉的一天(引起兴趣)。麦
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后,回到西班牙,船员们惊奇地发现航海日记
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
怎么回事呢?(产生悬念)船员一直到死都未搞清楚这一天丢到哪里去了,
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天找回来呢?”讲到这儿,同学们的兴奋中心自然被吸
引到这节难点内容上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他们讲授有关概念和换算,

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把这天找出来,将学生思维推向高潮。
运用质疑法,也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讲“地球的运动”(“时区
和日界线”),教师说:“同学们,我们现在看几段录像,请大家注意观察,
看一看地球旋转方向有什么不同。”先放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
天气预报,(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着)再放映江苏电视台“江苏新闻之后的天
气预报(图像中在三元牌电视机的屏幕上地球自东向西旋转着),最后放映
常州电视台“常州新闻”开播时的图像(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着)。通过比较,
得出结论。教师又说:“如果地球旋转是跟江苏台放映的那样,太阳还会从
东方升起吗?”学生们大笑,兴趣大增,质疑吊起他们求知的胃口。这一导
入不仅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在对比中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了思维
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能力。
3.图像图表法
图像图表法是利用讲解课本上的图像图表导入新课的。
图像、图表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利用。如在讲《北部内陆
两区一省》的“辽阔的牧区”一节时,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1页。“这三种畜
种都是全国有名的畜种。它们为什么会全国闻名呢?请你们用红笔把三河马
涂红。”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一种出乎寻常的作法,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
吸引过来。此时老师侃侃而谈:“三河马身材高大,体形美观,全身披着枣
红色的鬃毛。相传《三国演义》中关云长骑的赤兔马就是这样的。(学生议
论千里马,“日行一千,夜走八百”)三河马跑得很快,一千米的距离它只
用一分二十秒的时间就能跑完,是国内名马的冠军。”学生们发出惊叹声,
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注意,这样好的畜种生长的环境如何呢?”板书:“辽
阔的牧区”,此时顺利地转入了新课。
诸如此类,课本上的彩图和各种图表都可以利用。
4.谜语法
谜语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智力的潜在因素。中学生活泼好动,大都
喜欢猜谜。新课导入时运用猜谜的方法,出几条常见易猜的谜语既能活跃气
氛,构成悬念,也能为新课作铺垫。如讲我国的“行政区划”时,谜面是“船
出长江口”和“银河渡口”(打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名称)。学生们莫不
跃跃欲试,专心竞猜,教师可因势利导,转入新课。猜谜语不但有利于唤起
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乐学的情绪,而且也锻炼了
他们的思维能力,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5.引述法
引用讲述的方法是教师或学生把有关材料(有关地理内容的诗词、散文、
解说词等)在一上课时,直接引用或讲述或朗诵。如果运用得当,效果很好。
如在教学“中国的疆域”时,先朗诵一段: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广大的肥
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利;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茂密的
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给我们以运输和灌溉之
利;有辽阔的海疆,给我们以交通世界各民族的方便”(引自《毛泽东选集》),
然后展开“中国地形图”,激情满怀地赞颂“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祖国”,为
新课的学习创造了气氛,酝酿了情绪。
6.复习法
《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
的楼房。”古语说:“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

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
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如讲“黄河”
一节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导人的:教师提问:“长江为什么是我国的第一大
河?”由学生回答出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通过江口入海的年水量均为全
国首位。以后,又问:“黄河的情况怎么样?”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黄
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教师抓住这一机会,指出“错了!(学生大吃一惊,
引起注意)为什么呢?请大家把黄河的长度、流域面积和入海口水量与我国
主要河流比较一下。”……顺理成章,开始讲授新课。
7.地图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传授地理知识、讲授地理事实,
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等,都必须依靠地图。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利
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旧有的知识,为获得新的知识而开启大门。如:
讲“亚洲”,上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亚欧大陆图”或“两半球图”。教师
提问:“亚洲的全称是什么?”“亚细亚洲。”“全称的含义是什么?你知
道它的由来吗?”学生寂然。老师边指图边讲道:“亚细亚洲的名称由来已
久,有 3000多年的历史了。古时腓尼基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指图上位置),
他们善于航海,航海定方向时就把‘太阳升起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洲。这个
古老的名字沿用至今。现在我们知道亚洲的位置就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和东部
(指图)。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亚洲的概况。”利用地图解释题目,开门见
山,直截了当,点出了本课的中心内容或所讲知识的范围。如讲中国的“北
部内陆两区一省”,一上课就提问:全国还有哪两个区一个省没有给大家介
绍过?说出它们的名称来,在“中国行政图”上指明,再根据地图来分析为
什么称它们是“北部”的和“内陆的”。当这些问题解决时,也就掌握了它
们位置上的共同特点,为新课展开打下了基础。
8.横向联系法
所谓的横向联系,是指联系运用学生已学过的其它学科(语文、数学、
历史、生物、物理等)的知识,有效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迁移原理,使学生
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对新知
识的兴趣。如在讲“平原和山区”时,教师一上课提问:“你们在语文课上
学过一篇文章《为学》,谁会背?”学生们争先恐后,站起来的学生琅琅成
诵:“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停!文中的‘南海’指
的是什么地方?”“指佛教名地普陀山。”“对!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
山之一,还有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我国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名山大川,
雄奇的五岳,秀丽的黄山等等。这些都是可贵的旅游资源,今天我们就一起
遨游神州,领略祖国山川的奇光异彩。”运用横向联系需要特别注意了解学
生已经学过的与正在学习的知识,使其能及时地配合地理教学。如数学的正
负数概念与地理上的绝对高度;古道丝绸之路与现在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
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与宝岛台湾等等。
9.电教法
电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代化手段。电化教学手段包括投
影、幻灯和录像等。尤其是录像有其立感性强、声图并茂的特点。如讲“中
国人口”时,开始上课,教师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广
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众多的乘客你推我

攘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此时教师点拨
说:“大家都看到了我国人口的特点之一就是多。1992年统计数字就是 11
亿3千万。这么多人在全国怎样分布的,我国在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学
习的重点上来。又如天气是人们所关心的,天气预报每天都有,和我们的生
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讲“天气”时,先放录像“气象云图”,暂停定
像后,提问“谁能大致说出云图上哪些地域是阴雨天气,哪些地域是晴好天
气”?平时学生不十分注意的气象云图,在课上,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此
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异常高,教师很顺利地进入新课。
电化教学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强化视听效果,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清晰的图像、鲜明的色彩、悠扬
的乐曲、婉转动听的旁白解说,这些教师仅凭语言讲述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新课导入,从方法上讲是可以将其内容分列在质疑
法、比较法、故事法……之中的,前面所举的实例中也有不少是利用电教手
段的。这里把它单列出来,是为了突出它的特有的功效,强调利用电教手段
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导入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新课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不限于以上所述,重要的是各种方法的目的是一
致的:想方设法让学生迅速投入,使他们快速集中注意力,提起他们强烈的
求知兴趣,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他们“愿意学”“乐学”。古人说:“人
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又说:“为之而乐矣,奚待
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
这是很有道理的。
2.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对不同的班级要有不同的导入设
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这需要根据所有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稳定的班级
和较活跃的班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一个班来讲,新课导入的方法也
要经常变换,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以至于在课间休息时间就已开
始议论下节地理课老师又要讲什么了。学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无疑是良
好的学习情绪。
3.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
我们说好文章的结构一般是“凤头”“猪肚”“豹尾”。在教学过程中
新课导入就是“头”,它为“肚”“尾”的开启,为后者服务,而不是孤立
的。如果将其割裂开来,置其他部分于不顾,那么,再精彩的新课导入也不
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倘若形成了“虎头、蛇尾、草包肚皮”那就令人深感遗
憾,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避免出现的现象。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
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调动起来,就要抓住
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部分。
当然,这已超出本文所探讨的范围了。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愿我们地理课堂教学
的新课导入日益丰富多彩,愿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艺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有更大的提高。
  
地理课结尾设计十四法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因此教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准
确把握、精心设计。
随着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导入新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注重,
但课堂的“结尾”却为不少教师所忽视。其实这“结尾”一环和“开头”一
样,同是至关重要的。完美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
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幽深;可以诱发
学生思维积极,探究深入,从而余音缭绕、余味无穷。
1.启发诱导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要尽量燃起学生这个主体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
情,因而启发诱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思考性结尾,就是在学生掌握了
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
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化,而且使知识升华。如讲“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后,可让学生思考:从散射的观点看,晴朗的天空呈现蔚
蓝色,可浑浊的天空为什么呈灰白色?经过诱导、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浑
浊的天空空气中含有许多尘埃、水滴,质点的颗粒较大,它们对不同波长的
光线的散射能力几乎是相同的(物理上称的漫射),只能漫射出白色光线。
所以,浑浊的天空呈灰白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样的结尾,使得讲课虽然结束,然而思考仍在
继续,既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2.瞻前顾后法
由于地理要素、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将知识概括、总结,还要不失时机地将新知
识纳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良好的整体知识结构。
如讲完“大气的运动”一节后,教师要及时抓住本节的内在规律,引导
学生前后联系进行知识间的回味、对比,使全书内容条理化、串联化、结构
化。最后该节完整的串联知识结构图就自然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
垂直运动→大气同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R)
(R)
(R)
气旋反气旋
(R)
冷热?
(R)
(R)
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环流?

(R)
(R)
不均

(R)
(R)
季风

(R)
热力环流
(R)

知识系统化、串联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然而使用
串联性结尾,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的知识结构,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
所讲内容在知识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3.画龙点睛法
课堂结尾时,实有必要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教师有条不紊的
提纲挈领、追根求源的画龙点睛有助于学生快速地再现本节课的内容,起到
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
例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讲完后,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概括为:

这样既概括又全面地总结,很容易看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所导致
的结果。这种概括性的结尾,是对新授内容的提炼、浓缩,既眉目清晰,更
画龙点睛。此举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培
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立“疑”激趣法
巧设悬念,立“疑”激趣,可引人入胜,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
学习地理的兴趣。悬念的设置要因时而异、因材而异:如新学科新章节的“绪
论课”可考虑用悬念性结尾。除了向学生介绍即将学习的课程的特点、内容
以及学习方法外,在结尾时,不妨展示其中一两个有趣的“片断”或精彩的
“镜头”,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理解性较强的内容也可设立巧妙的疑
问,诱发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讲完“地球的自转”
后,可让学生思考:假设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那么太阳日还长
于恒星日吗?悬念性结尾,“收”中欲“展”,使学生思前则觉余音缭绕;
顾后则兴味盎然,欲奋力再攀。
5.概括结尾法
概括式结尾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结尾方式。在讲授完新课后,由
教师或师生共同根据板书将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及时系统巩固,抓
住关键,强化重点,融会贯通。如讲授日本“发达的经济”后可按以下知识
结构小结:


岛国 多优良港湾?


有利条件
(R) ?
科学技术水平高 人口资源丰富,
日本 ?
(R)
(R)


不利条件 许多重要自然资源缺乏:
(R)

工业集中在沿海地区

进口原料 铁矿 石油:? L L
(R)

出口产品 开拓国际市场:
(R)
6.联系结尾法
地理知识体系是前后连贯互相联系的,因此可在讲授完新课后,用联系
式小结课堂内容,明确知识的因果联系。如讲授完“黄赤交角及地球公转的
地理意义”之后,可用以下联系式概括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把握地理现象的
成因:
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各地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强度的季节变化

(天文)四季更替
又如,在复习高中地理第四章“地壳及地壳的变动”的第3节到第6节
后,按以下知识结构进行小结,使学生对“地质作用”部分形成完整的知识
体系:


向斜?

褶皱?
(R)
背斜
内力 地壳 水平运动 地质

(R)?
→ → → →
(R)

作用 运动 升降运动 构造
地垒?


地质作用
断层(R)
(R)

地堑

(R)
(R)

外力 风化作用 搬动 堆积 固结成

→ → → → →沉积岩

作用 侵蚀作用 作用 作用 岩作用
(R)
7.表格式小结法
有许多同类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相互混淆,这类知识学习完后,通过
列表比较,找出相同与相异之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同时还能避免
迁移中的失误。如讲授“南美洲的地形”后可与北美洲进行比较:
北美洲 南美洲
相同点 西部为纵贯南北的科迪勒拉 西部为纵贯南北的科迪勒拉
山系 山系
不同点 积成的平原;东部为古老而 山脉以东是广阔的平原与古
低缓的高原 老的高原相间分布
此外,教师在讲授完新课小结时,还可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
的语言进行,如讲授完“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后,概括
具有生命物质的条件,并提出问题:在太阳系之外的其他恒星系统中有没有
具备生命物质的条件?会不会存在外星人呢?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授
完“矿产资源及利用”、“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天体和天体系统”等内容
后,均可提出一些有待继续探索的问题,在学生心理上打下“立志献身这些
需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领域”的烙印。
8.提纲契领法
这是指对本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整堂课能形成较为完
整的系统知识。
例如,在讲完“地球的自转”后可以设计如下图式以表示地球自转的规
律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9.点睛升华法
地理教材蕴藏有可供各方面教育的因素,教师在“画龙”的基础上,“终
曲”要恰到好处地“点睛”,能形成知识的理性升华,达到领悟事理、陶治
情操的教育目的。
例如,同学们学完“日本”这节内容,可获得“日本地狭人稠、资源贫
乏、湾多港良的自然条件以及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知识。日本何
以成为经济强国呢?学生可能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结
尾时教师就有必要“点睛”地说:“日本发挥其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重
视智力开发,大国发展外向型工业而成为经济大国;而我国自清代以来采取
闭门锁国的政策,又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现在党和
政府正领导全国人民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我国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赶上或
超过日本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节的知识内容,还加深了对我国
国情的理解,又寓爱国主义于教学之中。
10.承上启下法
铺垫式结尾既是概括本章内容的重点,又要为下一章教学内容有机地埋
下伏笔,给学生以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例如,讲完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语:“在
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上,被大洋分隔成七个大洲,这种海陆格局的演变,是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的结果。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高低起伏的海底地
貌,是地球内、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千差万别的地形又形成怎样
的气候?世界陆地的自然景观又将如何?这将是我们下一章所要学习的内
容。”
11.作业法
这也是较为常用的结尾方式,其作业形式应是多样的。可展示空白填充
图,让学生填写;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的地理现象,这样既可
巩固课本中所传授的知识,又能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例如,学完“西亚和北非”后,可提出这几个问题:①为什么把“西亚
和北非”编为一章学习?②你知道在这一地区发生过哪些著名的武装冲突,
其原因各是什么?
12.化繁为简法
指导学生把冗长复杂的内容浓缩成要点、图示或者歌谣等,便于学生巩
固知识。
例如,“南亚”结束可引导学生记住六个“三”:三类国家(内陆、临
陆临海、岛国)、三大地形、三大河流、三大宗教、三种气候、各国政治演
变、经济发展的三个过程。
13.游戏寓教法
这类结尾是要安排一些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游戏,使学生在愉悦中对所学
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例如,学完“长江”这一节,可以把全班按 10人一组分为几组,每组

10个学生分别代表 10个省市区,用接力赛的办法,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依次
流经的10个省市区,要求接得又快又对,最后评出最佳成绩的接力组。
14.拈连制胜法
往往课堂教学会因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使授课计划未能完成,假如教
师能灵活地偶用拈连式,亦可弹好“终曲”。
比如,有时讲课快结束时,地理挂图“叭”地落在地上,正好下课铃响,
这时教师如去捡地图,影响课堂氛围,可说:“连地图都想休息,想必大家
盼望下课,那好,我们这堂课也到此结束,下课。”一句风趣幽默的话,洋
溢着欢乐,使教学收到意外收获。
总之,课堂结尾并无固定格式,要因课而异,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教材,
精心设计,必能弹好地理课的“终曲”。
  
地理提问教案设计九式
  
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
方法,也是教师借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问教学的关键在
于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内容,又要针对学生
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
1.引趣式
教师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结合实际生
活,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类提问多安排在新
课或新内容教学的开始,起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一般不要求学生
立即作出回答。比如讲“彗星”之前,问学生:老人们常称彗星为“扫帚星”,
哪位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彗星的形状像扫帚?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的
浓厚兴趣,学生们急于知道问题答案,从而为“彗星”的讲授打下了良好的
心理基础。讲“季风”时,问学生:长沙冬天吹什么风?有何特点?夏天吹
什么风?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接着又问:为什么长沙冬天吹偏北风?夏
天吹偏南风?为什么吹偏北风时,天气寒冷干燥,吹偏南风时,天气炎热多
雨?这样便自然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教学之中。
运用这种提问要注意紧扣课文,问题与新内容的联系要自然、贴切,时
间上宜短不宜长,切忌牵强附会、单纯追求“趣味性”。
2.发散式
发散式提问主要强调运用发散思维,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
层次、不同侧面去思考,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根据
发散思维的具体方式,这种提问可分成三类:
(1)横向对比: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地理事物、地
理现象,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相异点和相似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
系,归纳其共性和个性。比如讲“我国三类不同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可提
出以下三个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1)三类地区的自然条件有
何不同?(2)三类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各有什么特色?(3)三类地区的主要
农牧业产品各是什么?通过横向对比,学生既掌握了三类地区农牧业生产的
主要特征,又懂得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此类提问若用于复习、总结,还
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将分散的、零星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构
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系统。

(2)多向综合:这种提问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和综合性,问题
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此类提问,可锻炼学生对地理
现象的描述能力,地理知识的归纳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如问学生:上海市发展钢铁工业有哪些条件?你认为,上海市是否应该
大力发展钢铁工业?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全面分析
影响钢铁工业的各个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上海
市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主要有地基、
水源、煤、铁资源)、经济和交通状况、技术和市场条件、人口与环境效应
等,从中归纳出哪些因素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哪些不利,然后对有利、不
利因素进行综合比较,有时还要考虑上海在全国所起的作用,以及上海的发
展方向。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逆问假设:即从事物的结果或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甚至违反常规,
在假设一些不可能出现的条件下提出问题。如假设地球不自转,地球上的七
压六风三环流将怎样变化?假设黄赤交角扩大到60°或减小到0°,地球上
的四季、五带、昼夜长短各有什么变化?此类提问可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地
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性学习精神,防
止理解僵化、思维定势。比如让学生分析长江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学
生往往只考虑到:长江水量大,水位变化小,含沙量少,无结冰期,干流长,
支流多,江宽水深等水文特征,为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问:如果长江沿途所
经过的都是人烟稀少,资源贫乏的荒凉地带,那么,还能称为“黄金水道”
吗?学生经过进一步的思考便会认识到:长江流域众多的人口,广大的耕地,
发达的经济,丰富的工农业产品和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水力),同样是
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重要原因。
这种提问方式往往比正面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有效果。但在
使用中也更需谨慎,一堂课中,问题的深浅、多少,要视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而定,而且,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避免学生钻牛角尖,走入歧途。
3.递进式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逐一提出并加以解决。它与
一般提问不同,一般提问只是教师授课时穿插式的点缀,递进提问则将整体
教学内容表现为连续性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随着问题的
解决,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教师在其中只作必要的引导和指点。
下面以“恒星的性质”为例,简略谈谈这种提问方式的运用:
“晴朗无云的夜晚,仰望天穹,看到天幕上镶嵌着点点闪烁的繁星,其
中,大多数都是恒星。”以这段话作为“引言”导入课题,围绕引言中“看”、
“点”、“恒”三字,提出一系列问题:
(1)问: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恒星?(或问:白天看太阳与夜晚看月球,
其实质是否一致?)
答:恒星自身能发光。
(2)问:恒星为什么能发光?
答:因为恒星能量大、温度高。
(3)问:恒星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能量?
(或问:为什么行星绕着恒星转?)
答:恒星吸引力大。
问:吸引力大说明什么?

答:恒星质量大。
(4)问: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恒星是点状的?
答:距离远。(说明远的程度,讲清光年等天文单位概念)
(5)问:恒星是真正恒定不变的吗?
答:不,恒星是运动的。
至此,学生可自行总结出恒星的主要性质:质量大、能发光、距离远、
运动。
此外,在讲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和分布”、“洋流的成因和分布”
也运用了递进提问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提问方式的优势在于,它在学生与知识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又
独特的联系,使其感到: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索、寻找、分析、
总结出来的,并非教师灌输进去的,因而,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这
样获得的知识,既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又能灵活运用,教师只起到“指路
人”的作用。
4.图表式
在地理教学中,图表和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运用图表提出问题,
将传授地理知识和训练地图能力有机结合,是地理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
法。利用图表提问的方法很多,如:一图多问,多图联问,带问看图,看图
问答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如,讲“气温水平分布规
律”,充分利用“世界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和“世界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设问如下:
(1)要求学生看图中温度数值的变化,找出两图温度变化的共同点。
(2)要求学生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程度,并指图说明原因。
(3)比较“北半球一月、七月等温线走向的变化有何不同,说明北半球
同纬度上,大陆与海洋的温度变化规律,并告诉学生如何从等温线的弯曲形
状看同纬度的温度变化状况。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南半球一月、七月同纬度
上,海陆温度变化规律。
(4)在“世界一月等温线分布图”上找出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世界
七月等温线分布图”上找出世界上最热的地方。
学生指图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气温水平分布规律的知
识,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读等温线图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5.“卷地毯”式
这是根据教材中知识点的顺序逐个设问、面面俱到的一种设疑方法。如
综合程序教学法就是这种设问方式的具体体现。每课所授教材内容一般都根
据知识点的多少编制相应的程序题。由于采取了设问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
有意注意,使学生能专心致志的思考或如饥似渴地听讲,有利于教学任务的
顺利完成。但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容易疲劳。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
内容的难易程序有选择性的采用,不要千篇一律。一般易于掌握的教材内容
用此法教学较为适宜。
6.“捣竹节”式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关键,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关节点处设疑置问,就能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
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笔者这样设问:“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
什么时间?”学生会答:“在正午12点。”教师强调:“应在地方时12点。”

“那么,在什么时候温度达最高值呢?”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在正午 12
点,有的说在下午 2点。教师应讲:“地面温度最高值出现在午后地方时 1
点(13时)左右。”并接着问:“地面温度最高值为什么不出现在地方时正
午12点呢?”学生虽答不出,但此时注意力集中,在期待着老师讲解。笔者
举了煤炉烧水的例子,当火头最旺时水锅还未开,那么,在火势减弱后水锅
是否还会开呢?“有可能开。”学生回答。“是什么道理呢?这是由于水锅
储存热量的缘故。”教者自问自答。并接着问:“一天中地面温度最高值出
现在午后1点左右是何道理?”学生会答:“这是地面储存热量的缘故。”
教者接着补充:当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小于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时,地
面温度达最高值。并接着再问:“为什么地方时午后 2点 (14时)左右气
温最高呢?”学生通过看书会答出:因为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还要通过辐射、
对流等形式需要有一个过程。这种环环紧扣、节节伸入的设问把太阳辐射、
地面温度、地面辐射与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等讲得十分透彻,学生
容易领会。总之,在教材中的交叉点、枢纽点、关节点处设问,可产生以一
当十的教学效果。
7.“剥皮蛋”式
剥皮蛋一般先去附泥,再去蛋壳。有的还要去最后一层蛋膜。教学中我
们把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多端设疑的设问方法谓之为“剥皮蛋”式的设问。
如在进行自然资源概念的教学时,先板书了什么叫自然资源,然后问:“教
室中的板凳、桌子是否是自然资源?”学生往往说法不一。此时,教者可再
问:“板凳、桌子是否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学生往往会答:“不是。”
由此得出,人工加工的物品不是自然资源。接着再问:“雷电是不是自然资
源?”学生往往会答“是”。教者继续问:“它能否用于生产生活?”学生
语塞。据此,教者强调,自然资源具备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
属性即有用性。教者还须提醒学生,自然界的物质是否有用,还要看生产力
水平状况。如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时,沼气等不能利用,就过去来讲沼气不属
自然资源,今天由社会的发展它已变成新能源。雷电现在不是自然资源,目
前人类已可消雷灭灾。通过分层设问,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概念,就有了深刻
全面的认识。又如,在进行《地球在宇宙中》这一章内容的复习教学时,可
问天球、星座、陨石是否为天体,然后再逐个加以剖析,让学生真正掌握天
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等。上述这种设问对概念教学尤为适用,通过它能把
概念的含意层次剖析得淋漓尽致,学生掌握也就全面、深刻、准确了。
8.以错纠错式
这是一种由错误的前提引导学生卷入错误,再设法让学生发现错误,并
纠正错误的设疑方法。如在进行自然资源分类教学时,为检验和巩固前边所
学知识,可先进行错问:“太阳风、地热流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往往会说:“他们都是可再生资源。”然后教者再问:“自然资源应具
备哪两个属性?”这时,有的学生已发现太阳风、地热流不是自然资源,当
然也就谈不上是否再生或非可再生资源了。这种利用学生思维弱点设计的疑
问,可增强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学生曾“上过当”,再碰到问题时将格外
小心谨慎,将会细致地予以分析。这种以错纠错的设问,有着妙不可言的味
道。如此设问,最适用于学生易错或概念易于混淆的教材难点内容的教学。
9.以疑治疑式
设问应捕捉适当时机,在学生感到信息矛盾时,可进行必要的反问或正

面的诱导设疑等,这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解惑释疑。如在
讲地质构造时,有部分学生把地质构造与前边的地形相混淆。于是,这样做
设问:地形与地质构造两者的概念有何不同?此时,教者可帮助学生作比较。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主要分为五大类型,即山地、高原、平
原、丘陵和盆地。地质构造是指内力作用所产生的变形、变位,它分为两大
类,即褶皱与断层,单个褶被——褶曲又分为背斜、向斜两个亚类;断层分
为地垒和地堑两个亚类。教者又继续问:“地形与地质构造有何联系?”教
者可自问自答:“通常在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经外力侵蚀往
往背斜顶部易断裂被侵蚀反而成为谷地,榭斜底部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
成为山岭。而地垒多为山地,常被称为断块山,或断层山;地堑多为谷地,
即断层谷。由于抓住了学生概念混淆的信息反馈,及时地设疑解疑,帮助学
生理清了上述两个概念的的差异与联系。这种“疑中生疑”的方法,有利于
学生分清是非,避免张冠李戴。
  
地理教案设计提问六性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实际是对地理知识点的质疑,是思维、判断、
归纳、掌握运用正确地理知识点的必要过程,并且有利于地理知识体系建立
的正迁移。由于中学地理内容繁多,除了运用课本现成的练习题作为教学中
训练、巩固知识的手段外,大量的还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巧妙的有
针对性的提问。达铠老师总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提问要注意以下6点:
1.连贯性
地理事物的形成是有因果关系的,教材的总论对区域地理是有普遍的指
导意义的。但由于阐述侧重点不同,易造成学生的迷惑。这就需要在提问时,
把新知识连贯起来。例如,教材在介绍长江三角洲的成因时,着重说明的是
塑造三角洲形成的外力作用,如果联系老知识提问:塑造长江三角洲起主导
作用的是什么力时,就可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阐明得更清楚
了,有利于教材前后知识的连贯,消除了学生对内力在长江三角洲的形成过
程中不起作用的误解
2.深化性
即所谓的“设在重难点,问于无疑处”。有些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并且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了,但在此时,用新异突起的刺激信息,引起学生的
无意注意,并转化为有意注意,则往往能深化题意,开拓思路,并激励学习
情绪。例如在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中,教材列举了5种主要运输方式,同学
们根据生活实例,都可以理解接受。如果此时提问:空中索道缆车及航天飞
机、宇宙飞船属于哪种运输方式时,就可以深化运输方式的知识,认识到随
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运输方式还会不断发展。
3.类比性
这里包括了正类比和负类比两种情况。正类比往往能把构成地理事物的
各要素进行积极意义的比较、分类,并对它产生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记忆。
例如提问:根据热带沙漠和热带季风两种气候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
读、分析这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通过分析,热带沙漠气候的干、湿和热带
季风气候的旱、雨两季特征便分辨清楚了。负类比则是把地理概念或名词中
相似、相近的量排列在一起,混淆了它们质的区别,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因

此在设计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消除负类比的不良影响。例如学生极易把内河
运量中的“内河”与“内流河”联系,把越江、越海隧道与管道运输排列,
进行负类比,这时就需要源于概念,深于概念,提问“内河”的含意是什么?
具有航运价值的主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隧道中的运输工具和线路是什
么?让学生在答问中提高思维判断力,并培养熟练地运用概念推理的能力,
而不至于捉摸不定,步入迷津。
4.灵活性
灵活地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提问,做到举一反三,才能把知识
学活、学深。大家都知道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规定,如提问:180°经线一定是
国际日期变更线吗?它就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为了照顾 180°经线附
近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居民生活方便,而灵活地把这条线进行适当的弯曲,使
之避免通过陆地的含意。为了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沿海”与“内地”的概
念,可提问:为什么说广西在沿海而广西境内红水河上的水电站在内地?
5.数量性
地理事物的数与量是地理环境各要素构成的分类和量化的印记,反映在
地图和文字上都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在提问中,把其讲活了,有利于学生读
图和识记能力的提高。例如,指图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平行于长江干
流航线的铁路线有几条?这样既可消除学生对沪杭、浙赣、湘黔三条铁路线
为“三横”的误解,同时也加深了本区水陆交通线在地图上的印象。再如,
提问我国领土总面积数是学校所在的江苏省面积的几倍?则能加深“我国领
土辽阔广大”这个基本国情的印象。
6.实用性
作为一门科学,大量地理知识理论是从实践中提炼来的,学习掌握它的
目的还在于运用,因此对于实际操作问题的提问,能检验并培养学生的应用
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提问:应到何处去采购某种有特色的商品,如
何选择最佳运输路线把它运回?在地图上如何量距离,辨方向,看高低?怎
样根据火车时刻表去选择购买车票,计算途中所需时间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设计提问。
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注意适时、适量,有目的地把设计提问工作
做好,就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大量地补充信息容量,及时地调
节教学与教材的关系。使学生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活动者,发现许许多
多个为什么,并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产生独特、新颖的思维定势,较好
地完成地理学习活动。
  
问题情境设计五法
  
1.以图设疑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地图方面的知识特别多。长期以
来,由于学生对地理不太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很差,为
调动学生读图、析图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以图设疑的方法。
如讲“大气垂直分层”一节时,我们先让学生思考:地球大气的热量来
自何处?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规律?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很
快地议论起来。有的说,大气的热量来自太阳,大气的温度自然离太阳愈近
温度愈高,离太阳愈远愈低。有的学生则说,在高山,山顶温度低,山下温

度高。由此可见,离地面愈近温度愈高,离地面愈远温度愈低。就在学生各
执一词,争论不休的时候,我便出示“大气的垂直变化图”。学生通过读图
就不难发现:气温垂直向上是呈蛇状分布的,跟他们想象的不一样。他们一
个个很自然地露出了惊奇的目光。这时趁热打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
地球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是什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②各层还有什么
其他特点?它与气温的垂直变化有何联系?③各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等等。
以图设疑,既可调动学生读图、析图的积极性,还能激励学生理解、掌
握与图相关的地图知识。
2.由情激思
这种方法概括地讲,就是教师应从自身教学的特点出发,肩负起应该肩
负的社会责任,并把这种责任感、使命感融入自己的感情之中,然后再用自
己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去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点燃他们求知的欲火。
如,讲完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后,我痛心地对学生说:由于人
们滥捕滥猎,不少野生动植物资源正面临灭顶之灾,许多宝贵的资源正在枯
竭。野生动植物也似乎在向我们哭诉: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面对这种状况,该怎么办?人类能让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
学生听后,一种危机感、使命感油然而生,稍加思索后,他们便纷纷举手献
计献策。
3.因境设问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现象属于地理现象。根据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启
发学生思维。如一场瑞雪过后,可以让学生根据降雪时的天气状况,分析降
雪类型和降雪的形成原因。几乎每年的立春之后,气温仍然很低。这时,则
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打春之后莫欢喜,还有60天的冷天气”?
有的时候,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察某些现象,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一
次我带领学生到水果产地,观察樱桃的成熟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有的
地方樱桃已完全成熟,有的地方樱桃还没有灌浆。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
思考:为何樱桃成熟的早晚不一样?从经济角度考虑,樱桃成熟早一点好,
还是成熟得晚一点好?原因是什么?你有没有控制樱桃成熟的好方法?等
等。
4.释题竞答
现在的中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尊心比较强,喜欢表现自己。课
堂上,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释题竞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
如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我规定,用4分钟的时间读完课文
中的有关内容及相关的插图,并让学生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能量是通过什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的?②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生
态系统中的生物所固定着的能量、输出到生态系统之外的能量,各属于哪种
形式的能量?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什么作用被输送到系统之外的?这
反映了能量流动的什么特点。④什么是营养级?在第176页的“生态系统能
量流动图”中共有多少个营养级?请指图说明?⑤一个营养级有多少能量可
以传递到后一个营养级?这反映了能量流动的什么特点?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激发他们答题的积极性,我在以上问题的后面
标了不同的难度符号。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一出示标有不同难度符号

的问题,学生的精神马上被振奋起来了。不一会,他们就高高地举起了手臂。
其中难度最大的第四题,学生发言最为踊跃。他们共找出了5个不同的答案,
可只有其中一个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做武断的法官,而是先让学
生就地展开讨论,然后在全班展开辩论。学生终于找出了正确的答案,并取
得了一致的意见。
再则,整节、整章的内容授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题目,录在磁
带上,或写在小黑板和幻灯片上。然后,再利用电视机、录相机、幻灯机、
小黑板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组织学生抢答争辩。
5.以用促学
学生学的目的是为了用,用又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知识水平的
提高。近年来,我们结合地理教学,在以用促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例如,大气的保温作用是知识难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指导学生做
温室实验,让学生经常测试温室内外的温度、湿度,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地理
知识,分析温室内外温度、湿度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农作物可能产生的
影响。为了培养学生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我曾让学生考察了平度洪山
附近的一条深沟。这条深沟既深又陡,学生都感到非常奇特。这条沟是怎样
形成的呢?我不让他们简单地下结论,而是让他们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综
合分析其形成原因。由于学生对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
生对这个问题也就特别重视,经过认真准备后,他们就展开了全面的分析论
证。如,流水侵蚀、断裂下陷、冰川刨蚀,人工开凿等等能形成沟谷的地理
因素,他们几乎都分析到了。尽管他们分析、论证的结果不一定与实际的地
质成因完全吻合,可他们却多学了不少的地理知识。
  
中学地理教学板书设计四原则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板书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进程的一
种常见手段。地理板书又是课堂教学中传输地理信息的载体之一,具有沟通
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作用。设计得当的板书,能准确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的
目的要求,正确、完整的表明地理知识结构的体系,突出教材的重点。设计
良好的板书,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他们理解、
掌握地理知识。设计好地理板书,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有很大作用
的。因此,地理教学板书设计研究,一直是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
一。
地理板书的设计,是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确定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在地理板书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地理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必须遵循的重要教学原则。在地理
板书设计中,首先要确保其科学性,准确无误地传输地理信息。
地理板书的科学性,是指板书的文词、符号、图像都能正确地表达地理
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板书是教材内容的
浓缩加工,形式简明,但其反映的地理信息应是准确无误的。这就必须在板
书设计中仔细认真地对其文词,符号和图像反复推敲,以确保其科学性。例
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中,设计这样的板书: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板书正确地表达了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产生的
原因,揭示了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节的内在联系
以及天文四季的含义,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在地理板书设计中,忽视科学性,主观随意地设计板书,往往会造成学
生概念的混乱和错误。例如,有这样一幅板书:
上述板书目的是试图说明我国农牧业区中以禾柴、秸杆、草皮等作燃料,
引起农牧业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农牧业减产这一内容。但是,在板书设计中
忽视科学性,箭头的表示有随意性,布局也不够得当,容易使学生感到莫名
其妙,不可理解。不科学的板书,不但会传输错误的信息,造成学生的概念
错误,而且会使学生思维紊乱。在板书设计中,这种现象是应该避免的。
2.具有启发性原则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在
地理板书的设计中,应考虑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设计的板书
富有启发性。
在板书设计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设计
出能表明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揭示地理事物、现象间相互关系的具有启发性
的板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运用板书,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
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热力环流的教学中,设计如下板书,配合教学挂图进行教学活动:
         
冷 下降
  地面 不均→气流 →气压高 低→空气水平运动
热 上升
           
板书揭示了地面温度高低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空气升降运动与气压的关
系,气压高低与空气水平运动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它不但能很好地
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如果教
师能进而用板图形式提出海陆风形成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图上画出表示气流
运动方向的箭头,教学效果会更好。
3.突出教材重点原则
突出重点是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地理
板书,应特别注意突出教材的重点。因此,在地理板书的设计中,对教学的
重点内容要着重分析、精心设计;在文字表述上,重点内容应详细些,而一
般内容则可以简略些,做到详略适当。面面俱到,缺乏倾斜性的板书是不可

取的。例如,在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设计中,应突出季风对我国气
候的影响这一内容。
4.从实际出发,精心安排板书的表达形式原则
地理板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板书形式有提纲式、表解式、表
格式、图解式和综合式等。
(1)纲目式板书:它通常是根据教材内容,列出一些提纲要目。纲目式
板书具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的特点,便于教师讲述。例如《中国地理》中
“气候特征”一节,可用纲目式板书:
我国气候特征
一、主要特征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2.气候复杂多样
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有利方面
2.不利方面
(2)结构式板书:它是将教材的内容,列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
它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用结构式板书来表示生态系
统的组成:
结构式板书能清晰地表达生态系统的概念、四个基本组成及它们间的相
互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结构式板书对学生掌握完整的地理知识体
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3)表格式板书:对于内容比较复杂,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或地域
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教材内容,应采用列表比较的板书形式。
例如,设计表格式板书比较冬季风和夏季风:

    分类 冬季风 夏季风
内容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印度洋
风向 偏北风 东南季风、西南季风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影响范围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
海南岛外广大地区 拉山—冈底斯山—线以东
活动规律 每年 9、 10月至第二年 4、 5 由南向北推进。 5月到南部沿海,
月,爆发式活动,快速南下 6月到长江流域,7、8月到西北、
东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陆
对气候的影 使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降水减 到达地区降水增多
响 少。
表格式板书通过对地理事象或区域特征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点,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图解式板书:它是板书配合板图而组成的,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板书
形式。这种板书图文综合,形象直观。
(5)综合式板书: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板书形式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
板书形式。
地理板书形式的设计,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使之既有利于
教师的讲解,又使学生容易接受。板书的文词要简练而明白,图像线条流畅
清晰,版面的布局合理,形象美观。板书繁简适当、层次清楚、布局合理,
能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板书,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幅好的板书,
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发展思维能力,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都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地理教师,在备课中应重视板书的设计,认真研究,
不断创造出新颖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板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