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家装项目经理招聘:吴越历史掌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5:52:37
林屋洞的传说

西山岛上的林屋洞,是太湖风景区内的一处重要名胜,号称“天下第九洞天”。据《郡国记》载:吴王阖闾使灵成丈人入洞,秉烛昼夜行七十日,不穷而返,得素书三卷,上于阖闾,不识。使人问于孔子,孔子日:此禹石函文也。《水经 引山海经》也载:“旧传禹导松江以泄具区会诸侯于此。”现林屋洞口的石壁上,刻清代著名学者俞樾题的“炅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十个篆体字。

 武王封周章

周武王十一年,武王姬发率领诸侯讨伐商朝暴君纣王,纣王败后自焚死,殷商灭亡。

武王灭商后,分封诸弟为诸侯,并派人寻找泰伯仲雍的后代。这时吴国已传至第五代周章,武王寻到周章后,正式封周章为吴国国君,列为诸侯。从此吴国正式列入周朝版图。武王在封周章的同时,还封周章弟虞仲(《史记索隐》:仲雍称虞仲,今周章之弟亦称虞仲者,盖因周章之弟字仲,始封于虞,故日虞仲。则仲雍本字仲,而为虞之始祖,故后代亦称虞仲.所以祖与孙同号也”)为虞国(今山西平陆)诸侯。
 季札让位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昧,幼子季札。寿梦因为季札贤能,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札谦让,认为“不可”,于是立长子诸樊。诸樊即位后,又要让位给季札,季札仍坚持不受,“弃其室而耕。”诸樊死后,传位给馀祭,馀祭死后又传位给馀昧。馀昧死前又想传位给季札,“季札让,逃去,一于是“立馀昧之子僚为王”。季札继承泰伯遗风,被儒家奉为守节尚义的“君子”。季札熟读《诗》《书》,通晓古今,才识出众,曾北游列国,在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促进吴国文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专诸剌王僚

馀昧子王僚继承吴国王位后,诸樊之子公子光大为不满,认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於是“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适逢楚亡臣伍子胥奔吴,荐壮士专诸于公子光。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为公子光谋划,以尝鱼鲜为名请王僚赴宴,席问由专诸举案献鱼,暗藏利剑于鱼腹,近得王僚之身,突从鱼腹中抽剑刺之,王僚顿时身亡,专诸也被王僚的卫士剁成肉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和“鱼腹藏剑”的故事.王僚死后,公子光即位,是为阖闾。
伍子胥建城

阖闾元年(公元前514~),任伍子胥为行人,与谋国事。一天。阖闾与伍子胥商量“安君治民.兴霸成王”的大事,伍子胥说要“安君治民,兴霸成王,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阖间采纳了这个的意见,并把筑城的事交给伍子胥。於是“子胥乃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设“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在江南平原上首次筑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土城,称阖闾城。《史记》集解载: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伍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从此苏州就成为春秋吴国的国都。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的军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在国外传播.它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战争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闪耀着朴素辩证唯物论思想的光芒。留下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名言.现存十三篇,故又名《孙子十三篇》。十三篇题目是:一《始计》,二《作战》,三《谋攻》,四《军彤》,五《兵势》,六《虚实》,七《军争》,八《九变》,九《行军》,十《地形》,十一《九地》,十二《火攻》,十三《用间》。1 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中,又发现了《吴问》等几篇佚文。
孙武斩姬 

吴王阖闾得孙武后,欲试其军事才能,选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让他指挥操演。孙分美女为二队,以阖闾宠姬二人各为队长,并对她们说明要求,两姬均应诺。可是操练时,两美姬却不听指挥,宫女们也大笑。反复三次,仍然如此。孙武大怒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号令已明,而不执行,吏士之罪”。令斩左右队长。阖闾见此,急制止。孙武道:“臣既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即斩二姬。再令二人为队长,重新演习,队伍整齐无声,进退左右皆合号令。吴王虽心痛二姬,但深服孙子之才。
吴王伐楚

阖闾为了实现他“兴霸成王”的事业,即位不久,就向邻国发动战争,开始对外扩张。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出兵灭徐国(今安徽泗县),第二年又进攻楚国的潜、六(今安徽六安、霍山一带)等地。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亲自率军,以伍子胥为主谋,孙武为将军,联合蔡、唐二国,向楚国举行更大规模的进攻。吴军从水路到达豫章(今安徽寿县、合肥一带)后,舍舟登陆,越过大别山,在柏举地方(今湖北麻城东)打败楚国囊瓦军后乘胜追击,一举攻入楚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昭王仓皇出逃。后因秦国出兵及吴国发生内讧,阖阊只得退兵返吴。
 春秋五霸

周从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各诸侯国政治军事斗争十分剧烈的时期。在这些斗争中,一些诸侯国取得了胜利,逐渐强大起来;另一些诸侯国遭到失败,逐渐衰亡下去。春秋时从西周初年的“八百诸侯”兼并成一百七十多个诸侯国。在这些诸侯国中,有几个特别强大,成了“霸主”。春秋时这样的霸主先后出现五个,所以叫做“春秋五霸”。对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及越王勾践。后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檇李之战

早在春秋中叶,晋楚争霸,各自联合了一些别的国家。晋国联吴制楚,楚国则联越扰吴,使吴越两国关系更加恶化。阖闾十九年(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践继位.吴王乘越国国丧之机,起兵进攻越国,两军在檇李(今嘉兴西南)相遇,勾践这时用了一个计策,挑选一批“死士”,排成三行,走到吴军阵前,一齐高呼,然后一个个用剑自杀。吴国士兵遇到这种奇怪的行动,都争着来看,一时队形混乱。勾践乘机指挥越军冲杀过去,把吴军打得大败,阖闾也在这次战争中被越军用戈砍伤,向后只退了七里路,就伤痛发作,死在路上。
 夫差自杀

阖闾死后,夫差继承王位。他牢记阖闾临终前他报杀父之仇的遗嘱,加紧训练军队。第二年就在夫椒(太湖中的岛屿)打败越国,并把越王勾践带到吴国软禁起来。后来,因不听伍子胥的多次苦谏,不断发动对邻国的战争,并把勾践释放回越。还接受越国送来的美女,过着荒淫的生活。而越王勾践被释回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由弱变强,于公元前482年起,乘吴国连年战争内部空虚的机会,连续多年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并于公元前473年打进吴都。夫差逃至阳山被围,求和未成,遂自杀。吴亡,结束了春秋吴国的历史。
 吴王“六过”

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夫差被越兵围在阳山时,曾写信向越国求和,越国大夫文种和相国范蠡看了信后,给夫差写了一封回信,信开头就问:“吴有大过六,以至于亡,王知之乎?”接着列举了吴王夫差的六过:杀忠臣伍子胥,大过一也;以直言杀公孙圣,大过二也;轻信太宰伯?谗言,大过三也;齐晋无罪.数伐其国,大过四也;吴越“同音共律”,而吴侵伐,大过五也;越杀吴之前王,不知报仇,而纵敌贻患,大过六也。夫差看信后十分惭愧,遂伏剑自杀。夫差死后,勾践以礼葬之于秦馀杭山(今吴县境内阳山)上。
勾践和范蠡

勾践消灭吴国之后,与齐、晋诸侯会盟徐州,被周元王封为越伯,号称霸王。据记载,勾践从北方返吴后,置酒吴宫文台之上,与群臣为乐,命乐工作伐吴之曲。群臣大悦而笑,而勾践面无喜色。大夫范蠡看出了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的为人,遂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离开吴越之地.传说现在苏州北面的蠡口,就是范蠡出三江的水道。范蠡离开前,给大夫文种留了信,引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比喻,劝种离越;并告诫他:如跟勾践回越,“越王必将诛子。”后越王果赐剑让种自尽。范蠡离越后到齐国和陶邑,以经商致富,闻名后世。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是记载春秋战国时吴越两国史地的地方志书,成书年代较早。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称“两书专记本地典故,开方志先例。”

 《吴越春秋》为东汉初山阴(今绍兴一带)人赵晔所撰。原书十二卷,今存十卷。记载吴国从太伯到夫差、越国从无余到勾践的史事。于旧史所记外,增入了不少民间传说,有补充正史缺漏的价值。

《越绝书》为东汉时袁康所撰。原书二十五卷,现存十五卷。记吴越两国史地及伍子胥等人的活动,多采传闻异说,有些地方与《吴越春秋》所记相出入。
王翦平江南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秦灭东周后,进一步发动兼饼其他六雄的战争。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同年,秦李信、蒙武率二十万人攻楚,至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为楚将项燕所败。秦王乃命大将王翦率六十万人再次攻楚。公元前224年,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大破楚军,至蕲杀楚将项燕.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王翦灭楚后,率大军南下。公元前222年至苏州时,守臣出城投降。这样,苏州就在战国的最后一年(公元前222年)纳入强大的秦国版图。
秦始皇南巡

秦统一中国后,以秦京咸阳为中心,修筑全国性的驰道(行车大路),向东通到原来的燕国、齐国,向南通到原来的越国、吴国。驰道宽五十步(六尺为步),中间宽三丈,是皇帝独用的专线。秦始皇用这些驰道,在公元前219年到公元前2lO年的十年时间中,到各郡县出巡了五次.公元前2l0年第五次南巡时,从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浮长江东下,到会稽山(在绍兴)刻石,祭大禹。秦始皇从会稽山北还时,曾路过吴县。据《元和郡县记》载,秦始皇经过吴县时,曾在虎丘“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还传说他曾慕名登上过姑苏台基。
项羽起yi

秦始皇死后,少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秦二世在位三年期间,各地农民纷纷举旗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项梁、项羽在苏州杀掉秦会稽郡守殷通,举行反秦起yi,参加起义的共有八千人,称“江东八千子弟。” 

项梁是楚将项燕之子,项羽是项梁的侄子。项梁、项羽在吴起义后,第二年(公元前208年)率八千子弟渡江北上。项梁在定陶战死,项羽统帅起义军。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和刘邦进行了四、五年的楚汉战争,最后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被刘邦打得大败,逃到乌江自刎而死。
吴王刘濞

刘邦战胜项羽后,做了皇帝,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今西安),史称西汉。西汉在继续推行秦的郡县制同时,又搞了分封制。先封异姓王,后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又大封同姓王,把当时全国大约五十四个郡中的三十九个郡分封给九个刘姓子弟,由西汉王朝中央直接统治的只有十五个郡。会稽郡先是封给荆王刘贾,苏州属荆国;刘贾为淮南王黥布杀掉后,又改封给吴王刘濞,苏州属吴国。刘濞当吴王后,招纳天下亡人,不断扩张势力,造成了对西汉朝廷的威胁。遂有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

汉朝封的同姓王,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势力强大了起来,都想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在这种形势下,汉景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着手削减一些大封国的领地。这个措施遭到了同姓王的反对。汉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东、胶西、赵、淄川、济南等诸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同时发动叛乱。汉景帝在此形势下,只能“杀晁错以谢七国”.晁错被杀后,七国气焰更加嚣张,刘濞公然撕下伪装,宣布自立为“东帝”。这时汉景帝才下决心用武力平叛,最后终于打败了叛军,刘濞在败逃中被人杀死。
瓜田仪起yi

西汉后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各地农民纷纷起yi。公元八年王莽篡汉后,农民的反抗斗争进一步推向高潮。当时,苏州也发生了瓜田仪领导的农民起yi。瓜田仪原是临淮(今安徽风阳)人,由于农村破产,流落到了会稽长洲(今吴县境内),与贫苦农民广交朋友,并暗中组织起yi队伍。公元17年(王莽天凤四年),瓜田仪率众起yi,出没于江湖之间,直接威胁着王莽在江南的统治。公元21年(地皇二年)王莽派人劝他投降。在劝降过程中,瓜田仪突然得病身亡。王莽为瓜田仪建坟立祠,企图笼络起yi农民,但起义农民“无肯降者”,续继坚持斗争。
蔡邕与“焦尾琴”

蔡邕,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有文名,博学善辞章,精通音律。汉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著有诗、文、赋百余篇。因弹劾宦官,被流放。遇赦后,不敢回乡里,乃“亡命江河,远迹吴会。”在吴地寓居十二年之久。由于年代湮沉,遗踪已不可寻,但史籍中却留下蔡邕制“焦尾琴”的故事。某日,吴人正以桐木烧火做饭,蔡途经门前,闻火裂劈卟声,知为良木,便将烧残的桐木要去,制成一架瑶琴。琴音清越,不同凡响,琴尾留有火炙焦痕,时人谓之“焦尾琴”,后世因之称琴为“焦桐”。
 梁鸿和孟光

梁鸿,字伯鸾,东汉时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幼时博览典籍,受业太学,后为人牧猪执役。娶同县貌陋而贤的盂光为妻,互敬互爱,隐于霸陵门中,耕织为生。梁在京师洛阳,见贫富悬殊,写《五噫歌》揭露社会矛盾,激怒了汉章帝。梁鸿夫妇只得改名易姓,浪迹齐鲁,后又到吴郡,帮人舂米度日。梁鸿每次外出回家时,孟光总是备好茶饭,放在托盘中,高高举起,恭敬地送到梁鸿面前。这就是“齐眉举案”的来历。富户皋伯通敬之,延梁鸿夫妇到家居住。梁闭门著书十余篇。病故后,皋将粱葬于阊门内要离冢旁,谓“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陆绩和“廉石” 

陆绩(187—219),字公纪,三国吴郡吴县人。博学多才,通天文、历算,作《浑天图》,注《易》,撰《太玄经注》。仕吴,官至郁林(今广西)太守。在郁林期间,为官清正廉洁,任满回乡时依然两袖清风,身无长物。当时从郁林到吴县要坐船经过一段海道。他怕船身太轻易被风掀翻,就搬一块巨石压船。回乡后,将此石置于家中作纪念,称“郁林石”。明弘治九年,监察御史樊祉来苏卅看到此石后,命移置察院场建亭保护,取名“廉石”。清康熙四十八年,廉石被移至府学内。现廉石仍保存在文庙泮池畔。
 孙皓降晋

晋武帝司马炎自公元265年废魏称帝建立晋朝之后,积极整治军队,准备灭吴统一全国。这时,吴国在孙权的孙子孙皓的统治下,政治十分腐败,国力十分衰弱。西晋经过十几年的准备,于公元280年发兵二十万,分六路向吴国大举进攻,其中晋将王浚统率的一路水军,攻占了武昌后,又顺流直下,一直打到当时吴国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向西晋投降,被封为归命侯。吴国灭亡,zhong国又得到统一。吴郡归属西晋。
 张翰和“莼鲈之思”

晋初,武帝司马炎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允许各王置军,并以诸王统率军队,镇守要地。公元291年,晋惠帝即位后,司马氏内部发生了为争夺政权的。八王之乱”。其时吴郡吴人张翰,正在齐王处任大司马东曹掾。看到天下大乱,预料齐王同必败。因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就辞官返回吴中。不久,齐王囧果然在八王之乱中被杀.后人据此将思念家乡之情称为“莼鲈之思”。
 石勒攻掠常熟太仓

东晋初,羯族人石勒,于东晋太兴二年(公元319年)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赵王,建立后赵国。 

后赵建立后,不但出兵扫除了西晋在北方的残余势力,攻灭了前赵,统治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还派兵到南方攻掠东晋。后赵兵曾从陆路二次攻陷襄阳,并从水路攻夺沿海一带。晋成和五年(公元330年),后赵兵航海至南沙(今常熟西北),杀南沙都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又航海攻掠娄县(今太仓)、武进;成和七年(公元332年),继续航海攻掠南沙、海虞(今常熟)。后赵兵攻入城池后,烧杀劫掠,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陆瓌起yi

东晋末年,三吴地区的农民举行了反对东晋王朝的起yi。公元399年,浙江孙恩从海上起兵,攻破会稽(绍兴)。接着吴郡、吴兴、义兴,临海等八郡农民纷起响应。在吴郡响应孙恩率众起yi的是陆瓌。陆瓌的起yi部队,在吴郡的声势很大,他们到处烧毁官府,搜捕官吏,镇压南北大族地主,没收他们的财物珍宝,吓得吴郡内史桓谦惊慌失措,逃到无锡。孙恩在苏杭一带建立了农民政权,任命陆瓌为吴郡太守。后来陆瓌在一次战斗中被晋军杀死,孙思也被迫跳海自尽。吴郡等地的农民起yi,促使了晋王朝的灭亡。
陆探微和“一笔画” 

正当东晋王朝全力反击孙恩起义时,桓玄攻入建康消灭了东晋。桓玄刚称帝,刘裕又领兵打败了桓玄,于公元420年建立了宋朝(史称刘宋)。刘宋明帝时,吴郡出了一个名画家陆探微。陆曾任明帝侍从,长于人物画。陆作画笔迹周密,号称“密体”。陆塑造的人物形象,注重真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奇的是陆独创的“一笔画”法,笔势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古画品录》尊陆为第一品第一人,称其“包前孕后,古今独立”。南齐高帝萧道成所藏的三百八十四卷名画中,陆的作品列为第一。
“异人”文学家张融

在南朝宋,齐年间,苏州出了一个被称为“异人”的文学家张融。张融是刘宋会稽太守张畅幼子。少年时就负文名,吴郡道士陆修静将一把白鹭羽麈尾扇送给他时说:“此既异物,以赠异人”。一次,张融去封溪当县令途中,被当地“獠人”抓获,准备“杀食之”,张融临死不惧,并作《洛生咏》,“獠人”大为惊奇,将他放了。张融“善草书,常美其能”。有一次齐高帝肖道成对他说:“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法”。张融回答说:“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张融有《玉海集》十六卷,还有《圣证论》、《齐张长史集》等著作传世。
侯景掠三吴

公元502年,梁武帝肖衍灭齐建立梁朝,梁武帝末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乱”。侯景,原是北朝东魏的大将,梁武帝太清元年降梁,受封为河南王。第二年,与梁宗室肖正德勾结,起兵反叛,渡江进攻梁都建康(今南京),第三年初攻破台城,繁华的建康被焚掠一空,梁武帝也愤恨而死。接着侯景派兵攻吴郡和吴兴、会稽等郡。梁朝的吴郡太守袁君正投降。侯景军队占据吴郡后,到处烧杀掠夺,不仅抢掠财物,还掠夺人口。经过侯景之乱,吴郡和整个三吴地区呈现出一片“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的萧条景象。
张僧繇和“画龙点睛”

梁武帝大兴佛教时,绘画也成了佛教艺术。这时,吴郡出了一个擅画人物和佛教画的张僧繇。张僧繇是上承顾(恺之)陆(探微),下开隋唐画风的大画家。梁天监中为武陵王侍郎,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梁武帝崇奉佛教,凡装饰佛寺,常命他画壁。所画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曾为梁武帝画在外诸王之貌,武帝看了认为“对之如面”。兼工画龙,《历代名画记》中载“画龙点睛”的故事云:张僧繇为金陵安乐寺画的四条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诬,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空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隋军占吴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后,经过七、八年的充分准备,于公元589年渡江攻入陈都建康(今南京),消灭入陈朝。 

陈朝灭亡后,散处在三吴地区的陈朝余部,推吴州刺史瓛吴为首,抵抗隋军东进部队。肖瓛一面派大将王褒镇守吴郡,一面在晋陵(今常州附近)城东设栅阻拦隋将宇文述,自己则率军从太湖去抄宇文述的后路。但宇文述很快攻破了晋陵城栅,又迅速回军击败肖瓛,同时派军向东打到吴郡。守将王褒吓得伪装成道士弃城出逃,吴郡遂为隋军占领。
 杨素平叛

隋灭陈后,列江南地方行政体制,都按照隋朝的制度大加变革,这样就直接触犯了江南豪绅的利益。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冬天,江南豪族地主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叛乱。从长江南岸到闽南泉州,广东岭南,叛乱者有的称皇帝,有的称大都督,叛乱人数多的几万,少的几千。他们攻陷州县,杀害隋朝的地方官,发泄地主豪强的野蛮报复心理。 

在这场叛乱中,吴人沈元桧也起兵反叛,“自称天子,署置百官”。隋文帝立即派大将杨素率大军进行讨伐,沈元桧败逃。杨素迅速平息了叛乱,制止了江南豪族地主的分裂活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朱燮起yi

隋朝统治全国的三十八年中,虽然做了些有利于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联系的事,但它对人民的剥削是十分残暴的。在残暴的剥削下,各地农民纷纷起yi反对隋王朝。吴郡人朱燮也于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举兵起yi。他和晋陵县(今常州)人管崇一起,袭破隋将赵六儿营,起yi军发展到十万。他们推余杭起yi首领刘元进为天子,占领了吴郡。吴郡等地的农民起yi,使隋王朝大为惊恐,先后派隋将吐万绪、江都丞王世充等率兵渡江镇压。朱燮“败死于吴”,三万多起义军被“坑杀”。朱燮死后,一部分起yi军继续反隋,一直坚持到隋朝灭亡。
 含嘉仓中苏州粮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父子,夺取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唐朝从太宗到玄宗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1971年以后对洛阳含嘉仓的发掘,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含嘉仓是唐朝设在洛阳的一座大型地下粮仓,东西长约六百米,南北长约七百余米,有四百多个粮窖。粮窖口径大的18.5米,小的8米,最深的距地表约12米。大窖可藏粮一万多石。仓城遗址中发现的“刻铭砖”上记载所储粮食的来源,其中有从苏州运去的稻米。这证明当时苏州的农业生产是很发达的。
 《枫桥夜泊》和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中外闻名的《枫桥夜泊》诗,是唐朝诗人张继游苏州时所作。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天宝年间进士,曾任洪州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早有诗名,颇矜气节。初到长安时作的《感怀》诗,表现了他不同流俗,傲视权贵的节操。他的诗大多是旅游题咏之作,也有部分是反映现实的篇章。曾游吴越,《枫桥夜泊》就是游吴之作。《全唐诗》录存他的诗一卷,计四十七首,后人辑有《张祠部集》。
沈既济与《枕中记》

中国的文言短篇小说,起源于唐代的传奇。沈既济创作的《枕中记》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沈既济,吴人。博通群书,曾任左拾遗、史馆修撰,官至礼部员外郎,撰《建中实录》十卷。其代表作《枕中记》,写一个落魄少年卢生,在邯郸旅店里遇到道士吕翁时,诉说了自己穷困之苦,道士授给他一个枕头。卢生睡在枕头上做了一个梦:梦中历尽荣华富贵,可是醒来后发现自己仍在旅店床上。这时店主所蒸的黄梁尚未熟。“黄梁美梦”典故即由此而来。《枕中记》对当时统治阶级的腐朽有所暴露,对热衷功名的士人作了讽刺。
《吴地记》

吴地记》是唐陆广微编撰的一本记载唐代苏州地方历史的志书。内容为苏州所领七县沿革掌故,兼及赋税、城池、山水、坊巷、桥梁、寺观等事,对州治所在地的长洲、吴县记载尤为详尽。从内容看,当出晚唐人手笔。但因载有唐以后的事情,清代学者疑为宋人所作。全书一卷,另附后集一卷。后集未署撰写人姓名,续补了陆广微所撰的唐以后事,建置年号止于宋大中祥符,当系北宋人所作。
鉴真东渡和黄泗浦

鉴真(688—763),姓淳于,扬州人。十四岁出家,后在扬州大明寺讲禅传教。唐天宝二年(743年)应日本高僧荣睿,普照之邀,决心东渡日本讲学。经过五次失败,历尽风险,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第六次从沙洲黄泗浦启航八海,获得成功。公元754年到达日本九州,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63年是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为纪念鉴真法师,有关部门在当年启航旧址沙洲县黄泗浦桥南侧,造了一座石经幢。上刻“古黄泗浦”四字,造型美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
白居易与七里山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宝历元年(825年)任苏州刺史。在苏为官期间,体察民情,对自己要求严格,写过“重裘每念单衣士,兼味常思旅食人”。鞭策自己“敢辞旧俗吏,且愿话疲民”。自居易在苏州发动开通阊门至虎丘的水道,并修筑七里长堤,为人们造福。后人称之为“白公堤”、“七里山塘”。当自居易辞官归洛阳时,苏州百姓“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依依惜别。后来,苏州人民为了纪念他,集资建造了白公祠,其中思白堂且刻有碑记。
寿梦称王

公元前585年,吴国传至十九世寿梦。“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吴国从寿梦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寿梦元年为周简王元年,鲁成公六年)。

寿梦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为了改变吴国僻处江南的闭塞状态,曾亲自出使中原各国,学习先进文化,并与晋、鲁、齐、宋等国会盟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寿梦二年,楚国大夫申公巫臣自楚奔晋,又从晋国出使吴国,“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於是始通于中国。”由于吴国加强了同各国的交往,并不断地吸取中原各国的先进文化,因而逐渐强大,开始活跃在春秋后期的历史舞台上。
泰伯仲雍南奔

大约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朝晚期,岐山下的周国国君古公宜父(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生三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生子昌(周文王).古公爱昌,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和昌。泰伯、仲雍为了成全父意,就千里迢迢奔往江南,让季历继承周国君位。泰伯、仲雍奔到江南后,和当地“荆蛮”结合,在今无锡梅村建立了“勾吴”小国,受到“荆蛮”尊敬,被拥立为领袖,是为吴泰伯。泰伯无子,死后仲雍继位,吴国君主就由仲雍的子孙世袭。泰伯、仲雍的谦让美德。一直为后人传颂。
唐末战乱中的苏州

唐末天下大乱。从公元886到898年的十二年中,各种割据势力争夺苏州,使全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蒙受了极大的苦难。886年农历十月,武宁军将张雄攻占苏州,自称刺史。翌年四月,六合镇将徐约打进苏州,驱走张雄。889年农历三月,徐约又被董昌部将钱鏐赶跑。890农历八月,宣歙观察使杨行密派兵攻陷苏州,同年十一月杨被淮南节度使孙儒赶走。891年孙儒在苏州大肆焚烧、抢掠后退走,苏州又被钱鏐占领。896年农历五月,杨行密派部将台蒙再度攻陷苏州。898年农历九月,钱鏐出兵打败了杨行密,重新占领了苏州。
“海龙王”钱鏐

吴越国的统治者也跟其他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一样,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但吴越钱氏统治的八十多年中,苏杭地区在农民的辛勤劳动下,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其原因:一是吴越国没有发动频繁的战争,使农民得到了长期的休养生息;二是吴越钱氏重视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钱鏐当时对沿海、沿江、沿湖地区的河流都修造了堤堰和闸门,用来控制水流,使其蓄泄有时,民间称钱鏐是“海龙王”。钱还在太湖和西湖成立“撩湖军”,经常负责修治和疏浚工作。并分拨一部分军队屯驻在苏州、明州等地从事耕种,称为“营田都”。
  钱俶献地归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后不久,就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963年到975年先后出兵灭掉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地的割据势力。接着又用政治压力,逼吴越国王钱俶纳土归附。吴越王钱俶经过和北宋王朝的讨价还价,于公元978年(宋太平兴国三年)入京献地,献出的地方共州十三、军一、县八十六。宋朝改封钱俶为淮海国王。吴越国共五主(钱鏐、钱元瓘、钱佐、钱棕、钱俶),七十二年.钱俶献地后,苏州即归入北宋版图。
范仲淹“先忧后乐”

北宋时,苏州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范少年孤贫,刻苦勤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曾任苏州知州,举办学校,兴修水利,设置义庄,政绩卓著。宋仁宗庆历年间任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主持宋朝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他还出任过陕西经略副使和四路宣抚使,北上抵抗西夏骚扰,功名显赫,西夏畏之如神,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所著诗、文、词都较出色,《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广泛传诵。著有《范文正公集》。
  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年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有识之士纷纷建议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参知政事范伸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条改革主张。宋仁宗采纳了这些建议。但在执行过程中,遭到了大官僚集团的反对,不到一年,范仲淹等相继被迫离开朝庭,改革宣告失败。由于这次改革是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所以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没有触动当时的关键问题,而且很快就流产了,但它是北宋实行改革的先声,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范仲淹轶事两则

划粥断齑:范仲淹幼时家贫,少米无菜,每日三餐不继,不得不将薄粥冷凝成冻后划成几块分开来充饥。还将盐齑(咸菜)切碎,每顿吃一点。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他仍勤奋读书,“昼夜不息”。 

龙头建孔庙:范仲淹在做苏州知州时,一位风水先生告诉他,卧龙街(今人民路)南端是龙头,北端是龙尾,如住宅建在龙头上,就可世代做官,建议他“卜居龙头”。范仲淹听了后说:“一家世代做官,哪里有让苏州的读书人都能做官好呢?”于是就在卧龙街南端择地建孔庙,办州学,并聘请名儒胡瑗前来讲学,为苏州培养人才。
苏舜钦寓苏

苏舜钦(1009—1048年),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后迁居河南开封。少慷概,有大志。曾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政治上支持庆历新政,属于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庆历新政失败后,受保守势力排挤,撤职罢官,流寓苏州,在沧浪亭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 

苏舜钦是北宋著名诗人,诗风豪放雄健,不少诗篇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抒发了杀敌报国、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写景小诗也清新可咏,在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著有《苏学士集》等。
    花石纲事件

北宋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宋徽宗赵佶是个荒淫奢侈的皇帝,为了把宫苑搞得富丽堂皇,在东京(今开封)建造“山艮寿岳”享受。他除了派宦官童贯在苏州、杭州设造作局外,又于崇宁四年(1105年)派朱勔在苏州增置应奉局,专门搜罗江南的奇花异卉,珍木怪石,通过运河运往东京。运花石的船每十只组成一纲,号称“花石纲”。朱勔和其父在造园中为奸相蔡京赏识,皆得官。朱乘在苏州主持应奉局、领“花石纲”的机会,向人民敲诈勒索,用搜刮来的钱买田置产,又乘机报复,陷害好人,人民对其恨之入骨,成了方腊农民起yi的导火线。
 石生响应方腊起yi

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领导的南方农民大起yi,以“诛朱勔”为号召,在浙江青溪县爆发,队伍很快就扩大到几万人,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占领了歙州、杭州等六州、五十六县。在方腊农民军的影响下,平江(苏州)石生以及归安(今吴兴)陆行儿、仙居吕师囊、永嘉俞道安、缙云霍成富、剡县仇道人等,都纷纷响应,先后领导农民起yi,这次南方农民大起yi的总人数达到近百万人,震动了整个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大起yi虽然在北宋王朝的镇压下失败了,但它在中国农民ge命斗争史上却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吴 郡 志》

《吴郡志》是范成大撰的一本记载宋代苏州地方历史的志书。专记一州一县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地方志,在宋代特别是南宋,已大量出现。《吴郡志》就是宋朝地方志中比较出名的一部。 

《吴郡志》成书于南宋绍熙三年或四年(公元1192年或1193年),绍定初又经汪泰亨等增订,故书中载有范死后事。全书五十卷,分沿革、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廓、官宇、古迹、水利、人物、杂咏等三十九门,记载平江府城尤详备。引征广博,叙述简繁得中,是古代方志中的佳作,对于研究南宋时苏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参考价值。
《吴郡图经续记》

《吴郡图经续记》是朱长文编撰的一本宋代苏州地方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成书。因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曾修《图经》,故名《续记》。全书三卷,分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仓务、海道、桥梁、寺院、山水、治水、往迹、园第、碑碣、事志、杂录等二十八门。内容广博,叙述简练,与北宋宋敏求所撰的《长安记》同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金兵火焚平江城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二月丙申日“金游骑至平江,周望奔太湖,守城汤东野也遁”。戊戌日,“金人入平江,纵兵焚烧”。三月癸卯日,“金人去平江,统制陈思恭以舟师击败其后军于太湖”。 

金是我国北方境内女真贵族建立的政权。金兵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消灭北宋后,继续南侵,攻入苏州。金兵在平江“劫掠官府民居、子女金帛,廪库积聚,纵火烧延,烟焰见二百里。凡五昼夜”。百姓受尽苦难,痛恨金兵的凶暴罪恶。
元兵南下占平江

元朝是我国蒙古贵族建立的一个朝代。早在宋开禧二年(1206年),成吉思汗就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起蒙古国。1234年,蒙古兵消灭了金朝,接着于1236年开始向南宋进军,攻占了南宋的不少地方。1264年,忽必烈定都燕京,年号“至元”。1271年又取《易》“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1275年3月,元军渡江攻入建康,接着直逼镇江、常州、平江。十二月,元兵抵达平江城下,宋平江留守仓惶潜逃,都统王邦述等不顾人民反对,开城门向元军投降,平江遂为元军所占。
张士诚平江称王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举行反元起义。在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爆发后不久,泰州张士诚也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率众起义。张士诚以操舟运盐为业,因卖盐给富家,“富家不给值”,遂起兵反元,占领了泰州、兴化、高邮后,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1356年1月渡江攻取了常熟,2月占领平江,改为隆平府,自称周王。他以隆平为根据地,继续出兵扩大自己的地盘。l357年降元,被任太尉,将隆平府仍恢复为平江府。1363年9月张士诚又自称吴王,直至1367年被朱元璋部将常遇春等击败为止。
 朱元璋攻入苏州城

出身贫农家庭的濠州锺离人朱元璋,在参加红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以建康(今南京)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充势力,占领了安徽、浙江等很多地方。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开始派军队进攻平江的张士诚。他先攻占了久被张士诚控制的高邮、淮安等地,又在湖州、杭州消灭了张士诚的主力,然后于公元l366年5月下檄讨伐,11月派主将徐达、常遇春等领兵将平江城围困,第二年9月破城,俘张士诚。张士诚被俘至建康后自缢而死。
 明初移民屯田

朱元璋在消灭了江南的各种割据势力后,于1368年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了明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很多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其中一项是移民屯田。1367年,朱元璋就将一批苏州富民迁到濠州。1370年(洪武三年),又迁苏州、松江、嘉兴、湖州等府的贫民四,五千户到临濠(凤阳)。后来,还迁一批富民到京师(今南京)。1371年,明朝进一步推行屯田制度,“移民就宽乡”,将江南农民十四万人迁到凤阳种屯田,并发给耕牛、种子和路费,还免赋役三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刘家港郑和出海

明朝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405年7月11日)中国杰出的航海家郑和(又名三保太监),率“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乘大型船舶62艘,从太仓刘家港(今浏河)出发,开始第一次下西洋。在二十多年中,郑和共七下西洋,前后去了三十多个亚非国家。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第七次率领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海时,还立了一块《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
 “明四家”和“吴门画派”

明代的绘画艺术,承袭了宋以来的山水画和人物画。山水画分为:浙派、院派和吴派。吴派中以沈周、寅唐、文徵明、仇英为代表,他们都有独特绘画风格,称之“明四家”。 

之后,“明四家”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苏州的绘画艺术逐渐发展形成了“吴门画派”。至清代,“吴门画派”也广为传扬。“吴门画派”主张“书画同源”及“书诗画一家”。其中著名的画家,也是出色的书法艺术家。
 王鈇抗倭

王鈇,字德成,号苍野,浙江东阳人,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嘉靖三十一年任常熟知县。王鈇任常熟知县时,倭寇屡犯江防,掠及常熟,危害地方,民众苦之。常熟县原无城,为防御倭寇骚扰,王鈇率领士卒筑城,深受常熟人民爱戴。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0年),倭寇再次登陆侵犯常熟时,王鈇亲临前敌,截击倭寇于让塘地区,在战争中不幸阵亡,诏赠太仆少卿。常熟人民将其忠骨安葬虞山拂水岩烧香浜,今墓仍在,墓墩封土直径2.1米,高0.8米。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反税监斗争

明朝万历年间,全国许多城镇的手工业工人,掀起了反税监斗争。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宦官孙隆在苏州征税,规定织机户“每机一张,税银三钱”,又创立新法:“凡缯之出市者,每匹纳银三分”.此法公布后,“机户皆杜门罢织”,于是机工失业,生活无着。这年六月,苏州织工、染工约二千余人,在葛成、钱大、徐元、陆满等人领导下,在玄妙观誓神焚香,宣言“欲为吴民剿乱”。他们冲到官署,先后击毖了孙隆的爪牙二人,捶死了税官多人,又烧毁了税棍和富豪住宅十多处,孙隆吓得连夜逃往杭州。苏州知府也被迫取销了新加的多项税收。抗税斗争获胜。
反魏忠贤的怒潮

明朝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东林党人反对宦官魏忠贤专权的斗争。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宦官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苏州织造太监李实和巡抚毛一鹭都属魏忠贤的阉党,在苏州残酷压迫剥剥人民,民愤极大。缇骑逮捕周顺昌时,苏州市民极为愤慨,聚众达数千人,并冲进官府衙门,当场打死缇骑一人,巡抚毛一鹭吓得躲了起来。缇骑也只能由军队保护在夜里把周顺昌带走。事后,毛一鹭向朝廷报告“吴人尽反”.派军队镇压,逮捕了为首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等五人。五人大义凛然,英勇就义。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是明太仓人张溥写的一篇散文,记叙苏州市民颜佩韦等五人因反魏忠贤暴政而慷慨就义的史实。文章记叙五人就义时“意气扬扬,呼中丞(即魏忠贤私党毛一鹭)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文章赞扬五人虽“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但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文中将当时的官僚政客与五人作了对比:“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这篇为平民百姓立传的文章,很值得一读。
赤脚张三

清军占领江南地区后,于顺治二年(1645年)发布剃发令,命令九天之内,江南汉人必须按照满人辫发风俗,一律剃发,“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严重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民族感情。汉族各阶层人民纷纷组成义军,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清斗争。

1645年曾经配合抗清义军攻入苏州的太湖渔民起yi队伍,是由吴兴人赤脚张三领导的。赤脚张三骁勇善战,在民间影响很大,传说张三夫妇能舞双刀履水飞行,人不敢近.赤脚张三领导的起yi队伍以宜兴山区为根据地,在太湖之滨的苏、常、湖三州坚持斗争了十七年之久,名震江南。
庄氏《明史》案

清朝先后发生过大小文字狱数十起,其中最早的是康熙时的庄廷鑨《明史》案。庄是湖州南浔人,他从明朝宰相朱国桢后代那里买到了一部朱著《明史》中《列朝诸臣传》稿本,就和自己所补的崇祯朝历史一起刻印出来。他补写的崇祯朝历史中对满人有攻击之辞。康熙元年(1662年),被已经罢官的归安(今湖州)人告发,结案时,“戳庄廷鑨尸(这时庄已死),杀其弟廷钺,作序参阅者凌迟处死,刻工,刷匠、书贾、藏书者斩”。共死七十余人,“株连七百家”。吴江学者吴炎(字赤溟)、潘柽章(字力田)曾撰《明史》未成,也在这一案中被牵连处死。
 清初画坛“四王”

继“明四家”之后,清初画坛上出现了以“四王’为代表的著名画派,即太仓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常熟王翚。 “四王”从理论到实践,大多以临摹代替创作,作品内容单调。但他们分析和整理了前代的艺术实践经验,在山水画的技法,尤其是在运用干笔枯墨方法上功夫较深,取得了一定的表现成效,这方面还是可以借鉴的。他们是清代画坛的正统派,画风成为清代“院体画”的主流,影响所及,三百年不衰。
画坛“小四王”

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苏州画家中有所谓“小四王”。即王撰、王愫、王昱和王宸。他们都是太仓人,为清初“四王”领袖王时敏的后代。王撰,号异公。工山水画,擅隶书,得王时敏指授,在“小四王”中学行最高,年辈最尊。著有《随庵集》。王愫,字存素,号林屋。画得家法,山水用乾笔皴擦,不加渲染。著有《朴庐题画诗钞》。王昱,字日初,自号东庄老人。画山水淡而不薄,疏而有致。著有《东庄论画》。王宸,字紫凝,号蓬心、柳东居士。乾隆举人,仕至永州太守。工诗,山水稍变家法。著有《绘林伐材》。
 苏州“哭庙案”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苏州发生了一起知识分子的“哭庙案”。 在这一案中,金人瑞(字圣叹)等一批知识分子被处死。这一年,顺治帝死,苏州“诸生”(已入学的生员)金人瑞、倪用宾等,在为顺治帝举行“哭临大典”之日,聚哭文庙,并到府堂揭帖,告发吴县知县任维初滥用非刑,贪脏浮征。这件事,被当时的江苏巡抚朱国治诬为“震惊先帝之灵”,向清朝作了报告。清朝廷派叶尼往查,结果“不分首从,一律凌迟处斩”。 金圣叹死后,葬于吴县藏书乡五峰山下的博土坞,现墓仍在。
太平军攻克苏常等府

太平天国后期,领导层内部发生分裂,革命受到严重损害。洪秀全提拔陈玉戍、李秀成等一批新的将领,继续奋战。1860年5月,洪秀全命忠王李秀成率师东进。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连克常州、无锡后,直奔苏州。清江苏巡抚徐有壬是太平天国的死敌,他与从无锡逃来的清将张玉良一起,将阊门外山塘街、南濠街的繁华商业区烧成一片焦土,妄图负隅顽抗。但这并未能抵挡太平军的强大攻势。l860年6月2曰,太平军终于攻克苏州。
太仓大捷

太平军攻克苏州后,接着又于1860年农历八月攻克太仓。1863年2月14日,号称“常胜军”的中外反革命联合武装在奥伦统率下进犯太仓,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常胜军”四百余名官兵被击毙。奥伦被击败后,英国侵略者以更凶恶的戈登代替奥伦。英国侵略者不仅把英国大炮供给戈登,还“派五百五十人包括皇家炮队分遣队、英军第一团、贝鲁奇兵团和英印军去照料这些大炮”。戈登于5月2日率“常胜军”再次进犯太仓,也被太平军一次又一次地打退。在太仓保卫战中,太平军的英勇战斗,使中外反革命联合武装遭到空前的惨重打击。
悲壮的杨舍保卫战

杨舍是明时为防止倭寇骚扰而筑的城堡,故又名杨舍堡。太平军于1863年初撤围常熟,6月1日退出昆山后,清淮军将领刘铭传全师侵犯杨舍。6月8日,刘铭传用随营的戈登洋枪队发放洋炮,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架设浮桥攻城。太平军在守将李天得、刘泰生指挥下,奋勇抵抗,打死打伤大量清军。清军入杨舍后,太平军又奋勇进行巷战,二千余名将士壮烈牺牲。
太平军保卫苏州 

中外反动派侵占太仓后,接着又先后侵占了昆山、吴江、江阴等地,形成了对苏州的包围圈。1863年11月17日,中外反革命武装在娄门外发起进攻,被太平军杀得狼狈逃窜,遗尸累累。11月29日再次攻城,又被太平军一次一次地粉碎。中外反动派眼看强攻不成,就在太平军内部策动叛变。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等接受了敌人的诱降,在12月4日太平军的军事会议上,将坚持斗争的慕王谭绍光刺死,献出齐门投降。中外反革命联合武装进城后,忠贞的太平军官兵仍奋起反击,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
施剑翘枪杀孙传芳

1935年11月13日,北洋军阀时期的大军阀孙传芳,在天津被一女子开枪打死。这个女子,就是1946年在苏州办从云小学(校址在今市十五中)、解放初期任苏州市妇联副主任的施剑翘。 施剑翘的父亲施从滨,1925年在军阀战争中当了孙传芳的俘虏,被孙传芳违反国际公法“枭首示众”。当时只有20岁的施剑翘万分愤怒,决心为父报仇,为国除奸。经过十年准备,终于在天津将孙传芳打死。事后,施剑翘自首入狱,1936年10月被特赦释放。抗战胜利后在周恩来同志指引下到苏州工作。1952年移居北京,1979年病逝。
 复 社

明崇祯初,在农民大起义的压力和清军进攻的威胁下,江南一部分知识分子继东林党而起,组织团体,主张改革政治,以谋挽救明王捌的灭亡。太仓人张溥和张采于崇祯二年(1629年)以“光复古学,务使为用”为宗旨,将当时江南知识分子中的若干文社合并,成立了统一的团体,称为复社。崇祯六年(1633年),复社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到会者数千人。复社遂成为一个有政治影响的集团。后清军南下,复社成员吴应箕、陈子龙等均参加抗清。顺治九年(1652年),复社被清政府取缔。
江苏“和平光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苏州的立宪派和绅商纷纷派代表要求清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自保免祸。Ⅱ月3日上海光复,11月4日,程德全表示同意。11月5日早晨,驻枫桥的新军和从上海来苏的几十个民军,一律肩荷快枪,臂缠白布,进入城内书院巷巡抚衙门,推举程德全为江苏都督,门前挂出“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牌子,扯起“兴汉保民”的红字白旗,并把大堂屋檐上的瓦爿挑掉几块,表示革命必须破坏。就这样江苏宣告“和平光复”。程德全上台不久,就发出不准“私藏军火”的告示,继续镇压革命人民。
“七君子事件”

1936年11月22日,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在上海逮捕了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沈钧儒、章乃器、沙千里、王造时、李公朴、邹韬奋、史良等七人(时称“七君子”),并于12月4日移解苏州江苏高等法院审理。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开展了营救活动。冯玉祥在南京发起十万人签名大会呼吁释放七君子。宋庆龄找到江苏高等法院要求一同入狱。后在全国人民强烈呼吁和七君子的坚决斗争下,国民党政府才于“七七”事变后将他们“交保释放”。7月31日下午七君子出狱时,看守所前鞭炮齐鸣,口号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庆贺这一斗争的胜利。
文天祥和文文山寺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又字宋端,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四年进士。历任湖南提刑、赣州知州等职。1275年10月,以浙西、江西制置使身份兼任平江知府。1276年以右丞相入元营谈判,被扣留,从镇江元营中逃出,统率诸路军马,积极领导宋末的抗元斗争。1277年被俘后监禁三年,不屈就义,年方四十七岁。 

文天祥在平江的时间虽然只有四十天左右,但深孚众望。后人在苏州城中心建立了“文文山祠”,纪念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马可·波罗笔下的苏州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公元1275年随其父、叔来到中国大都(今北京),得到了元世祖的信任,在元任官十七年,游历几乎遍及整个中国。1292年回意大利后,在参加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鲁思梯谦代笔写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赞称“苏州城漂亮得惊人”,可以与他的故乡~世界著名水上城市威尼斯媲美,称为东方威尼斯,“商业和工艺十分繁荣兴盛,生产的绸缎还行销其他市场”;还说苏州有“许多医术高明的医生”、“学识渊博著称的教授”。
 “倭寇”侵扰

日本从十四世纪开始,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内战中失败的溃兵败将以及一部分浪人和商人,在日本西南部一些封建诸侯和大寺院主的资助和组织下,从元末明初开始,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到中国沿海抢掠,史称“倭寇”。早在明洪武年间,倭寇就多次侵扰苏州、太仓、吴江等地。嘉靖三十三年(1554),盘踞在江、浙沿海的倭寇再次侵扰苏州,并侵入到阊门和枫桥地区。第二年四月,再次洗劫枫桥,并窜扰木渎、洞庭西山等地,后从太湖西去。同年十月,又从浒墅关一路烧杀到枫桥、阊门一带,使自古繁华的“阊门一带蓄积,纤悉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