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罐体保温材料:养生请读《坐忘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8:04
明代养生家郑宣,写过一本很有名的《昨非庵日纂》,内中有一篇《坐忘铭》云:“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
    它告诉人们,如果想要保养元气,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常默”,因为古人有“多言伤气”的告诫。如要保持聪慧,“少思”的办法也有它一定的道理,否则思虑过度,反而使人昏昏。如果百神和畅,不怒是最重要的,因为怒则血脉逆而上行,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理机制。如果心地清凉,就得彻底断绝烦恼。
    后四句的见解也非常精辟深刻,催人醒悟。“求”是人在欲望驱使下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有所求就难免出现低三下四的媚相,求财的队伍中很少精诚坦荡、为社会和他人谋利益者;而权欲过盛的求官者,必然变尊重领导为讨好上司,靠跑和送求得升迁,甚至会做出媚上欺下、弄虚作假等丧失人格的事来。这样的心理怎么能够身体健康?“执”是固执,执迷不悟之意。听不得他人的意见,自然是影响健康的。“贪”是求的发展结果,求的欲望太强了必然要贪。不贪才能对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条件感到满足,心情愉悦利于健康长寿。不贪才能不乱“伸手”,免去了“被捉”的忧虑。“苟”指见不得人的事,愧对良心的事。“不苟”才无愧于心,才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一篇《坐忘铭》,既对心灵健康有利,也是身体健康的法宝。

【原文】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
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
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
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
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
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
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
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
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
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
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某网友诠释:
       闲暇之际,翻阅明•郑宣所著《昨非庵日篡》,书中有一篇《坐忘铭》云:“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诌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细读详审,耐人寻味,堪称是心身康健的法宝。
    坐忘,系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现将《坐忘铭》作一简释,以飨读者。
    常默元气不伤:“默”,即不说话,不出声。“元气”是人体生化动力的源泉,周身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元气的激发和推动,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元气愈是充沛,脏腑功能就愈旺盛;身体也就健康无病。如果想要保养元气,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常默”,因为古人有“多语则气乏”、“多言则气海虚脱”的告诫,并有“省语以养气”之说。
    少思慧烛内光:“少思”即减少思虑,这样可去烦扰,使得心情愉悦,气机畅通,血脉和利,神气充足,头脑聪慧,如烛光内照。反之,“多思则神殆”,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夜卧不安、食不甘味。久之则百病丛生,诸如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便接踵而至。“凡人不能无思”。但是,凡事都要有个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更不要为身外之物煞费心思。
    不怒百神和畅: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遇事不发怒生气,则心思清虚宁静,百神和畅。若经常为生活琐事动怒,甚至暴跳如雷,就可能因怒而气乱,使心神无主,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病。特别是怒发冲冠的情绪波动,对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容易诱发脑溢血或心肌梗塞,使人在盛怒之余溘然离开人间。所以,平时生活中要学会忍怒宽容,以免愤怒伤身殒命。
    不恼心地清凉:有些人常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发不完的牢骚,讲不尽的怪话,经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也有些人成天为自己的得失、名利斤斤计较;还有些人对己放纵,对人挑剔,嫉人之贤,妒人之能,讥人之短,笑人之过,处处招嫌结怨。所有这些,会使人烦恼重重,落落寡欢,生活得十分痛苦,必然会早衰折寿。一个人如果不为权利所争,不为名利所诱,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自然会心静神安,心地清凉。由于精神轻松,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免疫力高,病魔便会退避三舍,自然会延年益寿。
    不求无诌无媚:“求”是人在欲望驱使下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诌媚”即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巴结。有些人惯于搞歪门邪道,善于逢迎拍马,长于挖空心思抬高自己,绞尽脑汁贬低别人。还有些人靠跑和送求得升迁,甚至做出媚上欺下、弄虚作假等丧失人格的事来。这样的心理,身体怎能健康?人活世上,要不卑不亢,没必要违心地做人,更无须戴上假面具逢场作戏。
    不执可圆可方:“执”是固执,执迷不悟之意。有的人喜欢“抬杠”,一丁点事都要争个面红耳赤;有的人什么事情总看不顺,或者评头品足,或者怨这怨那;也有的爱显领导“派头”,凡事摆出指挥的架势,唯我独尊,傲气凌人。所有这些都是“固执地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固执的人听不得一句冒犯之言,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这样的人,心理极不平衡,哪里还有福寿可言。一个人如果胸襟宽广,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谅人之过,念人之功,助人之短,扬人之长,积德行善,薄己厚人,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友爱,生活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称心如意,岂能不长寿?
    不贪便是富贵:“贪”是求的发展结果,求的欲望太强了必然要贪。有的人心术不正,满肚子坏水,整天挖空心思为自己谋算,终日为钱财苦思冥想,或贪污受贿,或巧取豪夺,或谋财害命。贪欲不知毁掉了多少人的功名事业,不知使多少贪得无厌之人身败名裂、命赴黄泉。因此,做人一定不要太贪,不贪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甘于淡泊,就能神安气定,福寿永存。
    不苟何惧公堂:“苟”指见不得人的事,愧对良心的事。有的缺少道德修养的人,整天打着个人的“小九九”,患得患失,妒贤嫉能,谗言献媚,暗算别人。也有的以权谋私,敲诈勒索,收受贿赂。还有的偷盗抢劫,招谣撞骗,坑人枉法。这些做了“亏心事”的人,必然会白天是“于心不安”,夜里是“恶梦缠身”总怕有一天“被捉”,心境常处于紧张、内疚、自责、忏悔、恐惧状态。这一系列的精神负担和异常情绪,必然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疾病缠身,未老先衰,甚至猝死。与此相反,为人处世,只要对得起先人,无愧于后人,站直了做人,坦坦荡荡面对人生,磊磊落落坦诚待人,扎扎实实踏正步子,心情才会轻松愉快。心理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健康长寿也就顺理成章了。
    朋友,倘若你能把这篇《坐忘铭》常吟牢记,并实践之,就可能登上长寿之巅,活耄耋之年并非“天方夜潭”。

附:养生先养心 心平则寿长(转)
     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德者养心
  “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大医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巴西一位学者经三十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仁者养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谦逊、尊敬之义;“宽”有宽容、宽大之义;“信”有诚信、有信用之义;“敏”有勤勉之义;“惠”有柔顺之义;“智”有智慧、智谋之义;“勇”即勇敢之义;“忠”有忠诚、尽心竭力之义;“恕”有仁爱、宽宥之义;“孝”为善待父母;“弟”同悌,为敬爱兄长之义。一个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难怪《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中外卫生要旨》认为:“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皆仁之端也。”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对2700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善恶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因心脏病而死亡者,恶人是好人的5倍。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易性养心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但是,人生在世,难保无忧,关键是毋使太过、勿令太久。中医“易性”的养心一法恰是“对症”的良方。所谓易性,即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的方法。具体方法因人因事而异,如“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或“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或“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或“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或“情志不遂……开怀谈笑可解”等等。事实上,图书、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绘画、赋诗、填词、雕塑、种花、垂钓等,都可起到培育情趣、陶冶情性的防病治病作用,拥有它们必健康、长寿。
  哲理养心
  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王夫之总结与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鉴。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即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即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失意泰然”,即不灰心丧志,轻装上阵;“处事断然”,即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起;“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事实上,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