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广西路移动营业厅:深秋养生宜“收养”之道 心境宜宁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53:52

  “秋天乃多事之秋”。转眼间,季节从初秋到了深秋。人们应该如何健康度过秋天,衣食起居等方面有哪些是需要多加关照和防范的地方?《黄帝内经》中就有指导四季养生的方法:“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市立医院中医专家路俊臣提醒,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天气越来越干燥,养生需防范秋寒和秋燥、尤其对于那些体弱多病的人,更要注意秋养肺。

  天气转凉防范秋寒

  金秋季节,气候变化无常,特别是寒露之后,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

  “我们要顺应气候变化,适当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发呼吸道等各种疾病,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服,防寒保暖,防病保健。在此季节,我们要注意,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

  路俊臣说,“要本着衣装适宜的原则,避免着凉又不能过早、过多添加衣物。在此季节只要不是过于寒冷,就要尽量让机体保持于凉爽状态,让身体得以锻炼,使其具有抗御风寒的能力。”

  天气渐渐转凉,这时候只有加强防寒锻炼才能增强抵抗力,抗击秋寒。天气渐凉时加强防寒锻炼,可使人体内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

  注意“收养”和防燥

  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总的规律,秋季的养生之道的关键是一个“收”字,故称“收养之道”。

  路俊臣说,秋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防凉防燥。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要从“肺”着手。因为“秋三月,肺气旺”,肺不但气旺,也是最易被侵犯的脏器。

  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路俊臣说,这就是秋季养生要防燥的缘由。

  中医认为“肺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人乃气之聚”,肺与秋气相应。

  路俊臣说,秋季降雨少,空气干燥,燥邪最易伤津犯肺,使人出现咽干、鼻衄、咳嗽、肤涩等“燥病”。因此,秋天养生应以养肺为先,防病要特别注意防止呼吸疾病感染。

  此外,经常生气、工作压力大也会变成秋燥的“帮凶”,会加重不舒服的程度。路俊臣建议,要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也能减轻燥热的不适之感。

  饮食调养宜“养阴”

  《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路俊臣说,秋季饮食宜养阴,滋润多汁,具体方案如下:

  秋气内应肺。路俊臣说,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

  “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榄。”

  路俊臣提醒说,秋季,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的过多,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础上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

  秋季气候干燥,肺气旺盛,肝气虚弱,脾胃易受影响,所以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是以滋润为主,辅以补养气血。常用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茨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

  心境宜宁静 运动不宜过量

  秋季,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天的特征。

  如何才能保持心境清静呢?路俊臣说,就是要“清心寡欲”。秋天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收”的状态,阴精阳气也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所以秋季运动项目不宜过猛。

  路俊臣说,秋日清晨气温低,锻炼时不可穿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

  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待身体发热后,再脱下多余的衣服。锻炼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