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面积:女童招碾 拷问人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02:58
“大家怕什么,就怕这种冷漠变成习惯”    南方民间智库围观会“小悦悦事件专场”,“怕这种冷漠变成习惯行为”这一观点引起共鸣。   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南都讯 记者陈万如 昨天下午,“见死不救,谁的错?!——南方民间智库围观会“小悦悦事件专场”在南方传媒大厦举行,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彭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唐昊等多名专家和网友就事件展开讨论。

指责容易但无助于解决问题

  “在现场打一个110电话,未必一定要去扶,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成本非常低,为什么没有做?”这个问题引起多名专家和网友的讨论。

  讨论会主持人彭澎一语道破:大家怕什么,就怕这种冷漠变成中国人的习惯行为。

  唐昊认为,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构建的过程,指责那些没有做出自己所期望行为的路人是很容易的,但是这样的指责无助于解决问题。

  “在平常的时候,没有教育公民去关注公共事务,没有给他们公共事务的参与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绝不会关注公共事务,也不知道他们对别人需要负什么责任。突然有一天出事了,要求他们关注别人的利益,他们不去关注,难道这不是正常吗?”

  知名网友“康不德”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路人冷漠”的原因:“当个人的利益得不到制度保护的时候,人们就只能够依靠个人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人们要依靠个人的力量时,就会陷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丛林规则。”

关键在加强社会建设

  唐昊认为,要建立公共道德,首先得像省委和汪洋书记所说,进行社会建设。

  其一,“如果社会要提升道德的话,第一点需要每个人遵守他所同意的法则,我们要有一种形式来承认。”

  其二,每个人要建立一个对自己负责的观念,这样的观念需要整个社会,包括政府机关去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如果你在这个社会上得不到他人对你的尊重,你怎么可能对和你无关的生命产生一种热情,或产生一种良知去救助他们?”

  其三,要让公民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产生责任感,需要有社会建设和发达的社会组织,把具有公共信念的人们结合到一起。在结合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公共道德。

  “康不德”则从公民的角度进行补充:“我们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当我们自己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做出属于公民的行动表达,而不光是公民的言语表达,能不能通过社会化的行动,运用起自己公民的基本力量。

建立给好人安全感的体系

  “有些人做了见义勇为的事,不但没有得到赞扬,反而遇到麻烦,这也是社会管理上的缺失。”多名与会者不约而同感叹道。

  广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朱玉尊认为,这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也不是法律的问题,而是社会保障太差的问题。“我们这个社会好人无好报的风气,使得人们没有安全感,如果这样的安全感不存在,怎么有人敢去做?”

  “要建立起我们这个社会能够给好人安全感的体系。法律问题不能够道德解决,必须由法律解决;道德问题不能够由讨论解决,必须由社会建设解决,而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起一套能够保护起个人的生命,财产、权利、自由和安全的制度。”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唐昊说。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奥一网博友罗晓春补充说:“当我们所有的人帮助别人都没有负担的时候,也许就会变成一个很自然的行为,不会有所顾虑了。”

声音

  在平常的时候,没有教育公民去关注公共事务,没有给他们公共事务的参与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绝不会关注公共事务,也不知道他们对别人需要负什么责任。


  每个人要建立一个对自己负责的观念,这样的观念需要整个社会,包括政府机关去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如果你在这个社会上得不到他人对你的尊重,你怎么可能对和你无关的生命产生一种热情,或产生一种良知去救助他们?”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唐昊

  目前道德底线的突破主要是由于信仰缺失(唯利是图)、规则缺失(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好人不得好报)、陌生人社会失序(农耕文明产生的熟人社会向工商业文明产生的陌生人社会演进)造成了人们道德底线的沉沦。

  ——中国法学会会员、佛山法律界知名学者王学堂

  当个人的利益得不到制度保护的时候,人们就只能够依靠个人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人们要依靠个人的力量时,就会陷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丛林规则。

  ——知名网友“康不德”

  当我们所有的人帮助别人都没有负担的时候,也许就会变成一个很自然的行为,不会有所顾虑了。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奥一网博友罗晓春

  广东省社工委召开“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座谈会


大学教授提议修建 “小悦悦事件纪念碑”

  南都讯 记者吴渤 广东省社工委于近日召开“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系列座谈会,就“小悦悦事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广邀社会各界进行座谈。在昨天举行的首场座谈会中,有人伤心愤慨,有人痛定思痛,也有人当场落泪。有大学教授和社会学者共同提出,应在事发地修建“小悦悦事件纪念碑”,作为“记录时代道德的刻度”,提醒人们“知耻而后勇”。

建碑“记录时代道德刻度”

  在这场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问题专家、教育工作者、医生、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社工和志愿者等各方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上,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谈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应该在“小悦悦事件”的事发地修建纪念碑,警醒现在的国人,告诫子孙后代,要“知耻而后勇”。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人口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梦琴赞同修建“小悦悦事件纪念碑”的提议,希望以此“记录时代道德刻度”。

  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小悦悦事件”所反映的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而是折射出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信任危机问题,公众不应一味追究18个路人的责任。

  来自事发地附近,佛山市南海区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黎玉婷认为,18个路人没有去救,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社区邻里关系的冷漠。无论在外来工密集的社区还是在城市社区都存在这样人际关系冷漠的现象。

  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社工麦国娟也认为,将道德谴责焦点过度集中于这18位过路人身上,并不会让整个社会的风气发生转变。社工们还建议在社区内建立互助机制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

建立“好人好报”社会氛围

  南京“彭宇案”在昨天的座谈会上被反复提及,与会人士认为“彭宇案”让部分人害怕被“讹上”,让他们在助人为乐时畏首畏尾。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项目运营负责人王东晟说:“(18个)路人大多数是穷人,他们伤不起,也当不起‘彭宇’。”他表示要扭转人们已经形成的“明哲保身”的观念,必须建立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保障好人,让那些想讹人的人不能成事。

  谈方也表示,要在全社会形成见义勇为的氛围还要大力表彰好人,他表示自己建立的中华好人网将对救小悦悦的陈阿婆全家进行跟踪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