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区卫生局在哪:诗词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9:08:11
 诗词鉴赏

  
1、【名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全诗】

入若耶溪①

[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②,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③,阳景逐回流④。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⑤。

 

【注释】:

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若耶山下,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②艅艎(yúhuáng):古时的一种木船。泛泛:船行无阻之貌。

③③阴霞:傍晚时的云霞。远岫:远处的峰峦。岫(xiù):山。

④阳景:日光。

⑤悲倦游:因厌倦宦游生活而感到悲伤。

 

【赏析】

本篇写泛溪而伤久客,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

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创新。

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朝梁代诗人,好学,性喜山水,有才气。诗风与谢灵运较为接近。梁天监中除湘东王谘议参军,转中散大夫。 
   2、【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全诗】

游山西村①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②,丰年留客足鸡豚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④。

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

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

 

【注释】:

①山西村:即今浙江省绍兴县鉴湖附近的三山村。

②莫笑:不要笑话。腊酒:腊月(农历十二月)里所酿的酒。浑:浑浊。

③足鸡豚:形容饭菜丰盛。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显得暗;花色鲜艳,显得明亮。

⑤萧鼓:吹打的乐器。春社:古代立春后祭拜土地神和五谷神的日子。

⑥衣冠:衣服和帽子,指穿着。简朴:简单朴素。古风:古代的风气。

⑦若许:如果允许。闲乘月:乘着月色闲游。

⑧拄杖:拄着手杖。无时:随时。叩门:敲门。

 

【赏析】

这是诗人在南宋乾道三年(1l67)闲居家乡时写的一首诗。诗中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清晰的农村风俗画,对淳朴的农村生活,流露出了诗人的喜悦、挚爱的感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动中即景,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曲折多变的景色,蕴涵着生活的哲理。它不仅能给人艺术美的陶冶,而且在工作和学习中能给人以某种启示,鼓舞人们不断地探索。

以前也人写过与此类似的境界,如王维《蓝田山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王安石《江上》“青山绦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写的都是与陆游这两句诗相类似的景象。但是,都比不上陆游的这两句有名。这是因为,和那些类似的诗句比较起来,陆游的这两句诗写得最集中、最精练,而且贯注了诗人对农村最真挚饱满的喜悦之情;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那种孩子般的欢快。其中“疑”表示疑惑、猜想,“又”字表示一种出乎意料的惊愕、喜悦神态。一个“疑”字,给山水重叠回转的境界增加了多大的真实感啊!因为只有山山水水,重重叠叠,往往复复,曲曲折折,才会使人感到“疑无路”的;这“又一村”之所以会使我们感到突然出现在面前,就是因为前面有了这个“疑”字。如果前面没有这个“疑”字,后面的“又一村”便是凭空而发,使人觉得没来由。有了这个“又”字,才对“疑无路”的真实住作了有力的证明。“疑”和“又”配合起来,使读者觉得自己似乎也置身于这个美丽的“山重水复”的郊野之中了。我们也像看到了行路人因突然在“绝路”中发现一个美丽村庄时的惊喜之情。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3、【名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全诗】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①。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②,晴窗细乳戏分茶③。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④。

 

【注释】

①世味:世情。令:这里读陵,使。骑马客京华:古代贵人骑马,贫贱人骑驴。说骑马,暗示自已又被召作官。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奉命权知严州(今浙江建德)事,到任之前,先到京城临安办理手续。这两句是说隐居家乡,用世之心已淡,没想到朝廷又要自已出来作官。

②矮纸:短纸,古人写字的纸卷成卷子,所以不说小纸而说矮纸。作草:写草书。东汉大草书家张芝曾认为写草书应比写楷书慢些,只在闲空时才能写。这里说闲草书,是暗示客居无事。

③细乳:古人将茶饼研磨成为细末,然后煎来吃,细末一煎,便浮在水面,称为乳花,或简称乳。分茶:宋人饮茶时的一种游艺,今已失传。

④素衣:白衣。这句借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两句诗,连同下句意思是说,不久即可回家,不必慨叹京城官场中的风气会污染了自已。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写自己在京城的感受的。陆游此番进京是因为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皇上还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由此也可见皇上并不希望陆游有什么抗金的举动。但是陆游并不是一个留恋山水的人。尤其在国家多难的时候,他渴望的就是上前线投身抗金事业。

对这个名句的解读,许多分析文章都认为是描写江南美景的,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生动表现了江南春天的特色,深为人们所赞赏。”还有的人分析说:“两句诗传达出江南春色之美。春夜气候宜人,静卧小楼,听细雨潺潺,如蚕食桑。雨既可‘听’,自然是连绵细雨。如是狂风暴雨,噼啪叮当,心情紧张,门窗紧闭尚不及,更哪来悠然听雨兴致。‘听雨’正是诗人怡然自得心情的表现。一夜春雨,杏花绽放,江南换新装,何等快捷!诗人期盼着明天一早小巷深处卖花声,又是何等惊喜兴奋!难怪一夜无眠听雨声。”类似这样的分析比比皆是。其实这样的分析,从全诗来看,是不合理的。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从听觉来写景,实际上写了诗人彻夜不眠,表现出他心情的焦虑。清人舒位《书〈剑南诗集〉》云:“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应当说是点出了这一联的意蕴。

如果从整体来看,这首诗写的是愤激之情。“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表面是写悠闲的生活,而实际上是表示壮志难伸的愤激。“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写的是夜间忧愁难眠,“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的是白天愁闷难排。尾联和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纱”,写京城的坏风气,开头写来到京城,尾联写想到回家,也表现出对京城风气的不满。我们读名句还是要联系全篇的感情基调来读。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试礼部,名列前茅,因论恢复,被秦桧黜落。孝宗立,赐进士出身,任枢密院编修,后为建康、镇江等地通判。王炎为四川宣抚使,辟游入幕。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宁宗嘉泰三年(1203)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成,升宝章阁待制,致仕。所著 《渭南文集》 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今存。诗稿有钱仲联注本。 4、【名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全诗】

短歌行(1)

[魏]曹操

 

对酒当歌(2),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4),唯有杜康(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6)。

但为君故(7),沉吟至今(8)。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9)。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0)。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11),枉用相存(12)。

契阔谈宴(13),心念旧恩(1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15)。

绕树三匝(16),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17),天下归心。

 

【注释】

(1)短歌行:汉乐府旧题。(2)当歌:对着歌舞表演。当:也是“对”的意思。(3)去日:逝去的岁月。苦:用作动词,苦于。(4)何以:用什么。(5)杜康:人名。相传他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为酒的代称。(6)这两句是《诗经·子衿》中的句子,这里用来表示对贤才的思慕。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悠悠:形容思念之情绵长。(7)君:指所思慕的人。(8)沉吟:沉思。(9)这里四句是《诗经·鹿鸣》中的句子,这里指来表示招纳贤才的意思。呦呦:鹿鸣声。蘋:艾蒿。(10)掇:采拾。(11)陌、阡:田间的道路。(12)存:省视。(13)契阔:契是投合,阔是疏远,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字的意义。(14)旧恩:往日的情谊。(15)乌鹊: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16)匝:周围。(17)吐哺:周公曾说自己:“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哺:口中咀嚼的食物。

 

【赏析】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这首诗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全诗由眼前的歌舞酒宴生发开来,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由此而引出对贤才的渴慕之情。这是这首诗的主题。以下说“但为君故”,是念人才、说“何时可掇”,表示人才之不易得、说“何枝可依”,喻贤者之择主而仕也。最后以周公自比,说出本意。全诗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我们可以感觉到在混乱的现实中建立功业的艰难和诗人坚定的信心。他咏唱的是霸主希望将人才吸引到自己周围的兴趣和抱负。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这首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曹操感叹时光易去,事业未成的诗句。然而长期以来,都被误认为是宣扬人生要“及时享乐”,唐代吴兢就说它“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不少诗人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用的,如宋代柳永《风栖梧》:“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元代王恽《浣溪沙》:“对酒当歌须适意,凌烟图象是虚名。”这样的理解其实没有从全篇的旨意来看。诚然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及时行乐之想,而是感叹大业未成,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还是清代张玉毂说得对:“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陈沆《诗比兴笺 》也指出:“此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魏源读此诗后也觉得“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恒,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四年后病死洛阳。谥号魏武帝。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其文亦清峻通脱。有《曹操集》。 5、【名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全诗】

蝶恋花①

[宋]晏殊

 

槛②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③,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④,斜光到晓穿朱户⑤。

 

昨夜西风凋碧树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⑦,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②槛:栏杆。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④谙:熟悉,这里有“懂得”的意思。⑤斜光:残月的清光。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⑥凋碧树:使得树木绿叶枯落。凋:凋落,使动用法。⑦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

这是首写离愁别恨的名作。上片写庭院及室内景物。“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用月圆来反衬人未圆。苏轼在《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用法与此相同。

下片写词人登楼望远时的所见所感。“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章法谨严。“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踏莎行》词云:“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无题》诗又云:“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措辞相近,看来作者颇喜欢这个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王国维用来表示做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这显然不是晏殊词的原意,王国维以此为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6、【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全诗】

蝶恋花(又名《凤栖梧》)①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②。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③。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④,对酒当歌⑤,强乐还无味⑥。衣带渐宽终不悔⑦,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②危楼:高楼。③黯黯:迷蒙不明。④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⑥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⑦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作者简介】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清波杂志》卷八)。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馀曲。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避暑录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其词对后世词家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 7、【名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全诗】

青玉案(1)·元夕(2)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3)。更吹落,星如雨(4)。宝马雕车香满路(5)。凤箫声动(6),玉壶光转(7),一夜鱼龙舞(8)。

蛾儿雪柳黄金缕(9),笑语盈盈暗香去(10)。众里寻他千百度(11),蓦然回首(12),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3)。

 

【注释】

(1)《青玉案》:词调名,出自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2)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3)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4)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5)宝马雕车:装饰华美的马车。(6)凤箫:《神仙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7)玉壶:灯的一种。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记当时福建所进的灯,“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玉壶:比喻月亮。(8)鱼龙:指鲤鱼灯、龙灯等各种彩灯形状。鱼龙舞:古代百戏的一种,此处指灯节中舞龙灯一类的表演。(9)蛾儿雪柳:宋代元宵节妇女头上所戴的装饰物。黄金缕:指雪柳上的饰物。(10)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暗香:美人身上散发的幽香。(11)千百度:千百次。(12)蓦然:突然,猛然。(13)阑珊:灯火零落稀少。

 

【赏析】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欢腾的热闹场面。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于是,在“一夜”之中寻了“千百度”的她终于找到了。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为第三境界,亦即最高境界。这也是借词喻事,与词的本意并无交涉,只是王国维先生的创造性运用而已。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是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8、【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①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④。

海内存知己⑤,天涯若比邻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杜少府,名不详。之:去,动词。蜀川: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

②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长安的城郭宫阙。辅:护持。这里是被动用法,即“辅之以……”之意。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③五津:指蜀中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津:渡口。这是杜少府将经过的地方。

④宦游:为做官而奔走。

⑤海内:四海之内。古以为我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⑥天涯:比喻极远处。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开头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朋友将去的地方是蜀州。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接下来两句说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第五六两句,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点出“送”的主题。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含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受曹植诗的影响,但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诗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原有诗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9、【名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全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1)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2),一岁一枯荣(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4),晴翠接荒城(5)。

又送王孙去(6),萋萋满别情(7)。

 

【注释】

(1)赋得:这首诗是白居易应考的习作。按考试规定,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2)离离:长而垂直的样子,形容草长得繁荣茂盛。原:原野。(3)枯荣:枯,枯萎。荣,茂盛。(4)远芳:伸向远处的芳草。侵:遮盖、蔓延。(5)晴翠:芳草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一片翠绿的颜色。(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7)萋萋:青草繁茂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对仗工稳而气势流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又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通意义,给人以积极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的寓意。据《唐摭言》记载:“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资,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这两句诗显示了白居易青年时代的诗歌实力,使顾况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直到现在还常被人引用。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补盩厔(今周至)县尉。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上书忤执政,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刑部尚书。早年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酬唱,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全唐诗》存诗三十九卷。 10、【名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全诗】

山行(1)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3),霜叶红于二月花(4)。

 

【注释】

(1)山行:在山里走。(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3)“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坐:因为、由于。晚:天晚。(4)于:比。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前二句,其实只是陪衬与烘托;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重点之所在。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写自己特地停车观赏的原因,是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此句中之“晚”字,含意颇为丰富。说明作者由于留恋秋山红叶,观看景色直到天光已晚,仍然迟迟不肯离去:再者,此处着一“晚”字,则又仿佛令人看到秋山晚景:黄昏时分,夕照之下,晚霞与枫林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绚然烂然,别开境界,对此晚景,停车游赏之人,自当更加不肯离去了。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又是重中之重。进一步说明枫林美景在于此时的枫叶,因为经过霜打,比二月春花还要红艳。描写秋山枫叶,“红”字又是着眼之焦点,而全诗之中,又只能出现一个“红”字,此一字之安置是否妥善,关系全篇之成败,故作者于此亦最为着意。从另一角度言之,写作此篇,如何排兵布阵,将四句二十八字调遣得宜,其关键亦在一个“红”字。作者于此一字之着落,匠心独运,最见手段。前二句,以整座山岭作背景,什么背景?乃是红叶之背景,“寒山”与“白云”,则或隐或显地点出苍翠与洁白两种颜色以作陪衬,陪衬何物?乃是作红叶之陪衬。后二句,写到“枫林”,“红”字已是呼之欲出了,但仍然不肯让它轻易露面,直至末句,“霜叶”二字下面,才最后写上了这一个“红”字。白居易作《琵琶行》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句,“红”字之出来,亦经千呼万唤。此诗一出现“红”字,顿觉神采飞动。

“霜叶红于二月花”,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因此万口传诵,经久不衰。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也有人认为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还因为它寓含了“经霜色愈浓”的哲理。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著名诗人。有《樊川文集》。 11、【名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全诗】

采薇(1)

《诗经•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3)。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4)。不遑启居(5),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6)。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7)。我戍未定,靡使归聘(8)!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9)。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0)。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11)。忧心孔疚,我行不来(12)!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13)。彼路斯何?君子之车(14)。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15)。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16)。君子所依,小人所腓(17)。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18)。岂不日戒,玁狁孔棘(19)!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0)。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1)。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2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薇:野豌豆苗。

(2)作:起,生长出来。止:句尾语气词。

(3)莫:即今“暮”字。岁莫:岁暮,指一年将尽的时候,即岁末。

(4)靡(mǐ):无。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玁狁(xiǎn yǔn):亦作“猃狁”,我国古代西北边区民族。春族时称“戎”或“狄”。

(5)不遑:没有功夫。遑:暇。启居:指坐下来休息。古人席地而坐,坐时双膝着地,臀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上身伸直,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又写作“跽”。

(6)柔:肥嫩。

(7)忧心烈烈:忧心如焚。载:又。

(8)戌: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定,止。未定:不固定。使:使者。聘:问。归聘:捎信问候家人。

(9)刚:坚硬,指薇菜茎叶渐老变硬。

(10)阳:十月为阳。今有“十月小阳春”之语,其时气候尚温暖。

(11)盬(gǔ):止息。靡盬:没有止息。启处:与上文“启居”同义。

(12)孔:很。疚:病痛。我行不来:我从军远行之后一直回不来。来:归来。

(13)尔:花盛开的样子。维何:是什么。维,句中语气词。常:通“棠”,即棠梨树。

(14)路:通“辂”,古代一种大车。君子:这里指将帅。车:兵车,即下文的戎车。

(15)牡,雄马。业业:强壮而高大的样子。

(16)骙骙(kuí kuí):马强壮的样子。

(17)依:指乘。小人:指兵士。腓(féi):掩护,隐蔽。以上两句的主语是"戎"。按:古代打仗是车战,主将在兵车上指挥,步兵在兵车后面,靠车身掩护自己。

(18)翼翼:行列整齐的样子,指训练有素。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mǐ):弓的两头缚弦处用象牙镶饰。鱼服:用鱼皮做的箭袋。

(19)戒:戒备。孔棘:十分吃紧。棘:同“亟”,紧急。

(20)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

(21)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雨雪:下雪。霏霏(fē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2)迟迟:缓慢的样子。

 

【赏析】

这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所以用倒叙手法写起。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词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正是这思乡之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既矛盾又真实地交织着,也就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从字面上看,这一部分没有写思归情愫,但那一股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这些可怜的戍卒,当他们拖着疲乏的身子,挣扎着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飞矢的时候,当他们枕戈待旦的时候,怎能不加倍思念安宁和平的生活呢! 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的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这首诗把抒情和叙事紧密结合起来,不少章既是叙事,又是抒情,读来非常感人,是历来为人传诵的著名篇章之一。因为诗中所写的是反对玁狁侵扰的战争,所以士兵们一方面表现出对长期出征的怨恨情绪,同时也表现出日夜戒备、英勇作战的精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他的评价意思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被奉为儒家经典,便有了《诗经》的名称。《诗经》从内容上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有十五国风,收集了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有“大雅”、“小雅”两种,现存的“雅”诗,“大雅”多朝会宴飨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作品。“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12、 【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全诗】

山园小梅(1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2),占尽风情向小园(3)。

疏影横斜水清浅(4),暗香浮动月黄昏(5)。

霜禽欲下先偷眼(6),粉蝶如知合断魂(7)。

幸有微吟可相狎(8),不须檀板共金尊(9)。

 

【注释】

1)山园:山上的园林。(2)众芳:百花。摇落:凋零,被风吹落。暄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3)占尽:独占。风情:美丽的风光。(4)疏影横斜:指梅花投影在水中的影子。(5)暗香:指梅花发出的清幽香味。月黄昏:月色朦胧昏暗。(6)霜禽:冬天的飞鸟。偷眼:偷看。(7)合:应该。断魂:形容神往到极点。(8)幸有:幸好有。微吟:小声吟诗。相狎:亲近。(9)檀板:歌舞时打拍子用的檀木拍板。金尊:珍贵的酒杯。

 

【赏析】

    林逋的这首咏梅七律,是他杭州孤山隐居处士生活中,对大自然最亲切的一种体验和感受。诗人一开始就直接抒发对梅花的赞赏,它是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颔联对梅花作具体的描绘,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既写出了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了它清幽的芬芳。“疏影”“暗香”也因此成了人们公认的梅花代名词。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颈联则是用反衬法。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后句则变换手法,用设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意味更其深远。而“合断魂”一词则更是下得凝重,因爱梅而至销魂,就把粉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通过这联的拟人化手法,更进一步烘托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及幽居之乐。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把诗人的情操趣味和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怀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历来为后人所激赏。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王十朋评价更高:“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张炎《词源》中则说:“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辛弃疾在《念奴娇》词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宋《王直方诗话》说到,苏东坡与王居卿等友人聚会扬州。居卿置酒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林和靖《梅花》诗,然而为咏杏与桃李皆可。”东坡曰:“可则可,但恐杏李花不敢承当。”一座大笑。因为这联特别出名,后来姜夔就用“疏影”、“暗香”二词做了填写梅词的调名。但是这两句诗并非林逋首创。南唐江为有残句云:“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丰姿绰约、神态活现,反而成了写梅花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

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多病,终身未娶未仕。早年曾漫游于江淮一带,大约四十岁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据说二十多年足迹不至城市,种梅养鹤为伴,人称“梅妻鹤子”。当时名声很大,士大夫争相结交拜访。宋真宗闻其名,诏赐粮食帛匹,还命地方官优加劳问。死谥“和靖”,世称“和靖先生”,葬西湖孤山。 13、【名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诗】

商山早行(1)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3),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4),人迹板桥霜(5)。

槲叶落山路(6),枳花明驿墙(7)。

因思杜陵梦(8),凫雁满回塘(9)。

 

【注释】

(1)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2)动征铎:指驾车马上路,铃子发出响声。动,响动。征,远行。铎,原来是大铃,这里指马身上悬挂的铃。(3)茅店:茅草盖顶的客店。(4)板桥:木板铺设的桥。(5)槲(hú):树名,落叶乔木。(6)枳:春天开花的一种灌木。明:映照着,动词。驿:客店。(7)因:连接上下文的语气词。杜陵:汉宣帝的陵墓,在长安城南。这里借指长安。(8)凫:野鸭子。回塘:堤岸曲折的池塘。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自己清晨上路的所见所感,抒发离乡远行的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首联写一早上路的情况和上路时的心情。第二联写早行者清晨上路时的所见所闻,是全诗的最精彩部分。第三联写山中早行的时令特点是早春。末联点出主题:行旅中思念着长安。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是全诗的最精彩部分。这两句连用了六个名词,巧妙地描绘出一幅旅人早行的图画。画面上是山村早晨的景色,笔触浅淡,仿佛是用淡墨勾出。天边残月未落,房顶盖着茅草的山中小客店,传来报晓的鸡鸣。村外,木板小桥上凝着一层白霜,桥上留下一行疏疏落落的脚印。这里,画面上的一切,都紧紧扣着题目中的“早行”,而且是山中的早行。特别是凝霜和月色,好象给山中的景物都披上了一层乳白色的轻纱,破寂的鸡鸣,反衬出了山村的静寂。从中流露出行旅的辛苦和行旅的人心中凄凉冷落的感情。确实是景中情、情中景,取得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欧阳修和梅尧臣都喜欢温庭筠《商山早行》这首诗。一天,他们在一起论诗。梅尧臣认为,一首好的诗,“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就举了温庭筠《商山早行》为例,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连用了六个名词,巧妙地描绘出一幅旅人早行的图画。欧阳修写过一首《过张至秘校庄》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就是特地效仿温庭筠《商山早行》的。

 

【作者简介】

温庭箔(812一866),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大约在他父亲时,家庭已经没落。屡试进士不第,大中十三年(859),约在48岁才获授隋县尉。不得志,归江东,后为方城尉。一生坎坷,终身潦倒。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但温诗成就远不及李商隐。温庭筠的诗今存310余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

 14、【名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全诗】

登池上楼①

[南朝·宋]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②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痾封空林。③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④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⑤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⑦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⑧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⑨

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命。⑩

 

【注释】

①池上楼:在永嘉郡,即今浙江省温州市。该池后来又名“谢公池”。

②这四句借鸿、虬起兴(因为正在向高处和深处眺望),说自己不能像鸿雁高飞、虬龙深隐那样得所,而是进退失据,俯仰有愧。虬:两角小龙。薄:通“泊”,犹止。薄霄:停留在天空。云浮:浮在云上。怍:惭愧。渊沉:潜沉在深渊。

③这四句说自己做官时不能进德修业,于时无益,想退隐又不能力耕自给,为了得些俸禄反而穷居海边(指永嘉)。这是不甘外放的牢骚话,同时也反映进退两难的心情。进德:提高德行修养,《易经·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力不任:指体力不能胜任。徇:从,求。痾:病。

④这两句说卧床日久连季节的变换也不明白了,现在才来看看外景。昧:不明。褰开:指揭开帘幔,打开窗户。

⑤这两句说下听水声,上望山形。聆:听。岖嵚(音区钦):险峻。

⑥初景、新阳:指春光。革:除。绪风:馀风。指寒气。故阴:旧冬。

⑦“园柳”句说藏在园柳中的啼唤的鸟类也变换了,指春天的鸣禽如黄莺之类,不是冬季所有。

⑧这两句说想起《诗经》和《楚辞》中的句子,发生感慨。《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祁祁:多貌。萋萋:盛貌。这里只取这几句里“归”字的意思。作者怀念会稽的故居,动了归心,因而联想古人的诗句。

⑨这两句怀念远方的故人。离群索居:离开朋友,独处无偶。易永久:言容易觉得时日长久。处心:安心。

⑩无闷:遁世无闷,见《易经·乾·文言》。这两句说高蹈避世而无忧烦,不但古人有这种风操,在今人中也能找到。操:操守,操行。徵:求。诗意归结到向往隐遁。恩归也是为了想隐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诗人任永嘉太守之时。他出任永嘉太守,是受到宋新贵集团排挤的结果,所以这首诗的情绪比较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写冬去春来,景物一新的景象,是诗人最负盛名的名句。大意是,池塘边的春草开始发芽生长了,垂柳吐绿,在风里飘拂着,柳枝上婉转的鸟儿,也换了一批新的种类,春天悄悄地来到了。

诗人病后初次登楼,感受到新春的生机和气息,流露出了内心无比喜悦的心情。诗人敏锐地从春草和鸣禽的变化中捕捉到了春天的信息。语言明白晓畅,意趣生动,清新挺拔,仿佛不经意问脱口而出,却极富新意。

“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据说谢灵运写诗,往往有堂弟谢惠连在旁陪伴,诗思便特别活跃,常得佳句。这两句便是他梦中与谢惠连相会时,妙想偶得,写成的千古名句。

 

【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小名客儿,故又称谢客。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世代居住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他出身于东普大族,是名将谢玄的孙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青年时好学上进,博览群书。南朝宋高祖刘裕代晋,降公爵为侯,任散骑常侍。宋少帝时,出为永嘉大守,不久辞官,东归会稽。文帝时,为临川内史。元嘉十年获罪被诛。谢为人恃才傲物,酷爱山水自然风光,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15、【名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

赤壁(1)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2),自将磨洗认前朝(3)。

东风不与周郎便(4),铜雀春深锁二乔(5)。

 

【注释】

(1)赤壁:赤壁山。三国时吴蜀联军火烧魏军,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

(2)戟:古代兵器中的一种。折戟:折断了的戟。指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残旧兵器。铁未销:指铁戟还没有完全锈烂掉。

(3)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4)东风:曹操攻打东吴时,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就用铁链把战船联结起来,以求平稳。于是周瑜派黄盖假作投降,用几十艘快船,装满浸透油蜡的干柴,靠近曹军水营,乘其无备,放起火来。这天恰巧东风大作,火借风势,结果曹军惨败。不与:是“若不与”的意思,表示假设。周郎:即周瑜,赤壁之战时他只有二十四岁,很年轻,所以称“周郎”。

(5)铜雀:台名。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所建,是供歌舞宴游的场所,因楼顶立有一丈五尺高的铜雀而得名。二乔:指乔玄的两个女儿,都是江东美女。大乔嫁了孙策,小乔嫁了周瑜。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寄寓自己的情感。

诗人议论在于运用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诗歌开头从一截断戟入手,赤壁江边一段久沉沙底的残戟,拿来洗净磨光,经过研究鉴定,确认为三国时代赤壁大战的遗物。诗人从这一件出土兵器联想到这里曾发生过的赤壁之战,那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周瑜借江上东南风火烧曹军战船,以三万人的兵力,击溃曹操八十万大军。回溯战争的全过程,熟谙兵法的诗人做出了一语惊人的假设和推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就是说:周瑜只不过凭借东风,才偶尔获胜。与其说周瑜是一位英雄,不如说他是一个幸运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则是通过典型事件来假设严重后果。试想,以二乔的身份,如果被曹操关进铜雀台,那东吴不也就灭亡了吗?这也体现了咏史诗言近旨远的特点。

诗人发表这些议论,其目的不只是为了翻历史旧案。而是为了借论史来寄寓自己的感慨。其言外之意是:今天,我若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未必不能像周瑜那样建立一番功业。

    出奇制胜的议论,意在言外的抒情,飒爽而深邃的艺术风格,使这首绝句成为素享盛名的怀古杰作。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著名诗人。注重军事,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