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出入境管理局官网:整体如铸?身如灌铅?毛发如戟?肌肉若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02:02
作者     曹万科

 

 

   很多练习大成拳的人把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整体如铸”理解成将全身所有骨骼肌绷紧,就像尊已经铸造好的雕塑立在那儿一样。请问,这样做的人怎样解释“先天本能之活力”哪?又怎样解释大成拳爆发力所需的能量之源及内力在运行时所通过的距离在哪?理解王芗斋先生这段文字不能只把其中某句话单独拿出来分析。这样就必然造成片面看待问题的现象而走入误区进入死胡同。只有从全句整体上来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整体如铸”所指的“铸”并不是指已经铸造好的塑像,而是指铸造产品的过程。王芗斋先生将练功者的状态比喻为“须视此身如大冶烘炉,无物不在陶熔体认中”。练功过程就像铸造产品的过程一样。把模具放在地上,原地不动,然后将溶液慢慢倒入模具内,液体在里面上下不停的翻滚。模具底部由此而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浇灌的液体越多底部压力就越大。

    站桩时首先摆好一个姿势,就像在地上放置一个模具一样,然后令休息的肌肉向下使劲,把力量全部砸在脚掌上,即弹爆点。动员参加运动的休息肌肉越多产生的压力越大,腿脚则表现出灌铅般沉重的感觉,这就是“身如灌铅”。把腿和上肢的休息肌产生的力传导到脚掌上,脚掌给地面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反作用力则沿着身体向上直达发根。引起每一根头发发根处的微小肌肉收缩,从而拉动头发改变原有形态使整个头发竖立起来,大有毛骨悚然之感称为“毛发如戟”,“戟”乃古代兵器也,特点为向外立着多个尖。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情况,其一,人的本能,当人们在不经意之间面对眼前突然产生的重大突发事件时所做出的应急反应。此时受惊吓者往往身体尚未移动就已经在瞬间出现激烈的生理反应。其二,通过多年有目地的训练,在需要时便可随心所欲发放自如。能达此境界者凤毛麟角,这样的境界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得到。更不是通过试力就能把力练出来。只有站桩才能获得“毛发如戟”所需的巨大能量。只有苦练站桩并且在理解和熟练做出“肌肉若一”后,才能灵活运用“先天本能之活力”发出大成拳的爆发力。

    肌肉若一”,出自两千多年前中医名著《内经·素问》篇。它所指的“一”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1,两千多年前所指的“一”是“道生一”,“一生二”之意。“一”在大成拳里特指阴阳两个相互对立的矛盾统一体。王芗斋先生将古人这句话引用到大成拳中,我们就应该按照古人的思想体系来理解它,不应该用现代的观点看。大成拳有很多人认为“肌肉若一”就是把全身的骨骼肌紧成一个整体,或者整体放松。这些都是片面的做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一”的内在含义。阴阳指两个不相同的事物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并同时消失,即紧密合作又相互排斥。王芗斋先生引用它来指导站桩与发力,就是要让大成拳练习者明白矛盾的辩证关系是大成拳的真谛。现在很多练习大成拳的人在站桩时两条腿站得笔直,全身放松。这样做松松垮垮感觉很舒服。他们只关注练习“松”而忽视了“紧”,说明还没有明白矛盾的辩证关系对于练习大成拳的指导意义。松紧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只有“松”而没有“紧”的站桩对于那些想练出大成拳爆发力者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同样只有“紧”而没有“松”的大成拳也不可能练出“先天本能之活力”来。大成拳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包含着矛盾力,明白这一点在站桩和发力过程中至关重要。求得矛盾力是大成拳中最重要的内容。

    王芗斋先生深感“天地间之一切学术,无一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融会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根据于永年先生提出的“第二随意运动”学说,在站桩时用意识将全身所有骨骼肌分成运动形式完全不相同的两个相互矛盾的统一体,即工作肌与休息肌的矛盾。大成拳的浑圆力完全是由这对矛盾相互作用衍生而来,工作肌是“阴”,休息肌是“阳”。古人认为“阴”不动,“阳”在动。它们之间即有对立又有统一,对立时产生“应力”来增强大成拳的内力—浑圆力,在统一时又分工合作发出大成拳无坚不摧的爆炸力“肌肉若一”乃大成拳不传之秘。于永年先生把这一原理无私的揭示在他所提出的“第二随意运动”中,发表在他的所有著作中,这样的大家风范是包括本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所达不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