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粤菜餐厅推荐:面对学生:“门”该怎么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7:14:10
当我们的孩子升入初高中,本以为可庆幸他们终于开始长大了,然而,有时我们又不得不哀叹:“青春期”和“更年期”的战争咋在不断升级呢?父母总想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能了如直掌,却常常人家连门都不让你随便进,因此引发的冲突便就有了“好心没有好报”的烦恼。实际上,教育界流行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也值得商榷,因为一些教师喜欢不敲“门”就来一个硬性闯入,自以为“和学生有了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却多是碰撞而并没有真正的效果。

    曾经,处理过这样一件棘手的事情。学生将小说压在作业本下,被悄然而至的母亲抓个正着,双方因此爆发冲突,母亲责怪孩子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而孩子则愤怒于母亲不敲门进入自己的房间,于是,一场围绕孩子隐私权的争执“官司”便打到了身为班主任的我这儿。本是一件小事,但处理起来却让我犯了难,一方是含辛茹苦且无怨无悔的母亲,另一方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孩子,哪怕带有点滴的倾向性势必也会导致矛盾的激化。思前想后,只好分别作两人的说服工作,对学生重在强调要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正确处理好课程学习和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对母亲则在肯定她重视孩子教育和管理的基础上,提醒要注意方式方法。当然,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也没有忘记告诉孩子的母亲要“培养敲门的习惯”。

    客观地说,我所做的一切并没有从根源上有效解决问题,也因此担心了很长时间,幸运的是,母亲和孩子都各自稍加转变了观念,冲突虽然还偶尔发生但再没有像以前那般激烈。今天,回想起曾经发生的这件事,不由生出许多感触,“进孩子房间不用敲门”是很多家长的普遍做法,支撑这种做法的理由毫无例外是“关心”二字,问题是处于成长阶段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隐私权能够得到父母尊重的愿望也与日俱增,而父母仍然抱着不信任的态度随意刺探他们的隐私,必然引发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许,有父母会说:“不这么做,难道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我以为,与孩子的老师、朋友沟通,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再加上提高自身教育和管理孩子的能力,应该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孩子,哪怕真的需要进入孩子的房间知道他在做些什么,也应该有敲门的良好习惯,因为,只有把孩子当人一样的尊重,他才能象人一样地生活。

    说到敲门习惯的培养,我还想到时下教育界时髦的一句话“走进学生的心灵”,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在走进学生的心灵之前也都想到了要“敲门”?恐怕不少教师并没有这方面的习惯。例如,为班级里家庭贫困的学生捐助,出发点是善意的,操作过程也是热闹的,却不曾想引来了受助学生的抵触,注重了对学生物质上的帮助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尊心的维护,便是没有“敲门”的做法;再比如,我们想改变一个学生,必然首先想到的是挖出学生深层次的思想根源,学生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而不愿意袒露内心世界,于是,以命令的手段强行推动,便也就成了硬生生的“闯入”,殊不知,很多人身上的问题有时并不需要外力的界入也能自我改正。有鉴于此,教育未必需要教师都做到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如果确需如此,请不要忘记“敲门”。

    培养敲门的习惯,实际上体现的是父母、老师对孩子隐私的尊重,更是对孩子成长的真正关爱。但愿我们都培养这样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生活和心灵世界留出一片相对自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