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交警综合服务平台:国际大投行交易背后的中国团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55:44
国际大投行交易背后的中国团队 www.ChuChuang.Net/job     来源:互联网 【字体:大  中  小】

2004年6月末,因“向监管层和公司提供了虚假的信息”,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副董事长任克英与北京办事处董事颜庆华被公司停职, 该公司亚洲区主席梁伯韬将接手中国投行部。尽管花旗集团声称该事件不会对中国业务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但实质上,其中国投行团队的士气与在华声誉均可能因此 受损,不利于花旗今后在内地争取大型国企上市项目。

成也团队,败也团队

曾经,为扭转1999年中海油境外上市未遂后的不利局面,花旗集团分别于2001年5月、8月聘请“红筹股之父”、时任法国巴黎 百富勤副主席的梁伯韬和美国第六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中国业务主管任克英,出任所罗门美邦(花旗环球金融前身)亚太区主席和副主席,希望在拥有分销渠道的同时,也能掌握获得大陆业务必要的人脉关系。

拥有麻省理工学院MBA学位的任克英,在投资银行界以关系广阔、性情豪爽著称,上任后,她协助花旗接连获得中国人寿、网通、民生银行和建设银行等大宗海外 上市承销权。其中,2003年12 月,花旗出任联席协调人的中国人寿(2628,HK)IPO集资35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募交易;网通、民生银行和建设银行则计划于 2004年下半年或2005年初分别在境外集资15亿美元、10亿美元与50亿美元。 而近期随着中国团队的调整,花旗的在华业务似乎不那么利顺了。作为主承销商,该公司因无法与华润上华科技(CSMC Technologies,原定代码0597HK)就最终发行价达成一致,华润上华规模为6.83亿港元的IPO计划于2004年6月18日被搁置,花旗 因此遭受挫折。值得注意的是,花旗于2004年6月初亦对大中华区其他投行业务高层进行了重大调整--- 原花旗香港区总裁韦嘉暄(Catherine Weir)接替施瑞德(Richard D. Stanley)成为新一任花旗中国区总裁,她还将兼任花旗大中华区环球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GCIB)主管;原花旗台湾区总裁陈子政则兼任大中华区 GCIB首席运营官。现驻香港的花旗企业与投行亚太区总部也将随之迁往上海。

投资银行竞相“攀越长城” 与其他行业的跨国公司相似,欧美投行在企业文化和员工招聘中也强调“团队合作”,但其“团队合作”通常围绕业务组中个别明星银行家而展开。对于花旗环球金 融的竞争对手而言,任克英的停职极有可能成为其中国业务赶超花旗的契机。事实上,在过去20多年中,跨国投行中国业务的表现起伏与其在华组织结构和高层团 队的变迁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1997年以来,出于深化国企改革的考虑,中国政府将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重心,从债务市场转移到兼具提升公司治理结构的股权市场,H股、红筹股的发行和交 易成为国际投行争夺的热点。2000年,中国境外售股总额创下220亿美元的记录。在中国海外筹资舞台向香港和纽约两地股市转移的过程中,外资投行的中国 业务优势也逐步转向法国巴黎百富勤、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在此期间,涌现出梁伯韬、刘二飞、李小加、张红力、孙玮与徐子望等杰 出的本地投行家。

中国入世后,国际投行迈向其中国战略的纵深阶段,将目标指向了市场潜力更为巨大的沪深A股市场。除二级市场的QFII,外资投行们还期望超越过去的跨境交 易,提供国内证券承销与企业并购等服务。第一波士顿前CEO麦晋桁(John J Mack)、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CEO裴熙亮(Philip Purcell)、高盛董事长兼CEO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美林董事长兼CEO斯坦利-奥尼尔(Stanley ONeal)与摩根大通掌门人威廉-哈里森(William Harrison)等预计,长远来看,中国内地股市将逐渐取代香港和纽约,成为中国大型企业的首选上市地。华尔街投行极为重视完整的公司文化和控股权,为 此他们仿效18世纪末英王乔治三世的使臣马戛尔尼勋爵(Lord Macartney),入京游说有关部门,希望突破33%的持股限制(数年后该比例最高可升至49%),称向外国公司授予投行业务许可,将加速中国资本市 场的发展。

摩根团队:投行优势突出但研究与债券业务落后

摩根士丹利在过去10年中始终致力于拓展中国业务,尽管该公司对本地合资伙伴中金公司(CICC)的管理与业务几乎没有控制权,但借助中金独特的背景与网 络资源,摩根获得了其他欧美竞争者难以企及的优势,无论是在华业务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处于领先地位。双方合作完成过多宗标志性交易,如内地国企有史以来最 大的海外上市项目---2000年10月中国联通 56.5亿美元的IPO。

目前,摩根的中国业务涉及证券承销、企业并购、直接投资、房地产基金与不良资产处理等领域。 在摩根中国业务联席主管、董事总经理吴长根与竺稼的率领下,该公司中国投行业务表现积极:过去10年该公司在华收入增长12倍;同期,来自内地的银行家团队达40人。

摩根还准备将上海办事处A股分析师数量从现有的5人扩大到12-14人,推动QFII业务。吴长根此前曾任中银国际控股(伦敦)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等职,而拥有康奈尔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竺稼负责开拓和维护客户及政府关系。

2004 年上半年,在一系列中国交易的推动下,摩根在亚洲(除日本)股票发行市场独占鳌头。它参与了平安保险(2318HK)18.4亿美元的IPO、中海集运 (2866HK)集资9.85亿美元的首次上市、中国铝业3.99亿美元的后续发行及英国石油(BP Plc)10亿美元中石油股票的出售交易。目前,排在摩根发行日程的公司还有国电集团(预计筹资5亿美元)与51job.com(募集约9000万美元) 等。2004年7月,在英国超市集团特易购(Tesco)斥资2.6亿美元收购中国连锁零售商乐购50%股权的交易中,摩根出任特易购的财务顾问。

摩根在投资上海、香港房地产项目,收购不良资产与参股国内民企方面已投入约6亿美元的自有与客户资金。该公司早在1993年就开始在华进行长期直接投资, 介入了包括平安保险、南孚电池、蒙牛乳业、恒安国际与上海斯米克建筑陶瓷等行业龙头企业。2004年6月,该公司推动其参与投资的蒙牛乳业 (2319HK)在香港上市,获得206倍的散户投资者认购,净筹资约9.21亿港元。

目前,摩根正洽购内地第三大家电零售商永乐的股份,计划协助该公司明年在纽约和香港两地上市,筹资最多10亿美元。

由于目前中国只允许商业银行从事债券发行与衍生产品交易,花旗、摩根大通、汇丰、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与瑞银集团(UBS AG)等全能银行因此占据了有利位置。摩根国际主席、全球总裁柳浩思担心在债券资本市场领域落后于对手,所以希望外资券商也能参与内地债券业务。

尽管摩根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经济师谢国忠在宏观经济领域声誉卓著,但该公司在服务于QFII的中国股票研究团队方面实力较弱。自中国研究部主管何显鸿被美林挖走后,该公司现在的A股研究由分析师娄冈牵头进行。

毕业于上海财大的娄冈,曾在上海夏商投资服务公司、邓普顿资产管理公司与LG证券有限公司工作,在媒体和业界缺乏知名度。2004年7月,摩根董事总经理 兼亚洲股票研究部主管汪佐澧(Robert Vaudry)过档汇丰企业与投资银行,出任全球行业与公司研究负责人。之前,汪佐澧曾任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的政治秘书,他的离职对于摩根亚太区研究 部而言损失不小。

与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文礼信(Alasdair G. Morrison)宣称的不同,该公司在华的不良资产收购团队并不是“非常有经验”:曾任JP摩根北京首席代表的摩根资产(中国)公司主席蓝德彰 (John D. Langlois)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时对中国历史富有研究,但上任前没有从事过坏账处理;其招募的明史课程进修生霍华德-斯奈德(Howard Snyder)同样缺乏专业经验。因此,在与中方合作者KTH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金丰德资产管理公司关系恶化后,合资公司凯利资产服务有限公司的不良资 产处理速度已明显放缓,2004年1-4月仅处理了7000万元坏账(2003年处置了8亿元坏帐)。

为提升在华品牌形象,摩根除在《财经》上登广告外,还于2003年3月25日在国际投行中率先发布中文公司网站 (www.morganstanleychina.com),向大中华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并购、公司治理、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信息与分析师的研究及见 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网站除在摩根士丹利全球与亚太地区管理层介绍方面内容详尽外,在关键的公司业务动态与中国市场分析方面资讯极少,从而没有充分发 挥与客户信息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高盛团队:业务稳健 特色鲜明

和摩根相似,高盛中国业务团队的本地化程度也非常高,6位董事总经理均来自内地,各司其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 的胡祖六从事政府公关与财务顾问业务;来自中金公司的蔡金勇关注跨国并购与能源等行业公司的海外融资;获哥伦比亚商学院MBA学位的唐葵出任高盛亚洲(除 日本)电信、媒体与科技业务主管,并拥有直接投资部门的从业经验;张奕专注于债券资本市场业务;而资历最深的王学明与徐子望(分别于1994年、1997 年加入高盛)负责大宗股票、债券发行与并购交易。目前,高盛的在华业务集中于证券承销、企业并购与不良资产处理领域。

彭博资讯数据显示,高盛是2003年亚洲地区(除日本和澳大利亚)最大的股票和债券承销商,凭借该公司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客户关系,高盛完成了78亿 美元的证券销售额,其股票、债券和并购业务收入总计1.693亿美元(Dialogic),主要客户包括中国银行、和记黄埔和台积电等大型企业。

高盛在大中华区的各项业务非常活跃:被香港特区政府委任,帮助销售总值200亿港元的不动产。在台湾地区,该公司是最大的海外股票上市包销商,经手的项目 包括中国钢铁、中华电信和台积电等。其中,高盛与美林、瑞银集团共同完成的中华电信ADR发行被《金融亚洲》(FinanceAsia)评为台湾“年度最 佳资本交易”与“年度最佳后续股票发行”。

2004 年以来,高盛在完成了平安保险的IPO后,还推动盛大网络(国内最大的网游公司)与腾讯科技顺利在海外上市。目前,该公司进行中的上市项目包括民生银行、 中国网通与上海先进半导体(ASMC)等。同年6月,高盛对深圳市海王星辰医药公司初步投资4000万美元,并协助该公司拓展国内市场,目标使海王星辰成 为中国最强大的连锁药店。

基于对中国经济与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的预计,在全球性投行中,高盛是极少数将投行业务的策略重心从香港向上海转移的机构。目前,该公司中国业务组中,出自上海与江浙地区的人士比例达70%;随着高盛中国业务的纵深发展,本地团队的组建亦已启动。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徐子望指出,国企民营化过程中涉及众多转制因素,微妙的业务技巧只有洞悉国内文化的人才能掌握。仅仅招聘来自中国的欧美MBA不能 确保人才的延续性,而聘用在欧美念大学的内地人亦有局限性。根据上述判断,高盛从1999年起,每年在北大、清华、复旦及交大等重点院校系统地招聘应届本 科、硕士与MBA毕业生。

美林团队:投行、基金双管齐下 刘二飞单兵突进

美林亚太区投行业务主席兼亚太科技业务主管刘二飞在中国市场拓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该公司在华的投行员工分布于北京、上海与香港,并在上海 办事处招聘了服务于QFII的证券分析师。 2003年起,美林已开始招收中国本土商学院培养的MBA担任高级经理(Associate)。今年7月,来自摩根大通的郑杏娟将出任该公司中国研究主管 兼中国股市策略师。在摩根大通之前,郑曾在霸菱证券任职;同时,美林还提升香港/中国研究副主管林鸿楷为香港研究主管。目前,以“MGM”著称的全球性投 资银行三巨头---美林、摩根与高盛中仅美林有人担任中国研究部主管,可见大投行的在华策略重心在于投行业务,而非QFII投资。 2004年伊始,美林在华股票承销业务异军突起,击败花旗集团、高盛、雷曼兄弟与瑞银集团等对手。与此同时,美林在国际投资银行中率先在内地基金管理领域 获得突破。但近两年来,美林高层银行家与分析师的频繁流失,对该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形成严峻考验。

瑞银团队:扩大QFII优势 投行循序渐进

作为来自欧洲的金融控股公司,瑞银集团与华尔街投行的不同之处在于除投行外,瑞银还拥有强大的私人财富管理业务(旗下资产规模达10312.4亿美元)和 资产管理业务。在国际投行中,瑞银证券以强大的研究与二级市场交易执行能力著称。2003年12月,根据《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全球研究团队的调查,瑞银在股票研究整体评比中位居第一,领先于美林(第二)、摩根(第三)、德意志银行(第四)与花旗美邦(第五)等 同行。2004年5月,该公司连续第三年被《机构投资者》评为亚太区(除日本)最佳研究、最佳证券销售和最佳交易执行商。

为加强以董事总经理张化桥为代表的中国研究团队,瑞银集团于2003年4月从高盛挖来执行董事、大中华区资深经济学家乔-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出任该公司董事总经理、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在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的主持下,瑞银于2003年5月成为中国首家获批的 QFII,目前拥有6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在QFII中规模最大。同年12月,袁又被中国证监会聘任为上市委员会委员,成为跻身25位发审委委员之列的海外 证券人士第一人。目前,瑞银证券在上海和香港驻有A股分析师。

在瑞银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企业融资部主管何迪看来,无论是企业海外上市、QFII、资产管理还是合资证券公司,瑞银全球范围内的业务都将在中国内地全面 展开,“最终目的是把中国做成本土市场”。为避免和美国投行正面交锋,该公司将在华业务重点放在财务顾问、股票配售与分销及债券发行等领域。近年来,瑞银 投行的内地客户包括中国财政部、中国银行、中国移动(香港)、中国电信、华能国际与上华科技等。2004年至今,瑞银还积极推动“彩信”服务商“空中网” (集资1亿美元)和网上房地产经纪公司“搜房”在纳斯达克上市。据彭博资讯统计,今年上半年总值达423亿美元(超过2003年同期123亿美元规模的3 倍之多)的中国企业相关并购交易中,瑞银位居投行财务顾问排名的首位。

今年6月,瑞银聘用原美林银行家李振智出任董事总经理,力拓内地国企的海外IPO业务;在美林期间,麻省理工学院MBA李振智促成该行夺得中电国际的承销权。

2004 年2月,瑞银集团提升另类投资策略部主管洪树坚为瑞银环球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区主席,彰显“所有业务将以中国为核心市场的决心”。洪树坚负责制订投资策略方 向,推动瑞银资产管理业务在中国的开展;该公司目前与内地国泰基金管理公司保持较密切的合作。虽然瑞银未能在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与平安保险等企业的境外上 市中获得承销权,该集团已把目光指向包括QDII在内的大陆保险公司的国际交易业务。瑞银债券及利率衍生产品中国区主管金纪湘指出,从全球来看,集团最大 的客户群是保险公司。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快速成长,瑞银将提供国际投融资全方位的服务。此外,瑞银在内地的第一家分行---北京分行即将开业。

借助全能银行的资源优势,瑞银集团在内地市场品牌推广方面的投入远胜于其他欧美投资银行---不但在《财经》、《新财富》、《21世纪经济报道》与“三大”证券报等内地财经媒体刊登广告,还在北京、上海机场发布广告,并赞助了2003年北京音乐节开幕演奏会。

德意志银行团队:承销业务进步神速

中国市场策略佳 作为欧洲资产规模第二大银行集团(2003年底资产额超过8780亿欧元),德意志银行由两大业务板块组成:企业与投行和私人客户与资产管理。根据财经信 息服务公司Dealogic数据,2004年上半年德意志银行在国际债券市场(以美元、日元与欧元计价)的发行额按年上升15.2%,达 152亿美元,超越花旗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券承销商。

自2001年3月该行从高盛网罗执行董事张红力为董事总经理兼投行大中华区主管,取代以经济研究见长的丁玮后,该行中国业务峰回路转,在财务顾问、股票承销、房地产金融、资产证券化和QFII等领域获得全面突破。

而张红力也在2、3年中接连获得晋升,现任德意志银行投行业务亚洲区(除日本)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作为首名外资银行界人士,张红力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的 政治身份(2003年3月当选)也为该行拓展在华各项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 目前,德意志银行在华主要投行客户包括中国财政部、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华能集团、中国人寿、中芯国际、神华集团、东风汽车与民生银行等。该行取代摩根大通 成为华能国际的财务顾问后,于2003年3月聘任瑞银集团全球能源与电力业务银行家钱于君为其公用事业企业融资主管,加强团队实力;同年4月,德意志银行 又聘请原里昂证券(CLSA)中国研究部主管李晶担任中国股票研究及产品业务董事总经理,配合推动在华的QFII业务。曾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 和ICF等机构任经济学家,拥有乔治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马骏则在德意志银行负责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2003年9月,德意志银行宣布由原瑞银集团北京首席代表李纯纯接替张红力,出任该行中国区总经理;在2004 年3月张红力升任德意志银行投行业务亚洲区总裁后,该行中国区投行业务由大中华区董事、中国部联席主管翟隽与王亚谦共同领导。同期,为拓展内地不良资产处 理业务,德意志银行还从高盛挖来执行董事欧力飞(Oliver Weisberg),出任该行董事、中国区战略投资主管,隶属于亚洲不良资产业务负责人 Peter Tolhurst。在高盛之前,欧力飞还曾在摩根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任职。

在张红力的努力下,包括德意志银行集团董事长兼执行委员会主席约瑟夫-阿克曼(Josef Ackermann)、全球投资银行业务总裁麦克-科尔与亚太区CEO贝达勤(Ken Borda)等高层管理人士频繁访华,阿克曼还担任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2002年末);张红力则获邀成为北京市政府金融顾问(2003年10 月)。 2003年4月,德意志银行任命朱彤担任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全面参与该行中国业务发展战略制定,并负责在华的运营控制和整体业务的全面协调。

1968年生于北京的朱彤成长于外交官家庭,1990年北京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外交部翻译室,为国家领导人做翻译工作,并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任职。如同张 红力所言,加入德意志银行后,朱彤通过她丰富的外交经验和出色的事务组织协调能力,迅速帮助德意志银行在华确立了国际领先银行的品牌形象。该行除在《财 经》、《新财富》、《财务总监》(CFO China)与“三大”证券报刊登平面广告外,还发起和组织了多层次、面向不同目标群体的市场推广活动: 针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德意志银行在上海召开规模超过瑞银集团的“中国概念”大会(2004年2月),汇集了超过600位来自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 基金经理(代表公司管理的资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与135位来自亚太地区的公司及跨国集团的代表。

面向国内政府监管部门领导、业界专家与同行,德意志银行在北京举办“银行风险管理实务”(2004年6月);针对跨国公司客户,该行在上海举办“增长战略 及电子解决方案”研讨会(2003年11月)。 此外,德意志银行在社会活动方面举办高尔夫球邀请赛(2003年10月)和邀请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国图音乐厅举行迎新年交响乐晚会(2003年12月)的 同时,还将在欧洲取得巨大成功的足球启蒙教育“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引入中国,准备在3年内推广到内地80多个大中城市近万所学校,最终使全国3.7亿青少 年成为该计划的参与者和受益人。2003年10月,德意志银行为启动仪式提供25万美元赞助,这是该行首次在华进行的大规模公益活动;此举使德意志银行成 为第一家应邀在天安门广场赞助官方活动并因此登上中国邮票的外资金融机构。 张红力表示,德意志银行在已拥有上海分行的基础上,北京分行也即将成立,其人民币存款已足够向企业客户发放贷款。该行的中国投行策略会继续集中在银行、保 险、能源、化工、交通运输及高科技和服务业等战略性行业。紧随花旗在上海投资建造“花旗大厦”的脚步,2004年晚些时候,德意志银行将参股上海浦东陆家 嘴地区的一座办公楼,冠名“DB Tower”。在本地团队的构建方面,该行除了从业界聘用资深银行家外,也已开始招收内地主要商学院的MBA担任Associate。在业务表现出色的同 时,张红力希望能够在德意志银行为自己、银行和客户及行业,也为国家有所贡献,做到“make difference”(因你而变得不同)。

摩根大通团队:推进全能银行业务 最佳中国业务架构 与第一银行集团(Bank one Corp.)合并后,摩根大通作为资产规模仅次于花旗集团的美国第二大综合金融服务机构,业务范围涵盖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私人银行、私人股权投资、资产 托管及交易服务等领域。和花旗不同的是,摩根大通在海外市场主要面向企业和政府提供批发、顾问业务。该行将其在特定行业的经验带到中国(包括金融机构、电 力、石油和天然气、纸浆和造纸以及电信行业等),通过资金管理等优势服务出任企业的财务顾问,进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2003年,摩根大通全球投行业务收 入达36.9亿美元,并为该公司贡献了利润总额67.2亿美元中的55%。 除向外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民币业务外,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推出全球性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和服务,旨在配合该公司在华的资本市场融资、财务顾问、养老基金业 务和现金管理等业务。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客户包括中国石油、华能国电、南方航空和东方航空等大型上市公司;该公司的经营模式是与精选的对象建立深入 的业务联系,为其提供广泛的服务,并不急于扩大客户群。领先于其他国际大行的步伐,摩根大通在华的合资基金公司---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公司于 2004年6月正式开业。

2004 年6月,广罗全球商界精英、政界领袖的摩根大通国际委员会在北京召开。该委员会由来自美国等16个国家的28名代表组成,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任委员会主 席。 为在“长城上的赛跑”中后来居上,摩根大通在亚太区主席白瑞甫的主导下,积极扩充中国业务团队:2001年先是聘请了原北京控股副总裁方方和瑞士信贷第一 波士顿电信业务组的王励弘,后又从中金公司挖走霍康(Carl Walter),出任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部首席运营官;2002年8月,里昂证券中国电信研究主管李裕生及东方惠嘉证券(Indosuez W.I. Carr Securities)石化分析师李明加入摩根大通。

2003 年1月,该公司还任命孟亮为大中华区并购业务高级副总裁,直接向亚太区并购业务主管马宏涛(Todd Marin)汇报。孟亮此前任职于第一波士顿纽约分行。因为突出的中国市场业绩,马宏涛于2004年初被摩根大通提升为亚太区投资银行业务联席负责人,与 Sean Wallace共事。

2003 年3月,摩根大通宣布委任原美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李小加为该公司中国区主席及行政总裁。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李小加拥有十多年的企业融资及顾问经 验,他曾在美林任职9年,牵头进行过多项重大交易。李小加与大中华区营运委员会主席朱德淼及大中华区运营官霍康密切合作,其中李小加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朱 德淼继续发展主要客户关系网络、重点拓展债券与利率市场业务,霍康则负责中国区的日常运作。

2004年5月,摩根大通任命刘小俞为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副主席,协助李小加策划摩根大通的中国投行业务策略。在加盟摩根大通之前,刘小俞是雷曼兄弟(亚 洲)董事总经理及中国投资银行主管,还曾在里昂证券任职7年。至此,摩根大通内地业务组的董事总经理人数已达6人:除李小加、朱德淼、霍康和刘小俞之外, 方方从事证券承销,孟亮则负责并购业务;同时,和其他欧美大行不良资产业务主管长驻东京、香港不同的是,摩根大通由驻北京的副总裁孙永红直接负责大陆坏账 处理事项;哈佛MBA孙永红加入摩根大通前,曾在高盛任职。

与此同时,摩根大通还加强了中国研究团队:2004年5月,该公司委任美国银行首席策略师及全球货币、信贷和利率市场研究部联席主管龚方雄为董事总经理、 研究部主管及首席经济师。此前,他曾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担任经济师。中国研究部主管何启忠改任策略分析师。6月,摩根大通在上海设立中国研究部,安排5位 高级分析师进驻上海,今年年底派驻内地的分析师将增至10到15名。目前,该公司逾20名分析师组成的中国研究组在国际投行中规模最大。

派驻上海的高级分析师包括:银行、金融机构分析师陈俊铭、集团企业分析师方世杰(Jesse Friedlander)、公用事业分析师林伟明、消费行业分析师高韦绮(Victoria Kalb)及金属和矿业分析师张峰。其中,林伟明所在的摩根大通亚太公用事业研究组在《机构投资者》2004年公用事业研究的评选中名列第一;张峰曾任职 于里昂证券与摩根士丹利的股票研究部,并在陕西五金矿产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过。他们与龚方雄和李明合作,并与其他驻香港分析师一起开展中国研究工 作。

2004年7月,摩根大通又聘请了中国证券研究部消费品行业分析师陈敏蕙及大中华区经济分析师吴向红。陈敏蕙曾任职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为绝对回报部 (Absolute Returns Group)的大中华区专家。此前,陈还在德意志银行任过职,是区域电信团队成员之一,主要负责研究中国电信,并随后分析研究中国的收费公路。陈在会计及 股票研究方面拥有12年经验,持CFA证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科硕士学位。而吴向红曾就职于高盛,此前担任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经济及策略 部高级经济分析师,其研究事业则初始于摩根大通。吴获得剑桥大学经济理论及计量经济学硕士学位。今年8月,该公司又从高盛挖来电信研究部主管顾诗(Tim Storey),出任董事总经理及亚洲区(除日本)电信业研究主管。过去5年中,顾诗在《格林威治》、《机构投资者》和《亚洲货币》等行业分析师调查排行 榜中名列前茅。

全球布局与加强中国业务的矛盾

时至今日,“承诺”对于跨国投资银行来说已不是两个中文字这么简单,而是体现在业务策略的制定、中国团队的组织结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协同效应、 本地化的市场推广与宣传及本地员工的招募与提升等诸多方面。所谓“魔鬼在细节中”,正是上述每个团队在每个领域的规划与执行,最终决定其所在机构在中国的 整体形象与业绩表现。 然而,国际投行的全球布局和中国业务的发展策略未必都会一致,当两者出现冲突时,中国业务难免受到冲击。2004年6月中旬,麦晋桁由于和瑞士信贷第一波 士顿董事会在公司发展战略上存在分歧而离职;两周后,因麦晋桁于2002年初从摩根过档第一波士顿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孙玮(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今年5 月刚晋升为中国业务主席)也递交辞呈;该行中国投行业务临时由董事黄峥与苏琪接手,向该公司亚洲(除日本)投资银行和新兴市场主管范伟尧(Eric M.Varvel)汇报。

在麦晋桁与孙玮领导的中国业务组的努力下,2003年CSFB在中国证券境外承销业务排名中位居国际投行之首,参与的交易包括中国人寿35亿美元的 IPO,领先于摩根、高盛、美林、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与瑞银集团等全球对手。此次两人的接连离职,将给CSFB内地业务的发展前景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设立大陆QFII中国研究中心和组建相关团队时,外资投行同样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优先考虑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对具体人选的熟悉程度)还是更关注其是 否了解和适应中国市场?就目前的态势来看,国际大行驻内地的中国证券市场分析师绝大多数从香港、新加坡等海外市场调任,虽然在对其的信任和熟悉方面没有问 题,但较少考虑到“空降兵”对内地市场的认知程度,更没有顾及本地业界和媒体对外来分析师的接受程度。以摩根大通为例,该公司在上海组建中国研究组时,弃 在多年来在内地市场已建立相当知名度的郑杏娟不用,从外部聘请龚方雄为首席经济学家;而龚之前任职的美国银行在大中华投行界的角色无足轻重。由此可见,在 中国业务拓展中,如何协调可能冲突的不同需求是欧美金融机构(尤其是美资投行)需要面对的长期性挑战。

本地团队形成与MBA职业机会 正如瑞银集团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何迪指出,投行的长久发展需要三大因素的支持:品牌(靠专业服务赢得客户)、团队(吸引人才并发挥作用)及对市场的承诺程 度(战略是否能始终如一)。上述要素均以关键的“人才”为基础。随着国际投行中国业务的深入开展,本地团队组建与招募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出来。

在本地团队的组织结构方面,摩根大通、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与美林的安排较为出色:中国区主席(总裁)与多位董事总经理的职位设置既体现了投资银行总部对 内地市场的重视与承诺,也有助于提升运营效率。同时,上述安排也为公司内部员工的提升创造了空间,有利于团队的稳定,还方便对外招聘资深专业人士加盟。

由于中国主管部门目前对跨国投资银行在华参股和执业还存在诸多限制,全球性金融机构在内地提供的职业机会非常有限。1999年起,美林、高盛、摩根、花旗 环球金融、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和瑞银投资银行开始逐步在清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北大国际MBA (BiMBA)、复旦、交大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招聘本科与MBA毕业生,但提供的多为最初级的分析员(Analyst)职位。伴随着中国加 入WTO后外资投行业务竞争的日趋激烈,美林、德意志银行等少数大行已尝试招聘本地MBA担任Associate:2003年毕业的复旦国际MBA叶林在 德意志银行实习了2个月后,和该行签约获得年薪80万元人民币的聘用承诺。

相信在竞争者举措的激励下,“尊贵与保守”的华尔街大行终会以谦逊平和的姿态,在中国市场推行和其本国同等的招聘与培训、晋升制度,在“攀越长城”的征途中争夺优势地位。

第三届中国厦门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的展商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为 根据易观国际《2006年第1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拍拍网所占的交易份额是多少? 询问一个国际交易方面的问题,在线等 使用国际卡,能于加拿大的商家交易么 中国的国际邮编问题 中国的目前国际地位 中国的透明国际指数 中国的国际区号是多少 中国的国际区号是什么? 中国的国际会计师数量 中国当今的国际地位 中国最好的网站建设团队在哪里 有关中国博客网的团队博客管理问题 USANA优莎娜在中国的团队有哪些 真品adidas的团队之星中国还会不会进货? 雅典奥运会,中国夺得集体项目金牌的团队 中国有多少个交易的网站? 中国网站交易的权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