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区区委副书记2010:中国玉器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52:27

中国玉器常识

关键词: 玉器    绿松石    岫玉    翡翠    玛瑙                                          

中国古玉器的类别

中国古玉器大致可分为礼乐器、仪仗器、丧葬器、佩饰、工具、生活用器、陈设器、杂器等八大类。在这几类玉器中,除了玉礼器几千年来品种变化不大外,其他几类都随时代的不同而发生了品种的变化。

(一)礼乐类

  有些玉器直到清代晚期也依然作为重要的礼器。据《周礼.大宗伯》中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壁、琮、圭、璋、璜六种玉器,即是所谓的礼乐器。此外,瑗、环、 珑等也曾有不同时期作过礼器。(二)仪仗类 又称玉兵器,主要有玉戈、玉刀、玉戚、玉 、牙璋、玉斧等。这些器形本源于实用器,主要出现于商、周两代,以商前期最为突出。春秋战国乃至以后的时代,除仿古玉器中有少量的作品外,这几中器物均很少见到。大多无使用痕迹,而主要为仪仗用器。(三)丧葬类简称葬玉。古代的人们由于受鬼神观念和宗教思想的影响,相信人死亡后,灵魂便会到另外一个世界。为了灵魂永存,人们认为玉能保护死者的尸体。从战国时起,逐渐形成了一套丧葬用玉的制度。这里葬玉,是专指为保存尸体而琢制的随葬玉器。历史上用过的葬玉主要的瞑目(包括面具、眼帘和眉)、玉 、玉握、玉塞、玉衣等。

(四)是指人身佩玉,其内容十分庞杂,主要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之分 、玉人、玉龙、玉耳 、玉 、玉 及各种玉佩、玉坠等。

(五)生产工具 、箭、镞、斤、凿、刀等,与青铜工具的形制没有什么差异。在殷墟妇好墓、三星堆祭祀坑、江西新干大墓等处都出土有大量的玉制工具。 (六)生活用具类

(七)陈设类

主要是玉山子、玉屏风、玉兽等器物,以清代最多见。商周时,一些无穿孔的小件圆雕玉器也可能是玉陈设。一些仿古的玉器皿也多用作陈设。此外,文房用具,如

即玉制器皿。最早见于商代,哪玉簋。战国秦汉时,玉角杯、玉卮、玉奁、玉灯、玉羽觞等也较常见。唐宋以后,玉杯、玉碗、玉瓶大量出现,餐具、文具、酒具等品种激增,仿古玉器皿在此后开始制作。到了清代,玉器皿的品种及数量均达到鼎盛。

在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一些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即所谓藏礼于器。

玉佩饰产生于原始社会。许多器形较小的板状体,器身有穿孔的各形器物都被认为是佩饰,主要有:玉

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随着青铜冶铸业的繁荣和铁器的出现,以玉材琢成的生产工具逐步消失。玉工具有斧、

 笔筒、书镇、笔架等,均用玉材制成。(八)即指不能归入以上几类的器物,较常见的有钩、如意、璇玑、刚卯、玉带、玉剑饰等。中国传统的玉器,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绝大多数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无论是品种还是形制,只有少数几种较为稳定。

古玉的产地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的玉石产地有:

东北 医无闾、扶余(挹娄)

东方 扬州

中南 南阳、楚州、交州、日南

华北 霍山

西北 大秦、雍州、梁州、昆仑、钟山、华山、于阗、沙车、兰田

西南 西蜀

从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玉石产地看,西北地区的葱岭、天山、昆仑山等地都出产玉石,其中和阗目尔羌为自古以来著名的产区。此外,甘肃、青海、陕西兰田等地也出产玉石。

东北 辽宁省医无闾山附近的 岩、宽甸、海城等地均产玉。

江南 浙江、江苏、上海以及广东等地均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有人认为其玉材为本地所产,与文献记载的扬州产玉说法一致。

中南及华南 河南南阳、密县出产独山玉;湖北陨县、竹山,湖南西部、海南省羊公岭等均有玉石蕴藏。

西南 广西陆川、云南宝山、腾冲,四川岷山自古有玉石被开采,广汉三星堆玉器亦认为产自本地。

山东 莱阳、泰山、邹县等地产玉。

绿松石

绿松石,其工艺名“松石”。在古代,以波斯产的最为著名,因其通过土耳其输入欧洲各国,故有“土耳其玉”之称,亦称“突厥玉”。在我国,绿松石一名,始见于《清会典图考》中,后又有“青琅 ”、“绿青”、“碧玻璃”、“甸子”之称。绿松石是由细小的绿松石矿物棗一种含铜、铝和水的磷酸盐为主组成的陷晶质致密块体。通常产于次生浅成矿床中,其颜色多为天蓝色、暗蓝色、蓝绿色及绿色,风化强烈的多呈绿白色。硬度为6,比重2.6?/FONT>2.8,具有柔和的蜡状光泽。在块体中有铁质“黑线”的称为“铁线绿松石”,在国外则称“蓝缟松石”。我国以鄂西北所产最为著名,陕西、新疆、安徽、河南等地也出产。绿松石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玉石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与青玉、玛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装饰品。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到南北朝时代的墓葬中,均发现过绿松石装饰品。

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种次生氧化矿物,通常产于铜矿上部的氧化带中,因呈孔雀绿色而得名。其形态有块状、钟乳状、皮壳状及同心条带状等。硬度4?/FONT>6,比重3.9?/FONT>4。通常与褐铁矿、方解石、锰土、玉髓、硅也雀石等共生。

碧甸子

碧甸子,又称“硅孔雀石”,是一种次生矿物,主要是由黄铜矿、黝铜矿等受碱性硅酸盐的热溶液作用变化所形成。其颜色呈绿、蓝绿至天蓝色,形状多呈蛋白石或瓷釉状的块体,也有为土状或葡萄状的。其硬度为2?/FONT>4,比重2?/FONT>2.24。其玉质不透明,玻璃至土状光泽。其颜色比孔雀石浅并近于天蓝色,与绿松石相近,比重和硬度都小于孔雀石。硅孔雀石性脆,是与孔雀石及绿松石的重要区别特征之一。

古代常把绿松石、孔雀石和碧甸子三者相混,现代一些人也常常把孔雀石制品误码认为是绿松石,这是应当加以注意并予以纠正的。

 

岫玉和蛇纹石玉石(一)岫玉岫玉即是“岫岩玉”的简称,因产于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有二千多年的开采史。以纤维蛇纹石为主要成分,其硬度为4.85.5度,比重为2.61,产于古老地层白云石大理岩中。玉质细腻均匀,半透明或不透明,性软而脆,断口平坦或参差状,油脂光泽。颜色有白、黄、淡黄、粉红、浅绿、绿、翠绿、暗绿、褐绿及其他杂色,以青绿色为主。岫玉是我国分布最广,利用最早和用量最大的玉材,在一些古代玉器中,常可见到用岫雕成的作品。(二)蛇纹石玉石与岫玉相似的蛇纹石玉石,按其不同产地划分为:南方玉 又称“信宜玉”,产于广东省信宜县泗流地区。其主要由蛇纹石组成,含有少量的金云母、滑石、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颜色由暗绿至褐绿。出产于由云母片岩和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组成的地层中。祁连玉 出产于甘肃西部的祁连山,主要由蛇纹石组成,玉色暗绿,带有较我的黑色脏点,可与岫玉、南方玉相区别。 因出产于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触变质大理岩中而得名,其主要成分为昆纹石。颜色为淡色。发现于本世纪60年代,因产量过少而停采。 首次发现于吉林省集安县的绿水河,出产于蛇纹石化在理岩古老的地层中。玉质细腻光洁,较为纯正,颜色为苹果绿至墨绿色,呈微透明至半透明状。(三)蓝田玉蓝田位于陕西省西安地区,自古以产而闻名。《汉书.地理志》、《后汉书.外戚传》、《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书中,均有记载。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出:“所谓蓝田,即葱岭出玉之别名,而后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后人对此也颇有争议。近年来,地质工作者在陕西省蓝田地区发现了玉矿。在地质矿产部地质博物馆中展出的原石,玉质从外观上看,有黄色、浅绿色等不均匀的色调,并伴随浅白色的大理岩。在我国汉代玉器中,有两件玉器从玉质和色泽上看,与现今的“蓝田玉”相似。一件是在陕西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玉铺首”;另一件为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玉佩。(四)南阳玉南阳玉因出产于河南省南阳市而得名,又因矿区在南阳的独山,又名“独山玉”,简称“独玉”。其组成矿物除斜长石旬,有黝帘石、绿帘石、透闪石、绢云母、黑云母和榍石等。因所含矿物成分的不同,玉石的颜色有红、黄、绿、白、青、黑、紫等七类。综合工艺特征分为:白独玉,包括水白玉、白玉、乌白玉;绿独玉,包括绿玉、绿白玉、天蓝玉、翠玉;青独玉,包括青玉;黄独玉,包括黄玉;红独玉,包括芙蓉玉;黑独玉,包括墨玉;其余多色称为杂玉。其中以水白玉、天蓝玉、绿白玉的价值最高,紫玉、杂玉次之。南阳玉硬度为66.5,比重2.7 3.2。玻璃光泽,多数不透明至半透明,少数微透明。因其色泽鲜艳,质地细腻,致密坚硬,亮度、光泽、抛光性能俱佳,可与翡翠媲美,亦有“南阳翡翠”之称。南阳玉历史悠久,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被采用,并成为我国内地玉石原料的主要来源之一。

京黄玉

安绿石

四、蓝田玉和南阳玉

硬玉和软玉

硬玉

硬玉是英文Jadeite的译名,我国俗“翡翠”。它是由一种钠和铝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纯净者无色或白色。其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二铁,此外,含有微量的名、镍等。硬度为7,比重3.33,具有细腻和坚韧的特点。

常见的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其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按照颜色和质地可分为:宝石绿、艳绿、黄阳绿、阳俏绿、下班绿、瓜皮绿、梅花绿、蓝绿、灰绿、油绿以及紫罗兰和藕粉地等20多个品种。

硬玉是我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元朝时,翡翠渐渐传入中国,清代中叶以后,被帝王、富豪所追求,制成了许多饰物,成为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其价值高于软玉。

软玉及其品种

软玉即为英文Nephrite的译名,其英文名源于希腊语,有“肾脏”之意。在古代欧洲,人;们将此玉石佩挂在腰间以治疗肾病。

软玉是由角闪石族矿物中透闪石棗阳起石矿物(以透闪石为主)构成的致密块体。其比重为2.9 ?/FONT> 3.1,硬度为5 ?/FONT> 6度。断口为参差状,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其玉质坚韧不碎,但易熔,因其特点不同,有精、细、润、洁、干、老、鲜、闷、混、糠、嫩、花等区别。常见的颜色有白、灰白、绿、暗绿、黄、黑等色。在我国,主要产地在新疆葱岭、天山山脉及昆仑山等地,其中和阗日尔羌自古以来为著名的产玉区。新疆的和阗玉有软玉之称,其历史悠久,据史书载,早在春秋战国至秦统一六国时,新疆软玉已从昆仑山北麓和阗诸地源源不断输向内地。

软玉按颜色差别,可分为:

白玉 质纯色白。上等白玉的光泽,色彩如同凝脂,故有“羊脂玉”之称。一般白玉都微带青色,较羊脂玉稍逊一筹。

黄玉 玉材中最名贵的一种,由淡黄至黄,色泽不尽相同。其名称有蜜腊黄、栗色黄、秋葵黄、鸡蛋黄、米色黄、黄花黄等,尤以栗色黄、蜜腊黄为上。

碧玉 色呈绿色,略有透明感。以深化绿、暗绿者多。玉中常带有一种点状黑色裹物或杂质,以色鲜明质地纯者为上品。其珍品易与翡翠相混,在灯光的照射下,若有黑点,则为碧玉。

青玉 玉材中数量最大。从白玉中略带天青色,色彩渐深,直到灰色中略带洒墨斑点,均称为青玉。其色彩层次极为复杂,通常有铁莲青、竹叶青、虾子青、熊胆青等称呼。

玛瑙及其玉髓的区别

(一)玛瑙

 

玛瑙一语来源于佛经。梵语本名“阿斯玛加波”,意为“马脑”属玉,才出现了“玛瑙”一词。我国许多古代文献中均有有关玛瑙的记载。汉代以前的史书,将其称之为“琼玉”或“赤玉”,佛教传入我国后,才改称“玛瑙”。组成玛瑙的细小矿物除玉髓(隐晶质石英)外,亦有少量蛋白石或隐晶质微粒状石英,具有纹带状花纹的特征。纯正的玛瑙为白色,亦有灰、褐、红、绿、翠绿、粉绿、黑等颜色,有时几种颜色相杂或相间出现,是由于含有其他金属元素所致。玛瑙的硬度为6.57,比重2.65。其块体呈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状,为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因其纹带美丽,自古就被人们饰用,是我国传统的玉石之一。在出土地的玉器中,归为常见的是作为项饰的玛瑙珠,此外还有玛瑙杯等制品。

根据其纹带花纹的粗细和形态,玛瑙分为:带状玛瑙、城砦玛瑙、昙玛瑙、苔藓玛瑙、锦红玛瑙、合子玛瑙、酱斑玛瑙、柏枝玛瑙、曲蟮玛瑙、水胆玛瑙等品种。纹带呈“缟”状者称“缟玛瑙”,其中有红色纹带者最为珍贵,称为“红缟玛瑙”。

(二)玛瑙的产地

古代的玛瑙,既有来自西域、印度、波斯、日本等国的贡品,也有产自我国内地的。在史书中记载的主要产地有:

1、东北扶余(今吉林四平)和挹娄(为民族名,生活在长白山北、松花江、黑龙江下游)。(见《后汉书.东夷列传》)

2、蔚洲(今蔚县)九空山和宣府(宣化)四角山。(见《天工开物》)

3、甘肃和宁夏一带。(见《博物要览》)

4、陕西延安府神木和府谷地区。(见《广舆记》)

5、汝洲赤岭镇,即河南临汝地区。(见《宋史》)

6、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地区。(见《博白县志》

  • 现在,地质工作者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以及西南、华南等许多地区都发现了玛瑙。

    南京雨花石。(见《珍玩续考》)

     (三)玉髓作为玉髓,其与玛瑙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纹带花纹。严格地讲,没有纹带花纹的特征。只能称为“玉髓”,为能称为玛瑙。但在现在的市场上,一些没有纹带花纹的玉髓也被当成“玛瑙“,这与古代玛瑙的含义是不相符的。在玉髓中许多是玉石原料,因其颜色的不同,分为:红玉髓(亦称英卡石)、葱绿玉髓、血玉髓(亦称血石)和碧石(以前亦称碧玉)等。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及其鉴别特点(一)纹饰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古玉器的主要纹饰有: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薄纹、重环纹、涡纹等。龙纹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阴刻线有单、双刻线。从商、周乃至今日,夔纹在玉雕工艺纹饰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兴盛期是在战国和汉代。到了西汉,类似现代龙的形象开始确立,头上有了双角,与夔纹有了区别。在隋唐时期,龙纹的嘴角和腿部均特别长,尾部似蛇。宋代,其形态与唐代一样,爪子很臃肿,下颚开始上翘。元代,飘拂关的毛发出现,腿部亦有了“露盘露骨”的纹饰。在明代中晚期,盘骨演变为在腿上全部拉线,头上毛发上冲,龙须外卷或内卷,并出现风车形状的五个爪子。清代,龙头毛发横生,锯齿形状的腮出现,尾部有秋叶形装置等等。 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明,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常常可以见到。兽面纹在各个时代有其不同的特征,其演变与青铜器上的纹饰演变一致。 其纹饰为成排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旋涡状,传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其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常常能见到。 即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圆形的边续构图,单称云纹;方形的连续构图,称雷纹。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 玉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璧上。纹形为凸起的乳突状圆钉,或纵横或随体变化排列。流行于春秋战国,常饰在璧、瑗、璜等板状器上。其纹饰为排列成行的小圆圈,分为单圈、同心重和在圈中有一小点等。 战国秦汉玉璧中常见的纹饰。是一种成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编织的薄席,故名蒲纹。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是由若干个近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环的一侧有两个尖锐角。其形状如同水涡旋转的几何图案,故又称旋涡纹,谷称水涡纹。此纹最早施于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时仍为小件玉器上的纹饰。从点国时起,才出现在大件的玉器上。形似鱼鳞,常雕成上下数层,重叠出现,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

    蟠螭纹

    饕餮纹

    谷纹

    云雷纹

    乳钉纹

    圈纹

    蒲纹

    重环纹

    涡纹

    鳞纹

    此外,还有蚕纹、回纹等,这些纹饰在古玉器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二)纹饰鉴别特点

    不同的历史时期,纹饰在构图、造型及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常常有很大的差别。纹饰常常被人们作为玉器断代一个重要标准。

    在新石器时代,器形一般都是索面的,偶尔出现一些极其简单的阴刻线纹。

    商周时代,主要的纹饰有饕餮纹、龙纹、蟠螭纹,也有少量的云雷纹饰。

    春秋战国时,玉器上的纹饰逐渐增多,有蒲纹、蚕纹、谷纹、蒲纹、蟠螭纹等纹饰。此时的玉器纹饰极富特点,出现了“跳刀”、“汉八刀”等。

    唐代,玉器纹饰借鉴了当时绘画中的线描手法,开始出现了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和人物飞天等,其鸟兽纹雕刻得非常精细。

    宋元时期,其纹饰丰富多彩,以龙凤吉祥为多。此外仿古蟠螭纹、回纹、乳钉纹与凤凰、牡丹等图案并存。

    明代,玉器上的纹饰主要有:松竹梅纹、云纹、云头纹、龙纹,以及缠枝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此外,玉器上刻字已开始出现。

    清代是我国古玉器发展的最高峰,其装饰纹除仿古纹饰外,新创的花鸟、虫草等纹饰丰富多彩,在玉器上出现了御制诗以及各种铭文。

    青金石

    青金石,其工艺名称为“青金”。青金石的波斯语称“拉术哇尔”,阿拉伯语和“拉术尔”,印度语称“雷及哇尔”,章均谐“ 琳”或“琉璃”。所以,一些中外学者都认为中国古代的“流璃”、“硫璃”或“琉璃”,都是指的青金石。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我国古代,人们辨别玉石是从颜色上而不注重其质地,颜色相似的虽其质地有差别,但其名称仍然可以相同,所以,我们不能说凡是古代的“ 琳”或“琉璃”就一定是青金石,因为它们往往也兼指了其他青色或绿色的玉石或宝石。

    青金石,其玉料是由青金石矿物构成的,通常含有方解石、黄铁矿,有时也出现少量的透辉石等。不透明,为玻璃至油脂光泽。其硬度为5.5,比重是2.7-2.9。青金石拥有独特的蓝色、深蓝、淡蓝及浅青色等,按其颜色的不同及可分为:青金棗色深蓝和浓而而不黑者;金格浪棗深蓝和黄铁矿含量多于青金石矿物者;催生石棗浅蓝色和含白色方解石者,因源程序于古人用此石作催生药之说而得名。

    在我国古代,入葬青金石有:“以其色青,此以达升天之路故用之”的说法,多被用来制做皇帝的葬器。

    青金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口的传统玉料,其多数来源于阿富汗。迄今为止,在我国沿未发现青金石英钟的产地。

    玉石,作为一种矿物,在当今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通常一块15×20mm大小的软玉,其价格在6?/FONT>40美元之间。一块15×20mm大小的硬玉,就其色泽的不同,价格变异很大,浓绿者,价在550-8500美元之间;绿者,价在职100-55美元之间;其他色泽则每况愈下,至白色、红棕色时一般价在3-40美元之间;一块15×20mm大小的绿松石,其质优者价在8-70美元之间。

    历代琢工的特点

     

    从总的历史发展来看,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处于“形成阶段”。有的玉器琢工已是光亮平整,磨工细腻。在相当长的新石器时代里,技法也在逐步提高,为商周时代玉器制造的“成熟期”打下了基础。

    商代的琢工,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阴纹多,阳纹少。穿孔外大里小,出现了所谓的“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双钩线”(并列的阴刻双线条),是玉琢工艺史上的一大成就。

    周代琢工,精细程度超过了以往。琢制的线条多与商代相同,但弯线条增多。琢玉的技法和造形设计在不断改进,加工修整和抛光,使器物日趋美观。

    在春秋战国时,“水沙”(解玉沙)开始被选用,工肯也在进一步发展、定型,从开片、做花到上光均已有了层次。技法比商周时更为细致和复杂,其规格也较严整而得体。

    汉代,小件玉器的琢工细,大件玉器的琢工粗。其刀法简洁有力,在历史上有“汉八刀”之称。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除了玉琢之外,石雕受佛教的影响也很发达。

    唐代,常见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及人物飞天。特别是狮兽的制做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成为唐代玉琢的一大特点。

    宋元时代的突出特点是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此时的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其花鸟一类,虽不及唐人的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故非常重视其神态。

    明代,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具有时代风格。当时的北京、苏州、杨州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其中尤以苏州的玉琢工艺为全国之首。至明代的中、晚期,玉琢技艺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的琢玉大师,如陆子冈、刘谂、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琢制精巧小件的能手。其中尤以陆子冈最为有名,经他琢制的玉器,被称为“子冈玉”。不过,明代的玉琢在最后一道工序即碾磨细工上,存在着“求形不求工”的现象。

    清代精工细琢逼真,出现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镂空、半浮雕等多种琢法。因而富有立体感的各种玉件,层出不穷。乾隆年间是玉琢的全盛时期,玉琢水平达到了高峰,其精工细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元、明两代。

    古玉器的收藏价值不同时代的玉器,价值并不完全相同,概括玉器发展近700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玉器的价值:2000年之久,清乾隆帝不异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从新疆运进单件上吨重的玉料。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从缅甸境内运进的翡翠才取代了中国传统的玉料。由引可见,玉料本身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25枚宝玺,绝大多数为玉制。在唐代,则对玉带的佩用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新唐书·舆服》中所谓的“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周礼》一书中曾作了详细的记载,哪“六瑞”的使用规定为:天子用尺寸最大的镇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和男用谷璧和蒲璧。不够某一级别身份的人不准持佩。《左传》中明确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由此可见,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

    首先,制作玉器的原料,即玉料本身就是宝石,因而有其自身的价值,这是玉器与其他如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等古董的区别所在。玉料价值的大小受产地、色彩、形状、大小等等的制约。虽然在历史上曾有过“君子审玉,重德而次色”的玉材观,但在先秦时期关于和氏璧的故事恰恰证明了玉料的价值被人们所重视。秦汉以后,西域的和阗玉涌入内地,以其产量大、质地纯、色泽好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此后,和阗玉垄断中国

    其次,初期的玉器主要是生产工具、祭祀工具和装饰品。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也渐渐增多,等级观念也愈来愈重,产量稀少、美观的玉器,赋予了这种制度的观念。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起,一引起氏族首领的墓葬中就发掘出了一些精美的玉器。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此现象更加明显,哪良渚文化的一些墓地,一座墓葬中就曾出过上百件玉器,其中一引起形制的玉器显然也只出土于大型的墓葬中,成为只有少数统治者才有权占用的器物。进入商周时代,情况更加普遍,哪二里头文物中的“柄形饰”,都出土在商周时期的大型墓中。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了一块上等的蓝田玉(又说为和氏璧)制成了一枚传国玺,以后各代帝王都看重这枚传国玺,认为要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东晋时的几个皇帝都没有得到这枚玺,被讥为“白版天子”。汉以后的各代还专门规定了达到某一级别的人才能有资格得到什么形制的玉玺。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厘定的

    玉器又是聚敛财富的手段和显示富有的一种标志。良渚文化中出土几十件以上玉器的墓葬,墓主都是有权有财富的人。有的一个墓葬出土上百件玉器,除作为宗都、丧葬用器外,有着标志财富的功用。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一批商代贵族和方国墓葬中,仍有大批玉器出土。在商代出现了玉作的币,即贝形玉币,同时玉也作为了交换品和贡品。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戈上刻有“卢方皆人戈玉”。商代明期,商王室所用的玉器的玉材,有相当部分来自辽宁和新疆等地,是通过交换或入贡得到的。在西周,僻处四川的蜀国就曾向夷王贡献琼玉。名贵的玉器价值连城,为了得到一块上等的玉器,不异发动战争,甚至割地相让。秦汉之后,玉作为显示富贵的财物,一直受到权贵们的青睐。作为一种商品设肆而卖,早在宋代就已出现。明清以来,玉器商店渐渐增多。晚至清代,玉器的身价更是普遍升高,有“古铜旧玉无定价”的说法。

  • (转自中国收藏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