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舜水中学网站 搜狐:《生死朗读》,你朗读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48:56
《生死朗读》,你朗读了吗?
云卷云舒



说到朗读,我就是文盲“汉娜”。不喜欢看新闻,信息爆炸的时代,那么多信息,不知道看什么好,说到底一个字“懒”。经常是老公看后,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就读给我听。在网上,喜欢到李大眼的博客听他指天画地,或者到闻香阁看“闻过是非”和影评。总能坐享其成捕获到最新最有效的信息,然后亲自上网去查,看,或者评。
在他影评的导引下看了电影《生死朗读》。说实在的,在看之前,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影片中的女主角汉娜的饰者是《泰坦尼克号》里饰露丝的凯特·温斯莱特。这部爱情大片风靡全球的时候,我正在读大学。听说看这电影要多准备几条手帕,我们照做了。从电影院里出来,周围许多人眼睛都红红的,大家都沉默着。美丽的露丝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来还买了好多剧照。这么多年过去,岁月会把美丽的露丝打磨成什么模样?然而还是禁不住好奇看了。
凯特·温斯莱特(露丝)成熟多了。从船上那个美丽高贵的贵族小姐到眼前这个苍桑迂讷的文盲,我有点遗憾惆怅,不单因为美人迟暮,更主要的是角色反差太大,云泥之别。说实在的,我不喜欢她现在这个角色。30多岁的售票员汉娜和一个15岁的德国学生迈克尔产生了忘年恋。孩子迈克尔在汉娜那只是找到一种安全感——在他生病的时候她给予了他爱,类似母亲的爱。就像一个孩子玩游戏上了瘾,他对她的身体无可遏止地贪恋。汉娜迷上了迈克尔和她温存后给她读书的那种感觉。各取所需。我不知道那叫不叫爱情,一半情欲一半迷茫吧。一种“愚爱”!一向不喜欢年长的人诱惑年小的人,尤其年长的女人之于年青的男人。原谅我用“诱惑”这个词,因为年少不更事,年长的有责任拒绝。不拒绝就等于诱惑。何况汉娜的确用美色诱惑了迈克尔呢。等到年少的思想身体都成熟了,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爱恋对象,他们之间必然会产生沟壑。
爱,如果不是站在同一思想认识的水平线上,光靠肉体的魅力来维持能走多久呢?
因为年龄和学识的相差悬殊,迈克尔和汉娜的矛盾渐渐爆发,开始有了争吵,而汉娜在迈克尔眼中也变得不可理喻和歇斯底里,因此迈克尔开始和其他女孩暗中交往。终于有一天,当迈克尔前往汉娜的公寓,发现已经人去楼空,这段无果之恋也走到了尽头。汉娜选择了安静地离开。本来我对汉娜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看到这里,她的印象指标又有所回升。如果继续和迈克尔纠缠不休,只会把曾经的美好烧得一干二净。也就可能没有了后来迈克尔对汉娜的爱的回报。
别说我铁石心肠,一般的烂俗的爱情故事是打动不了我的。这部烂俗的情感片正是因为放在“二战”这个厚重的历史背景下,才陡然增值,变得灿烂起来。
迈克尔顺利地继续着学业,大学时他选择了法学专业,交了新的女朋友,他似乎淡忘了汉娜。8年后,迈克尔作为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审判席上,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坐在战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汉娜!原来汉娜曾经做过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汉娜最终被判为终生监禁。
汉娜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是担着一个看门人的无足轻重的角色,她在那段疯狂岁月中的表现也是无足轻重的,她的罪责完全小于同伙。法庭上汉娜据理力挣,但当法官要求汉娜在证据——一份至关重要的、向纳粹上司的报告上作笔迹鉴定时,她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供认不讳地承认是自己撰写了那份报告,从而成为二战末期一场犹太人悲剧的责任承担者而被判最重的刑罚。这样的转变的确叫人匪夷所思。有人认为,汉娜之所以供认不讳是为了不暴露自己是个文盲,是对爱的执着。从电影情节上看好象是这样的。她在迈克尔面前有一定的自卑。但一边是20年的牢狱生活,一边是自由。汉娜不是个孩子,难道会以那种所谓的尊严来换取20年的自由?再说汉娜在法庭上根本就没认出迈克尔,谈何对爱情的执着?迈克尔也已经不是个孩子了,难道永远判断不出她是个文盲?(实际上迈克尔在汉娜被审判的当场就想到了。)
我只能用“愚昧”去解释她了。
一部好的剧作就在于它的主题多元化,给读者留有更多的思考的空间。因为世事与人性之复杂,往往是超出人想象的。太复杂了,就难以完整地表现。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汉娜。
汉娜不愿意替自己辩护,也是赎罪的一种方式。法庭上面对法官严厉的审问,汉娜一脸茫然失措。是啊,她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有什么错吗?错就错在她走错了门,她找的工作是替纳粹党看护大门。法庭上所有的人包括法官在内都沉默了。梦游的人杀了人,你如果问她,她并不知道自己杀了,只当是玩儿,你还能说什么。她把那些老、弱、残的人选走让纳粹分子杀掉,理由是后面还有一批人要补充进来。不这样做她又怎么做?再说,汉娜替纳粹党看门,如果她打开门,把那些犹太人放走,他们可能就不至于被烧死,但她就渎职了。你可以认为这是种“愚忠”。疯狂的年代,各为其主。你能要求一个文盲女人能有冬尼娅的革命觉悟吗?那些犹太人被烧死,其实不是哪个人的过错,而是时代的过错。汉娜只是这场社会悲剧的一个小角色,只是纳粹党手中的一个棋子。她自己的人生本身也是场悲剧,谁又对她负责呢?
人的觉悟的提高,意识的改变,往往是要有一个触动点。面对法官的审问,以及那场大火中唯一幸存的那个女孩的指控,我想汉娜觉悟了,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过。所以她不愿意替自己辩解,甘愿接受惩罚——20年的牢狱。
狱中有迈克尔不断寄来的一些名著的朗读录音带,汉娜的觉悟在一步步提高。她那么渴望读书,这不仅是对一份逝去的情感的缅怀,也是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求。20年后也就是汉娜刑满出狱后,迈克问她:“你有没有花很多时间想想过去?”汉娜:“在审判前想也没想过……人死不能复生。”迈克尔:“我觉得你没理解问题的所在。”汉娜:“我懂的,小家伙。我学会了识字。”这,就是个证明。她临死前把毕生的积蓄——旧茶罐里的钱转给那个大火中幸存者的女儿。也说明她对自己所犯过错的救赎。
人生就像许多环,一环扣着一环。如果一个环打了死结,其他的环可能就难解开。年少时那段荒唐的爱恋给迈克尔究竟留下了什么?是美好的回忆还是阴影?为什么迈克尔的婚姻之路很曲折呢?是否和年少的那段情感有关?迈克尔在汉娜的墓地对自己女儿谈起他们的故事,告诫她不要找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男人,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迈克尔依然深爱着汉娜,理由是他却始终关注着狱中的汉娜,并给她寄去了一卷又一卷他朗读的文学名著录音带。如果还有爱情,当法庭上汉娜被审判的时候,面对同伴的疑惑:“你为什么老盯着那个女人呢?”迈克尔就不会矢口否认;如果还有爱情,迈克尔不可能只给狱中的汉娜寄录音带而不给她回信,他只不过希望她能重新燃起活着的希望;如果还有爱情,汉娜向迈克尔伸出手,迈克尔就不可能回应了她,却很快抽出了手,汉娜怅然若失。20年来,时光改变了的不仅是容颜,他们之间有很多东西已经永远失去了。
迈克尔再游他们曾经游泳写诗的地方,也只不过是对逝去的激情岁月的缅怀。正如你很怀念小时候吃黑馒头点煤油灯的生活,是否就意味着你想否定现在的生活方式回到过去呢?这是重复杂的情愫。别忘了,这时的迈克尔是单身男人,他完全是有空间接纳汉娜的。
如果不是爱情,迈克尔为什么要接连帮助她?没错,他依然爱着汉娜,但这种爱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不是那种狭隘的男女之情了,它已经升华为比爱情要淡比友情要浓类似于亲情的说不清道不明情愫。这是人性光辉的闪现,是善良的人一种本能的反应。和爱情无关,然而超出爱情之上,更叫人感动。当我看到汉娜在狱中得到迈克尔朗读的激励,开始艰难地学写字、看书,并且对人物故事情节有了自己的理解,我几欲流泪;当我看到20年后,汉娜在桌子这头把手伸向迈克尔,迈克尔也握住了她的手,我几欲流泪。这部影片的强烈震撼力就在这里,对人性的一种包容理解和接纳。
迈克尔实际上也在为自己赎罪,为审判当时他没有说出真相。
汉娜在迈克尔接她出狱的头一天黎明上吊自杀了。她带着很多爱的祝福上路,包括迈克尔的。一根生命链条的断裂实际上也是为了造就一段完美。汉娜自杀的时候是光着脚站在一堆书上。那么热爱书的汉娜是不会用鞋和袜子去玷污它们的。这也表明了导演对细节的追求,也是电影能取得成功的基础因素之一。这个细节还令人深思:汉娜以迈克尔给她朗读启蒙,最终伴书长眠。如果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的人生轨迹还会是这样的吗?
电影以“朗读”贯穿全片,除了点出汉娜这个角色的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又决定她一生的命运之外,“朗读”在影片中,还有契合电影意境的作用。那种“朗读”,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阅读”,还暗含学习、思考之意。
结合电影厚重的时代背景和女主人公悲剧性格——愚爱、愚忠、愚昧,因此,我大胆地猜测:这部电影的主旨之一是不是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治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