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中学一本率:雷颐:辛亥百年,变与不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10:22

雷颐:辛亥百年,变与不变

时间:2010-12-24 10:14 作者:雷颐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972次

  ——共识在线第三期


  共识网编辑按:2010年已近年底,共识网推出【共识在线】栏目,并特别策划"年度关键词"在线交流活动。我们对2010年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中日关系"、"政体改革"、"选举法修订"、"房地产调控"、"维稳"、"社会极端暴力"等,分别请关注这些领域的学者就其中的某一话题跟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共识在线"第三期于2010年12月7日举行,本期共识网邀请到中国社科院雷颐教授,就"辛亥革命"与网友进行交流。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关心、讨论辛亥革命,其意义不不止于对一个整数的纪念。


  雷颐,祖籍湖南长沙,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农民数年,然后当兵,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研究员。曾任《近代史研究》副主编,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著有《取静集》、《经典与人文》、《被延误的现代化》、《萨特》、《图中日月》、《历史的裂缝》、《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等。


  本文为这次交流活动的最终文字整理。


  地点:共识网访谈室    时间:2010年12月7日下午15:00-17:00


  共识网:各位网友,大家好!共识在线第三期现在开始。感谢雷颐教授作客共识网,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雷颐:各位网友大家好。


  立宪何以输给革命:统治者缺乏妥协精神


  共识网:现在我们就网友的提问请雷教授现场解答。我们的网友小烨和sixun,他们提的问题类似。网友小烨:请问雷老师:当时君主立宪失败是否是辛亥革命的主因?君主立宪失败的内因和外因有哪些?网友sixun提的是:大清的改革失败原因是改的太晚,还是改革步骤出现问题呢?个人觉得还是后者多些吧?请问雷教授怎么认为?


  雷颐:这两个问题基本类似,我们在一起答,从辛亥革命胜利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说是辛亥革命打断了立宪,甚至有惋惜,我们可以赞同,或者赞美,但是我觉得你的价值判断是一回事,首先我要分析的是,他搞的立宪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被辛亥革命打断。实际上我觉得也就是这个后面的问题是两个问题,因为我们看清政府搞这个立宪,他搞的改革实际上是太晚了,由于太晚就很局促,这样就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当时的形势已经没有这么从容可以改革了。我首先想说一句,李鸿章在一八七几年的时候说,当形势好的时候没有必要改,当形势很危急的时候,没有条件不可能改,实际上清政府从近代以来一直是这样,当比较宽松的时候,形势比较好的时候,由他从容进行改革的时候他不主张改革。


  当时碰到一些重大危机,这时候他觉得在这种危机时刻就不可能变革了,李鸿章谈起清朝,他说这些年一直碰到这些问题,实际上到后来君主立宪的时候,他觉得没必要改,也没有压力就没有必要改,他觉得最后压力很大了,他才想改。这样可控的空间就非常小了,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清政府的改革一直是被动的。


  我就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像这种改革立宪,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对一个王朝、政府是好还是不好,恐怕是很间接的,有一定的远见才能判断出这个对我好还是不好,有些具体的事情,明明白白是对他好的,在他有条件的时候就不做。比如说要架接电线,设电报局,你首先要有通讯,这个是李鸿章提出来的,当时政府不主张。朝廷就认为这种东西是外国人用的,我们就不能用。


  他们不信祖宗,他们信基督耶稣,我们相信的是祖宗崇拜,当时是电线,要从地下通过,这样会惊动祖坟,这样你就是不孝,不孝就是不忠。但实际上这些对清政府都有直接好处,经过了将近十一二年,才发现这个有直观好处。包括像建铁路也是有好处的,经过十七年讨论才落实下来的。更何况像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一个很间接的过程呈现出来的东西?


  比如说当时中国传统就没有现代海军,只有用木船,一些水师,主要是地方管理,打水上的一些盗贼,现在都是从海上侵略出来,一些官员想办法建立起现代化舰队,但是管理体制还是由地方官来管,他们觉得你有海军就要一个海军司令部,清政府不要像从前一样统一来管。你们要有一个组织机构,用现代话讲就是全盘西化了,政府就不同意。


  我举这个例子就说明,清政府任何的变动,从来没有主动说我有海军了,我就应该有一个海军司令部,李鸿章还举了日本的例子,也被他否定了,总要一个舰队被打沉了,吃亏了才会变动。


  比如说海军司令部,他是勉强成立的,我们传统有六个部,我们学外国人成立了一个海军衙门他觉得很丢人。必须专职的,不能是兼职的,外国都是专职的,但是我是兼职的,他连这种事情这是对他的好处,比如你要有海军就要有海军司令部,这种有直观好处的事情他都不要做,你像这种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才做的。


  我觉得一个重要的比如说,1898年我们不评论具体的步骤,是维新运动,维新实际上是好的机会,由于种种原因,具体过程我不说了,他已经镇压了重要的体制改革。他这个立宪是在几次讨论之后才确定。后来在日俄打仗的时候,中国出现了几种力量,在预测战争谁胜谁输,这次很多人认为是俄国胜,由于说俄国是君主专制,当时流亡在国外的梁启超他们是主张君主立宪,就觉得是日本会胜,因为日本实行了君主立宪,它的体制比俄国优秀。


  结果预测之后,开始我觉得预测都有点大胆,战争谁说的准,但最后是日本胜了。日本胜这就是近代以来第一次黄种人战胜了白种人,这不是人种问题,是一个制度问题,一个优胜的制度,一个好的制度打败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制度。


  当然中国人恰恰是从救国的这个角度,使国家强盛的角度,绝大多数人不是从君主立宪,从限制政府,我们是天赋人权,事实使中国人觉得立宪能使国家强大,这是日俄战争的第一个后果。


  第二个后果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就组织义务队,但是这种学生的爱国行为,由于他是自发的,清政府就对他们很警惕,政府对民间自发的都是抱有一种恐惧的态度。他们就不支持,反而一味镇压,使本来是爱国的学生,清政府有反感,重新风声水起,又造成另外一种现象,革命兴起。它最主要的活动力量是会党,但是他恰恰是经过1903年夏天到东京之后,突然发现整个形势变了,有些留学生都找他了,日俄战争革命也出现了,包括后来成立同盟会,这几种力量开始,包括清政府,就要求政府要变。到了1903年之后,维新派成立之后,就要求你立宪,这些立宪的步骤有人说按照他的设想固然是很好,但所谓的好坏我觉得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形势已经变化了,革命力量已经起来了,革命党已经壮大起来了。


  你再按照你从前的,我只是跟维新派,什么立宪几年几年,这已经不适应变化的情况了。不是君主立宪失败是它的主线,你看君主立宪每一步都很被动,包括最后立宪派要求他尽快实现开国会,所以我觉得主要他是被动,或者他失败的原因是改革的,或者换成被动是更合适一些。这是一个主因。


  共识网:下一个问题,网友张冠李戴提问:雷教授您好,有人认为清末士绅阶层的出走和背叛,是导致清王朝瓦解的重要原因。您赞同这一观点吗?用出走和背叛是否合适?谢谢!


  雷颐:我认为用出走和背叛不一定合适,谈不上双方签订一个合约,契约,我必须忠于你,我觉得不一定合适。但是我觉得这个意思我是赞同的,我知道,最后是士绅阶层也离开清政府了。其实我刚才谈到了这一点,士绅阶层本来是清政府最重要的基础,只有社会稳固了,统治政权才能稳固。士绅阶层比较重要一些,我们现在说的中产阶级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而这个士绅阶级它权力更大一些,他掌握地方,很多地方是由这个阶层来管理的。但他们都抛弃清政府了,你说这个政权还能稳固吗?仅仅得出这个结论并不很重要,我们要探讨,为什么士绅阶级他会抛弃掉清政府,这个是更深入的,我们要探讨的。


  立宪运动以来,虽然清政府在1898年血腥镇压,一系列的,后来慈禧的政策又导致八国联军,这是很荒谬的,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总希望变动应该是由上而下的变动,越有钱的人越不希望有巨大的变动。这是肯定的,士绅都不希望。当形势要求清政府立宪的时候,清政府大概是在1906年宣布准备了立宪,整个士绅阶层都欢腾起来了,那种都是欢呼的,尤其张灯结彩,你看他们提的口号,你要主张立宪可以避免大流血。连士绅他们都看到必须要变,他们的欢呼雀跃不希望革命来变。但是清政府的一些所作所为,包括立宪草案、宪法草案一出来,所有人都认为是一种假立宪,因为宪法的草案一出来,皇权比天皇的权力要大,我们知道日本的都是学的德国的,但是天皇的权力比普鲁士的权力大。日本宪法的公民权利比普鲁士要少。中国清政府出来的权利,很多应该有的自由比别的国家还要少。那边革命派支持革命的人又多了。


  士绅阶层始终是不希望革命的,就希望由你清政府来主导,你主动开会,可士绅一次一次请愿,清政府则一次次拒绝。后来,他们发动了全国性的请愿运动,结果又镇压掉了,士绅也采取了一些激进化的手段,他们觉得这种政权不足以维持了。后来他施行的政策,比如说国有化的政策,到最后大量侵犯士绅的利益。


  比如说就像四川的保路运动,你看开始去领导保路运动,只是一个人民请愿,但是四川总督把上层的领导人给抓了。他们还要维护自己财产怎么办,就抓了这一批人,第二层的人充当领导。他们就会比富裕的那些人行为激进一些了,就要围绕着总督府请愿了,后来就打死了这些人。


  尤其最后说,我没有开国会,我可以先改革,搞内阁制,后来出的是皇族内阁,士绅也明白,所以辛亥革命期间士绅都是处于观望状态。当一个统治者,像满清统治者把他的社会基础都破坏了,最重要的统治者他的基层同志都离他而去了,他的基层就不可能是稳固的,这样就会导致他下台。


  人们总是说辛亥革命过激,是过激,为什么会这样?或者说过激的会胜利。士绅都有反政府意识的时候,革命党人的那些所作所为是很正常的,或者过激的力量,支持他的力量就开始变得很多了。所以我觉得确实经过士绅阶层,他不支持清政府是清朝王朝,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与其说背叛不如说背离。


  共识网:下一个问题网友牛虻提问:雷教授,我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辛亥革命之前晚清皇族内部的改革得不到认可,是改革力度不够,还是改革诚意不够,亦或是改革时机已过?


  雷颐:刚才都讲到了,实际上皇族内部,朝廷的改革,我刚才讲到实际上他是一种很被动的。那么被动之后要求你,好比说我这个阶段应该做的我没做,我到下个阶段形势变了,我仅仅做我上个阶段做的事已经不够了,如果做得更多又不愿意,现在有改革的诚意,你很难判断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


  现在有很多人研究历史希望看到,清政府的立宪到最后是真的还是假的。革命派、包括立宪派都说这是假的。有的人说这是真的,我觉得对于我们分析它,通过历史研究得出历史的思维方式,对我们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都有帮助。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无法去探讨,或者最重要的改革,那些统治阶层和朝廷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给广大,或者中国的老百姓,感觉你是真的还是假的,这点是最重要的。哪怕我是真的,那么老百姓都不信任了,你也白搭。实际上就是老百姓都不信他了,无论你做什么,老百姓都不信了,政府没信用了,这样你再判别它哪个是真是假意义不大。作为政府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所谓的政府垮台就是政府的崩溃,就像货币,老百姓都信任他,我用这张纸可以买东西,这样就有公信力。


  共识网:网友儿女情长提问:关于改革阻力的问题,如果是出于切身利益的目的抵挡改革还可以理解,偏偏有很多阻力是来自意识形态上的,在现在看来很无厘头、很莫名其妙的理由。比如您提到过的造枪炮船舰、修铁路、通电话电报,却受到"夷夏纲常"这类传统的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强烈反对。雷教授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雷颐:实际上刚才也涉及到了一些,尤其在清王朝开始的时候,它的传统的意识形态,包括我的天朝上国,这个是非常沉重的包袱。这个是很严重的,是阻止了他变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尤其在前期。


  到目前为止都在讨论姓社姓资,有时候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固守的传统文化是变成了一种很愚蠢的东西。并且他自己都难以摆脱,我都不说更多的了。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是很间接的。甚至最具体的,比如说穿什么衣服,不能穿什么衣服,有多少种颜色,多少种式样是无产阶级的,其它都是资产阶级了。到改革开放这方面可以放松了,老百姓可以穿一些衣服了,穿一些牛仔裤了,讨论了很多时间,我只能说比文革进步了。当时就说牛仔裤是资产阶级的服装,喇叭裤是资产阶级了,还有音乐。后来是怎么论证了,后来是《中国青年报》在胡耀邦的支持下,论证牛仔裤是美国劳动人民穿的。说这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服装,不是西方没落的资产阶级的服装,这些都是论设到上纲上线,姓社姓资。包括究竟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这个不用说清政府了,你说你连我们经历过的,所以我们与其是这样,就在历史上吸取教训。这是一个。


  革命发生的内外因素


  共识网:网友梁生民提问:雷教授,谈辛亥革命恐怕绕不开几大关系:满汉关系,央地关系,中外关系……你能介绍一下当时背景下这些方面的矛盾吗?


  雷颐:这个关系是很大的一个题目,只能我最简单地讲几句话吧。大家都知道清政府是满族人数比汉族少得多的。开始对汉人采取了很多武力政策,他一直很警惕不让汉人掌握很大的权力。但是太平天国的爆发,而中央政府满族他自己的官军战胜不了,特别是汉族官员自己开始组织自己的力量来打败太平天国,这个时候汉族人还是掌握了一部分的权力。这个时候清政府你也不能不认可他们,他们开始当总督了,而且是很重要的总督。你看掌握了权力之后,这些总督进行了洋务运动,这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满汉关系。辛亥革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满族人的政权,包括排满最重要的章太炎他说,我们需要反对的是满族的政权,不是反对所有的满族人,但当时后来没有过多强调排满。


  另外我觉得在这个语境上,排满造成的一个结果是什么呢?中国人很难明白,中国人往往把朝廷视为国家,他通过这个宣传,使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朝廷和国家并不是一体的,朝廷是朝廷,国家是国家。中国确实是你满族统治,从前的明朝,朝廷和国家并不是一体的,所以我回到日俄战争的时候,从爱国走向革命,开始是个爱国运动,到最后变成推翻清王朝的,都是那个时候产生的。他们也对满族,实际上是另外一个政权,使中国人认识到国家和政权、政府、朝廷应该是分离的。我觉得人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满汉关系,就革命党人来说,他一个宣传上孙中山他是比较早的认识这一点,但是当时并没有很多人赞同他。比如八国联军当时在打北京,他想让李鸿章掌握权利,你说他是爱国,还是卖国?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政权、朝廷和国家区分开,再加上央地关系,后来它开始软弱,地方有一些权利,甚至包括李鸿章和曾国藩,他们始终觉得和中国政府有一种博弈的,尤其他们觉得两疆总督很重要。比如说排满,让曾国藩去打捻军的时候,没有他我就弄不到军饷,这个时候就是一种博弈。后来的汉族,包括我接下来讲的汉族官员就掌握了一部分地方权力。


  清政府后来有了改官制,汉族力量的权力已经很强大了,他要通过这个改官想维护他的权力,改一个官制只是一个行政改革,实际上是满族人开始占领优势。就有学生就开始同情革命,后来辛亥革命一起来,很多省独立都是汉族独立了,这时地方有一定的独立性。中外关系就更复杂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一个近代史就是从近代关系开始的,和英国等等,中外关系是近代以来很重要的一个背景。怎样判断国际形势,实际上影响力很大。


  比如说我举个例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圆明园都烧了。建立了一个太平天国,而东南是最富庶的地方,你说清政府觉得他的王朝垮台是指日可待的。很厉害的是这个奕。你要打到我的首都是对我威胁最大的,这个时候就让李鸿章、曾国藩他们来维持一下,来打英法联军这是最重要的。他要打我的首都把我抓了怎么着的。他突然发现英法联军并没有要取代我成为一个新的王朝,他只是要通商,要降低什么关税,再开放几个口岸,并且要求你赔偿我军费,他发现把军费一赔,英法联军就撤退了。太平军是明确的一个敌人,他明确要建立新王朝。这些就是中外关系你要判断国际形势。包括刚才讲到中国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和立宪运动重新的复苏,和日俄战争,包括几大变动,尤其在清政府最明显表现的地方,非要外国人打一次在内部变动一下,他被打一次签订一些条约,这样人民就对他没有威望了。所以对中外关系一定要有清醒的判断和认识。


  实际上近代也就是全球化的开始,你和各国都不能完全分开的时候,只有我影响别人,没有别人影响我。现在是整个国家形势都是互相影响的。


  共识网:网友稳定押到一切提问:雷老师您好,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辛亥革命之前十年时间段里,清王朝的财政状况及其开支情况?谢谢!


  雷颐:我觉得从制度上,它财政制度不公开,政府可以随便用钱,用到不该用的地方,比如说慈禧用的这些地方,这都是跟它财政制度有关的。通过研究历史,自然而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说财政民主、预算公开是很重要的。我们姑且不从人民的权利来说,就说对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来说,财政公开、预算公开,对财政民主预算公开,起码财政公开对统治者是有好处的,这样就意味着统治者不乱花钱,这样是对政府有好处的。但是像慈禧就认为,我是这儿的主人,天下都是我的,标志就是我想怎么用钱,就怎么用钱,如果不能用钱怎么能反映出我是统治者。你这样随便用钱的时候,当时是很爽,恰恰是危害你的政权巩固。她用了这么多钱,像北洋水师都没有维修,铁路也没修,最重要的就是辩论财政,政府预算怎么用。研究历史自然而然就会得出这个结论,我总觉得政府或者官员,一定要认识到这个对政府的限制,对政府的长治久安也是有好处的。有人说那么多驻京办,我觉得你光要撤销驻京办是没用的,因为你的财政利益分配决定了,必须要有驻京办在这里活动,如果都是公开的辩论,就不需要有这么多的驻京办,无论你怎么打,过几年又恢复。就是形势上,实际上驻京办就是要为它地方争利益,由于你没有公开,大家彼此都暗箱操作。


来源:共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