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外国语小学多少钱:改变评课方式 提高教学水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45:06

改变评课方式 提高教学水平

 

在无数次的听课评课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评课的“声音”过于单一。在各种评课或研讨会上,几乎都是专家、教研员的“一言堂”,听课教师很难参与其中,更不谈执教者的声音了。
  2.评课过于客套。目前的评课,“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说好,不说坏,免得大家怪”的现象比比皆是。“标签式”评课、“好好式”评课弥漫于我们的教学研究中。评课远离了客观、真实,背离了评课的目的和意义。
  这样的评课,不能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能从本质上促进教师的成长。为此,笔者结合当前评课现状,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认为只有改进这“一言堂”的评课,采取形式多样的评课方式,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研讨式”评课
  1.自评。自评是执教者在授课结束后,面对同行和专家评述自己的教学。自评的内容包括对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以及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之处。自评时要客观审视,冷静分析,注重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抓住教学中的得与失,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评述,语言要精炼准确,切忌贪多求全或只评优点、不说缺点,让人感到不谦虚。
  把“评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必须提供教师自我评价的机会,鼓励和帮助教师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培养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2.互评。授课结束后,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组织者可将听课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推选组长组织教师进行互评,最后集中反馈,这样有利于促进听课教师全员参与评课。这种多向信息交流,为执教者提供了更多改进教学、全面发展的方法与策略。互评的过程又是评课教师相互学习吸纳、借鉴反思、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它打开了教者和评者相长的通道,开启了教学智慧的大门。
  小组评议时要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评析。既要看常规,又要看改革与创新;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既要看教师的主体引导,又要看学生的自主探究……另外,评议时要善于发现教者的闪光点,并及时总结交流,对一时统一不了、争论不休的问题可待专家定论,对于教者的不足之处,应坦诚指出,并给予帮助指导。
  3.总评。学校应尽可能地邀请当地有名的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参与评课。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评、小组互评中争论不休难以定夺的问题,让专家给予解答,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专家的总评是指点教师教学迷津的钥匙,会使教师受益很大,能促使教师深刻反思、快速成长。
  二、“多主体参与式”评课
  除了教师(执教老师和听课老师)、专家参加评课外,还应注重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参与评课,这样会从更多角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策略与途径,引领教师在前行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
  1.“学生参与式”评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强调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更应体现在教学评价中。执教者的一堂课究竟上得如何,学生最具有发言权。
  学生参与评课可以在授课结束后直接让学生谈谈课堂中教师留给他们的印象,谈他们参与学习的感受与收获,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于老师上好这一堂课的想法和要求,也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书面形式参与评课。
  学生在反馈评价时畅所欲言,或褒或贬,虽然只打几个勾,或者只是几句简单的话语,但是这些评价结果的产生体现着学生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认真审视和真实反映。这种评价是学生的切身感受,洋溢着孩子童真的心语,展示着孩子真诚的建议,使教师发现课堂教学的不足,便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变换教学策略、发展教学智慧,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让学生参与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师们从单一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的局限,避免了对课堂教学有失偏颇的评价,同时也体现了评课的主体的多元化、民主化,有利于增强评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2.“家长参与式”评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仅要经得起校内师生的评价与认可,更应经得起社会和家庭的检验与评价。作为家长,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成长,特别关注和支持学校的教育。他们是富有生命的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兴趣、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家长的智力资源,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听课、评课。这样,可以拓宽评价的渠道和空间,从更多角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策略与途径,弥补学校师生评课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家长资源”,它挖之不尽、取之不竭,如同一股流进校园的清泉,正涌进课堂,帮助教师们反思前行。
  三、“主题式”评课
  主题式评课可以改变过去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做法,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听课评课,从而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更有深度。因此,听课教师在听课之前一定要深入研究主题内容,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时要关注细节,不断思考,找出每个与主题有关的细节背后的教育意义,以便提出新的、有价值和针对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教者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1.“草根式”评课。这是对传统“一言堂”评课方式的改进。现在很多的评课都是就课评课,点到为止,缺少深层次的剖析。例如,“教师注意了语言的感悟,她带领学生感悟、揣摩、品味了语言文字。”这样不痛不痒、缺乏深度碰撞,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评课,教师到底能有多少收获?
  “草根式”评课,评课教师能在评课的过程中与执教者一起协作,走进学生,走进教材,弄清这堂课在本单元、本学科中的教育价值,共同设计教学流程……在这样的交流与碰撞中,引领教师从源头去认识、去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把听课评课者定位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让听课评课教师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执教者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2.“激励帮助式”评课。“激励帮助式”评课的对象大多数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在讲课的各个环节上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各个方面的可塑性都比较大,谈不上经验。因此,对待这样的评课,应当从帮助、培养的目的出发,全方位地给予指导,诸如备课情况,重点难点的把握,讲述的表现,提问情况及教育机智,板书情况,讲练时间的分配,学生发挥的广度和深度等。切莫对执教者求全责备,如若这样既是不可取的,又是不公平的。所以,评课者应当从各方面予以重视、肯定,进而提供准确的(而非理论层面的套话)和根本性的(而非评课过后不再过问)帮助。
  评课者评课时要注意语言婉转平缓,态度要热情诚恳,有一种亲和力,让执教的老师感到你在和他平等交流。这样,执教者才能听得入耳,记得仔细,笑得开心,改得迅速。反之,以长者或领导自居,颐指气使,“你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样……”即使你评得正确,教师也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3.“跟进式”评课。“跟进式”评课是指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评课者与执教者共同讨论教学中的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后,执教者在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再进行评价和修改,如此反复几次,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跟进式”评课与教研是为了发挥群体的实践智慧以不断解读与提升新的教育理念,探索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具有教育创新价值的教育行为,形成举一反三,促进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开展“跟进式”的评课研究,一方面,改变以往教研活动一次性听课、评课,不求甚解的弊端,通过反复实践反思,不断“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群体智慧,使不同背景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专业发展。
  为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不少学校实施了“青蓝工程”,规定学校中层业务干部、骨干教师必须跟踪指导一名青年教师,每天互相听评课一节,指导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同时跟进青年教师课堂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共同解决。此举实现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共同成长,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