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盛景小学招聘教师:2010年福建省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21:56
  

2010年福建省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解析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         ;《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

              改为          

【提示】搭配问题/找主干。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语境中的修改/(不能答“令人难忘”“激动人心”等)。/不要写错别字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不能用来形容文艺晚会,可以用“丰富多彩”。

【误区警示】对成语的把握不到位,望文生义,没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就可能造成误用。

【答案示例】“美轮美奂”改为“丰富多彩”。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
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提示】理解诗句/表达连贯/联系上下文、语句搭配/相通点

【解析(2)】本题考查了语言的衔接。对本题的解答要紧扣上下文。因为前文《相约上海》是欢快的歌舞,所以不能用“描写”可以排除A项,也不能用“吹响”或“勾勒”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因为是世博会,所以B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最合适的。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设置了迷惑项,考生如不能把握前后文就做不出正确选择。

【参考答案】B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中国人过起西方的节日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外国人过起中国的传统节日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提示】审题意:一句话、如何概括? /求同、关键词、概括 

【解析(1)】本题考查了压缩语段的能力。对本题的解答要把握住两段文字的核心内容,说的是中外节日的相互融合问题。

【误区警示】本题解答误区在于如何把握核心信息,再就是简洁概括的语言描述。

中国人过起西方的节日,外国人过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概括)/ 中西方人喜欢过对方(国家)的传统节日。(片面概括)
【答案示例】节日文化(中西方传统文化)相互交流(交融)。(意思对即可)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7分)
   

 

 【解析(2)】本题考查了分析综合表达能力,非常具有开放性。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自己的看法要有此而发。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个人认识的出发点是否基于题目材料,另外观点是否合理且能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观点一:我们要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观点二:过年,只要快乐就行。

观点三:正确引导,健康过节。

【示例】正确引导,健康过节。//所谓“节日”,就是一种纪念性的日子,过节就是精神的洗礼。//不论是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过外来的“洋节日”,都可视为文化的折射与传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家园更加温馨。//每一个对节日的看法与过法的不一样,我们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让那些节日过得更加健康,更有意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7(1)

●执行说明

1、“一句话”指意思完整的句子。(实际上宽判了,有关键词,但如果是短语,也可给满分,如“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正确的句子表达应是:中西文化相互交流。)

2、给分点

(1)完整、准确、简练概括两则材料的内容,并出现以下关键词语:文化、交流(交融),给3分(满分);///完整,指兼顾两则材料。简练概括,指不能复述、转述。

(2)概括了两则材料的内容,但表达不够准确、简练,给2分;

(3)对两则材料的内容进行简单复述,给1分;

(4)只概括一则材料或观点错误,给0分;

●示例

(1)满分/3分

①节日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中外节日文化相互交流(交融)。

②文化交流,欢乐共享。

③中外传统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概括完整、准确、简练,且出现关键词语:文化、交流/交融。)

(2)2分

①各国在文化交流中互相理解。(出现关键词不达意,表达简练但不够准确。)

②中西方的节日全球化。(概括了两则材料的内容,但表述不够准确。)

(3)1分

①我国多数人喜欢西方节日,我国传统节日在西方一些国家也备受欢迎。

②外国节日在中国,中国春节去外国。/中西方互庆对方的节日。

(对两则材料的内容作简单复述。)

(4)0分

①近年来,西方节日深入人心。

②中国传统节日被外国人重视。

③各国把春节当作本国的传统节日。

(只概括一则材料或观点错误。)

                                                     

●17(2)试题分析

●执行说明

1、“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应指在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具体鲜明的观点。

2、给分点(共7分)/观点(2分)、阐述(4分)、语言(1分)

(1)结合材料,态度鲜明,观点具体明确,给2分(满分);

(2)阐述应结合材料,紧扣观点,条理清晰,言之有理,给4分(满分);

(3)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给1分(满分);

●示例(观点)

(1)满分/2分

①我认为当今世界文化相互交流有利于优秀文化传播。

②我认为应该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

③我认为东西方的节日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④我认为这种全球文化交流值得肯定。

⑤我的看法是:中国人喜欢西方节日,把西方的传统节日引进来,与自己本民族文化相结合,两者相互借鉴,吸收彼此文化的长处。

(结合材料,态度鲜明,观点具体明确。)

(2)1分

①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

(没有鲜明地提炼出具体观点,仅简单指出“这是一种好现象”。)

②全文有围绕一个中心展开阐述,但没有观点句。

                  

●示例/阐述

①紧密结合材料进行阐述,紧扣观点,条理清晰,言之有理,给4分(满分);

②结合材料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但条理不够清晰,给3分;

③结合材料,但没有紧扣观点进行阐述。

●角度:1、从教育的角度/感恩节2、从娱乐的角度3、从经济的角度4、从促进文化交流、发展、创新的角度5、从世界和平和谐的角度

●示例/3分

世界正呈现一派文化繁荣景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积极交流文化。中国人热衷于西方的一些节日文化,这有利于对西方的了解。外国呈现浓浓中国年味,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文化的繁荣。

(观点不够具体明确,给1分;结合材料进行阐述不够充分,给2分。)

●示例/2分

中外文化、经济日益深入,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学习国外的文化。(只提出观点,未展开论述,给2分。)

●示例/1分

这是一个好现象。只要过完西方节日后,记得过本国的节日就好。(有观点,但不够具体明确,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