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消防考试:阅读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9:28:51
实行三个明确指向实现阅读教学“革命”──我对阅读教学新出路的探究与思考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第三小学 周自娇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金洲小学 张新元#TRS_AUTOADD_1312339044102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12339044102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12339044102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12339044102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12339044102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摘 要】崔峦老师在《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一文中,明确提出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的“高耗低效”现象。如何在阅读教学当中实现美丽转身,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理解是基础,积累是前提,表达是目标”。为此,我从三个方面做出思考:教学目标──指向语言形式而非文本内容;教学流程──重语言学习运用而非文本内容解读;教学策略──读与写的有效衔接和迁移。

 

【关键词】内容分析语言形式文本解读语文教学

 

崔峦老师在《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一文中,明确提出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的“高耗低效”现象。近期笔者回顾、分析了自教改以来的许多教学案例,其中亦不乏名家的课例。我从中发现,近些年来的阅读教学课堂,不管是名家的“精品课”,比赛的“赛课”,老师们一般的“常态课”,都把阅读教学课上成“文本解读课”“人物分析课”“情境再现课”……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情感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过分强化情感的体验,深入研读人物内心,这种把语文本身的规律──语言文字表达放在次要的地位显然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要求的,这也是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如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实现美丽转身,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现象,为阅读教学“革命”呢?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指向:文本内容转向语言形式

 

崔峦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落实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但是现在有很多老师并没有在阅读教学中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课例: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案例(一):

 

师: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我们来读读第一段,读读这只美丽的小燕子吧。

 

生:大声读第一段。

 

师:这短短的一段话,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燕子?

 

生:我看到了一只可爱美丽的小燕子。

 

师: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只可爱美丽的小燕子。(生读)

 

生:我看到了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生有感情地读)

 

师:你们又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呢?

 

(学生抓住“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词语交流燕子的机灵活泼、美丽可爱)

 

师:出示“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读一读词语,作者看到这样一只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心情怎么样?

 

生:很高兴。

 

生:很兴奋。

 

生:很想赞美这只燕子。

 

师:是啊,这样一只美丽可爱、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田野边飞过,从杨柳旁飞来,作者是多么地兴奋,多想赞美一番啊。谁再来赞美赞美?(指生读;全班读)

 

在这个片断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教学这一段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文段的内容。2.感悟燕子的美。3.体会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三个目标中,第一个是内容的理解,后面两个是情感的体验。从教者的提问设计:“看到一只怎样的燕子,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可以看出,这一提问,教者仿佛在进行着词语的教学,但细细体会,你会发现,教者并没有从理解的角度去学习这些词语,而是要求学生把词语找出来,从中感受燕子的美,这一提问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体会燕子的形态美。再看第二个提问:“作者看到这样一只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心情怎样?”这一提问是要学生体会作者对燕子的情感。教学内容中,都没有对学生进行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训练。我们认为,这样的阅读教学走的是感悟课文内容的路子,也就是崔老师所说的“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

 

同一个文段,我认为应这样去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案例(二):

 

师:作者是怎样把燕子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的,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具体生动形象的呢?先看第一自然段的外形之美。(生齐读第一段)

 

师:我们平时只注意写了什么,很少注意它是怎么写的。现在你要用眼睛去发现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还有“活泼机灵”这些词语写出了燕子的外形特点。

 

师:这些词语分别写的是哪些内容?

 

生:写羽毛、翅膀、尾巴。

 

师:他注意了这段文字是描写小燕子外形的。

 

师:燕子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写了吗?

 

生: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还写了尾巴,然后再是整体。

 

师:一只燕子还有头,有眼睛,有爪子,为什么不把这些也写下来呢?

 

生:他是抓住燕子最有特点的内容写的,所以不是每样都写。

 

师:对啦!这就是抓住特点。(板书:抓住特点)

 

师:所以我们说,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作者就是抓住了燕子的特点来写它的美的。抓住了几个方面的特点啊?

 

生:羽毛、翅膀、尾巴。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三个特点。(生齐读)

 

师:作者除了抓住特点来写了它的美。还用了什么方法写出它的美?

 

生:我觉得还用上了一些形容燕子的词语来写美的。比如:乌黑发亮啦,俊俏轻快啦。

 

师:这位同学真有一双发现语言美的眼睛。你看,它的羽毛用了“乌黑光亮”来形容,如果写成“黑乎乎的羽毛”,它还美吗?(生摇头)

 

师:同样写黑,“黑乎乎”用在这里就不美了。“剪刀似的尾巴”美,“树杈似的尾巴”美吗?(生摇头)

 

师:所以你们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词语有多美,你描写的形象就有多美(板书:用词优美)读一下。

 

生:用词优美。

 

师:是啊,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非常重要。好,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再次体会感受抓住特点并用优美词语所描写的燕子(生齐读)

 

师:你们再看这些词语和句子,字数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把剪刀似的尾巴,”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你看!(师范读),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也便于背诵。你能背吗?

 

这个教学片段设计,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习作者描写燕子美的方法。开头就以“表达形式”为切入口:“要用眼睛去发现作者是怎么写的。”逐步引出写法上的两个特点:一是抓住特点写;二是用词优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提升,让学生懂得文段中的句式结构:你们再看这些词语和句子,字数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同样,这种朗读指导与前面的案例中教者的朗读指导不同:“读起来很有节奏,你看!(师范读)朗朗上口”,这一教学计设不紧是让学生熟读课文的内容,体会燕子的形态美,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了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音韵美,节奏美;在学生对本文段的内容和语言形式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让学生进行积累内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文段的内容,还体会了燕子的美以及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会了如何写出一种小动物的外形。教者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走的是“言语训练”的路子,做到了崔老师说的──得意、得言、得法。

 

从感性入手,就要从文章内容入手转向从语言文字入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刻也未离开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理解。

 

如《走遍天下书为侣》的教学:学习1—3自然段,问:“文中第三段中出现了‘你’和‘我’两个人称,‘你’指谁?‘我’又指谁?‘你’和‘我’究竟谁是要突出的重点?”,教者紧紧抓住对“你”和“我”这两个人称代词的理解,,一下子就帮助学生抓到了文章前三段的主要内容。当学生将第6自然段找到来回答“作者为什么选择一本书来陪伴自己旅游”这一问题时,教者立刻抓住“发现新东西”这几个文字,追问道:“再读读这一段,你又能发现什么新东西呢?”学生多次阅读后,终于发现语序表达上和我们平常不一样,而这样的顺序恰好符合作者想突出“发现新东西”的意图。这段教学,教者不仅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书为侣”,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句话是对的,而且是从理性到感性上都找到了认同感。这样的教学,每一步都是走在语言文字这一坚实的基础上,整堂课让你感到扎实,言意兼得,丝毫没有空洞之感。

 

二、教学流程的指向:文本内容解读转向重语言学习运用

 

在当前阅读教学中,流行的教学流程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感悟重点段落内容,悟读体验作者情感,基本上是围绕课文内容来进行的。即使有解词析句,也主要是为理解内容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语文学习,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标准,是看他在语言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而文本解读的对象首先是语言,尤其是语言表达的形式。文本解读的深度,应该看对语言解读的深度,尤其是对语言表达形式解读的深度。所以,我们还需在教学流程上,由文本内容解读转向重语言学习运用,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点。

 

课例:《生命生命》一文第4自然段。

 

案例(一):

 

师:读读这段文字,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生读文画句)

 

师:(出示句子)作者说对生命既可以好好利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对待生命,不能白白糟蹋它。

 

师:对。我们都应该好好对待而不应该白白糟蹋它。把这句话再好好读一读。(生读)

 

师: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你发现哪些人在好好对待生命,又有哪些人在白白糟蹋生命呢?

 

生:雷锋是好好对待生命的,自杀的人,吸毒的人是白白糟蹋生命的。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齐)做好好对待生命的人。

 

这个教学片断,教者教学的基本流程是读文画句子──理解句子内容──感悟作者情感──进行思想教育。完全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丝毫没有语言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换个思路,对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年段的目标,重新设计教学流程:

 

案例(二):

 

师:读一读第4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写了什么?(生读文)

 

生:交流:写作者静听自己心跳,感悟生命。生命可以好好对待,也可以白白糟蹋。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师:是啊,作者正是通过听到自己心脏的沉稳跳动,进一步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师:再仔细默读文段,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怎样写出来的?

 

生:先写静听自己的心跳,再写自己的感受。

 

生:先写心脏沉稳跳动,再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师:是啊,作者先写的是(一件事),后写的是(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知道,写事我们一般要用记叙的语言,而谈自己的感受一般会用议论的写法,这个文段,正是采用这种方法写的。我们可以给这种写法一个名称,叫叙议结合。实际上,本文的3个主要段落都是这种写法,这是我们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种写法,下面我们就来选择你生活中遇到过的一件事,练习一下这种写法。

 

学生阅读文本,文本的“意”会为学生所感悟到,这一层次也较容易达到,教师的成功讲授、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都有可能准确地感悟文本言语内涵。但学生不一定能进行与文本内涵相关的言语表现,故有追求“我口说我情”及“我笔写我心”的言语表现上的遗憾。为了消除这种“遗憾”,上述的教学设计,走的是理解内容──学习写法──训练运用的流程,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有助于目标的顺利达成──真正在做语文教学当做之事。所以,我们教师要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扎扎实实地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在对课文语言的转化运用中实现语言的外化。

 

三、教学策略的指向:读与写的有效衔接和迁移

 

为真正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除在目标的指向和流程的设计中要落实语文教学基本规律,坚持语言教学与训练为中心外,要达到预期目标,还要关注教学策略的改变。

 

课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面)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点)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伯父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

 

师:各色各样的人有哪些人?他们各自的表现是什么?

 

生: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送挽联送花圈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生: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

 

师:还要哪些句子没直接写人多,却也表示了这个意思?

 

生: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师:在这些人中,重点写了谁?

 

生:作者周晔。

 

师:是的,作者写这段时先简单写了各色各样的人对伯父的爱戴,再重点写了作者对伯父的爱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交流:是作者自己的回忆,所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就是文章的重点

 

师:是的,文章是作者自己写的,回忆的是自己的伯父,所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就是文章的重点。但伯父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还深受许多人的爱戴,所以作者先写了别人。你们还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吗?

 

师:出示上述段落课件:并在段内标面定点,引导学生读议。

 

我们知道,要写好一个场景,最有效的写法就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既照顾全景,又突出重点。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的。

 

师:下面我们来练习这种写法:写教室,学校,运动场,超市,广场等。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们特别要关注的是教学的策略:教者第一个提问是: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一问题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段的内容,知道“写什么”;然后以“怎么写”为立足点设计了三个问题:在这些人中,重点写了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们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吗?这三个提问,层层揭示,步步推进,将重点内容与“点”,一般内容与“面”的关系清晰展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学习、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这样的教学策略,完全服务于既定的目标指向并有助于目标的最终达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还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要做到读与写的有效衔接和迁移,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教材是我们最好的“标本”,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写作训练的要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模仿和创造性练笔,我想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之典范,凭借读写迁移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我们常说要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典范,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更要少讲解,多练笔。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揣摩、理解、学习、模仿、运用,实现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相信在实行三个明确指向的指引下,我们的阅读教学“革命”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资料】

 

[1]《用好课文这个“例”》作者:夏秀蕊

 

[2]《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作者:崔峦:

 

[3]《得意得言贵在无痕》作者:霍文轩

 

[4]《“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干什么》作者:王晓

 

[5]《立足课文范例适时读写迁移》作者:张新元

 

[6]《语文课程标准》

 

[7]《给文本解读一个恰切的定位》作者:郑逸农

 

[8]《文本的深入感悟与言语表现力的生成突破》作者:林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