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实验小学地址:西方史学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4:39

 

名词解释

1、希罗多德: 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对于历史事件,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在雅典的极盛时期。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思想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求实的精神,理智的批判态度。(2)从人事活动的角度出发,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3)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4)开创“范例历史学”先河,追求史学垂训功能。

3、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代表作《西方的没落》(1918)体现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他否定了近代西方的历史观,批判了近代西方的历史哲学;反对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和研究历史,主张内在地去领悟历史。他的文化形态史观包括:历史和文化是有机体,文化的同时代性,历史的有机性和宿命是与生俱来的。

4、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思辨主义历史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代表作《历史研究》,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的两个趋势:一是19世纪传统的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历史;二是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时至今日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他在现代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可动摇。

5、海登·怀特(1928- )当代美国著名思想史家、历史哲学家、文学批评家。主要著作有《元史学》(1973)、《话语的比喻》(1978)、《形式的内容》(1987)、《比喻实在论》(1999)。他广泛吸收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比喻理论来分析历史文本、作者、读者,揭示意识形态要素介入历史学的种种途径。怀特主导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历史哲学领域中的语言学转向,并将历史主义思想带入文学批评领域,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6、保罗·利科  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解释学家之一。7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跨学科研究的代表人物。保罗?利科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三卷本著作《时间与叙述》之中。在他看来,时间具有三重结构:“在时性”、“历史性”和“深层暂存性”。客观上将历史叙述研究推向了探所历史文本生成与被接受的更为广阔的理解背景中。促进了历史哲学学科的发展,使其摆脱了认识论哲学,赶上了当代西方哲学和有关知识领域新的发展步伐。

7、基督教史学

13 世纪以前,基督教史学占支配地位。它是一种神本主义史学,指出任何事物均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演变过程。致力于构建以基督教普遍主义为基础的世界史观。它是一种唯心史观,彻底排除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史学家在历史本身之外去寻求历史的本质动因。这不仅是历史观的大倒退,也直接造成史学水平的低下。但它以客观唯心主义的形式指出,历史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并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基督教史学家在肯定上帝永恒和上帝为万物之源的前提下,以神学说教引入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观念,较之古希腊罗马史家静止的、非历史的形而上学观念或循环论更利于历史哲学的形成。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基督教世界史观的时空贯通性,其悠长宽广的宗教视野是古典时代所未有的。

8、人文主义史学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的资产阶级的史学。反对基督教的神学观点,否定以教会史为中心的编史体系,以希腊、罗马时代的史学传统为楷模,把历史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代表人物有布鲁昂、比昂多、马基雅弗利等。

其主要特征有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强调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相结合;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真正的古代史研究;疑古精神的发展与文献校勘学的兴起;历史传记体空前盛行。人文主义历史学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力图用古代的文化传统来改变中世纪  的文化传统。从形式上看,人文主义史学似乎是在复兴古典史学,但实际上它却是西方近代史学的开端,为西方史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天地。

9、新史学——一指20世纪初开始萌动、50—60年代空前发展的旨在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史学新潮流,一指近一二十年来这种“新史学”的更新变化。反对兰克学派的客观主义史学的主张,首倡于19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如狄尔泰、文德尔班等,但真正从史学实践上倡导新史学的,有法国学者西米昂、亨利?贝尔、乔治?勒费弗尔,美国学者鲁宾逊、比尔德等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的合作,强调史学家的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的功能等。

10、新文化史学——是继20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战后西方史学“路标转换”后的又一次重要转折,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和发展,新文化史形成于二十世纪80年代,被看作是对既成的社会史、经济史和人口史的一种突然暴发的批判。在各种研究著作中,重点已转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限的历史。到90年代更明确地强调要研究个人(个性)、独特性和突发事件。在理论上则号召,研究的中心已不是超个人的力量,而是个人对结构的解释,是不同的个人及每个人所固有的特征。

其他

1、客观主义史学特点:

第一、恪守政治史传统。历史生活的基本体现者是国家、民族和教会,三者中国家居首,因此历史学家必须重视国家这一实体。

第二、如实记述。历史怎样发生,历史书就怎样叙述,而如实记述的前提是依据原始文献。

第三、不作价值判断。史家只能照实录来,理论抽象不是史家的事。史家必须超然是非和褒贬之外。

2、浪漫主义史学的主要特征:

第一,任何国家的文化演讲皆具有渐进及无意识的性质,即是一个自然变化和有机发展的过程,并由一种精神的创造力在支配其发展,因而强调民族传统及观念,宣称一切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均具独特性和存在价值,反对理性主义史学割断历史和否定中世纪文化的作用,强调各个民族、时代、文化都因各自的历史条件不同而具差异,强调史学要探讨各种文化各自的个性和各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

第二,研究的中心是民族史,研究的背景或重点是中世纪史。

第三,用情感取代理性,通过著史抒发感情和理想。强调直觉和沟通,要求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各时代、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要求通过深入挖掘和考订史料客观地展现具体历史事实。

第四,注重伟大人物和政治斗争,把一国制度、法律、文学及政府等方面之精神发展归功于民族的天才,无视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五,浪漫主义历史学家通常都是民族主义者,颂扬本民族的光荣,同时也是欧洲中心论者。

第六,研究方式则是近似传记的汇编,缺乏对历史因果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解释,主观唯心主义盛行。

3、新史学的特点:

新史学反对单纯的“政治史”和“精英人物史”,主张对历史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以从整体上去把握,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研究领域,使研究题材不断更新。

另外,由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分支学科,诸如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历史人类学、人口史、生态史、历史地理学等等。这表明新史学一反传统史学与其他学科隔绝的传统,主张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广泛结合。

新史学还反对单纯的“事件史”,主张对历史作深层次的、结构的研究,重视对变动相对缓慢的历史现象和层次进行探索。

新史学同样反对叙事史学,重视研究方法的革新,重视理论概括和解释,力求提高历史认识和解释的准确性。

新史学家普遍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大量新的研究方法被创造出来,如模式比较法、回归分析法、家庭重建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功能方法、口述方法等等。由于新方法的使用,史料的范围被极大地扩大,完全不像传统史学那样局限于官方文字资料。

4、新文化史学的特点:

第一、潜在事件和明显事件的有机融合,而不单是研究表面的事件进程。或被降到次要位置中的事件。

第二、有外围和核心组成的大规模、系统的研究单位,而不是被清楚界定的空间和时间片段。

第三、以人为叙述中心,但不是类型化的群体,而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具体和个人。不单叙述某个人,而且揭示他同客观条件和外界事件的关系。

第四、注重心态、观念和生活结构的联系及观念思想传播和交流的叙述倾向。

5、中古西方历史学:

美国新史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巴恩斯认为中世纪西方史学有五项特征:

第一,中世纪有重要价值的史著主要涉及的是严格意义的当代史,而对过去时代的记叙几乎总是保留着一种粗略和一知半解的编年纪性质。

第二,要按一般方法来严格区分编年史、系统的历史和传记,是几乎不可能的。

第三,绝大多数史家显然是教会人员,其中主要是僧侣,因此,他们不应在历史方法的缺陷方面遭受过于严厉的批判。

第四,中世纪史学几乎完全是情节和事件性的,事实上不存在任何较为深刻地分析历史发展中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企图。

最后,人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事实,即随着十字军运动的展开和文化兴趣的增长,历史著述的数量开始增多,质量也有所改进,这些预示着曾经一度丧失的古典时代的史学水平将得以恢复。”

他的评述大体反映了中世纪史学在历史编纂方面的基本状况,即史学为教会所垄断,治史水平低下,不过前后相比,中世纪史学到晚期仍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巴恩斯虽然对西方中世纪史学作了某种概括,但并未深入其史学思想的内部进行探究。

6、理性主义史学

理性主义历史学产生于启蒙时代。理性主义史家用理性批判旧时代,用理性认知历史,从而满怀信心地认为,一旦人的理性从宗教迷信和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历史进步就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理性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多方面的影响。理性主义史学的以史论政是要否定不合理的社会,相信今人可以胜过古人,是今胜于昔而非今不如昔,人类必然具有一个光辉的未来。

理性主义史家开始重视历史的哲学思考,注意探求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规律,促进了历史哲学的诞生。

7、新康德主义历史哲学

新康德主义史学史分析主义历史哲学的代表,主要反对当时盛行的实证主义把历史简单等同于自然科学的观点。

狄尔泰认为,康德的认识论未触及精神的历史世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人的研究中不可能全部采用。因为两者在研究对象,题材和方法上都是不同的。在研究对象与题材方面,自然科学研究生的是物理及其过程,是一个有不可感的、同质的和无个性的基本单元构建成的世界。自然科学的近代发展是以越来越脱离常识和日常经验为特征的,它对价值判断不感兴趣。而人文科学的对象是一个精神世界,是现实的、具体的和个别的精神,它与日常经验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以这种经验作为自己的基础,同时它时时关注着价值的因素,它的选择与判断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标准。在研究的的方法上,自然科学采取的是外部观察的方法,同时,它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抽象,以达到发现与描述规律或类型的目的,而在人文科学的世界里充满了目的、价值等不可见的因素。尤其是历史学,它所关注的是一个业已成为过去、不可能为我们的感观所感知的存在,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观察。另外,由于人文科学所处理的对象都是个别的和具体的,精神的过程和状态也无法被归结为数量关系,因而发现一般规律不但不具有首要的意义,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历史的研究中,研究的主体与客体具有一致性,双方都体验着生命,因而可以从内部加以感受和体验。

威廉·文德尔班认为,从研究对象上来说,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都是从感觉经验出发,以经验材料为对象的,但它们在处理对象的方法上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上则具有根本的区别。自然科学所运用的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普遍化的方法”,其思维形式侧重于抽象概括和归纳,旨在发现普遍的规律。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说,它的目标是普遍的定然判断,这是一种“规范”科学。而历史科学则采用“个别记述方法”,力图摹写事物的个别和独特的属性及其具体形态,并由此将过去的事件重新复活于当前的观念中。

亨利希·李凯尔特旨在论证文化历史科学对自然科学的独立性。在他看来,自然是那些自生自长的东西,而文化则是人们按预定的目的生产出来,或因其对人类的价值而为人们刻意保护着的东西。相比之下,他更重视科学的“形式分类原则”,即根据科学所采用的方法来对科学进行分类。因为按内容材料的分类只是划分科学的基础,而研究方法的不同则表明了其间的原则性的区别。他认为自然科学关心的是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它在众多对象中抽取共同的性质概括到自己的概念之中,而将个别的和特殊的东西作为非本质的东西予以舍弃;但对于历史文化科学来说,只有那些个别的、一次性的事物才是本质的。文化事件的意义在于这一事件区别于其他事件的独特性,与其他事件相同的重复性因素则是非本质的。既然自然领域里只有一般的东西,因此以自然领域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只能采用一般化的方法去形成普遍的概念以至规律性的概念。而因为历史领域里只有个别化的东西,故应采用个别化的方法把叙述一次性的、特殊的和个别的事件和现象作为自己的任务。对于历史的文化科学来说,只有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事件才是历史研究的对象,而判定意义的标准则是价值,价值不仅帮助我们区分出自然与文化、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也是历史学家挑选材料时赖以区分本质成分与非本质成分的标准。

8、新黑格尔主义历史哲学

新黑格尔主义史学在新康德主义史学对实证主义史学的批判上更进一步。不但从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的在研究对象、题材和方法上研究其不同,还着重提出了从思想动机上研究两者区别。

柯林伍德认为,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他把自然过程与历史过程规定为一种事件与行为的区分,自然过程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个过程仅仅是事件的集合,它的过去是死的,历史的过程则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它的过去,正如他在批评狄尔泰时所强调的,是活在现实中的。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上,他从三方面作了区别:

第一,从两者研究的对象上来看。科学的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其对象具有普遍的性质,它并不特指某个真实存在的事实,而是一种抽象的型式或形式,由此,它的判断也是一种假设的判断,而历史的判断是对真实的、独特的事实的判断,它是不允许假设的。

第二,两者的性质不同。科学知识是一个抽象的共相世界,其结论通常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时空条件;而历史知识则是具体的,它受着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而其结论也只能在适用于某个确定的时空范围中。

最后,两者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这里有两层含义。

首先,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直接呈现在研究者的知觉前面的。研究者可以对它进行直接的推理;而历史学研究的是已逝的过去,历史学家必然要与一个自己并不生活在其间的世界打交道,要了解过去的事实,他只能通过对被看作是证据的文献的解释来进行,也就是说,他必须依赖“史料”这个中介物对历史世界进行间接的推理。从通过推理来解答问题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也是一种科学,但它是依靠间接推理进行解释的特殊的科学。

从另一层含义上讲,既然自然过程是外在于人的客观现象,所以科学真理的发现主要通过外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而历史的过程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行动后面必然有行动者的思想动机,对科学家来说,事件是由于知觉到了它而被发现的,而进一步研究其原因则是通过把它加以归类并决定这一类与其他类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对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一切关于历史的研究,就是探明隐藏在历史行为背后的人的思想动机。

克罗齐首先把历史学看作是一门艺术。按照他的看法,把特殊变成一般概念,就是科学,而按事物本身的面貌看特殊,则是艺术。艺术是个性的直接洞见,是有关个体的知识,而科学则是有关一般的知识。历史学和艺术一样,都关注着个别性。它的责任是叙述事实,而不是产生一般概念在克罗齐看来,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不是关于自然世界的知识与关于人类世界知识的区别,也不是人或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一种“内在性”,历史研究要求把研究者自己想入事物中、使它的生命成为自己的生命而领会事物的个别性,而科学则是从外部的观点来分析事物或对它进行分类。他还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而判断的主体又总是现实中的存在,所以当历史学家在思索过去时,这个过去就必然现时现刻地活跃在历史学家当下的思想中。

9、年鉴学派的演变

创建阶段(1929~1949)代表人物是吕西安?费弗尔。得名于《经济与社会年鉴》,他们倡导总体史,包含整个人类生活,主张把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更要重视对历史各方面各层次有机结合的研究。

发展阶段(1945~1968)代表人物是费尔南?布罗代尔。在继承前人总体史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三种历史时段理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从历史时间性层次来揭示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本质差异。它不仅认为人类社会是有层次的。而且认为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与理解也有层次。历史不是单向度的平面型,而是多层次的立体型。

转型阶段(1968~今)以雅克?勒高夫为代表。他们继续奉行长时段理论,热衷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更新。政治是重新受到青睐。

10、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

与法国年鉴学派、美国社会科学新史学派秉承新史学三大流派。以汤普森等位代表,其学术研究领域基本定位于资本主义发展史、经济史、社会史,关注下层(关注被忽视的大多数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认识层面上追求历史真实性的新尝试。)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普遍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及注意历史进程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做用,也积极倡导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社会学,政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新思想、新方法推动历史研究。

11思辨的历史哲学

对历史演变的动力、过程、规律的回答形成所谓“思辨主义历史哲学”。近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是以历史进步为主线的哲学。他相信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好,未来会更好。在那里存在着历史的最高境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为了通向这一境界。因此人类历史是一个得到拯救或拯救自己、得到解放或解放自己的过程。从人的原因来构造历史、解释历史,历史的进步运动不是来自神的意旨而是来自普遍的规律。虽然也有人归于神意之类的东西,而那只是普遍规律的代名词。因为它把人类知识的增长当作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把人类历史进步奠基于人类发明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的基础之上。不仅早期的历史哲学家的思想具有以上特点,19世纪的历史哲学家更是在这些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发展了历史哲学。

第三,近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多是历史目的论哲学。

大多数思辨的历史哲学家都赋予历史发展进程以某种最终目的,通过整个历史进程以达到某种最高境界。这种最终目的或者是人类灵魂的得救,或者是理性社会的实现,或者是人的充分自由或人类的全面发展。他们或者把这种目的看作先定的,是来自“上帝的旨意”或来自于作为万物存在本原的“绝对理性”、“绝对观念”之类的东西;或者把它看作来自人的本性或人的理性。历史目的论把历史看作是一次的、不重复的,通过整个的历史过程以实现历史的最终目的。在西方大多数历史哲学家看来,整个历史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历史事件大都是为了实现历史的最终目的而作准备的,因而具有了必要性;同样,因为它们符合了历史的最终目的,是注定要发生的,因而具有了必然性。

因为历史进程具有目的性,从而使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具有了价值寓意。自然现象是无目的性的、多次重复发生的,因而不具有价值负荷,而人类历史则出于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人的活动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历史运动的目的。价值又可分为肯定价值和否定价值,如果把历史看作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则历史的价值便被赋予了肯定的价值;相反,如果把历史看作是一个退化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日益深重地陷入灾难和邪恶的过程,则历史的价值便被赋予了否定的价值。所谓历史的价值,在西方绝大多数历史哲学家眼里一般都指肯定价值。

既然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那么它就不应该是混沌的、混乱无序的,而应该是按一定的模式展开的,有其内在的运动机制。关于历史运动的模式,一般有三种观点,即循环论观点、螺旋发展观点和直线型进步或退步的观点。相比之下,历史循环论可能是非历史目的论的,或者说,它采用了自然目的论来解说历史。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历史的目的、历史的价值和历史的模式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有位学者曾经这样概括历史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有一种价值,因为它有一种本身有价值的目的;它的目的构成了它存在的依据,并由此为每一历史状态和历史事件的的存在提供了正当性;每一历史状态和历史事件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先定的,由此整个的历史过程也是必要的;这一过程具有明确的模式,即历史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历史现象都必须看作为向着历史目的的实现而迈出的一步”。

12分析的历史哲学

分析的与批判的历史哲学也可以称为历史学的哲学。这种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生命哲学的创始人狄尔泰,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克罗齐和柯林伍德,以及分析哲学家波普尔、亨普尔和德雷等人。他们一般都认为,深入历史本质来探讨其奥秘的做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冒险”,只能流于猜测。哲学家应把注意力从历史“本体”移开,集中分析和研究历史学命题的语言及其逻辑意义,探讨历史学的方法和性质。细致地分析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中的语言、命题和逻辑意义,当然有促进历史理论发展的作用,但是,抛开“历史事实”而驰鹜于纯语言、方法和逻辑的范围内,就难免有舍本求末之嫌了。

批判的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中有三个基本理论话题:分别是:历史认识的性质及其独特性问题,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历史解释模式(包括普遍历史规律)问题。

 

论述

1、 西方历史学的流变:

西方历史学可以分为传统史学、新史学和新文化史学三大部分。

(一)传统史学是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十九世纪下半期,其中它按照时间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古典史学、中古西方史学、近代西方史学。

(1)古典西方史学包括古希腊史学和古罗马史学,它的上限在于史学的起源,下限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时间约持续千年之久。它分为古希腊史学和古罗马史学。其中古希腊史学以它以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为代表。古罗马史学以波里比阿、李维、凯撒、塔西佗等为代表。

⑵中世纪西方史学的起讫时间大致从公元476年至14世纪,即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西方文艺复兴之际。它分为基督教史学和中古西方史学史。其中基督教史学前期以攸西比厄斯、圣·奥古斯丁、奥罗修斯等为代表,后期以鄂图、约西姆、亚索为代表。中世纪西方史学史以卡西奥多路斯、格雷戈里等为代表。

⑶近代西方史学的起讫时间大致从14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叶,即从西欧文艺复兴时代至欧美新史学萌生之际。

它的流派:(详见笔记)

人文主义史学:代表人物和特点:

理性主义史学:代表人物和特点

浪漫主义史学:代表人物和特点

客观主义史学:代表人物和特点

实证主义史学:代表人物和特点

⑷传统史学的危机

在十九世纪的下半期,传统史学出现了危机,这是因为传统史学本身具有根本性的缺陷。第一,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政治事件和精英人物的活动,这样就忽视了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内容,把丰富多采的历史简单化了、贫乏化了,同时也忽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把历史仅仅变成伟人的传记。第二,它过分强调文献考证和事实描述,这样就实际上排斥了概括、解释和理论。它所所用的史料限于文字资料,主要是官方文件,这样也就限制了史料面的扩大。第三,最为重要的是,传统史学忽视历史认识论问题,把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完全割裂开。

(二)新史学是从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现代西方历史学的一部分。

(1)在传统史学衰落后,出现了新史学。新史学成果:首先,新史学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第一;它突破了传统政治史的局限,将研究扩大到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第二,摆脱了精英史观的束缚,将焦点移向平民百姓,重视研究全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历史经历;第三,,破除了传统民族国家史的局限,或扩大空间视野,对人类各种不同文化做跨越国家局限的历史考察,或增进了研究的深度,在一国之内更为深入细致地探究某个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发展过程;第四,由于史学新内容的需要和跨学科方法提供的可能,史料来源也扩大了。其次,新史学提高了史学阐释的精确性。再次,新史学大大推进了史学研究的深刻性。其主要表现是努力挖掘不为前人注意的“潜在的”历史因素。

(2)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法国年鉴学派:以布洛克、费弗尔、布罗代尔等为代表。

2.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以霍布斯鲍姆为代表。

3.美国的计量学派:以福格尔为代表。

(3)新史学的危机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新史学危机。产生危机发的原因:一是由于新史学对传统史学的否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盘否定传统史学,过分夸大新史学的成就。如完全排斥了叙述、政治史、事件、人物,滥用计量学的新技术。二是新史学内部发生的变化。三是全球历史的包容性消磨了历史本身的特点。四是缺乏对结构情势的历史化,而忽略了人的历史。

(三)新文化史学通常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史学,它是当代西方历史学的一部分。

(1)内容:它相对于传统史学和新史学而言,更富有自我批判精神,对研究对象和读者都体现出一种更加平等的精神。在方法论上,不再以宏观的理念为出发点,而是强调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具体事实;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从结构——功能主义的因果的联系的分析转向文化的阐释;在研究主题上,放弃了或政治或经济或心态观念的单一形象,转而寻求各因素之间的互动过程。

(2)代表:(略)

(3)在当代西方历史学中,还有一个流派,即后现代主义史学。

 

2、  西方历史哲学的流变(详见笔记) 

思路 :

(一)思辨的历史哲学{18~19世纪} 

1、特点

近代的西方历史哲学主要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以历史进步为主线的历史哲学;大多是历史目的论哲学

2、出现的原因

3、代表

(1)18世纪的代表:意大利,法国,德国等

(2)19世纪的代表:德国,法国

(二)分析的历史哲学(20世纪初期~20世纪70年代)

1、特点

2、出现的原因

3、流派:

(1)批判的历史哲学

①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

代表:

②新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哲学

代表

(2)分析的历史哲学

代表

(三)叙述主义历史哲学(20世纪60年代~现今)

1、特点

2、代表

 

 

填空选择题

1.  公元5世纪至前4世纪的希腊社会,史称“古典时代”。

2.  英国学者奥斯文·穆瑞在1993年首次提出“东方时代”的观念。

3.  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荷马时代”。

4.  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他首创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

5.  希罗多德的《历史》被称为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因以希波战争为中心,故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也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因此他也有“散文学之父”的称号。

6.  修昔底德——“政治史之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在近代英国史家麦考莱称他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修谟则认为“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开始的”。

7.  色诺芬著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8.  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被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

9.    特奥波姆波斯的《腓力王传》述马其顿王腓力时代的政事,文辞华丽,他被称为“希腊之麦考莱”。

10 .李维称费边·匹克托为罗马“最古老的史家”,他的《罗马史》的问世可以视为罗马史学

的开端。

11. 老伽图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12. 撒路斯提乌斯著有《碦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并完整的保留下来。

13. 罗马三大史家撒路斯题乌斯、李维、嗒西陀。

14. 李维的《建成以来史》又称《罗马史》。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

15.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

16. 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

17. 阿庇安的《罗马史》是“连接波里比阿和西塞罗之间‘交替时代’的桥梁”。马克思称

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18. “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19. 攸西比乌斯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著有《编年史》,被认为是教会编年史中最大

的一部。

20. 奥古斯丁著有《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21. 格雷戈著有《法兰克人史》,由于他著述的内容丰富翔实,有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

后人称他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22.        法国史家基伯特的《神圣的保证》以讽刺的形式批判了中世纪民间的宗教迷信,被认

为是“中世纪史学批判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意大利文意复兴时代怀疑主义的先声”。

23.        比德被人们称为“英国历史之父”他是诺曼底征服之前英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主要著

作是《英吉利教会史》。

24.        鄂图著有《编年史》等,近代德国史学家本亥姆称他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干德拉哈称他达到了“中世纪历史家的高峰”,尉尔曼斯认为他是“第一次有世界历史

联系概念的历史家“。

25.        中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世界第一奇书”即《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游遍东方而又留下历史记载的人。

26.        全盛时期的史家水平最终是由一位被汤普森称为“所有拜占庭史家当中最有才干的”人,即普塞罗斯。

27.        拉斐尔有“画圣”之称,他的《雅典学院》聚集了古代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在文艺复兴时代高奏凯歌的情境。

28.        文艺复兴这个词最早是由18世纪的法国学者谢尔·德金尔克提出来的。比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

29.        比昂多著有《罗马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汤普森称该书是“近代史学一个里程碑”。

30.        波丹是近代早期杰出的史学思想家,他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近代以来第一部真正的史学理论著作。

31.        莫尔的史学著作《查理三世》是英国第一部真正的人文主义历史著作。

32.        赫夫特是尼兰革命和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从历史学家,著有《尼德兰史》和《亨利四世生平》,因他的优美文笔,所以有“荷兰的塔西陀”和“荷兰的比特拉克”之称。

33.        第一位在近代学术史上载入史册的圣摩尔派修道士是路克·达西里,他被后人称为“摩尔学派之父”,主编了《中世纪末刊文献集成》并将其无数后辈领上文献整理的道路。

34.        “历史哲学”一词是伏尔泰最早开始运用的。

35.        詹巴蒂·维柯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学术界倾向把他称作为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

36.        《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解辞典》,由狄德罗任主编。

37.        18世纪英国三大历史学家是修谟、罗伯逊、吉本。

38.        柏林大学的尼布尔最终把“处于从属地位的史学提高为一门尊严的独立科学”。

39.        卡莱尔以其主张的“英雄崇拜论”而著称于世,被后人视为‘法西斯主义的先驱者’。

40.        班克罗夫特是美国史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国史》堪称近代美国史学的一部名著。

41.        西尔德烈斯的《奴隶》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反奴隶制的小说。

42.        18世纪的历史哲学家赫尔德被称为“浪漫主义史学之父”而卢梭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

43.        客观主义史学的始作俑者是尼布尔·兰克,他将这种思想系统化并广为传播,使之成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史学思想的主流。

44.        孔德奠定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础。

45.        “历史主义”一词最早是在语言学家西莱格尔的一些关于语言学的零碎笔记中出现的,指“一种特别强调历史的哲学”

46.        商博良是埃及学的奠基人。

47.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称之“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家”著有《历史研究》。

48.        马克斯·韦伯是一个著述甚丰、思想庞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德国学者,被学界认为是与杜尔凯姆、马克思齐名的“社会学家的先世神明”。

49.        菲舍被学界称之为“历史的批判学家”。

50.        著名的“剑桥三史”是《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近代史》。

51.        汤普森被人们誉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52.        口述史学的特点是生动性、广泛性、民主性。

53.        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首创一个新名词“影视史学”。

54.        “全球历史观”是由历史学家杰佛里·巴勒克夫提出来的。

55.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特点——典范性、整体性、当代性。

56.        微观史学的在意大利,其代表人物有乔万尼·列维等,其中以金兹伯格的著作《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最有名。

57.        阿里安的名作是《亚历三大远征记》,他被称为“新色诺芬”。 

名词解释

1.       修昔底德(23)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三大是史学家之一,也被后人称为“政治史之父”。他出生于雅典的一个显贵的家族,从小在希腊先进文化的熏陶下长大,这为其日后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历史家奠定了基础。他的《波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此外,他还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的原则和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

2.       博学时代(140)

博学时代主要指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早期。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历史学家对整理、编纂史料的空前兴趣。原因是一方面宗教改革导致博学时代的产生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宗教改革导致的战争造成大量的档案问现在市场上被低价抛售,各种机构和历史学家们认识到资料对历史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于是便大量抢购。再加上一代是学家的成长,便迎来了伟大的博学时代。在这个时代历史学家的努力,使历史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19世纪形成了系统的史料批判方法。博学派的第一位学者是法国人皮埃尔·匹陶。

3.       玻兰达斯派(141)

      路斯德威神父是波兰达斯派的创始人,他的弟子玻兰达斯凭借其才能使这个派别以“玻兰达斯派”而名扬四海。它的伟大工程是将基督教出现过的圣徒按照其圣徒节在公历上得到顺序编排来。从1月的节目编到12月。丕平布洛其是玻兰达斯派中最优秀的是史学家他在史料批判中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推翻了“资料来源古老,越普遍被人接受,也就越应该受到尊重”这个传统的史料接受准则,而代之以史料的真实与否以及与事实是否相符作为衡定史料价值的标准。

4.       哥丁根学派(181)

      哥丁根学派大体形成于18世纪60年代,在近代西方史学史上,它可以说是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有伽特勒、施洛塞尔、斯毕特勒、赫伦等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哥丁根学派从18世纪60时年代至90世纪初,成了德国史学发展的主要中心。就个人声誉而言,哥丁根学派的历史学家当不及同时代的伏尔泰或吉本,但作为一个学术团体,却显示了若干比较接近的历史观念治史方法,无疑为西方史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总之,在促进历史学专业化,并使史学逐步向近代科学性质的转变过程中历史功绩是不容忽视的。

5.       普鲁士学派(194)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达尔曼、德罗伊森、聚贝尔和特赖齐克。达尔曼是这个学派的精神之父。普鲁士学派的历史学家关注的过的政治现实,他们希望历史学家能成为能够影响德国人民生活和政府政治的有效手段。强烈的爱国主义是这个学派的著作中反映的一种普遍情绪。这个学派的历史学家们将历史研究当作自己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试图借此改变现实,这种尝试与他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6.客观主义史学:

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客观主义史学最大的“失”就在于这些史学家消极地放弃了他们主观上企图放弃、而事实上又不可能完全放弃的这种对“过去”的解释,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结果反而放弃了对本应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争取。

7.边疆学派:

美国史上一个以西部环境为背景,寻找一种新的解释,来解释近代美国文明与社会的发展之谜的学派,以特纳的《边疆在美国历史的重要性》为开端。尽管特纳的理论在许多方面并不能对美国历史做出完整的解释。他突出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性,但贬低东部和来自欧洲的影响,失之片面,有狭隘地方主义偏见,但他的边疆理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公认。

8.文化形态史观:

文化形态史观又称为历史形态学。它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比较各个文化体系的异同,从中归纳出共同的形态和模式,该学说的创始人是德国的哲学家斯宾格勒,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继承并发展了斯宾格勒的观点,他把文化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指出人类历史表现为若干种不相同的文明,各大文明都要历经发生 成长 崩溃 和死亡五个阶段。

9.爱德华 吉本:

爱德华 吉本出生于一个拥有大地产的资产阶级家庭,如牛津大学深造,对历史有很浓厚的兴趣。吉本取得的第一项收获是在宗教信仰方面。吉本开始从事著述生涯,首先选定的是文学领域。 作者对于材料力求竭泽而渔, 吉本的著作态度是严谨的,在动笔之前考虑了文字风格。他不喜编年史的文字枯燥,也不喜演说词的词藻堆砌,采取了介乎二者之间的笔调。

 10.年鉴学派:

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在传统史学还颇具实力的20世纪上半叶,他没有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它真正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当代法国主流是在二战以后的事。它体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实践突出地优于理论;但是在实践中包含有重要的理论前提”。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布罗代尔等。

11.全球史观:

是由当代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直接导源于1955年他发表的《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一书。全球史观主要有两个观点:其一,“全球历史观”要公正地对待与评价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文明,抛弃了西欧中心论的成见与偏私。其二,用“全球历史观”重构世界历史,要注重世界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抛弃了传统的国别汇编(或列国志)的世界史框架结构。

12.兰克学派:

兰克在柏林大学开创了历史研讨班的授课方式,带出了大批优秀的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形成了德国史学中的兰克派(即通常认为的客观主义史学派),外国学生将他的学术思想西欧其他国家和美国,乃至中国。

13.实证主义史学:

实证主义先是风行于哲学界,由孔德奠定了实证主义的基础,然后在英、法史学家的藏倡导下,这种思想被应用于史学研究,并波及其他西方国家史学界,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实证主义要将哲学变成实践科学,实证主义史学家们相信历史学同样可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从而为历史学的职业化和科学化寻找到最牢固的根基,使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具有更大的同一性,以便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念同样能够涵盖是历史学。

14.传统史学:

传统史学家,仍抱残守缺,局限于叙述1900年以前所发生的各种琐碎的政治事件,忽视这些事情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他们写的历史学论文刊载在《美国历史评论》等专业性很强的史学杂志上,只是少数同行中交流,而缺少与广大读者的对话,失却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于是历史学被他们引向了一条狭窄的胡同。

15.维科:

他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学术界倾向把他称作为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生平最重要的著作《新科学》,他认为人的认识内容来自创造的实践活动,真理即创造的时间,由此很容易得出真理的标准不是笛卡尔的我思,而是实践这一重要结论,这是他的一大功绩,另一个卓越的功绩是建立了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企图为它寻找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18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他的思想是很难为人们所接受的。

16.孔多赛:

他企图从理论上总结理性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比较完整地提出历史哲学。孔多赛《人类精神进步是表纲要》种提出了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观念。他的贡献在于不仅指出历史就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历史,而且提出了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卓越观点。他崇信知识的积累和增进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甚至进而认为科学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因。企图寻求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认为揭示社会进步的规律应当成为一门指导人类进步的新科学的基础。

17.伏尔泰:

他俨然以一位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的身份,大胆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统治,奋起抨击天主教会的野蛮,进行了持久并卓有成效的战斗,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他知识渊博,涉猎广泛,活跃在该世纪思想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他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而且还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历史学家,被称为理性主义历史学派的奠基人。他一生著作甚丰,有《伏尔泰全集》,《查理十二史》,《风俗论》等。

①他第一次打破了独霸西方2000多年的以政治,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传统,为历史编纂学开拓了新天地。

②伏尔泰有力地批判了神学史官,使史学变成新型资产阶级手中有力的思想武器。

③他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开始是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

简答题

1.       简述希罗多德的《历史》的主要价值

(1)《历史》在西方史学史上开创了一种编史传统,即社会文化史的传统

(2)在编纂体例上,《历史》开创了从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体

(3)在史料价值上,《历史》取材广泛,史料充实

(4)在史学方法上,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

(5)《历史》具有文学价值

2.       简述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思想(史学理论没写)(58)

(1)       历史眼界的开阔。

(2)       历史思想的深化。

(3)       历史方法的进步。

(4)       求真乃史家之第一要务,史家必须抛弃一切个人的成见和党同伐异的情绪,以公正的态度,从大量的史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3.       简述人文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

(1)       在内容上关注人与现实,逐渐培养起尊重真实、拒斥荒诞的传统

(2)       在方法上发展了史料批判的新型式

(3)       对现实的关注使历史学家们更关注重力式的解释功能,使历史成为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解释工具

提倡人性,对人性。

4.简述理性主义史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局限性?

   主要特征:1)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史学传统,并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2)他们从共同的人性出发,来探索社会历史变化的规律性

3)他们努力开拓历史编纂学的新天地,开始打破西方史学中的政治史传统,重视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

局限性:1)该学派对思想意识力量的过分夸大,他们的历史观总的来说还是威唯心的

 2)在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影响下,强调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性和共性,轻视偶然性的个性,这就可能导致种种非历史主义的弊端

5.简述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并对其作出评价。

地理环境决定论:1)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的性格 情感 道德 风俗 宗教及法律等会发生巨大的影响

 2)认为土壤同居民的性格之间,尤其是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

 3)认为一个国家疆域的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为密切的依赖关系,他指出,小国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君主治理,大国宜于有专制君主治理。

评价: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因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他的理论在当时仍有进步意义,在神学笼罩的那个时代,能到物质因素中去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不仅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神学的进步作用,而且也不乏唯物主义的成分,这在人类探讨社会历史问题方面又向科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且这一历史观点不但影响了黑格尔,而且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形成,也不乏积极意义

6.简述浪漫主义史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影响:4、浪漫主义史学的影响 ①促进了历史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历史进化理论的完善  ②促进了阶级斗争学说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③促进了国别史研究和历史著作的普及 ④促进了近代语言学和近代史料学的发展

 8.简述历史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

答:(1)历史主义认为人性和理性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或具体历史环境,它关注事物生成的历史连续性,并将它当做个体,注意阐释其特殊价值。

(2)历史主义的思想在维柯那里已初现端倪。他认为某物的创造者与对它的认识者是同一的。他据此将自然界划归上帝,人类社会划归人类,认为只有创造者本身才能认识自己的创造事物。

(3)维柯仿照培根的《新工具》而作《新科学》,想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发现能够解释它而又不同于科学的东西。

( 4 )维柯不否认人类有共同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并不想启蒙思想中的人性那样是天生的。

(5)历史主义史学希望在确定的历史事实后,通过寻找个体事件中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解释从历史中之所以孕育出现实的原因。

9.简述西方新史学范型的主要特征

答:(1)从史学观念来看,新史学范型的史学观念是,它突出了历史学家作为认识主体在历史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与重要作用,而与那种试图通过文本考订描绘历史真相的传统史学家的认识不同。

   (2)从史学研究的范围与内容来看,现代西方新史学强调把历史研究扩充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扩充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70年代兴起的公共史学那里,历史研究的范围与内容更是从政府决策与咨询、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到婚嫁、饮食、娱乐等琐碎之事。史学简直成了一种无所不包的东西。

(3)从史学研究的方法来看,历史学借鉴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新技术和方法,借鉴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在战后蔚为风尚,形成气候,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史学研究新方法。史学的改革必须走跨学科研究的道路。新史学范型打破了传统那种内容狭隘、领域偏窄的界线。计量史学;比较史学等竞相登台,各领风骚。

10.简述年鉴学派的影响和缺陷

答:影响:年鉴学派的影响首先扩散到欧洲诸国,在意大利,年鉴史学范型促使历史学家逐渐摆脱克罗齐的史学理论。在德国,年鉴学派的影响通过战后新一代史家的倡导而得到弘扬。在英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剑桥学派的人口史家与年鉴学派紧密合作,运用计量方法从事历史人口学的研究。在前苏联与东欧诸国,史学界也与年鉴学派保持着经常的联系。

年鉴学派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更发生了广泛到的影响,引起了当代史家如伊格尔斯、斯托雅若维奇等人的高度评价,后者称年鉴学派为当今历史研究之“典型”。此外,年鉴学派相继在拉丁美洲、亚洲诸国等发生影响。

缺陷:他们反对和排斥历史哲学,片面追求方法论的革新:忽视政治史,片面追求结构和长时段的研究:对古代史、现代史和欧洲以外的历史涉及不多。

11.简述年鉴学派第一代学者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基本特征。

答:(1)第一代年鉴学派史家从经济、社会史研究以及文化心态史的研究来追求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2)费弗尔等年鉴史家显示了对历史学的潜力及综合其他学科能力的信心。

(3)他们扩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而且着意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反映了他们认为历史与各门社会学科不能分隔而必须融合成为“人的科学”的信念,显示出史学力图成为综合学科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年鉴学派的总体史的研究精神。

(4)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

(5)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12.简述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

答①历史研究的单位: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的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②文明的数量:在汤因比那里,文明考察的视界扩大了,他认为。在这些文明之间,存在着某种亲属关系,即上代文明与下代文明的关系。因此,人类历史不是循着进步的直线发展,而是发展在这一系列的文明及其更嬗中,这与传统史学中的单纯论迥异。

③文明的可比性:在汤因比看来,③以上这些文明尽管出现时间有先后,但都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对文化形态学派史家来说,历史纪年已显得无关紧要,这与传统史学也是不同的。

 ④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但挑战必须适度,即它的刺激和强度必须处在最能激起应战的那一最佳位置上。

⑤文明生长的尺度:在汤因比看来,文明生长的尺度应当是,在一系列的挑战和应战的过程中,场所发生了转移,即从文明的外部环境移入到位文明的内部,在这种逐渐升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决能力”,才是文明成长的标志。

⑥文明衰落的原因,它只能在社会自身中寻找。

⑦文明的解体:在汤所构建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四阶段论”中,这最后一个阶段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新旧文明之间的交替正是发生在这个阶段。

⑧西方文明恶前景。

 13.简述兰客史学的特征

答:虽然兰克与客观主义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却不能将兰克史学当作客观主义史学的代名词,也不能将对客观主义史学的起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兰克的史学成就内。

①兰克认为历史学理想目的在于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在利用文献的过程中,这种尝试使兰克发展出一整套史料批判的方法,即采用“外证”与“内证”相结合的方法。

 ②兰克对档案资料的重视,决定性地改变了近代历史研究的取材范围,无论到哪里搜集资料,兰克最重视的地方都是档案馆。

 ③兰克思想中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而非以传言的纯粹客观为特征,他无时不在运用史学实践“批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④历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个体直觉地理解整体精神,即历史运动中的“主导理念”,以揭示历史的本质,这是兰克历史主义方法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方法论的核心所在。

 兰克复杂的史学思想被人们局部的理解时,他的史学批判方法便构成了客观主义史学的基本内核,通过其学生与崇拜者的宣扬与实践,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史学界中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

 14.简述西方史学发展的五次转折

 答:①第一次转折,西方史学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古希腊时代。由于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努力,历史学在西方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并由此酿就了古典史学的兴旺局面。

     ②第二次转折,发生在公元5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但总体上来看,由于希腊罗马时代的古典文化被基督教僧侣们所垄断,史学的发展速度缓慢,史学沦为神学的附庸,这一情况也持续了将近一千年。

     ③第三次转折,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史学思想又一次把人置于历史发展的中心地位,人文主义史学的出现,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

     ④第四次转折,发生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史学变革的新方向已不可阻挡,史学研究的领域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兰克史学传统受到有力的冲击。

     ⑤第五次转折,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从此开始了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

 可见,历史史学的新陈代谢同大千世界一样也是不可抗拒的。

 15.简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

 答:①努力把人类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说明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修认定历史上的成败兴衰是由人事决定的。

 ②致力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修在解释历史事件时,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偶然的因素,而是努力寻求更为深刻具体原因,试图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③试图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成因。修进一步论证了社会经济状况与政治上的兴衰治乱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经济原因上去探求历史事件的成因。还对经济因素与军事上的成败之间的关系,做出过出色的分析。

④修的史学也有缺陷,作者不能摆脱古代史家一般所具有的对命运的信仰,认为人类无力抗拒它。不管怎样,他的求真精神和记载政治史为主要内容的编写体例,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遵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修的史学标志着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而这种传统史学范围型的奠立对后世的西方史学发生了至为深刻的影响。

论述题

论述题

1.  试论述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65)

(1)求真探索的精神

  立意求真,竭诚探索,试图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这也许是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核心。希罗多德的《历史》的求真与批判精神超越了他的时代。修昔底德更被后世历史学家视为一个“求真的人”,他在西方史学史上首先提出了史料批判的方法,唯其对史料采取严格的考证与辨伪的科学方法。因此,古希腊古希腊在史学史上确立了一种理性的批判精神,亦即求真探索的精神,为西方近现代是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人文主义观念

西方文明的出发点是人,史学亦然。早在西方上古的一些神话传说中就不发有先民对人的问题的思考。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希腊罗马史学作为一个整体,它的特征之一是人文主义。

(3)宽宏的历史眼光

 在有代表的西方古典历史学家那里,这种宽宏的历史眼光有着很充分的反映,尤其是那些撰述“世界史”或“通史体例”的历史学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李维的《罗马建成以来史》写的是罗马自建成以来至奥古斯都时代晚期的罗马兴衰史,堪称为一部综合性的通史之作,他的历史界是相当辽阔的。因此,写作专史的人,要有整体的观念与宽宏的视野。

(4)注重对历史现实的借鉴作用

      许多历史学家都注重里历史对现实的作用,希罗多德认为历史是一门以事实为训的哲学,它不仅使人们从中获取广博的知识为满足,而且应当成为指导人们行动指南。李维的《建成以来史》意在通过歌颂先辈创业之艰难,激励当代罗马人的爱国热忱,以找到未来行动的方向,他对历史的垂训作用的强调,着眼于整个罗马国家的存亡断绝,其立意与视野是较高

的。

(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希罗多德被西方称作“史学之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不仅首创了日后成为西方史坛编纂历史的正宗体裁——叙述体,而且还具有卓越的编史才能,正是他把历史的真实性与编纂的艺术性成功的结合起来,教会了西方人应当如何去编纂历史。卢其安在他的《论撰史》一文中提出:理想的历史学家必须具备两种才能:政治眼光与表现才能。前者指的是历史学家对社会历史的器识,后者指的是史家撰史的文化素养。

3.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是一个整体,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概括来说,它由以下三个核心部分组成。

    首先是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范畴,确认了社会是由各个领域和各种社会现象组成的系统。一方面,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并非孤立地发展着,它们都作为系统的一个要素互相制约。“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个有机体都是这样。”另一方面,单个领域和社会现象只有和整个系统联系起来才能得到理解和阐述。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关系马克思把社会有机体看做由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等方面构成的总体结构。其中,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政治结构和精神结构的规定的基础。政治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都是围绕这个基础结构而逐层地整合成一个总体。这三个子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地构成社会有机体。

其次是关于历史前提和历史动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的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把人自身生产和为生活提供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称为“直接生活的生产”,“人们现实生活的生产”,“日常生活的生产”,并把直接生活的生产看成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历史本体论的前提。虽然现实生产相对精神生产具有本体论的优越性,但并不意味着历史动力就是这个本体论领域。历史发展的动力被合理地理解为:现实生活的生产(人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社会生产总体,“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总的合力”。

再次是关于历史规律和历史过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过着现实生活的生命有机体,首要满足的是延续生命的物质需要。这是一种最迫切的需要,必须优先满足。为此,人类必须与自然发生交往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与其他物种与自然之间的直接的、无中介的关系,后者直接占有和消费自然界现存的自然存在物。自然不能天然地满足人的需要,人类必须通过对自然进行实践的改造,才能获得需要的满足。而且,人与自然的交往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并借着这种社会关系才能实现。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其方法论的意义:

第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开辟了史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最早地运用了系统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把社会系统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剖析了该系统的基本要素结构层次,揭示了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体系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变迁的根本动力,阐明了社会总体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

第二,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本体论先行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研究历史首先要对历史学基本前提进行理性的考察,要看到意识、观念、思想、理论等等。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仅从政治、形而上学或宗教无法寻找到,而是从它们的本体领域中寻找。因此,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第一次把现实生活——日常生活纳入历史研究领域。

第三,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提供了如何认识和理解已消亡于历史中的社会方法。

马克思历史理论强调,对历史的认识必须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因为现实总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之上,是历史的充分展开,因此只要对最发达的社会结构有了理解后,由此追溯历史,以前的社会结构也就一目了然。

第四,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还区分了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叙述方法。

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第五,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还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方法,如矛盾分析方法、从抽像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等。

4.试论述年鉴学派第二代学者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及第二代年鉴学派的贡献。

答:①段时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

②中时段,也叫社会时间

③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是指历史上在几个世纪中长期不变和变化积慢的现象。

缺陷:没有充分阐明三个时段的联系,否认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看不看政治事件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以及历史中的宿命论观点极其严重。

贡献:①继承了第一代学者的一些特征,如总体史学,跨学科综合研究,重视理论建设与指导,但他们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比第一代学者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在年鉴杂志上刊登不同观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②把研究重点放在历史深层结构上。

②计量经济和史学人口学得到迅速发展。

③在提高史学的社会地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李维——(前59—公元17年)古罗马学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著述丰富,流传下来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创立了通史体例,并重视历史垂训,且文笔优美。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尽管如此还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失为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4、塔西佗——(约55—120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5、《法兰克人史》——是六世纪法兰克国家历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格雷戈里是中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全书始自《圣经》所宣扬的“创世”,止于公元 591 年,共10卷,详近而略古,内容十分丰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于历史上关于法兰克早期历史记载甚少,此书也就显得弥足珍贵,格雷戈里被誉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艾因哈德——(770—840年)是法兰克王国、也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传记家,查理曼帝国"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是传记体的《查理大帝传》,不同于圣徒传,描写的是世俗的君主,书中四处洋溢着对查理大帝赞扬,并且舍弃了一些重要是史料,但是无论如何,该书叙事明快、文情并茂,使得其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6、《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奥古斯丁著,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才完成。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比德——(约673—735年)中世纪英国历史上的卓越学者、历史家。毕生居住在修道院中,从事宗教活动和撰述,传世之作《英国教会史》,用“吾主纪年”来计算年代,为基督教学者沿用至今。由于其史学成就卓著,被尊为“英国史学之父”。

7、《君主论》——马基亚维利的名著,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影响了后世许多政治家,他的理论也被曲解为马基亚维利主义。

玻兰达斯派——博学派史学的主要代表,创始人是路斯威德神父,其弟子玻兰达斯,因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名望使得玻兰达斯派名扬四海。玻兰达斯派的伟大工程是将基督教世界出现过的圣徒按照其圣徒节在公历上的顺序编排出来。该派最优秀的史学家是丕皮布洛奇,主张应该以史料的真实与否以及与事实是否相符作为衡量史料价值的标准,对史料批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8、伏尔泰——(1694-1778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最具影响的理性主义史学家。代表作有《路易十四时代》《论各国的道德与精神》《彼得大帝统治时代的俄国史》等,在西方近代史学上,最先把文化史引入历史学领域,倡导“文化史观”,堪称近代社会文化史之滥觞。把理性主义放入历史研究之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理性主义史学派的奠基人。

9、吉本—— (1737—1794年) 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帙浩繁。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阶级斗争史观——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史学思想之一,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也尔等倡导以“阶级斗争”不断创造历史的阶级史观。在解释历史时,运用了阶级斗争的学说,把阶级斗争视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动力,认识到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对立,宣扬资产阶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客观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史学思想的主流,称雄西方史坛百余年,由兰克学派倡导。主要倡导以“如实直书”为基础,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形成“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其最大的“失”过分强调客观性的科学理性,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

11、哥丁根学派——形成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伽特勒、施洛塞尔、斯毕特勒、赫伦等。把古典史学提倡的史学批判方法,以及由博学家开辟的专业化史料考据方法与历史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历史学专业化,使史学逐步走向近代科学性质,哥丁根学派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与辨析,为十九世纪兰克史学奠定了基础。

12、普鲁士学派——活跃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史坛的政治史学派,以达尔曼为精神之父,主要代表有聚贝尔、德罗伊森和特赖齐克。主要是鼓吹民族主义,通过历史著述论证普鲁士统一德国这一政治使命的学者。他们崇尚强权政治,不少人走向了沙文主义。但他们在德意志统一中也成为一批文化先锋,对后来德意志的历史甚至于哲学都留下了非常深的积累。

13、维柯——(1668—1744年)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鼻祖,代表作《新科学》是一部范围广阔,详论人类历史社会历史发展的鸿著,建立了历史发展的观点,并试图为它寻求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提出了著名三阶段: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马克思称赞其思想“有不少天才的闪光”。他可以称得上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近代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

14、康德——(1724—1804年)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对历史哲学也有独到的见解,1787年写成《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这篇历史哲学论文从理论上典型地发挥了他本人乃至整个启蒙时代的历史观念,从而大大推动了18世纪的历史哲学,成为后世历史哲学之先导。

15、《历史哲学》——黑格尔史学名著,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黑格尔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理解。他以一种哲学思辨的眼光考察世界历史,寻求一种有关世界历史合乎理性的解释,从世界历史的个体现象中寻找到普遍的、内在的精神发展道路。

16、卡莱尔——(1795—1881年)是苏格兰的散文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主要作品有《论历史》《法国革命史》《英雄与英雄崇拜》,以英雄史观著称于世,认为人类社会进步是由少数伟大人物的智慧和力量决定的。其作品有着很强的文学色彩,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17、实证主义史学——近代西方史学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孔德奠定了实证主义哲学之基础,并将之运用到历史研究当中去,批评历史虚无主义,提倡在历史研究中进行比较。主要代表有巴克尔、布克哈特、泰纳等。他们看来,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自然科学没什么两样,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却陷入了将历史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的困境。

18、文化形态学——又称社会形态学、比较形态学,现代西方史学最为重要流派之一。肇始于斯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继承与发展。把历史看成一种高度的自律性,同时具有生长、兴衰、发展阶段的有机体,并试图通过比较各文化的兴衰过程,揭示其不同的特点,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19、汤因比——(1889–1975年)二十世纪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传世之作《历史研究》影响巨大,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时至今日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他在现代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可动摇。

20、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高卢战记》:

约著于公元前52年,共8卷,前7卷出于恺撒之手,最后一卷是他战友所续写的,本书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力图保持客观冷静的叙述,从体裁上来看《高卢战记》

是一本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它以对高卢和日耳曼各地区的人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的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的记述,《高卢战记》成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

爱德华·吉本:

十八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规模十分宏大,气势非凡,以基督教与蛮族的胜利为主题,全书共6卷,跨越了1300多年,极具文学价值,但也有缺陷,如仍恪守政治史的旧传统,内容不够开阔,认为基督教兴起、传播为罗马帝国衰亡主要原因,对基督教的传统教义、信条和教规等持批判态度。

孔多塞:

十八世纪法国历史学家,著有《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提出了理性不断进步的观念,而且还提出了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观点,甚至认为科学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他力图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认为揭示社会进步的规律应当成为一门知道人类思考的新科学的基础,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十个阶段。

大卫·休谟:

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家,近代“不可知论”的创始人。著有《英国史》、《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研究》、《自然宗教对话录》等,主张扩大历史记载的范围,倾向于社会史。同逻伯逊、吉本并称为18世纪英国三大史家。

斯特拉波:

(约公元前63—24年)出生于小亚细亚本都地区,是一位地理学家,但也写过一些历史著作,著有《地理志》,把当时地中海地区的人民的地理知识作了一个总结,在古代的地理书籍中最为详备,这本书的内容论述了当时西方人所知道的那个世界的山川地势、民族分布、物产种类、商业往来、风俗民情等,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攸西比乌斯:

(约263—339)中世纪基督教史学家,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他是巴勒斯坦恺撒里亚的主教,他充分利用恺撒里亚保存完好的图书馆在313年君士坦丁堡承认基督教这种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写了大量的书。主要著作有《编年史》、《教会史》、《巴勒斯坦殉教者传》、《古代殉教者传集》、《君士坦丁传》等,他的著作最明显的价值在于史料的保存方面,《编年史》被认为是教会史中最大的一部,《巴勒斯坦殉教者传》开创了圣徒传这种以圣徒、殉教者为中心的传记类型。

普洛科比阿斯:

拜占庭时期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代表作有《查士丁尼皇帝争战史》和《秘史》。另外有一本《哥特战争史》,是一位半有神半宿命论者,相信历史中有因果报应,因此也关心俗人的历史,以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为榜样,其著作是研究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但也存在史料运用十分不严谨的事实。

《法兰克人史》:

亦称《历史》,按时间顺序编写,共分10卷,作者是格雷戈里,是格雷戈里时期的当代史,全书有浓厚的宗教意向,整个人类历史被基督教思想解释为一部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历史,叙述历史从时间起源开始,这就实践了早期教会史学以来发展形成的通史叙述的形式,使内容的展开严格按照时间之流进行,内容丰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马基雅维里:

意大利人,史学与政治的结合在他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代表作《君主论》,他的史学思想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以政治统治为目的的逻辑展开,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政治家提供历史经验教训,以利于统治的实施,他十分重视时势的变化,以政治本位的功利主义史学,对循环论的破解同时还表现出他对未来社会进步的殷切期望,及隐藏于心中的乐观主义精神。

比昂多:

意大利人,对古罗马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著作有《著名的罗马》、《复兴的罗马》和《胜利的罗马》,这三部书可以认为是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奠基之作。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他第一次提出“中世纪”的概念,并且,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他所坚持的历史连续性的观念,他对资料的重视和理解使他有能力对书中某些细节进行考证,使考古学资料和史料批判工作在历史写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效果。

瓦拉:

是一位与文献校勘学紧密联系的人物,首先是一位修辞学家,他在古典语言、道德学及神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瓦拉认为历史学是一切知识的根基与核心,而且他还认识到将任何事件当作一个主题的演变来看会有助于历史记载的真实。瓦拉关于历史的种种看法为他的进一步研究准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1435—1448年,瓦拉在那不勒斯宫廷中供职,1440年发表《君士坦丁赠礼的证伪》是针对教会的一个重要文件,即“君士坦丁赠礼”而作的。

勒卢阿:

法国史学家,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致力于研究牧师在各个社会中的功能,他从中发现每一个牧师的权力都来源于自救掌握的重要知识,而知识是在不同时代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勒卢阿的思考由分析牧师转到分析文明的功能,他认为,一个后继时代的文明没有迹象表明将比上个时代的文明好或差,文明的差异是在特定时代中形成的。然而,人类的知识是无穷尽的,现代人有可能超越古代,知道更多,这是一种进步,他将世界史的范围不断扩大,并将世界历史充为一个整体。

克拉林敦:

是近代一位杰出的英国史学家,主要著作是《英国叛乱与内战史》,他所追求的是自己认为的真实,从书中我们便能体会到这本著作中可能带有倾向性。《英国叛乱与内战史》给他带来了同样多的批评和赞扬,有些地方的记载较为客观,有些地方却歪曲了事实,这本著作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他只是想在著作中宣扬其观点,并位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已经对他所追求的客观性产生了影响。

尼布尔:

近代德国史学家,政治家。他以博学著称,在柏林大学开设的罗马史课程吸引了所有希望感受伟大的罗马帝国兴衰的人。尼布尔在政治方面的经验使他有能力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融贯于一体进行研究,以至他自信地认为,只有政治家才能写罗马史,而自己就是自古以来具有这种条件的绝无仅有的人。

艾因哈德:

中世纪法国一位重要史学家,曾当过查理大帝的秘书,主要著作是传记体《查理大帝》,这本传记体裁不同于圣徒传,毕竟是描写一位世俗皇帝,有些类似于古罗马的传记体。查理大帝对作者的恩遇是作者进行历史叙述的直接动机。书中四处洋溢着对查理大帝的宽容、博爱的赞扬,这些品质与基督教伦理精神相符,其叙述的内在宗教动机,即服务于自身对宗教的信仰。

鄂图:

12世纪初德国历史上因博学和思想深邃著称的伟大史学家,是圣·奥古斯丁的信徒,以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模式写成8卷本的《编年史》又称《双城史》,写从创世纪到自己时代的历史,把中世纪帝国当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以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将一切已知历史事件相互联系的安排在上帝描绘的图表中,神学史观上并未对奥古斯丁有多少超越,但有大量著作,都用客观真实而受后人重视,将德国史学带上了一个高峰,为德国史学在近代的充分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彼德:

中世纪英国史学家,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主要著作《英吉利教会史》,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翻阅了当时英国所有档案,充分占有所能获得的任何资料,写作目的除道德训诲功能之外,以写作作为自己献身于宗教事业上的实践方式,书中牵涉当时英国社会、经济、文化、民间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在基督教纪年方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马可波罗游记》:

又称《东方见闻录》,此书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作者是马可波罗,意大利人,是西方世界第一个遍游东方而又留下历史记载的人,此书介绍了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科学文化及商业贸易等内容,此书的介绍极大地促进了西方人世界观上的转变,又为西方世界向东方扩张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麦考莱:

英国近代史学家,辉格党人的历史辩护大师。他有着天才的记忆力,流畅优美的文笔,其历史著作的文学价值足以让它流芳后世。生前留下5卷《英国史》,此书实现了作者对自己著作的要求。在历史写作中,他一开始就反对那种一味追求真实的做法,相信历史学家有权进行选择,也应依靠写作技巧将零散的历史片断缀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格罗特:

英国史学家,出生于富贵人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会拉丁文,但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并非科班出身,完全凭借卓越的自学能力踏入学界,他在希腊使方面的成就可与蒙森对罗马史研究的贡献比肩而论,著有《希腊史》共12卷,他严格区分信史与希腊神话与传说,提出希腊神话与传授应被当作艺术品来研究。他指出希腊遗留给人类文明最宝贵的东西是政治自由。

阿里安: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史学家,只为亚历山大一人树碑立传,代表作《亚历山大远征记》受到史学家色诺芬的深刻影响,称之为新色诺芬,熟于军事,战争的胜负在他的笔下就成了英雄的个人意志对凡夫俗子的胜利。

阿庇安: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史学家,代表作《罗马史》以记述战争为主,编写方法与我国史书中的纪事本末体极为相似,史学价值:A、十分注重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B、纵横古今,或褒或贬,对读者颇有启迪与教益;C、为后世保留了不少早已失传的作品;D、它还可以一同事件的其他史家的记载相互比照,以校正史实上的错误;E、语言朴素、清新、自然。不足之处:被浓厚的天命观与宿命论的枷锁牢牢束缚。

普鲁塔克: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史学家,生平著述丰富,代表作《希腊罗马名人传》深刻反映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印记,开西方史学中的历史传记体之先河,而且影响后世甚巨,注重亚历山大东征的哲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