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点石教育培训学校:《敦珠新岩藏》?---?法句摘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4:28:10

《敦珠新岩藏》 --- 法句摘录

(一) 胜义菩提心

胜义上无有所除、能除、与除。然以不能任其无为如是,故妄惑与障碍生起。由我执之虚妄了别,而受无尽痛苦,所以需要除障,而有此世俗方便之修行。



关於胜义菩提心,佛陀对弟子曾说 ‘所有诸法,如幻亦如梦.’佛陀如此说,因为任何因缘所显,无不变灭,无有自性坚实或不坏者.。执尘世为坚实,贪欲先引之,继而以迷惑之绳縳之,如此便迷失於永无止境之世法;此为轮回无尽之因。



或有以为,虽然轮迴如梦,也许菩提为坚实与不坏,但是佛陀说:甚至涅槃本身,亦如梦如幻。无有可名之为涅槃者,无有名为涅槃而可触知者。佛陀明白宣说:‘色不异空。’例如,月映于水中,然水中无月,不曾有过。无有色,其为空。而佛陀接著说:‘空不异色。’空性自身,显为色之形。离色无有空性可得。二者不可分,不可执为二种可分之本质。月映于水中,然水非月,且月非水;因此,水与月不可分。一旦超出轮迴,即是‘波罗蜜’、或‘到彼岸’,无有涅槃;涅槃界中,无有轮迴。



或有言:然彼处,有可见之。待真正细察后,不在彼处。因此若有问其真实如何而,有事实上,诸法从因果相依而有。因果相依为何呢?月与水不可分而,有然月显现水中,只因诸法皆如是聚合。净水为主因缘,而月为次或增上缘;此二种因缘遇合时,显现相依因果。此为主因缘与增上缘之一致显现。



直言之,主因缘或轮迴之根本为我执,而所有虚幻显现,成为增上缘,二者遇合时,引致轮迴三界之显现。诸法只於相依之行相中实有。於此应确实认识。龙树云:‘离开因果相依,无别有诸法。因果相依之体性,更进一,步细察后,知悉除空性外无有物;所以离开空性,无别有诸法。此大乖之胜义见为空性;此观点於较低教法中无有。若真正细察,渐见诸法为空性之游戏;所有诸法无餘净尽,而终於了达其体性为空。然或有言,如此则应不需要任何物了。需要与否在自身,由自心决定。只空言空性,仍有不足,必须证而见之。若心真正为空,则无欲望、苦乐、善或不善;不需饮食或著衣,于此心得自在。有如挥手空中,究竟无碍。观修目的,在住此空性之自然位。而於此位中,所有外界诸法,现证为空性。此即为何有观修;在令诸法净尽,融入空之体性,而趋入空性之要域。首先应了知诸法之胜义自然位为空,继而於世俗上其如何显现。



从空之体性,生起一切世俗显现,而轮迴在其中。必须清楚了知,实相中其为何,并且其如何显现。具此见甚为重要,因无此见,观修变成无力。只坐著而说:其皆为空。有如倒置小杯:杯中空无之空间微小,只留下非常狭窄而有限之空性。正确认知此问题之精要处,甚为重要。胜义上,无受苦之有情,无轮回,无痛苦,如是一切皆空,如明净之虚空;然以因果相依及虚幻显现之故,世俗诸法生起,而有轮迴受苦之有情。



如果你的心真的空了,就不会有希求、恐惧、欢乐、苦恼、恶业,吃和穿不再是必要的,因为心已不受他们的束缚,就像是在天空里挥手,毫无一点阻碍。(二) 禪修

大圆满之修持。第一步,先将三业之身及语不动,安静下来。

第二步,将心鬆弛下来,不起善恶取捨之分别心,进入没有希冀,没有疑虑之境,坦然而住,当下赤裸明空之明觉自然生起。



所谓了知胜义自性之“见”者:以心之本体与胜义自性,本无二致。把心内之一切人为及有限制性之相摒除后,自性自然显现,就有如赤稞露的自生根本智。这种智慧非文字或譬喻所可描述;而且在轮廻不灭,在涅槃不增;不生不灭;非有亦非非有,离边而平等持。简单来说,这种智慧无生及无相,其本性是空的,清净的,广大的及无处不遍的。因为空性本身之光明遍照,使轮廻涅槃之境,同时显现,就好像太阳及其光线一般;然其本质乃根本智,并非空而无物,广大而又自然完成也。

故这觉性之显体与空性,本是不可分割,亦为三身之主体,和原始之本性;故洞察这觉性乃大圆满见之入门。正如莲花生大士所云:“远离一切知性上的理解,所显露之法身,即为一切法之自性”,这正如握持普贤王如来之心要於掌中。把一切内心之错误见解及怀疑断除后,而真实地去体会此种内心的“见”便是“修”。除此以外,一切有目的之修,乃思维造作之妄相!我们都应断除。



但不要对这种觉性执著,而要舒徐地任由五识活动,听其白然。不要对某一事物或题目,作妄想而入定,因为如此乃是人为的观想而已。自己的注意力.不能一刻分散。如你对这种觉性,刻意地去思维,亦只不过成为妄念而已,故心不要散乱。

意念起时,任由其生灭,不要试图去阻碍或追随之。你也许会问:“那么我们应怎办才对?”——答案是无论意念怎样生起,你必须要住於自然,有如婴儿观佛殿一般,不產生种种理解上的分别。虽然意境不断出现,如你能住於任运中而不执著,则一切显现及思念,皆变成光明空性之根本智。思想浅薄的人.定会对深奥的学说,生出迷惑。所以当我们了知那些出生胜义諦理的思维时,我们只能说:“当过去的思维已过,而将来之思维又未生起时,在这段空间之中,不是有一种“当下”的感觉,一种清澈,赤稞稞而觉悟的本性出现吗?这种信性又何尝有丝毫之改变?这不就是悟之本性吗?”但没有人会永远停留在这阶段里的。我们不是察觉到一个思维突然的涌现吗?这便是觉性的显现了。但若你不能在这个思维涌现时,立刻了别其本性,则这思维将会流为一般的妄念,这乃所谓“幻觉的流转”也,亦为生死流转之本。如当思维生起之时.了别其意义,而不加以作意的话,一切生起的思维!皆可同时从法性中解脱。这本身便是“且却”见修合一的主要部份。



如嘉饶多杰所说:“在清净信念,及心境中生起的觉性,其立刻的了悟,便有如从大海中。找到一颗珍珠一样;这乃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法身。”你应精进地昼夜不忘去了别观察这种觉性,不要任由虚无的空性,停留在意念之内,而须把一切带回入觉性之中才对。如何把“修”配合於“行”、及如何去了别修持:

修定时之过患:定中昏沉时,必须把觉性提起:定中感到散乱时,则要放宽一切意识。但上述所说的不能作意强行去做。最重要时,则要放宽一切意说。但上述所说的不能作意强行去做。最重要的乃清楚了别心智的体性。无论在何时何地——如食、睡、行、坐、入定及出定;所有何种意念生起时——无论是快乐的、痛苦的、抑或是染污的,对自己的心智体性不要存有希望或疑问,拒绝或接受等,亦不要试图去降服它。



在觉醒的过程中,发现“我又徘徊在妄念中了。”在这一刹那间,千万不要打断这念头,亦不要后悔徘徊在妄想中等等;你所需的乃是住於此清晰的念头里,而

继续去了别此自然的境界,这就本身而言,是足够的了。谚语有云:“不要摒弃思维!而应将之视为法身之本性。”但是除非你能清澈地

了别清净法身的境界,否则不能随便将思维认为“这便是法身了。”或住於一片空白的寧静境界中,误为法身,这会流於不定形的恶取空境。故此意念最初生起时!只须对之加以注视,而不须分辨及思考,实应不加以理会,而住於自觉为意念之“了知者”上,有如老年人看著小孩玩耍一漾。



在这境界中继续下去,则你会达到一个空无一物的境界,而停滞下来。当这境界突然被破坏时,一刹那间!一个超越意识的,赤裸裸的、新鲜的、活泼泼的、高超的智慧,便自然生起。在修行定境中,你也许会经歷到乐、明及无念的境界。但你一定不能有丝毫的自满、执著、希望或怀疑;否则,这样一定会对修行有障碍。其最重要的仍是一心不乱的修持。当你不断修行至相当时候,以精进及热诚信心之故,经验会转变为证悟,而觉性便能赤裸裸地显现。这就好像把盖头之布除下一般的感到舒畅。这种见性之境界,非为肉眼所能见的。此后一切意念都成定境,一切所能动与静皆能同时解脱。

最初,由於了别意念之本性而解脱,有如遇到相熟朋友。进一步的话,意念的自

然解脱,像是一条蛇,能自己脱皮而解脱。最后就意念的解脱,不著善或恶,一切三毒,有如盗贼进入一所空屋。这三个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



莲花生大士所说:“虽然我的见地,犹如上天之高,但在行为的因果关係上,却要比大麦麵粉还要细微。”故不可粗心大意,而应要小心地从因果规律,作出行动。更要严守甚至最微细的三昧耶戒及誓句,如此将会令你不受污染及堕落。所有密呪乘(金刚乘)的三昧耶戒,都被纳入於上师身、语、意之三昧耶戒中。如果当你在利那间,只想到上师是一个普通人,则你的成就便会遥遥无期了。你当然会问为甚么?正如古人所云:“所有修持金刚乘的行者,成就是由上师而来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除非你自心内在的证量,已达到圆满境界,否则的话,对别人宣示证量,便是一大过失;最好还是守口如瓶。更其次,不要自夸曾闭关多少年月,而应该老实修行!直至了结此生为止。不要轻视世俗諦因果关係上所得的资粮;相反地,若只是如口头禪地说“一切皆空”!则只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当死到临头之时,你应该把你所拥有的一切,加以佈施,不能执著,(甚至於小如一支针的财物)。在将死之刹那,大修行者会感觉愉快,中等的修行者亦不会有疑虑,而普通的修行者也不会觉得后悔。当你了悟死时的光明,能不断照耀昼夜,则决不会有中阴的出现;死亡只不过是把这个色身加以破坏而已。不然的话,如果你自己认为有把握在中阴境界中获得解脱,则你所做的任河事情都无所谓,再不然的话,根据你在生前修习有数及纯熟的迁识法(颇哇)在那时加以实行,则你自然便能到达你所选择的佛国士去。而在那里,只要你仍不断专心修行的话,你便决定可以成佛的!(三)上师

当修习上师相应法时,你可以以曾授予你最重要的灌顶、口传、解释及一般心灵指引者,为你的根本上师。或以曾对你的心提供最大帮助者,是你的上师。深具信心与恭敬心地念诵上师相应法祈请文。然后请求并接受四灌,并将你的心与根本上师的心合而为一。无论如何修,俗义諦和胜义諦皆是相依而存在的,就如同方便与智慧、经验与空性。修习加行即是方便。在最后上师相应法中,上师与你合而为一。



喇嘛静寧波车说:“培养静虑、经验、及专注皆属平常。最稀有者,莫如上师加持后,从自心出生之证量;而这种证量之出生,必有赖於对上师的大恭敬,及最热诚之信心。”



任何所作修行,世俗諦与胜义諦,与之同时而有;方便与智慧,与之同时而有;觉受与空性,与之同时而有。如是之故,以修加行为方便,在最后上师相应法中,上师融入,与我成无二,而我于诸法实相体性,即平等住中;此时即趋入智慧。

因此,师乃是真正指示我修行之门路者,并且为整个修道之核心,故于一切修行,首先向上师致敬礼。敬礼上师后,於焉开始,先思惟暇满人身,宝贵难得,因为人身乃修解脱道之所依。接著观死及无常;诸法不变灭。即令死了,非即解脱,轮回流转不断,生而再生,故说轮回体性是苦;如是思惟。再接著,观任何所作,无论善恶,业力难脱。



若有问,胜义上师在何处呢?即在心之实体性中。明体之实相位,即是究竟成就上师宝位之处。持续住于此决定解之觉性中,即是为胜义之上师瑜伽修行。此为外加行与内加行,互相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