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世外学校 地址:PKM-个人知识体系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47:51

PKM-个人知识体系建设

这里集中了本站所有关于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体系方面的文章,下面是展开的目录:

  1. PKM理论和方法
    1. 艾宾浩斯与他的遗忘曲线
    2. 记忆核系统
    3. 资料整理的方法
      1. 电子资料整理技巧
      2. 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料管理方法分析
      3. 浅谈资料的整理
    4.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5. 为学的几个层次
    6.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7. 读书方法和工具
      1. 读书笔记的统一格式
      2. 读书方法【集锦】
      3. 半夏:没书可读的道理
      4. 提问式读书法
      5. 杨绛: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2. PKM参考文献
    1. 知识的分类[集锦]
    2. 董玉洁:淹没在垃圾信息时代
    3. PDA这个东西的用途
    4. 个人知识管理(PKM)和个人门户
    5. 个人知识管理的动态观念
    6. 个人知识结构
    7. 互联网精神是分享
    8. 漫谈个人知识管理-PKM的方法
    9. 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
  3. PKM体系建设手记
    1. PKM心得感悟
      1. “第九个煎饼”与知识地图 I
      2. 论重点
      3. 关于知识点的几个问题
      4.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重要]
      5. 如何“掌握”知识
      6. 个人知识管理之深入探讨 — 草稿
      7. 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8. 信息量与知识量,到底谁在迅速增长
    2. 2007年底个人知识库改版完成
    3. “长期记忆”程序更新
    4. 重建长期记忆系统
    5. 长期记忆系统更新
    6. 利用JQuery添加知识点说明功能
    7. 对个人资料分类的想法(附图)
    8. 个人知识结构图 1.2
    9. 个人知识结构图 2.0
    10. 个人知识结构图 2.5
      1. Drupal宝典之定制篇
    11. 个人知识结构图 2.8
    12. 个人知识库主要功能图
    13. 个人知识库之:工具库 I

PKM理论和方法

这里集中了本站所有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的理论和方法的文章,下面是展开的目录:

  1. 艾宾浩斯与他的遗忘曲线
  2. 记忆核系统
  3. 资料整理的方法
    1. 电子资料整理技巧
    2. 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料管理方法分析
    3. 浅谈资料的整理
  4.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5. 为学的几个层次
  6.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7. 读书方法和工具
    1. 读书笔记的统一格式
    2. 读书方法【集锦】
    3. 半夏:没书可读的道理
    4. 提问式读书法
    5. 杨绛: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艾宾浩斯与他的遗忘曲线

摘要: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是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15比特(byte,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一、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解释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而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二、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

而且,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个性化的艾宾浩斯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四、“关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定量性研究”

在美国1999年世界记忆学大会上公布了一个成果,是“关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定量性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大脑记忆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内,会形成三种记忆,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联想记忆,如图所示:

这个是一个记忆事件,我们以一个记单词事件为例,当记单词事件发生后,你在几秒中之内会产生一个“感觉记忆”,这个感觉记忆转瞬即失,每个人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在3、4秒之内,这个在记单词时不会感觉太深,在什么时候感觉深呢?感觉记忆之后还会有一个“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这个记忆的延续时间也各不相同,大概在4~16个小时之间,不同的人相差四倍,这个在什么时候用到呢?比如:老师在课间给学生说:下节课要听写昨天学的单词,你特别着急,下课后赶紧背,管不管用,管用!但是放学回家吃顿饭或玩了以下,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这是短时记忆,也是记完后马上会消失掉。在这两个记忆消失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长时记忆痕迹,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东西,也是最有用的东西,你真正的记忆,学习一个单词,学习任何东西,都会用到长时记忆痕迹,它是一个抛物线,就会有个最顶点,是个最高点,这是你这次记忆单词的记忆最强点,这个点能产生一个记忆强度,在这,还能产生一个记忆时间T,在某个时间段,你对这次记忆单词会产生一个这次的一个最强点,那么,我们简单的来说,如果有谁能找到这点,这个时间段T,在这进行第二次的拉高复习,这是最有效的,我们翻书,我们看小纸片,其实是在模拟这个T,这个重复时间,即记忆黄金序列是由每个遗忘点排列而成。(第四点属广告性质,后面还有一些被我删了)

后附一个网上收集来的记忆表格:

点击下载

记忆核系统

摘要:记忆过程往往是建立在重复过程基础上的,由“记忆—遗忘—复习”组成。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记忆学习中,自主地决定学习内容的复习时间和次数。但根据“遗忘曲线”,最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在一个学习内容将被遗忘的时间点(也就是最佳记忆点)去复习,再一次加深记忆痕迹,同样复习次数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记忆核系统(Memory Nucleon System)是龙文(美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专利技术,是一种用来带动学习的高度智能化专家系统。它在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研究结果和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上,凝聚了近十几年来人类在人脑学习记忆功能领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并融合了目前的最前沿的IT 技术,用于学习记忆的高新科技。

它综合了心理物理学、统计心理学、大脑电磁构像学、神经发育与特殊教育、弱智儿童治理开发及老年记忆等多学科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并融合了目前最前沿的 IT 技术。记忆核系统包含的记忆雷达(Memory Radar)子系统和记忆模拟(Memory Simulator)仿真系统 能实时监测和模拟人脑吸收知识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记忆优化(Memory Optimizer)子系统和记忆驱动(Memory Drivers)子系统分别按照记忆黄金序列来优化学习记忆的顺序和调整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复习)间隔时间。记忆核系统使电脑与人脑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谐振态,从而达到人脑自身工作无法达到的境界。
  
科学原理:
  
记忆过程往往是建立在重复过程基础上的,由“记忆—遗忘—再记忆(复习)”组成(如图一所示)。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记忆学习中,自主地决定学习内容的复习时间和次数。这种单调枯燥的记忆方式,容易使学习者产生疲劳,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  
  
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 于 1885 年发表其实验报告以来,他发现的记忆的遗忘曲线一直是记忆研究和运用的经典内容;其关于记忆的研究结果和方法一直影响着记忆的研究,这也是记忆核系统的重要理论基础。艾宾浩斯和随后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大脑记忆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内,会形成三种记忆,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联想记忆,而对于人类的学习记忆具有实际意义的是第三种记忆痕迹——联想记忆(或称长时记忆)。  同时,每个人在实际学习记忆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两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为随意学习,复习的间隔时间过长,每一次复习的时间都是在一个学习内容完全被遗忘之后,等于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是老记老忘的现象,即已不能累积。
  
第二种现象为过度重复学习,复习的频率过高,每一次复习的时间都是在一个学习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就去复习,学习的效率不高,影响学习进度。
  
最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在一个学习内容将被遗忘的时间点(也就是最佳记忆点)去复习,再一次加深记忆痕迹,同样复习次数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此类推,若干次复习之后,可以达到母语式记忆痕迹。同时,学习内容、人的年龄等因素导致遗忘曲线各不相同,由于每个人的记忆曲线各不相同,导致记忆遗忘点(也是最佳记忆点)也不同;而每个遗忘点排列组成最优时间序列(亦称记忆黄金序列),每个记忆黄金序列是动态的。

在此基础上,记忆核系统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利用人脑记忆黄金序列法找到学习者的记忆遗忘点,然后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逐渐调整适合其自身的黄金序列,在学习时间接近学习者记忆遗忘点时,重复学习者还没有形成长期记忆的内容,决定学习内容出现的频率和次数,直到记忆遗忘点消失,以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  
  
系统构成:记忆核系统( Memory Nucleon System )由 记忆雷达子系统( Memory Radar System )、 记忆模拟子系统( Memory Simulator System )、 记忆优化子系统( Memory Optimizer System )、 记忆驱动子系统( Memory Drivers System )共四个子系统组成。(附图)
  
记忆雷达子系统:根据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判断(分知道、模糊、不知道三种情况),实时监测学习者对不同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记忆模拟子系统:根据记忆雷达子系统的实时监测结果动态模拟记录学习者对每个学习内容的记忆状态,形成学习者的记忆数据库。
  
记忆优化子系统: 按照记忆黄金序列来优化学习记忆的顺序和调整 复习间隔时间,形成学习者阶段性的记忆优化数据库。
记忆驱动子系统:在学习者下次学习时,根据学习者阶段性的记忆优化数据库记录调用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先复习最接近遗忘点的学习内容,再学习新的学习内容。
  
这四个子系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是一个实时动态的过程。

资料整理的方法

这里集中了本站所有关于资料整理的方法,下面是展开的目录:

  1. 电子资料整理技巧
  2. 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料管理方法分析
  3. 浅谈资料的整理

电子资料整理技巧

文字处理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媒介储存的电子资料,与过去的纸资料相比,各有优缺点。

1. 电子资料的特征
电子资料的优点包括四项:
(1)小型记录媒体却能收集大量资料;
(2)易于资料的加工与重复利用;
(3)能迅速而简单地查询、分类、整理资料内容;
(4)使用电话即能快捷传递资料。

不过,电子资料也有逊于纸资料的多项缺点,包括五点:
(1)资料的输入及处理,必须通过专用机器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否则无法阅读;
(2)无法从外表查知资料内容;
(3)资料的互换性比一般文件低;
(4)保存性不稳定,易有瞬间损失大量资料的危险;
(5)成本比纸资料贵。
因此,若要采用电子资料处理法,首先必须审慎考虑各自的优缺点。

2. 电子资料的危险性
大多数的电子资料都保存在卡带、磁碟片等磁性媒体中。电子资料本身具有挥发性,必须再转换成不具挥发性的磁性资料。将资料记录于磁性媒体中,主要是为了能迅速调阅,不过有时因操作错误,往往会发生资料遭破坏或消除的意外事故,即使是硬式磁碟片,也可能因人为疏忽而导致资料记录挥发或消失。
事实上,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磁性商品,如冰箱门、磁性把手、收音机、电视机、音响扩音器、磁性项链等,这些远超乎人们想象的磁性商品,有时也是破坏磁碟片资料的间接杀手,再加上地球本身即是一个巨大磁场,磁性资料长久曝露于这样的空间下,最后难免也可能会变质,这就是为什么卡带经过妥善保存,仍然会发生资料消失的原因。一定要记住:绝不可依赖电子资料的安全性。
以随身型的文字处理机为例,它是采用IC卡为记忆媒体,一旦电池的电力不足或操作上稍有小小的失误,资料记录将会在瞬间突然消失。

3. 电子资料的整理重点
从电子资料的特征中,可以很清楚地了解电子资料的两项整理重点:
(1)资料视觉化。记录电子资料不象一般文件处理,能一眼看出所有的记载文件,因此必须通过视觉上的整理,使必要的资料在必要的时间里迅速出现,如果忽略了这一点,磁性媒体就象是个资料垃圾筒,完全失去了保存的意义。
(2)预防意外事故。为了避免因操作失当、机器故障、停电等突发事件而导致资料损失,事先制定完善的方法是相当重要的。无论是使用随身型文字处理机,还是高效率的资料处理机器,都必须具备这样的认识。

4. 用适当的索引整理电子资料
(1) 录音带的整理。工作上的录音,主要是为了记录人的谈话内容,而绝大多数的录音带在完成文字记录后,它的功能似乎也跟着宣告终止。这并不意味着录音带缺少保存的作用,只是当内容转换成报告书后,录音带就极少有再利用的机会。相反地,商业用的谈话录音可以文字笔记或其它辅助工具来取代,"声音"并不是它追求的主要目的,因此一旦录音内容文字化之后,录音带就不再有利用价值。为了避免录音带泛滥,没有"保留声音"必要的录音带,是不需要保存的。
(2)录音带的有效运用。如何在工作上灵活运用录音带?主要有六道工序:
首先,准备10至20卷的录音带,一一标上NO.1……的号码,然后放进专用的"常备卡带箱"。
准备赴外录音时,按排列顺序取出需要的录音带卷数,完成录音,用铅笔注明日期及内容。每一卷录音带最好只录一个主题。
回到工作岗位后,先将录音内容作成笔记,再将录音带放回常备卡带箱。
当下一次工作需要使用录音带时,则从上次未曾使用的录音带继续轮流使用,如此每一卷录音带至少保存20卷以上的使用时限,当你想再重听一遍时,录音带内容在短时间内均可保留下来,即使20卷录音带重复使用,你也能够保持录音带的"有效期限"。
当录音带要重复使用时,别忘了将旧的索引销掉,重新标明新的索引。
有必要长期保存的录音带,可将它的外壳丢弃,保留录音带与有关内容的文件,一齐放入标有索引的档案袋中。最后,再将新的录音带置于常备卡带箱中。
录音带编集是指将分散于数卷录音带的录音内容,汇集于一卷录音带中。这类工作通常多由广播电台执行,一般人除了音乐歌曲之外,多半不愿代替客人从事如此繁琐的服务,因此为了避免麻烦,平时从事录音工作时,尽可能实行一卷录音带一个主题的做法。
(3) 录像带的整理。如果工作上需要录制电视节目,那么最好选择三倍速度的VHS录像带。因为一盘两小时的T-120录像带可录制6小时的节目,符合一个主题一盘录音带的原则。万一一盘录像带必须录制多个节目,那么就必须在录像带上标明所录时数,然后才能依照录像带上的时间表找寻各个录制节目,以及计算空白带的剩余量。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在录像带的边侧标上每段节目的时间和内容名称,只要查上面的索引,即可立即找出你所要的节目内容及其时间的长短。
(4)8 厘米录像带的编辑。携带8厘米录像机进行访问、调查后,录制成录像带简报,早已是日益普及化的工作方式。只是编辑录像带必须具备专门技术,同时过程也相当繁琐困难。目前SONY公司推出一种专业用的手提8厘米录像带编辑机,由于具有双卡录制功能,为避免盗录,侵犯著作权法,只好在不做宣传的情况下销售。这种编辑机的操作相当简单,只要先将时间记号打入已完成的母带中,就可依照计时表进行画面剪接。每一个画面的长度相当于1/30秒,左边的卡座放母带,右边的卡座放空白带,依据你所选择的母带画面,按下剪辑按钮后,右边的空白带即会自动将画面、文字、声音全部录下。8厘米录像机采用的金属录像带,再加上录像机本身是将色度信号与亮度信号分开处理,因此转录后的画质是否会受影响,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它高达10多万元的价格,应该属于商业用途。不过也有人建议,如果要编辑VHS录像带,可以考虑使用这种8厘米机器,因为它们之间的性质相似,画面品质较为理想。
(5)磁碟片的整理。随着电脑普及化,磁碟片和文件一样,成为工作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然而它的资料容量,却足足比纸上资料多上数百倍,只要一张小小的磁盘,就可容纳相当于100~200张 A4纸的资料量。由于资料容量的增加,却使磁碟片变成资料垃圾筒,尤其碰上磁碟片愈积愈多时,就会发生找不到资料的窘况。磁碟片的功用是在于能重复记录和利用资料内容。例如当你准备将杂志上的连载汇集成单行本时,就时常利用储存于磁碟片中的原稿,重新予以修正、补充。而为了重复利用磁碟片上的资料,必须设计一种便于立即找到所需的资料的方式。
原则上,一张磁碟片最好只记录一项主题,由于磁碟片可容纳多项资料,为避免浪费,则尽量让一张磁碟片记录同一主题的资料,然后将类似主题的磁碟片一齐放入专用的档案袋里。磁碟片资料印制成文字后,如果无法确定资料是否会再使用,则可准备另一张磁碟片予以保存,这种磁碟被称为"垃圾筒磁碟片"。处理资料时,这种"备用空间"的事先规划是相当重要的。等到垃圾筒磁碟片容量饱和时,再予以重新检查、消除,并将值得保存的内容,依其主题分别归纳存入其它的磁碟片中。
3.5英寸磁碟片放入盒中时,它的开口部正好和一般磁碟片的位置相反,以致于索引上的文字变成上下颠倒,查询上相当不便。由于各家磁碟片厂牌的设计不一,因此在选择购买磁碟片时,最好能够统一使用某种品牌。至于何种磁碟片的设计方式最利于归档,你不妨到市面上查询、比较一番。
(6)磁碟片的当机避免法。比起音响或录像机的卡带,磁碟片显然更能够在极短时间内立即保存或消除资料,这表示磁碟片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辛苦输入的资料,往往因一时的操作错误,在瞬间就化为乌有!既然使用电脑这种资料机器,就无法摆脱风险,那么何不让机器随时有一套补救的系统存在呢?
1987年上市的美国苹果牌电脑附加了一种具有自动保存机能的新型软件程式 Hipa.card。这种机器虽然促进套装软件的增加,但并不表示能解决所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只要随着电脑或文字处理机的硬式磁碟不断普及,资料被消失的风险就会跟着持续增加。以mackintosh为例,1984年上市的第一代3.5磁碟片容量仅有400KB,到了1987年,它的硬式磁碟容量竟高达 20MB,足足比三年前进步了50倍。而随着硬式磁碟种类的增加,20MB的价格在87年底滑落至几万元左右,就连个人购买100MB的硬式磁碟都已不再是新鲜事,但这些容量足以媲美250张磁碟片的超级记忆体,一旦稍有差错,其所造成的损失恐怕难以想象。
尽管目前市面上出现不少预防资料消失的机器,或足以使消失的资料再起死回生的软件,但硬式磁碟毕竟也是一种磁性记录媒体,它仍然会遭遇一些软件所无法抵挡的意外事故。例如大地震或搬运过程中的交通事故,都有可能导致硬式磁碟的故障或损毁。一定要注意:信息化公司应该了解,大型系统所承担的风险,小型系统也一样会发生。
于是,备存成了最重要的观念。即使当资料已经发展到电子化时代,备存行为仍被一般人所忽视,事实上,备存即是复制,复制即是将资料提供给多数人共有,例如以多数人为对象的印刷,以少数人为对象的复印。人们习惯于这样的复制文化,却不习惯危机管理的复制--备存文化,因此才会导致资料的动辄流失。所以,所有的资料机器一开始就应该具备大范围的自动备存系统,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体系,也应该具备备存的观念及技术。

(7)异型机种间的资料互换术
使用电子资料最令人困扰的莫过于异型机种间的资料互换工作。以软式磁碟为例,它的规格包括8英寸、5英寸、3.5英寸及2英寸数种,它的资料密度也从 IS(单面单密度)到2HD(双面高密度)等不一,再加上厂牌机种的不同,记录方法各异,彼此之间很难达到完全互换的效果。
不过,以个人的工作范围来说,有三种方法可以弥补资料互换性的不足:
(1)购买新机种时,选择可以和过去机种互换资料的机器。
(2)将异型机种的资料转换成自己机种可以阅读的方式。
(3)选择以标准规格系统来保存资料的机种。关于第一点,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家厂商,有时刚出厂的新机种也无法阅读旧机种的资料。例如第一代文字处理机所保
存的资料,现在的机种就没有办法阅读。关于第二点有三种方法可行:
第一,利用资料转换服务中心转换资料。目前有一种服务公司专门将无法互换的资料转成你所希望的机种或磁碟片型式。
第二,购买资料互换电脑或互换软件,自行变换。不过这种方法需投资数万至数十万元的费用。
第三,使用电脑或文字处理机里的通信机能予以转换。对文字资料来说, 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必须在电脑或文字处理机附有通信机能的前提下方可进行。
基本上,电脑或文字处理机的通信机能可以阅读规格统一的文字资料,即使机种互异,彼此也能自由交换资料。通信机能互换资料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电子传送法,将A机的文件经电话输入电脑网络中,再以电子传送方式转入B机里;另一种方式则是将A机与B机直接连结于通信用的交叉通信电缆,利用两机种的通信软件来处理文件。通信机能所能互换的资料,并不只限于单纯的文字资料,因此它对异型机种的资料互换贡献,已使它成为普遍受欢迎的划时代产品。至于通信机能的装置方法,则可请教制造商或代理商。
至于选择标准规格的系统,只是由于它的共同性,有助于各种机器的资料互换工作。今后若是想购买文字处理机,不要忘了选择可以阅读标准规格系统资料的机种。尽管文字处理机的操作性能较差,但是由于它能互换新旧机种间的资料,所以,不妨考虑购买一台价格最便宜、且具有通信机能的手提式文字处理机,作为你个人的资料互换机。

5. "电子资料整理"注意事项
电子资料整理应注意八点:
(1)电子资料的整理是将看不到的保存资料加以整理,使之能一目了然;
(2)注意资料规格的统一,并事先加以整理、保存,以便能随时调出必要的资料;
(3)录音带的使用尽量维持"一个主题一卷卡带"的理想状况;
(4)当录音带内容的重复使用机会不多时,在短期的保存之后,应重新利用,以避免卡带泛滥成灾;
(5)有必要保存的录音带,贴上与主题相同的索引后,放入档案袋中;
(6)在录像带上加注时间数据,以便清楚了解每段画面的所在位置;
(7)磁碟片的整理最好维持一个主题的磁碟片一个档案袋;
(8)磁碟片或硬式磁碟的资料必须备存起来。

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料管理方法分析

作者:佛山市图… 文章来源:http://eweb.zslib.com.cn/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0

【摘要】因计算机技术按摩尔定律的方向呈现出爆炸性的发展,以计算机为存储载体的电子资料也飞跃增长。本文旨在探讨图书馆对馆藏电子资料的管理方法,为在图书事业工作的同仁们在平常实际操作提供一些启示。文中详细介绍了电子资料的概念和分类,对现行馆藏电子资料的管理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据此引新出最佳馆藏管理模式,最后还就电子资料的特点摆出了存储与受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馆藏电子资料 图书馆 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收藏文献的载体由单一型载体向多种载体转变,文献从单纯的纸质资料逐渐过渡为电子资料,大容量存储载体以及网络共享技术使分类检索极为方便,电子资料占图书馆收藏文献的比例日益增加,如随书光盘、光盘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文件、电子杂志等。如何对这类新兴文献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利用是图书馆工作中的又一项新的课题。

电子资料就是收藏文献图书、报刊所附带的电子资料以及正规出版的电子出版物,随书电子资料作为图书的附件,是作为纸质图书的内容说明和使用帮助;而正规出版的电子出版物则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方式隐隐成为纸质图书的取代物。在全球电子化的今天,电子资料更加适合读者加深内容的理解,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但电子资料的使用需要借助计算机或专用阅读设备,且电子资料由于存在强大的传播特性,威胁到电子资料的版权问题,从而给图书馆的管理及读者的利用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1. 馆藏电子资料分类

根据内容馆藏电子资料大致可分为:

① 娱乐消遣型,如DVD娱乐视盘;

② 音乐欣赏型,如CD音乐唱盘;

③ 文学欣赏型,如电子小说;

④ 工具书型,电脑应用;

⑤ 语言学习型,如电子辞典;

⑥ 知识型,如电子版地图;

⑦ 辅助学习型,如学生辅导资料等。


2. 现行馆藏电子资料的管理模式

目前,图书馆对于电子资料的管理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只作收藏,不提供使用。这种管理方法避免了读者使用光盘可能造成的损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光盘。但是,这种方法只会应验一句俗话“砍脚趾避沙虫”,所有的资料只有被充分利用才能显示其价值,束之高阁等于浪费资源,是一种最不可取的管理方法。另一种在专门阅览室使用,读者利用电子阅览室里的计算机来使用光盘或在馆内服务器读取上传资料,缺点是必须在阅览室内使用,使得使用地点和时间都受到限制。大大地影响读者利用率。

3 最佳馆藏管理模式

3.1 流通借阅管理模式

造成电子资料闲置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光盘在使用中损坏或弄丢了。光盘同纸质载体一样也是消耗品,被损坏或丢失是不可避免的,正常情况下光盘的使用寿命是很长的,且光盘大都采用只读光盘,因此不必担心因误操作而被删改或写入病毒,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摒弃资源“不怕放坏怕用坏”的想法。在使用上,图书馆对进入流通的电子资料保留原版存档,进行前期加工,如刻录副本并加以电子水印后提供借阅服务。读者在借阅电子资料时,均希望立即能浏览一下其内容,但电子资料采用光盘、软硬盘等电子载体作为存储介质,必须借助计算机设备才能正常阅读。图书馆有义务向读者提供必要的阅读环境,但电子资料包涵内容涉及到各个门类。为方便服务管理,也为了充分利用昂贵的计算机阅读设备,因此图书馆可把各类电子资料集中在专门建立的电子网络阅览室,铺设大型网络系统,并根据典藏情况统一进行计算机管理,专人维护。读者通过图书馆局域网电子资料搜索引擎可进行电子资料的搜索、预览。并可实现借还、阅读、打印以及教学等一条龙服务,更好地发挥随书电子资料的作用。

3.2 网络管理模式

网络管理是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所谓网络管理模式是将图书馆所入藏的全部随书附盘、光盘出版物及收录的电子刊物,进行分类管理管理,采用光盘阵列库与镜像光盘阵列服务器相结合方法, 类似与娱乐场所的计算机MTV点唱系统,通过网络提供维护管理并开展读者服务的模式。客观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海量硬盘+光盘发布+网络下载的技术手段已经成熟,光盘网络共享设备已不再是大户专用的贵族产品,这使得图书馆将入藏的电子资料实行网络化管理成为可能。光盘网络共享是性价比最好的主流产品,也是文献收藏单位存储、管理和使用光盘等电子资源较理想的解决方案。设备网络化管理的优点是对于那些光盘出版物及收录的电子刊物,完全可以将图书馆所采购的其他声像资料,光盘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一样安装到图书馆的局域网上,并在图书馆主页上开发馆藏电子资料搜索引擎,同时提供词语检索(分为索书号途径和题名途径)和类目浏览检索方式,供读者在网上进行电子资料的管理、借阅等,还可以利用BBS、新生入馆教育等形式对随书电子资料的检索、借阅等告示读者。读者的利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但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利用率,减少对随书附盘的损害,便于开发随书附盘的内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随书附盘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无论从访问速度还是价格等方面来考虑已较令人满意。缺点是附盘上网加大工作人员工作量,且要求大容量硬盘,没有联网的计算机无法使用。


4 电子资料的存储与受控

4.1电子资料的存储

电子资料主要存储形式为光(磁)盘和硬盘。保养难度要求比纸质图书更高,要注意防高温,防尘,防磁,防污等,最佳存放环境温度为20℃左右,最好存放在远离电磁场,干燥阴凉、密闭性较好的柜子里。电子资料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文献载体,其信息依然存在一个使用时效的问题,一般光盘(磁盘)的保存时效平均为15 年左右,但现代技术发展迅速,技术创新引领着市场新潮流,读写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过时问题必须考虑,一般情况下,存储载体寿命超过软硬件技术,如目前 U盘就有取代软盘成为计算机的移动存储盘的趋势。因此,为了长期保存使用电子资料信息,图书馆必须定期对电子信息进行必要的备份和更新,并进行必要的载体转移,即将电子资料的信息从一种技术环境转换复制到另一种技术环境上。

4.2电子资料的受控

电子资料作为快速资料交换体,若提供光盘文件的复制服务,读者将复制的光盘带回去使用,用起来最方便。但该借阅方式必然涉及到版权问题,将电子资料文件复制或上传到网上任由读者下载已超出了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值得探讨有关版权问题。为方便读者,可以设想建立电子媒体流通借阅服务平台,并按以下方式进行分类管理:

4.2.1 如果属于共享版本,可以按照将文件上传到网络服务器,供读者在线浏览或下载。在理想的网络条件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无疑是非常简单方便的。不仅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和下载这些文件,而且一次上传使可提供读者多次下载,这样既能方便读者使用,又能有效保护电子资料载体。

4.2.2 如果属于正式版本,原则上只允许读者在图书馆内网络借阅使用。

4.2.3 如果属于正式版本,读者强烈要求下载、刻录或外借,则读者必须向图书馆交纳版权费用(代收)和手续费用。


5 结束语

光盘等电子资料出版物虽然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但可以预见电子资料出版物所占的比率会越来越大,对于电子资料在流通、管理、储存等方面的特殊之处,作为文献收藏单位的图书馆,在服务的观念、方式、管理手段上都应该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 林 锦. 试论图书馆随书电子资料的管理与利用.《情报检索》,2004(1)

2. 赵洗尘.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3(3):76-80

3. 裘江南.金玉玲.图书馆书刊后附电子资源的网络化管理方案.图书情报工作,2001(9)

4. 徐金满.谈随书附盘的管理和应用.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

5. 艾 霞.随书附盘的入藏方式.图书馆学研究,2002(3)

浅谈资料的整理

注:内容有点繁杂了,作者好像绕不清楚。

资料整理工作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为做好资料管理工作,把对资料的研究引向深入,使之能充分发挥作用,为我所用,笔者结合自身体会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

一、资料整理工作中重要一环


实践表明,编写资料长编作为资料整理基础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编纂书籍及保证类书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资料长编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熟悉、检查和考证资料。首先,通过我们的思维将所有搜集到的资料归类、分档、排比、取舍、消化,使其系统化,对其产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不仅可以让我们熟悉资料,还可以更全面、更深层次地了解和掌握资料。其次,有利于对所搜集的各类资料作一次全面的查漏补缺。通过整理,可以发现按类书的篇目要求是否缺项、断线。第三是有利于对资料作进一步考证。整理资料长编,在消化、排比、印证资料时,就容易发现问题,进而对有疑问的资料进行考证、核实,以保证资料的质量。

二是有利于篇目修订。资料长编是修订和完善篇目的参照坐标。它可以为修订书类书篇目直接提供参照,通过对照可以看出哪些内容可以记,哪些内容不能记,哪些资料翔实,哪些资料单薄,不能支持相应的记述单元,以此来修订和完善篇目。此时修订出来的篇目,应该说是比较合理、比较实际、比较科学的。

三是有利于书稿的编写。一方面通过整理资料长编,可使编者进一步清晰所记事物的发展脉络,明确主导思想。同时通过对所有搜集到的原始资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可挤出大量水分,筛选出大量有价值的及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深层资料。另一方面,在编类书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人员变动,频繁的人员变动会直接影响编修的进度和质量。有了资料长编,如发生人员变动,新接手者就不必再从搜集、整理资料等最原始工作开始,而是直接熟悉资料长编就可以了。

四是为审改书稿提供依据。书稿是需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最后完成的。这些修改,有的是文体文风上的,而更多的则是对记述史实的核对和校正。如我们在由长编向书稿的过渡中,难免人为的出现一些笔误及资料删削造成断章取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扭曲了事物发展的原有轨迹。书稿完成后,主编或审稿人员一但发现这些问题就必然要重新去查阅资料进行核对。如果资料长编也不完整,没关系,因为它后面标明资料出处,可以再去查,这样既准确又快捷。五是具有较高的存史价值。资料长编是为编纂类书服务的。那么类书完成后,资料长编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一般来说,类书的规模、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而长编容量可以比类书多出几倍,许多类书未能录入的资料,长编都可以录入。读者在翻阅长编时可看到比类书更多的资料。所以编写长编有利于存史,有利于为以后的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二、怎样进行资料长编的编写


1、确定资料长编的提纲。确定长编提纲,可以按事物的类别立题,也可按事物发展的时期立题。如果资料较杂,放在同一题下会使层次不清,可再设若干个子目加以区分,以使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2、选取资料。概括起来主要应选取以下6个方面的资料。
* 一是能反映记述主体的发展轨迹、兴衰起伏的全过程的资料。
* 二是能反映记述主体的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的资料。
* 三是能反映记述主体本质的典型资料、对比资料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 四是能反映宏观面貌以及记述主体各类项之间内在联系的资料。
* 五是各类人物活动方面的资料。六是有价值的图、照、表资料。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还将遇到一些具体问题,需注意:
* 一是,内容基本重复的同类资料,只选精炼集中的,但未入选资料也应置题于后(注资料出处) ,不可轻易丢掉。
* 二是,同记一事的几个资料,如各有特点,可一起收入,各注出处。
* 三是,在摘录同一篇资料时,如要跳过无用的句子、段落进行连写,中间一定要加省略,不可直接连在一起摘录。
* 四是,为了突出主次,选背景资料只摘简练部分、“画龙点睛”的段落,放在主体资料之前。佐证资料一般只录题目,放主体资料之后。
* 五是,整理资料长编时最好采用复印方法,如果是手抄的文字稿必须按照原文抄录。
* 六是,原始资料中如有错字、漏字、繁体字等,编者则需作进一步整理,如有看不清的字,自己又无法准确判定,可用方框表示,有几个字就用几个方框。有漏字、错字的,可用括号填上漏掉的或改正的字。有繁体字的一般可改写简化字,但有少数繁体字改成简化字后影响原文的含义,造成误解,仍需用繁体字。

3、编排资料。选取资料工作完成后,要根据提纲的要求对其进行编排,分别将资料按时间顺序编排到相应的记述单元,并进行必要的连接处理。有因果关系的段落可以直接连接,没有因果关系的段落要加联缀语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摘要: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理解更基本原理和结构的意义在于,把事物作为更普遍事情的特例去理解……


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说,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经典的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


布鲁纳(J.S.Bruner)作为英国哈佛大学教授,曾主持该校的认知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认知学习。他认为不能以实验室内研究狗、猫、鼠、猩猩等的学习现象来推论人类个体的学习过程,必须要到学习的第一线进行研究。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因而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发现学习论(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他认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所谓认知表征,就是指通过知觉而将外在事物转换为个体内在心理事实的过程,而其认知表征方式则会随个体年龄而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 (enactive representation)——儿童靠动作来认知世界、获得知识;映象表征(iconic representation)——儿童用头脑中的表象去表现世界、获得知识;符号表征(symbalic representation)——儿童运用符号、文字再现世界、获得知识。

他还认为,发现学习具有一系列优点:①提高智慧潜力;⑦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⑦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策略和方法;①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他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时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知识结构也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仅包括一般原理,而且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他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更容易地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提高记忆的效果、促进学习迁移、缩短“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一、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布鲁纳十分重视生长的问题,他常常把智慧生长与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把他们看作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他认为,智慧生长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探讨智慧生长的一个最有用的概念是表征或表征系统。布鲁纳的这个模式的观念是在许多方面与皮亚杰的“内部结构”的观念相似的。我们在看布鲁纳和皮亚杰的著作中常常遇到“认知结构”、“模式”、“内部模式”“内部结构”、“图式”、“编码系统”、“再现表象”等概念。实际上基本上是一个意思,都是外部信息进入主体以后新信息藉以加工的依据。

表征或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

(一)动作性表征(又称表演式再现表象)

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它们。以后能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物。在他们最初生长的几年中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怎样爬、走路、玩玩具,一般地利用身体影响周围环境。在这个时期,儿童通过做和通过看别人做什么而学习。告诉他怎么做,只有在儿童也能做出这个动作并看到别人也做出来时才有帮助。这个阶段,动作将从内部再得到再现(这就是所谓再现表象的意思)。

(二)映象性表征(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

这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在这点上,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根据可能再发生的事的想象力(远见)去想象。这些表象之对于所却觉的事物,很像照片与现实。因为照片是与现实的经验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三)符号性表征(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这里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些符号既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必是现实世界的复制,而可以是抽象的、有间接性和任意性的。由于这些抽象的符号,人们最终能假设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有关人、地方、事情以及可能性。

在这三个系统的发展中,语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一个年轻人达到布鲁纳所称的第三阶段时,并不意味着认知发展就停止了,它只是意味着这个人具备了进一步理解世界所需要的基本的工具。这个基本工具就是语言。通过语言,人们能为将来计划,能从其他人的行为中抽象出意义和打算,并能与别人交流,从而知道不同的时代、世界和观念。布鲁纳和皮亚杰二人都同意说,年幼儿童不能同时保持对几件事件的注意,而按照布鲁纳的看法(1966),更高级的认知发展标记就是能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和考虑到几种不同的事件。这同样与皮亚杰有相似处,特别是与其形式运算阶段有相似性,但是对布鲁纳来讲这不是一个新的内部结构,而是由于语言使这种高级思维方式成为可能。

对教师来讲,也许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最重要的,还在于他相信当人们达到符号性再现表象阶段时,仍然极大地利用动作性和映象性再现表象,特别是当他们研究某种新事物时。比如当你刚开始学给一个照像机装卷时,可能你必须做几次,一直到你对这个过程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的再现表象时为止。如果这样,你就可能利用你的动作性再现表象。或许你也研究了图解,这样的话你就利用了映象性的再现表象。对教师来讲,这样的信息是十分明显的:主动和视觉的再现表象,在课堂中研究某些新东西时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类别及其编码系统

布鲁纳认为,人类世界是由大量的可辨别的不同的物体、事件和人物组成的。人类是由于具有归类的能力,才不被周围环境的复杂性所压垮。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前面一位留着披肩发穿着花格衣服的人时,我们所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可以推断这人是位女子,她有两只手、两条腿等等。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我们先决定这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女子这一类别,作出推断。用布鲁纳自己的话说,人类在适应环境时,是“分别对待各种相同的事物,对周围的各种物体、事件和人物进行分类,并根据这一类别的成员关系而不是它们的独特性对它们作出反应”。这意味着,人们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或者是借助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由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因此,布鲁纳的论点是:人们同周围世界的所有相互作用都涉及对与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很难被加工的。换言之,人们不大可能知觉全新的刺激输入。

布鲁纳进一步认为,人们如果要超越直接的感觉材料,那么,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把感觉输入归入某一类别,并根据这一类别进行推理,而且,还要根据其他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这些相关的类别就构成了编码系统,所谓编码系统,就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

编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类别作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较高级的类别比较一般些,较低级的类别比较具体些,如:

                               食物
           水果                蔬菜                    肉类
      苹果 香蕉  桔子    青菜  萝卜  土豆      猪肉  羊肉  牛肉  
                             
                       图5.3  编码系统图示

编码系统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它们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在研究学习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系统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编码系统。在布鲁纳看来,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是一个人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连结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是新知识的获得。他说:“新知识,往往同一个人以前模模糊糊地或清清楚楚地知道的知识相违背,或者是它的一种替代”。也可以是先前知识的重新提炼。虽然有时可能发生某种“革命性”的突然的变化,但是布鲁纳描述学习不是那么突然,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次,学习涉及到知识的转换,通过转化,把信息转化为各种不同方式使之超出它们最初所给的事实,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的第三个方面是评价:要核对一下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不是适合于这个任务,概括得是否适当。他指出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评价中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育过程》一书虽然是美国一次重要教育会议的总结,每一个主题代表一个组的共同意见,但正如布鲁纳说的,这些题目特别反映了他自己的教育观点。

(一)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说,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他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经典的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他指出,要帮助学生了解那些看来似乎是无关的新的事实是相互有关的,而且与他己有的知识也是有关的。

他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布鲁纳还从以下四方面论述了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必要性。

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他举了物理学、数学学习中的例子,然后指出不仅在物理、数学中是这样,而且社会学科和文学中也完全是这样。学科的基本原理弄懂了,其他特殊课题就能解决好。

2.从人类的记忆看,他说“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学习普遍的或基本的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持记忆不会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他认为,理解更基本的原理和结构的意义就在于,把事物作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不仅学习特定的事物,还学习适合于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事物的模式。这模式就是迁移的基础,它能进一步激发智慧。

4.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他主张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进展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直到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

(二)学习的准备性

布鲁纳认为,我们的学校过去以过分困难为理由,把许多重要学科的教学推迟。这里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这里中心的意思就是任何学科的最最基本的观念是既简单又强有力的。他主张要向儿童提供挑战性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其发展步步向前。这可引导智慧发展。他举了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可以用儿童能接受的方式,通过儿童自己能触摸的材料来进行学习。

(三)在教育过程中直觉思维的价值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都注重培养分析思维,即以一次前进一步,以仔细的规定好的演绎推或归纳推理为其特征,步骤明显,常常能由思维者向别人作适当的报道。而直觉思维则与分析思维不同,它是以熟悉所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不论演绎法或归纳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又重要的特征。他说“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作出的试验性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领导学校儿童掌握这种天赋”,他也指出了鼓励“猜想”在培养直觉思维中的重要性。而我们日常学校中这些都是受到忽视的。而且经常不鼓励“猜”,老师评定也是评安全而无创造性的回答。当然要承认这些“猜测”“直觉思维”有错的时候,如何做到有效还有待于去研究。

(四)学习动机

他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然而怎样能激起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的问题,却是值得考虑的。因此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来在许多文章中他主张,能激起学生动机的教育经验是,要使学习者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按照布鲁纳的意见,发现学习的经验是这一类学习体验最好的例证。下面一个题目我们就要专门论述发现学习的问题。

布鲁纳的学习观点、教学论内容也是不少的,有些是与皮亚杰、格式塔学派类似的,如他也同意同化、顺应等过程,同意学习是个主动的建构过程等等。这里就不多分析了。

四、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布鲁纳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且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例如,他根儿童踩翘翘板的经验,设计了一个天平,让儿童调节砝码的数量和砝码离支点的距离,以此让儿童发现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如3×6=6×3。他先让儿童动手,然后使用想象,最后用字来表示。

布鲁纳在1966年出版的《教学论》中指出发现学习有以下四点作用:

①提高智力的潜力,学习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探索模型,学习如何对信息进行转换和组织,使他能超越于这信息。

②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布鲁纳认为通过发现例子之间的关系而学习一个概念或原则,比起给予学习者这一概念或原则的分析性的描述来,更能激发学生从学习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满足。

③学会将来作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如果某人具有有效发现过程的实践,他就能最好地学到如何去发现新的信息。

④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他说“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

为学的几个层次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原文地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摘要: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又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後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

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p align=right]毛泽东  一九六三年五月[/p]

读书方法和工具

这里集中了本站所有关于读书方法和工具方面的资料,下面是展开的目录:

  1. 读书笔记的统一格式
  2. 读书方法【集锦】
  3. 半夏:没书可读的道理
  4. 提问式读书法
  5. 杨绛: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读书笔记的统一格式

评价:这里是读书笔记格式化后的的标准格式,即日起实行。本格式主要针对印刷版的重点书籍,以前的旧笔记我将抽空全部改过来。


基础信息:

Show All

核心内容:

Show All

融汇贯通:

Show All

读书方法【集锦】

摘要:就我们的阅读而论,有所不读的艺术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我们需要思考的时间、一味地读剥夺了独立思考;第二,书的确有好坏与有价值无价值之别,我们须有所选择。”

有所读与有所不读

俞平伯先生喜爱读书,但决不盲从。他说:“一切的观,以白纸般的观为最,因为作者是预备我们仅仅用这看法来看他的作品的。”这可以视为一种返噗归真的读书法,除障去碍,静心读来,自是一种境界。可知读书并非多多益善,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在未曾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之前,读不得法甚至会被魔障所误。故,我们既要有所速,也要有所不读。有所读,是借鉴参考别人的智慧与思想;有所不读,是开发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培养创造精神。一味读,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襻带牵着走。”叔氏还特别强调:“就我们的阅读而论,有所不读的艺术是十分重要的。”

原因很简单:第一,我们需要思考的时间、一味地读剥夺了独立思考;第二,书的确有好坏与有价值无价值之别,我们须有所选择。

那么,如何识别好坏以及有价值和无价值呢?以文学书籍为例,叔本华是这样区分的:“各个时代都有两种文学,彼此平行,互不相涉:一种是真的,一种则似真实假。前一种成长为永存的文学。它由那些为科学或诗而生的人们所推动,严肃而沉静地走自己的路,但却非常缓慢,每一面年在欧洲几乎创作不出一打作品,然而它们却永存着。后一种由那些靠科学或诗吃饭的人们所推动,在同伙者们的鼓噪之下飞快地发展着,每年给市场提供好几千部作品。但是,几年后人们会问:它们哪儿去了?他们那么早、那么响当当的声誉哪儿去了?所以,可以把这一种称之为流逝的文学,把那一种称之为固定的文学。”

半夏:没书可读的道理

按照有关统计,中国出版业现在的年出书品种超过了10万种。有人计算,如果以1年阅读200本的速度,完成年度品种的阅读,应该需要500年。500年,这是某写词名人替康熙皇帝确定的理想天年,所以果然奢侈。而且,1年阅读200本,也只好是理论速度,实在实行起来,就算不顾死活吊住脖子并且放弃承载生活来源的日常打工和饮食男女之类必需成本的时间消耗,也当然是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即便如此,读书界依然在郁闷地呐喊,没书可读。应当承认,在年出书品种的巨量之中,其中的若干品种,不是用来进行一般意义阅读的,譬如,辞典率领之下的工具书,类书率领之下的资料书,种种。不过,即便充分考虑到了这些成分的清除,前述郁闷,依然照旧。因此,所谓的出版物质量,的确大有可商榷之处。

以现行出版业的行内默认,出版物质量理所当然的包括选题和写作的质量。然而由于评价机制的人性变量色彩,该项质量就显得十分地难以捉摸耐人寻味,譬如,某些斩获若干奖项的品种,几乎没有相应的读者认同——所谓读者认同,是为了区别市场销售的回报,由于中盘物流的窒碍,的确有不少读书人苦心寻觅却无从购得而出版社居然库存积压的不乏例证。

鉴于此,出版业内部所在在强调的质量,就只好浓缩在差错率上了。不能说差错率不是问题,但正如叶圣老所说,纠差错就像秋风扫落叶,扫了一层又一层,因此,它不过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非智商定位的原则问题,如果一味强调,不免有些初级。大约衡量一个国家的出版能力,差错率是一个不必说出的当然指数,本该忽略不谈才是,不可以忽略的,还是选题和写作的质量。有朋友说,他现在几乎不看中国活人的书。这种限定当然是无奈之下的小聪明,或许也有一点矫情,但又的确说明问题。这问题自然和浮躁有关,譬如某些曾经写了不错文字的著名人物,现在写的实在令人不忍卒读。这并不意味着写作的人都在浮躁,而是浮躁的氛围,逼迫得非浮躁写作的人,没有话语机会告诉他的并非浮躁。

我曾经讨论过垃圾文化的存在,但那终究是一种需要被迫承认的存在而已,作为可以控制主流阅读的出版业,肯定没有义务为了垃圾的存在而专门缔造垃圾,道理等同于吃饭不是为了排泄。但是垃圾的确在不断地涌动,出版业的理由是,市场需求就是缔造它们的坚实平台,只要不违宪。这说辞果然无可置疑,但所谓市场营造下的商业需求,不等于给道德底线提供了阙如的机会。

韩国的《商道》是一个拍得很耐心的电视剧,里面的江商都房洪德铢大爷教导说,所谓做生意,不是为了赚取金钱,而是赚取人心。赚取人心,获得人心,这就是洪大爷的做生意。赚取人心,听上去很有点刘备摔孩子的味道,颇具政治家素质,拿来做生意的圭臬,却似乎导致了奸诈的缺位,用人心换取利润,总让人觉得像虚幻的意中人一样不可追求。道可道却非常道,或许,这也可以为垃圾如山提供理论依据。好在我们从来没有把出版作为一种纯粹的商业看待,所以垃圾似乎还是不太多才好。

不能否认,年出书超过10万,应该算是一个出版的大国,但作为10几亿人口的拥有,也可见出,本土的确又不是一个习惯读书的大国,不必远比欧美,连一衣带水那边的日本,我们也根本不及。说来可笑,如今出版社保本至多微利的起印点,大都流连在 5000册左右,即便扣除掉收入少文盲多的农业人口,它照旧是一个庞大分母肩膀上依稀可数的可怜可悲的分子。出版业当然不能用遇见一个不大有读书习惯的民族作托词,暗示垃圾生产的快乐依据,否则不配作为国家保护的垄断行业。一位领袖在上个世纪说过,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话现在拿来,依然有理,只是不该仅仅是农民,教育也不能仅仅是各级领导光临指导时方便统计的乏味数字。

还有一个更加郁闷的实在,在上述如此可观的出书品种中,占据相当比重的,并非是包括工具书资料书在内的一般意义上的出版物,而是汪洋恣肆的教材及其相关的衍生作品。尽管教育部采取了某些让制作者紧张得难以喘息的教材编写节奏,但做教材及其衍生品种,还是现在绝大多数出版社公认的生命线。曾经看到有调查的结论,出版业荣膺几大暴利行业。这是一个不大懂得出版业内情的惊诧之论,限于篇幅不便展开,不过,该结论的主要论据,或许就是教材和衍生作品深入到几乎每个家庭的实在局面。

或许,出版社有无可争辩的生存需求,教材及其衍生品种创造的负担和浪费也可以暂时搁置不提,可用教材之类品种作为底气,总是一个十分不良的情结。根据惯例,国际流行的出书品种,一般不计算教材及其衍生物质,起码不用这个担当出版行业的抓钱根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教材及其衍生品种,不属于文化的创造,用它作为文化管道的出版业主导底气,也就意味着对原创文化的漠视和某种放弃,这在国外资本即将进入出版流通领域的当前,约等于让出了作为出版物主流的一般出版物市场份额,这就不光是没书可读的道理所在了,因此不得不让人忧虑。
 

(半夏,本名李大星,1959年生人。文学硕士。作家,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审。著有《虫儿们》、《西皮二黄》、《亲爱小资——关于一个不确定群落的N种不确定描述》(与人合著)、《城市感官》等专题散文集,并在《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书屋》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万字。)

[原文地址]

提问式读书法

近日读书小有所得,获有一法,暂名:提问式读书法。

一本书,首先要符合自已的筛选要求,然后归纳出几个问题以涵盖全书,可以参考的问题如下:

■ 这本书回答(或讨论)了哪几个问题?
■ 为什么要如此定义这些问题?
■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
■ 每个问题都涉及到了哪些方面?
■ 作者怎样解决这每个问题?
■ 自己对其答案的判断与评价是什么

详细记录答案,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复述之,并以此做为长期记忆的资料。

杨绛: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摘要:做笔记很费时间。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锺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锺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锺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锺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锺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锺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锺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锺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住博士(Professor Dr.Monika 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个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锺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锺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 “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锺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 ”、“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日,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锺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锺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锺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锺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锺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PKM参考文献

这里集中了本站所有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的文献,下面是展开的目录:

  1. 知识的分类[集锦]
  2. 董玉洁:淹没在垃圾信息时代
  3. PDA这个东西的用途
  4. 个人知识管理(PKM)和个人门户
  5. 个人知识管理的动态观念
  6. 个人知识结构
  7. 互联网精神是分享
  8. 漫谈个人知识管理-PKM的方法
  9. 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

知识的分类[集锦]

摘要:可以看出三者存在着这样的层次关系:数据在组织之后成为信息,信息被应用于一定的行为领域中成为知识。

这里列举了从网上收集到的有关“知识的分类”的文章,各有侧重。Show All

董玉洁:淹没在垃圾信息时代

今天我之所以能在这儿冲信息商攥拳使劲,全都因为我曾狠心地掐断了自己的电话线——为此耽误了参加一个在名山召开的研讨会,也就未随那辆豪华大巴一同栽下30米深的山崖。我错过了一个信息,但保了一命。

说来真是不好意思,去年闹“科索沃危机”前后四个多月,我在一个没有广播、电视、报纸,更没有互联网的小山村呆了一百多天,文明世界发生了什么我全然不知。出来后,用一个月时间猛补现代文明,我发现那四个月国际社会用一句话足以概括:克林顿要打米洛舍维奇。最后南联盟像只啃剩的梨核被扔在一旁。

另据一位同事说,他那四个月的业余时间和心思也差不多全交给了科索沃。

这种感觉我不陌生。几年前,围绕海湾危机,我们像刚从饿牢里放出来的囚犯那样,饥渴地搜寻一切关于波斯湾的信息。那些日子全部的话题都是沙漠中的那道海湾。我们这些平凡小民,没法平息自己家里的口角,却要陪着政治家们为国际社会牵肠挂肚。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的真相:全世界数十亿双眼睛盯着一件事起劲,而那些焦点人物像是天才演员,观众越多演得越热火。

每时每刻都有信息“采集机构”将一些他们认为影响历史进程和方向的事件掐头去尾、添油加醋,制造成耸人听闻的信息去轰炸世人被养大了又吊足了的胃口。而西方世界似乎永远是信息的策源地,像旧时土财主那样充当村子的领袖。

他们教会我们对某一弱智发现万般惊讶,要我们深信某一令人掩鼻的活动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使我们对某个俗不可耐的明星从血型到星座到哈叭狗都了如指掌——他们鲜活得就像条拥有整个大海的鱼。

广告满天飞,可你就是买不到合意的东西,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共同感觉。互联网无边无际,广播电视魔力无限,可对你有益的、你正需要的信息却怎么也寻它不到。互联网以现代科技的速度和容量克隆、批发着“时尚”信息,狂轰滥炸着“受众”。就这样,他们一次次以商人的水准,靠现代科技加工着世人的趣味,然后把那些信息像棉絮一样充塞你的大脑,代替你的思维,把你塑造成信息的奴隶。——他先免费把你的大脑变成特种螺帽,然后随意挥舞着特种扳手。这和街上流行的发型和衣服款式没有太大的区别。

信息必须炒,像这个时代大多数炙手可热的东西一样。信息制造商们需要你兴致盎然地随着他冲浪、奔驰、爆炸,要你冲晕了头、奔上了瘾、炸开了花之后乖乖地把钱交给他。

我上了两年多互联网,实在想不起那条伟大的信息高速公路给了我多少智慧和才干,除了反衬我的穷酸之外,它还丧尽天良地从我干瘪的口袋里掏走高得吓人的信息费和电话费。像个狡猾的厨子,从我这儿捡去一条廉价的黄瓜,雕成龙虾后让我掏一车黄瓜的钱。信息高速公路更像个高消费的娱乐场。

早在80年代,电脑商曾信心十足地预言“无纸时代”即将到来,而如今在任何一个电脑普及了的国家,纸的耗用量却有增无减。美国商人教导世人:电脑是万能的。但他们知道,电脑对于电脑商来说才是万能的。

我一直傻傻地认为,互联网在功能上也就是电话加传真。什么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联姻、网上产婴、网上会诊,说白了就是本应当事人亲自到场却未到的,但最终还得有人到——你付费所请的那些人。

有了“千年虫”问题,才有了“千年虫”问题专家,才有了世人对专家们的感恩:如果没有你们,我们的飞机就要往下掉,火车就要往天堂里奔,轮船就要往海底沉。令人怎么也忘不了那则诡辩:没有水会怎样?没有水就没有游泳池,没有游泳池我们就学不会游泳,学不会游泳发洪水时我们就要被淹死。世人就这样在没有水时被淹没了一次。

听一位朋友讲,电脑完全可以在流行286的时代就弄出586,但不,电脑商们非要你从186、286开始,一直跟着他追了10多年,并且还要不停地追下去。

世人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时代是个高科技时代。但纵观科技发展史,与其说这是一个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还不如说是个科学日益技术化、实用化、商业化的时代,缺少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那样里程碑似的人物,缺少马克思、罗素、弗洛伊德那样的思想,却满天飞舞着自命不凡的“大师”。大多数学者都在给原有的科学重新划分地盘、抢占山头,或者修修补补、拆拆拼拼。然而正是这些蹩脚的家伙,日渐掏空了人类自己的根基。

从数量上看,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信息时代。但从质量上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利益时代。

如果睡上两年再醒来,你会发现除了不知道克林顿下一任情妇是谁外,几乎没有太多的损失。但信息商们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能不能安安静静地做些实事,为真正的信息时代到来筹点本儿呢?

[原文地址]

PDA这个东西的用途

很多人很困惑,pda这个东西的真正用途是什么?游戏?---那个是扯淡。估计没有一个人认为在那个上面玩游戏有什么意义?电话?--为何不用小巧灵活的?用这么大的东西?

说来说去。我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之所以看重这个东西是因为他和我们95%的系统是兼容的。可以说是无缝连接,微软从开始做操作系统的时候并没有想今天的成果,但是机遇就是那样的巧妙展现在比尔盖茨的面前,我们知道机遇只会给有准备的人享用,当他做出来一个比较简陋的windows3.1以后,为了推销他的这个操作系统。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做这个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估计看我这篇文章的人很多都没有在92年接触过电脑,可以说在95年以后接触电脑的朋友都对dos6.22很陌生,当时我们这些从dos中滚爬出来的人,接触到windows时非常的兴奋,不仅仅是微软,而是整个世界在丰富这个平台

当操作系统可以日常应用的时候,这个平台上的一个非常主要的软件群出现了,任何别的软件都可以说是为了锦上添花,但是这个软件群确是微软的命脉!那就是 office软件,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自然的想到word,但实际上office代表的是所有办公涉及到的日常使用软件,从文字输入到计算到绘图到展示,但是这个时候互联网普及了,当我们金山之类的公司在看到人家嘴里的东西馋得流口水,学人家的样子东施效颦的时候,其实微软已经在做一个非常划时代的事情,就是引入了协作办公的概念

我有的时候真的很讨厌中国人的智商,永久自行车造了10年,他妈的连个螺丝钉都没有更改个位置,我不知道我们的军工如何,但是这样的环境中,我想也好不到什么地方去,不说远了,当微软提出来协作这个概念的时候,硬件厂商就有目的的配合了这个大的行动,现在我们国家的80%的人在使用电脑的时候,把他们当做了打字机,游戏机,实际上只使用了电脑的5%的功能,太差了,如果说国民素质的话,任何粉饰都是苍白的,我们利用工具进行改造社会的能力是这样的无力,谈什么别的,发展?没有手段,保家卫国?用什么--片刀?其实有的时候我身处的这个社会真的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说起来头头是道,大哥,那是100年前的人的成绩,不是你的不是我的,扯什么淡,最现实的就是,办公司的人,生产劳动的人,种田的人,用的都是非常原始的手段,我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社会很原始

这个时候微软的outlook非常醒目的凸现出来,大家知道不管是干什么,我们都要有个计划,不过中国人的计划性不是很强调,但是西方人日本人很重视这个计划,在outlook中很重要的就是安排任务,日历、周期等等,还有就是联系人,现在说到 pda,pda的重要功能是,可以简单的用连线的方式(后来有了红外、蓝牙、wifi)将pc中的outlook的数据。体现在手中的简易电脑中,让我们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可以规避风险和处理问题,及时反馈,以期得到下一步的任务,所以电话的功能只是一种语音联系手段,文字的计划的,都需要pda来完成,这个时候有了另一个新的office成员,就是表单填写,虽然不是很完善,但是已经有实际操作的可能了,非常清晰的可以看出来。

微软已经成功地主导了世界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和需要这个东西?那么就要看我们的工作到底有多少内容要和电脑发生关系?如果很少我建议你使用智能手机,那个东西可以满足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娱乐功能

比如我的老婆就使用智能手机来听音乐,打电话,他是办公室职员,他的电话簿里面有全公司(总公司)只要部门的电话领导的电话项目经理的电话,可以说任何时候只要问道我爱人,公司的认何人都可以找到,不仅仅是手机。她疯狂的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主要领导的家里、办公室、手机、生日、配偶等等,只要可以填写在联系人的都放进去,虽然很多但是不乱,公司领导很依赖她的这个能力。这是她的工作方面,生活方面家庭中要买的东西、要看的电视节目小孩的生日喜欢的音乐,都逃不出去。办公室别的同事很奇怪她这个奇特的能力,其实很简单了

说说我了,我是做工程的,建筑,我自己搞了一个公司,在管理上我建设了一个网站,用来管理公司的项目,在project软件的帮助下进行工程管理,比如工程进度了,原材料购买了,乱七八糟的事情。但是我要求我的员工都必须用 outlock来和我联系,要我做的事情可以给我下任务,需要我帮助给我email。我仅仅是在联网的时候得到信息进行信息的反馈了,我用的最多的就是任务和日历,有的时候用便签,不多,我不喜欢用桌面插件,那样容易浪费内存,我不喜欢用818界面太小,憋气,696这个很顺手,所以说pda中做的最成功的就是这个机器了,现在的价格很低,我希望再低一点的时候给公司的人一人配一个,这样他们就没有任何理由逃避工作了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 pda中也有WORD EXECL这些软件了吧,主要是用来看共享工作区的文档的,不是用来写文档的,你也就知道了为什么别的系统的PDA要淘汰掉,离开了微软WINDOWS这个平台,就没有资格谈生存。至少在办公管理领域,我也不会要求我的员工去学习别的什么操作系统,我也不会自己花时间去学习别的操作系统,AUTOCAD不是屈服了吗,从14开始界面和WORD很相似,我不明白WPS搞出来有什么意思,你可以代替操作系统吗,不能,你有什么资格说你的软件比人家自己出的好,荒唐,说到数据库,离开了微软支持的数据库,就是扯淡,数据库的接口不向微软看齐只有淘汰,大家估计要骂我说我崇洋媚外,我只想说,机枪是外国的,有本事你不用?你敢吗?飞机别人发明的。你敢不要?给你片刀你敢放屁?这个社会,如果你有微冲,可以砸场子了 所以别人发明了,就不要不服,好好用。

美国人用导弹打进别人家的窗户,我们干工作开公司必须要有这样的能力精确制导,确定目标。一次性解决,大量的收集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做好筹划,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喜欢PDA的朋友希望从这个方面多思考一下在自己工作中的应用,其实我们已经被武装到了牙齿,只是你没有察觉到而已,举个简单的例子,陶宝网上开店的朋友很多,有谁在这个方面充分利用了PDA的功能?发掘出来什么新的办法?别人下单你如何第一时间知道?不要告诉我你派了个操盘手,那样的话我一样要用山西人的笑话笑话你,你笨到家,你经常问候你的业务关系吗?用什么方法?我告诉你第一步就是收集你有用的一切信息,当然用PDA了

随想随写,没有组织好,希望见谅了,希望给大家有一些启迪,思考思考了,如果你对office很陌生,那么就去看看书了,你会发现你会巧妙的做很多事情,pda 这个东西和微软捆绑很紧---他和windows系统捆绑的很紧密,----他和windows系统的OFFICE组件捆绑的很紧密,----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都要书写和计算和管理和计划,所以我们需要PDA。可能将来有更好的机器但是就今天来说最好的机器和最好的软件的结合产物非PDA了

以上说的PDA仅仅指WM2002---WM2005系统的PDA.那个原来的PLMA系统的我只好说拜拜了,因为没有土壤,即使多么艳丽依然没有价值

看的好就喝声彩。不好就驳一下,重在交流,别不吭不响的--咋就那么腼腆?

[注:文章转来时重新分了段落,原文地址]

个人知识管理(PKM)和个人门户

今天从360doc看到一篇讲述个人知识管理的文章,讲的非常好,用搜索引擎查询了一下,此文应该2003年就有了。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需要管理的个人知识资源包括:

人际交往资源(如联系人的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
通讯管理(书信、电子信件、传真等)
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
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
文件档案管理

仔细一看,惊人的发现这些内容很多都应该属于现下时髦的WEB2.0所提供的服务和功能

人际交往资源(UUZONE)
通讯管理(365kit)
个人时间管理工具(易做)
网络资源管理(Blog??)
文件档案管理(365key,360doc)

上个礼拜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个人门户的文章,当时也认为个人门户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肤浅得停留在资料档案管理这个概念上,直到今天看了这篇文章后才算开窍。所以,以前我认为的那些个人门户功能今天来看,可能又要扩充了,GTD、TODO LIST(http://upcoming.org/)、融合SN下的团队协同、还有如个人理财我也认为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项目。

今天这么一总结,感觉自认为的个人门户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脱了现实,好像有点乌托邦式的理想化,况且这也是一厢情愿,总有人是不喜欢一大堆东西挤在一起的。和讯、My Opera、早前的Yahoo!360、还有Google的ig,这些家伙们都在一步步向个人门户靠拢,准确说,应该是个人信息门户,而我认为的个人门户更应该是一种知识管理型的门户,信息门户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信息展示,而知识管理型的门户更倾向于一种处理信息的工具,这也符合娱乐性的互联网向工具型的互联网演变的过程:

以前苦恼的是没有信息
有了互联网,信息开始大量充斥
信息足够时就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信息,个人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但是各种各样的Web让用户疲于奔波,去中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去中心化的概念推动下,结合信息聚合、Web API等功能,个人门户开始兴起……

Tags: PKMPKM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 个人门户个人门户 发布:duduwolf | 分类:透析网络 | 评论:12 | 引用:1 | 编辑
该日志的引用地址:
http://www.duduwolf.com/cmd.asp?act=tb&id=242

 

昨天主动邀请了很多Blog圈里的大腕,其中很多人都接受了邀请并加入了新聚网,特别是Topku还撰写了一篇Blog写下自己的使用感受,感谢!从出发点来说,Topku的很多观点其实与我们是一致的。对于Web2.0,我也认为目前已经存在了太多的泡沫,很多商业模式都是不成熟和不完整的,远离用户需求的产品注定会失败。我们开发新聚网也是希望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用户体验和长久生命力的网站。在网站上,我们一直刻意避免向用户提及Web2.0、个人门户、 RSS、ajax、SNS这样的概念,而是把服务尽量以简... 2005-9-9 11:02:17

1.zx.asd | (home)
个人知识管理是要跨平台的,我是深有感触。 2005-9-9 12:32:20

2.管理学的思索 | (home)
我从管理学角度对web2.0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看到大家的批评意见:以前写过一篇论述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今天看到嘟嘟老窝的一篇文章:个人知识管理(PKM)和个人门户,不禁想起了几年前我写的那篇文章,突然很冲动的想到要写一篇《论 web2.0时代的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显性知识的共享化》,现在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近几天我会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并起草个提纲。

对于嘟嘟的这篇文章,有些地方却不敢苟同:所谓的个人知识管理并不是如他所说是以下这些

人际交往资源(UUZONE)
通讯管理(365kit)
个人时间管理工具(易做)
网络资源管理(Blog??)
文件档案管理(365key,360doc)

这些应该是个人信息管理,而不是个人知识管理。我认为所谓的个人知识应该是存在于个人大脑中的,并被自己消化理解并为我所用的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教训等等。这其中还包括被别人能学习与共享的显性知识和无法被别人学习与共享的隐性知识。

2005-9-9 15:04:25

3.黄靖昀 | (home)
拓展一下我的看法:

1。个人门户不仅仅是知识管理的聚合,它更多地体现在个人对一切信息的取舍,有些信息是谈不上知识的,比如提到嘟嘟老窝的生日,但它毫无疑问是具有价值的:通过嘟嘟的披露,大家条件反射地想到嘟嘟这一天会做些什么。人与人的行业经验不同,所得的扩展观点也不一样,就拿我来说,我可以在这一条做些什么以便把嘟嘟挖走。个人门户可以搜集了这些对我有帮助的信息,当然我愿不愿意与大家分享,怎么分享,only私人的选择。

2。"个人知识管理是要跨平台",这话很精确老到。很难想象,当我拿起手机的时候,竟然连个人门户的门在哪里都找不到。短信很幼稚,但它可以传递联系信息,备忘录。彩信配合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外加话筒,要是我勤奋一些,差不多就可以做一个全职记者:声色俱全。智能手机(管他联通还是移动),MP4,PDA都应该可以接入个人门户。

3。个人门户在使用上必须是毫无傻瓜的,不管后台设计怎样复杂,就像google talk,好家伙,不用语音设置。这就不是我的专业了

4。个人门户起码长得要过得去,比不上西施,但不能差过东施
2005-9-9 15:17:46

4.duduwolf | (home)
to 2楼的:你的意思我明白,你可能认为我写的这些PKM只是说明了显性知识,没有包括隐性知识,正如你所说的经验、教训,甚至人的直觉判断不过真要把这些都囊括进来,岂不非常复杂,显性还是隐性就交给那些研究学者们去慢慢思考吧。
2005-9-9 15:33:55

5.DavidLiang | (home)
知识是信息的模式,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对于一个门户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的提供者,但是这个只能满足于当今和过去的Web的要求,对于今后的应用,我认为更注重的是基于知识(信息模式)的用户化的跨平台服务。
2005-9-10 11:11:40

6.ocde | (home)
我只要www.gooogle.com/ig这个桌面,
不要什么个人门户!
这个概念并没什么钱途!
所谓的入口,我只在www.gooogle.com/ig这个桌面上放几个链接而已
别妄图把所有的应用都继承到一个地方。
用户想选择哪个webapp就选择哪个。
现在是网络计算机软件的时代,做专业的应用吧,别让老外总领先了!这样才有钱赚。
2005-9-10 14:53:01

7.视频会议 | (home)
有点复杂,不太明白!
看看这一个网络视频会议软件:[URL= http://www.eyesom.com/ ]视频会议/视频会议系统[/URL]
2005-9-16 8:57:11


8.xucanzhao | (home)
我的专业是教育技术学,现在还是在校生,正在学习PKM,对于上面的话我现在只有看得份,以后我就要点评点评了,呵呵。
2005-9-16 20:27:47

9.qingtongqi | (home)
和我的设想差不多,信息管理可以靠机器帮我们来做,知识管理靠电脑,还早着呢!什么都比不上人脑!
2006-1-14 16:57:12

10.贵博客做个友情链接 | (home)
您好!
我是博客录(http://www.bloglu.com)的网管,
我看了你们的网站觉得非常不错,想和贵网站做个友情链接。
不知可不可以,谢谢!
2006-1-15 12:22:32

11.gnddavid | (home)
商手网站www.saasle.cn提供了个人知识管理服务
2006-9-6 3:39:22

12.fighter | (home)
我想知道什麼是個人門戶的歷史和背景?

 

个人知识管理的动态观念

摘要: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企业的发展为综合型、创造型、进取型的人才搭建了最好的舞台,这一社会现象推动了个人在知识追求和能力提升方面的努力,北大、清华的MBA的入学录取率不足10%。MBA之所以成为热点,另一原因是其教育方式的转变,知识与能力在MBA教育中同时得到体现,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得到保证,观察和发现商机,提出解决方案是MBA的培养重点。由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所在,强调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动态特性,提升能力的特性。


知识价值观

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许多研究者都把目光放在企业知识管理方面,并希望从研究中发现商机,一些软件公司也为知识管理开发了许多管理系统,不管这些系统是不是真正能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但新的概念已经为包括咨询顾问业在内的行业带来发展的机会,知识管理不再是一个概念,一些企业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以求能对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就目前来讲,任何知识管理系统或知识管理平台其实都只能起到文档记录的作用(有些见地),要发挥知识的作用,最终还得靠发挥个人的作用。那么关心个人的知识管理,更能在知识运用上找到更多的机会,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个人的价值。

我们从读小学到大学,几乎都听命于老师和家长,大学毕业后我们才真正开始建立自我发展的方向,而从此开始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情况,便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在大学里所研修的专业固然重要,但我们清楚进大学选择专业时,还有许多盲点和误区,完全可以通过工作以后的时间进行新的调整。

个人知识管理绝对不是简单地选择进行充电,重新按照大学以前的方式学习其他知识,要能理解学习的动机、社会的需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不能只是进行阅读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找到知识增值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期的发展能力。

知识资本的新观念

不断学习、传播、创造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一过程变得更为迅猛,我们称当今经济为信息化经济和知识经济时,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个知识的转播和应用速度前所未有,过去几百年的知识积累和转化到应用的过程,现在只要十来年的时间;知识转化为应用的程度,决定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能力,知识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价值日异提升,成为重要的资源。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知识管理被人们高度重视,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项目,特别在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存在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正是这种观念的兴盛,企业的人才战才愈演愈烈,拥有知识的员工的价值也自然得到体现。

技术入股、员工期权的演变基础便是知识资本形成的重要例证,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权、著作权,以及他所有用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已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资本的地位,形成与资金等价的发展贡献点。

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便是这一知识资本得以体现和增值,使我们不仅懂得积累知识,更要懂得知识的运用和衡量其价值。

知识管理的个人动机

知识增长对于个人价值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培训与学习也因此成为企业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个人知识管理的运用也就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知识增长,包括如何选择学习机会、调整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应用的能力等等。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结构调整的正确动机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呢?

许多人会认为最佳的知识结构来自于社会需求,从职业场所观察热门行业所在。电脑热的时候拼命学电脑,MBA热的时候又拼命学MBA。从宏观上讲,以市场为导向的这种知识结构调整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能是人才的供需得到更好的平衡,但就个体而言,更需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来安排,性格、气质在职业生涯中的影响甚巨,个人知识结构也与之配合,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潜能。

所以,在个人知识管理这个问题上,不能简单地出市场需求出发。发挥个人潜能,把个人的兴趣爱好融合在事业之中才是更好的管理目标,也就是说个人知识管理的动机应该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潜能。有一些职业或岗位,并不是市场既存的,开拓性的思考甚至能创造新的工作职位,形成对企业的有效贡献。

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经济学家都是要创建自己的研究方向,才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一样。任何人都有机会,在职业发展为企业规划出更有意义的职位,个人知识管理也就应该为之服务。

对个人知识结构的认识

管理学上有一条很重要的定律是木桶定律,描述一着水桶所能装的水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在个人知识结构方面,这条定律也同样成立,无论是专家还是知识面极宽的人,其知识的发挥机会与其知识结构直接相关,并且总是存在瓶颈,在能力发挥方面会受到其制约。

个人知识之价值评估

知识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发挥价值的基础,对一个人的知识进行评判至少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在知识积累方面需要考察的是,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包括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以及与个人兴趣的契合程度,另外也要考虑其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在知识应用方面,则需要考察面对实际问题时,其解决的方法,是单一地从学科方向中找到答案,还是能综合应用,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动态地组合应用。

个人知识价值评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历证明、技能认证、面试评测、案例分析、沙盘演练中,都能得到关于个人知识价值评估的信息,总结出来便是对个人知识价值的评估报告。这些评估方式更需要与其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便能对其调整知识结构有所帮助。

我们要强调的是,个人知识的价值评估是综合性的,不能简单地从学历证明或技能认证或其中任何单一的手段中得到完全的结论,编制工作计划、撰写报告、主持会议、讨论发言中能会映射出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底蕴。

分析知识结构与知识应用这两个重点,分析知识评估的手段及表现方法的用意是为知识管理提供以及,知识管理不是简单的文档处理过程,需要更全面的对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才能达到知识增值的目标。

有效的知识积累方法

我们大家都看到一条知识积累的金光大道,那就是“学而优则仕”和“书中自有黄金屋”,因此而出现学历至上的现象,社会上的经济单位或个人都失去了一个人知识含量的眼光,而只会翻看学历证明中的文字和审查其真伪。

不能否认正规的教育创造的知识积累过程,也不应该只把知识与学历挂钩。古代的存在隐士,以自我观察和研究而形成其观点、方法,现代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学习而形成思想者也同样存在,许多改行而取得成功的个案,可以证明他们取得知识的途径不是靠正规教育之途。现在所倡导的终身教育也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人对知识的不断的析取,而不是进入课堂。

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需要分析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对个人发挥潜力的帮助所在,也需要考虑对动态的积累过程进行管理,对知识结构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并提出目标便是很有效的管理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知识积累方法。知识积累方法的好坏,就反映在一定的时间里知识积累的有效性方面。

关于知识积累方法,我们所要强调的有两点:一是非正规教育的知识积累过程同样重要,而是应该动态的规划知识积累过程,并予管理之(几乎等于没说)。

知识增值是最重要之处

有一条管理上的黄金定律是“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以最短的木板为准的,要提高木桶的装水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短的木板加高,另一种是把木桶倾斜。加高最短的木板对提高装水的容量肯定是有效的,而把木桶倾斜是否能取得效果则要看这块短木所在的位置,及比例,因为把木桶倾斜最多只能装半桶水。(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长的板锯下来,补到短的木板上去,这就是TOC)

其实个人知识的增值管理也可以用“木桶原理”来考虑,而且比较有效的价值判断是把自己作为集体或社会中的一块木板来看待。一个人的突出价值往往表现在集体中只是独有者身上,这个人便是其中唯一的专家,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团体在职位设立上独特技能的人往往有更高的地位,比如企业中的翻译、计算机专家都能有比较高的地位。

就个人知识来讲,更优先吸纳的也应该是知识结构方面的短项,其实知识积累过程中对于个人最大的贡献是思维能力的提升,知识的有效应用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同专业往往有不同的视点来观察同样的问题,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便于驾驶汽车需要及时加油和维修保养是一脉相通的。

也就是说,横向观察自己的知识结构,纵向规划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是知识增值的最重要之处。

专业知识的更新管理

在计算机芯片制造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其运算速度每18个月就可以提升一倍。而人类知识的积累速度比之古代已不知快了多少倍,计算机软件的新技能也大约18个月就需要更新。

有人提出大学学历应该有失效期,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保证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致老化到落实于时代,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专业知识的更新管理是重要方面,估计超过50%的人并不从事大学专业的工作,专业知识可能发生多次转向。

许多公司招聘员工所强调的学历,其实便是一种知识管理的误区,认为正统的学校教育构成不变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更新或转变需要通过跟踪、评价来及时管理。个人的阅读记录、论文、互动论坛上的发言都是进行这种管理的依据,甚至可以利用网络中发展的软件来进行这一方面的管理。

专业知识的更新管理还包括个人知识结构中的分析,相对于社会水平的评估,专业知识的价值评估等方面,以动态的观念来看待个人知识结构

个人知识结构

摘要:为了有序的放置某些东西,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我们用来存贮和检索的基本线索。其实寻找到存放地点的方式,只需要同搜索的方式一致,寻找就很容易了。


去过图书馆的人一定知道图书馆的书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放起来,否则在需要的时候将无法找出来。然而,我们个人在读书的时候,也就是将知识装入我们大脑的时候,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也应该像图书馆放书一样,按照一定的方式放起来。相对比较幸运的时候,在我79-83年上大学期间,有幸读过王通讯和雷帧孝两位老师写的若干人才学文章,尤其是他们提出人才知识结构的文章,让我开始想到如何将知识有序地放到我的大脑中,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地找出来。否则,即使知道自己曾经学过有关的知识,但是如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却不能及时准确地找出来,那也是没有用的。

从那上个世纪80年到初起,我就开始不断地探索如何有序的存放知识到大脑中,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找出来。并且用不同的方式尝试。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不能确定,我已经真正找到了一种普适的做法,但是,在同一位专门学习管理的大学生简单交流后,发现或许我个人的探索某些部分结果,可以对更多人有些启发,因此,想逐步将我二十多年来断断续续的点点滴滴尝试,记录下来。

为了有序的放置某些东西,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我们用来存贮和检索的基本线索。其实寻找到存放地点的方式,只需要同搜索的方式一致,寻找就很容易了。

相信很多学习效率较高的人,一定有自己的知识存放框架,有了一个框架,其实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如何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存放知识的框架的呢?

对比图书馆放书来看。

1、框架是可以不断扩大的,否则随着书的增加,新的书就没有存放的地方了。但是添加新框架,现有框架不能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建立所有的框架都必须符合有些基本的原则。对比人的大脑来说,一个人要在大脑中建立存放知识的框架结构,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建立知识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既然是原则就必须保持持久的一致性,否则就不是原则了。其实每个人应该有符合自己需要的框架结构,建立框架结构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当自己在学习时,无论是通过读书,听课,或者各种实践活动等进行学习,我们都必须先问自己,我想通过这些学习活动获得什么?为什么我要获得这些,放到我的知识框架中后,今后用途是什么?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在为这些即将学习的寻找一个存放的地方。

2、如何选择“馆藏”。任何图书馆,都必须根据自己的读者对象确定馆藏的原则,也就是选择藏书的原则,再大的图书馆,其存储空间也是有限的,即使可以看作无限,其他资源,以及从检索的有效性来说,我们也只能选择符合建馆目标的图书资料。个人也一样,即使我们可以将大脑看作可以存放无限知识空间,我们的实际时间有限,而且如果存放了太多无关“书籍”(知识),一定会大大影响检索的效率。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和取舍所谓的知识,当然,我们的大脑自身的机能其实就会自动地淘汰长期不用的知识,但是问题在于,由于我们很多个人如果在开始吸取知识的时候不知道有所选择,结果将很多有用的知识被一些无用的知识挤占了空间,导致很多有用的知识不能有效地保存下来,就很多人读了很多书,而且的确从所读的书中找到了有用的知识,可是一段时间后,本来已经吸取的知识,反而被一些无用的知识挤占了。我曾经问过很多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或者还没有离开学校,就已经忘记所学的课程名称,以及主要的相关书籍,更不要说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了。

3、系统性学习。我们经常说在大学经过了系统学习和训练,但是就我自己观察看,真正提供系统性学习和训练的学校很少。除了那些实践操作性的教育,比如体育,艺术和操作技术外,我们大部分的理论性学习,很难说得上系统性。问题在于我们学习的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建立课程内知识单元的有机联系,更不要说不同课程之间有机关联了。我们很少有老师就一门课程,或者一个专业的如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与学生交流。更多的可能是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本身也没有系统性。

来自:刘明晶的个人空间 [原文地址]

互联网精神是分享

摘要:和客户分享,你可以得到客户的认可和引导。和合作伙伴分享,你可以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和员工分享,你可以得到员工对企业价值和文化的认同。和竞争对手分享(为什么不呢?),你可以影响整个行业的格局。


你知道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是什么吗?

有了Google,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请在搜索栏中输入“发行量最大的杂志”,答案就有了。《出版经济》杂志说,美国的《读者文摘》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月发行2000万册。

你知道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是什么吗?

你猜对了。《读者》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月发行超过1000万册。我相信,有一天中国的《读者》发行量会超过美国的《读者文摘》,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这只是时间问题。

世界上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都是文摘类的,这是巧合吗?

我不相信这是巧合。我认为这是一种必然。两者类似做法背后本质上的共同点是它们代表了一种精神:把好东西分享的精神。这种分享精神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已经提倡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做的,是把他总结和认同的道理分享给他的学生,开明的君主和世人。

在孔子时代,分享是困难的。他要周游列国,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得到新知和把他的智慧传递出去。在读者文摘时代,分享也是不容易的。从发现一篇好文章到让读者看到它,要经过编辑的过滤和印刷发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让大部分人得不到他们本应该分享到的东西。互联网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一点。互联网让分享变得非常简单。简单到只要敲打几下键盘和提供一个链接。

问题是,当我们拥有了互联网的分享技术之后,我们能否接受分享的精神。我们从小养成的商业直觉和习惯是保守商业秘密,而不是分享知识。你和我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在分享中让我的竞争对手知道了我的做法,我还怎么活?

我的答案是:我们通常过高的估计了自己手中“秘密”的价值,我们也通常过高的估计了竞争对手的学习能力。我们通常因为首先考虑竞争对手而放弃和客户的分享,而作为一个中小企业,我们唯一应该关注的是客户。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不分享的代价。

我们通常低估了分享的价值。我不用多说分享的意义:表面上看,在分享中别人得到帮助,分享者得到快乐。但实际上,得到最多的是你自己,而且不仅仅是快乐!和客户分享,你可以得到客户的认可和引导。和合作伙伴分享,你可以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和员工分享,你可以得到员工对企业价值和文化的认同。和竞争对手分享(为什么不呢?),你可以影响整个行业的格局。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企业拥有二十万员工。如果我们能把自己二十多万客户和几百位老师互动起来,让大家帮助大家,这将是多么巨大的能量!

我相信,分享会让我们所有人得到更多,包括你,我和所有的参与者。

至于保密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拷贝的是方法,而无法模仿的是胸怀,分享的胸怀。

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界只有两类人可以生存:一类是创造者,一类是分享者。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呢?


宋新宇博士,xue24.com首席设计师

PS1: Google可能是继读者文摘之后最大的分享平台。本周google刚刚发布了谷歌输入法,我这篇文章就是用它打的。很好用,向你推荐。如需要请点击这里免费下载。如果你发现什么好的工具,也不要忘了和我分享。

PS2: xue24上的社区是我们分享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一个地方。如果你有任何管理问题,都可以发布在《管理有问有答》区,当然你也可以在这里用你的经验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果你发现了好文章,请把它贴到《易友社区》,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代表大家谢谢你了。

漫谈个人知识管理-PKM的方法

注:知识管理,做为管理的一种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是提高效率并由此获得利益…… 个人知识管理,即个人通过对知识进行有意识、有目标的学习和管理,进而对其创新应用,以此提高个人绩效,提高个人在职场的竞争力,最终获取更多的个人价值。

我缺的不是学习方法,不是对某类书籍了解,甚至也不是某方面能力、经验的缺失,而是一套完整的,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这个体系的补充,就是学习过程。 补充的方式,就是学习的方法。 补充的内容,就是目前我所缺乏的东西。

我朦胧中抓住了一点什么...... 期待一个日臻完善的内在出现

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

评论:该文收集了许多相关的文献资料,更详细到一些相应的工具软件,但通篇看完后,却让人有点无从下手。不过,其中从认知角度来区分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内容倒让人有点启发。

原文刊载《现代教育技术》2005年第3期 / 作者:黄娟

在信息严重超载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为了寻找一个地址、电话号码或电子信箱而翻箱倒柜;收藏的总是远远超过阅读和学习的数量;网站看过很多,却往往在需要某些资料的关键时刻无法找到;被每天的繁重例行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来等等。顺应时代要求,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人们必须成为个人知识的管理者,提高创造和应用知识能力。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人们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

1、个人知识的分类

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对知识的分类。按照应用的角度,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际知识(Know-who)。[1]从认知角度出发,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ege)。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确的沟通过程来传授,但隐性知识的获得却只能依赖于自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在OECD对知识的划分中,前两者属于显性知识,后两者属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动态循环。[2]

个人可以管理的知识不仅是指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形内容,而且更是指信息,是从原始材料中组织和系统化的数据。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对隐形知识的管理,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高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个人知识管理的含义

个人知识管理(PKM)的宽泛定义由美国的Paul A. Dorsey教授提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3]

UCLA大学安德逊工商管理学院的Jason Frand已经在他们的MBA课程中列入了采用PKM概念来说明信息与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Frand 和Hixon (1999)将个人知识管理定义为:“它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4]

Skyrme (1999)也从经验方面对个人知识管理战略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设定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可以收取;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手上的信息;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其它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

综上,尽管个人知识管理(PKM)有各种版本的定义,其实质却都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通过实施PKM,个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知识,准确地表达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和自身能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

Dorsey教授指出PKM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创建、分类、索引、检索(搜索)、分发以及重新使用某项知识的价值评估。其中,七项知识管理的技巧与方法是21世纪的知识工作者所必需的,可以概括为:检索信息的技巧;评估信息的技巧;组织信息的技巧;分析信息的技巧;表达信息的技巧;保证信息安全的技巧和信息协同的技巧。[5]

1、检索信息的技巧

检索信息时,首先要确定个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技巧方法。在个人知识管理中,检索信息的技巧既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问问题然后听回答的技巧,也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巧。为充分掌握检索信息的技巧,个人有必要对搜索的概念、布尔逻辑、搜索的技能等充分的掌握。

2、评估信息的技巧

这种技巧不仅指个人可以判断信息的质量,而且指个人必须能判断这种信息与自己遇到的问题的相关程度。个人并不必去了解计算机评估信息的机理,评估主要从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及相关支持等方面来进行。可信度一般根据作者的可信度、质量保证依据、元信息等来判定。准确度可从时间界限、综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对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来确定。相关支持则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录、参考文献等。

3、组织信息的技巧

组织信息,需要过滤无用和相关度不大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存储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方便以后的查找和使用。有效组织信息的原则是:无论环境怎样,组织起来的信息应该便于有效的利用。这种技巧会牵涉到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组织起来。在手工操作的环境中,我们会用文件夹、抽屉和其他的比较原始的方法来组织信息。在现代的高科技环境中,我们用电子文档、数据库和网页,或者用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来组织信息。

4、分析信息的技巧

分析信息就必须牵涉到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常用的分析信息的方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统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但在建立各种分析软件的模型的工作中,人还是最重要的。

5、表达信息的技巧

通过表达信息,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个人知识在交流、共享中得到升华。信息的表达,无论是通过Power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大部分的工作应该围绕如何让他人理解、记住、能与自己的互动上。

6、保证信息的安全

虽然保证信息安全的技巧与个人知识管理中其它的六种技巧有所不同,但这并不表明保证信息的安全就不重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涉及到开发与应用各种保证信息的秘密、质量和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巧。常用到的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都是保证信息安全常用的方法。

7、信息协同的技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和部门的协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同工作,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有效的利用这种技术不仅要求会使用这种工具,而且要求充分的理解协同工作的各种原则及其内在内容。

以上七种知识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处理日常工作中“知识维度”的一系列连续的动作和操作,并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结合,选择使用。例如,你可能是在对信息进行评估后才发现仍然需要检索一些信息。

瑞士Open Connect AG公司的知识管理主管Hyams教授认为,除了以上七项外,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时间管理、基础设施、组织性工作等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指:时间控制;工作空间舒适度;快速阅读、备注和研究;备案和文档管理;信息设计(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无用);有目的的写作;知识/信息处理设施(通常指PC 等IT设备);知识/信息过滤技能。

三、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随手可得的主流软硬件工具,结合使用其他方便的辅助小工具。例如微软Office 、MS Outlook 、Lotus Notes与ICQ、MSN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心智地图、网络日志weblog 和维基百科wiki等辅助小工具。硬件有手机、笔记型计算机、PDA等个人数字工具。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软硬件外,这里再推荐几种最近比较流行的优秀管理工具。

1、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iSpace Desktop

这是一款集成化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它以个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为基本任务,帮助个人实现工作、学习、生活等相关信息和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信息的有效管理。

它现在可作为内容管理系统,包括如下主要功能模块:通讯录、文挡、日程分类、日程记录、日程浏览、博客Blog等。下载地址:
http://www.ispacesoft.com/china/index.php/content/view/11

2、个人知识管理工具——iNota

这是一套个人知识管理编辑工具,可用拖曳或剪贴的方式取得文字或图形,以树状结构来分类及管理资料,包含详细的资料注解,可自动转成XML文件,作为网络资源之用,并且自动化的方式整理、归类,重点注记及内容加值的方法,建立个人的目录与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处理与知识吸收的效率。

其主要功能特色如下:简易的操作接口、清晰的资料分类、详细的资料批注、简明的搜寻方式、轻松的数据储取、自动的转存档案等。下载地址:
http://www.mypcera.com/soft/1/18/iNota.htm

3、文档资源管理软件—Mybase

这是一个功能强大且可随心所欲自定义格式及层次关系的通用资料管理软件,可用于管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如:各类文档、文件、资料、名片、事件、日记、项目、笔记、下载的精华、收集的各种资料等等,即使毫无规律的资料,经过精心组织后,也一样可以管理得有条不紊。总之,其数据组织能力足够灵活,允许您自定义更多的适合具体情况的各种用途。下载地址:http://www2.wjjsoft.com/download.html

4、微软Office新成员——OneNote 2003

这是Microsoft Office System 中的新程序,它使我们能够捕获、组织和重用便携式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或 Tablet PC 上的便笺。利用OneNote 2003 ,可以方便地记录要做的事情,以及标记事情的轻重和状态,而且可与MS Outlook结合使用。下载地址:
http://www.microsoft.com/china/office/onenote/prodinfo/default.mspx
序列号:WFDWY-XQXJF-RHRYG-BG7RQ-BBDHM

5、网际冲浪之选——MyIE2(网际畅游II)

这是一款基于IE内核的、多功能、个性化多页面浏览器。它允许在同一窗口内打开任意多个页面, 减少浏览器对系统资源的占用率, 提高网上冲浪的效率。 MyIE2 支持各种外挂工具及 IE 插件(plugins), 使你在 MyIE2 中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的网上资源, 享受上网冲浪的乐趣。

它的特色功能包括:多页面浏览界面,鼠标手势控制,超级拖放功能,隐私保护,广告猎手,快速网络服务,Google 工具栏支持,外部工具栏,收藏工具栏和个性化的皮肤支持等。下载地址:

http://www.myie2.com/html_chs/download.htm

6、邮件管理之炫--IncrediMail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E-mail软件。它具有个性化的多媒体视窗界面、寄信动画效果、可爱的收件信差。还有很多动态的信签、动画、音效、卡片等,从而组合成出非常炫的电子邮件,使得写E-mail和看E-mail都变成新鲜的体验。

这个软件不仅界面超炫,而且功能强大,人性化交互。用它可以管理YAHOO、HOTMAIL等各种非POP的邮件帐户,通过Message Rule功能可以轻松实现中国人比较习惯的多帐户方式。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帐户显示不同的通知图标,比手机的来电显示还要方便。对于普通EMAIL管理软件的阻止发件人,在服务器端预览邮件等功能更是不在话下。下载地址:http://www.incredimail.com

四、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基于简单有效和经济实用的原则,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架,包括两个部分:信息网络和知识系统。

1、三维信息网络架构

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信息网络代表了收集信息的能力,数据的多少与品质的好坏,成为决定知识产出品质的第一影响因素。一般而言,PKM应该建立至少三个方面的信息网络:人际网络、媒体网络和Internet资源网络。

(1)人际网络

人际网络是一种无形的网络,也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人际网络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容易,一旦建立,往往成为可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入问题信息的来源。人际交往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习软件中学不到的知识——隐性知识。人际圈子越广,交往的人员的素质越好,可以学到的知识越多。

因此,要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充分利用各种软硬件工具,如ICQ、MSN、Email和手机、PDA等,多与“柏拉图”为友,多与朋友交流,沟通和讨论,提高自己。

(2)媒体网络

媒体是一种实时与广度的信息来源,通过电视广播杂志与报纸,往往可以获得最新的讯息与来自不同角落的新闻。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的需要,将经常用到的媒体信息进行分类、鉴别。对那些主要的媒体长期密切关注,让信息的收集成为系统,而非随机性的临时行为。使主要媒体来源的数据讯息及时到达自己的工作桌前,促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良性发展。

(3)互联网络

Internet是人们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进行学习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论网站还是电子报,不管质量还是数量,Internet的资源都已经超过现有的单一图书馆与媒体。有效的建立网络资源清单,熟悉相关资源所在,将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必须善用搜索引擎工具,充分利用IE的收藏夹,定期备份信息。此外,Blog 、Wiki等网络工具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所使用。

2、个人的知识系统架构

收集数据只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架构。知识系统架构,简单说就是储藏知识的架构。知识架构的系统化,有助于将收集到的数据有效储存和未来的快速索取。

(1)对所需管理的知识进行分类

从个人的角度讲,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无外乎以下内容:人际交往资源(如联系人的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通讯管理(书信、电子信件、传真等)、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文件档案管理等。

对知识的分类,应根据自身需求,按照“我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最快找到它”的原则进行操作。知识的专业分类可以根据学习的专业科目来划分,也可参照图书馆文献的分类方法。对于分类学无需深究,只要根据个人情况,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知识库的最佳分类方法。

(2)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

对个人来说,针对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不需要采用统一的入口,只要简单易用,适合自己就行。比如邮件管理,通讯录管理,这是最常见的个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还有就是知识内容的管理,可以采用WIKI和BLOG。

(3)建立个人知识库

在知识库中,所有知识都以目录结构分类存放。可以设置一个临时目录来存储那些无法及时处理的信息,待以后再分类,从而保持知识库的干净。此外,文件命名应该简单明了、见名知义,辅以数字编码、时间、来源等为原则。[6]同时,也要建立文件安全、资源删除与更新、交流与共享的规则,以文件的形式妥善地保存下来,并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扩展和完善,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可以方便信息资源的分类存储、查找和操作,也可避免因时间推移和遗忘而导致的混乱管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选择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所有资源进行分类、命名以后,就可以将知识分批放入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库建立起来之后,快速而方便的访问至关重要。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案是网络日志。这种个人发布系统现在越来越多的被用作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能力增强,也要持续不断对个人知识库进行维护和管理。一般而言,个人应主要作好以下工作:增添新的学习资源和知识类别;删除、修改和更新部分资源;进一步完善个人知识管理准则;协作学习以交流和共享知识;在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个人知识结构。

(4)应用已有的知识

在个人知识管理上,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积累,而不注重知识能量的释放。知识学习和积累的出发点就是对知识的使用,并在知识的利用、交流中创造新的知识。在知识的利用上,一些传统的方法可能对个人知识管理有所帮助,例如归纳和演绎。想要利用已有的知识,既可以在个人占有的大量知识基础上进行归纳,找出事物间的规律,然后应用于实践从而对这种归纳结果进行检验,然后再从实践中修正归纳出的知识;也可以对原有知识进行演绎,帮助新的实践。

知识管理中知识的利用方法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它涉及不同个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等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应用知识可以遵循下面的规则进行。首先是进行知识收集,把与问题有关的知识找到,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并不难做到;然后进行消化吸收,也就是阅读有关资料,包括向专家请教;建立可比较的模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设计出比较及评价方案;评估报告将完成知识应用过程,在这些模型中挑选出支持决策或得出结论的便是完成知识应用。头脑风暴、专业论坛、沙盘模拟甚至聊天谈话,也都是知识应用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个人进行知识加工,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意识。

世界瞬息万变,竞争风起云涌。要想在新的知识经济世纪里搏风击浪,人必须是不断成长的个体,做全新的“学习人”,不断地主动进行自我超越的修炼,实现终身学习。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未被人们足够重视的领域,不仅局限于商业和工作任务,而且包括个人兴趣、爱好、家居、家庭和休闲活动。掌握个人知识管理技巧,建立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系统结构,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重要的理念与行动!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11)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Paul A.Dorsey.What is PKM? [DB/OL]. http:// www.millikin.edu/webmaster/seminar/pkm.html2002,(8)
[4]Pason Frand,Carol Hixon.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Who,What,Why,When,Where,How? [DB/OL]. http://www.anderson.ucla.edu/faculty/jason.frand/researcher/speeches/educom98pkm/1998.10.17
[5]Steve Barth .Personal toolkit: A framework for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 [DB/OL] http://www.kmworld.com/publications/magazine/index.cfm?action=readarticle&Article_ID=1406&Publication_ID=83.2003.1
[6]甘永成.e-Learning 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上海 200062)

PKM体系建设手记

这里集中了本站所有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体系的建设手记,下面是展开的目录:

  1. PKM心得感悟
    1. “第九个煎饼”与知识地图 I
    2. 论重点
    3. 关于知识点的几个问题
    4.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重要]
    5. 如何“掌握”知识
    6. 个人知识管理之深入探讨 — 草稿
    7. 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8. 信息量与知识量,到底谁在迅速增长
  2. 2007年底个人知识库改版完成
  3. “长期记忆”程序更新
  4. 重建长期记忆系统
  5. 长期记忆系统更新
  6. 利用JQuery添加知识点说明功能
  7. 对个人资料分类的想法(附图)
  8. 个人知识结构图 1.2
  9. 个人知识结构图 2.0
  10. 个人知识结构图 2.5
    1. Drupal宝典之定制篇
  11. 个人知识结构图 2.8
  12. 个人知识库主要功能图
  13. 个人知识库之:工具库 I

PKM心得感悟

这里集中了本站所有PKM的心得感悟,下面是展开的目录:

  1. “第九个煎饼”与知识地图 I
  2. 论重点
  3. 关于知识点的几个问题
  4.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重要]
  5. 如何“掌握”知识
  6. 个人知识管理之深入探讨 — 草稿
  7. 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8. 信息量与知识量,到底谁在迅速增长

“第九个煎饼”与知识地图 I

假设你处于以下场景:

为了解决眼前的某种问题,你必须补充一些专业性的知识。但你对这个专业很不了解:在这个时候,你发现:这个专业内的有些人,使用一种工具很轻易的就把同样的问题解决掉了。这个时候,你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也许你有更好的想法,但大多数人会像我一样:寻找同样的工具,然后自己学习操作。

那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大家也许都听过九个煎饼的寓言,但它还有另一个版本::

有个人饿了想买些东西填肚子,到了街上发现:煎饼摊子前有另一个人在买煎饼吃,吃了第一个觉得不够又买了第二个,还是不够就再买第三个……一直吃到第九个的时候,那个人终于吃饱了。于是他兴冲冲的对老板说:我要买第九个煎饼!

为何我们赞同第一个场景的决定,却嘲笑第二个故事中的人?

原因也许是:我们缺乏对前者的了解,却很明白填肚子的逻辑。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多数专业朝着纵深发展,隔行如隔山,对一些领域不了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而对填肚子来说,每个人有几十年的经验,大家都清楚不吃前八个的煎饼的话,永远也吃不饱。

网络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大便利,我们习惯了用搜索的方式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工具。不过我们也许应该保持一个疑问:这个工具到底属于第几个煎饼?

有疑问只是第一步,对于陌生的专业领域,我们最需要的是了解它内部的知识构成和知识结构。

如果有一种东西,能让我们快速地查明某专业内所有重要的知识点,还有这些知识点的逻辑结构的话——也许我们能够更有效的填饱肚子。

我很高兴的告诉大家,人月神话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知识地图。

对知识地图的详细讲解,请看人月兄的后续文章。

论重点

问题还是老问题:我们真的抓住事情的重点了吗?

  • 正确的确定事情的重点?谈何容易。
  • 基于不同的目的,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重点。
  •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够明确的话,那么“重点”就会不停地在两者之间跳来跳去。
  • TOC中的一些方法很值得借鉴:“瓶颈”和“逻辑图”
  • 使用TOC中的方法时,不要忘了它的假设和前提条件。

关于知识点的几个问题

要把整本的书、整篇的文章这些“精神食粮”充分的消化掉,人对“物质食粮”的处理过程也许能带来一些启示。我们吃东西的过程大致是这样:原料 → 加工 → 咀嚼 → 研磨 → 融合 → 吸收 → 清理。

知识点应该算作第三阶段的输出、第四阶段的输入。在做进一步的工作之前,加深对“知识点”本身的理解,是一件重要的事。

  • 关于知识点,有下面这些“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的问题需要考虑:
  • 什么是知识点,怎么定义最合适?
  • 它在知识结构中处于何种位置?
  • 它的重要性有多大?
  • 它在知识的输出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 它最适当的形态是什么?
  • 什么样的关联形式更适合它?
  • 关联太紧密的话还有必要提取吗?
  • 它不应该只是名词解释吧?
  • 用问题来串联是否比用知识点本身要有效得多?
  • 知识点的串联是否用搜索的方式更合理?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重要]

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

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如何“掌握”知识

我觉得学习的“掌握”是指把显性知识系统地转化为隐性知识的一种过程。

不但要“进去”了解核心概念,而且要“出来”从实践中验证。通过不断的”进出“循环,最终”掌握“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之深入探讨 — 草稿

1.0 准确的确定问题

 1.1 需要建立一个针对个人特点的知识管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个人能力。

2.0 详细说明决策必须满足的要求

 2.1 人性化
  2.1.1 符合个人生活习性
  2.1.2 便于坚持
  2.1.3 从中能够获得乐趣与成就感
  2.1.4 简便、易于操作
  2.1.5 不易受干扰

 2.2 系统化
  2.2.1 包含长期及中期目标
  2.2.2 能够方便的查看目前层次及整体进度
  2.2.3 能够自我激励
  2.2.4 逻辑严密
  2.2.5 有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能力

 2.3 实用性
  2.3.1 同时兼顾“个人兴趣”、“个人天赋”及“社会需求”三者的要求
  2.3.2 从属于个人价值体系,不可偏颇或逾越
  2.3.3 一定的灵活性,对环境的变化方便调整

3.0 研究所有选择

 3.1 方案 A (因为记录过于繁琐,此处只记录了最后决定的方案)

    3.1.1 建立标准(专业技能)
       3.1.1.1 个人兴趣:管理 / 项目管理 / [strike]编程[/strike] / TOC / [strike]平面设计[/strike] / [strike]三维设计[/strike] / [strike]WEB设计[/strike] / [strike]CS(哈)[/strike]
       3.1.1.2 个人特长(源于北森评测)
                ■ 能看到事情的可能发展情况及其潜在的含义
                ■ 敢于采取大胆行动,富有开拓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 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客观地审查问题
                ■ 对于在工作中胜任有强烈的动机,能逻辑地、分析地做出决定
                ■ 能创造方法体系和模式来达到你的目标
                ■ 工作勤奋,诚实而直率,工作原则强 
       3.1.1.3 社会需求:
                ■ 能够熟练搜寻并管理信息的人才
                ■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 各类层次的管理型人才
                ■ 在信息充足情况下的决策型人才
                ■ 项目管理人才
                ■ 专家型人才
       3.1.1.4 结论:
          3.1.1.4.1 专业技能应集中于:
                      ■ 计算机技术
                      ■ 项目管理
                      ■ 约束理论
                      ■ 管理知识
          3.1.1.4.2 基础技能需要加强的有:
                      ■ 心算:扩大脑缓冲区
                      ■ 速记:提高记忆效率
                      ■ 英语:老大难
                      ■ 逻辑推理:基础的基础
                      ■ 归纳能力:保持思路清晰
                      ■ 复述能力: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3.1.1.4.3 当前的知识面应当包括:
                      ■ 政治军事
                      ■ 金融财经
                      ■ 高新技术
                      ■ 艺术鉴赏
                      ■ 古籍精华
                      ■ 网络发展
                      ■ 音乐欣赏
                      ■ 电脑游戏
    3.1.2 信息采集
       3.1.2.1 采集检索:网络、报纸、杂志
       3.1.2.2 临时存储:360doc(网络) + 剪报(报刊)
       3.1.2.3 筛选转存:个人博客
       3.1.2.4 分类列表:
                ■ 专业技能(资料加工):
                       管理知识
                       约束理论
                       项目管理
                       电脑技术
                ■ 基础技能(资料加工):
                       思维训练(心算 / 速记 / 逻辑推理)
                       语言训练(归纳能力 / 复述能力 / 英语)    
                ■ 知识面(原始资料):
                       精品收藏
                       古籍精华
                       兴之所致(音乐欣赏 / 其它)
                       玩玩游戏
                       网络资料库(政经金融 / 管理文库 / 高新技术 / 艺术鉴赏 / 网络发展 / 网摘记录 / 临时存放)
       3.1.2.5 标签:
                ■ 基础训练
                ■ 长期记忆
                ■ 实践操作
                ■ 接触浏览
                ■ 融会贯通
       3.1.2.6 当前层次的标记:
                ■ 接触:感性认识
                ■ 理解:感性认识 → 理性认识
                ■ 掌握:理性认识 → 实践 → 检验总结
                ■ 深入:理性认识 → 实践 → 检验总结 → 循环深入
                ■ 精湛:理性认识 → 实践 → 检验总结 → 循环深入  

   3.1.3 日常操作
            日常生活中,首先要进行信息的检索与采集,然后存入临时记录,临时存储极为方便,用的是360DOC现成的“右键保存”方式。这些工作应在殆惰时间来做 ——因为不费什么脑子。接下来是较为重要的筛选转存工作,以及接下来的分类及贴标签,可以占用一部分的高效时间,最好是下班后晚饭前的那段时间:



至于具体信息条目的分析与处理,只需要在各个的时段处理对应的标签即可。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到了什么层次,就选什么样的层次为标记,初始的层次都是:接触。最高层次表示精力投放到此为止。最高层次说明则较为详细的列出了达到对应层次所必须的过程。



   3.1.4 修正改进




4.0 分板每种选择的风险和后果,确定临界条件

   4.1 方案 A 的风险及后果有以下几点:
      ■ 使用变形
      ■ 使用中止
      ■ 正常使用,但未达到预期目的

  4.2 临界条件
      ■ 与日常工作之间不能有效配合,操作成本过高 → 使用变形或使用中止。(可能性较大)
      ■ 对硬件环境较为依赖,当条件不具备时 → 使用变形或使用中止。(可能性较大)
      ■ 发现严重问题,修正时工作量较大,修正前又不愿继续使用 → 使用变形或使用中止。(可能性较大)
      ■ 信息处理的方式不合理,导致心理抵触 → 使用变形。(可能性一般)
      ■ 过于复杂导致操作难度过大 → 使用中止。(可能性较小)
      ■ 渐感无趣,无疾而终 → 使用中止。(可能性较小)


5.0 做出决策

6.0 实施决策

7.0 建立反馈:贯彻到底

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摘要:这个体系必须能将精力集中于对目标知识的吸收上,套用TOC的理论来讲,“知识的吸收”在这里是瓶颈,那么所有非瓶颈资源的能力提升都不会对最终系统输出有任何益处,所以目前而言,凡是影响“目标知识吸收”的事情,一概要予以杜绝!

一、当前个人知识管理模式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当前个人知识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虽然这个假设以前是正确的,但是它显然并不适合我们现在的环境。这个假设就是:“知识不能够共享!”所以,“人们不可能随时随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而必须将它事前“储藏”起来”,所以“知识‘储藏’的多寡决定了个人知识运用的最大值”,所以“ 积累的各门类的知识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所以,“对各类知识不论需求兼收并蓄”……没错,在以前的生活环境中,这些都是个人能力成长的不二法门 ——但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我们目前是实实在在的处于信息量空前的“网络时代”,这与过去在信息获取方面有三点显著不同:

1、信息的收集极其方便,几乎是向人“涌”来; 2、各种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3、所获信息的质量却良莠不齐。

问题是,时代改变了,但学习模式并未做相应的改变,下面一起来看看这都对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基于“网络时代”的三大变化,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主因正是“以知识的积累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而这一约定俗成的方式,却是基于过去“知识不能共享”的客观现实。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请看上图,“知识‘储藏’的多寡决定了个人能力的大小”这个过时的错误假设,让我们白白消耗了许多的精力,却事倍功半。想想看,我们使劲地下载,使劲的复制粘贴,收集各种能收集到的资料——问题是,有多少被自己真正消化了呢?

二、建立全新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1、必须摒弃不合时宜的“知识储藏中心”,把精力让在对知识的运用上。

首先需要搭建个人的知识结构,用于信息的分类与筛选,除尽量排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外,可有可无的信息亦应直接删除,对于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存放之所,比如我是建立了一个“知识面”的门类来管理。下图中描述了我目前的个人知识结构。

  • A 最下面一层是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所有包含的条目必须达标,否则将难以支撑更高等级的技能值。

  • B 第三层是知识面,这个应该越宽越好,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包括进来,所有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放在这个区域中,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个区域的精力投放要严格控 制,达到理解程度即可,至多不能超出掌握(要是真对某个条目欲罢不能,可以把它挪到其它区域),这是精力控制的关键,切记!

  • C 第二层是专业技能,是指对个人专业的长远规划,这里的面积已经非常窄了,此处应当根据自己的工作及个人特点来谨慎制订,旨在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补充,最好不要超出三项——传说中的精力超人也只呆在传说中而已。

  • D 最高的一层是职业技能,到了这里,已经是自己所有能力的颠峰——实际工作能力,这里是个人目前的真正实力——无论你想做什么事,你能用到的(或者别人能用到你的),只有你现实具备的能力。

2、严格按照既定的知识结构来处理信息(下图),其中的深入程度表示需要达到的标准,由低到高分别是:接触/理解/掌握/保持/深入/精湛(另外还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感悟与欣赏)。越往高处表示要达到的水平越高,同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越多。一个分类对应两个深入程度,黄色区域表示要达到的最小值,绿色表示最大值;

3、定期修改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三、这个体系必须能将精力集中于对目标知识的吸收上

 

套用TOC的理论来讲,“知识的吸收”在这里是瓶颈,那么所有非瓶颈资源的能力提升都不会对最终系统输出有任何益处,所以目前而言,凡是影响“目标知识吸收”的事情,一概要予以杜绝!

  • 1、明确规定自己不做什么
  • 2、定期剔除无关的、无法辨视真伪的知识
  • 3、每日留出固定的时间来消化新知识。
  • 4、运用一些现代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比如遗忘曲线、速记、思维导图、复读记忆等,摸索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所用到的工具

 

  • 1、基础技能训练卡片
  • 2、需要长期记忆的系列读书笔记
  • 3、能放在床头的已分类的书籍
  • 4、需要熟习的复读资料库
  • 5、编几个程序吧,水平最近长近了不少——虽然只是业余爱好

信息量与知识量,到底谁在迅速增长

摘要:这个知识量的变大,到底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知识量”的迅速增长,还是“知识总量”本身的迅速增长。不难看出,前者还是指信息量的增长——知识本身是存在的,我们以前接触不到,现在因为信息渠道的改善能接触到了。后者则是表示质的变化。

现在仿佛大家有一个共识:信息量空前巨大,所以我们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所以我们要不停学习最新的知识。先看一段文字: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五年这个世界的信息量就翻一番。你拿在手中的一份报纸,例如今天的《第一财经》,所发布的信息量可能是一个普通人在十八世纪一辈子掌握的信息量。我也相信,当我们走出大学校门,我们大学里学到的东西90%已经过时了……

一个人,一个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只会加强不会减弱的竞争世界里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地掌握大量新知识,如何终生地更新自己(自己企业)掌握的知识。

换言之,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终生有效的学习。

事实上,我是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的,我所担心的,只是这种推导过程可能会造成误解。

我不得不指出一个疑惑:我们好像都不加思索地把“信息爆炸”当成了“知识爆炸”。爆不爆炸其实不重要,那是趋势和量的区别,问题在于:信息量真的等同于知识量吗?信息等于知识吗?

毫无疑问,现在每个人能接触到信息量是以前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每个人能接触到的知识(这里指显性知识)总量也变得越来越大,这一点是事实。但信息只是一个传递的过程,而知识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信息不等于知识,这两者绝不应该混同。

也许会有人说,这个推导过程中有一个隐藏的结论:信息量变大会导致知识量变大。

那么我们可以再问一句:这个知识量的变大,到底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知识量”的迅速增长,还是“知识总量”本身的迅速增长。

不难看出,前者还是指信息量的增长——知识本身是存在的,我们以前接触不到,现在因为信息渠道的改善能接触到了。后者则是表示质的变化。

前者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过多的噪音、过多的垃圾信息。后者的变化则在提醒我们,需要建立一些新的规则或方法来对待新的局面。

认清其间的区别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的纷杂的现实中保持清醒。

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是我们“接触到的知识量”在迅速增长,还是“知识总量”本身的迅速增长?本文得不出结论,只希望能引起讨论,对文中的观点进行验证。

2007年底个人知识库改版完成

用了三天时间,终于把个人知识库的结构重新整理完毕。自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学习Drupal以来,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消化,这次的改版正好是个不错的总结。

工具本身的应用并没有多大改进,改进的是工具和需求间的融合。做出的主要修改如下:

  1. 添加了精读系统;
  2. 重新组织了“实践实用”的方式,以“研习”系统命名之;
  3. 添加“功课”专题,将以前零碎的日常应用功能组合在一个面板中;
  4. 将协同功能和站内论坛组合到一个面板中;
  5. 将“灵感”、“摘录”和“词”重新组织到各自的单一条目中,按月或按其它某种方式定期归档;
  6. 把几个最重要的手册组织为“专区”,放在显要位置与主目录并列;
  7. 最后就是重新组织了所有文章的分类,现在整体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了。

下面是最终的“知识库功能图”和“知识库分类结构图”

“长期记忆”程序更新

今天把“长期记忆”的内部程序做了修正,一直以来,这个程序给我带来了许多好处,趁着PDCA的第三次循环执行阶段就要开始,修复了其中的一些BUG。具体内容如下:

原来:

单日:新增资料,并复习第2、6、14天前的文章
双日:复习第1、4、5、13天前的文章

 

现在:

单日:新增资料,并复习第1、2、4、7、15天前的文章
双日:复习第1、2、4、7、15天前的文章

 

参考文献有: 艾宾浩斯与他的遗忘曲线、 背词法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核系统。

重建长期记忆系统

今天弄明白了一篇关于VIEW模块的文章,用一种更简洁的方式重建了“长期记忆系统”。

以前的为第1、2、4、7、15天前的内容。现在加上了第30天和第60天的内容,即:

每天复查第1、2、4、7、15、30、60天前的内容。

因为内容多为理解性记忆,较复杂的也配备了记忆菜单,所以数量上没有看起来那么恐怖。不过这次换了Drupal后,许多内容更系统化,整理的时候被我加进了“记忆”类,可能要做从头再来的打算。

今天把记忆时间的字段另外加上,同发布时间区别开来。由于算法上的限制,将采用以下方式计算天数:

  • 设:今天的所需要复习文章的提前天数为:X,目标天的时段为Y
  • 那么,所做的筛选为:
    • 以现在的时间为基础(不论是上午早上6点还是晚上9点)
    • Y的取值范围为:X+0.5>Y>X-1

中间会导致一些问题,因为PHP的时间戳是基于秒的,而囿于程序限制,我能取的只是当前的秒数。而问题恰恰在于:我在某天加入的内容有可能是早上加入的,也有可能是晚上加入的,这就导致我无法在一个固定的时段中取得所有的合适值。

采取的办法是加大范围,但加大范围同时也意味着工作量的加大,权衡取舍后,我加了一个12小时的缓冲在前端,这就是X-0.5的由来。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我在当天晚上九点钟时还能查看到目标天中早上九点以后录入的内容。

咳,当然,工作只会增加,但为了保持记忆强度,先这么着吧,毕竟总些时候难以保持复习的质量。

另外,本次建站的整个流程和重要的修改步骤,还需要专门抽时间整理。

下面是示意图片,CorelDRAW做的PNG质量真不咋地,最终还是用了抓图:

长期记忆系统更新

咳,今天重新发现错误,Views模块的问题一堆堆。

前两天以为它“是以当天的00:00分为基准来进行调校的”,其实并非如此,当时因为是在北京时间早上快8点时做的调试时,它确实是以近似0:00为基准的。但这经过两天观察,它的基准值其实也在一直变化着。

晚上跑步时突然想到这一点,回来时重新进行测试,果不其然——它确实在变化。另外还有一点很让人奇怪的是总是错8小时。上到Drupal中国一查,竟然还有哥儿们中招,可惜他到最后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另外有人提到了时区,对,就是时区!

接着查下去后发现,Views根本没有理睬Drupal系统中时区设置,那个NOW函数的取值永远是以格林威治的标准时间计算的!真是MMD!

问题的解决比较简单,大致如下:

  • 设:今天的所需要复习文章的提前天数为:X,目标时段的范围为Y
  • 将X的值加上8小时,即:X = X + 60 X 60 X 8
  • 那么,所做的筛选改为:
    • 以NOW为基准
    • Y的取值范围为:X + 0.5 > Y > X - 0.5
  • 所有的记忆时间统一设在中午12点

后面是以前的内容,不再删除,以为警示。


上次重建长期记忆系统时,将Y的取值范围定在:X+0.5>Y>X-1。

结果这几天记忆量大的让人厌烦——重复的内容太多,起不到巩固的作用而消耗无谓的时间。这不是个好迹象,所以今天进行调整,将Y的取值范围改小。

刚才重新调整Views的时候发现,它竟然是以当天的00:00分为基准来进行调校的。也就是说,不论我处在今天的哪一个时段,如果我以NOW函数为基准,减上86400,得出的时间点是昨天的00:00,而不是当前时间前推24小时。

这是个有趣的发现,使程序更好控制,现将整个记忆系统的时段再次调整如下:

  • 设:今天的所需要复习文章的提前天数为:X,目标时段的范围为Y
  • 那么,所做的筛选改为:
    • 以NOW为基准
    • Y的取值范围为:X>Y>X-1

以上公式仅供参考,时间的算法是反的,界于2天前与3天前的正确说法是:2天前>Y>3天前,上次都没有写对。

利用JQuery添加知识点说明功能

这两天有时间就去扫荡Drupal的模块库,里面有趣的东西可真不少,比如可以制定“工作流”的WorkFlow模块、用来做日程安排和发布的Event模块,定义各类事件的Actions模块,还发现了在WordPress中常见的 Alinks模块,另外还有改善菜单性能的DHTML Menus模块(已经被我用上啦)等等,总之一句话,淘出了许多好玩的东西,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着重说明的是Hovertip这个模块,它基于Drupal自带的JQuery,属于JS插件。用来做什么呢?用来做注释的动态显示,具体地说,它共有三种应用方式(先PS一个:如果你用的是Rss阅读器的话,那肯定是啥效果也看不到滴。):

一、请把鼠标放到这里:手册功能说明,有趣吧!我在里面另加了个Google自动搜索,用来做知识点的注释是再好没有了!

二、它还可以做成链接形式的,比如:论围棋的意义

论围棋的意义

一盒白子,表示一个部落;一盒黑子,表示另一个部落。每个棋子都表示部落的百姓——一个氏族或一队人马。

棋盘,表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两个部落的人都想尽量多地移居到这个新世界。对局者双方,分别是两个部落的首领。

一局棋,表示两个部落为争夺在新世界定居生存的权利而进行的一场最高形式的斗争,其目的是使己方的人尽量多地移居到这个新世界。

---> 点击进入 

三、另一个用途是这样的,你可以试着点击一下这里:星际旅行

手册功能说明

手册是一个多人合作撰写的东西:用户可以合作撰写手册的页面,按正确的顺序排列页面,并且检查和修改之前的作品。

所以当你有东西想和人分享或者在阅读手册页面时有不同意的观点时,或者是认为页面可以被写得更好,你可以这样去做。

---> Google上更多 

星际旅行

星际旅行:航海家号(Star Trek: Voyager)是第4部星际旅行系列电视剧。由Rick Berman,Michael Piller 和 Jeri Taylor创作,在美国UPN 频道播放了7季,从1995年到2001年。

这个系列因其轻松幽默,吸引人的战斗片段和高概念性的科幻设定而最为出名! 台湾电视台曾播出过,台译名为重返地球。

作为第四部星际旅行剧集,航海家号仍继承甚至发扬了星际旅行特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民主哲学的理念,让更多人变成 Trekkie(星际旅行爱好者)。

那么接下来,它用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呢?知识点的注释算一个、知识点的相关链接也算一个,放些图表应该也不错(它里面是可以放图片的),对了,如果图片可以的话,其它多媒体文件也都可以…….

呵呵,还有呢?大家不妨一起考虑考虑。

对个人资料分类的想法(附图)

最近到了个人平衡计分卡的PDCA第4个循环。

前段时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终于把Drupal程序和Linux平台摸得通熟。确切的说:以前是直接拿别人定制好的工具来用,现在是自己来组装所需要的工具。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改变。

现在的情况是,新的工具带来许多新的特性,功能空前强大,导致过去的老方法不再适用了。

平台有了,工具也备好了,下一步是资料分类,今天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想法一:

  1. 把所有的资料分成三类:资料类、应用类、日志类。
  2. 每类单独一个文章类型,有着独立的分类法则(即术语表,下同),扩展后也可以有独立的表现形式。
  3. 所有的文章用大纲功能串起来,保持主题的连贯性
  4. 问题一:这种作法与目前的区别从表面上看起来,只有分类的条目发生了变化,当然,底层结构可能更合理了一些。
  5. 问题二:现在没有办法很明确的给应用类一个定义,难不成把资料类和日志类剥离后,剩下的都是应用类?好像不妥。

想法二:

  1. 资料的结构不做变动,
  2. 把分类的范围加宽,取消大部分的小分支
  3. 把类似知识管理、CoRT教程类的文章用大纲形式进行组织
  4. 简单的说就是:大的分类+小的纲要
  5. 问题一:大纲也许会越加越长,最后要么结构性受损,要么查找效率降低
  6. 问题二:放弃文章类型的组织手段,将会导致结构处理的灵活性下降

想法三:

  1. 最好的方式是不是将类型、分类、大纲三者组织成某种结构
  2. 三者的优点:
    • 类型的优点:可以最大限度的进行内容表现形式的定制
    • 分类的优点: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多维度的穿刺,不限制层面数量
    • 大纲的优点: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对所有文章进行组织
  3. 三者的局限:
    • 类型的局限:不同类型间的转换很麻烦,灵活性差
    • 分类的局限:由于对数量和层级不做限制,很容易演变成繁琐的操作
    • 大纲的局限:每篇文章只能编入一个大纲中,而且页面位置不大好处理
  4. 配合方式A
    • 规划几种最常用的类型,将不同的资料分别放入
    • 将分类数量控制在3-5个之内,每个分类的层级控制在3层之内,所有类型共用这些分类
    • 大纲方式只用来组织小型的知识点和读书笔记

想法四:

  1. 所有非日志类的文章类型转为Book
  2. 考虑是否添加“应用”类型
  3. 分类(术语表)进行调整,总数不应该超出4个
  4. 手册的方式依照现在状态不做变更,但考虑能否用上折叠方式

想法五:

  1. 用类型来作资料数据的底层区分,总体规划后,将目前的一些小类型进行合并,数量不宜太多,主要文章类型最好控制在三种以内。
  2. 用分类来进行纵向的大范围区隔,用手册的大纲功能进行小范围专题组织
  3. 对手册的组织方式进行突破
    • 问题A:由于手册大纲功能组织的一些先天问题,当手册条目数量加大时,在大纲添加某份资料将越来越困难
    • 解决方法:添加新文章时,也可采取先找到相关文章,然后用文章底部的“添加字页面”功能来实现添加,虽然多绕了一道弯子,但可以保证效率的稳定性。
    • 问题B:手册层级的设定不好控制,太深则右侧列表的可读性下降,太浅则关联性下降
    • 解决方法:想办法加一个“相关手册”的链接在侧栏的最底部,然后尽量控制手册层级在3层以内,同层内的文章数量也不宜过高(此问题仍需继续探讨)

想法六:

分类与大纲的组织如下图:

个人知识结构图 1.2

这回结构修整的幅度较大,更简洁,也更合理。

总体来说,最难熬的时段已经过去,目前个人知识管理的进展呈加速状态。

下面是新的结构图:
[p align=center][/p]

个人知识结构图 2.0

这回是最新版的个人知识管理结构图,修改了一些逻辑的分类错误,去掉了一些重复累赘的项目,并且理清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此外,博客的结构也做了相应的修改,还是那个简单的主题:建立一个实用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虽然慢,但一直在前进。具体内容请看下图:

个人知识结构图 2.5

基本上是这个阶段的确定版本了。

经过了这个过程,想通了许多事——很多原本无论如何也连不起来的活动都被有序的组织了起来。

细细看来,颇有些成就感,也算是创造的乐趣吧。

[p align=center][/p]

Drupal宝典之定制篇

Nell http://www.putos.trenibuti.info hanno grande gruppo pasaporte stata piscis societ?.

个人知识结构图 2.8

又做了一些改善和调整,最重要的改动是理清了现有知识在实践应用方面的思路。

■ 排列顺序改的与网站相同;
■ 修改了知识应用转化过程的分类;
■ 附带实践应用中五大模块的逻辑图。

个人知识管理结构图:
[p align=center][/p]

实践应用中五大模块(有待探讨):
[p align=center][/p]

个人知识库主要功能图

今天终于把个人知识库的主要功能全部整理完毕。

主要功能主要分为三大块:资料的供给系统、吸收系统和应用系统,分别对应资料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三种需求。

暂时没有把交互功能放在其中,因为在第四个循环中这方面的功能仍然有待加强。

下一步将根据下面的流程把这三种功能进行完善,小结后便开始进入我的PDCA第四个循环。

个人知识库之:工具库 I

个人知识管理的最后一步,是建立适合自己的工具库。要明确一点,是“工具模板库”,而不是“方法库”。

创建工具库的目的是将“知识体系”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这一点看出,这是出成绩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做的好,就能够学以致用,否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初稿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