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星金域国际=手房价格:教育制度之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21:42
教育制度之害
文章提交者:深深深的海洋  
儒家提倡好学。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还学则殆。”他似乎觉得,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为危险。这个警告正是现代学校里极为需要的。教育或文化的目的很重要一点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能做到这点就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如果一个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可他的态度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者是没经过自己的思想而被灌输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真正感受到知识的滋味的。这种人有广博的学问,可是鉴赏力或者见识却是基于判断力。中国人讲到学者的时候,普通是分为学,行,识(对于历史或时事的见识与判断能力)。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许多事实,我们要将之塞满头脑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判断事实的鉴别能力。有教育的人应该是一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这就是鉴赏力。一个有判断力的人,必须不受任何社会的,政治的,或者学究的胡说威吓,我们的生活无疑地受着诈多胡说和骗人的东西所包围,名誉的胡说,财富的胡说,政治的胡说,。。。。。所以见识和胆量是密切关系的。这就是所谓:胆识。胆识是人类难得的美德。一切有特殊建树的思想家,文艺家或者科学家。都应该是具备这种美德的人。这种人如果不喜欢一个诗人,便表示不喜欢,纵使那个诗人是当时最有声望的诗人。当他确实喜欢一个诗人时,便能够说出喜欢他的理由来,因为这是他内心判断的结果。如果当时盛行的绘画主张使他的艺术本能感觉不快,他也会加以反对。一种流行的哲学理论或时髦观念,纵使得到了一些最伟大人物的赞助,他也会表示漠然的态度。他要等到自己心悦诚服,才愿相信。这就是知识上的鉴赏力。一个研究者一旦放弃权了个人的判断权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说了。

现代的学校大多是鼓励学生求学,而忽略鉴别能力,同时认为把知识真满脑中就是终极目的,可学校为什么不鼓励思想呢?教育制度为什么把追求学问的快乐,歪曲而成填塞学识的机械式的,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工作?一个大学生念完了苦干规定的课程。而便称为受过教育的人。学校为什么有分数和文凭?分数和文凭在学生们心中为什么会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制度,就是因为我们是在教育大批的人,象工厂里大量生产一样,而工厂里的一切必须依一种死板的,机械的制度而运行。学校为保护其名誉,使其出品标准化起见,必须以文凭为证明。于是有文凭便有分等级的必要,有分等级便有分数的必要。为着分数学生必须有背诵,大考,和小考。这么一来学校里所注重的便是事实的记忆,而不是鉴别能力或判断力的发展了。这在一定的意义上已经背弃了教育之真理想。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句话到现在还是很有用的。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的追求就象在探索一个新大陆一样。如果一个虚怀若谷的,好问的,好奇的,冒险的心智始终保护着探索的精神,那么追求知识就会成为欢乐的事情。而不会痛苦的工作。制度之害正是背离了这种精神。成为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填塞见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