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促销活动红酒:人民日报:法治改变中国 依法治国十年见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15:19
2007年09月12日 09:10:19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五 彼岸
□和人治相比,法治的意志更坚强,处置更公平,监护更有力
□和谐社会,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更权威的法治
从法制到法治,一字之差,我们走了20年。从书上的口号,到治国的工具,再到信念的约束,要真正渡到法治的彼岸,中国又将走多久?
君不见,法治与法制不分的仍大有人在,甚至一些专业人士也不例外;
君不见,“拍脑袋”决策大有人在,甚至变听证等法治手段为“掩护伞”;
君不见,依靠行政命令管理大有人在,甚至有意无意违法行政、以权压法;
君不见,“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从领导批示到领导讲话,再到红头文件、法律法规,效力反而层层递减……
法律的生命,在于不折不扣的实施;法治的效力,源于至高无上的权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
在路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让法治肩上的担子更重。
2005年2月,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个个与法治紧密相联;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位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首。
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
和谐社会,要靠法治。
和谐社会,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更权威的法治。
选择法治,因为和人治相比,法治的意志更坚强,处置更公平,监护更有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依法治国”大旗。
法治的信念潜移默化,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
回首10年,见证法治,记忆中不尽是甜美的片断,但法治对中国的改变、对生活的改变,是不可改变的。这改变,给了我们信心,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一个值得期许的法治明天。
(本报记者吴兢、王比学、裴智勇、石国胜、宋伟、刘晓鹏、黄庆畅、白龙撰写)
[1][2][3][4][5][6][7][8][9][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