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车管所网站:语文知识:不容漠视的存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5:56
      自从大纲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逐步减淡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上很少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了。分析发现,淡化语文知识教学以后,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反而使当代中学生的汉语水平呈下降趋势,甚至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也受到了干扰。突出的影响就是现代中学生语文基础差,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准确地将自己的想法用规范的语言清楚地表述出来,不能写出一篇言词通顺的没有语病的文章。许多学生词性辨别不清,稍长的句子,就抓不住主干,找不出句子传递的主要信息,不知所云,这一切都不利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主张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更不可漠视语文知识的存在。因为对语文知识的淡化使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1、淡化语文知识教学使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受到影响
  据心理语言学研究,理解句子的心理过程:从理解句子的表层结构入手以理解句子的深层结构,从而理解句子的语言意义即字面意思,然后理解句子的语用意义或语境意义。理解句子的语言意义需凭借语言知识,理解句子的语用意义需凭借语用知识。当然在理解过程中还需凭借读者已有的字词积累、书本知识、生活经验等。卡雷尔曾经指出:“理解文章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读者的语言知识,还取决于他们的一般常识,以及在阅读的思维过程中这些常识在多种程度上被调动起来”(Carrel, 1983)。“事实上一个人拥有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他在阅读中的猜测就越准确,他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苟红岚.文化知识与阅读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9)]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当读者阅读凭借中缺乏与所读句子相关的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语用知识、文体知识等等所读句子便不能理解。
  例一、鲁迅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其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便一目了然,易于理解。
  例二、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有一个复杂的长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段话很很长近200个字,若不能理解这句话,就认识不了马克思,
  不能理解马克思为什么提出共产党宣言。其实,看似复杂但若站在语法的角度上分析,划出主谓宾,提出定状补,却发现原来是个单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例三、淡化语文知识教学一样不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诗歌的鉴赏。文言文中要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把握文言句式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等等,同样需要语文知识来铺垫。阅读一个文言句式 ,如果不懂得语法知识,就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含义。那么对“陈胜者,阳城人也。”;“项伯杀人,臣活之。”等简单的文言句子就搞不清它的句式,也就不能准确翻译和理解。
  2、淡化语文知识教学使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受到影响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好检验。在写作的过程中遣词造句,有时不假思索、行云流水,有时又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假思索、行云流水,凭借的就是语感,凭缄默的语言知识、语用知识。《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文从字顺”是对中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中学生在遣词造句和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但要求“好”,更要求“对”。淡化知识也使中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受到影响。
  由于语法知识的欠缺,学生作文经常会出现这些问题:语句不通,辞不达意,句子成分残缺和赘余、搭配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等现象;一段话中的几个句子,话题不能统一、表达不连贯、陈述对象不一致、主动与被动杂蹂等问题随处可见;学生识别病句能力差。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就明显地暴露出这一点:考生的基本功、语言规范性方面出现大量的问题,错别字、网络用语泛滥。如:“大家交换了广泛的意见”,“这本书的作者是鲁迅写成的”,“这样做会拖延培养人才的质量”,“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等等常见的句子杂糅和搭配不当,以及用词的不当。像这样有明显问题的句子,中学生作文中随处可见,而学生自己却不能发现。教学中我也曾做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读自己文章,然后进行语句的修改,结果很明显的语法错误都不能发现,就更谈不上修改。因为他们不能用语法知识对自己的语句进行理性分析,所以也找不出问题。所有这些恐怕与学生轻视或少学语法不无关系。
  由于文体知识的欠缺,学生不了解常用应用文的格式,如杂记、启事、调查报告等。更有甚者连请假条都不会写。因为这些文体知识一般辅在教材的后面,而且分章列出,但由于考试未作明文规定,教师往往不以重视,一带而过,或者只让学生自学,但又不检查掌握的情况。
  同样修辞知识的欠缺,学生的习作中,滥用修辞或者不用一点修辞,结果使自己的文章语句平淡,缺乏灵气。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仿写句子“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示例在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同时,对二者又作了对比。但是据报载,这道赋分6分的题,却有四分之一的考生得零分。还有标点符号,由于不了解一些符号的用法,学生习作中甚至出现一逗到底的现象。
  3、淡化语文知识教学使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受到影响
  “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李重 谢式安.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8)]学生离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就只能在黯淡无序的言语活动中盲目感悟,使其口语交际能力受影响。
  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经常说些有语病的话,重复哆嗦、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表达不连贯等问题屡见不鲜,而听起来颇让人费解。
  如:我们以辽阔轻远的天空为背景画了这幅画。(定语和中心词不搭配)
  校长请著名艺术家来指教同学们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动宾不搭配)
  再如:学生口语中出现 “人民生灵涂炭”、“浑身遍体鳞伤”、“许多莘莘学子”、“被人贻笑大方”等,由于不明成语含义造成的赘余。
  有的学生甚至还不大会说话,有时讲话语无伦次,缺乏条理,表达不流畅,意思不连贯。日常口语交际里,学生似乎不说点流行的、有语病的句子就不是现代性的学生,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时髦,将网络语言频频用在口语里,如:“晕”、“倒”、“ bs/BS(鄙视)、偶(我)、DD/dd(弟弟)”“MM”即妹妹;“GG”哥哥;“BB”宝宝。等等。每每和学生聊天真感觉有代沟,颇有点老了的感觉,有时甚至不知所云。
  同样,语文知识的欠缺。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他们不敢也不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总感觉内心空虚,知之不多,产生自卑的心理。其实,虽然语言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但它仍然有自己的规律,如果不顾规律乱用语言,并不一定就能促进它的发展。这种种现象虽然不全是淡化语文知识的原因,但也与语文知识的欠缺脱不了干系。
  一切教改都是为了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不应漠视语文知识的存在,而应明确语文教学目的,追寻语文教学规律,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把语文知识教学真正贯穿在教学之中,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
  
  王丽,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论2006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