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交规牌照框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52:16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计算作为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十分必要。  

一、           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好课标要求  

课标对数与代数的总体要求是: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一学段(1-3年级)目标是: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第二学段(4-6年级)目标是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通过学习课标,本人认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让亲历感受生活中的自然数、小数、分数等,建立正确的概念,形成清晰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特别应突出数位的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数位,尤其是小数数位为数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努力引导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尤其是乘除法的意义,中高段还应让学生初步认识四则运算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时应加强算理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算理,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坚决反对只教计算方法,不讲算理。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构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高年级学生遇到的算理如: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怎样才能讲清算理呢?一定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应引导学生讲述算理,概括法则。如,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应用“商不变”的定律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3、提高计算能力关键还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应切实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定律,并能熟练运用。①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到四、五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其次,要使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 ②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错,或虽然用简便方法算而不彻底,教师还可以选编一些题,让学生练习。为了提高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变化一些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形式,使计算简便。如,240×18÷72=240÷4=60(根据除数是乘数18的4倍,直接除以4);240÷15×60=240×4=960(根据乘数是除数15的4倍,直接乘以4);18×35=18×5×7=630(将35分解成5和7相乘); 8.13.6 =81÷36=81÷9÷4=9÷4=2.25(将除以36变成先除以9再除以4)。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更要注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如,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生很容易丢掉0,为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安排如下的练习: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43344÷86  98441÷49  52320÷436  185600÷58由于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判断了商是几位数,如98441÷49,商应是四位数,如计算过程中不够商1,学生就会意识到商0占位。 ③整数的混合运算是多种多样的,但记住一些常用的运算数字,就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如:熟记1-25的平方数; 11、99、999???的速算法及同头凑10法(如36×34,17×13,81×89,45×45)等。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凭心而论,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我就采取了习题形式多样化: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在练习方式上也尽量使其多样化,同时我还对学生提出计算“免做”的方案(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 三天计算)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 加强口算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口算能力加强了,计算的速度就会提高。口算能力作为计算能力的一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认为注重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因此,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四、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的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因此出现了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可能算对了,有的可能错的现象。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1、 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查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班级中的学生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连书写都不规范,经常将“3”写成“5”,“1”写成“7”等,我便通过让他们去练字等手段来尽可能地使他们的书写令人“看得懂”,做到少抄错题、不抄错题。
3、 养成良好检验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到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自觉地用草稿本,进行竖式计算,并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要给学生知道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
五、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基本的口算、计算应该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习题时,题目可按巩固基础知识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如何组织好学生的练习,下面提供一些方法。

第一,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题的形式读题。

第二,训练学生讲运算顺序。如,0.46+(3.6-7.65÷2.5)×2.05

第三,对比性练习。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第四,改错练习。可把练习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板书写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

第五,趣味性练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适当搞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如,接力比赛,教师发给每行一张口算卡片,上面印有7—8题(根据每组人数而定)比赛开始,第一个学生做完一题后,迅速传给后一个学生,如此传下去,看哪一行最后一个同学先将口算卡传到老师手里,并且计算结果正确,就算胜利。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能力,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发散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造,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