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交警局网:神意气内功理法—魏树人=内功心法秘要举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32:34


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这是太极拳阴( 内功)阳(拳架)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以下披露的神意气内功理法是杨家先贤在积年累月的修炼和教授拳艺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间蕴藏着无穷智慧与奥妙玄机。学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炼太极拳之门径,细心揣摩体验,不难得太极拳艺的精髓。现就太极拳的运用注释如下:
一、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二、意:
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所谓“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初级阶段: 为“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意与气是分不开的,气必须由意领而通出,为意在先,即意在前引领内气通出。当一“松”“散”,以意领气通出时为意气引催姿势。中级阶段:由于认识到“凡此皆是意不是形”,“意”才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意的频繁出现阶段,“为从有到繁”过程。高级阶段:在“意”的频繁出现中感觉到“意”的用途虽多,但彼此的显现、运走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极强的共性和规律性。在拳论中提醒学练者要注意“有意确无意、无意出走人意’的论述。真意的流露不掺杂人为的贪心与杂念,于意想不到中自然出现。高级阶段为“从繁到简”过程。
三、气:
太极拳中运用的气非指口鼻呼吸之气。惟有修炼到行拳时感觉不到呼吸的运行,才能真正做到内在气息的均细匀长,此气来自于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气”,也称“元气”。前辈健侯公就太极拳之气的修炼相应地指出:练拳时要“不呼不吸”。不呼不吸是不以呼吸二气为念练拳,并非摒息闭气。这样在练拳时才不会提着气,使气含于胸部产生气滞。初级阶段学练内气催姿势时,内气的运行往往夹杂着呼吸之气,是以肌肉的绷张之圆来促内气,长此练习亦得不到真的内气。必须要有“松散”之意的引领,意气相融在体内周流,自己毫无觉察和感触,而自然运行鼓荡,故拳论中有“有气则滞、无气尚刚”的说法。有气是指有呼吸之气的阻碍而使内气的运行不能自然流畅“则滞”;“无气”则是指修炼到没有呼吸之气的搀杂阶段,才能体现到内气的运行畅通无阻之刚强“尚刚”。中级功:是内功继“松散”进入“通” 的阶段。松是纵向的而散是横向的,“松”比较容易做到,而横向的“散”因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有些部位不易做到,致使“松散”不能均衡,“通”也很难实现。例如内气由两胯通向两大腿时即受阻,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达两小腿,形成大半截练拳。解决这一问题的奥秘是:胯圈松散,使内气向四周通出,形成无边无沿的胯气圈,使双腿亦随之散出范围与躯干几乎相同的气势。这样内气与外气相互融通,形成内气促使、外气引领的一种无形动力,便可在周身上下通行无阻。高级功:达到“身空、气通”的境界,身空是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气在人体任何部位都能直来直往,人体的每个毛孔都能渗入、溢出所需所弃之气体,自身毫无察觉、更意识不到。气在体内外广泛高速地交融,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命所需的元气,使精力旺盛、气势充沛、一身舒适、万法自通。
四、鹄星:
神意气用法之一,“鹄”指靶,“星”指靶中心之点。在拳术中鹄星是固定不动的,可以随时出现与消失。鹄星有两种用法:
1、在盘练拳架过程中以拳背中指根处瞄向该靶中间之星,简称“问星”。
2、鹄星犹如钢绳集束,牵引周身意气似网目般向其汇集,称之“意气集向鹄星”。
五、茫点:
神意气用法之一,又称“空点”。常凌空运行,于瞬间呈现、瞬间消失,并能向任何方向运走,它的运行轨迹即是意气的流走途径,其显与消即意气之开与合。
注:若直以二目寻找,搜遍凌空也见不到茫点的踪影,秘传之法为视线需自两眼外眦(小眼角)向身两侧略前方延伸,即二目廓视,茫点才会自然呈现眼底。其奥妙是廓视为开,恢复常态为合,先开后自合。于一开一合中自然呈现出茫点的反射。
六、三关:
高级阶段全身已松散成圆球状的气势轮廓,故不再强调三关在体内的位置。三关的运走方式大致分为四种:
1、三关竖立:意想的三关上端竖起而后微下落,感觉周身意气蓬勃、精神提起。
2、三关前长:先要心中一“静”,随即会呈现意想的三关上端向前上方微长的情景,此时周身会有一种在松弛中自然舒适之感,精神亦为之一振。
3、三关后撤:意想三关的下端系有一条细绳向后牵拉。其奥秘是要“心中一沉着、再一静”,三关之意方能顺遂地向后运行,牵引身形轻松自如的举步后移,身心皆呈现舒适美感。
4、领起三关:意想三关像一条丝带正在向前上方轻轻提起,引领着身形轻灵自如地举步前移,周身上下毫无滞碍,精神随之提起。
七、十字心中一静:
周身气势弥散成轮廓后已无内外之别,动静开合皆依靠立体的十字衡量,十字中心即人体的中心,当十字中心一静,意气集向十字,意想十字、逐渐缩小到无,而劲源的气势自然松散而出,沿两臂轮廓运行。
八、立体十字的矢状轴:
中心与劲源前后相通之纵轴。内气透过十字中心集入背后劲源或自背后集聚劲源通过胸前十字中心涌出,都是沿立体十字矢状轴流通。
九、胸中一沉着:
意气在腰气圈中心一沉着,即沉向胯气圈中心,随之气势自然向两侧轮廓迂回升腾。
十、运走内劲一定:
在高级功中,内气的运行已无先后之分、亦无内外之别,并与神意相合,形成一种整体的“内劲”。内劲在无论朝任何方向运走的途中一定,内气都会依惯性涌出。
十一、心中一怔:
不依主观想象而突发的现象,所以心中一发愣。例如:做高探马中的斜圈时,想象着意气是被鹄星吸引而去,不料其却绕经鹄星后侧迂回而返,此时不由得心中一怔。
十二、心神一定:
当意下彷徨时心神一定,接着出现的奥妙会使你心有主见。例如:在云手中,鹄星突然消失,不由人心意彷徨;接着要使心神一定,茫点才会出现。
十三、心中一静:
心中短暂的一静,意才开始新的运动。例如:做白鹤亮翅时,双手向鹄星平挤后,心中一“静”继而才会使意想的右翅扑入沙窝底,通出采内劲。
十四、心吞意纳:
以心口窝将意气吞入使背气呈现。例如:做倒撵猴时,意气由十字中心透向背后,必须“心吞意纳”,意气才能引领两臂圆张外展。
十五、心令意定:
欲静定时须以心施令,意才能一稳定,使内劲一蓄。 例如:玉女穿梭中通注大枪中的内劲回返时先要心令意定,大枪中的内劲才会自然回蓄于两臂。当进入下一枪式时,内劲又会再度通注大枪中。
十六、起始、运行、终止、变换:
盘拳架时,首先要意识到整套拳架是由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到下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如此循环往复所构成的。要认清和把握这一行拳规律及神意气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正确的演练拳架。
1、起始:这里的起始不是身形、手势动作的开端处,而是指自身之神意气萌动之初。拳论讲:神为统帅,首先要使精神提起。精神提起必须通过收视返听才能做到。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后方可心静。心静则意专,才有心为令之说。心是发号施令之处,诚所谓运用在心。 气为旗,即内气为驱使。内气非呼吸之气,先师指明内气的作用是催姿势。不要误认为内气是在身内一股一股呈波涛之状催促身形手势的运行。这种内气催动姿势是连绵不断地循拳势的走向而弥散的。它的流走即无体内体外之区分,亦无努气、憋气之感觉。在神意气的综合作用下,催动形体开始动作。
2、运行:身形手势始终依赖神意之引领和内气的催动而运行,绝不要单一地只做形体动作。由此才能意识到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做到 意在先,这样将凡此皆是意,不是形的至理明言从习拳之始就落到实处会少走很多弯路。长此以往,重意不重形、妙在五阴五阳的行拳意识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3、终止:身形手势的开合是有限度的,而意气的运行却不受任何外在条件所限制。当姿势开出或合回时,身形手势都要留有回旋的余地,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直中有曲、曲中求直的妙趣。此处须加注意,形到终点时并不等于意也到了终点,意不受形的支配,只依心发之令而行止,所以要使意的运行终止时,必须做到心中一 静,才能令流动之意停下来。
4、 变换:进入变换,即到了身形手势的往返转折处。此刻虽然形与意的运行俱停,但内气仍在无内无外地氤氲积聚,促使精神再度提起,使 神为帅、心为令、气为旗的运转重新开始,引领、催促下一个姿势进入起始状态。须注意,变换是神意气沿大小不等(依不同的拳势而定)的1 80度半圆形圆转流行。半圆形之一端是上一式的终止处,另一端则是下一式的始发处。变换是阴阳相互化育、相互转换之处和神意气自现奥妙的生发地。
十七、掌中小气球释义:
1、中级功法中小气球的释义:
一般人练太极拳时,只知手心要虚拢成瓦垅状,却不知在虚拢的手心里要容有一个小气球。小气球在圆形圈走的拳架中起着婉转回旋的重要作用,它的出现与运用是手部动作虚灵变换的内在根由。
先师授拳时讲,盘拳自始至终手中都要有小气球,无论成掌、变拳还是钩手都须如此。 要意想双手心各含有一个小气球,这一点无论在盘拳中还是揉手时都至关重要。当做盘拳之用时,能由此而引导两手渐趋松软,手松软后才能使内气通出。当盘拳至掌心向上时,要意想双手似擎着两个小气球;当手心旋转朝下时,两手心如同含拢着两个小气球。但无论擎与含,都不要用手指抠小气球。当手心朝上擎托时,小气球似有离手腾起之意,此时两手要以沾粘之内劲将小气球稳在手心里;当手心朝下时,两手要有连随之内劲,使小气球倚偎在掌心里,由此体现 重意不重形的行拳要求,锻炼双手的沾粘连随之内功,渐而求达犹如无手之感。 小气球可以向身外催出,也可向体内纳入。其向外时,总是从掌心催出,随即便接回掌心。由此可领会小气球与手之间内外相合的相互关系。当小气球从手心纳入身中后,双手便顿感轻松灵活,而身体即有动转迟缓之感。由此可见,气球虽小,确有物质内涵,它对人体的影响与关联是非常密切的。
2、高级功法中小气球的释义:
进入高级功阶段小气球非以掌心的擎或含来表现,而是自然赋予小气球一种不可思议的升、沉、定、走及有圆而无边之神奥。故在起势时,双手毫无意气之挂碍牵绊,任由小气球来引领开合,手的变换也是沿小气球的边缘无意念的揉摩旋转。如此演练方能 重意不重形。。
太极拳内三合是神意气的协调配合
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是神意气的协调配合,是产生内在中和之气的基础。
力代表一般的力,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气为无形之能量,它包括生物磁、生物电、生物光、生物力、生物波、生物离子流、信息等。
气分内气和外气,内气禀赋于父母的先天元气(真气)和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外气是口鼻吸入的大自然之气。其中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和口鼻吸入的大自然之气皆属于后天之气。
气又分营气和为卫气。营在内,五脏六腑之气循环互补养育全身。卫在外,流动于肌肤出腠理,护身之外围
气与力合产生内力,即劲。劲是一种极活的东西,它既没有一定的一定的大小,也没有一定的刚柔,但它又刚又柔,又松又紧,又快又慢,又不即又不离。
太极拳之内劲是以神意引导,收敛入骨,气随意运,毫无阻滞,行功时,“意到、气到、劲到”,此劲如百炼成钢,无坚不摧。
心即本心,使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人的本意、真意。
意即念头、意识、意念。
意是心神发出的指令,是大脑产生的本能,意可以调动周身的运动。有心神指令,才有意动。心有所思,意则有所念。心动而驱使意动,意随心动而为顺心也。在心神的统领下,具体行动中,太极拳要处处意念在先,每一动作都要有意念来支配。太极拳从“用意”开始到“无意”结束,这是恢复先天的本能。无意识只是没有意识的情感性选择,把情感扩散到整个空间,把意识开放到无微不至,无广不容的程度,无局限性,因而是一种最为透明的意识。心动而驱使意动,意顺迫使气顺,但气顺是在形顺的基础上很容易达到。心为令,气为旗i,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心无心,意无意,心意皆空,空空如也,乃合道为一也。
意顺是气顺的前提,而形顺是气顺之基础。一举动,意自心出,拳随意发。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以腰脊率领,以意贯指,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用意不用力,用力也是自然之力,是一种顺中有逆,逆中有顺的自然力,是一种气与力的合力,也是一种于柔比刚,积于弱必强的力。
太极拳既要重意,又重形,要求神形兼备。意动神随,精神领先,打拳注意眼神所向、注意意念力的培养,两目炯炯有神,否则神情表达不出来,神情是内在的。
太极神拳,即在练时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练功时,要以身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和一。
故修炼越高深,心意愈相合,心意相顺,合德而近道。心顺乃修炼功夫之无上心法,修道之妙之法门。只有这样的精神状态,才能体验到作为宇宙本体的“道”亦即所谓“得道”。
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内外三合的修炼,而达到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的太极拳四步功夫,使人机体各种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有益于养生长寿。

太极拳之---内功心法秘要举例
太极拳爱好者都试图让自己内功深厚,从而实现“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梦想,然而,因内功心法之秘要自古以来很少流传于世,所以尽管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内功这个词,也一直在追求,但对什么是内功的本质,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内功修炼,却迷茫懵懂,甚至一些太极拳名师也都对之闪烁其词、模棱两可。。。。。。

内功心法从古至今“法不传六耳”。
其实,不轻易传授内功心法的习惯,和“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诀”,“教了徒弟,饿死师傅”,“法不传六耳”等规矩有关,更和这些内功心法得之不易有关。
什么是内功心法
什么是内功心法呢?由于太极拳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其内功心法的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意气之内涵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的物质载体;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
我们应该明了,神意气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修道达真的修炼内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对于太极拳来说,神意气也同样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3个要素,所以,如果给内功心法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动及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训练方法;内功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训练所积蓄而成的能量及内向性的体验。或者可以这样表示,内功是指和太极拳形体动作(阳面)互孕的神意气所积蓄的能量,而心法则是积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径。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方略
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入内心宁静(心中一静)、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通畅(气遍周身)、形体放松(松稳慢匀)的境界。
如何做到这这些呢?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养过程——“修”是修正、修改、修复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养”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这个过程要贯彻太极拳锻炼的始终,这其中,身心调整是进行内功心法修炼的前提条件。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中生有。许多人都知道无极生太极这句话。但是,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呢?所谓无极者即“无”,所谓太极者即“有”,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 之意。此外,道家所说的“无极”也有身体的意思。身体这个无极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就是“无”。如果这个“无”有了运动,比如,我们的心(头脑)发出指令,所谓的“心为令”——念头(意念)一动,这就是太极的动,也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有”,这个“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发韧点)意(意念)气(内气和外气) 的变化及运动。这就是无中生有。这个“无中生有”也是指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而产生一种特异能量、一种新生物质的过程——太极拳老前辈所说的 “身上有了东西”,或者说“功夫上身了”——通过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导引这种特异物质的产生和聚积过程,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无中生有乃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
2.神为主宰。太极拳强调神为主宰。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发轫点。比如,做任何太极拳的过程必须做到松散通空。意念想“松散”、想“通空”等都是神为主宰,也就是意念在里面起主导作用。主宰就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让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意念的发轫点做主人、发指令。神为主宰,主宰谁?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运动。也就是练拳的过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气。气是被姿势催发出去的。一开始练太极拳就以神为主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则“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有达到的一天。如果不养成“神为主宰”的习惯,而是“形体主宰”、“气为主宰”,则就会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3.调整虚实。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分清虚实——重心所在为实。怎么调节呢?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从形体上调整虚实。
①先要把两只脚的重心调一调(往当中调),使身体左右平衡;
②用脚来调整;根据具体情况把重心放在脚掌、脚心或脚后跟,使身体前后平衡;
③通过整个身体的平衡调整虚实。不同的动作当中有不同的姿势来互相平衡。第二,要从意念上调整虚实。意念往哪放,气就跟着过来往哪儿集中,这儿就是实;相反的方向气少了,那边就是虚。意念所在处为实,意念不在处为虚——在锻炼的过程中多注意这个问题。此外,在运动的时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则意念要向后;如果有往后的力量,则意念要往前。
4.圆活绵联。一般来说,圆有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在动作构成上,每个动作的运行过程中要有圆的内容在里边。第二,形体各个部分之间要圆。若不圆就容易僵,一僵气就停滞了,就不通了。这就是所谓的“圆空法生”。怎样才能做到圆的呢?按照太极拳“腋窝像夹着个热馒头”、“勒腰束气把裆撑”等要求调整好身形。绵联不断的内涵主要有3点:
①动作的绵联——动作绵联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姿势无论怎么动在运转过程当中要绵联不断,也就是动作要均匀;绵联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动作间的转换要绵联。
②气的绵联——每做一个动作,不能光想着形体,还得考虑气(注:此话倒不见得对。注意气,往往会造成憋气)
③意的绵联。太极拳为了把两手的气炼整,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两手一合一开的同时,想着手里边有球,跟着胀大,一撒手就掉了,这么连着动,意的绵联就容易养成了。
内功心法之秘要诀
千百年来,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体验。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1.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意念这样一连,百会再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 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2.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这种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钻研和刻苦磨练才有可能实现。
3.松散通空。有的老师讲松散“就像十三层塔层层叠叠”,有的老师比喻松散“像烟灰一样松散”,而汪永泉所传扬式太极拳老六路的秘法就是练“三道气圈” ——这是直接练习松散通空的保密之法。经常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逐渐就会“气遍周身不稍滞”,不光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三道气圈,甚至能感到对方的三道气圈 (这还只是初级的神明),揉手时可以运用这三道气圈,比如,用自己的气圈或者自己的意念非常快地碰对方的肩圈或者胯圈,则对方会被弹到拙力所远不能及的距离等。当然,我们现在练三道气圈主要还是为了养生。如何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呢?用“意念造型”的方法——用意念道出一个三道气圈的形象来——等练得有了基础,自然就会有感觉。刚开始只能是想像(意识导引的意识圈),然后是气的因素强化,到最后自然而然形成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弥漫圈。
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只能蜻蜓点水的把内功心法理法之髓核做一些简单的梳理和阐述,更丰富的内功心法之内涵必须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来贯彻体现。此外,除了以上总则外,内功心法还有专门的炼神炼气炼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