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治理:170份文件为何控制不了物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0:06:28

170份文件为何控制不了物价?

2011-08-01 10:34 信息时报 

 


民生观察◎彭兴庭 经济学博士

据《京华时报》报道,7月29日,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到北京街道与家庭主妇谈物价上涨的话题。彭森提到,国务院就曾先后下发170余道文件给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直指物价上涨问题。为抑制猪肉价格,国家曾连夜签订购进合同,将平价肉投放市场;方便面涨价,政府立即出面制止;某日化用品企业号召全行业涨价,同样很快被制止,并领到百万元罚单……

如果说这170余道文件也是一项值得炫耀的政绩的话,那么,这项政绩,充其量只是一个形象工程罢了。

在中国,垄断性机构掌握着行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而资源性商品、原材料、资金、交通等基础性商品,无一例外都被国有企业垄断着。这些基础性商品价格上涨正是物价上涨的源头,它会通过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传导到其他各方面。按道理,发改委首先应该监管的,就是这些垄断巨头。可是,面对油价、电价、银行收费、过路费和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发改委却一再默认,甚至助纣为虐。

在发改委列举的“控物价”政绩单中,比如生猪应供商、方便面生产企业、日化用品企业,都是竞争性行业。这些竞争性行业,厂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提价的。因为,厂商做出了“价格哄抬”行为,往往是以丧失消费者为代价。而且,可竞争性行业的“价格卡特尔”,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不稳定的价格联盟。以方便面生产企业为例,每个厂商的成本虽然存在差异,但所用的原料都八九不离十,在行业内,成本几乎是公开的。成本的对称性,使得哄抬物价的行为根本不具备基础和稳定性。

发改委置那些垄断性行业的定价行为于不顾,却一味地抓住竞争性企业的小辫子,显然是舍本逐末。如此控物价,即使出台再多的文件,也是白搭。

此外,正如弗里德曼所言,物价上涨,自始至终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的超发是物价上涨的根源。中国这一轮物价上涨,与2009年的那一次“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就不无关系。在那一年,发改委旁边的宾馆住满了前来发改委申请项目拨款的“跑部人士”。而这些“大项目”式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但助长了流动性,也往往“只富官商不富民”。一边“着手”控物价,一边又“大踏步”地往外发钞票,胳膊扭不过大腿,这种互搏的结果,就是物价如脱缰的野马般一路狂飙。

(责任编辑:张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