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检查问题清单:浅析竹枝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53:59
浅析三峡竹枝词——2006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06-12-5 11:16:00 阅读:661次                                                      郑伟明   文   欣

    摘   要:源远流长的长江山水蕴育了独特的、神秘的、深邃的、博大的三峡文化。三峡竹枝词是三峡文化上的一朵奇葩。起源于民间,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唐后各朝。所反映内容丰富,艺术手法独特,在今天发展三峡文化是很值得借鉴的。
    关键词:三峡文化;竹枝词

    历代文人墨客,凡到过三峡的,无不陶醉于三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绮丽的自然风光中,在这里放纵自己的思绪,挥洒自己的情感,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他们留下的传世作品中,发源于三峡本土的竹枝词,无疑是一道夺目的风景,是三峡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竹枝词的起源
    竹枝词,简称“竹枝”,又名巴渝辞。据《乐府诗集》载:“竹枝,巴歈也。”巴即巴郡,在今重庆市东部奉节至宜宾一带;歈即民歌。这种流传于渝东一带的民歌,古已有之,盛行在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部落里。巴人善歌舞,巴人民间的竹枝词,都是能唱能跳的,类似于今天的灯歌。每逢佳节喜庆,巴人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击鼓踏歌,联唱竹枝。竹枝词一直在巴人民间流传,但到了唐代,竹枝词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诗体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将竹枝词从巴人民间引入文学殿堂并发扬光大的,当首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可以说,竹枝词是经过刘禹锡的发掘、加工和创新,才得以广为传播并大放异彩的。
    刘禹锡曾和柳宗元等参加永贞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遭贬。公元822年,刘禹锡来到三峡,在三峡期间,他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刘禹锡的这十一首竹枝词,汲取了巴人竹枝歌舞的精华,色泽清莹,音调和美,具有优美圆熟的艺术技巧。至此,竹枝词终于吐露芳华,在中唐诗坛上别开生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诗人黄庭坚评价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清代翁方纲评说刘禹锡“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
    刘禹锡在竹枝词的序言中曾说,他的这些诗歌,是受了屈原《九歌》的启迪而作。“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竹枝词序》)然而,可能连诗人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三峡竹枝词在他的倡导下,会在文学史上光芒大射,后世传唱不衰。
    二、竹枝词的内容
    一是大量的描写三峡自然风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竹枝词》中吟咏瞿塘峡风光道:“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前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刘禹锡的《竹枝词》吟巫峡风光云:“巫峡苍苍烟云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竹枝词》吟咏西陵峡风光道:“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鮓瓮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闻杜鹃。”
    二是大量描写了三峡人生产劳动和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有描述中唐时期三峡人刀耕火种的情形:“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银钏”为银制的手镯。“金钗”指金制的妇女头饰。“烧畬”为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田地,即烧榛种田,在播种前将田中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北宋散文家苏辙的《竹枝歌》则记述了劳动者的艰辛:“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天寒斫木手如龟,水重还家足无力。”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描述了三峡不管是年轻妇女还是年老妇女都具有十分艰辛的劳苦:“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杨慎的《竹枝词》则记述了三峡人又渔又樵又耕的劳动生活情形:“日照峰头紫雾开,雪消江面绿波来。鱼复浦边晒网去,麝香山上打柴回。” “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青春采茶。长笑江头来往客,冷风寒雨宿天涯。”王士祯的《西陵竹枝》记述了三峡妇女的繁重劳务:“金钗系接髻丫枋,叉系年年聚此乡。江上夕阳归去晚,白苹花老卖鲟鳇。”清代文人钱林的《西陵竹枝词》记述的三峡人的渔耕生活:“西塞山前箬笠斜,网鱼不许下鱼叉。春寒得汕如家进,稳坐船中莫忆家。”
    三是歌咏青年男女的恋情,且其创作手法独特,诗意含蓄有味,佳作颇多。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晴)还有情(晴)”等词句,千古流传。又如,他的另一首《竹枝词》也脍炙人口:“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明文学家杨慎的《竹枝词》所反映的内容颇具三峡地方特色:“上峡舟航风浪多,送郎行去为郎歌。白盐红锦多多载,危石高滩稳稳过。”明诗人高启写的《竹枝歌》,意境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蜀山消雪蜀江深,郎来妾去斗歌咏。峡中自古多情地,楚王神女在山阴。” “江水出峡过夔州,长流直到海东头。郎行若有思家日,应教江水复西流。” “妾爱看花下渚宫,郎思沽酒醉临邛。春衣未织机中锦,只是长丝(思)那得缝(逢)?” “枫林树树有猿啼,若个听来不惨凄?今夜郎舟宿何处?巴东不在定巴西。” “楚王神女”出自宋玉《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遇。” “渚宫”为春秋楚成王所建,是楚的别宫,故址在今湖北荆州市区。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卓文君丧夫后家居,与司马相如相爱,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同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
    此外,三峡竹枝词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抒发思想情怀的载体。如白居易的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这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受。
    三峡竹枝词,内容丰富,描写生动,亲切自然,质而不俚,华而不靡,浓郁风情,雅俗共赏,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写实传统,是一份珍贵的三峡地区民俗史料,读后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竹枝词的艺术风格
    竹枝词是一种综合表演艺术,集曲、乐、歌、舞于一体,唐宋时期,在三峡一带相当普及,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曾在三峡为官的陆游,其诗中就有“通衢舞竹枝”的记载。从刘禹锡的《竹枝词序》中可以看到歌舞竹枝的大致情形。“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仟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竹枝词序》)刘禹锡采撷竹枝的地点是建平,即今重庆市巫山县,古属夔州,其时刘禹锡正任夔州刺史。
    刘禹锡在建平看到乡中百姓联唱竹枝,有人唱,人有吹短笛,人有击鼓来和节拍,唱歌的人还边唱边扬起衣袖起舞。听听竹枝的乐曲,符合黄钟宫的羽调,结尾部分乐音激切好似吴地的民歌,虽然唱词杂乱分辨不清,但音乐跌宕宛转,犹如卫地民歌一样动听。
    岁月沧桑,世事变迁,一千多年前刘禹锡所看到的竹枝歌舞已经不复再现,但步入文坛的竹枝词,却大放光芒,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三峡竹枝词作为一种民歌,继承了《诗经》、《乐府》的优良传统,广泛采用比兴、谐音、双关的手法,民歌韵味丰富典型。竹枝词在内容上泛咏风物、歌咏恋情,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在语言上,竹枝词通俗自然、清新活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竹枝词的这些艺术特征在刘禹锡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善用比喻是竹枝词的一个特点,特别是善于将身边物、眼前景拈来随时作比,而不象其它诗作中有一系列较为固定的对象。如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二:“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首诗巧用比兴手法,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出了一个少女对心上人的依恋与担忧、挂念和忧愁。由愁而写恋、由忧而写爱,由对心上人的猜疑写自己的忠贞,感情细腻柔美,读来起伏有致、韵味悠长。
    又如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七:“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首词借瞿塘峡的艰险,抒发对人世的感慨。妙在比兴的运用,用瞿塘之险设喻人心之恶,并在设喻的同时层层深入,揭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刘禹锡当时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遭贬,辗转到了三峡,可谓食尽人间甘苦,不由产生愤世嫉俗、人不如物之感。这首诗即是文人仕途失意饱尝人间冷暖的写照,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三峡竹枝词清丽宛转,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刘禹锡在三峡听到了竹枝曲凋,虽是依声作词,但在竹枝词的韵律上又作了一些改进。一是押平声韵,改变竹枝词原先的仄声韵,使曲子更加轻快悠扬。二是注意平仄的搭配,竹枝词首句以仄声起始,先造成激昂之势,次句以平声为首,使节奏转慢,化高亢为舒缓。第三句再以仄声起音,形成顿挫之势,又由轻柔转为昂扬。末句再以平声收束全篇,复使曲调再次呈现宛转之势。这样的平仄变化使曲子如行云流水,又似澎湃的海涛。明代董文焕评说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不得全用古体。若天籁所至,则又不尽拘拘也。”
    四、三峡竹枝词的继承与发展
    竹枝词一直在三峡民间流传,到过三峡的历代文人,见到峡江巷里乡间的竹枝歌舞,无不受其影响,或在词作中记录听闻竹枝的感受,或依曲填词,创作竹枝词。相传刘禹锡不仅能写竹枝词,而且能唱。与刘禹锡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曾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常与刘禹锡一唱一和,人称“刘白”。白居易在诗中屡屡提到歌唱竹枝的情形,自己也写了四首竹枝词,其中一首是:“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中晚唐时期,国乐沦亡,外乐输入,在宫庭中是“太常雅乐,并用胡声”,在民间是“胡乐大盛于闾阎”。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胡夷之曲即外乐,里巷之曲即民歌。三峡民间情歌体的竹枝词,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走出峡江,步人大雅之堂。
    在刘禹锡、白居易之后,文人们纷纷仿写竹枝词,从者日众。刘白之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元代的杨维祯,明代的杨慎,清代王夫之、孔尚任、郑板桥等都曾写下过许多竹枝佳作。竹枝词经过历代文人推陈出新,从内容和体裁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从前以抒情为主的旧竹枝,演变成以叙事、咏俗为主的新竹枝。三峡竹枝词这朵峡江奇葩,在中华大地上灿烂开放,以至于后来须在竹枝词前冠以某地地名,如岭南竹枝词、台湾竹枝词等,以区别于其发源地的三峡竹枝词。
    唐宋以后,到过三峡的文人,虽也涉足写作竹枝词,但也只是偶有吟咏,佳作不多,影响也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其民族诗人创作的竹枝词更为丰富多彩,如明代土司田九龄、清代长阳土家名宿彭秋谭等,均在竹枝词写作方面很有成就,其中清代利川人吴子丹的竹枝词备受推崇,被载入清朝《利川县志》。
    现代的三峡竹枝词,赞盛世、咏民俗,歌唱爱情、描写风光,在其发源的三峡本土,又焕发出新的光彩。在三峡区域,涌现出了一批创作竹枝词的现代诗人,如赵贵林、杨辉隆、冉晓光、唐刚等,在他们创作的竹枝词中,不乏佳作。
    三峡竹枝词不仅在三峡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且走出了峡江,遍布了全国。今天,当我们游览三峡,登临奉节白帝城,驻足于刘禹锡的塑像前,留连于“巴女骑牛唱竹枝”的雕塑下,徜徉于白帝城竹枝字画的碑林中,不仅可以想象到当年巴人竹枝歌舞的风采,而且还能够体会到三峡民间文艺恒久不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元生,高金波.历代长江诗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2] 符号.宜昌诗词咀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 颜其麟.三峡诗汇[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4] 繆钺,霍松林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5] 张秉戍.山水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6]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7] 王补高等.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 魏靖宇.白帝城历代碑刻选[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
[9] 魏靖宇.白帝城竹枝词碑园[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5.
[10] 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 中国十大文豪全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12] 唐诗宋词全集[M].北京:华语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