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小故事100字:出版业的奶酪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4:36
有人说电子出版将取代纸媒,呵呵,任凭电子书横冲直撞地充斥我们周围大大小小的各种电子显示屏,书,无论它是羊皮纸的、竹简的、纸本的……尤其是纸本的书,它将散发着纸浆和油墨的微微芬芳,永久地飘香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说纸本的书会绝迹,这无异于说网上的虚拟商城将彻底取代纽约的第五大道、伦敦的牛津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海的淮海路……

        书到底是什么?

        书是一种最最典型的“长尾”商品,无论是古老的《诗经》、《论语》,金庸大侠的武侠小说,或者是少男少女们爱不释手的动漫绘本,千千万万的“长尾”传承了我们的文明、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和娱乐生活。

        出版业的产业链是这样的:作者–出版社–发行商--消费者。作者写出书稿来是万事的前提,他/她是产业链的源头,所谓“内容为王”。当一个天才的作者遇上了一个慧眼识人的编辑,把他/她的书稿整理编辑、校对修缮、装帧设计、然后印成了书;击鼓传花接下来这本书就到了发行商的手里,通过网上线下的书店和分销渠道,这本书被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手里。不过中国的出版产业链中还要加上一个坐着分享桃子吃的大玩家:作者–出版社–发行商—“盗版商”—消费者。

        “内容为王”在我们的现实中被阉割了,因为“作者”或者“知识产权”是最不值钱的,人人都可以到你身上来剜肉,信不信由你:

        1) 消费者
        中国消费者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价格敏感”(price sensitive),所以东西越便宜越好卖,盗版商不用支付作者稿费,没有编辑的成本,自然就可以卖得比书店里要便宜很多,对消费者来说,谁卖的便宜就买谁的,即使盗版商偷来的东西贱卖给你,你也满心欢喜的捡了个大便宜,谁也不会有充当“销账”的慌张和罪恶感。

        2) 盗版商
        千万别感叹打盗版难于上青天,这是在帮人解脱罪责。工商局有本领定期派人到CBD办公大楼里去挨家挨户扫楼查账,大马路上通宵达旦营业的盗版店怎么就没人去查封?!想必盗版也在创造就业机会与增加GDP点数哈。

        3) 分销商(渠道)
        新华书店是最大的图书分销渠道,恐龙般的国企,结账期可以长达九个月,即使钱已经到了它们手里,还要再起码赚它六个月利息才和你分账。虽然机场书店、超市便利店书刊分销渠道正在形成中,未来是否有可能产生超过新华书店的民营书店网络,可能性甚微,因为新华书店店面通常是国营出版集团的自有财产,不必付房租,民营企业哪有这样得天独厚的遗产?

        4) 出版社
        出版社不就是一群编辑嘛!但是国营出版社无需养编辑,甚至无需干活,仅靠卖书号就能生存,编辑工作可以全外包给外面的图书工作室。只有国有出版社才能够申领合法出版所必需的书号,这自然成了有些出版社能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每个书号私下里的交易价约为10000-20000元左右,“有偿书号”制度养活了一帮寄生虫,这个对国有出版社来说分文不值的“特权”却挖走了民营出版社的净利润。

        5) 作者
        目前出版业内通用的出版合约,无异于作者和霸王之间的一份卖身文契:

        a. 99.99999%的出版合约是“寄卖合约”,出版社不保证发行量、不预付定金、不保证最低印数稿费、不预付作者任何最低生活费,书卖出去了分你点儿零头。

        b. 出版社同时拿走了作者的所有版权,比如海外版权、电子版权、电影版权……但是却没哪个出版社有版权交易能力、甚至会安排人在这些版权交易中真的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血。

        c. 对于出版社的实际印数、实际收入作者没有任何实际的监控能力和渠道,中国目前没有类似诸如“ABC Audited”这样的第三方的出版发行监控机构来提供中立数据。

        d. 出版社对作者的知识产权的安全性不不关痛痒,没有任何出版社对作品被盗版而承担任何责任。

        e. 出版社不保证对作品的任何实际市场宣传投入,要是某一本书发行成功了,最大的赢家是出版社。举个例子来看,一本定价38的书,除去近10%的“损耗”,出版社、发行商、作者之间大概是这么来分账的:


      
        呵呵,靠爬格子吃饭的作者们,关注最上面的3-5行吧,因为绝大部分书的销量到达不了100万册,望着这满目琳琅的数字真想对你说:但愿会有天使来替我爱你、疼你、可怜你!

        ……

        2009年的中国出版业是眼花缭乱的一年,势呈“东风压倒西风”。瞧,西方的传统媒体一片哀号,百年老店“芝加哥论坛报业集团”申请破产保护、“兰登书屋”大裁员换血、纽约时报每况愈下……中国的出版业产值仍以两位数增长,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长30%左右,图书销售增长20%,新媒体出版增长40%,投资增长约36%。新闻出版总署今年还发了话,出版业要转企改制,这给民营的出版机构和投资人像是开了绿灯。

        机会有四:

        (一)民营分销商
        图书分销的精准模式有待降临:商务类书进机场渠道、设计类图书进创意园区、旅游类图书发往酒店客人的枕边、Web2.0社区、豆瓣上的读者群组,线上线下并举,书是最典型的“长尾”商品,精准是关键,新华书店大卖场式的营销方式绝非是唯一的。

        (二)民营出版商
        垄断优秀作者的上游资源,主打畅销书。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达20多万种,但单品种发行上百万的则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国营出版社没哪家真正有能力做作者的包装和营销,没有哪家真正顾及作者的利益,等于把机会留给了民营出版机构。

        (三)作者
        “个人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书稿先在网上发表,人气旺了自然有出版社来主动找你,记住谈判合约里的要点:预付定金、保底销量、版权保护、发行数量越多,要求分成比例越高……

        (四)投资人
        内容为王,投资版权!    创业者们,江山代有才人出,等着你们在中国的出版行业里折腾出些好戏来吧……